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炎黄春秋 » 明清皇帝权力无以复加?


2012-7-29 12:58 KYOKO
明清皇帝权力无以复加?

在哪里看到过,明清皇帝的权力已经远远超过前代皇帝,远迈汉唐。感觉上虽然是的,但具体上,这些远超前朝皇帝的权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举个例子,崇祯杀了那么多大臣,他的皇位依然稳固如山,如果换到汉代、唐代的话,恐怕他的位子早被人布勒下来了。。

2012-7-29 13:04 58642modemeng
回复 #1 KYOKO 的帖子

内阁→军机处

2012-7-29 13:09 KYOKO
回复 #2 58642modemeng 的帖子

啥意思?

以前丞相是分掉了皇帝相当一部分权力,而有了内阁、军机处以后权力就被集中在皇帝手里了?

2012-7-29 13:16 宇多信玄
[size=3]明朝已经基本实现了“君主立宪制”,皇帝无权,行政权都在内阁手里

看看嘉靖隆庆万历时代就知道了,明朝是中国最民主,皇帝权利最小的时代

至于崇祯,那是因为天下大乱,美国也规定战时美国总统拥有独裁权,所以崇祯的独裁完全是个例外[/size]

2012-7-29 13:59 三种不同的红色
是这样的,以前两汉唐宋的时候,宰相拥有相对独立的行政权。

举个例子,汉武帝时,丞相田蚡封官,封到皇帝开口说“您封官封完了吗?朕也想封两个官呢”。这个事情经常被人拿来说明田蚡的专权,事实上,这个例子也明白的表明,在汉初时官员的人事任免权是在丞相手里的。

再举个例子。唐朝时三省六部,三省首长就是宰相,中书拥有决策权,门下拥有审核权,尚书省则是行政执行机关,分权是非常科学的。皇帝有什么想法,必须经过中书拟旨,再经门下审核后,才能作为诏令发出进行贯彻。如果中书、门下通不过,皇帝的话也就只能顶个P,即所谓“未经凤阁鸾池,何由称敕?”——凤阁、鸾池就是中书、门下的别称。

当然,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也不能不给皇帝面子。比如唐中宗喜欢封自己的亲信当官,可他知道自己的这些任命中书、门下不会通过,于是就自己直接下令来封。但就算他是皇帝,也不敢用正式的诏书格式,只能用墨笔来书写,诏令外套的信封只能斜着封口。——而按照正规的格式,诏令是朱笔书写,信封是直封的。——唐中宗的这种诏令,被人称为“斜封墨敕”,用这种办法封的官,被称作“斜封官”,被人很看不起。

以上就是中国唐宋之前君权相权相互制约的情况。

但到明朝就不一样了。

自从胡惟庸案后,朱元璋取消了宰相这一职务,让六部直属皇帝,也就是皇帝兼任行政长官了。等于是把决策、审核、行政权大权集于皇帝一身了。这是中国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大集权。

当然,君权相权的斗争并未由于朱元璋取消宰相职位而消失。因为极度的集权,同时也就意味着极度大的工作量。这在朱八八、朱老四两个工作狂人身上,还基本能够承受,但到了后来养尊处优的太平天子身上,这么大的工作量根本是无法承受的,于是当初朱老四建立的一个皇帝私人秘书班子——内阁就承担起了处理行政事务的功能,成为了事实上的宰相。

但是,两汉唐宋时相权对君权的制约,是明明白白有制度保证的。而明朝的内阁却是一个名不正言不顺的宰相,它没有制度上的保证,它之所以能够承担起行政长官的职能,只是因为皇权的暂时租借。所以内阁的地位从来都是不稳定的。内阁大学士的品级,只有正五品,和一个知府相当。杨继盛弹劾严嵩,称他“俨然以丞相自居。”刘台弹劾张居正,也是“俨然以相自处”。

正因为明朝的内阁没有制度上的保证,所以其存废兴亡完全在皇帝一念之间。碰上一个爱玩闹、沉迷炼丹或者做木匠活的皇帝,根本懒得理朝政,所以可以把皇权出租一部分,让内阁大学士过一把宰相的瘾。但如果碰上一个崇祯那样的人,不想出租皇权,那结局就是十七年五十相。

至于清朝,更是过分。清朝完全抛弃了中国此前历朝历代的制度,明朝仅仅是罢宰相,而清朝不但罢宰相,即使内阁也被架空,不但内阁被架空,即使六部也无实权。清朝六部尚书、左右侍郎各满汉一人,也就是一部有六长官,且每位长官都有单独上奏的权力,一职数官,因此尚书已经不是各部长官了,权力被大大削减。而且清朝六部不但没有权力对地方督抚发布命令,即使本职范围内的事情,也被大大缩减,所谓“名为吏部,但司掣签之事,并无铨衡之权。名为户部,但司出纳之事,并无统计之权。名为礼部,但司典礼之事,并无礼教之权,名为兵部,但司绿营兵籍、武职升转之事,并无统御之权”。

清朝六部没权,内阁没权,那权在何处呢?回答:皇帝一人手中。有人说清朝权在军机处,其实不然。军机处并无向六部、地方督抚发布命令的权力。直到清朝灭亡,它都只是一个临时机构。前面说明朝内阁大学士是正五品,可清朝军机大臣根本就没有品级,完全是临时任命。他们都各有本职,军机大臣只是临时职务,皇帝随时可以叫你走路。军机处也没有一定的职责,完全都是由皇帝随时交办,而且“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所以,明清两朝的皇权的确是扩大了极端,而这其中又以清朝为无以复加集权。——这也表明了中国政治有开放走向内敛以至于封闭的一个趋势。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12-7-29 14:11 编辑 [/i]][/color]

2012-7-29 14:05 zeloti
明朝皇帝,极权看似很多很大,其实经常被相权以阳奉阴违等各种方式暗中压制,外表光鲜内里憋屈的主,这个以崇祯为典型

2012-7-29 14:27 三种不同的红色
皇帝专权的程度,其实还可以从臣子的地位中看出。

汉初时,皇帝在路上遇到丞相,丞相理所当然要拜谒皇帝,但皇帝也不能安坐车中,他也要下车对丞相表示慰问,这时礼仪官要喊“皇帝为丞相下舆”,直到丞相站起来后,皇帝才可能坐车走路。在朝堂上,皇帝看见丞相来了,就必须站起来迎接,这时礼仪官要喊:“皇帝为丞相起”,直到丞相站好后,皇帝才可以坐下。

汉朝时,所谓“三公坐而论道”,大臣们在皇帝面前都是有座位的。虽然从宋朝开始没有座位了,不过臣子们的尊严还是得到保护的。

到了明朝时,大臣们就开始被皇帝打屁股了,他们的尊严已经被皇帝踩到了地下。而清朝时,皇帝对大臣的称呼是“尔”——以前都是“卿”的。满蒙大臣自称“奴才”,而汉大臣欲称“奴才”而不可得。

2012-7-29 15:57 feiyue1206
回复 #4 宇多信玄 的帖子

恩,mm,你忘了说太监、内阁、皇帝三权分立:hz1020:

2012-7-30 08:55 x-dvd
回复 #8 feiyue1206 的帖子

你漏了一个多“党”制:hz1016:

2012-7-30 10:18 时常试
皇帝在中央政府权力越来越大,同时中央政府权力越来越小。

2012-7-30 10:28 江城子
[quote]原帖由 [i]三种不同的红色[/i] 于 2012-7-29 14:27 发表
皇帝专权的程度,其实还可以从臣子的地位中看出。

汉初时,皇帝在路上遇到丞相,丞相理所当然要拜谒皇帝,但皇帝也不能安坐车中,他也要下车对丞相表示慰问,这时礼仪官要喊“皇帝为丞相下舆”,直到丞相站起 ... [/quote]

有宋一代开始丞相不能在皇帝面前端坐,据说起源于宋太祖?有一次赵普起身奏事,太祖直接让人撤座。于是自此丞相面君时都只能站着了?

2012-7-30 11:02 dreambe
皇权的轻重,应该从制度上和个人能力上两方面来看。
汉朝的皇权在制度上受丞相限制,但汉武帝能力强,他就可以把丞相变成一个哭死都不想当的官。
明朝的皇权在制度上是很集中了,但是隆庆、万历、天启也一样当甩手掌柜。(本人不认为嘉靖是真的甩手)
制度上给了皇权最大化的集中,而且逼着皇帝去“很敬业”地行使皇权,恐怕也就只有清朝如此特殊。

2012-7-30 11:14 三种不同的红色
[quote]原帖由 [i]江城子[/i] 于 2012-7-30 10:28 发表


有宋一代开始丞相不能在皇帝面前端坐,据说起源于宋太祖?有一次赵普起身奏事,太祖直接让人撤座。于是自此丞相面君时都只能站着了? [/quote]

太祖还没有这么无聊。

据说是赵普鉴于五代臣强君弱的教训,自己主动放弃座位,以凸现君权的。

2012-7-30 11:39 KYOKO
《明朝那些事儿》说万历只是几十年不上朝,而不是几十年不管事儿,为啥现在大多人都认为万历真的是甩手不干了,朝政和国家大事都甩给大臣们干了。看完明事,不感觉万历有啥放权啊:hz1001:

2012-7-30 19:36 三种不同的红色
[quote]原帖由 [i]KYOKO[/i] 于 2012-7-30 11:39 发表
《明朝那些事儿》说万历只是几十年不上朝,而不是几十年不管事儿,为啥现在大多人都认为万历真的是甩手不干了,朝政和国家大事都甩给大臣们干了。看完明事,不感觉万历有啥放权啊:hz1001: [/quote]

万历确实是不放权,但也不管事。通俗的说,他就是占着茅坑不拉屎。

比如说,万历年间著名的官荒,正是因为万历不管事也不放权,于是就造成了在职的官员得不到升迁,空缺的职位得不到补充。最终使得大部分职位空缺,以至于部门工作都无法进行。举个例子,万历26年,两京尚书、都御史应有14人,结果缺员8人,侍郎、寺卿缺员一半,六卿之长缺9人。27年,南道御史应有39人,实际只有2人。29年,天下布政司和按察司缺员70人,知府缺29人。加上还未到任的和另有差遣的,天下省、地两级官员正好缺员一半。

这么严重的问题,可不就是万历不管事造成的嘛。大臣把情况报上去,他也不批复,不处理,最终就形成了这个恶果。

2012-7-30 21:52 lhctjc
集权容易出怪胎

2012-7-30 22:29 五袋石果
汉唐宋诸朝都有法定的宰相,宰相有法定的,相对固定的职权。其实就是君权和相权各司其职。
明朝撤丞相之后,以前的君权和相权,就都集中到皇帝一个人那里了。明朝的内阁,只是秘书机构,不具备任何决策权。政府最高部门六部是执行机构,不能参与决策。不过一般的程序性的东西,六部自己可以做主了。清朝时权力继续向上集中,什么事都只能皇帝拿主意。军机处成为一秘,内阁大学士是二秘,六部尚书、侍郎是三秘。高级官僚们都成了秘书。

2012-7-31 02:30 索虾王
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后,皇权就进一步加强了

2012-7-31 09:00 tiger1970
其实在清朝,军机处还是有一定权力的。

慈安慈禧跟顾命八大臣争执起来,军机处不就“搁车”了嘛。结果逼的两宫妥协。
内阁也不全是二秘的身份。慈安慈禧干掉军机处,就是把内阁纸面上的权力暂时恢复到实质。同治皇帝发脾气对付恭亲王也是这个路数。

所以说,冗官(或者机构)也不是完全没用的,而是作为“后门”存在。

2012-8-1 12:34 五袋石果
皇帝的秘书机构逐步获得相权,这简直就是必然的,因为皇帝不可能真的做到事必躬亲,像朱元璋那样的工作狂实在是太少见了。
汉初设置丞相,孝武皇帝破坏这一制度,倚重台阁。而台阁连秘书处都算不上,仅仅只是文书处。到东汉时就发展到有“录尚书事”头衔的人才算宰相,但尚书令本身还是小官。到隋唐时尚书令就是正式宰相了。中唐时演变成以平章、同三品、仪同三司、侍中这种新的秘书职位行使相权,到宋朝时平章成为正式宰相。明成祖的内阁仅仅五品的低级秘书机构,到张居正时实际已经掌握相权,之后皇帝的诏令必须得到内阁署名才算正式圣旨。清朝的军机处也类似,只是清朝皇帝抓权抓的紧,军机处设置时间又比较短,没来得及变成正式机构就OVER了。

2012-8-1 12:37 KYOKO
明清皇帝的集权是偶然还是必然,如果没有朱元璋的话,皇帝的权力还会极致化咩?

2012-8-1 13:49 tiger1970
回复 #21 KYOKO 的帖子

应该会吧。洪秀全的话:“主是朕做,军师亦是朕做。”

2012-8-1 15:03 五袋石果
[quote]原帖由 [i]KYOKO[/i] 于 2012-8-1 12:37 发表
明清皇帝的集权是偶然还是必然,如果没有朱元璋的话,皇帝的权力还会极致化咩? [/quote]

当然不是偶然。自汉武帝破坏丞相制度开始,每朝每代的皇帝都在想方设法集权。时至今日的文学作品也对集权成功的皇帝不吝歌颂。这更衬托出集权的必然,因为舆论风向已经变成“不集权就不是好皇帝,不集权就是昏君,就是懦弱,就是阿斗”了。其实人家阿斗也集权,在诸葛亮挂掉后立刻废掉了丞相这一职务,改由数人担任原来属于诸葛丞相一个人的职权。

2012-8-9 13:50 hahaku719
回复 #5 三种不同的红色 的帖子

这种说法真没谱,真是想当然。

明朝的皇帝根本没有任命人事的权利,而汉朝还可以由皇帝的意志任意废立丞相。明朝人事的任命,制度已经非常完善,首先由吏科都给事中提名,吏部侍郎-尚书进行审核,提交内阁决断,皇帝拥有的只是一票否决权而以(类似现在的美国总统),其他什么权利都没有。万历朝为例,万历希望由王锡爵出任内阁首辅,但是时任吏科都给事中的顾宪成,始终不提名王锡爵。万历没有办法,将顾宪成的提名全部驳回,甚至利用顾宪成的政敌进行弹劾,即便将顾宪成罢免了,最终王锡爵还是当不上内阁首辅。
至于崇祯朝,党争已进入白热化。为何走马灯似的换内阁?崇祯想保谁,谁就必然遭到弹劾。自宋朝以来的制度:官员一旦遭到弹劾,就主动打辞职报告吧。袁崇焕,遭到全国各地的弹劾多如雪片,崇祯最终还是没保住。接下来是温体仁,在崇祯的全力保护下当了8年的内阁首辅,这8年间,温体仁遭到的弹劾不计其数,辞呈也上过无数,每一次都是可以直接滚蛋的弹劾,都是崇祯力保。温体仁最后自己没抗住,提名了周延儒做接班人。。。。接下来就是走马灯了。东林党第二任党魁高攀龙的政治思想中,就明确提出内阁是所有权力腐败的源泉,要求废除内阁这一职位,由六部分权制衡(比欧洲三权分立的提出早了200多年)。所以崇祯朝所有的内阁都必然遭到东林余党的强力弹劾。
明亡后的黄宗羲,甚至直接提出皇帝是一切权力腐败的源泉,要求虚君立宪。东林党人钱一本,更是直接---公天下以选举。嘉靖以后的明朝,基本所有的政治思想都追随王阳明、王艮---人人都可以当圣人。矛头都是直接冲着皇权去的。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hahaku719 于 2012-8-9 13:55 编辑 [/i]][/color]

2012-8-9 13:58 巴卡斯博士
回复 #24 hahaku719 的帖子

兄弟你才是读过史书的
说的很到位!

2012-8-9 14:38 存在就是合理
[quote]原帖由 [i]五袋石果[/i] 于 2012-8-1 15:03 发表


当然不是偶然。自汉武帝破坏丞相制度开始,每朝每代的皇帝都在想方设法集权。时至今日的文学作品也对集权成功的皇帝不吝歌颂。这更衬托出集权的必然,因为舆论风向已经变成“不集权就不是好皇帝,不集权就是 ... [/quote]

本坛也有一批人说集权好,甚至还有说特权好的。

2012-8-9 14:40 江城子
[quote]原帖由 [i]hahaku719[/i] 于 2012-8-9 13:50 发表
明朝人事的任命,制度已经非常完善,首先由吏科都给事中提名,吏部侍郎-尚书进行审核. [/quote]

存疑。人事任命由负责监察的给事中提名?则文选司做什么呢?

2012-8-10 09:04 dreambe
回复 #24 hahaku719 的帖子

我一直有种感觉:万历不够强势。

跟他爷爷嘉靖的大棒比起来,万历对抗朝臣的手段就是罢工,真的很被动哦。

到崇祯就更悲催了,性格强势却缺少手段和能力,大明亡在他手也是无奈。

嫡长子继承制是强势皇帝的催命符。整个明朝,强势又有为的皇帝没有一个是嫡长子。

2012-8-10 16:56 zeloti
回复 #28 dreambe 的帖子

尽管崇祯很节俭有点魄力很勤政,但由于掣肘文官集团的太监势力已经被他打倒,自己又太嫩,文官集团就可以用“非暴力不合作”等各种方式玩得崇祯团团转、事倍功半、有力使不上。

2012-8-11 10:47 五袋石果
[quote]原帖由 [i]hahaku719[/i] 于 2012-8-9 13:50 发表
这种说法真没谱,真是想当然。

明朝的皇帝根本没有任命人事的权利,而汉朝还可以由皇帝的意志任意废立丞相。明朝人事的任命,制度已经非常完善,首先由吏科都给事中提名,吏部侍郎-尚书进行审核,提交内阁决 ... [/quote]


政府首脑必须由人事组织部门的监察专员提名?这倒是新鲜。老兄你知道给事中是干什么用的吗?

2012-8-11 10:51 KYOKO
不止政府首脑,各部尚书、侍郎,各级文武官员(较高品级),皇帝没有提名+决定权咩?

2012-8-11 12:30 阿巽
[quote]原帖由 [i]KYOKO[/i] 于 2012-8-11 10:51 发表
不止政府首脑,各部尚书、侍郎,各级文武官员(较高品级),皇帝没有提名+决定权咩? [/quote]
中旨是遭鄙视的

2012-8-11 12:44 KYOKO
[quote]原帖由 [i]阿巽[/i] 于 2012-8-11 12:30 发表

中旨是遭鄙视的 [/quote]
俺也该遭鄙视,三红已经说了:hz1065:
虽然成立,上不得台面

2012-8-18 06:10 mmymm
[quote]原帖由 [i]zeloti[/i] 于 2012-8-10 16:56 发表
尽管崇祯很节俭有点魄力很勤政,但由于掣肘文官集团的太监势力已经被他打倒,自己又太嫩,文官集团就可以用“非暴力不合作”等各种方式玩得崇祯团团转、事倍功半、有力使不上。 [/quote]

精髓。崇祯的问题在于破坏了政治的平衡,没有扶持起可以抗衡文官集团的势力

2012-10-24 15:35 晕菜
明初,明朝的结构和元朝是相似的,皇帝之下是丞相,然后是六部,军事上是大都督府;在洪武帝的中后期,在历次清洗之后,朱元璋撤掉了这两个职位,丞相职位不复存在,而大都督府变成了五军都督府,一分为五。洪武帝接手了丞相的职责,此时,他既是皇帝也是群臣之首。所以在之后的王朝中你看不到类似于唐朝那样强力的宰相。
比如万历朝的大学士张居正想要做点什么,自己就不能提出议案,反而要在和手下官员的书信中反复提示自己的方案,让他们来提议;因为明朝的立法权不在大学士手里,他们的身份更像是皇帝的助手和影子内阁的阁首,或者说是唐朝时候的内廷。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唐玄宗时代的宰相李林甫,唐武宗时代的李德裕。

2012-10-24 15:37 晕菜
回复 #34 mmymm 的帖子

这就是所谓的清谈误国,在明朝覆亡这件事情上,东林党人的功劳一点也不次于魏忠贤们

2012-10-24 22:49 KYOKO
从雍正帝的秘密立储制应该可见一斑,皇帝一个人说了算。该制度很容易就形成定制了,几乎没受到多少阻碍。如果放在唐朝、宋朝皇帝想芥末干的话自身的皇位都要不稳鸟

2012-10-24 23:34 五袋石果
[quote]原帖由 [i]晕菜[/i] 于 2012-10-24 15:35 发表
明初,明朝的结构和元朝是相似的,皇帝之下是丞相,然后是六部,军事上是大都督府;在洪武帝的中后期,在历次清洗之后,朱元璋撤掉了这两个职位,丞相职位不复存在,而大都督府变成了五军都督府,一分为五。洪武帝接手了丞相的职责,此时,他既是皇帝也是群臣之首。所以在之后的王朝中你看不到类似于唐朝那样强力的宰相。
比如万历朝的大学士张居正想要做点什么,自己就不能提出议案,反而要在和手下官员的书信中反复提示自己的方案,让他们来提议;因为明朝的立法权不在大学士手里,他们的身份更像是皇帝的助手和影子内阁的阁首,或者说是唐朝时候的内廷。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唐玄宗时代的宰相李林甫,唐武宗时代的李德裕 ... [/quote]

明朝的内阁大学士的法定身份并非是像什么助手之类的,大学士有明确的法定身份,就是皇帝的私人秘书。秘书要的什么立法权?不但没有立法权,也没有任何决策权。正五品的私人秘书而已。明朝最高的政府机构就是六部,正二品的六部尚书就是帝国最高文官。当然,六部是执行机构,不具备决策权。只有皇帝才有决策权。
大学士的权力是由皇权逐步转移来的,最终形成票拟,也就是在奏折上写上自己的处理意见。仅仅是意见或者建议。就现代观点来看,这正是秘书的职责。当然,最初的大学士没有这个权力,如解缙之类,不过是帮皇帝给奏折分门别类。
后来的大学士牛人太多,将秘书的权力发挥到了极致,皇帝无法收回权力了。其实如果出个汉武帝,很容易就能把大学士打回朱棣时的文字书办这个原形。
清朝也是没有丞相机构,只有皇帝才有决策权。与明朝不同的是,清朝的皇权从来也没有向大臣转移过,不管是南书房还是军机处都没有能够取得决策权。
所以,从制度设计上,明清两朝的皇权都达到了极致,但在实际运行上,明朝中后期的皇帝不想或者不能将转移到大学士手中的权力收回,皇权的发挥收到极大限制,清朝则从来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

2012-10-26 17:36 晕菜
[quote]原帖由 [i]五袋石果[/i] 于 2012-10-24 23:34 发表


明朝的内阁大学士的法定身份并非是像什么助手之类的,大学士有明确的法定身份,就是皇帝的私人秘书。秘书要的什么立法权?不但没有立法权,也没有任何决策权。正五品的私人秘书而已。明朝最高的政府机构就是 ... [/quote]
-----------
更正下,在1370S年之后,洪武帝废除了中书省和大都督府,他认为之前的权力结构有利于大臣向皇帝发起挑战;六部/五都督府/御史台 直接向皇帝本人负责。洪武帝之后的历任皇帝逐渐放弃了这种做法。
1382年洪武帝从翰林院召集了一批低级的学士为他效劳,从事文案,教育太子以及皇帝的一般顾问等职能,可以视为皇帝本人的私人秘书,早期的学士们分布在皇帝指定的6座宫殿中,头衔以宫殿命名,例如武英殿大学士。到了1424年洪熙帝在位期间,他赐予了大学士们高级文官头衔,有时带六部尚书或者侍郎头衔,翰林反而成为了兼职。
由于大学士提拔的特殊体制(进士考试的前三名才有机会进入翰林院,其中最优秀的才有机会成为大学士,其他的进士机会则不会那么多),他们在外廷官员面前被视为是没有根基的人,是皇帝和内廷的代表和传声筒,因为大学士们常常发现,自己既不被皇帝所充分信任,也不被官员们所接纳,他们对双方所能施加的影响并非来自于职位,或者说官品制度上的优势,而是来自个性的力量,尤其是当皇帝不那么勤政,愿意放弃部分权力的时候。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