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我思我在 » 关于那个骂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那个农民!


2014-1-12 14:24 卫天龙
过了一年我也竟然忘了我在这发过帖子了,当时怎么想的已经忘了,但你要是要发明的话给你百度一下[url]http://wenwen.soso.com/z/q215211556.htm[/url]

严复他们强调学习,是因为差距太大,一时半会发明、创造不过来。
近代工厂无法生产高科技产品,可能由于大部分论文是英文,也阻碍了学习。
至于提到为什么现代的独创研究依旧少,近代理科生怎么也比文科生多,为啥还是带不起来?因为觉得自己穷?
巧的是,外国研究科学的似乎也只是贵族子弟,研究科学的似乎也就少数人(大部分百姓比中国人还会享受生活,百姓用电灯可不代表他们重视发明)
可咱重视生活这么多年,怎么反倒没他们生活的快乐、没他们培养出来的条件好?这问题有点头大。

要说不重视数学,孔老头似乎还真教数学,当年的数学水平处于实用水平不为过吧,你看咱中国多灾多难到大禹治个水都是英雄
可为什么没传下来,埋怨政治体制的人或许要站出来了,虽然我不是。
刚才百度了下,中国不研究天文还真是造谣[url]http://wenda.so.com/q/1380022622063058[/url]

那么到现在为什么我们的理论没有人去延续、很少有依据理论的发明,这个问题,我先不管了

2014-1-12 15:07 卫天龙
回复 #52 颍颍 的帖子

对颖姨说的我要提出异议,
对48楼
我认为我对别人讲的东西、影响身体以外的事物,需要用实验论证、数据计算,没问题。但我要是对我自己身体的感觉,我就没办法用数字形容了,1J的能量是多大?这个身体永远感觉不明白
老子要是是想让自己的身体直接融入宇宙,那么数据计算对他就真的没用

对50楼
数学推出的逻辑真的正确么?数学中大部分是非黑即白,但生活中……呢?
上帝真的用数学控制宇宙了么,我们只是把现象量化,但没搞明白其成因之前,我真的不认为现象用一两个公式就能限制
另外,阿尔伯特和牛顿真的解释完宇宙了?

对52楼
要说刚开始的科学部分,确实是说明白了,但现在又有不明白化的趋势,似乎
人文方面,思想不同反而是好事,毕竟对不同的事适应的思想不同

2014-1-12 21:48 乌鹊南飞3
古印度与古希腊讲的都是人体由火地风水四大元素组成,这才是“四体不勤”中的四体。

五谷,皆为木也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乌鹊南飞3 于 2014-1-12 21:52 编辑 [/i]][/color]

2014-1-12 21:57 卫天龙
回复 #63 乌鹊南飞3 的帖子

那……“勤”和“分”该当何解

2014-1-12 22:31 乌鹊南飞3
[quote]原帖由 [i]卫天龙[/i] 于 2014-1-12 21:57 发表
那……“勤”和“分”该当何解 [/quote]

通常《论语.微子》都是这个结构:

  1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2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3 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闲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4 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5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6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7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8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

我看一般这样分段:

1.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color=Blue]父母之邦(柳下惠之邦)[/color]。”

2.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闲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3.(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color=Blue]二子(长沮、桀溺)[/color]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

再用《康熙字典》查一下这几个字应该就知道“勤”和“分”怎么解了:






2014-1-14 22:29 卫天龙
回复 #65 乌鹊南飞3 的帖子

文学素养不行,甘拜下风,BUT………………给孔老先生的批语不是主要内容吧

另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解释

2014-1-15 12:49 乌鹊南飞3
[quote]原帖由 [i]卫天龙[/i] 于 2014-1-14 22:29 发表
文学素养不行,甘拜下风,BUT………………给孔老先生的批语不是主要内容吧

另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解释 [/quote]
首先要问你,《康熙字典》看不看得懂?如果你看不懂,我也不知道怎样跟你解释。我只看《康熙字典》就能分合“五谷”为木了

PS:关键是你懂哪些?如果我越解释你不懂的越多,那就没法讲了。这种现象,等你读大学研究生之后,你的导师会开个书单给你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乌鹊南飞3 于 2014-1-15 12:56 编辑 [/i]][/color]

2014-1-18 10:57 夏眠了不知
呼;想象力很丰富。

2014-1-18 14:40 岳光寒
中国的四大发明是李约瑟提出的,在当时被当成增加国民自豪感和凝聚力而大肆宣传。

实际上四大发明对西方的影响,似乎并没有想象的大,比如这个活字印刷,在欧洲人那里根本不提中国,而普遍认为是德国人古登堡发明的(当然古登堡是金属块活字,中国的是胶泥块活字)。因为似乎中国出了活字印刷之后也并未大范围采用和改进,传统的雕版印刷仍然大行其道。

我认为中国的科学技术就是在教育方面既不够系统又不够开放,没有大规模培养相关方面的专门人才和技工,而顶多是私相授受,所以很多科技只能小范围流传,又因为相互之间交流不够,没能成为系统的学科。说到底就是教育规模小且没有系统性、研究没有延续性、学术交流匮乏。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岳光寒 于 2014-1-18 14:41 编辑 [/i]][/color]

2014-1-23 14:57 金庾信
中国很多发明可能很早,但是影响却不见得的有好大,比如说刺刀,明末就发明了,但是没有普及,而且清末洋鬼子来的时候清军还是没有刺刀。

2014-1-24 11:23 金庾信
[quote]原帖由 [i]岳光寒[/i] 于 2014-1-18 14:40 发表
中国的四大发明是李约瑟提出的,在当时被当成增加国民自豪感和凝聚力而大肆宣传。

实际上四大发明对西方的影响,似乎并没有想象的大,比如这个活字印刷,在欧洲人那里根本不提中国,而普遍认为是德国人古登堡 ... [/quote]
雕版为嘛一直比活字普及,主要是中国的字太多了,如果用活字,排版工人必需认字,但是中国读书人都是要求功名的,哪个会做排版工人,但是雕版就不一样了,照着图样雕就是了,根本不需要认字。相反西方字母少,排版工人不认字一样可以排版,所以活字在西方就很流行,但是没有雕版,也没有后来的活字。
中国几千个汉字,如果都做成字模,排版的时候找字都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量,大家见过老式汉字打印机没有,一个超大的字盘,打字得一个个找。
雕版应当是西方从东方引进的。
只是人家根据自己的语言特点,又发明了活字。
中国宋代就有铜活字了,但是一直到清末都是雕版为主,归根到底是排字工人的成本问题。

2014-1-31 15:04 phoenixdaizy
[quote]原帖由 [i]☆慕容泪☆[/i] 于 2012-7-23 19:05 发表
:hz1001::hz1001:
你起哄什么?饿说的是科学上的。

饿可绝对没否定中华文学的成就。:hz1001::hz1001:

中国四大发明,人家瓦特一个蒸汽机,贝尔一个电话,爱迪生一个电灯,开普勒一个定理随便一个就可以秒 ... [/quote]
中国是不重视科技,也不太重视军事的。

军事,科技方面的人才,多年以后连一个记录都很简要。王权方面一个诏书都会记录详细的。说白了,还是读书人的天下,天子是怕武夫掌实权以免颠覆国家的。
其实宋朝以前还是有很多人文武兼修的,宋朝以后文武兼修的除了少数武将,基本上都是个笑话,比如乾隆。

2014-2-17 02:53 伊达政忠
这也能扯到儒学上面,自己都说不了解就这样下定论,先把整本论语读通了再来下定论吧!

2014-3-6 17:00 StarApe
[quote]原帖由 [i]☆慕容泪☆[/i] 于 2012-7-23 18:31 发表
:hz1001::hz1001:
个人风格,例行先上纲上线:四大发明,这不是中华文明的骄傲,反而是耻辱。原因很简单:5000年,才四个比较重要的发明,1000年才0.8个,人们都干嘛去了?

造成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饿总觉 ... [/quote]
无知+逻辑错乱,这里面找句靠谱的话都难……harp歧视文科生不对,后半句也刻薄了点,实质倒没说错。

2014-3-6 17:13 tiger1970
[quote]原帖由 [i]金庾信[/i] 于 2014-1-24 11:23 发表
大家见过老式汉字打印机没有,一个超大的字盘,打字得一个个找。
... [/quote]

我不光见过,我还用过。
字的排列是随意的----打字员把自己最常用的字排在中间,比较不常用的字排在边上,因此换一个打字员就要重新排列一遍字盘,至少要背诵一遍字盘。
打字时你就操纵那个机器就在字盘上转来转去找,找到按一下就抓起铅字打到蜡纸或者纸张上去啦,然后再放回去。
我不是专业打字员,也用不着追求速度,所以我干脆花半个月重新排了一遍字盘,按照拼音排列。
结果这个方式就延续下来,所有后继者都说这办法比传统的排法好。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tiger1970 于 2014-3-6 17:14 编辑 [/i]][/color]

2014-3-6 17:51 星义
[quote]原帖由 [i]金庾信[/i] 于 2014-1-24 11:23 发表

雕版为嘛一直比活字普及,主要是中国的字太多了,如果用活字,排版工人必需认字,但是中国读书人都是要求功名的,哪个会做排版工人,但是雕版就不一样了,照着图样雕就是了,根本不需要认字。相反西方字母少, ... [/quote]
四大发明中,泥活字印刷是一种“术”,就是一种方法。外国人为什么不提中国的活字印刷,那是因为1439年,德国的古登堡制造出了凸版印刷机,而且一用就是四百年。发现问题了没有,德国人人家的“印刷术”是印刷机,而凸版印刷机,最初并非是活字,也是雕板。所以,无论是”活字”还是“印刷术“,中外都相去甚远,所以说中国的印刷术影响了世界,纯是YY。
至于另三样发明,基本更不靠谱。指南针,现在已有证明,最初的”指南车“并非靠磁石,而是一种连杆构造,无论怎么推都一直指向南方的机械小车。这东西已经复制出来了,可以上网一搜。造纸,更别说了,纸草制纸,跟中国完全不同,我看过记录片,完全和中国的造纸术剥离。火药,中国一直在用黑火药,而真正的火器时代的火药是黄色火药,也就是苦味酸,这玩意早已生产出来了,只是一直被当染料用,这东西和中国的”火药“完全没关系。
四大发明只是常公为了提升国民信心而提出,李约瑟那本书胡扯直甚众。说其是YY完全不为过。

2014-3-6 22:46 三种不同的红色
回复 #76 星义 的帖子

印刷术可以另谈。

就说其他三大发明,

1、指南针:这里说的是指南针,不是指南车。指南针最早的雏形司南在战国时代就有出现,当然,那时还不能实用。到北宋时,磁偏角已经被发现(沈括《梦溪笔谈》),到南宋时,指南针已经非常完善,罗盘已经被发明,并用于航海。南宋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记述:“风雨晦时,惟凭针盘而行,乃火长掌之,毫厘不敢差误,盖一舟人命所系也”。这是南宋时指南针用于航海的铁证。

2、造纸:埃及的纸草纸,确实和中国的纸完全不同。因为它们就是两国完全不同的东西。在中国的纸没有传播过去之前,埃及几千年都使用这种纸草纸,并且广泛传播到中东多国。但是,纸草纸和中国纸相比起来,缺点是非常明显的,它容易风干、卷皱,不柔软、没有弹性,不易折叠,生产不易。所以,当中国纸传播到中东时,这种新的纸很快取代了原有的纸草纸。中国的纸显然比纸草纸有太多的优点,文明的大规模传播,只有中国纸才能胜任。

3、火药:苦味酸发明与1771年,它确实一直被当作黄色燃料,直到1个世纪后,也就是1873年,才首次被用于军事。在此前400多年,欧洲(也包括阿拉伯世界和中国)都只能采用中国发明的黑火药。欧洲从13世纪知道火药,到16世纪各种重炮和火枪的使用,短短三个多世纪,欧洲人便取得了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军事技术优势,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中国黑火药的基础上的。

马克思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这个把骑士阶层炸的粉碎的火药,显然是中国黑火药。打开世界市场并建立了知名度的指南针,显然是中国南宋就用于航海的罗盘。只有印刷术可以商榷。

2014-3-7 13:07 星义
回复 #77 三种不同的红色 的帖子

:hz1024:三红果然博知,火药和造纸两方面我表示赞同,不过如果说中国造纸术才使文明大规模传播,至少是有点夸张了。但是指南针,南宋的时候正熟了。但是那个时代欧洲一直没有没现磁石现像吗?真的是全靠中国流传过去的吗?

2014-3-7 17:32 三种不同的红色
[quote]原帖由 [i]星义[/i] 于 2014-3-7 13:07 发表
:hz1024:三红果然博知,火药和造纸两方面我表示赞同,不过如果说中国造纸术才使文明大规模传播,至少是有点夸张了。但是指南针,南宋的时候正熟了。但是那个时代欧洲一直没有没现磁石现像吗?真的是全靠中国流传过去的吗? [/quote]

就目前的史料看,西方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对磁针指北现象的描述,是1180年巴黎大学教授亚历山大· 内克姆。他在文章里说:“在阴沉的天气或晚上, 当水手们不能看清太阳, 也不知道船首驶向何方时, 他们就把针放在磁石上, 针便旋转到指向北方而停住。”

这时是中国南宋淳熙七年。也就是中国指南针大规模用于航海之后的事情。

当然,这时候的欧洲,指南针只是在少数水手中使用。因为不明白它为什么会指向北方,所以很具有神秘色彩, 一般的航海水手都不敢使用。那些大胆的船长也只敢偷偷地用, 把它装入一个小盒内, 不让别人看到。因此, 指南针在欧洲广泛使用, 是13世纪后期的事情。大约比中国迟了2、300年。

所以有理由相信,指南针是从中国传播到欧洲去的。

2014-3-9 13:56 叫我东郭先生吧
不过指南针只是指南针,在中国用途不算太大。到了西方改进技术发明出罗盘后,指南针才得以应用。

2014-3-9 18:19 三种不同的红色
[quote]原帖由 [i]叫我东郭先生吧[/i] 于 2014-3-9 13:56 发表
不过指南针只是指南针,在中国用途不算太大。到了西方改进技术发明出罗盘后,指南针才得以应用。 [/quote]

1、罗盘是中国发明的。

2、南宋时罗盘就已经大规模应用于航海,南宋的海洋贸易非常发达。

3、中国航海记述长时间领先于西方。

2014-3-9 19:07 叫我东郭先生吧
[quote]原帖由 [i]三种不同的红色[/i] 于 2014-3-9 18:19 发表


1、罗盘是中国发明的。

2、南宋时罗盘就已经大规模应用于航海,南宋的海洋贸易非常发达。

3、中国航海记述长时间领先于西方。 [/quote]
1.你说的是司南(磁石匙)吧?司南之杓,投之於地,其柢指南,这句话是指北斗星的勺柄,投在地下的方向是南方,根本就不是指南针。现在的司南模型是现代人臆造出来,根本不能指南。

2.大面积?一直到明朝,西方人传入中国真正的罗盘之前,中国人根本不会制造磁针罗盘,只会使用水浮法。

3.指南针用于航海只有郑和舰队里有记载,实际上,郑和使用水罗盘的地点是在港口,船只被铁锚固定后才可以使用水罗盘,航行时根本不能使用水浮法指南针。

2014-3-9 20:15 三种不同的红色
回复 #82 叫我东郭先生吧 的帖子

1、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我在77楼已经提供了史料。

这里,我可以再列举数条:

朱彧《萍洲可谈》(北宋宣和年间著):“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

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自然也是宣和年间的作品):“若晦冥则用指南浮针,以挨南北。”

赵汝适《诸蕃志》(南宋理宗年间)载:”舟舶来往,惟以指南针为则,昼夜守视惟谨,毫厘之差,生死系矣。”

2、1985年5月,在江西临川南宋邵武知军朱济南墓中出土了70余件瓷俑,其中一件被称为“张仙人俑”的瓷俑,手捧一个大罗盘,显然是旱罗盘。由此证明,中国在南宋时已经发明旱罗盘,只不过是被用于风水堪舆而已。

3、水罗盘可以用于航海。不但中国古代航海都用水罗盘,就是阿拉伯和欧洲,在早期航海也都使用水罗盘。

1282年,阿拉伯学者贝伊拉克·卡巴扎吉(Bailakal-Qabajaqi)著《商人辨识珍宝手鉴》(《Merchant’s Treasure》)一书,其中记载了记1242年左右在叙利亚海上从的黎波里至亚历山大的航海使用了磁针,磁针借助于木片或芦管浮在水上辨别方向。并称“海员们说,航行于印度洋上的船长们不用这种木片托浮的指南针,而用一种中空的铁鱼,投于水中,浮在水面,鱼之头尾指向南北。” ——这种“指南鱼”,如果你去翻翻北宋的《武经总要》,会在那里找到的。

欧洲的罗盘,记录最早的是法国军事工程师皮里格里努斯(Petrus Peregrinus de Marieourr)的《论磁书简》(《Epistda de Magnete》),他描述的也是一种水罗盘。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14-3-9 20:18 编辑 [/i]][/color]

2014-3-9 20:51 叫我东郭先生吧
[quote]原帖由 [i]三种不同的红色[/i] 于 2014-3-9 20:15 发表
1、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我在77楼已经提供了史料。

这里,我可以再列举数条:

朱彧《萍洲可谈》(北宋宣和年间著):“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

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自然也是宣和年间的作品):“若晦冥则用指南浮针,以挨南北。”

赵汝适《诸蕃志》(南宋理宗年间)载:”舟舶来往,惟以指南针为则,昼夜守视惟谨,毫厘之差,生死系矣。”

2、1985年5月,在江西临川南宋邵武知军朱济南墓中出土了70余件瓷俑,其中一件被称为“张仙人俑”的瓷俑,手捧一个大罗盘,显然是旱罗盘。由此证明,中国在南宋时已经发明旱罗盘,只不过是被用于风水堪舆而已。

3、水罗盘可以用于航海。不但中国古代航海都用水罗盘,就是阿拉伯和欧洲,在早期航海也都使用水罗盘。

1282年,阿拉伯学者贝伊拉克·卡巴扎吉(Bailakal-Qabajaqi)著《商人辨识珍宝手鉴》(《Merchant’s Treasure》)一书,其中记载了记1242年左右在叙利亚海上从的黎波里至亚历山大的航海使用了磁针,磁针借助于木片或芦管浮在水上辨别方向。并称“海员们说,航行于印度洋上的船长们不用这种木片托浮的指南针,而用一种中空的铁鱼,投于水中,浮在水面,鱼之头尾指向南北。” ——这种“指南鱼”,如果你去翻翻北宋的《武经总要》,会在那里找到的。

欧洲的罗盘,记录最早的是法国军事工程师皮里格里努斯(Petrus Peregrinus de Marieourr)的《论磁书简》(《Epistda de Magnete》),他描述的也是一种水罗盘。

. [/quote]


1.《梦溪笔谈·杂志一》记载约有四种:把磁针横贯灯芯浮于水上,把磁针架在碗沿上,把磁针放在指甲上,用缕丝缀住针腰挂在空中。其中以缕悬法的灵敏度最高。它的具体装置方法,是将缕丝的一端用蜡粘在磁针腰部,另一端悬在木架上,针下放一个标有方位的圆盘,静止时针便指向南北。这种悬挂型的指南针,基本上确立了近代罗盘的构造。当时的罗盘还是水罗盘,浮在水面上。水罗盘在南宋时已得到普遍使用。

其实就是水浮法(将磁针上穿几根灯心草浮在水面,就可以指示方向。)和缕悬法(在磁针中部涂一些蜡,粘一根蚕丝,挂在没有风的地方,就可以指示方向了。)。沈括他指出,水浮法的最大缺点,水面容易晃动影响测量结果。也许可以成为水罗盘,但是绝不是现在的罗盘。


2.据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北宋时有4种不同装置的针型指南针,即水浮法、缕悬法、指甲法和碗唇法。[color=Red]用于航海的多是水浮法指南针[/color]。至于那个“张仙人俑”。如果在当时真的能算是近代罗盘的话,南宋何必用“水罗盘”?看图根本就看不出拿东西是否好使。实物也就那样,那这个例子属于中国人一厢情愿而且这东西没有之前,主流上都承认罗盘是欧洲发明,直至16世纪初由日本传入我国。



3.目前承认的好像也就是中国发明了指南针,而不是罗盘。大英百科全书里,把指南针和罗盘分成两个条目。就算原理差不多但也不能沾边就上。

13世纪后半期法国人又将旱罗盘改进,将其装入有玻璃罩的容器中,成为便携仪器。后来,这种携带方便的指南针被欧洲各国的水手广为应用。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叫我东郭先生吧 于 2014-3-9 20:53 编辑 [/i]][/color]

2014-3-9 21:40 三种不同的红色
呵呵,那你说说什么是指南针?什么是罗盘?两者有什么区别?

我来告诉你:指南针就是磁针,只要采用适当的方法,如悬吊、如水浮、如支撑,它就会指向南北。——这就是指南针,它是一种现象,只能定性。

那什么是罗盘呢?把指南针和画有刻度的盘相结合,就是是罗盘。——罗盘可以定量地指示方位。

罗盘上的刻度,叫做分度。世界上罗盘分度体系有两种,一种是二十四分度(包括十二、四十八分度),另一种是十六分度(包括八、三十二分度)。二十四分度早在汉代堪舆术的地盘上就有了,其起源很明显,是因为十二地支而来。十六分度更是中国所独有,其起源也非常明显,是从八卦而来。

罗盘在中国宋代发明,这是有证据的。如我在82楼所举赵汝适《诸蕃志》“守视惟谨,毫厘之差,生死系矣”,若无刻度,何谈“毫厘之差”。至于77楼我所举吴自牧《梦梁录》中记述:“风雨晦时,惟凭针盘而行”,更是明明白白提出“针盘”。

罗盘在宋代发明的直接证据,有曾三聘的《因话录》。曰:“地螺,或有子午正针,或用子壬丙午间缝针。天地南北之正,当用子午。南地偏,难用子午之正,故以丙壬参之。古者测日景于洛阳,以其天地之中也。然有于其外县阳城之地,地少偏,则难正用,亦自有理。”

所谓“地螺”者,地罗是也。也就是堪舆用的罗盘。这段话讲的云山雾罩,其实是说的罗盘的分度。这话是说这种罗盘为分度12分度,二十四向,每两正针之间夹一缝针,共四十八向。

所谓水罗盘、旱罗盘,是制作工艺的不同。在罗盘中盛水,指南针浮于水中,是为水罗盘。在罗盘中立一竖轴,指南针置于轴上,是为旱罗盘。在航海中,旱罗盘当然比水罗盘精确,但并不意味着水罗盘不能用于航海。

回头再说一说临川罗盘(即张仙人俑),这个罗盘的意义,不是我讲的,而是学术界一致的看法。为什么说它是旱罗盘?因为它的针呈菱形,针中间有明显的圆孔,表现出了轴支撑的结构。所以它当然是旱罗盘。

2014-3-9 21:49 StarApe
[quote]原帖由 [i]叫我东郭先生吧[/i] 于 2014-3-9 20:51 发表



1.《梦溪笔谈·杂志一》记载约有四种:把磁针横贯灯芯浮于水上,把磁针架在碗沿上,把磁针放在指甲上,用缕丝缀住针腰挂在空中。其中以缕悬法的灵敏度最高。它的具体装置方法,是将缕丝的一端用蜡粘在磁针 ... [/quote]
你这里的"指南针"和"罗盘"是怎么定义的?

2014-3-9 22:13 StarApe
《真腊风土记》:自温州开洋,行丁未针。历闽、广海外诸州港口,过七洲洋,经交趾洋到占城。又自占城顺风可半月到真蒲。又自真蒲行坤申针,过昆仑洋入港……

2014-3-9 22:18 StarApe
《事林广记》:"以木刻鱼子,如拇指大,陷好磁石一块子,却以蜡填满,用针一半佥从鱼子口中钩入,令没水中,自然指南。以手拨转,又复如此。以木刻龟子一个,一如前发制造,但于尾边敲针入去,用小板子,上安以竹钉子,如箸尾大,龟腹下微陷一穴,安钉子上,拨转常指北…"

2014-3-9 22:36 叫我东郭先生吧
[quote]原帖由 [i]三种不同的红色[/i] 于 2014-3-9 21:40 发表
呵呵,那你说说什么是指南针?什么是罗盘?两者有什么区别?

我来告诉你:指南针就是磁针,只要采用适当的方法,如悬吊、如水浮、如支撑,它就会指向南北。——这就是指南针,它是一种现象,只能定性。

那什么是罗盘呢?把指南针和画有刻度的盘相结合,就是是罗盘。——罗盘可以定量地指示方位。

罗盘上的刻度,叫做分度。世界上罗盘分度体系有两种,一种是二十四分度(包括十二、四十八分度),另一种是十六分度(包括八、三十二分度)。二十四分度早在汉代堪舆术的地盘上就有了,其起源很明显,是因为十二地支而来。十六分度更是中国所独有,其起源也非常明显,是从八卦而来。

罗盘在中国宋代发明,这是有证据的。如我在82楼所举赵汝适《诸蕃志》“守视惟谨,毫厘之差,生死系矣”,若无刻度,何谈“毫厘之差”。至于77楼我所举吴自牧《梦梁录》中记述:“风雨晦时,惟凭针盘而行”,更是明明白白提出“针盘”。

罗盘在宋代发明的直接证据,有曾三聘的《因话录》。曰:“地螺,或有子午正针,或用子壬丙午间缝针。天地南北之正,当用子午。南地偏,难用子午之正,故以丙壬参之。古者测日景于洛阳,以其天地之中也。然有于其外县阳城之地,地少偏,则难正用,亦自有理。”

所谓“地螺”者,地罗是也。也就是堪舆用的罗盘。这段话讲的云山雾罩,其实是说的罗盘的分度。这话是说这种罗盘为分度12分度,二十四向,每两正针之间夹一缝针,共四十八向。

所谓水罗盘、旱罗盘,是制作工艺的不同。在罗盘中盛水,指南针浮于水中,是为水罗盘。在罗盘中立一竖轴,指南针置于轴上,是为旱罗盘。在航海中,旱罗盘当然比水罗盘精确,但并不意味着水罗盘不能用于航海。

回头再说一说临川罗盘(即张仙人俑),这个罗盘的意义,不是我讲的,而是学术界一致的看法。为什么说它是旱罗盘?因为它的针呈菱形,针中间有明显的圆孔,表现出了轴支撑的结构。所以它当然是旱罗盘。[/quote]
你说这些无非是占个边就往上凑而已,指南针的确是中国发明的,梦溪笔谈里谈到指南针的使用,是一种很原始的东西,主要有:悬浮法、水浮法、或放在指甲上、碗沿上的一种很简陋的东西,必须在无风的陆地上才能使用。这玩意传入欧洲后,欧洲人把它制成罗盘,这种罗盘才真正能在航海中使用,随时随地为船只导航。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欧洲自此航海一直使用。

但是中国呢?明朝郑和时期用的还是水浮法。一种比较原始的东西。至于你所谓的出土东西,已经好久了,不能用了,只能“推测”是罗盘。至于[color=Red] 学术界一致的看法。[/color]就不知是中国学术界还是世界了。所谓“四大发明”无非是后人拿出来增强民族自信心的东西。按照逻辑来说,除了出土一个半生不熟的似是而非的东西外,南宋是否还流传下来其他的类似的东西了?貌似没有。难道都被蒙古毁掉了?不然为何一百多年后的明朝不继承这东西?明朝中晚期,西方把罗盘传入中国后,中国人才恍然大悟,原来可以做成这种东西。中国人自己都只说自己发明了指南针,而没说罗盘。而现在就根据一个出土文物和几句古文猜想就意淫出个罗盘中国人发明的,是否有点那个?培根指的是罗盘,根本不是宋朝人使用的那种指南针。


[color=Red] 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水浮多荡摇,指爪及碗唇上皆可为之,运转尤速,但坚滑易坠,不若缕悬为最善。其法:取新纩中独茧缕,以芥子许腊缀于针腰,无风处悬之,则针常指南。其中有磨而指北者。予家指南、北者皆有之。磁石之指南,犹柏之指西,莫可原其理。 [/color]

老兄你既然节录《梦溪笔谈》应该也看过这句话吧?文中形容无非是个简陋的[color=Red]指南针[/color]。行内说好听点也能算是水罗盘,但和罗盘不一样。



四大发明是李约瑟提出来的,当时正是中日战争最困难的时期,蒋介石急需要提高中国人的自豪感。利用了这个洋骗子,李约瑟是学化学的,根本不懂中文,他所写的文章都是通过他的中国女助手鲁女士翻译,后来鲁嫁给了他。终其一生,没有一个国际历史学会承认他是历史学家。


"Printing, gunpowder and the compass: These three have changed the whole face and state of things throughout the world; the first in literature, the second in warfare, the third in navigation; whence have followed innumerable changes, in so much that no empire, no sect, no star seems to have exerted greater power and influence in human affairs than these mechanical discoveries."

培根的原文。

罗盘的重要性体现在航海上。而中国人发明的指南针恰恰不能用于航海。如果说他们之间有传承关系,那是没错的。但是,导致地理大发现的是西方人发明的罗盘,只有这东西才可以为船只导航。


指南针和罗盘除了原理一样外,的确有传承关系。那是不是墨子说过飞行理论,那么现在飞机的发明都要安到中国人头上?

2014-3-9 22:52 三种不同的红色
回复 #89 叫我东郭先生吧 的帖子

呵呵

2014-3-9 23:09 叫我东郭先生吧
回复 #90 三种不同的红色 的帖子

呵呵

2014-3-10 10:11 StarApe
[quote]原帖由 [i]叫我东郭先生吧[/i] 于 2014-3-9 22:36 发表

你说这些无非是占个边就往上凑而已,指南针的确是中国发明的,梦溪笔谈里谈到指南针的使用,是一种很原始的东西,主要有:悬浮法、水浮法、或放在指甲上、碗沿上的一种很简陋的东西,必须在无风的陆地上才能使 ... [/quote]
这位你敢不敢说下你对"指南针"和"罗盘"的定义,翻来覆去地打滚喊口号有意思么?

2014-3-10 11:25 叫我东郭先生吧
[quote]原帖由 [i]StarApe[/i] 于 2014-3-10 10:11 发表

这位你敢不敢说下你对"指南针"和"罗盘"的定义,翻来覆去地打滚喊口号有意思么? [/quote]
我说那么多跟你说了?逼逼嘞嘞的往上凑。你给我“打滚喊口号”个看看!

一根磁针指南是是存在于自然界里的现象,不需要去发明,它就存在。所以中国人发现这个现象后给他简陋化一下叫做指南针。

而罗盘是根据指南针原理改造发明出来的东西。

按你的说法把缝衣针和磁铁接触后,变成磁针,就变成了伟大的发明而欧洲人根据这个发现发明了罗盘就要说是跟中国学的。你直接说航天工程是学习中国嫦娥得了呗!

2014-3-10 11:46 StarApe
[quote]原帖由 [i]叫我东郭先生吧[/i] 于 2014-3-10 11:25 发表

我说那么多跟你说了?逼逼嘞嘞的往上凑。你给我“打滚喊口号”个看看!

一根磁针指南是是存在于自然界里的现象,不需要去发明,它就存在。所以中国人发现这个现象后给他简陋化一下叫做指南针。

而罗盘 ... [/quote]
打滚上瘾了?这位语死早,费半天劲就蹦出个"一根磁针指南"就是指南针,罗盘的定义喷了半天也说不出来有什么功能什么特征的东西叫罗盘。就这逻辑和表达能力,还在这丢人现眼…

2014-3-10 11:56 叫我东郭先生吧
[quote]原帖由 [i]StarApe[/i] 于 2014-3-10 11:46 发表

打滚上瘾了?这位语死早,费半天劲就蹦出个"一根磁针指南"就是指南针,罗盘的定义喷了半天也说不出来有什么功能什么特征的东西叫罗盘。就这逻辑和表达能力,还在这丢人现眼… [/quote]
我看你是缺父爱。之前不理你时你非要跳出来秀存在。现在我给你存在感了,你连个反驳的料都没有,开始打花腔。这就是你的逻辑和表达能力?骚年,永远是无话可说的人丢人现眼,比如现在的你。

2014-3-10 12:46 StarApe
[quote]原帖由 [i]叫我东郭先生吧[/i] 于 2014-3-10 11:56 发表

我看你是缺父爱。之前不理你时你非要跳出来秀存在。现在我给你存在感了,你连个反驳的料都没有,开始打花腔。这就是你的逻辑和表达能力?骚年,永远是无话可说的人丢人现眼,比如现在的你。 [/quote]
这位语死早的打滚小朋友,你看不懂我前面引的《真腊风土记》的文字吧?

2014-3-10 12:50 叫我东郭先生吧
[quote]原帖由 [i]StarApe[/i] 于 2014-3-10 12:46 发表

这位语死早的打滚小朋友,你看不懂我前面引的《真腊风土记》的文字吧? [/quote]
这位秀存在的自卑小盆友,你看不懂我之前回复三点红的文字吧?

2014-3-10 12:56 岳光寒
中国确实在南宋时就发明了罗盘,但中国人对航海的重视程度如何大家也都知道。

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只从记载看,中国好多东西在记载里都比西方早,但是不是因此就可以肯定是由中国传过去的呢?可不可以是各自发明?可不可以是西方传到中国来的呢(不是近代,而是通过丝绸之路之类的)?

酒是哪个文明先酿出来的?马是哪个文明先用来骑的?我觉得很多东西不一定都是传播的,而可以是不约而同的,且带有各自特色,从世界各地用不同的东西来酿酒就可见一斑。

中国历史的文字记载的详实程度似乎可以在世界上称霸了,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人对于造纸术和印刷术(非活字印刷)的应用还是很充分的。但是不是也有可能我们只是因为记载详实,而且文明不断传承,所以早期资料传下来更多一些,才显得很多东西都是中国先发现或发明的呢?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岳光寒 于 2014-3-10 12:57 编辑 [/i]][/color]

页: 1 [2]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