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3-26 11:23
临川介甫
请教:关于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一问
[size=3]有一本书说: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中间六句似对非对,我觉得这六句对得很工整啊,请问书上为何说它们似对非对?[/size]
[size=3][/size]
[size=3]附:《夏日南亭怀辛大》[/size]
[size=3]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size]
[size=3][/size]
[size=3]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size]
[size=3][/size]
[size=3]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size]
[size=3][/size]
[size=3]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size]
[size=3][/size]
[size=3]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size]
2012-3-26 16:07
yangyan1612
古诗不需要对,他又对上了。意思就是叫你写标语,结果标语两句话对得很好,但标语又不是对联,贴出去就是似对非对了。
2012-3-26 16:34
tiger1970
学习中......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tiger1970 于 2012-3-26 17:41 编辑 [/i]][/color]
2012-3-26 17:48
ouyangnitian
老虎明明显是被诗区现在的气氛给吓着了:hz1027:
讲句公道话,版主的确是有故意不作为的嫌疑,平和一点的网友都不敢来发言了。
我也来说几句
其实这问题放在对联区会更好一点,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就对联而言,这上下尾都是仄,不工,然后西对东,意工音不对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夕对闲也是平仄不对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香对清依然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这个应该不属对联吧,大伙都看得出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如上
所谓似对非对应该是指前面“三联”,虽然语意上都没问题,但并不符合对联的平仄格律。其实在很多骈体文里面也有很多这种“假对联”,毕竟整篇文章都要合着对联那严格的平仄,那束缚也太大了,只要意思上对上了,读起来也就很有气势了
不知道我说的对不对,反正我就是这么想的,所以我就这么说了,专家们有更好意见,欢迎指正,但是不要骂我,我也怕:hz1028:
2012-3-26 18:10
无题
纯对联角度,欧阳珠玉之言在前,吾附议足矣!这……只是古风吧?
2012-3-26 20:07
临川介甫
回复 #5 无题 的帖子
确是五言古风
2012-3-26 22:35
蒹葭苍苍
[quote]原帖由 [i]ouyangnitian[/i] 于 2012-3-26 17:48 发表
老虎明明显是被诗区现在的气氛给吓着了:hz1027:
讲句公道话,版主的确是有故意不作为的嫌疑,平和一点的网友都不敢来发言了。
我也来说几句
其实这问题放在对联区会更好一点,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 [/quote]
我引咎辞职,欧阳来当版主吧。
二楼的说法是不对的,会误导读者的。
2012-3-26 23:13
ouyangnitian
回复 #7 蒹葭苍苍 的帖子
瞧我这嘴,总忍不住要说点是非,不过我没别的意思,只是觉得此区还是尽量干净点好,别这样挤兑俺:hz1004:
您大人大量别介意哈:hz1026:
2012-3-27 00:18
Z_Artemis
回复 #4 ouyangnitian 的帖子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这个叫做流水对,亲~
2012-3-27 07:44
司马光
[quote]原帖由 [i]Z_Artemis[/i] 于 2012-3-27 00:18 发表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这个叫做流水对,亲~ [/quote]
对联不是仄起平收吗?为什么这个是流水对?
2012-3-27 08:22
ouyangnitian
回复 #9 Z_Artemis 的帖子
百度了一下,果然有流水对这说法,仔细想了一下,也却有“对”的那个意思 ,多谢指教了。
[url]http://baike.baidu.com/view/312543.htm[/url]
不过当然这两句也一样只能算“假流水对”。看百度举得几个例子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骆宾王)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杜甫)
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元稹)
这些平仄都很工整理的。
2012-3-27 10:25
yangyan1612
我错了,想当然了,转贴一下,原来似对非对是这么个意思
似对非对,顾名思义就是表面文字看似对仗,其实并没有严格依存格律对仗,如唐诗《边词》:“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乍看去似对,实则非对。沈祖棻先生在《唐人七绝诗浅释》中谓这种作法:“自然流动而不着力。”认为这是初唐七绝诗中一种鲜明的艺术风格。
翻开一部《全唐诗》,这样的例子很多,如杜审言《赠苏书记诗》之“红粉楼中应计日,燕支山下莫经年。”再如其《渡湘江》之“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以及王勃的《蜀中九日》:“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更是整首“似对非对”。
这样处理,无疑在有限的空间内,让文字显得更加紧凑而流畅,又不失活泼、自由的地方。沈德潜《唐诗别裁》中言:“似对不对,初唐标格。”即以不太严格的对句,表达了自然流丽的风姿。难怪沈祖棻先生要说“自然流动而不着力”,这种“流动”增强得正是文字整体的可读性。
在诗中,尤其是首句大量出现“似对非对”,与诗之格律在首句和尾句的“放宽”不无关系。律诗讲求对仗,但首尾可以不顾,故在日常行吟间,原想追求整体对仗、协调的作者,便在首尾部分有意放宽了格律,巧妙运用“似对非对”,从而使句式在整齐中,不乏灵活。如白居易“君游丹陛已三迁,我泛沧浪欲二年”,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者,比比皆是。
而如李白这样的无羁之人,更是不由格律束缚,将“似对非对”放置在了紧要的颔联,在《听蜀僧浚弹琴》中,一句“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是异常得涤人胸襟,尽管后世学者均称这是“变例”,但还是成就了千古名句的尊位。
李白的狂狷,用杜甫的《狂夫》正作注角。“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从“万里桥”,到“百花潭”,经过“似对非对”,构成言语上的天作之合,尽管一联中接连出现四个生硬的地名,但却延展出层次,流动中不得感慨,“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yangyan1612 于 2012-3-27 10:47 编辑 [/i]][/color]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