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古典小说 » 求一起分享和讨论 求板砖


2012-3-17 16:54 子梦
求一起分享和讨论 求板砖

三关春雪枪映霞  百战金甲弓如月
本文仅仅代表个人观点,故不发史区。宋史本身就是个让人很纠结的东西,传统意义上的宋史,大约出自元人之手,故对宋朝的战绩,有所保留。而出自汉族民间文学的东西,如《杨家府演义》乃至金大侠的射雕系列,对宋军中也存在各种有所保留的批评。本文希望能让那些呼喊弱宋的存在自残自虐历史观的人稍稍感到一丝丝赞同,则大可欣慰。
本文预计用半小说加一点史实和某些不成体系的东西为您呈现出那个波澜壮阔的恢弘年代。
第一章        天朝崛起
在北宋皇帝赵匡胤下令北伐刘汉的时候。辽国已经是一个建立了大约40多年的恢弘帝国了。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新帝国,辽国在中原天朝历经5代10国混乱之际,大力加强汉化,其国体已经超越了北方少数民族的游牧和奴隶体制,正在向一个规范的帝国进化。
值得一提的是,辽国皇帝辽太宗,更曾经南下登基,当然,很快就被以尊王攘夷为正统思想的中原人民赶出了中原大地,但从太宗起,辽国皇帝就已经将自己作为一个正统皇朝的天子来看待了。
在来看北宋皇帝,太祖赵匡胤。这个皇帝,出身于军旅家庭,根据民间文学来看,应该是受到了百姓的认可,几乎没有文学作品里将他作为反派。人民是历史进程的推动者,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太祖为什么能够得到百姓的拥戴呢?
第一,        五代的混乱,造成广大中原人民的巨大财产和生命损失,中原大地常年兵连祸结,青壮年薨于战争,农业凋敝,统一是大势所趋。
第二,        得益于“杯酒释兵权”,列朝开国,新天子都对打天下的武将实施各种程度不同的防范乃至迫害。作为皇帝轮流坐的五代更是如此。赵宋能走出五代的桎梏,太祖的和平解决兵权可谓功不可没。如果不这么做,而是采取暴力手段,很可能走郭威的老路,而放任元老兵权做大,则他自己的黄袍加身就是榜样。杯酒,解决了重臣黄袍加身的可能,也免去了猜忌,使得赵宋在政治体制上脱离五代,成为一个人民拥戴的国家。历史上的宋朝是个经济发达,人民富足的国家,尤其是北宋,有些史家考证,不仅仅在经济上北宋创造的了全世界gdp的2分之1,而且普通百姓的政治地位也是在封建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北宋的名相如包拯、寇准等均来自寒门。
第三,        军队的改革。宋史粉应该都知道4大神将之一的曹彬。此君虽然在雍熙北伐上犯了不可饶恕的罪孽,但就历史贡献而言,为身名将之列当之无愧。五代的时候的军队都是军阀饲养的打手,而宋朝军队第一次将约束军纪、捍卫国家捍卫民族等观念教育列入军队的日常操业之中。北宋军队在前期攻略蜀国、南唐、北汉时,做到了秋毫无犯。大大加速了各地人民对这个新王朝的认同。不仅仅如此,面对拥有强大骑兵的敌人,北宋更在战术上得到了革新。这里就要提起北宋的第二个皇帝,太宗赵光义。太宗在民间文学中褒贬不一,常常“运筹帷幄之中,决败千里之外”,但他首创的阵法制度、参谋本部(枢密)以及军校制度对现代军事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通过军校制度,北宋不仅仅名将世家辈出,还出现了很多如沈括、范仲淹、张齐贤等文人儒将,尤其是南宋的虞允文,不仅仅和岳飞一样被万民称颂,更被我党我军的领袖毛泽东爷爷称赞。在阵法制度的基础上,北宋创造出了依靠重步兵方队、科学配置各种技术兵器的方法,成功做到了以步兵压制骑兵。大大减轻了军费,缓解了百姓的负担。汉唐天威,太宗和汉武都是依靠大量购进名马,以骑兵压制骑兵,是建立在超高军费的基础上完成的,而北宋的步兵战绩,相比之下就更加耀眼。2宋年代,中原宋军先后战胜了辽国的铁林军、西夏的精铁鹞子、金国的铁浮图,更将铁林军和铁浮图一战挫败后踢出历史舞台,堪称空前绝后。
第四,        名将的崛起,宋朝不但不是弱宋,更是个神将辈出的年代。北宋的4大神将,有3个活跃在宋辽战场上。他们是:北宋初代第一杀伤将---潘美,北宋第一儒将---曹彬 北宋第一野战军王牌主力军指挥-----------李继隆,宋夏边关活用战法,将军事和政治完美结合的岳飞偶像曹玮。除此之外,杨家将、呼家将、高家将、郑家将等名将世家层出不穷。这些名将很多第一代都参与了五代末年和北宋建立的重大历史事件,形成了国家观念、爱民爱兵观念等良好的治军观念和家风,使宋军真正变成了威武文明之师。
拥有诸多有利因素的北宋,在和平接管了原来北周的政权后,很快在人民的拥戴下完成了对四川和南唐的统一作战,又和平接纳了吴越,虽然四川因为宋军大将王全斌的残杀政策爆发了叛乱,但是在曹彬的威武文明之师的努力下,旋即平复。曹彬部下秋毫无犯,对暴乱百姓不再实行残酷的镇压,很快收复了四川人心。接下来,宋辽的缓冲地北汉就被太祖提到了议事日程上。
此时曹彬已经崛起,作为当年最强的外戚,(曹彬妹妹嫁给太宗,侄女是太宗太子后来宋真宗的姬妾)即将走上宋军的重要领导岗位。而另一个在北宋史上拥有重要地位而且怎么绕宋军都离不开的话题人物也在此时崭露头角。
第二章   龙城剑舞枪意寒
潘美,字仲询。有人称他是北宋神将,中流砥柱,也有人成他是奸臣代表,无德小人。这种称呼更加被小说杨家将系列坐实。
虽然无意给潘美翻案,但是潘美嫉贤妒能、生性残忍之说一直都有人提出有所保留,潘美在雍熙北伐中葬送了大将杨业,已经为历史所定案,但是究竟要负多大责任,我们后边再讨论。我们先看看潘美前期的表现。
开宝3年,公元971年,年轻的潘美被任命为贵州道兵马行营都部署,作为一方主将攻打刘汉。这个刘汉也被称为南汉,和北汉一样,国王都自称刘玄德后人,而且这个政权有个很牛X的年号,永乐。数百年后,这个年号将成为一代国人的骄傲。刘汉政权腐朽不堪,而且境内起义不断。国王刘伥依靠地理优势,又有秘密武器从越南进口的战象,负隅顽抗。潘美先猛攻广西贺县,引诱敌军支援。而后佯装撤退,将敌军引出山地,在平原与敌人决战。宋军依靠训练有素的步兵阵法,3战3捷。一直打到广东韶关,汉军此时才想起战象,可惜仓促之中训练不足,被宋军当成了活靶子。不少中原小伙子因此第一次吃到了烤象肉~。刘伥最后无奈,纠结15万大军,扎起木寨,抵抗大军,潘美看了营垒哈哈大笑,一次夜间突袭火攻,大破之,有没有借东风就不知道了。随即攻占广州,南汉平复。潘美回军时,越南交趾国趁中原混乱,攻击广西。广西地段刚刚平息战乱,只有部分厢军,大概是生产建设兵团,没有什么战斗力,脚趾国遂轻敌冒进,所到之处屠城戮婴,极其惨烈。宋朝这才命潘美挥军平定,潘美刚刚积累了对南人作战的经验,正好用上。不仅大破脚趾国军,收复广西,潘美更自冲于阵前,手起锏落,阵毙李朝太子李元真,打到河内,越南遂向宋朝称臣,宋朝将越南国王降为脚趾郡王。
潘美平定南越,和太宗一起参加了北伐刘汉的战争。
太平兴国4年,公元979年,太宗在得到了以潘美、曹彬为代表的将军们的支持下,开始了对北汉的统一战争。辽国派使臣向宋朝提出抗议,宋朝使者回答得很争气,“河东逆命,所当问罪,北朝不援,和约如故,如若不然,唯有战耳!”
和辽国既然撕破脸,阻挠北伐的群臣也赞同了北伐。当年2月,太宗率领李继隆(此时还籍籍无名)潘美、呼延赞、曹彬、刘遇、田重进等将带主力军开赴河北。随军阵容恢弘浩大,不仅仅有当朝文臣武将,连太祖的两个儿子,赵德芳和赵德昭以及前宰相赵普也在其内(题外话:由于受“烛影斧声”事件的影响,全国上下朝野内外对太宗登基的事情议论纷纷,他急需一场胜利和统一来让大家记住他的武功,忘记这些花边新闻,自然赵普和太祖的孩子不能在这种环境下留在京城)。
在辽国援军许诺下,北汉先期对宋军发动攻击。太宗亲征,宋军自然气势如虹,而且这些将士都是历经大战的老兵,北汉自然得不到一点便宜,名将刘继业也数战无功。汉军只能退守太原,这时,一个震惊双方的消息传了过来,辽国援军败了!
带领辽国援军的是辽国南院宰相耶律沙,负责军事的是名将南院大王耶律斜斟,辽国南院大王负责契丹事务,也负责统帅常备军,耶律斜斟自身也是一代名将(日后他负责在雍熙北伐中抵挡宋朝虎将杨家),监军则是冀王耶律敌烈。
按照太宗的战前计划,宋朝云州观察使郭进执行了太宗围点打援的计划,带兵在白马河阻击辽国援军。骑兵和步兵单挑的话,骑兵完全有优势。但是当骑兵军队和步兵军队交锋,骑兵军队需要很大的冲杀空间,发挥马匹的冲击力。如果没有冲锋空间,骑兵和步兵夹杂,未必砍的过步兵,更砍不过按照科学阵法组织起来的步兵阵。辽国这个冀王敌烈,不仅轻视了宋军大阵的威力,而且冲锋冒进(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按照《契丹萧太后》的说法,辽国有威信的能打仗的3个王爷,均因为谋反被萧太后镇压,这个能活下来的也可能就是因为草包,真不知道辽景宗如何想到让他来监军)。耶律敌烈甩开大队,带骑兵冲向大河对面的宋军,宋军大阵很配合地凹进去一块,左右两翼的步兵将上岸的骑兵完全包抄,运用了兵法上的“半渡而击”,阵斩耶律敌烈和他的太子蛙哥,后面的辽军被宋军阻截在河里,死伤无数。殿后的耶律斜斟此时发挥了将才,组织连弩阵攻击对面的宋军步兵,才保住了耶律沙的一条命,可怜的耶律沙作为宰相,却因此得上了“恐宋症”,到后来的幽州保卫战斗没治好。
大败辽军,太宗喜出望外,何况第一次开战就阵斩敌方王族!
太宗下令,乘胜做气,攻打太原!
潘美阵前提拔,担任攻坚总指挥,河阳节度使崔彦进、彰得军节度使李汉琼、桂州观察使曹翰、彰信军节度使刘遇分别攻打四门。侍卫马军虞候米信步军虞候田重进为行营使在外围指挥,30万大军乌黑一片啊,汉国骑兵元帅郭万朝直接投降。
太原是山西首府,号称万里龙城,山西人民从来都不是白吃馒头的,太原自古至今都是英雄辈出之地,汉代飞将军李广,抗日战争时期的八路军均在山西建立功业。而且此时太原城还有一位名将---刘继业。
这位刘继业是谁?他就是天波府金刀令公杨业。因为杨业忠心耿耿功勋卓著,被汉王赐予国姓。受命防御北门,史称“杀宋军无算”,攻打北门的是宋朝名将五代时期就赫赫有名的刘遇。听说北门是杨业守卫他曾找到太宗,坚决要求换防。这刘遇,是宋朝名将,战功无数,据说有次他脚上中箭化脓,医生还没有唧唧歪歪说完怎么治理,他就用刀剜除了死肉,上马作战,这样的人都打算不和杨业交手,足见杨业的勇猛和坚强。而且杨业不仅自身武艺绝伦,更加爱兵如子,将士用命,他长子杨延昭更是用冠三军,只有辽国后来的大丞相韩得让以及宋朝此时的近卫军卫队长高琼能与之一争短长。杨延昭更以自身魅力,招揽了孟平(应该是孟良的原型)曹克实(疑似花刀乐圣的原型)等草莽英雄效力杨家军,数年后,杨业父子更加赢得了“杨无敌”的威名。
攻城不利,但是太原城已经4面被围,粮草断绝,而宋军粮草源源不断,契丹援军也遥遥无期。困兽犹斗,太原城迸发出其自古即有的血性,宋军攻城再猛,也被北汉军一一阻挡。太宗身披铠甲,亲临一线也无济于事。宋军天武军校尉荆嗣,史称“足贯双箭,手中砲,折二齿”(虽然翻译上产生歧义,是荆嗣的斧子开了2个缺口还是掉了2个牙说法不一),但不论哪种说法,都能看到当时之惨烈。宋将李汉琼“矢集其脑”,脑袋插满了箭头依旧指挥作战。
太宗见久攻不下,遂要求和议,更在太原城下摆出了剑阵,剑阵由精装的青年组成,个个武艺高强,可以将宝剑耍出数十朵剑花,然后凌空飞起。是太宗一支融合了美观、仪仗、护卫功能于一体的特种部队。这种情况下,北汉军兵虽然不以为然,但是作为皇帝的未成年人刘继元彻底服软了。
宋太宗,北汉都城太原,攻略!
虽然太宗攻下了北汉,但是作为北门守将的刘继业仍旧顽抗,太宗爱之,不忍玉石俱焚,让刘继元写下最后一道圣旨,由和杨业很有交情的名将呼延赞送达杨业。潘美揣摩圣意,更诓说将以屠城相威胁,杨业才率军来投。
刘继业复名杨业,作为山后军统领潘美的副手,帮助潘美镇守山西。
北汉的攻略,太宗的谋划得益于参谋本部(枢密院)的协助,更加因为人民的迫切盼望统一和将士们的勇猛顽强。得人心者得天下啊,可是胜利后,太宗却和部下产生了矛盾,这矛盾将断送太宗第一次亲征北伐。而且更为可怕的是,在此时的辽国,一个绝代的全才和一个旷世神将即将登场,其中这个绝代全才更是要等到真宗朝的寇准和成熟后的杨延昭方能止其锋芒。请看下集        一代天骄      决战幽州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