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9 16:54
青莎
狼牙棒
[table][tr][td][table][tr][td][align=center][b][size=56px][font=黑体]狼牙棒[/font][/size][/b][/align]
[align=center][b][font=黑体][size=22px]● 山东黄河河务局东平湖管理局 丁永林[/size][/font][/b][/align]
[size=18px] 同鲁智深使禅杖一样,秦明以狼牙棒为武器也是108位[url=http://www.mqx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909&extra=page%3D1][b][color=red]梁山好汉[/color][/b][/url]中唯一的,并且不在“十八般武艺”之列。[/size]
[size=18px] 《辞海》有“狼牙棒”辞条:[/size]
[font=楷体_GB2312,楷体][size=16px] 古兵器的一种,用坚重的木头制成,长四五尺,上端长圆作枣子形,遍嵌铁钉,形如狼牙。见曾公亮《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三。[/size][/font]
[align=center][img]http://www.mqxs.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111/24/1504496jm6el21ut6axuex.jpg[/img] [/align]2011-11-24 15:04:49 上传
[url=http://www.mqxs.com/forum.php?mod=attachment&aid=ODgwMnw2YTgxMTliMnwxMzI2MDk4OTc4fDMyMTl8NTkwOQ%3D%3D¬humb=yes][color=#0000ff][b]下载附件[/b] (27.89 KB)[/color][/url]
[size=18px] 曾公亮在《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三是这样写的:[/size]
[font=楷体_GB2312,楷体][size=16px] 取坚重木为之,长四五尺,异名有四:曰棒,曰棆,曰杵,曰桿。植钉於上,如狼牙者,曰狼牙棒。[/size][/font]
[size=18px] 曾公亮,字明仲,号乐正,汉族,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市)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军火家。出身于名宦世家,父曾会是刑部郎中。生于宋咸平二年(公元998年),少即有抱负,为人“方厚庄重,沈深周密”,器度不凡。乾兴元年(1022年)受命奉表晋京祝贺仁宗登基,被授予大理评事,但他立志从正途登官,不愿斜封,未赴调。宋仁宗天圣二年(公元1024年)中进士,授越州会稽(今浙江绍兴)知县;六年(公元1028年)治理镜湖,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使湖边民田免受水涝之苦。数年后,晋升入京,任中央最高学府国子监直讲,后改作诸王府侍讲;不久,升任集贤殿校理、天章阁侍讲、知制诰兼史馆修撰。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仁宗下召求言,曾公亮上疏条陈六事,针对时弊发改革之建议,得宋仁宗所器重。皇祜三年(公元1051年)升翰林学士;嘉祜元年(公元1056年)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与宰相韩琦共同主持朝中政事。宋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起判永兴军。宋神宗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逝世,神宗辍朝三日,赠太师、中书令,谥“宣靖”,葬于河南新郑县,宋神宗亲笔墓碑:两朝顾命定策亚勋之碑。[/size]
[size=18px] 曾公亮平生著作很多,《武经总要》是他和端明殿学士丁度承旨主编的一部兵书,自于康定元年至庆历四年(公元1040-1044年)用了五年的时间编成,共40卷,分前后两集,是中国第一部规模宏大的官修综合性军事著作,不仅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对科学技术史的研究也具有重要价值。[/size]
[size=18px] 《武经总要》前集的20卷详细反映了宋代军事制度,包括选将用兵、教育训练、部队编成、行军宿营、古今阵法、通信侦察、城池攻防、火攻水战、武器装备等,特别是在营阵、兵器、器械部分,每件都配有详细的插图。[/size]
[size=18px] 不过,《武经总要》只记载了狼牙棒的形制,并没有探求其渊源。由此想起了“殳”。[/size]
[align=center][img]http://www.mqxs.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111/24/150644tnny0gi5a5id5c2n.jpg[/img] [/align]2011-11-24 15:06:44 上传
[url=http://www.mqxs.com/forum.php?mod=attachment&aid=ODgwM3w5MDg5NGIyYnwxMzI2MDk4OTc4fDMyMTl8NTkwOQ%3D%3D¬humb=yes][color=#0000ff][b]下载附件[/b] (18.18 KB)[/color][/url]
[size=18px] 殳,音shū,是春秋战国时代就被广为使用的古老兵器,秦书八体之一的“殳书”就是源于刻于其上的字体。殳的甲骨文字形象手持一种长柄“上端长圆作枣子形”的器具。文献只记载“殳”用竹木做成,有棱无刃,“长丈二尺,建于兵车”(《周礼》)。[/size]
[size=18px] 按上面的记载,“殳”似乎更像“锤”,但在后来发现1978年出土的战国时代文物中有“殳”,是一种尖端为三棱锐尖、并带突起有两个打击部分的兵器。[/size]
[size=18px] 现在想来,狼牙棒的前身可能就是“殳”,只不过狼牙棒的打击部分多了些“突起”,并且,柄的长度也短了些。[/size]
[size=18px] 狼牙棒在《百度词典》中的描述是:[/size]
[font=楷体_GB2312,楷体][size=16px] 由棒头、棒柄、钻三部分组成。棒头为椭圆形锤状,锤面布满铁刺;棒柄为坚木,长约2米,棒头装于其上;钻为铁制,下有尖,装于棒尾,既可以保护棒尾不致破裂,又可以击敌和作地上插立。狼牙棒在宋以前未见于军旅,宋以后多有使用者……都是由北方少数民族传入中原的。狼牙棒的种类有很多,基本的击法主要有劈、砸、盖、冲、截、拦、撩、带、挑、抡、旋、磕等。[/size][/font]
[size=18px] 狼牙棒的打击效果,不仅靠它的重量,“锤”头上的诸多尖锐的铁钉,常常产生奇特的杀伤作用,就是对身披铠甲的敌人也有很大的威力。所以《[url=http://www.mqxs.com][b][color=red]水浒传[/color][/b][/url]》中的秦明才“万夫不当” 而名扬四海的吧。[/size]
来源:[url=http://www.mqx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909&extra=page%3D1][b][size=4]明清小说研究
[/size][/b][/url]
[/td][/tr][/table][/td][/tr][tr][td]
[/td][/tr][/table]
2012-1-9 18:06
陶心
历史上,狼牙棒多为坚木所制。
小说中,狼牙棒常为浑铁所铸。
水浒秦明的狼牙棒,威力大而致命点单一。相比锏、鞭,它长,相比大枪,它短,两头不靠,这也是劣势之一。所以小说中,使用狼牙棒也算奇门了。
2012-1-9 20:22
红星闪闪亮
印象中古代使狼牙棒的武将属外族比较多。
2012-1-11 01:35
东海麋子仲
[quote]原帖由 [i]陶心[/i] 于 2012-1-9 18:06 发表
历史上,狼牙棒多为坚木所制。
小说中,狼牙棒常为浑铁所铸。
水浒秦明的狼牙棒,威力大而致命点单一。相比锏、鞭,它长,相比大枪,它短,两头不靠,这也是劣势之一。所以小说中,使用狼牙棒也算奇门了。 [/quote]
秦明的棒应该是木制的,有诗为证:狼牙木棒铁钉排。
2012-1-11 15:19
陶心
回复 #4 东海麋子仲 的帖子
若仅看前七十一回,文字上并未点明是木制,同时全篇内也就两赢童贯部分言此。历史上当然是木制的。但其余小说会有金顶、浑铁之类的前缀。
2012-2-6 13:39
知青先生
《征四寇》中王庆手下的卓茂也使过狼牙棍。
2012-2-10 21:40
西晋高祖
看起来就不是什么有水准的,一般在书中是只有力气的那种才用
2012-2-12 20:51
陶心
回复 #7 西晋高祖 的帖子
水浒秦明曾一棒把宣赞搠下马,而使宣赞没有受什么伤。这种对力度的精细控制,全水浒亦不多见。虽然我认为即便常规武力,秦明也在五虎居末,但他和呼延灼、董平的差距是微小的。
2012-2-13 09:16
宇文铭
和戚家军的狼铣是不是一样?
2012-2-13 09:26
三种不同的红色
[quote]原帖由 [i]宇文铭[/i] 于 2012-2-13 09:16 发表
和戚家军的狼铣是不是一样? [/quote]
当然不一样。
其实,楼主打错字了,应该是“狼筅”,而非“狼铣”。也就是说,它是竹子制成的,而非铁制。
其实,所谓“狼筅”就是一根大竹子,长一丈二尺,并且保留竹子前端的枝桠。这样,就自然而然形成一道屏障,将敌人阻挡在较远的距离。而且因为竹子前端茂密的枝桠,使得倭寇的倭刀也无法进行格挡和砍削。
狼筅和狼牙棒完全是两回事。
2012-2-13 09:53
tiger1970
其实狼牙棒要舞起来还是很需要水准的。
等回头我有空闲,把狼牙棒的套路整理出一个玩。
2012-3-3 20:18
shps940114
那...狼牙棒是長柄還是短柄
在看西方奇幻小說時 看到的都是短柄較多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