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炎黄春秋 » 宋明滅亡跟武術內功(非原創)。


2011-12-17 22:24 小兵1234
宋明滅亡跟武術內功(非原創)。

我一直有個奇怪想法,古代真有如金、古龍兩位作家想像的內功或武林嗎?
金兵滅北宋時,不過十萬之眾;元滅金,南侵南宋之初,其徒亦只有十萬之眾;後金(清)在薩滸爾之戰打敗十二萬明軍時,號稱十萬大軍(但兵力其實不過四萬至六萬之數)。
而宋代光是臨淄一處,即有四五十萬人丁,全國有戶數1,600萬戶;明代人口易中天先生粗估為六千多萬人,其他學者根據史料考證約為一億上下。若真有內功,宋明兩朝大可從全境挑選十萬義勇,修練內功抗敵啊。也不能說個人武勇,難敵戰略失誤,努爾哈赤、皇太極用的兵法教材是三國演義。
那我們漢人到底是為甚麼會被異族征服啊?

內鬥,讓敵人坐收漁翁之利是一回事。
就像西晉之所以滅亡原因。
南宋狠狠教訓了兒皇帝、大明也狠狠教訓了孔有德。
但金滅北宋、元滅南宋、清滅明,可都是擊敗在我漢族數倍兵力的情況下發生的。
東北跟北方民族生活不易,他們根本沒時間打坐、導引內氣還是真氣運行(所以不可能機會習練內力),他們勝過我們的只有因為艱苦環境所培育出的優異體能。
那如果武俠內力或玄學氣功理論為真,讓我軍兵士大量修練內功(不是我定義的養生功,而是有些人相信說的內力還是真氣力),就算百人只有一人練成內氣,進而擁有內力,以我漢族人口基數,一定也能有個十萬精銳,何愁外敵不敗。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小兵1234 于 2011-12-17 22:32 编辑 [/i]][/color]

2011-12-17 23:07 XM8
这个问题太复杂,不如来个简单的,比如杨再兴,我们可以肯定有这个人,这个人的本事大概是个什么档次,估计也没有异议,如果岳家军的骑兵个个都有他这样的本事,那这仗也不用打了。
岳飞的本事也很了得,他们的这种本事不是什么特异功能,学起来也不是像内功什么的那么玄乎的事情,按说岳飞应该多找点这类人来扩充自己的队伍,他那会管的地盘也不小啊,按1楼的比例,如果全国找个10万,那岳飞找个几千总可以吧,可事实上,岳家军里像杨再兴这种档次的,一只手就数的过来了。
那这是为什么呢?

对于国战来说,士兵能不能打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一是不能犯战略错误,二是国家要能凑合运转正常,别像南宋那样有好几千万人,结果到最后连几万人的部队都拉不出来。

2011-12-17 23:32 小兵1234
PS:原文作者是漢人,不過我算混血。

2011-12-17 23:36 小兵1234
回复 #2 XM8 的帖子

原文作者跟另一位床前明月(寫明朝那話兒事的作者)都好像曾提到努爾哈赤他們是用三國演義做軍事教科書的,他們的戰略水準應該是.....你們漢人應該比滿人強吧。

2011-12-17 23:50 鸡肋
战场上哪凑那么多散仙,现实点吧

2011-12-18 10:01 小兵1234
回复 #5 鸡肋 的帖子

我沒說我相信武俠。
我也沒想過這事;這文是原作者用來反駁武俠世界觀的文章。

2011-12-18 10:16 岳光寒
:hz1025: 一个本来几乎不需要证明的问题,你非要证明,而且用如此荒诞的论据。更悲摧的是还真有人掺合。

2011-12-18 10:25 小兵1234
回复 #7 岳光寒 的帖子

不懂你的意思。
是武俠式內功理所當然存在還是理所當然不存在。

2011-12-18 10:25 XM8
[quote]原帖由 [i]小兵1234[/i] 于 2011-12-17 23:36 发表
原文作者跟另一位床前明月(寫明朝那話兒事的作者)都好像曾提到努爾哈赤他們是用三國演義做軍事教科書的,他們的戰略水準應該是.....你們漢人應該比滿人強吧。 [/quote]
努尔哈赤的战略水平我不评论,比皇太极战略水平高的人,整个中国历史上也找不出多少来。

2011-12-18 10:29 小兵1234
回复 #9 XM8 的帖子

那是因為他人天才嗎?
被近乎文盲的長輩們用那種教材教出來,戰略水平比讀孫子、尉僚子的世襲軍戶強。

2011-12-18 10:36 小兵1234
回复 #7 岳光寒 的帖子

以下都是本身就在教內家拳跟散打的樓主的觀點,全都不合理嗎?

  以科学反思其合理性,我有以下感受。
  我認為內氣就像电池(粒线体),可要发挥还是必须先透过肌肉、肢体等硬体设备,所以不管体内再多电力,当你体魄不如人,一次可使用的力气比人小是理所当然(顶多持久力较强),个人认为现今华人说的气功、内功的修煉,因為欠缺剖析跟觀察驗證,所以很難發現其原理。
    1.“气”若是种无形能量,能否直接化为肌肉作用以外的力气或拳脚力道?不成立,因为只要有作用力就会有反作用力,如果成立,将会伤害你的肢体及上面的肌肉纤维组织。
  另外可以將人體比做汽車來反思,車體跟輪胎可比做人體跟手腳、肌肉是拖動它們的引擎、氣是類似汽油的燃料,再好的燃料,都不可能讓引擎發揮遠遠超越其極限馬力的力量,更加不可能不透過引擎作用,直接讓車體跟輪胎運轉。
  2.“气”能否使身体坚硬?不成立,一是现在所知之能量形式上,無論是光能、熱能、電磁能,都尚无发现能使物体结构变硬之作用,其次若“气”真能使人体结构变硬,那也会在格挡、震退来袭力量时产生反作用力伤害人体。
  反之现行很多表演所谓硬气功者,透过科学验证过程,虽然没发现其身上有特殊能量,却证实在表演过程中,其肌肉有楚于紧绷、变硬之情形,因此有较高之抗击力或抗穿刺力。
  3.“气”可以导出体外爆炸、烫伤人、冰伤人吗?不太可能,第一这种能量放在体内太危险;第二就算是要导出体外才会受某些空气中的物质催化形成高温获爆炸,那“内气”出体时就会引爆,使用内力者会第一个遭殃。
  4.“气”有可能导出适度热能,放出体外替人治伤吗?好像可行,只是需要科学证明,而且效果顶多跟所谓热敷、针灸差不多吧。
  5.“气”可能让身体更健康吗?可能,就像某些民俗疗法,能促进新陈代谢或增强免疫一样吧,且效果比所谓热敷、针灸好上一些吧;不过真的有病还是要看医生。
  6."氣"能激發人體潛能嗎?可行,現在科學就已發現我們平常只能運用極限肌肉力量的三成不到:同時人體本來就有諸如能調整肌力發揮的諸如腎上線素等輔助性物質。
.  另外我曾試圖以科學邏輯分析,氣功觀點所謂內力或真氣力可能作用的方式。
  不過還欠缺具體實驗,加以佐證。
  1.首先,氣包覆在人體外圍,形成額外的質量甚至是引力,造成撞擊力量、彈跳力或握力等等的形式;那實在不可能,因為如果運作原理是如此,那這世上會出現能用睪丸或眼珠碎石劈磚的怪人出現;同時這股力量要如何在不傷害人體皮膚地情況下,由經絡肌肉、人體到皮膚表面。
  2.氣是種順著周天循環或經絡做為通道發,透過人體皮膚放出的力量,並對外界產生物理性的力量,那也不可能,因為如果運作原理是如此,那應該有人可以在肢體完全不動作的情況下,將氣引出體外,對外界產生引響;不過跟前一假設一樣,同時這股力量要如何在不傷害人體皮膚地情況下,由經絡肌肉、人體到皮膚表面。
  3.最後一種,透過周天循環跟內氣運行,促進肌肉跟人體發揮出原本就具備的力量,也就是人體潛能(科學觀點,人類有保護機制,平常只能發揮極限肌肉力量的三成不到,避免肌肉纖維的過度拉傷,這也是為甚麼有火災現場蠻力的說法)。
這是種對易筋經跟內壯功法最合理的解釋。
  4.再來是巧妙身體運用技巧,諸如因為高度協調,避免全身各處肌肉力量互相抵消(柔字訣)、擊打動作加上體重下壓之力(沉字訣)、跟事先放鬆,再追求肌肉由鬆至緊最大爆發力(鬆字訣),這說法合乎人體工學,也是諸如太極拳、形意拳跟八極權等內家拳法的觀點。
.

2011-12-18 10:53 XM8
[quote]原帖由 [i]小兵1234[/i] 于 2011-12-18 10:29 发表
那是因為他人天才嗎?
被近乎文盲的長輩們用那種教材教出來,戰略水平比讀孫子、尉僚子的世襲軍戶強。 [/quote]
1.他肯定是天才
2.天才也是在实战环境里逐步成长起来的。
3.三国演义在大逻辑上并没有什么致命的问题。
4.明代末年军队的主力已经不是世袭军户了,而且世袭军户也没有资格参与制定国家战略计划。
5.孙子兵法什么的属于哲学著作。

2011-12-18 11:12 飞风划过
三国演义逻辑错误还是很多的,不过放明末则这些错误正好可以忽略

大明也狠狠教訓了孔有德
=============
皇汉把这个说得太文艺了,事实上结果是孔有德在失败后才带着红衣大炮、工匠、技术投满清,给明朝造成沉重打击

2011-12-18 15:23 KYOKO
三国演义写的最多的就是诈败,然后一声炮响,四面合围:hz1019:
内功的事儿,金庸已经证明鸟,一个丐帮就可以灭掉蒙古:hz1021:

2011-12-18 19:47 恨地无环
首先宋明灭亡和武术内功是两个位面的问题。

其次,国足可以解释人口基数优势的问题。

2011-12-19 09:14 tiger1970
直接目瞪口呆......

2011-12-19 12:26 风精之羽
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很不幸。。宋明末期。。遍地都是猪一样的队友。。

2011-12-19 16:07 益德张
[quote]原帖由 [i]小兵1234[/i] 于 2011-12-18 10:29 发表
那是因為他人天才嗎?
被近乎文盲的長輩們用那種教材教出來,戰略水平比讀孫子、尉僚子的世襲軍戶強。 [/quote]

记得有个段子说朱由校没看过《水浒》,还是魏公公讲给朱由校听的。没准大明的皇帝到了朱由校这辈可能也没怎么好好看看《三国演义》吧。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