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6 13:24
Shadowleech
古代武状元要考些什么?
很好奇啊,当时是怎么考的呢?是力气、射箭、兵器、还是打仗兵法为主?
2011-11-6 13:34
岳光寒
都有,举重、拉弓、负石试膂力,马射步射马枪等试技艺,还有笔试兵法战策。
2011-11-6 13:44
KYOKO
文状元一定要懂八股,武状元要不要懂捏
ps:同样是状元,文武是同一个级别的?武状元算不算进士及第:hz1001:
2011-11-6 15:56
诸葛尚良
古代武状元待遇是不是比文状元差很多呀?为什么一般状元郎主要用来形容文状元?
2011-11-6 16:04
半块通天碑
古代的武状元不仅要有好武艺连兵书文采都要考滴……就知道这么多了
2011-11-6 16:35
西歪
马、步射
弓、刀、石
然后策论。
就上面这几样,电影里你砍我杀,拳来脚往,都是扯淡:titter:
2011-11-6 17:30
XM8
随便贴个明代的
武科,自吴元年定。洪武二十年俞礼部请,立武学,用武举。武臣子弟于各直省应试。天顺八年,令天下文武官举通晓兵法、谋勇出众者,各省抚、按、三司,直隶巡按御史考试。中式者,兵部同总兵官于帅府试策略,教场试弓马。答策二道,骑中四矢、步中二矢以上者为中式。骑、步所中半焉者次之。成化十四年,从太监汪直请,设武科乡、会试,悉视文科例。弘治六年,定武举六岁一行,先策略,后弓马。策不中者不许骑射。十七年,改定三年一试,出榜赐宴。正德十四年定,初场试马上箭,以三十五步为则;二场试步下箭,以八十步为则;三场试策一道。子、午、卯、酉年乡试。嘉靖初,定制,各省应武举者,巡按御史于十月考试,两京武学于兵部选取,俱送兵部。次年四月会试,翰林二员为考试官,给事中、部曹四员为同考。乡、会场期俱于月之初九、十二、十五。起送考验监试张榜,大率仿文闱而减杀之。其后倏罢倏复。又仿文闱南北卷例,分边方、腹里。每十名,边六腹四以为常。万历三十八年,定会试之额,取中进士以百名为率。其后有奉诏增三十名者,非常制也。穆、神二宗时,议者尝言武科当以技勇为重。万历之末,科臣又请特设将材武科,初场试马步箭及枪、刀、剑、戟、拳搏、击刺等法,二场试营阵、地雷、火药、战车等项,三场各就其兵法、天文、地理所熟知者言之。报可而未行也。崇祯四年,武会试榜发,论者大哗。帝命中允方逢年、倪元璐再试,取翁英等百二十人。逢年、元璐以时方需才,奏请殿试传胪,悉如文例。乃赐王来聘等及第、出身有差。武举殿试自此始也。十四年,谕各部臣特开奇谋异勇科。诏下,无应者。
可以看出即便到明代,武科制度还不完善,要完善,得等到清代。
下面转帖一篇清代的
清初武科考试研究
对于武科考试的研究远远落后于对于文科考试的研究,这有很多的原因,深藏于档案、史籍当中的珍贵资料还有待于更多的有识之士进一步开发研究。也欣然看到近年有少数的相关著述出现在有关杂志、专著上,更幸有山西《武术科学》为学界创造了一个好的平台,且在前面的期刊中已经有了关于历代武举制度的介绍性文字。关于清代武举制度的研究,零星可见于各种有关著述中,尤其是马明达先生曾经发表过《清代的武举制度》专文。但本文并不是画蛇添足之作,清朝的许多制度是在乾隆时期确定下来的,而此前算是一个过渡时期,这也体现在武科考试制度上,相信读者在看完本文后,对清初武举制度的转型过程肯定有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相信对于武术科学研究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清代武科考试概述
满人崇尚武功,尤精骑射,在其以武力夺取天下之后,一改宋明以文抑武的积弊,主张文武并重。清代武科考试始于顺治二年(1645),终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前后经历250多年,会试百余次,录取进士近9000人,其规模之大,制度之完备,都是史无前例的。顺治二年,题准子午卯酉年十月举行武科乡试,京卫武生在兵部乡试,直隶各府武生在保定府乡试,各省武生在本省布政司乡试,初九日试第一场,十二日第二场,十五日第三场;而会试则在乡试的次年,即辰戌丑未年九月。武乡、会试都分试内、外三场:首场马射,二场步射、技勇,为外场;三场策二问、论一篇,为内场。康熙初年,边疆多乱,国家急需人才,因此康熙朝对武科十分重视:康熙三十三年,为使武举会试未中而骑射称优的人才不致遗弃,命再行考试遴选充火器营锻炼;三十六年,康熙亲临紫光阁阅试武举骑射,并亲自发五箭示范;四十八年,谕八旗汉军参加武科考试以收八旗健勇人才;四十九年,准千、把总参加武乡试一次;五十二年为收文武兼备之才,准文武生员互试一次。雍正元年命八旗满洲应试武科。乾隆元年准监生入武场。乾隆之后,清代各种制度基本定型。直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推行了一千多年的武举制度举行了最后一次考试,由于内忧外患,加上武举考试所依托的冷兵器时代已经逝去,维新派等深感以前的弓、刀、石,马、步箭早已不适合时代的要求了,开始呈请改变武举旧制,改用枪炮试士,部议未允。光绪二十七年(1901),终因武科考试的内容已于当时的兵事无关,而被永远停止。
二、清初武科考试过程
清代武科考试三年一次,为正科,遇登基之年或皇帝、太后大寿庆典,另加恩科。考试分四级进行:初级为童试,在县、府进行,考中者为武生员;第二级为乡试,在指定省城进行,考中者为武举人;第三级为会试,在京城进行;第四级为殿试,也叫廷试,会试中式武举,经殿试由皇帝钦定名次。
1.武童试
武童试三年举行一次,于学政到任的第一年举行。它和文童试一样,在县署报名,填写履历。先经县试、府试,然后由学政进行院试。顺治二年规定京卫武童每年春秋二季由兵部考试,康熙三年,京卫武童并入顺天府考试,三年一次。顺治九年题准武童试在文生童考试之后即举行。
考试分三场进行:头场马射,驰马发三矢,全不中靶的为不合式;二场步射,发五矢,中二矢及二矢以上的为合式;马步射合式者方可继续试开弓、舞刀和掇石。这是外场考试。三场原试策、论,后改默写《武经》,是为内场。内场考试由学政主持,而外场则由各省总督、巡抚、提督、总兵官选就近副将、参将或游击一人会同学政主持考试。
院试揭晓后,学政将新录取的武生造册呈报兵部,同时将录取名单转发各武学,无武学处,附文学教官管辖,该教官造册移送同城武职,每月在各学射圃会同考验弓马,并教以《武经》、《百将传》、《孝经》、《四书》。照文生例,以下届新生到学为期满。期满后,仍按时督课,雍正五年议准如有骑射不堪,文理荒疏,以及品行不端者,许该教官详请学政褫革。武生初不得挂名营伍,如滥收入伍,该营将弁并该学教官一并参处。
武生岁考,也同文生,三年一次,欠考三次以上,即行黜革。无故临场不到,即行黜革。如系游学未归,患病未痊,可以申报展限。等病痊回籍,进行补考。倘文艺较优,不能骑射,准其告退,与文童一例考试。雍正五年议准,年老武生,不能骑射,即给予衣顶,归州县管辖。
武生举优,于学政三年任满时举行。雍正十一年定,由本籍教官开单申送,学政出具考语,汇题送部,到部时,礼部考试文艺,兵部考试骑射,具奏请旨,升入太学,准作监生。
八旗汉军应试武科,始于康熙时,满洲始于雍正元年,因非武科主流,此不详述。
2.武乡试
顺治二年,题准子午卯酉年十月举行武科乡试,京卫武生在兵部乡试,直隶各府在保定府乡试,各省武生在本省城乡试,由该州、县给文赴布政司衙门投呈,造册汇送监临主考官考试。十六年定直隶各府、奉天府及各卫武生统归顺天乡试。兵生与拔补外委,由本营官出具印结,扶标中军加结,并取同考五人互结详送。顺天外场,钦简大学士、都统四人为考试官,会同兵部侍郎、顺天府尹、府丞及御史分闱考试,乾隆五十三年并派皇子大臣监同阅看;内场简用翰林院官二人为正副考官。各省以该省巡抚为监临主考官,如有总督省份,则以总督为监临,巡抚为主考,内场选科甲出身之同知州县四人为同考官,外场约会近省之提督、总兵官一人同考,或提镇路远,委副将一人代之。
乡试场期。雍正《大清会典》卷135《兵部•;武举武生》载:“凡场期,顺治二年题准,……十月初九日第一场,十二日第二场,十五日第三场。”“康熙五十六年覆准,武闱乡试,比照会试之例,亦于初七日开弓,十三日入闱。”而乾隆《皇朝文献通考》卷53《武举》则为:“康熙五十六年,定初九日至十三日试骑射、技勇,十四日入闱。”查《清实录》:“康熙五十六年十一月丁丑,兵部议覆顺天府府尹俞化鹏疏,言顺天武乡试旧例自十月初九日试骑射技勇,至十三日考完,十四日入闱,止余半日,诸务忙迫,请照会试例,于初七日校射,十三日入闱,时日宽余,骑射技勇得以详细选拔。应如所请从之。”故当以《会典》所载为是,但乡试场期常有临时变故,不能一一考究了。
乡试分外内三场进行。顺治二年定,首场马箭,纵马三次,射氈球,二场步箭射布侯,均发九矢,马射中二,步射中三为合式,再开弓、舞刀、掇石以试技勇;三场试策二问论一篇。顺治十四年,定马射以中四者为合式,步射以中二者为合式;十七年,马箭筑堤射毬,步箭射小靶,高五尺,阔一尺,以三十五步为例,并停试技勇。康熙七年定马射中三步射中二为合式。康熙九年,谕停筑堤射马箭,令置毬于平地。康熙十三年定马射树立三靶,以席筒为之,距三十五步,纵马三次,发九中三矢为合式,不合式不得试二场,步射树大侯,高七尺,阔五尺,距八十步,中二矢为合式,再试以八力、十力、十二力之弓,八十斤、一百斤、一百二十斤之刀,二百斤、二百五十斤、三百斤之石。弓要开满,刀要舞花,掇石须离地一尺,三项至少要能做到一项方为合式,不合式不得试三场。康熙三十二年,步射改树的距五十步,中二矢为合式。乾隆间,复改三十步射六矢中二为合式,马射增地球,而弓、刀、石三项技勇,必有一项系头号、二号者,方准合式,遂为永制。
三场即内场,外场结束后,“入闱”试策论,地点在贡院,清初,试策二篇,论一篇。顺天乡试由内场考试官出题,各省由巡抚出题。内场论题,初用《武经七书》,康熙四十九年,太原总兵马见伯奏称《武经七书》注解互异,请选定一部颁行,康熙认为《武经七书》文义驳杂,不能皆合于正道,令大学士等对《武经七书》加以区别选择,并增用《论语》、《孟子》出题。嗣后考试武生童作论二篇(一出《论语》、《孟子》,一出《孙子》、《吴子》、《司马法》,即《武经三书》),时务策一篇。乾隆时裁《四书》,只留《武经》论一篇、策一篇。
武乡试放榜后,中榜武举赴“鹰扬宴”,“鹰扬”,盖取“刍鹰击空”、“我武维扬”之意。清人吴荣光《吾学录•;贡举》:“武乡试揭晓翌日,燕监射、主考、执事各官及武举于顺天府,曰‘鹰扬燕’,仪与‘鹿鸣燕’同。”燕,同“宴”,文科称“鹿鸣宴”。
3.武会试
顺治二年定,逢辰戌丑未年举行会试,为正科;以兵部左右侍郎一人为知武举,御史四人为监试,兵部满汉司官各一人为提调,外场考试官四人,以大学士、都统钦简,会同兵部尚书、侍郎及御史分闱考试,内场正、副考官二人,以内阁、六部、都察院、翰林院、詹事府各堂官钦简,同考官四人,以进士、举人出身之中书、给事中、郎中、员外郎、主事简派。
会试场期,顺治二年定,九月初四日在部筵宴外场考试等官,初九日试第一场马射,十二日第二场步射,十三日筵宴内场考试等官,十四日内外场考试官一同在部筵宴,十五日第三场策论;康熙二十三年,定会试于初六日筵宴监射大臣等官,初七日至十二日考试马步射及技勇,十三日筵宴主考、知武举等官入帘,十四日外帘各官编号点名,十五日考试策论。
会试地点,在京城举行。会试之年,各地方官具结呈送布政司,省督抚请咨发司,限四月后八月十五日之前发给武举文批及盘费,赴部查验。顺天武举由顺天府给文;八旗满、蒙、汉军在京由该管本旗都统给文,驻防由该省将军、副都统给文;千把、总及巡捕营兵丁之中武举者由各该管衙门给文。康熙三十六年定,各省武举来京,如过九月初五日投文者,不准会试。会试也分外内三场进行,其规则一同武乡试。
现将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康熙三十三年(1694)甲戌科武会试第三十六名曹曰玮(继武,1671-1706)试卷《第一问》内容附于下:(曹曰玮为康熙三十二年顺天府癸酉科武乡试解元,甲戌科殿试武状元,累官至陕西兴汉总兵官,带左都督衔,本人已有专文考证)
自古帝王之治天下也,有文事者必有武备,而训练之道,可不讲乎?盖兵之强,非无自而强也,必积之久而后有莫犯之威;兵之弱,非无自而弱也,必弛之深而后有莫振之形。惟不尚节制之文,而克尽教养之实,使其日趋于强,而不流于弱,则武备之道而巩固之谟亦在其中矣。我皇上文德诞敷,武功赫濯,服三王未服之人,宾五帝未宾之地,荡平之盛,从古未有,正偃武修文之日矣。而执事犹以训练下询,岂非安益求安,治益思治之深心乎?夫八旗将士,时加训练,固已超越乎虎贲羽林矣,而在外之属、在戎行者,保无有懈忽之心乎?保无有苟安之念乎?保无有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乎?承平之际大率皆然,而顾可不思训练之欤?愚以谓欲无积弛之渐,当尽训练之实,欲尽训练之实,存乎训练其人,此其间不当问之兵而当问之将,何也?有良将而自无弱兵也。使为将者,不以教阅为虚文,而以教养为实事,不以老弱充行伍,而以精壮彰军实。于是讲步伐之制而彰军令,严教戒之规而明罚敕法焉。且练其聪明足以察旗鼓之节,练其忠义使足有尊君亲上之诚,则无在非精实之兵,平居可壮干城之望,无往非锋锐之旅,临敌自成山岳之威。然又贵为将者,训练之有方,教戒之有术,必使兵精而不逞,咸知有谦恭揖让之风,务使兵多而不骄,尽皆有鼓腹嬉逰之象,将见在在皆锋锐矣,处处皆坚壁矣,随地若金汤、若磐石矣,又何边隅之足患哉?此文事之所以必有武备也夫。
4.武殿试
殿试亦称廷试。顺治二年定,会试之后,即于十月内举行殿试,由有关部门将殿试策文及考试马步射、弓刀石和传胪日期拟定上奏,皇帝将于开始之日亲临西苑中南海紫光阁阅黄册,考试马射,第二日考试步射及开弓、舞刀、掇石(不久改为第一日考试马步射,第二日考试弓刀石),第三日皇帝钦定甲第,交读卷官填榜传胪。一甲三名赐武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武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武进士出身,一甲一、二、三名分别称武状元、武榜眼、武探花。关于武殿试的场景,乾隆时鄂尔泰、张廷玉等编纂的《国朝宫史》卷五《典礼一•;紫光阁武试仪》一节中有详细记载,因原文较长,此不援引。
殿试提调官以兵部满、汉堂官职官开列,读卷官四人从内阁、吏户礼刑工五部及都察院、通政使司、大理寺、翰林院、詹事府各堂官内选取,监试官以都察院御史任,掌卷、受卷、弥封官以内阁、翰林院、詹事府、六科及兵部司官、笔帖式任,巡绰官用銮仪卫,填榜官用内阁中书或兵部司官、笔帖式,印卷官用兵部司官、笔帖式,供给官用光禄寺官或兵部司官、笔帖式。
殿试日期,临时由部请旨决定,初定于十月初四日试策一道,初五、初六日试马步箭及开弓、舞刀、掇石。地点或在瀛台,或在景山,由兵部在考试之前请旨定夺,康熙四十五年之后,地点或在畅春园西厂。
武进士传胪在太和殿,日期多在十月初七日,唱行礼结束后,赞礼官赞“举榜”,兵部尚书举榜出,至丹陛下授司官,由中路捧榜至午门前,跪设龙亭内,行三叩礼,銮仪卫校尉抬亭,乐部作乐在前引导,至长安门外张挂。赐状元盔甲,诸武进士随同观榜(是为“大金榜”;另还有专门供皇帝览阅的“小金榜”),巡捕营备繖盖仪从送武状元归第。次日,读卷执事各官及诸武进士在兵部赐“会武宴”,赐武状元盔甲、腰刀、繖袋、鞓带、靴、袜等,并赏给诸武进士银十两。武乡试放榜后赐宴称“鹰扬宴”,武殿试则称“会武宴”,清人吴荣光《吾学录•;贡举》:“《通礼》武殿试传胪后,燕有事各官暨诸进士于兵部,曰会武燕。”清人梁章钜《浪迹丛谈•;武生武举》:“文称鹿鸣宴,武称鹰扬宴,人皆知之;文进士称恩荣宴,而武进士称会武宴,则罕有知者。”
殿试武艺之前试策问,在太和殿,所试题目按文科殿试之例标目进呈,由皇帝钦定,殿试前一日在内阁刊刻题纸,临场散发。现将《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第118卷《武举部》所收康熙五十二年(1713)癸巳科武殿试策问试题文本列于下: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自古承平日久,则武备或致不修,朕统御万方永维,所以久安长治之道,故加意疆场,推心阃外,无时不图度于怀也。夫为民之卫者兵,司兵之命者将,古之大将以仁义律身,夫是以操如冰霜,思如雨露,令之行也如风雷,信之坚也如金石。朕于简任将帅,训练有加焉,而未能悉副朕心者,其故安在?夫必平日得士卒之欢,然后临事可以用三军之命,古未有不恤兵而能制胜擒敌者,今或坐享安荣,而于众士甘苦漠不周知,甚且冒兵克饷以自肥者有焉,身家之念重,则营伍之恩薄,欲得万人齐心,同仇敌忾,岂不难欤!然则恤兵之要,尤在洁己,故廉则生惠,公则能爱,古大臣之风其遂邈不可嗣欤?赏罚者,驭众之大权也,而于军士尤重,非信赏,则无以结其心而鼓其气,非必罚,则无以肃其法而励其威。今为将而或未能尽斯道者何欤?毋乃漫无纪律而赏罚之不讲欤?抑因其吝于赏,故不敢果于罚,以私意苛于罚,故因以私意滥于赏欤?宽严之施,恩威之用,何道而适其中也?要之,洁己者恤兵之本,而洁己恤兵者尤信赏必罚之本。洁己则服人也,素赏固服而罚亦服也;恤兵则感人也,深赏固感而罚亦无怨也。为将之道,宜无大于此者。尔多士皆欲为国家宣力四方者,其悉摅所学以对,朕将亲览焉。
武进士录用。顺治三年,一甲一名授参将,二名授游击,三名授都司,二甲均授守备,三甲均授署守备;十二年,定一甲一名至一百名选授营官武职,其余选授卫官武职。康熙十一年,改前半授营职,后半授卫职;二十九年,定新科武进士由兵部请旨,交领侍卫内大臣引见,选擢侍卫若干人,余补参将、游击、守备等官。雍正五年,定一甲一名授一等侍卫,二、三名授二等侍卫,二进士选十名授三等侍卫,三甲选十六名授蓝翎侍卫,其余武进士以营卫守备分别在兵部注册选用。
武进士教习骑射。文科进士初授馆职,为庶吉士,武进士初也仿此留京简选教习。顺治十二年令侍卫内大臣教习武进士,学习骑射,曾命鳌拜为教习。著名史家谈迁在其《北游录》中记载:“教习武进士:乙未,教习武进士,多尔机昂邦公遏必腾头等虾马尔吉哈,进士,加授二品服俸宁远于国柱,三品服俸高密单登龙、上元范明道,四品服俸余姚邵一仁、山阴张其毓、宣府颇君德、京山曾以信、山阴刘燧、长治马之迅、龙骧卫缴应缘、宁远刘秉仁、泾阳樊英、金吾左卫刘世明、魏县张可久、神武左卫缴正经、榆林白文灿、郓城孔弘宪、德平王宇泰、商丘姚典、永平周彝、余姚杨焕斌、大兴张靖、胡师龙。”康熙五十一年,因考虑新中武进士者,没有实践经验,命候补参将、游击、守备之新科武进士不用回籍,分发八旗交护军统领学习骑射,教以仪度。雍正元年停止教习。
三、清初武科考试杂考
武科考试牵涉内容十分庞杂,在上面的叙述中只是按一般的考试程序进行一个简要的探讨,下面就几个具体的问题做一个补充研究:
1.考生籍贯
由于各省考试录取名额不同,这本是考虑到各地考生差异而采取的策略,但也因此造成了各地存在不公平竞争的情况,因而在清代武科考试中存在冒籍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官方采取了一些对策,如康熙四十一年定,亲填籍贯年貌,用空白印册两本,第一场马箭合式武生,在其脸上加盖印记时,令该生亲笔填写姓名籍贯年貌;第二场合式者,仍按照第一场的做法,在考生填写时,核对其字迹,在确认之后才准入第三场。监箭官将这两本册子移交至公堂,监临官封存,到拆号之时,监试各官将该生中式策论墨卷与登记册上的笔迹进行磨对,有字迹不符,作弊显然者,除褫革外,还要加以处分,若监临等官未进行查对,以至出现冒滥现象的,要按例议处。康熙五十四年,因江南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四府武童考试,有人雇用“枪手”作弊,所以下令考生亲笔填写籍贯年貌,写清三代,并要五人互结,廪生花押,并取地方官印结,方准考试,这样一来,就将考生之间及考生与地方官之间连在一起,一旦一人有冒滥作弊现象出现,其他人将受到牵连,有利于杜绝作弊现象发生。至雍正十二年,还定顺天大兴、宛平二县武童试参照文童例,考试之前须经“审音”通过后,方可参加考试。
2.考官
在文科考试中,考官对一个应试学子是否可能被录取的主观作用非常之大,一旦文章被其看中,中式就在望了。而武科考试则稍有不同,武科分内外场,外场考试是客观的竞争,箭是否射中,弓是否拉开,都是明显的事情,评判主观因素干扰少,内场策论虽然如同文科考试,但武科考试向来重视外场成绩,所以考官在武科考试中的重要性远不如文科。
本文所要讨论的考官主要是指在前三级考试中,武童试参加院试的考官——学政,乡会试时的主考官和同考官。
学政为主管一省的学校教习、教育行政、考试诸事的最高长官,每省一人,作为三年一任的钦差官,相当独立于各省的行政长官,在任学政期间,不论本人官阶大小,均与总督、巡抚平行。他不得干预地方行政,但总督、巡抚等地方长官也不能干涉他所分管的事务。学政例以翰林院侍读、侍讲、编修、检讨、各部侍郎、京部院及科道等官由进士出身者担任。学政在其三年任内,必须出巡全省各府州县,主持生员岁科两试以及最重要的童生试等。
乡试考官。顺天府(京闱)武乡试,顺治二年定,以兵部右侍郎和启心郎为主考官,内院大学士和兵部满汉堂司各员为监射官,兵部司属各员为同考官;顺治十六年定,钦点翰林官二员为正副主考,监察御史二人监射,小京官进士出身者四人为同考官,顺天府堂官为提调。各省乡试,顺治二年定,以本省巡按为监临考试官,会同布政、按察、都察三司各官监射;顺治十七年定,本省巡抚监临考试,会同三司监射;康熙八年定,各省总督、巡抚、提督等于本省总兵官内精选骑射熟练者一人,会同巡抚为监射官;康熙十四年停止选取总兵官监射。
会试考官。初监射官由兵部临期密题,钦点二人;康熙二十八年定,外场钦简内大臣、都统、内阁大臣会同兵部尚书、侍郎及御史分闱考试。内场正、副考官二人,以内阁、六部、都察院、翰林院、詹事府汉堂官钦简。同考官四人,兵部咨取各部郎中、员外郎、主事、六科给事中内由进士、举人出身者密题钦点。知武举官钦点兵部汉左右侍郎一人。兵部满汉司官各一人为提调官。监试官以都察院御史二人任。
清代一向严禁朋党,由于科举考试自然产生一种流弊,就是考生与主考官之间的所谓“师生”关系,文科考试尤为突出。为此,朝廷曾严令中式者与考官拉关系,皇帝并亲自主持最后的考试——殿试,以示被录取者均为“天子门生”,从而淡化科举考试中座主与门生的关系。
2011-11-6 18:21
liguicheng
好像。唐朝的武状元不需要考兵法。只要有蛮力就行了。像郭子仪就是武状元出身。但是到宋朝就需要考兵法了。到了清朝武举考试更为正规。
2011-11-6 18:25
第一深喉
可以参看《武状元苏乞儿》,现场实录、全程跟踪拍摄...
ps:
一般人我不告诉他、
:qok+、
2011-11-6 20:16
XM8
唐朝没有武状元,当然了,非要把武科第一名叫武状元也不是不可以。不过话说进士科第一的状元并不等于文科第一,还有比进士科更难考的秀才科呢。
PS:郭子仪是武举高等,不一定就是第一名啊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XM8 于 2011-11-6 20:17 编辑 [/i]][/color]
2011-11-6 20:41
阿巽
郭子仪:历代状元中,唯一由武状元而位至宰相者,是唐代开元初年武举高等(状元) 郭子仪。他一生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曾两度担任宰相。同时,他也是历代武状元中军功最为显著者。
马全:历代武状元中,唯一参加过两科考试,先中探花后又考中状元的, 是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 年) 庚辰武科状元马全。马全初名为马王泉,于乾隆十七年(是1752 年) 曾参加一次武科进士考试,并在殿试中得中一甲三名(探花) 。后因在任职期间与同僚发生矛盾, 被削夺官职。为洗刷耻辱,他更名为全,决意再次夺取功名,终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 在武科进士殿试中得中状元。
许泰:中国历史上唯一被封爵、被皇帝收为义子、被赐国姓(朱)的武状元―明弘治十七年(1504)武状元许泰。
张三甲:中国科举史上最后一位武状元―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武状元张三甲。
朱虎臣:中国科举史上年龄最小的武状元―宋绍兴年间的朱虎臣,皇帝赐他武状元时,年仅九岁。
李遵顼:中国历史上唯一由状元而当皇帝者―西夏元庆十年(1203)状元李遵顼。
郑冠:中国历史唯一先考取文状元又武举高第的人―唐朝长庆三年(823)文科状元、大和二年(828)“军谋宏远,堪任将帅”科登第者郑冠。
张玉景:中国唯一的女 武状元 永乐年间中举
2011-11-6 21:08
KYOKO
芥末说来武科考试同样有进士及第、出身??
兄弟,乃会啥?俺会武吧超。。貌似有点难等大雅之堂啊
:hz1001:
2011-11-6 21:14
XM8
考中进士科的叫进士及第,考中武举的,不知道有没有武科及第的说法。
2011-11-6 21:23
开心@多闻天
:hz1054::hz1059:
2011-11-6 21:31
阿巽
[quote]原帖由 [i]XM8[/i] 于 2011-11-6 21:14 发表
考中进士科的叫进士及第,考中武举的,不知道有没有武科及第的说法。 [/quote]
有
苏北五虎断门刀刘家。号称“一门五都督,三科两状元”,又有“五百年衣冠旧第,十七世弓马名家”之称,其门额就有“状元及第”、“传胪及第”、“会状及第”三块匾额
2011-11-27 09:03
hahaku719
回复 #13 XM8 的帖子
武举是举人,举人及的什么第?连皇帝的面都不见。武进士有及第。
2011-11-27 14:35
XM8
[quote]原帖由 [i]hahaku719[/i] 于 2011-11-27 09:03 发表
武举是举人,举人及的什么第?连皇帝的面都不见。武进士有及第。 [/quote]
一般所谓武举就是武科,跟宋代才出现的属于进士科体系里的举人不相干。
2011-11-27 15:28
naniwa
听说武状元只考武术技能,不考兵法,不知道武状元出来后具体担任什么职务
如果担任 皇帝 大臣身边的保镖或者军队里的低级军官是可以的,但中高级军官不适合吧
2011-12-9 15:49
麒麟子
说实话古代考武举比现在考军校有用多了,多少要靠自己的家底,而且能看到尚武的精神
2011-12-9 23:10
alance1981
相比起自隋唐科举以来出过13个文三元,历史上的武三元只出过三位,也可以看出武举的难度
所谓三位武三元是以下三人
其一是明朝宣宗年间,江西的易智超,连中武科三元。此人在参加武秀才考试,力举三千斤巨石,名达天听。后凭战功官至兵部尚书,为明清两代唯一以武人出身而为六部官长的。其人丰身玉硕,神采照人,且精通诸子百家,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时人赞为“儒将一枝花”。曾自做一联曰:“天生风雅最惜花,心怀春色更撩人”名动文坛。
其二是明朝万历年间,浙江永嘉人王名世,连中武科三元,官授锦衣卫千户。他博通经史,工诗善书,时人称其武艺、诗词、书法为“三绝”。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秉性刚介,不媚权贵,颇有直道君子之风。
其三是清朝顺治年间,也是浙江人王玉璧,此人在明崇祯九年(1636年)考中浙江乡试武科解元,明亡后,王玉璧连续三科未参加会试,按例被革去举人。后经外祖父劝说,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再应浙江乡试武科,武艺超群,内场试策论,为文立论得体,中解元。次年,进京参加会试,中会元;殿试各科保持优等,钦点一甲一名武状元,入选一等侍卫。
但是考虑到明代直到万历三十八年才开了武会试,崇祯四年才开武举殿试,因此真正的武三元只有王玉璧一人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alance1981 于 2011-12-9 23:13 编辑 [/i]][/color]
2011-12-10 12:50
阿巽
力举三千斤巨石
:hz1036:
2011-12-10 14:29
alance1981
:hz1026:说实话,偶也只听过王名世和王玉璧两个武三元,第一个那个偶还专门宣宗实录里面找过,但是查无此人,但偶又实在查不到宣德年间南京兵部尚书的名单,所以估且放进来,坐等高人指教
2011-12-12 01:49
疯猫
那个9岁就中武状元的,是不是太早熟了啊,身体发育完了么,难道是释小龙么。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疯猫 于 2011-12-12 01:51 编辑 [/i]][/color]
2011-12-14 15:56
SNAKEMG4
过去的考试真的很难受
2011-12-14 15:57
SNAKEMG4
过去的考试真的很难受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