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炎黄春秋 » 关于古代“大人”的用法


2011-9-23 11:30 KYOKO
关于古代“大人”的用法

现代影视里古代平民称呼官员、官员之间称呼大多用“大人”。“包大人,乃要给民女做主啊”,“包大人可是最铁面无私的哦”“王丞相,彼此彼此”。不过俺记得“大人”素很晚才流行开的,前清晚期?那在这之前,“大人”的称呼是啥捏
ps:类似的还有皇上,看《百家讲坛》说刘伯温提到,朱元璋时期(包括明朝?)称皇帝不叫“皇上”,叫“上位”。。:hz1019:

2011-9-23 12:58 阿巽
[b]大人[/b]
  1、成年人(满18周岁为成年人)。
  2、古时的贤者。
 [color=Red] 3、满清中期以后的官员。[/color]
  4、古代社会对他人或本人父母的敬称。陆云《答车茂安书》:“尊大人,贤姊上下,当为喜庆。”
  5、北方部落首领名。乌桓、鲜卑、契丹各族部落与部落联盟首领皆称大人,选举产生,处理部落或部落联盟事务。


[b]上位[/b]
  (1).高官;显达的职位。《易·乾》:“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战国策·齐策四》:“於是, 梁王 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 孟尝君 。” 唐 韩愈 《与崔群书》:“所以如此云云者,以为足下贤者,宜在上位。托於幕府,则不为得其所。” 郭沫若 《星空·孤竹君之二子》:“如果一切在上位的人都和你一样,把自己的爵禄抛弃了,真正做个自食其力的平民,那可就好了。”
  (2).特指君位,帝位。《管子·牧民》:“故刑罚繁而意不恐,则令不行矣;杀戮众而心不服,则上位危矣。”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十:“ 尧 非不能召 舜 而留於帝室,以 舜 有父母,故又以二女嫔之,家齐身正,举而加之上位。”
  (3).指君主。 吴晗 《朱元璋传》第三章二:“ 元璋 多次派使臣督责, 国珍 推说:‘当初献三郡,为保百姓,请上位多发军马来守,交还城池。’”[color=Red]原注:“当时人称君王为上位。”[/color]
  (4).上级官员;上司。 宋 范公偁 《过庭录》:“郡医 姚生 ,以术赂结权贵,豪恣莫比,监司惮之。郡县僚吏,居职能媚 姚生 者,虽上位有隙,亦必善终,或升改而去;反是者祸亦不测。”《元典章·圣政·振朝纲》:“ 世祖皇帝 之后,各枝儿里近行的官人,每等上位奏了,多与了圣旨来,可怜见呵。”
  (5).上座,贵客座位。 汉 刘向 《新序·杂事一》:“ 秦 使者至, 昭奚恤 曰:‘君,客也,请就上位。’”

2011-9-23 13:39 KYOKO
宋朝老百姓怎木称呼包拯的,包大人:hz1001:

2011-9-24 00:12 阿巽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color=Red]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color]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color=Red]包老[/color]。”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阿巽 于 2011-9-24 00:18 编辑 [/i]][/color]

2011-9-24 11:43 五袋石果
“大人”是用来称呼自己的父母的吧。清朝时这个称呼含义逐渐改变了。
包拯权知开封府时官天章阁待制,所以称呼“包待制”。好像不是皇族而权知开封府的大臣,多数都是官居待制。

2011-9-25 21:33 三种不同的红色
以前是“老爷”一词被说成是满清的奴化,现在又轮到“大人”吗?

这种极其简单的问题,稍微看一看元杂剧、明小说都能明白的事情,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信谣传谣呢?

元朝关汉卿《窦娥冤》:“[color=Red]大人[/color]你明如镜,清似水,照妾身肝胆虚实。那羹本五味俱全,除了外百事不知。他推道尝滋味,吃下去便昏迷。不是妾讼庭上胡支对,[color=Red]大人[/color]也,却教我平白地说甚的?”

《窦娥冤》:“[color=Red]大人[/color],如今是三伏天道,若窦娥委实冤枉,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窦娥尸首”

明朝《封神演义》:话说众多文武,见反了方弼、方相,大惊失色;独黄飞虎若为不知。亚相比干近前曰:“黄[color=Red]大人[/color]!方弼反了,大人为何独无一言?”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那人不去,在崖上高声说道:“[color=Red]大人[/color]出言谬矣!岂不闻‘十室之邑,必有忠信。’‘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color=Red]大人[/color]若欺负山野中没有听琴之人,这夜静更深,荒崖下也不该有抚琴之客了。”

《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义士道:“咱另日竭诚来拜,今日不敢从命。倘大人不弃,同到敝寓一话何如?”

关于“大人”一词的用法,除了上述官场中下属对上级的称呼外,主要是这么几个方面:

1、德行高尚的人。如《汉书·楚元王传》:阮籍 《大人先生传》:“夫大人者,乃与造物同体,天下并生”

2、帝王者。如《宋史·太宗本纪》:及长,隆准龙颜,望之知为大人,俨如也。

3、在高位者。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王公大人初见其术,惧然顾化,其後不能行之。

4、对父母长辈的尊称。如《宋史·蔡京传》:(蔡京、蔡攸)父子各立门户,遂为仇敌。攸别居赐第,尝诣京,京正与客语,使避之,攸甫入,遽起握父手为胗视状,曰:“大人脉势舒缓,体中得无有不适乎?”

5、北方民族头领的称呼。如《后汉书·光武本纪》:乌桓大人来朝。

6、身材高大的人。如《史记·封禅书》:公孙卿持节常先行候名山,至东莱,言夜见大人,长数丈。

官场中下属对上级称呼“大人”,至迟在元朝时就已经流行开了。

2011-9-26 10:29 江城子
很困惑:在大人流行之前,古代百姓如何称呼不知道具体官称的官员?(宋代称官人?挺别扭的,呵呵。):hz1028:

2011-9-26 12:44 ouyangnitian
回复 #7 江城子 的帖子

官人,民女有冤啊-----

只听说过叫皇帝赵官家,真有“官人"这说法:hz1025:

2011-9-26 13:23 sos2290
以前看过本札记,讲的唐宋时候的,唐代称天子为"圣人",亲近点的叫"大家"."相公"是专指宰相,刺史一级为"使君",县一级的为"明府",当然了,比较省事的办法是叫"明公",万金油的叫法.

宋朝的叫法有点搞,圣人指的是皇后,皇帝才叫官家,高级官员叫相公--------不再局限于宰相了.

现在的不少叫法好象跟元代的有点关系,像大人一类,估计是受了杂剧的影响吧,

2011-9-27 08:51 五袋石果
我印象里宋代“相公”是专指宰相(平章和参政)的啊,好像苏轼曾说,奈何又一拗相公。不记得有称呼其他高官为“相公”。

2011-9-27 09:01 sos2290
应该跟地域有一定的关系,道山清话里说"岭南之人见逐容,不问官高卑皆呼为相公",我无责任推测下:当时像一些偏远地区,对官制不熟悉,一般情况也没有什么高级官员到这些地方去,所以才会出现这种情况.

宋代的相公还是指的宰相,但是在社会上已经不像唐那么专用化了.

2011-9-27 09:11 sos2290
还有李士彬又被称为铁壁相公.梅尧臣的诗里讲:昔见相公登瀛洲,今见公子为校雠--------- 但是刘瑾当时只做了知州,也没做过宰相.

宋代应该是一个转折期,所以叫法也就五花八门了.

2011-9-27 09:11 羽扇纶巾
说岳里,岳飞称知县徐仁为老爷,称节度使刘光世为大老爷,见了宗泽也称呼大老爷。

水浒里,秦明称青州慕容知府为公祖。

2011-9-27 09:14 sos2290
说岳和水浒是明清时代的了,应该不是太精准吧.

2011-9-27 17:50 五袋石果
说岳和水浒中似乎是使用的明朝的称呼。

2011-9-27 18:44 sos2290
比较悲催的是“老公”这个叫法,最早是社会上称呼太监的:hz1026:

2011-9-27 21:09 三种不同的红色
[quote]原帖由 [i]sos2290[/i] 于 2011-9-27 18:44 发表
比较悲催的是“老公”这个叫法,最早是社会上称呼太监的:hz1026: [/quote]

“老公”最早的本意,是称呼老年人的。

譬如《三国志·邓艾传》:[color=Red](艾)七十[color=DarkRed]老公[/color],反欲何求![/color]

再如《南史·侯景传》:[color=Red](侯景)又言于(高)欢曰:“恨不得泰。请兵三万,横行天下;要须济江缚取萧衍[color=DarkRed]老公[/color],以作太平寺主。”[/color]

后来至迟在元朝时,“老公”一词用来指称丈夫。

譬如元朝《窦娥冤》:[color=Red]不知他怎生知道我家里有个媳妇儿,道我婆媳妇又没[color=DarkRed]老公[/color],他爷儿两个又没老婆,正是天缘天对[/color]

在明朝小说如《三言二拍》、《水浒》、《西游》中,称丈夫为老公的,所在皆是,不烦举例。

倒是称太监为“老公”,应该是晚出的。我估计大概是在清朝。因为就我所见的小说中,只有清朝小说如《红楼梦》、《升仙记》等称太监为老公。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11-9-27 21:21 编辑 [/i]][/color]

2011-9-27 21:16 sos2290
回复 #17 三种不同的红色 的帖子

不过有点奇怪那些低级官员是怎么称呼的,唐时的倒清楚点,上溯的话就好玩了。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