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9-15 09:38
恨地无环
lz刚才发了回了两个帖子,显示为三个,其中有两个重复,在删除了一个之后,三个都消失了,现把回帖拷贝在此:
[quote]看帖子:137年12月5——7日,这就是数日的概念。
时间有出入,并不影响我的观点,明末四十年战争,被杀的人达四亿。
你不就是个版主吗?
有本事你把本事全部使出来。我顶多不来这个论坛,其它论坛多的是。
告诉你说,第一次来到这个论坛很偶然,是搜索炎黄春秋论坛,搜到这个你放这个论坛了,误以为是那个春秋论坛,才发了帖子。以后看这个论坛不怎么样,很长时间没有来过。
昨天又发了个帖子,又引起一些人胡搅蛮缠,看来这个论坛确实不怎么的。[/quote]
-----------------------------------------------------------------------------------------------------------------------------
以下是我的回帖:
“迄至星期日(12月5日)”,“迄至”什么意思懂不懂?
据《东京日日新闻》1937年11月30日报道,杀人比赛29日之前就已经开始了。
“一周之后”,“一周”什么意思懂不懂?
12月13日报纸报道,两人在12月10日分别杀了105人和106人。
您以5日为始,有何凭据?您以7日为终,有何凭据?您转的帖子里哪有这种表述?
您不来就请走好,不送。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恨地无环 于 2011-9-15 09:43 编辑 [/i]][/color]
2011-9-15 09:41
中华不败吴俊善
辩不过就删贴封贴,比党都专制。
2011-9-15 09:43
中华不败吴俊善
[quote]原帖由 [i]恨地无环[/i] 于 2011-9-15 09:38 发表
“迄至星期日(12月5日)”,“迄至”什么意思懂不懂?
据《东京日日新闻》1937年11月30日报道,杀人比赛29日之前就已经开始了。
“一周之后”,“一周”什么意思懂不懂?
12月13日报纸报道,两人在12月10 ... [/quote]
即便十天杀一百人,四十年也能杀够几千人啊!
2011-9-15 09:45
恨地无环
回复 #62 中华不败吴俊善 的帖子
您刚才61楼发的帖子不显示,后来又发帖后显示为两个重复的,删除了一个之后就都消失了,应该是论坛的bug。您的言论我已经贴出来了。
2011-9-15 09:52
中华不败吴俊善
发帖不见帖,我才再发一遍,如果出来了,我还有兴趣再费时间发帖,我那么贱?
这个论坛不能来,缠不起。
抓住一点,不计其余,非要和你见个死活。其实一点都抓不住。事实证明,最后抓住了吗?
时间上缠不起!
不能来,不能来!
2011-9-15 09:53
恨地无环
回复 #63 中华不败吴俊善 的帖子
您搞得清楚“可能”和“现实”的区别不?
比如某甲开车,最多有一天开了一千公里,以此而论,他一年可能开三十万公里以上。但是实际可能他一年就开一两次长途,平时一个月也开不到五百公里,一年总里程一万公里都不到。
所以,你举出一两个”一天开一千公里”是没有用的,离“一年三十万公里”远着呢。
2011-9-15 10:03
中华不败吴俊善
[quote]原帖由 [i]恨地无环[/i] 于 2011-9-15 09:53 发表
您搞得清楚“可能”和“现实”的区别不?
比如某甲开车,最多有一天开了一千公里,以此而论,他一年可能开三十万公里以上。但是实际可能他一年就开一两次长途,平时一个月也开不到五百公里,一年总里程一万公 ... [/quote]
他这样开,一年就是开三十万公里。你说不能,显然是错误的。
一个人杀几千人,十来万人就可以在40年内杀掉几亿人,这有什么不可能?
如果按一天杀十人,一个人40年就可以杀十几万人呢!几千人离十几万人差几十倍。
再说,有些不见得是直接杀死的,把父母杀了,没有成年的孩子,年迈的失去劳动能力的父母还能生存吗?
杀一千人可能就等于杀了几千人,因为杀的是年轻力壮的人。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中华不败吴俊善 于 2011-9-15 10:11 编辑 [/i]][/color]
2011-9-15 10:11
恨地无环
回复 #67 中华不败吴俊善 的帖子
世事有无数种“可能”,但是历史只有一种事实。
2011-9-15 10:14
中华不败吴俊善
[quote]原帖由 [i]恨地无环[/i] 于 2011-9-15 10:11 发表
世事有无数种“可能”,但是历史只有一种事实。 [/quote]
你就再不要把你的十几万人杀不了四亿人当真理,把我的话当笑柄了。
谁的话可笑,经过辩论是自由结论的。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中华不败吴俊善 于 2011-9-15 10:18 编辑 [/i]][/color]
2011-9-15 10:18
恨地无环
回复 #69 中华不败吴俊善 的帖子
史区讨论的是“史实”。您坚持的是理论上的“可能”。所以您大概真是来错地方了。
2011-9-15 10:20
中华不败吴俊善
我走了,谁想说啥就说啥吧!
这个帖子发帖率很高,不到一天就发了69个帖子,我的占一半还多,多费时间啊!
拜拜!
2011-9-15 10:41
中华不败吴俊善
[quote]原帖由 [i]恨地无环[/i] 于 2011-9-15 10:18 发表
史区讨论的是“史实”。您坚持的是理论上的“可能”。所以您大概真是来错地方了。 [/quote]
史实是什么?一个是历史的记载,一个是后人根据史料研究分析作出的结论。
有些史实被篡改了,后人就要根据各种资料进行分析判断,作出结论。
我的观点就是自己根据一些资料作出的判断。如曾德昭的《大中国志》记载的明朝的人口数字就比较可靠,他没有必要欺骗今天的中国人。万历年间,明朝有丁五千八百零五万丁。一丁按六口,就是三亿六千万人,按五口,三亿人也过了。万历往后人口就不发展了吗?
根据它描述的人口状况,比欧洲的人口多得多,明朝的人口简直是人满为患。可是当时的欧洲的人口是1.5亿到两亿人,因为1432年,欧洲的人口就达到了1亿人。再发展200年,欧洲还发展不出五千万人?如果中国是欧洲人的两倍,就是三亿人,如果是三倍,就是4.5亿人。
明朝二百多年人口不增长,没有大的饥荒和瘟疫,没有大的战争。而到了满清,人口一百多年就增加到4.2亿人,这是满清爱民爱的?
有人说满清引进了番薯,这是胡说,番薯是明朝引进的。
再者,根据外国人的记载,明朝人很富有,并不缺吃的,如利玛窦、曾德昭和很多传教士都看到了这个事实,所以他们向明朝学习的,明朝不好,他们想明朝学什么?那时的外国人几乎没有人说中国不好的。人口为啥不增长?
满清时外国人也来中国,但自明以后,外国人没有一个说说满清好的,以后再也没有说向中国学习的。可是满清统治下的中国人口为啥增长的那么快?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中华不败吴俊善 于 2011-9-15 10:49 编辑 [/i]][/color]
2011-9-15 11:31
谭文山
[quote]原帖由 [i]中华不败吴俊善[/i] 于 2011-9-15 10:41 发表
史实是什么?一个是历史的记载,一个是后人根据史料研究分析作出的结论。
有些史实被篡改了,后人就要根据各种资料进行分析判断,作出结论。
[/quote]
说得不错,本朝的史书都不能反映几十年前的史实,几百几千年前的史书就那么权威可信吗?
那时限于通讯不发达,资料靠口口相传,史书未必比民间传说真实多少。
尽信史不如无史,如果认为史书就是金科玉律不得质疑,那无疑是教条主义。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谭文山 于 2011-9-15 11:34 编辑 [/i]][/color]
2011-9-15 12:07
KYOKO
史实记载项羽素一人杀了几百淫的,兰州根据各种资料进行分析判断,认为这可不可信:hz1026:
2011-9-15 12:37
恨地无环
回复 #72 中华不败吴俊善 的帖子
明朝没有大的饥荒瘟疫战争这是出于您的臆想而已。
事实上万历朝开始,明朝就出现了人口减少的趋势,崇祯年间尤甚。
人口减少的三大因素就是旱灾、鼠疫和战乱。
无非是不合您想象的史实,您就目为“被篡改”。至于举证证明啥的,那就不管了。有人反对,则以种族主义对之。
ps:伏尔泰莫不是外国人?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恨地无环 于 2011-9-15 12:38 编辑 [/i]][/color]
2011-9-15 14:52
中华不败吴俊善
[quote]原帖由 [i]恨地无环[/i] 于 2011-9-15 12:37 发表
明朝没有大的饥荒瘟疫战争这是出于您的臆想而已。
事实上万历朝开始,明朝就出现了人口减少的趋势,崇祯年间尤甚。
人口减少的三大因素就是旱灾、鼠疫和战乱。
无非是不合您想象的史实,您就目为“被篡改 ... [/quote]
【事实上万历朝开始,明朝就出现了人口减少的趋势】请你举证!
万历年间的旱灾、鼠疫和战乱的史实你能举证吗?
白莲教、天理教、台湾、还有少数民族起义不是起义?人口为什么会大幅度的增长?
满清时代没有旱灾、鼠疫和战争吗?世界鼠疫流行最厉害的三次,其中就有满清乾隆时就占一次。
人见死鼠如见虎--鼠疫的三次世界性大流行
鼠疫(plague)又名黑死病,是鼠疫杆菌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在历史上,以其危害惨烈给人类造成巨大灾难。鼠疫是典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病源体广泛寄居于鼠类及旱獭等野生啮齿动物体内,由带菌跳蚤叮咬引起人类鼠疫,发生腺鼠疫、肺鼠疫及败血症型鼠疫,感染者最后因严重呼吸困难和缺氧,造成皮肤出血坏死,患者皮肤呈紫黑色,故有黑死病之称。在鼠疫爆发流行期间,人和鼠大量死亡,尸陈街巷,惨象绝伦,令见者谈鼠变色。在人类的历史上,古今中外,都有大量的诗文和绘画,描述鼠疫大流行时的恐怖景象。
一、黑死病的恐怖景象
鼠疫的每次大流行,都给世界留下了沉痛的记忆。十四世纪鼠疫(就是著名的"黑死病")在欧洲大流行,死于这次鼠疫病的人至少在二千五百万以上,约占欧洲人口的四分之一。清代乾隆壬子癸丑年间(公元1792~1793年),中国数省流行鼠疫,云南赵州年轻诗人师道南,在他的诗集《天愚集》中,有《鼠死行》一篇,以其奇险怪异的文字记下了当时鼠疫流行的惨酷状况。《鼠死行》诗曰:
“东死鼠,西死鼠,人见死鼠如见虎;鼠死不几日,人死如圻堵。昼死人,莫问数,日色渗淡愁云护。三人行未十步多,忽死两人横截路。夜死人,不敢哭,疫鬼吐气灯摇绿。须臾风起灯忽无,人鬼尸棺暗同屋。乌啼不断,犬泣时闻。人含鬼色,鬼夺人神。白日逢人多是鬼,黄昏遇鬼反疑人。人死满地人烟倒,人骨渐被风吹老 ......
再者你应当明白,欧洲传教士大都是在明末来到中国的,曾德昭是崇祯六年才离开中国,他并没有说中国人口减少的事。利玛窦是1610年病逝于北京,在他的著作中,并没有万历年间人口减少的记载。
你编造瞎话不找地方,居然到我这里行骗。
明朝那么差,那么黑暗腐败,欧洲却向明朝学习;满清那么伟大,康乾盛世,不向满清学习,这不是越学越坏吗?
明朝那么腐朽黑暗,皇帝那么混蛋,欧洲人写的东西都是赞扬明朝的;伟大满清康乾盛世,欧洲人却不去赞扬,这欧洲不是眼睛瞎吗?
再者,你说我用民族主义去评价你,你感到很委屈,也可能委屈你了。你不是满人我也相信。但是你能不能拿出一篇批评满清的文章让我看一看?如果有这样一篇文章,我就更相信了。要在今天之前,在本网站上写的批判满清的文章。其他网站也可以,但是必须能证明是你写的。你能吗?
2011-9-15 15:00
中华不败吴俊善
[quote]原帖由 [i]谭文山[/i] 于 2011-9-15 11:31 发表
说得不错,本朝的史书都不能反映几十年前的史实,几百几千年前的史书就那么权威可信吗?
那时限于通讯不发达,资料靠口口相传,史书未必比民间传说真实多少。
尽信史不如无史,如果认为史书就是金科 ... [/quote]
按照满清编的历史文献,经过四十年的战争,人口不但没有减少,反而略有增加。这就是说,满清一个人都没有杀。康熙十年,丁数为1030万,按一丁六口,就是六千一百八十万。比明末略有增加。
2011-9-15 15:13
恨地无环
回复 #76 中华不败吴俊善 的帖子
《中国人口史·第四卷》第405页-第451页
[url]http://ishare.iask.sina.com.cn/f/8096033.html[/url]
电子书下载地址
有空多看点书。
曾德昭、利玛窦不知道和没提到的事情多了,都是编瞎话是吧?
你知道伏尔泰怎样赞美当时的中国么?你知道康熙时期都有人在法国冒充康熙的公主,受到贵族的追捧么?
明清两朝西方对中国观感的变化的确是明显的,但主要原因是西方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这个确实的道路代替了他们对东方大一统帝国的憧憬。
关于你对别人的民族成分妄加猜测的事情,我是作为版主严正警告你。我个人的民族成分也没有必要以任何方式向你作任何证明。
2011-9-15 15:17
恨地无环
回复 #77 中华不败吴俊善 的帖子
清代前期的“丁”是纳税单位,而不是人口单位。参见《中国人口史·第五卷》。
2011-9-15 15:28
中华不败吴俊善
[quote]原帖由 [i]恨地无环[/i] 于 2011-9-15 15:13 发表
《中国人口史·第四卷》第405页-第451页
[url]http://ishare.iask.sina.com.cn/f/8096033.html[/url]
电子书下载地址
有空多看点书。
曾德昭、利玛窦不知道和没提到的事情多了,都是编瞎话是吧?
你知道伏尔泰怎样 ... [/quote]
你不要拿你的的版主弄权,我没有什么违反规定的地方。你警告谁?
伏尔泰是中国文化的崇拜者,怎么了?你要想说什么?
2011-9-15 15:33
中华不败吴俊善
[quote]原帖由 [i]恨地无环[/i] 于 2011-9-15 15:17 发表
清代前期的“丁”是纳税单位,而不是人口单位。参见《中国人口史·第五卷》。 [/quote]
谁说不是了?你在哪里见我说“丁”是人口单位了?
一丁六口是指的丁吗?在这里丁是个大致的换算单位。要不然1030万丁怎么会有6180万的数字?
2011-9-15 15:41
恨地无环
回复 #80 中华不败吴俊善 的帖子
你曾称别的会员为“鞑子”“满满”“不是满人就是汉奸”,已经是中度人身攻击了,另外还有民族歧视。之前权作公开警告。之后再犯,必当封号。
2011-9-15 15:51
中华不败吴俊善
世界上最著名的传染病就是欧洲的黑死病,死亡人数也不过2500多万,明代的瘟疫难道比欧洲的黑死病还厉害?
你让看的东西我看了,需要下载,占很大的空间。再说405页也说了瘟疫、起义军和满清军队互相缠斗,导致了人口的减少。这已是1644年以后的事了。
再说,你举证的事,你不引证上来,又不是随便就能看到,还需要下载2分钟,可见篇幅之大。有你这样举证的吗?
2011-9-15 15:58
中华不败吴俊善
[quote]原帖由 [i]恨地无环[/i] 于 2011-9-15 15:41 发表
你曾称别的会员为“鞑子”“满满”“不是满人就是汉奸”,已经是中度人身攻击了,另外还有民族歧视。之前权作公开警告。之后再犯,必当封号。 [/quote]
你对我的帖子横挑鼻子竖挑眼,非要把明朝说个不好,明朝是汉族人建的政权,是不是民族歧视呢?最少是带有立场的吧?
你是的戴有色眼镜看问题的。到现在,你也没有拿出一篇批满清文章,满清就那麽好?没有一点可批的?
2011-9-15 16:03
中华不败吴俊善
我最少还能指出明朝的缺点:人们过度的放纵,税收过低,人们不自觉,道德觉悟不高,偷税漏税。
你指出满清什么缺点了?
2011-9-15 16:06
中华不败吴俊善
你既然是有立场的,应当主动辞去版主,以免引起不公正的执法。
2011-9-15 16:06
恨地无环
回复 #84 中华不败吴俊善 的帖子
11m的书要很大空间?
50几页的内容就篇幅大到看不下去了?那你就看两页目录吧,里面有万历时期的人口减少。
论史,首先是说史实,在史实的基础上,才有史论。而不是以民族成分来定性,以个人好恶来取舍。
该警告的我也已经警告了。望您好自为之。
2011-9-15 16:09
恨地无环
回复 #86 中华不败吴俊善 的帖子
我的立场是以史实为本,您如果不满意,可以去鼓区投诉。
2011-9-15 16:14
romadream
回复 #86 中华不败吴俊善 的帖子
说句题外话,版主的前提是网友,是人.是人就会有倾向性,大家都是在探讨东西,没有啥东西是官方的.大家可以坚持自己的意见,没必要把版主弄得和官方一样....动不动就逼宫就没意思了.欢迎大家一起探讨,各抒己见也是论坛建立的基础,不是么?:hz1024:
2011-9-15 16:15
中华不败吴俊善
[quote]原帖由 [i]恨地无环[/i] 于 2011-9-15 16:06 发表
11m的书要很大空间?
50几页的内容就篇幅大到看不下去了?那你就看两页目录吧,里面有万历时期的人口减少。
论史,首先是说史实,在史实的基础上,才有史论。而不是以民族成分来定性,以个人好恶来取舍。
... [/quote]
明朝的史实是什么?满清篡改历史你不知道,还是装糊涂?你的意思是要以满清篡改的历史为史实吗?被篡改了还是史实吗?
曾德昭、利玛窦记载的为什么不是史实?
莫非你承认自己是个满族人了?
2011-9-15 16:23
tomcat888
[quote]原帖由 [i]中华不败吴俊善[/i] 于 2011-9-15 09:43 发表
即便十天杀一百人,四十年也能杀够几千人啊! [/quote]
理论上的确是每人可杀几千人,但只是极端情况下,因为八年侵华战争不是每天都在搞南京大屠杀,否则按你的算法,300年后有人会说日本侵华共杀死了28.8亿中国人(按侵华日军100万,1,000,000 X 360 X 8)。
同样满清入关后也不是每天都在搞扬州8日、嘉定3屠。
2011-9-15 16:24
中华不败吴俊善
外国人向黑暗腐朽的中国明朝学习,不学伟大的满清,把明朝说成一朵花,把满清说的黑暗无比,是不是欧洲人不长脑子,只学坏的,不学好的?
2011-9-15 16:26
humi100
[quote]原帖由 [i]中华不败吴俊善[/i] 于 2011-9-15 16:24 发表
外国人向黑暗腐朽的中国明朝学习,不学伟大的满清,把明朝说成一朵花,把满清说的黑暗无比,是不是欧洲人不长脑子,只学坏的,不学好的? [/quote]
欧洲人还捧元朝。
2011-9-15 16:44
三种不同的红色
会员中华不败吴俊善,妄自揣度他人民族,涉嫌人身攻击,民族歧视,挑拨民族关系。
特予以封禁。
2012-4-11 10:09
霸楚
看了《万历十五年》知道,明朝的法定税收很低,但其它的苛捐杂税很多,政府效率低下,不鼓励发展商业经济,在朝堂上,大臣对某些问题的相互扯皮,延误了办事效率,导致明朝最后崩溃
2012-4-14 19:46
T〇P
吴俊老还在这里宣传他的理论呢。。。。。。。。。
:hz1019::hz1026:
2012-4-29 08:53
lhctjc
争论跑题了,明朝有这么自由?
2012-4-29 10:47
a741
明朝的制度很难实行
页:
1
[2]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