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炎黄春秋 » 南宋到底有没有实力收复中原 驱逐金人


2011-7-1 21:57 naniwa
南宋到底有没有实力收复中原 驱逐金人

南宋有名将岳飞、韩世忠等人,更有陆游辛弃疾等不少爱国诗人,他们留下过很多壮志难酬、感人肺腑的诗歌和故事。我们一直以来的传统观点都是南宋统治者一味投降退让,贪图享乐,打压主战派,不思收复中原等等。

那么抛开感情的色彩,从理智和客观的的角度分析,南宋究竟有没有收复中原,驱逐金国的实力?南宋统治者到底是有这个实力但懦弱不敢去做 还是 没这个实力,所以知难而退不去做?

如果南宋重用岳飞、韩世忠、陆游、辛弃疾等人全力北伐,能做到北定中原吗?

求解

2011-7-1 22:01 KYOKO
金国也有一批能人的
金取中原以后,原金+中原,江南抗衡不了;有点像猪哥六出祁山(如果想)灭魏可能吗?

2011-7-1 22:05 Mr.Ghost
回复 #1 naniwa 的帖子

歷史木有假設啊,如果宋朝不退讓,恐怕連翻身的機會都沒有。
因為當時的牧場,宋朝因先天條件缺乏了,騎兵也是反攻的重要資本。

2011-7-1 22:14 小兵1234
牧場問題,岳飛那時還能解決(他收復了不少北方疆域),當時中原旳賢才也難為金國所用。
重用岳飛確實有可能,恢復漢族政權。
不過驅除金兵後,中原皇帝一定是姓岳,而非姓趙。

2011-7-1 22:36 郭靖かくじゅん
赵构可不是单纯的害怕岳飞迎回二圣,要知道刘裕就是北伐成功后自己当的皇帝,典型的成功版岳飞,单纯的说赵构怕失去皇位也有点太埋汰赵构了,在当时的情况下,岳飞的威胁可是要大过金国十倍的呀!当时天下二分的局面已定,不北伐尚有半壁江山可坐,但是要是岳飞真来个“陈桥兵变”,那么可就是亡国了,要知道岳飞和他赵家有没有柴荣匡胤的兄弟之情,没必要对其族人手下留情的呀。因此,高宗的担心可想而知。

2011-7-1 22:59 马岱
收复中原需要一个中长期战略,否则女真人打跑了,蒙古人又来了。

2011-7-1 23:27 XM8
不谈如果顺昌大战之后宋军立刻反扑会怎么怎么样。就说绍兴11年的势态好了,在川陕,金军主力被小吴野战打残之后退守孤城,被小吴围着打,就算川陕金人有10万兵力,这时有三分之二已经完蛋了;在中原,金军主力在野战中被岳飞打残退回汴京,损失比川陕更大;而这时在顺昌的刘錡基本上未投入作战,韩世忠在看热闹,张俊、杨存中更是不知道在哪里玩呢。如果宋军全线压上,金人从哪里还能抽调足够的兵力?

绍兴十年和十一年是南宋北伐的最好时机,如果由韩世忠节制诸军,从川陕、荆襄、两淮全面推进,胜算极大。当然了以赵构和秦桧的战略目的,这种情况绝不会出现。

如果刘錡没有被贬,绍兴三十一也是一次机会,已经是老吴的小吴把战线推进到了德顺,游骑前出到西安,如果刘錡乘势反攻,同时让小吴节制全川的兵力全力进攻德顺,也不是没有机会,至少不会像现实中那样先胜后输。

至于陆游、辛弃疾这帮人那会儿,靠李显忠一个能打的,还是早点洗洗睡吧。
PS:忘记说开禧北伐了,都说北宋缺将,南宋缺相,这次正好遇到了南宋将领断层,战略准备也是几乎没有,北伐就跟过家家一样。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XM8 于 2011-7-1 23:56 编辑 [/i]][/color]

2011-7-2 07:08 轮回
[quote]原帖由 [i]Mr.Ghost[/i] 于 2011-7-1 22:05 发表
歷史木有假設啊,如果宋朝不退讓,恐怕連翻身的機會都沒有。
因為當時的牧場,宋朝因先天條件缺乏了,騎兵也是反攻的重要資本。 [/quote]
搞笑得很,朱元璋是怎么北伐的?刘裕又是如何成功的?
反动史观的唯武器论,就是为了掩饰政治上的腐朽没落。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轮回 于 2011-7-2 07:10 编辑 [/i]][/color]

2011-7-2 09:19 zidaneluo
南宋控制的地域比朱元璋北伐时还要广阔得多,而当时正是南宋名将如云的时期,如果这还没有实力恢复中原,那真不知道怎么样才叫有实力了

2011-7-2 09:45 zidaneluo
再补充一下:
反观金国方面,宗熊、宗翰、宗望、宗辅等一批开国名将都死了,而仆散忠义、徒单克宁、纥石烈志宁等中生代名将还未成长起来,能够独当一面的就只剩下宗弼(兀术),随便翻翻当时的宋金战史:在西线跟二吴打得火热是他,在中路跟岳飞打得热闹是他,在东线跟韩世忠、刘锜、张俊打得不亦乐乎的还是他,试想一下,如果南宋三路齐进,他还能分身不成?

事实上,正是因为名将凋零、兵锋已老,金国主政的挞懒已经放弃陕西和河南,以黄河与南宋划界,然而宗弼坚决反对并干掉了挞懒,掌权后继续对南宋采取攻势,并借助伪齐巩固地盘——个人认为,客观上起到了武侯北伐以攻代守的效果;最后,在赵构、秦桧等人的配合下,最终在实力并不占优(实际已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取得了“东以淮水,西以大散关为界……南宋向金称臣纳贡”的辉煌战果。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宗弼,由于双方实力的此消彼长,根本不需要北伐,陕西、河南(中原)就被金国自动归还南宋了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zidaneluo 于 2011-7-2 10:09 编辑 [/i]][/color]

2011-7-2 10:59 郭靖かくじゅん
再说说兀术吧,这位兄台也有自己的办法,高宗的哥哥就是他的最后必杀技了,虽然我不认为能有多大效果,但是不得不说,兀术不是没有想好退路,可见当时的形势如何堪忧了。

2011-7-2 11:10 KYOKO
把岳飞说得太大了吧,岳飞掌管的军队有多少,南宋的兵力又有多少?
作为金来说,应该在适当的时候送还二圣的。。:hz1019:

2011-7-2 11:22 XM8
5年挂了的那位就不谈了,11年那么不利的情况下都没送还,估计要等到N路宋军围攻幽州的时候了。

2011-7-2 11:33 KYOKO
我的意思不是用二圣“求和”,是金在无法取得政治军事进展的情况下主动送还,增加宋廷不和谐因素的可能。事实上,那时候再抱着二圣没有任何用处。有点像瓦剌送还明英宗吧,最后还不是有夺门之变

2011-7-2 11:37 XM8
我知道你的意思啊,不过11年那会金人已经无法在战场上抵抗宋军了,这时不送,什么时候送呢?

2011-7-2 11:50 郭靖かくじゅん
兀术有自己的小算盘。不过还没用宋方就出问题了。当然,我不认为用了能有多大效果。

2011-7-2 13:47 马腾
回复 #12 KYOKO 的帖子

大笑,那个什么二圣能起什么作用?徽宗已经传位钦宗了,他回去也当不了皇帝。钦宗一个亡国之君,他有什么资格和高宗争位置?:hz1019:

2011-7-2 13:53 马腾
[quote]原帖由 [i]KYOKO[/i] 于 2011-7-2 11:33 发表
我的意思不是用二圣“求和”,是金在无法取得政治军事进展的情况下主动送还,增加宋廷不和谐因素的可能。事实上,那时候再抱着二圣没有任何用处。有点像瓦剌送还明英宗吧,最后还不是有夺门之变 [/quote]

想搞夺门之变得有机会,如果代宗事先把英宗除掉,还会有夺门之变吗?:hz1019:

2011-7-2 14:07 tiger1970
岳飞直接和间接管辖的部队占宋朝的一半。
其实岳飞北伐的时候确实是一个难得的时机,要是不抓住类似的时机,也只能南北分割啦。
送还二圣毫无用处,反倒是重立钦宗是一招手筋。

2011-7-2 14:20 马腾
回复 #19 tiger1970 的帖子

重立钦宗有什么用?如果高宗北伐收复失地,他的威望就足以和赵匡胤媲美,钦宗根本没法和他比:hz1019:

2011-7-2 15:33 tiger1970
只要高宗能自强(不用北伐收复失地,只要能维持建炎初年的疆域),不用说立钦宗,就是立他爹徽宗也是白搭。

就怕高宗不能自强,金人以河北河东地给钦宗,让钦宗和高宗对掐去。高宗无子,这一点,钦宗就占大便宜----即使承认高宗,高宗天下一般情况下也必须传徽宗孙的。

2011-7-2 15:37 tiger1970
高宗要是能收复失地何止能媲美艺祖?那就是少康中兴,光武再造。唐朝那几位是赶不上他的。也就这二位还差不多。
如果高宗做到这一步,他必将以神武天子的姿态出现于历史之中,成为中国历史甚至世界历史中最伟大的帝王之一。他的庙号也不必问,八成是世祖。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tiger1970 于 2011-7-2 15:40 编辑 [/i]][/color]

2011-7-2 16:30 马腾
回复 #22 tiger1970 的帖子

这么好的机会被他浪费了:hz1001:

2011-7-2 16:36 58642modemeng
回复 #22 tiger1970 的帖子

收复失地是指父兄基业还是并吞幽云?

要是后者中国历史上无人可比了:hz1019:

不过从另一个方面高宗法统不正仍然会让仕林议论纷纷,这也是他永久的痛

以宋朝之重文轻武,高宗又破了不因言杀士大夫之戒

只要钦宗抬出来,朝野必乱

从军事上说北伐的机会出现了至少两次,但是全盘考虑下真不认为南宋有光复的机会

2011-7-2 17:28 naniwa
[quote]原帖由 [i]58642modemeng[/i] 于 2011-7-2 16:36 发表
从军事上说北伐的机会出现了至少两次,但是全盘考虑下真不认为南宋有光复的机会[/quote]

愿闻其详

2011-7-2 17:31 马腾
回复 #24 58642modemeng 的帖子

李世民法统不正照样是明君,明熹宗法统正照样是昏君:hz1019:

2011-7-2 18:09 58642modemeng
回复 #25 naniwa 的帖子

两次机会7L说的很明白了

绍兴31年有争议,但10年11年绝对是机会

但是北伐后钦宗若果被抬出来

由于南宋初期就光宰执就连续换了N个,保不齐就有带头投向先君的

考虑到绍兴十一年刘光世被二罢兵权,作为徽宗时期即从龙的将军(虽说菜了点),但从左护军的两次大规模反叛来看

刘光世至少在军中还有一定威望

虽然左护军已不复再,若有先君在,刘光世登高振臂一呼,也许就有大批降兵叛将出走

文武两方面抖出乱子后,宋廷就算能稳得住,也会错过绍兴11年的最佳战机,从而无法完成北定中原的全盘计划

当然以上全都个人想法而已……

其实以高宗的成长经历来看,无论如何他都不会做出这决定的,武将出叛、暴民动乱才是儿皇帝最怕的东东

2011-7-2 22:08 XM8
如果谈编制上的总兵力,岳家军10万,韩世忠8万,川陕部队大概8、9万,张俊8万,刘光世5万,八字军还有2万。这里面都是有水分的,岳飞估计要砍对折,韩世忠更厉害,当然现在都是估计。

2011-7-2 22:12 KYOKO
那谁说岳飞直接间接控制的兵力占南宋的一半的?

2011-7-3 07:51 tiger1970
王曾瑜先生有分析。岳家军共12军,常备精锐10万以上,而韩世忠仅2万人,全国精兵不过20万。还有记载岳家军30万以上的,王先生不取。

2011-7-3 09:01 XM8
双重标准了吧,王曾瑜哪篇文章里说岳家军常备精锐10万以上的?王只是考证说岳家军有10万人以上的部队,这10万人有一半以上是从杨么义军里合并过来的所谓“丁壮”。这帮人就算进过岳飞训练之后不再是乌合之众,很多干的也是水军的活。

就算采用行营前护军约三万人的说法,也不会得出韩世忠仅2万人的结论吧。

2011-7-3 09:19 58642modemeng
回复 #30 tiger1970 的帖子

除了岳武穆其他三大帅早早的都当了三镇节度了

除了自己的本部兵马,要看能节制多少地方部队

这一点上岳飞跟大小吴应该占点优势?

如果算上节制的地方兵力,30万还是有可能的吧

2011-7-3 09:59 XM8
地方上的禁军厢军没多少人,王认为南宋兵力最多时屯驻军大概40多万,禁军厢军20多万。岳飞那30万8成是把太行义士也算进去了吧

2011-7-3 10:47 58642modemeng
回复 #33 XM8 的帖子

禁军是北宋时的正规军

北宋灭亡,南宋建立,宋金连年交战依仗的是各大将的亲属部队,番号从御营军到神武军到行营护军,至后发展成为各地的驻屯大军。

但北宋的许多禁军的番号一直没改过,不在驻屯大军之内,基本只不过是地方上的杂牌军,论战斗力跟您说的太行义士恐怕没什么区别,甚至还有所不及

但是南宋的禁军归本路安抚司或提点刑狱司辖制,所以岳家军姑且不论,岳飞实际辖制的军队绝对不止10万


另外XM8在28L的军力分析,咱先不说对五路驻屯大军兵力的分析,因为这里例来有争议,光说八字军的两万,要知道
光刘琦带走组建的侍卫马军司军就有2万,更何况居然没计算杨存中的殿前司军,就更是奇怪

对宋朝来说我始终相信能征惯战的这几路大军的总兵力要远远小于地方上的散兵游勇+太行义士

要知道当初来康王的大元帅府的勤王之师远远及不上北宋禁军的总兵力,地方上到底有多少杂牌军这根本难以统计,N年后的宋史在这方面可信度太低了

2011-7-3 11:24 XM8
1.你说的这些,好像证明不了,甚至都无法体现出南宋地方兵力大于驻屯大军。
2.太行义士多的时候号称百万呢,跟计算南宋兵力也不相干啊。
3.7年刘錡建军时6军时12将,6000人。10年北上时除了这6000人外加殿前司3000,2万那是连家属都算上了。
4.算不算殿前司不会对我要表示的意思产生任何影响吧。

2011-7-3 12:03 小兵1234
兵貴多,不貴精。
金國建國初期兵力比遼國、北宋如何?為何敗旳是北宋跟遼國?
岳飛軍力中縱有丁勇混入,但至少在十萬之數,他要收復了北疆,民間聲望一高,高宗還制地住他嗎?
再者宋軍正規軍以輕步兵為主,岳家軍卻是重步兵根重騎兵為主,兩相比較,戰力孰優孰劣,不言可喻。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小兵1234 于 2011-7-3 12:07 编辑 [/i]][/color]

2011-7-3 12:20 XM8
岳飞是精兵,小吴,小刘等人手下也是精兵啊。
南宋要北伐也是多路,指不定谁的声望高呢。
至于说轻步兵重步兵甚至重骑兵的问题,这就不知道从何谈起了,岳飞手下的步骑比例可不如川军。

2011-7-3 12:25 58642modemeng
回复 #35 XM8 的帖子

百万太行义士只在宗泽时期出现过

八字军江北活动时就有2万众,具体陕西兵败后,吴阶收编了多少我还真不知道

大方向上我跟XM8没有任何分歧,我只是想探讨一下南宋在绍兴二次和议前这段时间内到底有多少兵力

相比全国精兵20万,我觉得五路驻屯大军兵力+侍卫马军司军+殿前司军在50万上下才算正常

举一个我还能记得住的小例子,28L的分析中说张俊有8万,要知道这是包括王德从左护军带出来的8000精锐

所以很多东西和资料在宋史的记录中是很混乱、很难具体考证,容易扯皮,这点上我不能说XM8的推论就不合理、不正确

但是杨存中的殿前司军在绍兴十一年时兵力至少在四万以上,出处我还真记不大清楚,但是这数据不会有错,如果殿前司就3000人,藕塘关时怎么会就5000兵力进击了呢

2011-7-3 15:22 XM8
刘从殿前司带了3000人走,这和殿前司总共有3万或是4万以上兵力是不矛盾的。

要讨论军队数量细节,那绍兴10年左右时已经不是五路驻屯大军了,在川陕当时是蜀中三大将,行营右护军名义上归了小吴,但是小吴要用兵还得申请胡世将批,批多少领多少。四川到底有多少兵力,议和之后有一个数据:兴州吴璘所部仅五万人,兴元杨政所部仅二万人,金州郭浩所部仅万人。议和之前应该会多一点,但是本来行营右护军也就近7万人,所以10万到顶了吧。

张俊7万2+王德8千。杨存中就算4万吧,然后所谓马步二司不能敌殿司之半,那三衙就是6万。绍兴初年,韩世忠+岳飞+刘光世+王xie总共十二万一,除去刘光世的5万多,岳飞的2万最多3万,剩下就是韩世忠在绍兴10年左右的兵力,大概4万左右。

这样算下来要凑齐40万还是有难度的。

2011-7-3 16:52 首席屠宰官
这里讨论的人都没考虑一个财政因素和民意因素啊

南宋初年,大批北方贵族南迁,都是吃皇家饭的,要南方人供养,财政负担已经很重了,再搞什么几路北伐,经济上能承受的住么?

在一个,主战派多为南迁的北方人,要南方人出钱出粮还要出壮丁北伐,南方人愿意么,不造反么

社会底层可没那么强的民族观念,只要收税少,少滋扰乡里就是好政府,反之就是坏政府,管你什么民族不民族

2011-7-3 17:20 XM8
为什么说这帮人的兵力有水分?很多人都去屯田经商了,人家自负盈亏的。

不北伐一样要打仗,是在人家的地盘上打仗经济损失大大啊,还是在自己的地盘上打经济损失大?

至于壮丁,宋朝打仗基本不靠拉壮丁的。

2011-7-3 19:17 zhengzhen000
[quote]原帖由 [i]首席屠宰官[/i] 于 2011-7-3 16:52 发表
这里讨论的人都没考虑一个财政因素和民意因素啊

南宋初年,大批北方贵族南迁,都是吃皇家饭的,要南方人供养,财政负担已经很重了,再搞什么几路北伐,经济上能承受的住么?

在一个,主战派多为南迁的北方 ... [/quote]
财政吃不消就更要北伐了,抢得更多的地盘,才能养活更多的人哪

2011-7-3 21:44 wwwind
LS的,那帮贵族是垃圾,应该被杀掉,而不是被养起来。
是皇帝出于对手下的思虑,放纵他们对南方官僚的牵制,才没干掉他们。他们真有用,北宋就不会皇帝被抓了。

2011-7-4 08:33 首席屠宰官
[quote]原帖由 [i]XM8[/i] 于 2011-7-3 17:20 发表
为什么说这帮人的兵力有水分?很多人都去屯田经商了,人家自负盈亏的。

不北伐一样要打仗,是在人家的地盘上打仗经济损失大大啊,还是在自己的地盘上打经济损失大?

至于壮丁,宋朝打仗基本不靠拉壮丁的。 [/quote]
糊涂,不管什么兵制,征兵还是募兵,打仗要把精壮劳动力变成不生产的兵吧?还要花钱养吧?

谁说不北伐一样要打仗,和谈不是带来和平了么

2011-7-4 08:47 tiger1970
[quote]原帖由 [i]XM8[/i] 于 2011-7-3 09:01 发表
双重标准了吧,王曾瑜哪篇文章里说岳家军常备精锐10万以上的?王只是考证说岳家军有10万人以上的部队,这10万人有一半以上是从杨么义军里合并过来的所谓“丁壮”。这帮人就算进过岳飞训练之后不再是乌合之众,很 ... [/quote]

印象中的,可能有误。回头找书看看。那书好像叫《岳飞新传》?

2011-7-4 10:03 XM8
[quote]原帖由 [i]首席屠宰官[/i] 于 2011-7-4 08:33 发表

糊涂,不管什么兵制,征兵还是募兵,打仗要把精壮劳动力变成不生产的兵吧?还要花钱养吧?

谁说不北伐一样要打仗,和谈不是带来和平了么 [/quote]
以岳家军为例,他们不是临时征召来的,他们一直都是兵,不存在“打仗要把精壮劳动力变成不生产的兵吧?”这个问题。

至于花钱养就更不是问题了,不打仗一样要养他们。养兵是宋朝维持社会稳定的特色政策。

和谈有没有带来和平这得看哪次了,第一次压根就是废纸,第二次倒是带来了20年左右的和平,不过前提是建立在岳家军北伐的基础之上。

2011-7-4 10:05 XM8
[quote]原帖由 [i]tiger1970[/i] 于 2011-7-4 08:47 发表


印象中的,可能有误。回头找书看看。那书好像叫《岳飞新传》? [/quote]
对,王确实在《岳飞新传》考证的岳家军细节。

2011-7-4 10:33 58642modemeng
回复 #40 首席屠宰官 的帖子

为啥出那么多太行义士

金人残暴不仁

蒙古也一样,所以论滋扰乡里肯定南方权贵比北方夷狄靠谱

至于税收,我觉得与其家人被抓走北上到苦寒之地天人永隔,不如让腐败政权多收点黑心税

而且北伐在财政上不是啥问题,和尚原大战时吴阶为啥挺得住,补给有人民自动白送

我想大家都是考虑到了才没有在经济后援上谈这问题,说得再那啥一点,别说南宋这么个政权国家,

就是清初那帮所谓“前明余孽”在造反上也没存在金融危机:hz1019:

倒是逐渐习汉制得金国反而在进攻上出现了财政困难

2011-7-4 12:16 feiyue1206
南宋因为税收问题不北伐网络上传的很广啊

2011-7-4 12:44 XM8
以绍兴初年四川军费支出为例,一年支出3000多万,当时户部岁入1000多万,要是都靠户部拨款,光四川就2000万缺口,你就是把户部那帮人榨干也拿不出钱来啊。
绍兴初年税收难看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下面截掉了。像四川,基本上是处于经济独立状态。

2011-7-4 16:06 3853980
如果南宋的第一个皇帝不是高宗赵构,而是第二个皇帝孝宗,很有可能收复失地,光复中原。历史不像政治,人为因素对历史影响很大。南宋成立初年,大有中兴之势,振臂一呼,天下英雄云集,可惜遇到了赵构这个软骨头,只知道求和。
      宋孝宗是一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后人说,高宗朝有恢复之臣,无恢复之君。孝宗朝有恢复之君,而无恢复之臣。孝宗不愧是太祖的后人,一反高宗时卑躬屈膝的投降路线,一心想恢复中原,他的这种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精神是值得称道的。秦桧为相十余年,将朝中的主战派,迫害,打压殆尽。所以孝宗帅不过张浚这样志大才疏之辈,将不过李显忠,邹宏渊。手下只有一个虞允文可堪大用。还要和主和派斗争,特别是孝宗当了27年皇帝,前25年高宗一直健康的活着,一直影响着他。高宗坚决反对主战,甚至对孝宗说,等我百年之后,你再为之。
      如果岳飞是“刘裕”或“朱元璋”的话,也很有可能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但那可能就不是南宋了,而是其他朝代。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历史是残酷的。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3853980 于 2011-7-4 16:20 编辑 [/i]][/color]

2011-7-4 18:43 zidaneluo
赵构这个欺内惧外的偷安皇帝,金朝送给他陕西、河南都没有胆量要,论能力他还不如宋钦宗,就不要跟光武帝们比较了:hz1017:

2011-7-4 20:00 郭靖かくじゅん
很多事情不是想当然就能下结论的,赵构是否是软骨头,从他年轻的时候就能看出来,毕竟“三岁定八十”嘛!之所以北伐没能成功,也只能说当时的形势太复杂,身为皇帝身经“刘苗兵变”,自然对武将不放心,而岳飞却恰好是这类最不放心的,要是几路大军势力相等,名望都差不多的话,也许北伐就能顺利进行了,可惜呀!

2011-7-4 20:05 58642modemeng
回复 #53 郭靖かくじゅん 的帖子

绍兴11年的高宗早就不是闯金营时的康王……

三岁真能定八十?:hz1026:

2011-7-4 20:58 郭靖かくじゅん
[quote]原帖由 [i]58642modemeng[/i] 于 2011-7-4 20:05 发表
绍兴11年的高宗早就不是闯金营时的康王……

三岁真能定八十?:hz1026: [/quote]
要说也只能说是变得成熟,不可能一下子就变得如此懦弱。要知道赵构除了北伐上面出点问题外,观其一生也算是个明君,最起码不昏庸。因此,对待北伐问题,也许他有更深的担忧,却绝对不会是昏庸。
ps:"三岁定八十" 是一句俗语,未必准确但是也不一定就不对。

2011-7-5 13:11 zidaneluo
这年头,为赵构翻案不新鲜了
这种为了自己帝位稳固,偏安享乐,不惜出卖国家、民族利益的人,也能叫“明君”?北伐能不能成功是一个问题,但是有没有北伐之心则是另外一个问题。李世民也有渭水之耻,但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那只是一个权宜之计,反观赵构,即使被史书极力美化,也未见他在北伐方面有任何励精图治之举,唯有对享乐追求的乐此不疲。

原因很简单:与金战有风险,他伤不起;与金和则可以安安稳稳的当皇帝,南宋的美女他看上谁就是谁,所以是战是和,完全就是一个伪命题。当然,赵构同学的利益最大化,是以牺牲国家、民族以及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为代价的。[b][u]满清丧权辱国,也不过丢了港澳台和乌苏里江以东地区,而赵构放弃的那可是大半个中国[/u][/b],包括华夏文明的发源地……

不说了,两首诗结尾,好好读下吧: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三万里河东人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zidaneluo 于 2011-7-5 13:14 编辑 [/i]][/color]

2011-7-5 13:36 KYOKO
金朝同样是中国好不?

2011-7-5 14:45 dabing5400791
楼主发这样的帖子有意义吗?什么叫可能,什么叫不可能,在当时和现在什么事情都可以发生,来个天灾大地震什么的,还北伐什么,可能也可能,不可能还是不可能,如果你非要问个究竟,那就请你回到宋朝住岳父收复失地吧,南宋那时候国力已经不行了,北伐也会失败

2011-7-5 14:45 dabing5400791
楼主发这样的帖子有意义吗?什么叫可能,什么叫不可能,在当时和现在什么事情都可以发生,来个天灾大地震什么的,还北伐什么,可能也可能,不可能还是不可能,如果你非要问个究竟,那就请你回到宋朝住岳父收复失地吧,南宋那时候国力已经不行了,北伐也会失败

2011-7-5 14:59 郭靖かくじゅん
回复 #56 zidaneluo 的帖子

这年头不懂装懂的,乱给人戴帽子的人也越来越多了。历史那么简单,那么就直接看历史连环画就得了,用得着那么多学者研究吗?
首先下结论前是要了解赵构的,说他“唯有对享乐追求的乐此不疲。”这点在哪里看出来的?从此点来看,就已经暴露出底子了。

“原因很简单:与金战有风险,他伤不起;与金和则可以安安稳稳的当皇帝,南宋的美女他看上谁就是谁,所以是战是和,完全就是一个伪命题。当然,赵构同学的利益最大化,是以牺牲国家、民族以及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为代价的。满清丧权辱国,也不过丢了港澳台和乌苏里江以东地区,而赵构放弃的那可是大半个中国,包括华夏文明的发源地……”

呵呵,还真是出自历史连环画或者“说岳传”的理论呀。真还念小时候看小人书的情景。
还有,诗词不是这么用的,一种寄望的表达形式就是诗词,但不全是现实的。

页: [1] 2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