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炎黄春秋 » 南宋到底有没有实力收复中原 驱逐金人


2011-7-5 18:41 zidaneluo
这年头不懂装懂的,乱给人戴帽子的人也越来越多了。——我可没有给谁乱扣帽子,也请你不要随便给人扣帽子。
说他“唯有对享乐追求的乐此不疲。”这点在哪里看出来的?——这可不是我一个人的观点,相关内容王曾瑜的《宋高宗》里多了去了,如果你觉得冤枉了心中的“明君”赵构,那就写篇文章批驳嘛。
呵呵,还真是出自历史连环画或者“说岳传”的理论呀。真还念小时候看小人书的情景。——不知出自哪本连环画或说岳的哪一部分?请明示。
还有,诗词不是这么用的,一种寄望的表达形式就是诗词,但不全是现实的。——敢问这2首诗假在哪里?第一首,莫非你认为陆放翁临死前在装高尚?第二首,关于“遗民南望王师”,至少从宗泽到岳飞,响应抗金的两河义士还少吗?这可是有确切记载的事实。嗯,莫非你指的是黄河没有三万里?:hz1052:

2011-7-5 19:09 zidaneluo
[quote]原帖由 [i]KYOKO[/i] 于 2011-7-5 13:36 发表
金朝同样是中国好不? [/quote]
水王你这贴也回的太……:hz1025:
怎能以现在的条件去取代历史的立场?好比水王你穿越到南宋,大呼“宋国”“金国”都是中国,“汉族”“女真”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只会把你当疯子:hz1031:
补充一段余秋雨的宏论,有异曲同工之妙:hz1030:
“直到今天,很多文学史论著作还喜欢把屈原说成是爱国诗人。‘爱国?’屈原站在当时楚国的立场上,反对秦国,是为了捍卫滋生自己的土地、文化和政权形式。当然合情合理。但是这里的‘国’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国家’,我们不应该混淆概念。在后世看来,真正与国家比较贴近的,反倒是秦国。因为正是它将统一中国。产生严格意义上的国家观念。我们怎么可以把中国在统一过程中遇到的对峙性诉求,反而说成是‘爱国’呢?”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zidaneluo 于 2011-7-5 19:17 编辑 [/i]][/color]

2011-7-5 20:21 KYOKO
回复 #62 zidaneluo 的帖子

俺只是始终纠结于现在的“官方”说岳飞只是抗金英雄,不是中华民族的英雄。既然乃要玩颠覆,俺陪乃:hz1030:

ps:确实有点疑惑,统一战争是不是无所谓正义非正义的?

2011-7-5 20:34 郭靖かくじゅん
呵呵,那么对赵构的评价算是什么?不是乱戴帽子?

“可不是我一个人的观点,相关内容王曾瑜的《宋高宗》里多了去了,如果你觉得冤枉了心中的“明君”赵构,那就写篇文章批驳嘛。”
拿别人的文章反驳倒也无所谓,关键是自己了解多少,要是人云亦云就没意思了。那篇文章我没看过,不过我还是知道赵构生平简朴的基本常识的。也不知道是谁出了问题,呵呵。


“呵呵,还真是出自历史连环画或者“说岳传”的理论呀。真还念小时候看小人书的情景。——不知出自哪本连环画或说岳的哪一部分?请明示。”


呵呵,按照小说或者小人书的简单思维,就是赵构怕死,陷害岳飞而已,和阁下的观点何其相似。要是找的话可就麻烦了,恕在下生性懒散,不愿意折腾。

“还有,诗词不是这么用的,一种寄望的表达形式就是诗词,但不全是现实的。——敢问这2首诗假在哪里?第一首,莫非你认为陆放翁临死前在装高尚?第二首,关于“遗民南望王师”,至少从宗泽到岳飞,响应抗金的两河义士还少吗?这可是有确切记载的事实。嗯,莫非你指的是黄河没有三万里?”
呵呵,诗人吟诗作赋是要表达内心的一种情感。陆的诗词表现的是一种对北伐的强烈希望,但是不代表那个时候一定适合北伐。我说的是 “不"全是"现实”!而不是不是现实。仔细看下。至于第二首也是如此,现实和理想永远是有出入的,这点不多解释了。自己悟吧。赵构是不是明君要怎么看,但是要是把它看成一个只知享乐的昏君。。呵呵,太天真,太简单了,笑而不语。

2011-7-5 21:10 zidaneluo
赵构偷安、享乐、卖国,如果你认为这是扣帽子,那也轮不到我来扣。另外,你觉得冤枉了他,那就把事实说清楚,不要用“不是这么简单”“另有深意”来打哈哈。

赵构简朴?看来你真是被史书中的那些美妙描写给迷惑了。既然你认同这一观点,那么按照你的逻辑,难道就不是“人云亦云”?

不管是小人书还是说岳,都没有写陷害岳飞的是赵构,那从来都是秦桧好不?

陆的诗词表现的是一种对北伐的强烈希望——对啊,就是这个意思,而且不是他一个人的愿望,这不是现实么?我可没有偷换概念,你倒是说说这2首诗中哪些“不"是"现实”?

另外从你的言语中有一种感觉,“明君”的标准很宽——只要从某个方面看有所贡献,就可以称之“明君”;而“昏君”的标准很严——只要从某个方面看并非一无是处,那就不该称之为“昏君”,否则就是太天真、太简单,“双重标准”就是好啊:hz1052:

2011-7-5 21:36 郭靖かくじゅん
“赵构偷安、享乐、卖国,如果你认为这是扣帽子,那也轮不到我来扣。另外,你觉得冤枉了他,那就把事实说清楚,不要用“不是这么简单”“另有深意”来打哈哈。”

要说偷安也许有点,但要说享乐卖国,那就值得探讨了,我之前就说过,岳飞的威胁大于金国,这是岳飞必死和北伐失败的原因,这里面不包含卖国问题,只是内部权利矛盾之争而已。毕竟不北伐尚有半壁江山可做,北伐成功也许岳飞就要成为刘裕了,因此作为统治者的赵构,做出了很正常的抉择而已。有什么问题?至于打哈哈。。呵呵,怎么说清楚问题呢。随便给人下个结论就叫做说清楚?那么我还是糊涂吧。

“赵构简朴?看来你真是被史书中的那些美妙描写给迷惑了。既然你认同这一观点,那么按照你的逻辑,难道就不是“人云亦云”?”

呵呵,史书不一定全信,但是也绝对比yy的要可靠得多。说其简朴上有据可依,那说其只顾享乐,出自哪里?



“不管是小人书还是说岳,都没有写陷害岳飞的是赵构,那从来都是秦桧好不?”

难道其对赵构的描写很正面吗?这个没必要作为重点讨论了吧?貌似秦桧在小说里也好,小人书里也罢,除了有个内奸的身份外,还有的就是怎么害岳飞吧,那么高宗在那里面扮演的是什么角色?



“陆的诗词表现的是一种对北伐的强烈希望——对啊,就是这个意思,而且不是他一个人的愿望,这不是现实么?我可没有偷换概念,你倒是说说这2首诗中哪些“不"是"现实”?”


呵呵,真是令人头疼呀?在思维方面我是无法纠正什么了,只能再举个简单的例子。 国破家亡,不甘亡国之人想要重振社稷,因此写诗来表达内心的希望寄托和情怀。但是现实中,回复江山却又很难实现,因此,理想和现实是不一样的。只能解释到这里了。明不明白是阁下的事了。


“另外从你的言语中有一种感觉,“明君”的标准很宽——只要从某个方面看有所贡献,就可以称之“明君”;而“昏君”的标准很严——只要从某个方面看并非一无是处,那就不该称之为“昏君”,否则就是太天真、太简单,“双重标准”就是好啊”
重新看看前贴吧,我是否表达的是这个意思,答案就在前面,这种水贴,我本来不想回的,但是想来,还是再说一下吧,
是否是明君很难定义,但是是不是昏君却相对简单,观赵构一生,就算不是明君,也绝不是昏君,最起码不是阁下说的只知享乐的“昏君”!言尽于此,好自为之!

[img]http://http://t0.qpic.cn/mblogpic/c78b6aa0a67109d5ca52/460.jpg[/img]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郭靖かくじゅん 于 2011-7-21 19:16 编辑 [/i]][/color]

2011-7-5 22:54 zidaneluo
还以为你的“另有深意”会让我眼前一亮,但是反复看了看,那不就是跟我前面所说的原因嘛!而你对2首诗的问题更是答非所问,总是抛出理想与现实这对概念,还问我明不明白二者的区别,真让我感觉回到了小学生时代——好歹也在后面加两个”主义“,稍微提高点技术含量嘛!

我可没有说赵构是只知享乐的昏君,我的原话是”唯有对享乐的追求乐此不疲“,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享乐是赵构的终极追求,而你这句”只知享乐“很容易让人误解为”除了享乐不干其他事“。明白二者的区别么?

至于赵构是真享乐还是真简朴,稍等,明天再来掉书包。睡觉去了:hz1019:

2011-7-6 13:04 58642modemeng
[quote]原帖由 [i]zidaneluo[/i] 于 2011-7-5 22:54 发表
还以为你的“另有深意”会让我眼前一亮,但是反复看了看,那不就是跟我前面所说的原因嘛!而你对2首诗的问题更是答非所问,总是抛出理想与现实这对概念,还问我明不明白二者的区别,真让我感觉回到了小学生时代——好歹也在后面加两个”主义“,稍微提高点技术含量嘛!

我可没有说赵构是只知享乐的昏君,我的原话是”唯有对享乐的追求乐此不疲“,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享乐是赵构的终极追求,而你这句”只知享乐“很容易让人误解为”除了享乐不干其他事“。明白二者的区别么?

至于赵构是真享乐还是真简朴,稍等,明天再来掉书包。睡觉去了 [/quote]

“对享乐的追求乐此不疲”这话的理解是:享乐是赵构的终极追求

前面加上个唯有……难道不是说赵构除了享乐不干其他事?至少我是这么理解的……

莫非这古文里的唯有跟现代文不一样?:hz1004:

2011-7-6 13:14 zidaneluo
赵构唯一追求的是享乐,并不代表他其他事不干或不懂,这个理解很困难吗:hz1024:

2011-7-6 13:22 58642modemeng
回复 #69 zidaneluo 的帖子

明白了

他干的事不一定是他追求的……

逻辑突然混乱了:hz1026:

2011-7-6 13:58 zidaneluo
宋高宗在对金称臣后, 大兴土木,“郊庙、宫、省始备焉”。宫中修筑了“ 大龙池、万岁山, 拟西湖冷泉、飞来峰。若亭榭之盛, 御舟之华, 则非外间可拟”。在金朝守节不屈而归的洪皓, 曾一针见血地指出:“钱塘暂居, 而景灵宫、太庙皆极土木之华, 岂非示无中原意乎!”
《宋会要》方域2 之14 ~22 ,《舆地纪胜》卷1《行在所》,《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2《今大内》, 131 页, 乙集卷3《南北内》, 779 页,《武林旧事》卷4 , 53页,《会编》卷221、1591 页,《要录》卷148 绍兴十三年闰四月戊子朔, 327 ~ 75页。《宋史》卷373《洪皓传》, 11561 页。《盘洲文集》卷74《先君述》。

在经历维扬逃难和航海漂泊两次宫女的散失后, 宋高宗终于重新搜罗了大批民女。两个刘氏女子最受宠爱, 分别封贵妃和婉仪。刘贵妃原为赵氏宗室之妻, 宋高宗“见图悦之,命召入, 遂有宠”。据说她“ 姿质艳美”,“绝色倾国”, 甚至使好色的金海陵王也为之垂涎三尺。他后来准备攻宋,“ 命县君高师姑儿贮衾褥之新洁者, 俟得刘贵妃用之”。张氏(后升婉容和贵妃) 、冯美人、韩才人、吴才人等, 也都受“宠幸”, 吴才人名玉奴, 是吴后的“近属”。刘贵妃“ 恃宠骄侈, 尝因盛夏以水晶饰脚踏”, 刘婉仪也“ 颇恃恩招权, 尝遣人讽广州蕃商献明珠、香药, 许以官爵”。但如前所述, 宋高宗虽是个风流帝主, 却并不多情, 冯美人、韩才人、吴才人“ 后皆废”。
《要录》卷127 绍兴九年三月乙巳, 327~ 728 页, 卷137 绍兴十年九月戊辰, 326 ~847 页, 卷149 绍兴十三年六月甲午, 327 ~ 81 页, 卷152 绍兴十四年九月乙卯, 327 ~121 页, 卷155 绍兴十六年五月丁丑, 327 ~165 页, 卷156 绍兴十七年二月己酉、壬子, 327 ~ 180 页, 卷160 绍兴十九年十二月丁卯, 327 ~240 页, 卷163 绍兴二十二年五月庚戌, 327~ 286 页, 十二月癸亥, 327~ 297 页,卷166 绍兴二十四年正月丙子, 327 ~ 324 页, 卷180 绍兴二十八年七月庚午,327~536 页, 十二月丁未, 327 ~552 页,《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1《德寿妃嫔》, 85 页,《宋史》卷243《刘贵妃传》、《刘婉仪传》、《张贵妃传》, 8649 ~ 8650 页,《齐东野语》卷11《朱汉章本末》, 198 页,《金史》卷129《张仲轲传》, 2782 页, 卷131《梁􍀰 传》, 2808 页。

宋高宗“雅爱湖山之胜”, 在德寿宫内开掘大池, 引西湖水注入其中, 为大龙池, 其旁叠石为假山, 名万岁山。又筑聚远楼, 周必大进端午帖子词说;“聚远楼高面面风, 冷泉亭下水溶溶。人间炎热何由到, 真是瑶台第一重。”汪应辰也有诗说:“飞来峰下水泉清, 台沼经营不日成。胜境自超尘世外,何须方士觅蓬瀛。”德寿宫的建筑群有很多殿堂亭阁, 如香远堂是梅堂, 清深堂是竹堂, 载忻堂是御宴大堂等。冷泉堂种古梅, 是避暑所在,“堂前假山、修竹、古松, 不见日色, 并无暑气”。香远堂东有一万岁桥, 是用吴􋀶 所进四川石料砌成,“莹彻如玉, 以金( 铜) 钉铰”,“四畔雕镂阑槛”,“ 桥中心作四面亭, 用新罗白罗木盖造, 极为雅洁”。桥下都是千叶白莲。此处的御榻、御几以至瓶、炉、酒器之类, 都是用水晶雕琢做成。德寿宫中还“ 蠩石池, 以水银浮金凫鱼于上”。
《朱文公文集》卷96 陈俊卿行状,《诚斋集》卷123 陈俊卿墓志铭。

尽管年事已高, 宋高宗对女色的嗜欲不减盛年, 德寿宫仍不断搜罗民间美女。在新宫女中, 最受太上皇宠爱者“有李、王二才人, 俱明艳”。此外又有信安郡夫人赵氏、咸宁郡夫人蔺氏、平乐郡夫人王氏、咸宁郡夫人郭氏、新兴郡夫人陈氏、富平郡夫人孙氏、缙云郡夫人蔡氏、南平郡夫人张氏、齐安郡夫人张氏、安定郡夫人李氏等十多人,“ 并无品秩”。后宋高宗死, 德寿宫放部分宫女四十九人, 包括红霞帔宣马二娘等九人, 紫霞帔宣刘安喜等二十人, 听宣刘宝奴等二十人。如前所述, 宋高宗为避免好色之名, 对宫女位号的授予十分靳吝。最宠幸的李、王二才人, 也只是嫔的位号中很低的一等, 其他“无品秩”者更不待论。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1《德寿妃嫔》, 85 页,《周益国文忠公集·杂著述》卷10《思陵录》。

宋高宗受其父的熏陶,“ 访求法书名画, 不遗余力”,“不惮劳费, 故四方争以奉上无虚日”。最后, 其“内府所藏”居然不少于宋徽宗时。他平时经常对书帖名画“ 展玩摹拓”。宋高宗也喜欢观赏音乐、舞蹈、杂剧之类, 史书中还保留了专供德寿宫的“ 杂剧色”、“ 歌板色”、“ 拍板色”、“琵琶色”、“ 嵇琴色”、“ 筝色”、“ 笙色”、“􌀨 篥色”、“ 笛色”、“ 方响色”、“ 杖鼓色”、“大鼓色”、“舞旋”等伶人名单。一个刘婉容“自制阮谱
三十曲”,“教得二女童, 名琼华、绿华, 并能琴阮, 下棋, 写字,画竹, 背诵古文”。另一个小刘婉容在吴太后生辰时,“ 进自制《十色菊》、《千秋岁》曲破”, 命“ 内人琼琼、柔柔对舞”。有一回八月中秋, 太上皇到万岁桥的四面亭中赏月, 在南北两岸用女童和教坊工二百五十人奏乐,“ 待月初上, 箫韶齐举,缥缈相应, 如在霄汉”, 刘贵妃用白玉笙独吹《霓裳中序》曲。当时德寿宫汇集“舞谱二大帙, 其中皆新制曲, 多妃嫔诸阁分所进者”。其谱名颇为别致, 如有“虚影”、“ 横影”、“称里”等,今人更不易理解。
《宝真斋法书赞》卷3《高宗皇帝索药手札御书》, 813~ 589 页,《礽史》卷91《蠲毒圆》, 104 页。《齐东野语》卷6《绍兴御府书画式》, 93 页。《武林旧事》卷4《乾淳教坊乐部》, 55 页, 巷7《乾淳奉亲》, 116 页, 118页, 123 页,《癸辛杂识》后集《舞谱》, 88 页, 别集下《德寿赏月》, 280 页

诗人杨万里描写了德寿宫庆寿, 两代皇帝“承颜适志”的宏大场面。“长乐宫前望翠华, 玉皇来贺太皇家”。“ 牡丹芍药蔷薇朵, 都向千官帽上开”。“双金狮子四金龙, 喷出香云绕殿中”。“都将四海欢声沸, 酿作慈皇万寿杯”。然而就是同一个杨万里, 又引起太上皇的不快。宋高宗有一次怒气冲冲对宋孝宗说:“ 杨某殿策内比朕作晋元帝, 甚道理!” 其实, 将宋高宗比作晋元帝, 倒是抬举了他, 因为晋元帝虽只能守着半壁江山, 却尚未向北方称臣纳贡。
《诚斋集》卷19《德寿宫庆寿口号》,《鹤林玉露》丙编卷6《光尧福德》,331 页,《贵耳集》卷下, 54 页。
------------------------------------------------------
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以上感谢王曾瑜老师的严密考证,我就不重复劳动了:hz1026:最后再引用一下王老的总结陈词:

他有一个雄健大丈夫的体魄, 却很不协调地包裹着一个卑怯得出奇的灵魂。在杀父之仇面前(还有辱母之恨), 宋高宗有一种无法思议的奴气,甘愿承受稍有血性者不堪承受的屈辱。但在臣民面前, 却又保持了皇帝特有的尊严和威风, 不时表现出蛮不讲理的专横。他可以“必不专恃和, 虽和必不至于甚屈辱”, 却甘愿接受屈辱得无以复加的和平。历史上固然有受辱一时,以成大业的实例, 这完全不适用于宋高宗。他受辱的目的, 仅在于偷安。集帝气与奴气于一身,这在历史上是罕有其比的。

宋高宗秉性残忍, 早在当皇子时, 就有滥杀侍婢的记录。尽管有宋太祖誓约的约束, 有优礼臣僚的传统, 其在位三十六年内, 贬窜、冤死和残杀的记录, 在天水朝可谓是空前绝后的。但是, 他的残忍又是有限度的, 他更喜欢的还是以“ 宽仁”缘饰怯狠。

宋高宗追求奢侈享乐。但是, 他的奢侈同样是有限度的, 他更喜欢的还是以“恭俭”作自我欢嘘。按中国旧史的伦理标准, 宋高宗是个亲信小人、黜杀君子的典型。但是, 在某些场合和形势下, 他又能勉为其难地任用君子, 忍痛割爱地逐去小人。

宋高宗畏惧人言, 不惜以死刑和毒罚惩治谠论。但是,在某些场合下, 又被迫表现出对谏诤的欢迎, 并被迫对谠论作出一些自我克制。

宋高宗有专制帝王胡作非为的勇气。但是, 在某种形势下, 又不得不以专制制度下的某些自我调节功能约束自己。

宋高宗看来还不能说他没有半点父母兄弟之情。但是,在很多场合下, 他不过是个高明的演员, 表演自己的孝悌之道而已。

宋高宗嗜色如命, 却决非情种, 对任何女人都寡情薄义,一旦稍有龃龉, 则弃若敝屣, 甚至残杀, 并且最喜以清心寡欲, 无子女声色之奉自我标榜。

宋高宗作恶多端, 而其聪明之处正在于对大多数恶事并不做绝, 而留有可以文过饰非的余地。

宋高宗在政治上决无大气魄和大器识, 却不乏小聪明和小手腕。他的某些得计并非是本人的高明, 而来源于形势的驱迫与臣僚们的献可替否。至于他的失策, 即使是对个人私利的失策, 也有相当部分来自形势的驱迫与佞臣们的推波助澜。

按照传世史料很多虚美之词、隐恶之笔, 要塑造一位尊号为“光尧寿圣、宪天体道、性仁诚德、经武纬文、绍业兴统、明谟盛烈太上皇帝”, 谥号为“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的形象,确是绰绰有余的。然而这种形象的塑造愈是成功, 必然距离史实愈远。

2011-7-6 19:26 郭靖かくじゅん
本以为此争论会就此打住,但是结果却出乎意料。首先,阁下对赵构的评价可不止这点呀,最起码是把他说成了贪图享乐不思进取偏安一方的昏君。而对其的才能却完全忽视。前面就有原话,阁下自看便是。
在下先说赵构出色的一面。
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讳构,字德基,徽宗第九子,
母曰显仁皇后韦氏。大观元年五月乙巳生东京之大内,赤光照室。八月丁丑,赐
名,授定武军节度使、检校太尉,封蜀国公。二年正月庚申,封广平郡王。宣和
三年十二月壬子,进封康王。资性朗悟,博学强记,读书日诵千余言,挽弓至一
石五斗。宣和四年,始冠,出就外第
---------
以上说明了赵构很出色,至于康王为人质的那段就不写了,阁下也知道。
至于阁下引用的那些,我看了。如果说赵构奢侈的话,那么也只能说是在其为太上皇的那二十多年里。难道阁下不知道皇宫乌鸦事件?如果按奢侈来说,那么也只能说他犯了很多皇帝都烦的错误,这和其为昏君关系不是太大。最起码其比之汉武帝还差得远呢,南宋的经济也没有因此而走下坡路,就说明当时完全是经济负担得起的。
至于好色一说,我不知道那些“杂谈”是否比官方说法更准确,最起码我是皇帝,我宁愿背上好色成性的名声,也不会说自己“阳痿”。。。。。。由此可见,出入过大。
而最开始的讨论以及中心就是赵构杀岳飞的深层原因,这点阁下的意思是“苟且偷安,偏安一方。”而鄙人的说法是“岳祸大于金”这些前面都有记录,很容易找的,而你我二人对赵构的看法就是一个是昏君,一个是说不上昏庸。那么到底赵构是否是昏君呢?从北伐方面,赵构表现出的是软弱,但是冲统治者角度来看,他却稳定了大局,除掉了威胁皇权的力量。而如果说赵构为了权力才不愿迎回二圣的话,那么明显不正确,最起码我看赵构对权力欲望不是很大,不然也不会春秋正盛就让位养老。可见赵构绝不是昏君。最起码他说不上“昏”,只不过他心里打的算盘不是北伐而已。也只能这样说他了。至于在下的言论不能让阁下“眼前一亮”,对此也只能说声惭愧了!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郭靖かくじゅん 于 2011-7-6 19:29 编辑 [/i]][/color]

2011-7-6 22:53 zidaneluo
至于阁下引用的那些,我看了。如果说赵构奢侈的话,那么也只能说是在其为太上皇的那二十多年里。-----你怎么不想想他为什么要退位呢?我前面说了,赵构所追求的就是享乐,他在位巩固权力为的是享乐;春秋正盛时放弃权力,为的也是更好的享乐,他跟他的老爸宋徽宗其实很像。另外赵构在位的时候已经大兴土木了,退位后更甚而已,只不过正如王曾瑜所分析的那样,他还要掩饰一二,有时做做秀,以至于要一般人把他同历史上有名的昏君联系起来,还真有点困难。

你对“昏君”的界定与我的确不同:你的定义更多是从统治者自身的角度出发,体现的是君本位思想;而我的理解则是从国民的角度出发,体现的是民本思想。赵构虽然在玩弄权术方面有点小聪明,但却无大智慧大魄力,而出卖国家民族利益更是我将他视作“昏君”原因之所在——尽管我先前的回帖并未用这个词,但用之未尝不可。

2011-7-6 23:21 zidaneluo
而最开始的讨论以及中心就是赵构杀岳飞的深层原因,这点阁下的意思是“苟且偷安,偏安一方。”而鄙人的说法是“岳祸大于金”这些前面都有记录,很容易找的
-------------------------------------
那我就贴出来
我的回帖
[quote]原因很简单:与金战有风险,他伤不起;与金和则可以安安稳稳的当皇帝,南宋的美女他看上谁就是谁,所以是战是和,完全就是一个伪命题。当然,赵构同学的利益最大化,是以牺牲国家、民族以及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为代价的。满清丧权辱国,也不过丢了港澳台和乌苏里江以东地区,而赵构放弃的那可是大半个中国,包括华夏文明的发源地……[/quote]
你的回帖
[quote]要说偷安也许有点,但要说享乐卖国,那就值得探讨了,我之前就说过,岳飞的威胁大于金国,这是岳飞必死和北伐失败的原因,这里面不包含卖国问题,只是内部权利矛盾之争而已。毕竟不北伐尚有半壁江山可做,北伐成功也许岳飞就要成为刘裕了,因此作为统治者的赵构,做出了很正常的抉择而已。有什么问题?……[/quote]

在这个原因上,你误以为我们各有所指,非也,我看了下,主要是“与金战有风险,他伤不起”这句话我没有展开说,之所以没有展开,是因为我以前就对此做过阐述,不想重复口水而已。

这是我2009年7月的一个针对性回帖,也是在这个版块(至于具体位置,回帖是很难找的,这个是从我的博客里截下来的)
[quote]
古往今来,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卖国,这种事情多了去了。赵构杀岳飞,就是无数个这样的例子之一。

一、他就是害怕钦宗回朝

宋徽宗绍兴五年就死了,常说的迎回二圣实际并不准确;金庸老爷子认为,“二圣归朝,高宗将置于何地?”,这种观点未免也有些想当然。高宗怕的不是回来的皇帝本身——且不说自己已经是实至名归的天子,就算还不是,搞个禅让也不是什么难事。高宗不希望迎回二圣,跟数百年后大明王朝的景泰帝万般不愿英宗归国一个道理,那就是:

隐患一,钦宗途中就被镇将截留,挟天子以令诸侯;
隐患二,即使钦宗有惊无险的回到了朝中,他赵构除非把这个人杀了(显然只能暗杀,但万一泄密的话…),否则也掌控得了一时,掌控不了一世,稍不注意就可能成为其他野心家谋逆的工具,为政变提供稀缺的合法性,无独有偶,后世的“夺门之变”便是如此;
隐患三,即使高宗对这个烫手山芋的控制万无一失,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如果哪天自己龙体不豫了,皇位该传给谁?高宗是没有儿子的。

这三大隐患,才是令赵构同志真正头痛的原因。

二、他更担心一股独大

南宋跟东晋一样,是一个流亡政府,高宗执政的根基不深。在这种情况下,政权的稳固依赖于里里外外、方方面面力量的平衡。在内外(宋与金)力量已取得平衡后,巩固皇权是必需的,所以就有收回岳飞、韩世忠、张俊三大将的兵权之举。倘若继续北伐,以岳飞同志的实力和威望,特别是他收编义军的传统和本事(高宗骨子里是不相信而且害怕义军的),岳家军发展壮大的速度很可能超过其他友军,力量的平衡就会被打破,这是高宗所不愿意见到的。“直捣黄龙”、“迎回二圣”也许只是口号,但收复开封等中原失地却不是什么impossible mission。届时,在执政者心中,威望日盛的岳飞即使成不了[b]刘裕[/b],成为[b]桓温[/b]也是很可怕的。
[/quote]

2011-7-7 01:26 晕船水手
以绝对数额来看,宋朝财政能力是巨大的,6000万贯以上的税收,外加之多不少的各类贸易专卖收入,可以让任何一个朝代羡慕了

可惜它的支出不仅巨大,而且荒唐,就拿占十之六七的养兵来说吧,花的是募兵的钱,实际却是世兵的状态和素质

2011-7-7 17:40 郭靖かくじゅん
回复 #73 zidaneluo 的帖子

“你怎么不想想他为什么要退位呢?我前面说了,赵构所追求的就是享乐,他在位巩固权力为的是享乐;春秋正盛时放弃权力,为的也是更好的享乐,他跟他的老爸宋徽宗其实很像。另外赵构在位的时候已经大兴土木了,退位后更甚而已,只不过正如王曾瑜所分析的那样,他还要掩饰一二,有时做做秀,以至于要一般人把他同历史上有名的昏君联系起来,还真有点困难。”
这点何以见得?仅凭王某人的片面之词?要知道如果赵构昏庸的话,那么为什么南宋的国力没有因此而减退?说赵构享乐,他享乐了什么?美女享乐不了。山珍海味不见得能耗费国力。唯一的宫殿事件也就是引起享乐的根源了。这东西说其享乐也不过分。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没了吧,美女事件我是一开始就不信。高宗皇帝那点事应该不是yy的吧?王曾瑜在《荒淫无道宋高宗》中说:“他固然贪恋皇帝的尊荣,却又苦于国事之‘忧勤’故在逊位诏中还是说了一些实话。他愿意以太上皇的地位继续享受皇帝的尊荣,如果说王某唯一能让我接受的也就是这句了,高宗当皇帝当累了,他也确实累。因此想要养养清福。但要说其一生奢侈,仅凭几本杂记根本就过于片面。
至于对于皇帝昏庸的理解来看,只能说各有所见,但是我还是比较赞成自己的观点,昏君不在乎其心性如何,毛病多不多,关键在于是否令国家衰弱。是否祸国殃民,明显这一点,赵构还不至于,故而赵构只能说不明,但绝不昏!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郭靖かくじゅん 于 2011-7-7 17:44 编辑 [/i]][/color]

2011-7-7 17:51 郭靖かくじゅん
回复 #74 zidaneluo 的帖子

原来如此,博客上的看法其实与我大致相同,那么你我二人的唯一矛盾就是赵构是昏君否了。这个在下不想再争论了,因为本就是无解。各持立场,谁也不见的错。就到这里吧!

2011-7-7 20:01 shicanhui
赵构诏书上曾说过大概意思是我有二十万军队,怎么可能没有收复失地的想法
推断可能南宋那时候全国正规政府军也就二十万左右
岳飞经过几次合并军队最后达到10万很有可能
不过北伐光岳飞一个人累死他也不行,还需要各路军队的配合(主观上的意愿和客观上的能力)
尽管如此我看好南宋上下一心肯定能直捣黄龙

2011-7-7 20:11 XM8
南宋20万屯驻军得时候,岳家军也就3万左右。

2011-7-7 21:12 mingtech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011-7-11 11:47 acyoung
想想苗刘之变产生的后果就知道了,高宗不可能让武将全权负责军队的,再来一次,高宗还不死悄悄了.

2011-7-11 12:27 zidaneluo
所以岳飞的杯具根源,不是战与和的矛盾,而是民本诉求与专制制度的矛盾。

历来把岳飞视为愚忠的代表,其实非常错误,忠君在他心里从来都不是第一位的,否则为了高宗的利益,他应该是主和派的坚决拥护者,赵构也不会必欲除之而后快了

2011-7-18 12:31 shicanhui
回复 #82 zidaneluo 的帖子

父母疼小孩不疼?父母对小孩那是宁愿自己死也不能让孩子有什么
但该打的时候还得打,为了孩子长远的幸福
岳飞肯定忠君,但不代表什么都听皇上的,盲目的服从
海瑞忠不忠?皇上驾崩他差点哭死,但该骂皇上照骂
你的理论不能说明问题

2011-7-20 16:59 ycats
海瑞这种垃圾就不要说,明朝就是坏在这些垃圾手上。
至于南宋,显然没有能力收复,如果强行北伐,结果只有一个,前线部队不战而溃,收复的地区叛乱。因为朝廷根本没有实力支撑军事开支和收复地区的统治维持。即使经济不考虑,在金国自身没有腐烂的情况下,获胜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沿袭童贯在对西夏的战略战术,逐步推进。而不是看起来气势很壮的北伐

2011-7-20 18:34 郭靖かくじゅん
以当时的情况来说,要是南宋全国一心的北伐,金国只能全境撤退。可惜,金国国运命不该绝呀。

2011-7-20 19:33 XM8
人家明明北伐了,没有崩溃。
如果说11年那次时间短,那31年小吴在环、原、陇、京兆、华、陕全线展开,打了近一年也没有崩溃。

2011-7-21 18:18 FUCK971703285
回复 #11 郭靖かくじゅん 的帖子

让我想起明朝的朱祁镇和朱祁钰故事

2011-7-21 19:21 郭靖かくじゅん
回复 #87 FUCK971703285 的帖子

有什么大的关联吗?
[img]http://t3.qpic.cn/mblogpic/c78b6aa0a67109d5ca52/160.jpg[/img]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郭靖かくじゅん 于 2011-7-21 19:23 编辑 [/i]][/color]

2011-8-13 13:29 無當飛軍
報告
歷史沒有假設 不然可以說秦皇找到不老藥

有望到卞京 到長城就不可能了

2011-8-21 17:29 一名惊魂
当时南宋三路进攻中原的话,正是猪哥当时的战略意图。谁能当得了!!!:hz1009::hz1009:

2011-8-25 01:18 广陵绝唱
要是川陕、淮河、海上同时开战如何?川陕交给二吴,淮河那一块交给岳飞、韩世忠、刘錡、海上派人走海路偷袭山东。别忘记辛弃疾不是主张北伐先占山东,陆游主张重点在川陕吗?我还是觉得岳家军实力足够强悍,单一个杨再兴死了能火化出来两升铁来,我想这不要命的战斗力应该很强悍吧

页: 1 [2]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