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6-28 13:13
3853980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size=5][color=red]大明[/color][/size][url=http://baike.baidu.com/view/3578608.htm][size=5][color=red]祖训[/color][/size][/url][size=5][color=red]: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color][/size]
[size=5][/size]
[size=5]1. 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 [/size][size=5] [/size]
[size=5] [/size][size=4] 如果去看明朝战史,你会发现明军无论多么惨,面临的情况有多么危急,都绝不用女人换取和平,绝不割地赔款。哪怕如暴民军大军压城,哪怕如瓦剌大军围攻首都,哪怕如皇帝不幸被俘……不论是哪种情况,都绝不认输。 明朝的皇帝有好的,有爱玩的,有荒谬的……没错,你多半知道[/size][url=http://baike.baidu.com/view/1690.htm][size=4][color=#136ec2]朱元璋[/color][/size][/url][size=4]当初起兵的时候有多么勇武,多半也听过后来成了[/size][url=http://baike.baidu.com/view/2507104.htm][size=4][color=#136ec2]永乐大帝[/color][/size][/url][size=4]的燕王[/size][url=http://baike.baidu.com/view/5916.htm][size=4][color=#136ec2]朱棣[/color][/size][/url][size=4]是多么英明,你也多半听过[/size][url=http://baike.baidu.com/view/21321.htm][size=4][color=#136ec2]正德皇帝[/color][/size][/url][url=http://baike.baidu.com/view/48211.htm][size=4][color=#136ec2]朱厚照[/color][/size][/url][size=4]是多么的“荒唐”……可是明朝的每一个皇帝,却没有一个是软骨头的。你看如[/size][url=http://baike.baidu.com/view/110089.htm][size=4][color=#136ec2]崇祯皇帝[/color][/size][/url][size=4]天子殉国,你看如正统被俘却决不求饶,你看如隆武战死沙场,你看如绍武被俘,绝食自杀……
正气明朝。明朝军队的单个战绩在世界上不是最好的,但是明朝确实是古代世界上所有历史超过了百年的帝国之中,唯一没有与其他国家或势力签定任何[/size][url=http://baike.baidu.com/view/32218.htm][size=4][color=#136ec2]不平等条约[/color][/size][/url][size=4],也唯一从不向任何势力屈服的王朝——哪怕是暂时的。明军是世界上在国家亡国后,抵抗时间最久的——他们坚持抗击清朝达38年之久。
明军能够保持这样持久的战斗力,不仅仅是因为明朝本身就不是一个民风柔弱的朝代。无论是明朝的帝王还是百姓,都有着刚毅不屈的性格,无论是历史上著名的“[/size][url=http://baike.baidu.com/view/33002.htm][size=4][color=#136ec2]嘉定三屠[/color][/size][/url][size=4]”还是“[/size][url=http://baike.baidu.com/view/27821.htm][size=4][color=#136ec2]扬州十日[/color][/size][/url][size=4]”,当看到“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样的言语,当看到“自闰六月初嘉定人民自发起义抗清,两个月内,大小战斗十余次,民众牺牲两万余,史称‘嘉定三屠’”这样的记载,即使你对那一段历史从未过问,你也不可能不为之动容。
[/size][url=http://baike.baidu.com/view/4050.htm][size=4][color=#136ec2]中国历史[/color][/size][/url][size=4]5000年,各个王朝的军事实力保持的时间不等,纵观所有被忽略或误读的历史,惟有被轻视的大明军队,战斗力保持了最久的近300年。大明一朝276年,确实没有对外屈膝一星半点。大明“流行”骂皇帝,正德年间,皇帝朱厚照要搞出游,遭到了大臣的一致反对,先后杖毙了十几位大臣,但是大臣依然犯颜阻拦,最后正德帝只能妥协。在明代,内阁是有权利驳回皇帝旨意的,这是中国历史绝无仅有的。虽然这个权利很少有动用,但是确实存在。这已经是君主立宪的萌芽。
明代的士子们视媚上为仇寇,无论什么人,有明一代,没有一个媚上的获得好下场。反而是那些犯颜的大臣成为天下读书人景仰的典范。在明代,我们记得《[/size][url=http://baike.baidu.com/view/22479.htm][size=4][color=#136ec2]天工开物[/color][/size][/url][size=4]》,记得那约三百米长的[/size][url=http://baike.baidu.com/view/142577.htm][size=4][color=#136ec2]郑和宝船[/color][/size][/url][size=4],记得有密集劳动型的作坊出现,记得后膛炮已经规模应用,记得腐朽的理学开始受到重视客观实际的心学的冲击,“格物致理”第一次在理论与实际中出现并逐渐壮大……至[/size][url=http://baike.baidu.com/view/115567.htm][size=4][color=#136ec2]崇祯[/color][/size][/url][size=4]年间,每年新出版刊行的各类书籍以百万计,而到了清朝,即使是所谓的“[/size][url=http://baike.baidu.com/view/4007.htm][size=4][color=#136ec2]康乾盛世[/color][/size][/url][size=4]”,也不过每年4万余册。
[/size][size=5]2.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size][size=5] [/size]
[size=5] [/size][size=4]明朝建国的时候定都在[/size][url=http://baike.baidu.com/view/4026.htm][size=4][color=#136ec2]南京[/color][/size][/url][size=4],后来则迁都[/size][url=http://baike.baidu.com/view/2621.htm][size=4][color=#136ec2]北京[/color][/size][/url][size=4],迁都的目的,则是为了“天子守国门”。
而从[/size][url=http://baike.baidu.com/view/72612.htm][size=4][color=#136ec2]明英宗[/color][/size][/url][size=4]开始再到明朝的最后一任皇帝崇祯,则是国难临头也没有舍弃皇都自己逃跑,这正是“君王死社稷”。
长期为明朝边患的是[/size][url=http://baike.baidu.com/view/19558.htm][size=4][color=#136ec2]蒙古[/color][/size][/url][size=4],而汉朝则是匈奴。很多人总是认为明英宗在[/size][url=http://baike.baidu.com/view/1033860.htm][size=4][color=#136ec2]土木堡[/color][/size][/url][size=4]被俘是奇耻大辱也是无能的表现,可是汉高祖当年也被匈奴兵围在[/size][url=http://baike.baidu.com/view/99642.htm][size=4][color=#136ec2]白登山[/color][/size][/url][size=4]七天七夜。而汉高祖最后的解决方案,则是由汉朝去给单于的阏氏送礼,请她吹枕边风,这样才放了汉高祖一条生路;而明朝则断然拒绝蒙古索求财物换英宗的要求,英宗皇帝也是宁死不降,最后明朝另立新君,一举打败了蒙古,正所谓“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size][url=http://baike.baidu.com/view/17163.htm][size=4][color=#136ec2]汉武帝[/color][/size][/url][size=4]派兵[/size][url=http://baike.baidu.com/view/112402.htm][size=4][color=#136ec2]北伐匈奴[/color][/size][/url][size=4],而明成祖则是御驾亲征五征蒙古。“敢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并不适用于整个汉朝,而明朝也有过类似的辉煌。与唐朝相比。不错,唐初国力强盛,四海咸服。可盛唐以后,特别是[/size][url=http://baike.baidu.com/view/5176.htm][size=4][color=#136ec2]唐玄宗[/color][/size][/url][size=4]时期[/size][url=http://baike.baidu.com/view/710101.htm][size=4][color=#136ec2]唐军[/color][/size][/url][size=4]兵败[/size][url=http://baike.baidu.com/view/96268.htm][size=4][color=#136ec2]阿拉伯[/color][/size][/url][size=4]于中亚怛罗斯之后,加上[/size][url=http://baike.baidu.com/view/15046.htm][size=4][color=#136ec2]安禄山[/color][/size][/url][size=4]叛兵和[/size][url=http://baike.baidu.com/view/19814.htm][size=4][color=#136ec2]黄巢[/color][/size][/url][size=4]匪兵以及[/size][url=http://baike.baidu.com/view/33210.htm][size=4][color=#136ec2]吐蕃[/color][/size][/url][size=4]蛮兵都曾攻入长安,唐朝就从此一蹶不振。
在[/size][url=http://baike.baidu.com/view/2795.htm][size=4][color=#136ec2]安史之乱[/color][/size][/url][size=4]和[/size][url=http://baike.baidu.com/view/7741.htm][size=4][color=#136ec2]黄巢起义[/color][/size][/url][size=4]中,唐玄宗和[/size][url=http://baike.baidu.com/view/33147.htm][size=4][color=#136ec2]唐僖宗[/color][/size][/url][size=4]都曾弃都南逃蜀中。而明朝却从未有过这种例子。大家知道永乐大帝朱棣从南京迁都北京,原因之一就叫做“天子守国门”,受到入侵了,大明天子亲自在第一线守国门。而即使是大明的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当时北京形势很危急,有人劝他迁都,他不去,有人劝他走,逃到南京,他不逃,他登上[/size][url=http://baike.baidu.com/view/4778499.htm][size=4][color=#136ec2]煤山[/color][/size][/url][size=4]自缢殉国而死,忠于[/size][url=http://baike.baidu.com/view/309475.htm][size=4][color=#136ec2]江山社稷[/color][/size][/url][size=4]。这与清廷的咸丰皇帝置京城百姓于不顾,两度仓皇逃离北京避难和清廷[/size][url=http://baike.baidu.com/view/4695524.htm][size=4][color=#136ec2]末代皇帝溥仪[/color][/size][/url][size=4],苟且偷生向[/size][url=http://baike.baidu.com/view/1554.htm][size=4][color=#136ec2]日本[/color][/size][/url][size=4]侵略者认贼作父的举动,绝对是天壤之别。
明朝无论是遇到多大压力,既没有屈膝投降,也没有割地赔款。到了明末那种内忧外患中,明朝依然兵分两路顽强对付满清和[/size][url=http://baike.baidu.com/view/9761.htm][size=4][color=#136ec2]李自成[/color][/size][/url][size=4],对关外的国土自始至终没有放弃“全辽可复”的愿望。从明英宗到[/size][url=http://baike.baidu.com/view/528668.htm][size=4][color=#136ec2]崇祯帝[/color][/size][/url][size=4]的几次[/size][url=http://baike.baidu.com/view/73411.htm][size=4][color=#136ec2]北京保卫战[/color][/size][/url][size=4]中,明朝更是坚定,兵临城下仍然宁死不迁都“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
当年明朝崇祯帝的遗言和清廷宣统帝的豪言可见两个皇帝对国计民生的不同态度:
(1)崇祯皇帝殉国前怕李自成伤害无辜百姓,就写了一首绝命诗给他:“朕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毋伤百姓一人。”
(2)而宣统帝[/size][url=http://baike.baidu.com/view/19214.htm][size=4][color=#136ec2]溥仪[/color][/size][/url][size=4]的豪言:“我不管[/size][url=http://baike.baidu.com/view/25126.htm][size=4][color=#136ec2]日本人[/color][/size][/url][size=4]在东北杀多少人,运走多少粮食和煤,只要不让我当大清的皇帝我就不会心甘。”(摘自溥仪自传《[/size][url=http://baike.baidu.com/view/477441.htm][size=4][color=#136ec2]我的前半生[/color][/size][/url][size=4]》)转自百度百科
-------------------------------------------------------------------------------------
每每读到宋史都有一种遗憾感觉,自雄才大略的太祖皇帝赵匡胤被亲弟弟毒杀后,宋朝就开始了它割地赔款的旅程,不知道是不是宋朝的皇帝都继承了太宗一脉懦弱无能,宋朝自开国皇帝大多软弱无能,国家“极弱”。[/size]
[size=4] 反读明史,你可能发现明朝有很多奇怪的皇帝,但绝没有一个软骨头,这也是我喜欢明史的主要原因,读明史可能更“解气”,这也是我中华民族宁死不屈的一种节气吧!
大明王朝315年,不和亲,不赔款,不议和,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大清帝国275年,和万年亲,赔万亿款,割万里地,屠万亿民,天子弃国门,君王万里遁。[/size]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3853980 于 2011-6-28 13:27 编辑 [/i]][/color]
2011-6-28 13:40
zidaneluo
崇祯如果南遁,明朝或不至于被灭
有句话叫: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崇祯如果先与满清妥协,集中力量平叛,李自成根本进不了北京
有句话叫: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zidaneluo 于 2011-6-28 13:48 编辑 [/i]][/color]
2011-6-28 14:43
三种不同的红色
妥协和强硬,都是一个国家正常的战略手段。
可明朝人不懂这个,只会一味的强硬,甚至在形势极端不利的情况下,也不懂的妥协。这正是取死之道。又什么值得夸耀的。
2011-6-28 14:45
KYOKO
回复 #2 zidaneluo 的帖子
是这个理,应该空投校长给崇祯当当参谋的
2011-6-28 14:51
zidaneluo
哈哈,提出“攘外必先安内”,正是以明朝之亡为鉴啊
2011-6-28 15:19
恨地无环
身无将帅之才,而以一国之重、万金之躯前敌,此守国耶,误国耶?
国门者,外御敌而内安民者也。然敌破藩篱而不能御,民变蜂起而不能安,空守一门,于国何益?
2011-6-28 15:27
轮回
大明朝实实在在是亡在东林党手里,亡在士大夫手里,镇压特殊利益集团,是王朝统治的必须
魏忠贤比钱谦益高尚万倍,史可法不过做了王承恩第二而已
万历作为皇帝其实挺冤枉的
那帮臭文人,皇帝勤政了,他们说专制不用贤臣;皇帝放手让他们作为了,他们说皇帝懒政。功劳是他们的,过错是皇帝和百姓的,就他们最高尚,其实是一群垃圾。
2011-6-28 19:26
孔方
天子守国门不是什么好的战略。当初土木堡之变,如果不是于谦力排众议的死守,一旦满朝文武促使景帝南迁,则河北将难以收拾。
2011-6-28 20:10
平生最爱周公瑾
回复 #3 三种不同的红色 的帖子
我怎么有种感觉:
如果不是明朝这种一贯的强硬态度,明英宗被俘后,明朝就有可能南迁了。
那么,明朝想撑到万历、崇祯,简直是不可能的。
究竟是取死还是生存之道,原本就在一线之间。
2011-6-28 20:25
naniwa
气数已尽 大厦将倾,历朝历代莫不如此,明朝崇祯帝那会儿,恐怕是子牙复生也救不了了。
国内经济濒临崩溃,民不聊生,是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只要明廷不能解决经济民生问题,造反就会一直持续下去,然而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又岂是一朝一夕之事,那是几代明皇积累下的恶果。
对于关外的满洲人,切莫以为满洲人目光短浅只想割地赔款,满洲统治者个个雄才大略,野心勃勃,努尔哈赤开始就有窥伺中原的野心,老努的训示
“ 既征大明,豈容中止”
如果明廷把辽东辽西等土地割让给满洲人,等于自拆篱笆,自毁城墙,让满洲人进北京更加方便些,或许能换来几天和平,但满洲人是绝对不会让明朝有足够时间休养生息再回头来对付自己的。
大限到的时候,妥协或是强硬都难逃一死,妥协甚至死的更快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naniwa 于 2011-6-28 22:15 编辑 [/i]][/color]
2011-6-28 23:25
西歪
[quote]原帖由 [i]zidaneluo[/i] 于 2011-6-28 13:40 发表
崇祯如果南遁,明朝或不至于被灭
有句话叫: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崇祯如果先与满清妥协,集中力量平叛,李自成根本进不了北京
有句话叫: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quote]
不可能的,民不聊生,农军此伏彼起,想安内再攘外,一厢情愿耳。
唯一的路子,只有收编农军,然后扔去关外跟满洲人抢土地。这要花很多钱,还要有很强的手腕,也不是容易的事情。
2011-6-28 23:47
三种不同的红色
[quote]原帖由 [i]西歪[/i] 于 2011-6-28 23:25 发表
不可能的,民不聊生,农军此伏彼起,想安内再攘外,一厢情愿耳。
唯一的路子,只有收编农军,然后扔去关外跟满洲人抢土地。这要花很多钱,还要有很强的手腕,也不是容易的事情。 [/quote]
当时灾害基本集中在北方,民不聊生情况也主要是出现在北方,相反的,江南膏腴之地,还基本上处于歌舞升平之中。
明朝的一大失误,就是崇祯死后,诸王争立,致使马士英连接四镇扶立福王,最终葬送江山。
2011-6-29 01:23
wwwind
内部的腐败是主因,外部力量只是加速明王朝的灭亡。
内有流寇,外有强敌,国都岌岌可危,却有歌舞升平,这就是亡国之相。
认为有钱搞定一切,只有在和平时期。战争的规矩是胜利者拥有一切。不知道国家兴亡的本质,只重视外表浮华。
2011-6-29 07:52
shicanhui
回2#3#:大明王朝315年,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夸耀的事实
“崇祯如果南遁,明朝或不至于被灭”
“崇祯如果先与满清妥协,集中力量平叛,李自成根本进不了北京”
这些都是猜想,或许有可能,但是如果明朝不是一个有骨气的朝代也有可能到不了崇祯时代,何谈这些?
2011-6-29 09:43
zidaneluo
[quote]原帖由 [i]三种不同的红色[/i] 于 2011-6-28 23:47 发表
当时灾害基本集中在北方,民不聊生情况也主要是出现在北方,相反的,江南膏腴之地,还基本上处于歌舞升平之中。
明朝的一大失误,就是崇祯死后,诸王争立,致使马士英连接四镇扶立福王,最终葬送江山。 [/quote]
这就是南遁意义之所在了,还是三红能完全了解我的意思,史区目前之整体水平,直追百度
2011-6-29 10:01
ouyangnitian
崇祯虽不是个好皇帝,但君王死社稷的气度的确令人敬仰
人都说刚而易折,可大明一朝也有三百年,折了也不能说是因为“过刚”,这种理由只能算是马后炮!
不过LZ说大明的决不妥协有点疑问:永乐朝收了交趾,到了宣德朝迫于压力不也让它又独立回去了,这难道不是妥协。(越南人太强悍了,每年那多军费镇压实在划不来!)
2011-6-29 10:21
wwwind
诸王争立是表象,是私利大于国家整体利益的表现。
权力在权臣控制中,原先的党争变成军争,内斗继续。
都说自己是朱元璋后代,内斗起来比对付清军还要狠。认为这种政府还有机会翻盘,简直不可理喻。清军的屠刀可不管你是否正统。这也是中国传统统治学说的一大破绽。封建君王制度走入末途。
江南的富裕,不过是为清军劳军准备的慰问品罢了。
2011-6-29 10:26
孔方
建都在北京的一个重要问题就在于一旦无法压服外敌则国都就容易受到威胁,甚至国本动摇。明代的皇帝有骨气不假,不然明亡了也该有十次八次了,但光有骨气有什么用,问题反而变本加厉到最后内忧外患根本料理不过来。而且建都北京,江南的资源运输很成问题,一旦事有缓急就只能依靠河北一地支撑,而河北的糜烂在明代中后期已经到了无可收拾的地步,不但无法成为北京的支撑反而成了威胁。因此天子守国门这条决不足取。
2011-6-29 11:29
ouyangnitian
回复 #7 轮回 的帖子
这些所谓君子多有不怕死者,但他博的却是一个名,而不是真正的人民和王朝的利益,比之宦官实在不见其高尚之处!
2011-6-29 11:40
34370421
只有内乱或者只有外患,崇祯朝应该完全能挡住,可是内忧外患一起上就抵挡不住了。只能说,这真的是气数啊~~~
2011-6-29 11:56
西歪
[quote]原帖由 [i]三种不同的红色[/i] 于 2011-6-28 23:47 发表
当时灾害基本集中在北方,民不聊生情况也主要是出现在北方,相反的,江南膏腴之地,还基本上处于歌舞升平之中。
明朝的一大失误,就是崇祯死后,诸王争立,致使马士英连接四镇扶立福王,最终葬送江山。 [/quote]
如果一点本钱都没有的话,收编农军都不可能,只剩等死的可能了。
2011-6-29 11:59
KYOKO
崇祯如果指定接班人明朝还能抢救一下吗:hz1028:
2011-6-29 12:48
XM8
陈新甲死的真不冤,崇祯真有骨气。
2011-6-29 14:46
绝世天骄
回复 #22 KYOKO 的帖子
谢镇远编的第一期《私家历史》有一篇很无聊的文章,假设崇祯迁都后的历史。
2011-6-29 16:06
naniwa
回复 #12 三种不同的红色 的帖子
崇祯死的时候北方归李自成,西南四川归张献忠,南明残余仅剩东南一块,自古守东南一隅者莫不灭亡
其实明朝已经南迁了,否则何来“南明”,只不过一样被灭而已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naniwa 于 2011-6-29 16:15 编辑 [/i]][/color]
2011-6-29 16:07
naniwa
回复 #12 三种不同的红色 的帖子
重复了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naniwa 于 2011-6-29 16:11 编辑 [/i]][/color]
2011-6-29 16:08
naniwa
回复 #12 三种不同的红色 的帖子
重复了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naniwa 于 2011-6-29 16:11 编辑 [/i]][/color]
2011-6-29 16:09
naniwa
。。。。。。。。。。。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naniwa 于 2011-6-29 16:11 编辑 [/i]][/color]
2011-6-29 16:29
wrcxy
我想问下,明朝自1368年起,至崇祯是1644年,就算把南明的朱由榔死的时候算上也是到1662年,怎么算也没有300年吧?难道把朱元璋出生到八大山人过世的时间都要算进去吗?
顶楼写的“大明王朝315年”,求出处。
难道还要算进去红花会的时间:hz1019:
---------分割线--------
14楼应该是引楼主的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wrcxy 于 2011-6-29 16:34 编辑 [/i]][/color]
2011-6-29 16:33
ouyangnitian
回复 #29 wrcxy 的帖子
竟然被你发现了:hz1031:
2011-6-29 17:06
tiger1970
[quote]原帖由 [i]wrcxy[/i] 于 2011-6-29 16:29 发表
我想问下,明朝自1368年起,至崇祯是1644年,就算把南明的朱由榔死的时候算上也是到1662年,怎么算也没有300年吧?难道把朱元璋出生到八大山人过世的时间都要算进去吗?
顶楼写的“大明王朝315年”,求出处。
... [/quote]
大概是他把郑克塽投降次日,南明宁靖王自杀的时间作为明亡时间啦。这也是一说,柳亚子在其著作《南明史纲》中就持这种说法。
2011-6-29 18:53
KYOKO
回复 #31 tiger1970 的帖子
文人就这样,文人相轻啊,只有俺说的才是对的
武人的话不服上台遛遛就行了
2011-6-29 20:01
郭靖かくじゅん
能做到这点的,也就朱棣和朱由检吧,其他的皇帝,呵呵。悬![img]http://t3.qpic.cn/mblogpic/46e06d1fd21f880b855a/460.jpg[/img]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郭靖かくじゅん 于 2011-6-30 14:42 编辑 [/i]][/color]
2011-6-30 22:22
googoogoo
我想说明代矫枉过正了。成祖想的很好,不过后代只知祖训不知变通,要知道朱棣可也是违反了好多祖制的啊。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googoogoo 于 2011-6-30 22:23 编辑 [/i]][/color]
2011-7-1 10:16
伤云
首先必须承认明朝有很多有骨气的人,说明朝是上下风骨最刚直的朝代之一也不为过。
然而刚极易折,刚直往往也代表着不懂变通,更可怕的是利用刚直装作不懂变通。
天子守国门者,朱棣一朝不假,其他诸朝……天子危国门罢。千金之子,坐不垂堂,本朝不把首都定到哈尔滨也是这个道理。如果没有于谦的坚持,明朝已经南迁了(当然,如果于谦不坚持的话就没清兵什么事了,蒙古先入关了……)。而且……如果崇祯时明朝南迁了,还真未必直接亡于清手,南北分据的局面还是会有的。
崇祯皇帝是值得同情的,他想做一个好皇帝,但是不知道怎么去做。比起吊死煤山来,南奔对于国家更为有利,如果他能跑得了的话。
又及:楼主从百度百科转帖子也不想着把那堆链接编辑掉。
2011-7-1 11:50
naniwa
如果明廷能剿灭四川的张献忠,统一南方,并让北方的李自成死拖住满清,为自己争取时间在南方站稳脚跟,那么南北割据还是有可能的
2011-7-1 16:01
巴卡斯博士
[quote]原帖由 [i]三种不同的红色[/i] 于 2011-6-28 14:43 发表
妥协和强硬,都是一个国家正常的战略手段。
可明朝人不懂这个,只会一味的强硬,甚至在形势极端不利的情况下,也不懂的妥协。这正是取死之道。又什么值得夸耀的。 [/quote]
说的好!
2011-7-1 20:41
zeloti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个与崇祯不南下、不迁都、不指定继承人、不指定托孤大臣的纯二百五的不负责任行为是两码事。
2011-7-1 21:35
郭靖かくじゅん
首先,明朝皇帝不是人人都有崇祯的觉悟,最起码英宗就没那觉悟,要不是于谦底气硬,换个立场不坚定的将军镇守的话,说不定还真就被英宗的苦苦哀求所“打动”,放鞑子进城抢掠一番呢。所谓的硬气不过是崇祯死的刚烈所体现的,不一定代表着这一朝的皇帝皆是硬气之辈。明粉最不可令人接受的就是极度扩大正面而忽略其负面,对清朝则是相反,咬住其过不放,忽视其正面。
2011-7-2 15:45
tiger1970
[quote]原帖由 [i]zeloti[/i] 于 2011-7-1 20:41 发表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个与崇祯不南下、不迁都、不指定继承人、不指定托孤大臣的纯二百五的不负责任行为是两码事。 [/quote]
这个冤枉威宗啦。当时其实是没意识到----还以为李自成就是一流窜作案的贼头儿,等意识到后却已经来不及啦。
2011-7-2 20:06
zeloti
回复 #40 tiger1970 的帖子
大顺军都已经攻破大同,打到京师城下了,这火烧眉毛的当口还以为李自成是一流窜作案的贼头儿,那就更2了
2011-7-3 07:52
tiger1970
你对于那段历史不太清楚。
在大同守不住后就惦记走啦。可惜走不了----刘芳亮已经截断南去的路线。
至于攻下西安看上去可真的是李自成人品爆发。
2011-7-3 19:23
zeloti
[quote]原帖由 [i]tiger1970[/i] 于 2011-7-3 07:52 发表
你对于那段历史不太清楚。
在大同守不住后就惦记走啦。可惜走不了----刘芳亮已经截断南去的路线。
至于攻下西安看上去可真的是李自成人品爆发。 [/quote]
我只懂得李闯实实在在地从陕西打到京城下,并攻下了京城,这都是需要时间的。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一月李自成东征北京,突破宁武关,杀守关总兵周遇吉,攻克太原、大同、宣府等地,明朝官吏姜瑞、王承胤纷纷来降,又连下居庸关、昌平,三月十七日半夜,守城太监曹化淳率先打开外城西侧的广甯门,农民军由此进入今复兴门南郊一带。三月十八日,李自成派在昌平投降的太监杜勋入城与崇祯秘密谈判。
三月十九日清晨,兵部尚书张缙彦主动打开正阳门,迎刘宗敏率军,崇祯皇帝在景山自缢。
崇祯一死了之,这是对大明列祖列宗最大的不负责任。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zeloti 于 2011-7-3 19:24 编辑 [/i]][/color]
2011-7-4 08:43
tiger1970
[quote]原帖由 [i]zeloti[/i] 于 2011-7-3 19:23 发表
我只懂得李闯实实在在地从陕西打到京城下,并攻下了京城,这都是需要时间的。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一月李自成东征北京,突破宁武关,杀守关总兵周遇吉,攻克太原、大同、宣府等地,明朝官吏姜瑞、王承胤纷 ... [/quote]
你可以试一试我给你的办法:
做一个表,从崇祯17年元旦开始,每一日为一个横格,一直列到北京城破;
纵格分列明、清、顺、张献忠四股势力。
这个表总共不过400多格,还是很好填的(而且里面有很多格只能空着)。
按照《明通鉴》,明史思宗纪、李自成传和《明史纪事本末》,再加上北京古籍出版社曾出过一套《明代野史丛书》(里面有《甲申传信录》等)的记载,你按天填写上,然后找来《中国历史地图册》第七册,按照每天的情况画出各方势力进展,你就会得出自己的结论啦。
这是我侄子以前做过的笨功夫。这是对中学生的一种基础训练,所以也不需要资料很多,而且这都是比较好找的东西。
如果你做了这种功夫,还依旧反对我的观点的话,那我会很尊重你的结论的。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tiger1970 于 2011-7-4 08:45 编辑 [/i]][/color]
2011-7-4 21:09
郭靖かくじゅん
从李的大军前来,到京都望风而降的情景来看,明王朝确实已是日落江河了,想要正兴谈何容易,种种的腐败不堪,不是说整理就可以整理的。
2011-7-7 12:32
Shadowleech
还是唐玄宗聪明,虽然之前混蛋,但是不跑更完蛋了。
崇祯自己不走也就算了,怎么也应该把太子送到南京做两手准备。
2011-7-7 12:48
XM8
北京城破后他也想跑,没跑掉。
他不是不想送太子,他想送,但是不想自己提出来,希望有大臣能提,纯粹死要面子。
2011-7-7 15:23
黄巾军
切,你以为猪油简真的是一心死社稷啊?
真的要一心死社稷,就应该早就做好死的准备,包括送太子去南京,包括交代好后事。
你看看他,顺军还没到眼前,就义正言辞的说自己不走,等到顺军逼近北京,心慌了,赶紧想采取措施,结果路都断了,为时晚矣。
不是他不想走,是害怕想走的时候,已经走不了了。
结果,自己死了干净,后事就一塌糊涂!
2011-7-7 17:56
郭靖かくじゅん
崇祯帝有骨气不假,但是生不逢时。就算其才干比之李世民又如何?一个人的英明能拯救得了集体制度的腐败吗?因此说振兴完全是做梦,历史不是yy小说。当时情景如此唯有破而后立!这也是中国历朝更替的原因。
2011-7-8 01:51
Shadowleech
[quote]原帖由 [i]郭靖かくじゅん[/i] 于 2011-7-7 17:56 发表
崇祯帝有骨气不假,但是生不逢时。就算其才干比之李世民又如何?一个人的英明能拯救得了集体制度的腐败吗?因此说振兴完全是做梦,历史不是yy小说。当时情景如此唯有破而后立!这也是中国历朝更替的原因。 [/quote]
崇祯骨气有,只是决策能力还是欠缺了些。
当然根子问题还是万历开始那几位种下的。
2011-7-8 10:59
wwwind
亡国应该是中国官宦制度的弊病所致。
2011-7-8 11:07
Shadowleech
话说天子守国门,当初老四是战略构思如此还是因为自己的根据地在北京?
2011-7-8 12:12
KYOKO
回复 #52 Shadowleech 的帖子
都有:hz1019:
2011-7-8 15:34
郭靖かくじゅん
回复 #52 Shadowleech 的帖子
不全是,朱棣本身也是个战争狂人。在北京明显打仗更方便。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