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韦编三绝 » 初读《大学》,求指点


2011-2-15 13:42 benchenben
初读《大学》,求指点

1.在释新民那一段中,“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该怎样理解? 是否与“至善”、“有斐君子,如切如磋……”所指相同? 这是否与中庸矛盾?
2.再齐家治国一段,“‘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又该怎样理解?

2011-2-15 14:11 三种不同的红色
[quote]原帖由 [i]benchenben[/i] 于 2011-2-15 13:42 发表
1.在释新民那一段中,“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该怎样理解? 是否与“至善”、“有斐君子,如切如磋……”所指相同? 这是否与中庸矛盾?
2.再齐家治国一段,“‘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 ... [/quote]

1、”君子无所不用其极“,郑玄注曰:“[color=Red]君子日新其德,常尽心力,不有余也[/color]”,也就是说,君子为了自新和新民,君子应该无时无地尽自己最大的心力。朱子章句曰:“[color=Red]自新新民,皆欲止于至善也[/color]”,则在朱子看来,“极”所指的,正是“至善”。

至于“如切如磋”等句,则是在释“止于至善”,和这句话并没有不相同。“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等句是说止于至善的方法和途径。

这和中庸当然不矛盾。朱子释中庸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是不偏的意思,而“无所不用其极”则是勇猛精进,以达至善也。这里其实要说明一下这个“极”字。朱子和陆九渊在辩论无极太极时,曾经就这个“极”字进行过反复的论辩。在象山看来,“极”即是“中”,在朱子看来,“极”者,至极也,只要达到至极之境,则自然而然不偏不倚,就到达了“中”的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讲,“君子无所不用其极”非但和“中庸”不矛盾,而且恰恰是相辅相倚的。

2、“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之子于归,宜其家人”,这是引用《诗经·周南·桃夭》中的诗句,是说有女子出嫁,能和顺的对待其家人。朱子注“宜”曰“善”也。也就是说,如果能和顺的对待家人,就能使家庭和睦。只有家庭和睦后,才可以教导国人。此前文中还说“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这句话正是对此的注脚。也就是说,“治国在齐其家”也。

2011-2-15 14:20 悼红狐
三红解释了章句,我不完全同意,但基本同意,不再说了。
说体系
《中庸》是和《易传》为一路,主要从天命谓之性,由先秦古籍的天命导进性中讲,是关注性体,即“性”这个人的基本问题,所以能推出慎独。
《大学》也讲慎独,但他并不是着眼于“性”(本性,人性),而是从道德处讲,即所谓诚意。

2011-2-15 14:29 快意做自己
噫,楼上两位讲得很清楚了。我不献丑了。
顺便对楼主读书表示精神支持。

2011-2-15 21:10 benchenben
感谢楼上几位的指教,但第二点还是有些不清楚。
“宜其家人”是嫁过去的女子能和对方一家和睦相处,还是两个亲家和睦相处?而“可以教国人”是以什么教国人?是从父母的角度说的对那女子的教育方法?还是从那女子的角度说的使一家和睦的方法?还是从父母的角度说与联姻的家庭和睦相处的方法?
再问几点:3.“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必也”这个词第一次见,能解释下这个词的意思吗?
4.“安而后能虑” 章句的解释“虑”是处事精详,但我所知的“虑”的解释和词组都是思想层面上的意思,未发于实,而处事精详已是行动层面的意思了,为什么?

2011-2-16 10:14 悼红狐
[quote]原帖由 [i]benchenben[/i] 于 2011-2-15 21:10 发表
感谢楼上几位的指教,但第二点还是有些不清楚。
“宜其家人”是嫁过去的女子能和对方一家和睦相处,还是两个亲家和睦相处?而“可以教国人”是以什么教国人?是从父母的角度说的对那女子的教育方法?还是从那女 ... [/quote]
1、“宜其家人”是“兴”,也就是找个话头,借由女子贤惠,表达贤人政治,由家庭和睦,暗喻国家康平;2、不是“必也”,是“必 也使无讼”3、郑玄注:虑即思,故知思必当坐也。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悼红狐 于 2011-2-16 10:19 编辑 [/i]][/color]

2011-2-16 14:12 三种不同的红色
1、“宜其家人”是兴,但不完全是兴。它是由出嫁的女子和顺的对待夫家人这个话头说起,以指明“家齐”是一种怎么样的状态。只有家庭达到了这种和睦、和顺的状态,才有资格去教化国人。

所以说,“宜其家人”并不是暗喻国家康平,而是指出齐家是治国的前提和基础。

2、“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这话出自《论语》,孔子说:“审理案件,我和别人没有什么不同,(如果非说有什么不同的,那就是)我一定要使诉讼不产生。”也是语气词,无意义。同样的句式,论语中还有“必也正乎名”。

3、虑就是思。朱子在章句中注释为“处事精详”,其意思是遇到事情后思考全面,而非行动全面。

2011-2-16 20:24 benchenben
这么说,“可以教国人”的“可以”是取今义,而非可“以什么”教国人之意了?
“必也使无讼乎”,我的理解是这一句仍属于“吾犹人也”。通过听讼查明事实,显己之公正严明,而后无情者自知无法欺瞒而未讼先服,我认为这并非孔子所独有,只要是真心审理案件的父母官的目的都是这样。比起使无讼为本,听讼为末,而唯圣人知本的解释,我更倾向于听讼为本,无讼为末,唯有通过断案严明使民未讼先服而无讼的解释。

2011-2-17 09:23 绝世天骄
哈哈,想起大一上学期,国学选读课上讲朱子《四书章句》中的《大学》时,我基本上都是在睡觉。

2011-2-19 10:39 benchenben
继续求教:
“瑟兮僩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该怎么理解?

2011-2-19 17:12 悼红狐
[quote]原帖由 [i]benchenben[/i] 于 2011-2-19 10:39 发表
继续求教:
“瑟兮僩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该怎么理解? [/quote]
音乐的清峻庄重使人感到肃穆威仪

2011-2-19 18:39 benchenben
回复 #11 悼红狐 的帖子

这一段不是释君子的至善么?

2011-2-20 16:16 悼红狐
[quote]原帖由 [i]benchenben[/i] 于 2011-2-19 18:39 发表
这一段不是释君子的至善么? [/quote]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的翻版而已。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初读《大学》,求指点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