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炎黄春秋 » 求助:虞云国为何说官职差遣分离制度有积极作用?


2010-12-29 11:20 临川介甫
求助:虞云国为何说官职差遣分离制度有积极作用?

[size=3]    
虞云国的《细说宋朝》第16节“太平兴国”中说“官职差遣分离制度的推行,其积极作用是使整个文官系统更加灵活适用,负面影响则是冗官问题的日渐严重”,这句话所说的消极作用我能理解,但为何说这种制度有积极作用呢?[/size]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临川介甫 于 2012-2-17 14:44 编辑 [/i]][/color]

2010-12-30 19:44 XM8
他不是说了吗,就是"文官系统更加灵活适用"

举例来说,好比需要一个官员去管某件事情或是某个部门,但是能管相应事情或是相应部门的官比他原来担任的大很多,如果没有类似"官职差遣"这一套体系,那任命之后必然造成了他的大幅度升官,偶尔为之还凑合,常这么干就乱套了.

或者本来官很大,突然需要去管理一段时间一个小官干的活,那就等于是降级处分了.

有了这套玩意,代表官员身份高低的是"官",干什么活是"差遣",让他干什么活只需要给相应的"差遣","官"是不需要发生变化的.

说这套系统加重了冗官问题,我个人不这么认为,这最多只能说为冗官问题的加重提供了一个条件.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XM8 于 2010-12-30 19:46 编辑 [/i]][/color]

2011-1-1 11:15 岳光寒
其实读史要明确一点,就是古人虽然有历史局限,但不是傻子,有害无利的事是不会做的,顶多是利弊没权衡明白,才造成出昏招,但绝不可能推行完全没有利处的改革。

其实我觉得这种方法很科学很先进,当然,是在妥善利用的前提下。
先进在哪呢?先举个例子:
我们知道,在人事管理中,有一个问题,就是有些人可能没什么能力,但是一直勤勤恳恳,做了很多平凡的贡献,你不能不给这个人升迁吧?但是他的才能确实无法担任更重要的岗位。你是老板你怎么办?
古往今来人们常常忽略的一个问题就是资历不代表能力,甚至功绩也不一定代表能力(有些功绩的取得是侥幸;有些功绩的取得是水到渠成的,不需要很高的能力;还有些功绩的取得完全是沾别人的光),而我们却常常不得不按照资历和功绩给人安排更高的职位,却不考虑其能力是否适合。用职位来犒劳或赏功,是很不科学的。
宋朝的这套办法,其实就是随着资历的增长,官会逐级升迁,如果有功绩,还可以超迁(跳级升官),但你实际所管的事却跟这个无关,你具体干什么只看你适合干什么。
当然,北宋这个制度的实际运作情况和效果如何,就是另一个问题了,见仁见智。我是说,至少在理念上,它是个非常先进的制度。
其实大家都被名称给害了,说北宋户部尚书不管户部的事,却去管交通运输之类的,乱七八糟的。其实只是看起来乱,你要是把名称改一下就一点都不乱,你把户部尚书就看成“享受正部级待遇”不就行了么。

至于三冗问题,其实最大头的还是冗兵,相比之下,冗官只是毛毛雨。但由于北宋都城的地理位置以及北宋的募兵制,这个冗兵还去不得。
三冗问题是宋祁在上疏中提出的:“天下有定官,官无限员,一冗也;天下厢军不任战而耗衣食,二冗也;僧道多而无数,三冗也。”后来又有人总结为冗兵、冗官、冗费。这确实是弊端,但也没有夸大到拖垮宋朝的程度,总觉得有些过于强调三冗的危害了,这个问题主要是在仁宗朝比较明显。


PS:求加TB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岳光寒 于 2011-1-1 11:34 编辑 [/i]][/color]

2011-1-8 12:35 五袋石果
拿现代社会来说,高级军衔不见得会担任实际军职;高衔低职或低衔高职也经常出现。即使在政府序列,也有不具备实际职责的“主任调研员”之类的。在党务系统中,也有不具体视事的“中央委员”。应该是这个意思吧?
其实我觉得,本朝的职官制度一点都不比宋朝的简约。这应该就是想要充分利用那种制度的灵活性。
不过似乎做过头了。

2011-1-8 13:01 我本人间惆怅客
其实宋朝人很聪明的。。。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