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炎黄春秋 » 鲜为人知的奇异帝王


2010-12-21 21:45 绝世天骄
鲜为人知的奇异帝王

自秦始皇创立"皇帝"称谓,两千年间帝王辈出,据溥仪计算,两千多年间一共出了67个王朝,446位皇帝.作为一个大一统中央王朝的末代帝王,能被计算进去与自己并列的也只是那些登基坐殿,较为长久的统治一个帝国的九五之尊们罢了.而纵观华夏历史,其实在每个王朝,尤其是王朝末年,农民纷纷揭竿而起的时候,形形色色的"皇帝"们可就是层出不穷了,如果将他们计算在内,仅是留名于史册的中国"皇帝"恐怕也是不计其数了. 这些农民帝王虽然没能成为刘邦,朱元璋成就数百年王霸帝业,没有如项羽,黄巢称雄一时,甚至没能像杨行密或者王潮那样割据一方,但他们却以独特的个性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厚的一笔.
    
     王始:至死犹迷皇帝梦
    
     建平四年(公元403年),慕容氏统治下的南燕已经是日薄西山,就在这一年,莱芜人王始不堪其残暴统治, 于是聚集了几万人率众起义,自称太平皇帝,同时设置百官,俨然是一个小朝廷的模样. 南燕桂林王慕容镇领兵进剿, 王始终因寡不敌众,兵败被俘.
    
     在南燕国都广固(今山东益都西北)的刑场之上,我们这位太平皇帝,面对闪亮的屠刀,仍是谈笑自若,而且处处以帝王自居.有人大约是想羞辱一下这位"僭号称尊"的老兄,于是问他:"你的老父亲和兄弟们现在在哪呢?"王始答道:"太上皇蒙尘于外,征东、征西为乱兵所害。惟朕一身,独无聊赖.”太上皇是皇帝的父亲,征东、征西两个将军是王始给兄弟的封号,所以那意思就是说----我老爹逃亡在外,两个兄弟在和燕军的战斗中牺牲了!同时被绑在一旁的王始的妻子听罢简直是肺都气炸了,怒斥道:"你也就长了一嘴,没有这张倒霉的臭嘴你我何至于有今天!"王始很是坦然,劝解妻子道:"皇后你不知道,自古哪里有不灭亡的国家呢?当刽子手举起屠刀将要砍下的时候,王始仰天道"朕驾崩就驾崩,也不要改变帝王的名号!"瞧瞧这就是王始,不,是太平皇帝的气魄---"朕"的老婆什么时候都是"皇后","朕"死了那也叫驾崩!
    
     今天我们看这个故事,未免对王始老兄的作为感到可笑,因为他至死都陶醉在九五之尊的迷梦之中,但是我们换一个角度想一想,其实他也是可敬的,不为别的,就为他这一份蔑视胡酋,视死如归的豪情也就足够了,比起刘阿斗,陈叔宝一流人物真是不知强上多少倍呢.<晋书.>中记载说对王始临死前的言行是"德闻而哂之",也就是笑话他,认为他是神经病,可真正可笑的又是什么人呢?正是他慕容德自己!慕容家族在东晋乱世中曾叱咤风云,五胡乱华时期由他们建立的政权就有四个之多(前燕,后燕,南燕,西燕)可是在王始作乱的这个时候,距离南燕灭亡,慕容氏退出历史舞台也不过7年而已,可他却仍旧没有一点危机感.慕容德也算乱世之中难得的英雄人物,可他既不能从王始作乱这件事中得到一些教训,其最终国灭也就不足为怪了.
    
    
    
     相关资料----
    
    <资治通鉴.晋纪三十五.安皇帝戊元兴二年>-----泰山贼王始聚众数万,自称太平皇帝,署置公卿;南燕桂林王镇讨禽之。临刑,或问其父及兄弟安在,始曰:“太上皇蒙尘于外,征东、征西为乱兵所害。”其妻怒之曰:“君正坐此口,奈何尚尔!”始曰:“皇后不知,自古岂有不亡之国!朕则崩矣,终不改号!”
    
     <晋书.载记第二十七.>------先是,妖贼王始聚众于太山,自称太平皇帝,号其父为太上皇,兄为征东将军,弟征西将军。慕容镇征讨之,斩于都市。临刑,或问其父及兄弟所在,始答曰:“太上皇帝蒙尘于外,征东、征西乱兵所害。惟朕一身,独无聊赖。”其妻怒之曰:“止坐此口,以至于此,奈何复尔!”始曰:“皇后!自古岂有不破之家,不亡之国邪!”行刑者以刀环筑之,仰视曰:“崩即崩矣,终不改帝号。”德闻而哂之。

2010-12-21 21:45 绝世天骄
刘盆子:文盲抓阄得帝位
    
    自古以来,为了夺得帝位,获取至高无上的皇权,不知道上演了多少幕父子相残,兄弟喋血,君臣反目的血腥杀戮,无论是英雄,枭雄,奸雄,还是狗熊(比如桓温那不成器的儿子桓玄),都要费尽心机去做一做那个居高临下的宝座。但是也有例外,比如我们现在说的这位刘盆子,那帝位可谓是唾手而得,他竟是以抓阄这一令人不可思议的方法走上历史舞台,成为两汉之交一位风云人物。
    
    王莽篡汉,厉行托古改制,意图有所作为,但事与愿违,新莽王朝建立后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各地农民纷纷揭竿而起,其中樊崇领导的赤眉军无疑是最具实力的起义军之一(另一为绿林)。在樊崇最初领导赤眉军发展到声势浩大的百万之众时却仍是“无称号,名为群贼”,于是有人向樊崇建议“不如立宗室,挟义诛伐”,说白了就是后世枭雄们惯用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伎俩。这样一来,刘盆子同学可要时来运转了。
    
    历代帝王大多子嗣繁多,他们一代代繁衍下来,就变成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于是宗室漫天飞,而其中破落者即与平民无异,甚至连平民也不如。我们熟悉的刘备虽然是皇叔身份,可年轻时也只是织席子,卖草鞋的小贩罢了。而这位刘盆子更是可怜,他不过是赤眉军中主管养牛的“牛吏”(与弼马温有异曲同工之妙).
    
    崇要立汉朝宗师为帝,并想借重朱虚侯刘章的民间威望(他在平定吕后之乱中立有大功),于是在军中寻其后人,最后挑来选去,在众多参与海选的刘家后裔中刘茂和刘盆子兄弟(他们的长兄刘恭当时不在军中),及前西安侯刘孝脱颖而出(因为这三人在血缘上与刘章最近)。皇帝候选人有三个,皇位却只有一个,怎么办?强盗自有强盗的办法,樊崇命人做了三张纸条,让三人抓阄,抓到写有“上将军”(取“天子将兵”之意)一张的人就是天命所归的大汉天子。结果十五岁的六盆子同学幸运的抽到了头奖,当“天命”突然降临的时候,这个蓬头陋面,衣杉褴褛的少年完全的不知所措,他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皇帝,更不用说怎么去做皇帝了。面对樊崇等人叩拜天子,山呼万岁的场面,刘盆子吓得直哭,而当二哥刘茂让他把那头等奖券收好的时候,朋友你猜刘盆子怎么着?他竟慌乱的将纸条一口吞下!抓阄之后的刘盆子马上去找以前的上级刘侠卿(时任右校卒史),请求继续放牛,而已经“绛单衣、半头赤帻、直綦履,乘轩车大马”的他,却还是在满身泥泞的和以前的小伙伴肆无忌惮的玩耍,哪里管什么皇帝不皇帝的。
    
    刘盆子在赤眉军最傀儡期间,也闹出了不少笑话,在皇帝面前,那些出身草莽的赤眉将领面前也同样的毫无礼节,之后入长安因赤眉军劫掠百姓,刘盆子甚至曾提出过“辞职”,这个赤眉朝廷的情势之乱也就可见一斑了。最后交代一下刘盆子的归宿,赤眉军在击败绿林军更始帝刘玄,入主长安后很快又被刘秀统帅的义军打败,赤眉军被迫请降,刘盆子的长兄刘恭作为使者面见刘秀,谈判投降条件,他直接问道:“盆子将百万众降,陛下何以待之?”------我们皇帝以百万大军投降您,您给我们皇帝什么待遇呢?这时的刘秀不知道是怎么想的,可能是因为胜券在握,也不担心赤眉军奋力一搏,居然说出这样的话“待汝以不死耳”,就是说,我可以给刘盆子这伪皇帝留条命。赤眉军战败之师,没有办法只有接受。
    
    刘盆子在拜见了刘秀的时候,显示了平生唯一的一次机智(当然不排除有人教他的可能),当刘秀问他:“自知当死不?”时,他回答说:“罪当应死,犹幸上怜赦之耳。”,呵呵,我的罪过应当死,不过幸亏皇上您仁慈为怀,因为可怜我的遭遇而赦免了我。刘秀听后不由笑道:“儿大黠,宗室无蚩者。”-----你这小子真狡猾,我们姓刘的没有傻子。刘秀顾及同宗情义,对待刘盆子也确实不错(他若不是傀儡,若不是文盲怕刘秀也不会留他),不仅给其很多赏赐,还让他做赵王的郎中,吃一口闲饭,后来刘盆子又不幸失明,东汉王朝也为他养了老,总算得以善终。
    
    刘盆子这样的皇帝足以和东晋白痴皇帝司马衷相提并论,他们的出现正是对封建天命,血统理论的最大嘲讽。皇帝不只象征着权力,也同样是非凡的责任,一国兴亡,百姓命运都系于帝王一身,若非英明睿智,岂不误国误民?这也正是各个大小王朝必然由盛而衰的决定因素。
    
    
    
    
    
    相关资料
    
    《汉书·刘盆子列传》------初,赤眉过式,掠盆子及二兄恭、茂,皆在军中。恭少习《尚书》,略通大义。及随崇等降更始,即封为式侯。以明经数言事,拜侍中,从更始在长安。盆子与茂留军中,属右校卒史刘侠卿,主刍牧牛,号曰牛吏。及崇等欲立帝,求军中景王后者,得七十余人,唯盆子与茂及前西安侯刘孝最为近属。崇等议曰:“闻古天子将兵称上将军。”乃书札为符曰“上将军”,又以两空札置笥中,遂于郑北设坛场,祠城阳景王。诸三老、从事皆大会陛下,列盆子等三人居中立,以年次探札。盆子最幼,后探得符,诸将乃皆称臣拜。盆子时年十五,被发徒跣,敝衣赭汗,见众拜,恐畏欲啼。茂谓曰:“善藏符。”盆子即啮折弃之,复还依侠卿。侠卿为制绛单衣、半头赤帻、直綦履,乘轩车大马,赤屏泥,绛襜络,而犹从牧儿遨。

2010-12-21 21:45 绝世天骄
高昙成:和尚为帝尼为后
  
  (附白铁余:小儿科成就帝业)
  
   历史上和尚做皇帝,不是没有,比如朱元璋就在皇觉寺出过家,但那是被逼无奈,只为混口饭吃,况且他也没真正的念过经,理过佛,也就是打打杂,要要饭罢了。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位仁兄,却是名副其实的佛陀皇帝。
  
   话说大唐高祖武德元年(610年),天下依旧动乱,野心家们仍在蠢蠢欲动。那涿郡怀戎县(今涿鹿保岱)地方上有一个佛家弟子,唤做高昙成,趁县令施舍斋饭的机会,率领赶斋的和尚五千人,强迫前来集会的老百姓一同起兵造反,击杀县令和镇将,之后攻城掠地,一时间声势浩大。高昙成于是自称“大乘皇帝”,改元“法轮”,我们看看这两个名号还当真是一派佛家景象呢。既然是称帝建国,总要有一位皇后母仪天下,我们的这位佛陀皇帝也不例外,不过他选的这位可有些特殊,那不是谁家的黄花大姑娘,而是一个与他一样的佛门弟子----尼姑静宣。静宣的相貌如何,史书中没有记载,但我们可以参考一下武则天,她在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去世后与所有嫔妃被送但长安感业寺削发为尼,可最终却能让高宗李治不顾一切地将她接近宫中(更主要的,武则天可是李治父亲的妃嫔),并立起为后,武则天那是一种怎样的美貌呢?想必这位静宣尼姑也是未遑多让吧。
  
   在做了皇帝之后,高昙成又联络草头王高开道(下一篇我们就写他),封他做了齐王。不过这回大乘皇帝可失算了,几个月后他就死在高开道手上,自己的部众也一并归了高开道。至于那位尼姑皇后,大约是可以凭借天生丽质留得一命吧。
  
   历史上借佛教名义启事的人数见不鲜,最流行的做法就是号称弥勒降世,拯救人间,这对于封建社会饱受压迫的人们无疑是很具诱惑力的.与高昙成同时的唐县宋子贤(这人以后也会写到),扶风向海明都属此类,他们以一些歪门邪道鼓惑百姓造反,扰乱地方.如果出于暴政之下或乱世之中,这种做法是可予以部分肯定的,也能算是反抗压迫的农民起义(元末的韩山童,清朝的白莲教大起义则是可以完全肯定的).可即便是在相对的太平盛世,这些人也并不安分,从而成为危害社会安定的隐患(参考法轮功作为可知).例如,唐高宗弘道元年(683年),绥州部落稽白铁余以佛事鼓惑百姓造反,自称光明圣皇帝,并设置百官,进攻绥德寺地。白铁余是如何糊弄老百姓的呢?其实很简单,几乎就是小儿科,他先将铜佛埋在地下,时间一长,杂草自然就在铜佛上生长出来,这时他就对乡亲们说:“吾于此数见佛光。”,此后各地百姓争先归附, 白铁余也就有了对抗朝廷的本钱.正因为有了以上这些教训,所以唐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限制佛教的措施,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维护社会安定的作用.

2010-12-21 21:46 绝世天骄
元姑娘:公主冒称皇太子
  
  说起中国的女皇帝,第一个闪现在大家脑海中的名字一定会是武则天,之后熟悉历史的朋友可能还会想到文佳皇帝陈硕贞.鲜为人知的是,此外还有一个出身北魏皇室的小女皇,细究起来,她才是中国开天辟地以来第一个享有皇帝称号的女子,虽然我们今天连她名字都不得而知.为了叙述清楚,我们姑且称他为元姑娘好了.(北魏皇室本姓拓拔,孝文帝改革后改姓元).
  
  在进入正题之前,请允许我先说一个与本文不相关的美女------钩戈夫人汉武帝晚年立她的儿子刘弗陵(汉昭帝)为太子,却将这位未来皇帝的生身之母赐死,一个年轻皇太后带着一个娃娃皇帝, 如果不出现太后及外戚专权那才是怪事.虽然于国家,于皇室来说,这的确是一个有益的举措,但由于它过于残酷,使后人对此多加诟病.朋友们请注意,说到此处,我们就要进入正题了,在汉武帝开了那个先例之后,在北魏帝国,立子杀母成了一项国策,并实行了一百多年,直到宣武帝元恪立元诩为太子,而未杀其母胡充华,这个野蛮的老规矩才宣告废除.不过相信这位仁慈的丈夫在九泉之下一定要为此悔恨交加.
  
  北魏延昌四年(515年)宣武帝去世,元诩即位(谥孝明帝),时年6岁,其母胡充华在一些大臣的支持下开始临朝称制,成为北魏帝国的实际统治者.我们不能否认她是一个聪明人,但也必须承认,她决不是一个明智的人.这位胡太后在掌权期间(其中一段时间她曾被政变推翻,做了几年楚囚),除了大规模的铸造佛像,修建寺庙,与人通奸之外,做成的唯一一件事就是灭亡北魏,这期间各地起义叛变事件层出不穷,整个北魏帝国完全处于分崩离析之中.
  
  这时的孝明帝已不再是个孩子,他已经19岁了,他希望能执掌大权,拯救濒于毁灭的帝国,但是他在朝中只身一人,无能为力,于是他想到了在动乱中壮大的军阀尔朱荣,下诏令他举兵入京,准备以武力迫使太后归政.没有不透风的墙,胡太后闻讯后的惊惧之情自然不言而喻,在情夫郑俨、徐纥的唆使下这老淫妇竟丧心病狂的毒杀了亲子孝明帝!宫廷政治的极端血腥,使人性也为之极端扭曲。
  
  此前,胡太后出于政治考虑对孝明帝死后的政局已有准备,就在毒死亲生儿子那一年(528年),潘嫔妃为孝明帝生下一女,也就是本文的主角元姑娘(呵呵,说了这么多,可算说到点上了),胡太后对外宣称皇子降生,并大赦天下,弄的让人不得不信.就在毒杀孝明帝后,胡太后立元姑娘为帝,改元武泰.胡太后的这个举动简直只有愚蠢两个字可以略加形容,她不明白自己的权力正是来源于儿子,没有儿子,仅凭一个假皇子,她又如何能继续执掌大权?
  
  纸里终究包不住火,在局势稍微稳定后,胡太后不得不道出真相,改立临洮王世子,3岁的元钊为帝.这下可不得了,因为这大大的激怒了尔朱荣,他宣言不承认胡太后的元钊政府,另立元子攸(孝庄帝)为帝,不久尔朱荣就挥师攻陷洛阳,胡太后和幼帝元钊被扔到黄河里喂了鱼,同时尔朱荣又大开杀戒,他以孝庄帝召见百官、祭天的名义,让数千名北魏贵族重臣齐集淘渚,这些人最终被全部杀死,史称“河阴之变”。此后,尔朱荣,尔朱兆,高欢先后掌握北魏实权,在北魏分裂为东,西二魏后,两国朝政仍由权臣把持,可以说,正是胡太后一手将拓拔家的雄伟事业毁于一旦.大家知道这时离胡太后毒杀亲子有多久吗?呵呵,告诉你,不过两个月.
  
  从这个故事中,我其实先说的是一个问题,那就是宫廷政治的恐怖,权力使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成为禽兽,完全不顾什么人伦亲情,实在让人不寒而栗.

2010-12-21 21:46 绝世天骄
 金天兴二年(1233年),曾经纵横一时的金帝国已经被蒙古铁骑逼上了绝路,蔡州孤城((河南汝南)中金哀宗(完颜守绪)对蒙宋联军做着最后的抵抗.
  
   天兴三年(1234年)正月,蒙古军攻破蔡州,大军涌入城中,金哀宗见大势已去,亡国在即,他以英明神武之资,不甘做亡国之君,同时抱着复兴帝国的愿望,哀宗于是召集百官,宣布传位给东面元帅完颜承麟(史称金末帝),完颜承麟自然不敢接受,一再推辞.哀宗先是反问道:"朕所以付卿者,岂得已哉?"-----我传位给你,那不是不得已吗?(这句可是实话,好好的皇帝谁不想当),接下来哀宗即解释了传位的原由"以肌体肥重,不便鞍马驰突。卿平日捷有将略,万一得免,祚胤不绝,此朕志也。"------我啊身体肥胖,不善于骑马奔驰(其实就是不容易逃命,在之前他做过一次尝试,就失败了).你平时作战敏捷,又精通谋略,如果侥幸能逃得一命,也还叫我大金国留下一支余脉,好谋求复国,这就是我现在最后的期盼了.话都说到这份上,完颜承麟也只得接受,从而使中国在位最短的一位皇帝登上了历史舞台.
  
   在皇帝登基大典草草结束,百官朝贺之后,大家便又各奔东西,继续率军应战.这个时候,宋军也已打破南门,大军入城与金军展开了激烈巷战,金军寡不敌众,很快就招架不住,纷纷败退.哀宗伤痛欲绝,在幽兰轩自缢而死,正在退守内城的末帝闻讯后便率领群臣前去哭祭哀宗遗体.这面他们还在哭着,外面内城已被攻破,末帝披挂上阵,力战而死,壮烈殉国.末帝从即位到身死不过半日,于是成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帝王.
  
   完颜承麟在位虽只半日,但不久前关于他的一则新闻却成为历史爱好者们的焦点,这全都缘于完颜村的声名远扬.这个完颜村位于甘肃泾川县城十多公里,泾河北岸九顶梅花山下.其中一部分是完颜宗弼(就是赫赫大名的金兀术了)的后裔,另一部分则与我们今天说的金末帝大有关联,《泾川乡土志》记载道:“泾川完颜氏,为女真后裔。金末帝完颜承麟为元所灭。金后遁于安定,遂于泾川土著。”蔡州城破后,金国突围出的朝臣们保护末帝遗体一路西行,到达安定(泾川),因为这已有“芮王坟”(金兀术之子完颜亨被封为芮王)和众多同族的守陵人,于是就将末帝遗体安葬在了泾河与沅河交汇处,从此他们也就定居与此.
  
   <礼记>中说----国君去其国,止之曰:“奈何去社稷也!”真正能将国君死社稷这一要求付之行动的少之又少,而金国之亡,却一下出了两个,实在让人心生敬意.
  
  相关资料
  
  三年正月壬寅,册柴潭神为护国灵应王。甲辰,以近侍分守四城。戊申,夜,上集百官,传位于东面元帅承麟,承麟固让。诏曰:“朕所以付卿者,岂得已哉?以肌体肥重,不便鞍马驰突。卿平日捷有将略,万一得免,祚胤不绝,此朕志也。”己酉,承麟即皇帝位。百官称贺。礼毕,亟出捍敌,而南面已立帜。俄顷,四面呼声震天地。南面守者弃门,大军入,与城中军巷战,城中军不能御。帝自缢于幽兰轩。末帝退保子城,闻帝崩,率群臣入哭,谥曰哀宗。哭奠未毕,城溃,诸禁近举火焚之。奉御绛山收哀宗骨瘗之汝水上。末帝为乱兵所害,金亡。
  
   <金史.哀宗本纪>

2010-12-21 22:10 关毛
:hz1016:
本县乡下,民国时期曾来了一个外地人,借助在一小乡绅家中,自称真龙下凡。
外地人谈吐不凡,乡绅半信半疑,半夜偷窥,发现黑屋中出现馒头大的两只眼睛,光芒如虹,乡绅大为惊讶。
次日乡绅便游说亲戚朋友共同辅佐“真龙”,并将其两女为“真龙”二后,“真龙”穿着戏袍在乡绅家中登基。
不久,传言流入县城。县长派了十几个警察前来,当即抓捕了“真龙”,原来那两只发光的眼睛,是我们这穷乡僻壤的小乡绅还没有见过的手电筒……

2010-12-21 22:19 关毛
还有个搞笑的,侯景让梁简文帝封他为“宇宙大将军,都督六合诸军事”之后,居然自降身份,从这种有上帝真主性质的真神,又降格为天子……:hz1016:

2010-12-21 22:20 KYOKO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有些人老说什么银牌也是可贵的,可比起金牌来。。

中国历史上在位最短的皇帝是金末帝,那在位第二短的皇帝是谁呢?这位银牌得主恐怕知道的人就寥寥无几了。。

2010-12-21 22:24 绝世天骄
[quote]原帖由 [i]关毛[/i] 于 2010-12-21 22:19 发表
还有个搞笑的,侯景让梁简文帝封他为“宇宙大将军,都督六合诸军事”之后,居然自降身份,从这种有上帝真主性质的真神,又降格为天子……:hz1016: [/quote]

那明武宗就更神了,自己封自己做将军。

2010-12-22 01:17 三种不同的红色
我对刘盆子向来是报以同情的。

他的不幸仅仅是因为把他放到帝位上的是一群流氓无产者,他自己并不需要负任何责任。

刘盆子作为这个傀儡,甚至缺乏最起码的尊重和体面,这并不是刘盆子的错,恰恰相反,这仅仅是暴露了赤眉的无知与短视而已。

即使如此,刘盆子也尽可能的拯救无辜,约束赤眉的破坏行动。《后汉书·刘盆子传》:时掖庭中宫女犹有数百千人,自更始败后,幽闭殿内,掘庭中芦菔根,捕池鱼而食之,死者因相埋于宫中。有故祠甘泉乐人,尚共击鼓歌舞,衣服鲜明,见盆子叩头言饥。盆子使中黄门禀之米,人数斗。后盆子去,皆饿死不出。

又譬如《刘盆子传》记载:盆子乃下黙解玺绶,叩头曰:“今设置县官而为贼如故。吏人贡献,辄见剽劫,流闻四方,莫不怨恨,不复信向。此皆立非其人所致,愿乞骸骨,避贤圣。必欲杀盆子以塞责者,无所离死。诚冀诸君肯哀怜之耳!”因涕泣嘘唏。崇等及会者数百人,莫不哀怜之,乃皆避席顿首曰:“臣无状,负陛下。请自今已后,不敢复放纵。”因共抱持盆子,带以玺绶。盆子号呼不得已。既罢出,各闭营自守,三辅翕然,称天子聪明。百姓争还长安,市里且满。

如此仁心,可昭日月。倘若是太平天子,刘盆子至少是中主以上。后来刘盆子终得善终,也可看作是他仁心之善报。

楼主把他和司马衷相提并论,未免太过刻薄。

2010-12-22 08:36 绝世天骄
呵呵,俺年少涂鸦,三红不必太在意。你楼上的话,我都同意。

2010-12-22 11:48 岳光寒
三红居然还信善报恶报,枉奔六而不通事理。

2010-12-22 20:32 麒麟子
司马衷也是没办法,贾后又不生男孩,生一群丫头也说不清是不是司马衷的

2010-12-22 21:32 XM8
人家司马衷不就是缺点普通人的生活常识嘛:hz1026:

2011-1-3 02:49 westwolf2000
回复 #8 KYOKO 的帖子

应该是昌邑王刘贺吧,总共27天

2011-1-6 20:25 马跃檀溪
历史真是奇妙!

看了形形色色的帝王,还真是有意思!:hz1018:

2011-1-7 08:50 naniwa
[quote]原帖由 [i]岳光寒[/i] 于 2010-12-22 11:48 发表
三红居然还信善报恶报,枉奔六而不通事理。 [/quote]


你说三红贵庚?

2011-1-7 10:30 tiger1970
[quote]原帖由 [i]naniwa[/i] 于 2011-1-7 08:50 发表



你说三红贵庚? [/quote]

哪儿啊,三红也就30多岁。

2011-1-7 10:51 益德张
[quote]原帖由 [i]绝世天骄[/i] 于 2010-12-21 21:45 发表
在南燕国都广固(今山东益都西北)的刑场之上,我们这位太平皇帝,面对闪亮的屠刀,仍是谈笑自若,而且处处以帝王自居.有人大约是想羞辱一下这位"僭号称尊"的老兄,于是问他:"你的老父亲和兄弟们现在在哪呢?"王始答道:"太上皇蒙尘于外,征东、征西为乱兵所害。惟朕一身,独无聊赖.”太上皇是皇帝的父亲,征东、征西两个将军是王始给兄弟的封号,所以那意思就是说----我老爹逃亡在外,两个兄弟在和燕军的战斗中牺牲了!同时被绑在一旁的王始的妻子听罢简直是肺都气炸了,怒斥道:"你也就长了一嘴,没有这张倒霉的臭嘴你我何至于有今天!"王始很是坦然,劝解妻子道:"皇后你不知道,自古哪里有不灭亡的国家呢?当刽子手举起屠刀将要砍下的时候,王始仰天道"朕驾崩就驾崩,也不要改变帝王的名号!"瞧瞧这就是王始,不,是太平皇帝的气魄---"朕"的老婆什么时候都是"皇后","朕"死了那也叫驾崩!
    
今天我们看这个故事,未免对王始老兄的作为感到可笑,因为他至死都陶醉在九五之尊的迷梦之中,但是我们换一个角度想一想,其实他也是可敬的,不为别的,就为他这一份蔑视胡酋,视死如归的豪情也就足够了,比起刘阿斗,陈叔宝一流人物真是不知强上多少倍呢.<晋书.>中记载说对王始临死前的言行是"德闻而哂之",也就是笑话他,认为他是神经病,可真正可笑的又是什么人呢?正是他慕容德自己!慕容家族在东晋乱世中曾叱咤风云,五胡乱华时期由他们建立的政权就有四个之多(前燕,后燕,南燕,西燕)可是在王始作乱的这个时候,距离南燕灭亡,慕容氏退出历史舞台也不过7年而已,可他却仍旧没有一点危机感.慕容德也算乱世之中难得的英雄人物,可他既不能从王始作乱这件事中得到一些教训,其最终国灭也就不足为怪了.

<资治通鉴.晋纪三十五.安皇帝戊元兴二年>-----泰山贼王始聚众数万,自称太平皇帝,署置公卿;南燕桂林王镇讨禽之。临刑,或问其父及兄弟安在,始曰:“太上皇蒙尘于外,征东、征西为乱兵所害。”其妻怒之曰:“君正坐此口,奈何尚尔!”始曰:“皇后不知,自古岂有不亡之国!朕则崩矣,终不改号!”
[/quote]

以前看这个故事,觉得王始可笑。不过现在看来慕容氏和历史上的许多皇帝也没强到哪去。

2011-1-7 10:57 益德张
[quote]原帖由 [i]三种不同的红色[/i] 于 2010-12-22 01:17 发表
我对刘盆子向来是报以同情的。

他的不幸仅仅是因为把他放到帝位上的是一群流氓无产者,他自己并不需要负任何责任。

刘盆子作为这个傀儡,甚至缺乏最起码的尊重和体面,这并不是刘盆子的错,恰恰相反,这仅仅是暴露了赤眉的无知与短视而已。

即使如此,刘盆子也尽可能的拯救无辜,约束赤眉的破坏行动。《后汉书·刘盆子传》:时掖庭中宫女犹有数百千人,自更始败后,幽闭殿内,掘庭中芦菔根,捕池鱼而食之,死者因相埋于宫中。有故祠甘泉乐人,尚共击鼓歌舞,衣服鲜明,见盆子叩头言饥。盆子使中黄门禀之米,人数斗。后盆子去,皆饿死不出。

又譬如《刘盆子传》记载:盆子乃下黙解玺绶,叩头曰:“今设置县官而为贼如故。吏人贡献,辄见剽劫,流闻四方,莫不怨恨,不复信向。此皆立非其人所致,愿乞骸骨,避贤圣。必欲杀盆子以塞责者,无所离死。诚冀诸君肯哀怜之耳!”因涕泣嘘唏。崇等及会者数百人,莫不哀怜之,乃皆避席顿首曰:“臣无状,负陛下。请自今已后,不敢复放纵。”因共抱持盆子,带以玺绶。盆子号呼不得已。既罢出,各闭营自守,三辅翕然,称天子聪明。百姓争还长安,市里且满。

如此仁心,可昭日月。倘若是太平天子,刘盆子至少是中主以上。后来刘盆子终得善终,也可看作是他仁心之善报。

楼主把他和司马衷相提并论,未免太过刻薄。[/quote]

我第一次知道刘盆子是看了一篇《毛泽东曾要王洪文读刘盆子传》的文章。
[url]http://news.ifeng.com/history/1/200703/0313_335_87247.shtml[/url]
看来要是王洪文真的“变成了刘盆子”,倒是幸事了。

2011-1-10 17:53 轮回
[quote]原帖由 [i]三种不同的红色[/i] 于 2010-12-22 01:17 发表
楼主把他和司马衷相提并论,未免太过刻薄。[/quote]
衷哥不错啊,知道感恩:“此嵇侍中血,勿去。”
惨怛悲悯之情,跃然纸上,算得上是千古佳句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轮回 于 2011-1-10 17:55 编辑 [/i]][/color]

2011-1-10 17:58 我本人间惆怅客
论哪个朝代的古怪皇帝最多,我想就是明朝了吧:hz1026:

2011-1-10 18:01 轮回
[quote]原帖由 [i]我本人间惆怅客[/i] 于 2011-1-10 17:58 发表
论哪个朝代的古怪皇帝最多,我想就是明朝了吧:hz1026: [/quote]
石赵、刘宋、高齐,才是极品渣滓

2011-1-10 18:03 我本人间惆怅客
回复 #23 轮回 的帖子

按数量来说应该还是明朝居冠吧

2011-1-10 18:47 congwanshui
[quote]原帖由 [i]我本人间惆怅客[/i] 于 2011-1-10 18:03 发表
按数量来说应该还是明朝居冠吧 [/quote]


什么叫古怪, 好杀人算不算?

2011-1-10 18:50 我本人间惆怅客
古怪的皇帝就是不符合正统的样子啦,好杀人不算吧

2011-1-11 13:52 dreambe
[quote]原帖由 [i]益德张[/i] 于 2011-1-7 10:57 发表


我第一次知道刘盆子是看了一篇《毛泽东曾要王洪文读刘盆子传》的文章。
[url]http://news.ifeng.com/history/1/200703/0313_335_87247.shtml[/url]
看来要是王洪文真的“变成了刘盆子”,倒是幸事了。 [/quote]
说道刘盆子,想起了刘秀。
毛主席曾评价刘秀是“中国历史上最会用人、最有学问、最会打仗的皇帝”。真有这回事吗?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不在他老人家眼里,偏偏给了光武这么高的评价。
PS:唐高祖李渊本来也是光武帝

2011-1-12 15:57 绝世天骄
[quote]原帖由 [i]dreambe[/i] 于 2011-1-11 13:52 发表

说道刘盆子,想起了刘秀。
毛主席曾评价刘秀是“中国历史上最会用人、最有学问、最会打仗的皇帝”。真有这回事吗?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不在他老人家眼里,偏偏给了光武这么高的评价。
PS:唐高祖李渊本来 ... [/quote]

光武不是义军的创始人,而是臣服刘玄,后来单干成就帝业。同时太也是白手起家。

与毛还真有点类似。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鲜为人知的奇异帝王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