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7-14 21:34
wuyindeng
日本剑的分类方法
(一) 、按年代来分,共分五种:
1、 直刀(上古刀)。 古坟时代至奈良时代所铸的刀,主要为公元前238年 ~ 公元707年,
这一时期的剑的刀身是直型,不带弯曲。
2、古刀。主要为平安时代至文禄年间,平安中期、鐮倉、吉野、室町时代所铸的刀,
大同元年(806年)~ 文禄四年(1595年)。这也是我们现在所见的日本剑成型的时期,这一
时期的剑与我们现在所见已经没有多大区别。
3、新刀。安土桃山时代、江戸时代中后期所铸的刀,主要为庆長以后至安永年间(江
戸中后期),庆長元年(1596年)~ 享和三年(1803年)。名刀倍出的年代。
4、新新刀。江戸时代、幕末时代所铸的刀,主要为文化元年(1804年)~ 庆応三年(
1867年)。这一时期以人斩之剑最为有名,每一名刀都浸满了鲜血,有的甚至是主人的血,这
一时期的?#124;差可是出了大力,剖腹的人极多。
5、现代刀。明治时代以后所铸的刀,明治元年(1868年)~现在。我国人民有深仇大恨
的日本军刀多出于这一时期(有部分军官将家传名刀带上战场的情况也很普遍)。我记得《轻
兵器》上对此有过比较详细的介绍,在下就不予评论了。另外,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讨论现
代军刀容易引起争议,俺脸皮不厚,爱国之心又甚热切,不想被人拍砖骂死,关于这方面的讨
论敬谢不敏。声明在先……
2004-7-14 21:35
wuyindeng
以长度和用途来分:
1、 太刀。是特指具有较大弯曲度,刀身长2尺(66cm)以上、3尺(约1m)以下的弯刀。太
刀与同属刀剑类的打刀稍有不同,其区别在于刀鞘,太刀刀鞘上有两个足金物(通俗点儿说就
是有两个刀环),用缎带相互编织成型,将刀挂于腰间(这种编织方式极其复杂,在下是给弄
的糊里糊涂,用带子系上就完了嘛,搞那么复杂!傻日本人……)。太刀基本为双手持刀,而
马上的武士也有单手持太刀的。刀身弯曲的形状使挥下斩击更为有效,这继承了较早出现的毛
抜形太刀的那种弯曲形状。这类刀剑的出现,使合战的方式从徒步向骑乘发生了转变。不过,
我倒是认为极其愚蠢。日本刀的优势本来就是双手持刀,砍劈力极大,单手持刀不是变成了普
通弯刀??而且那么长的刀柄只会碍事,不如换成马刀来得彻底。
2、 打刀。一般就以“刀”称之,可以说是日本刀的代表刀剑。打刀与太刀的形式基本相同
,两者的区别之一在于打刀的刀鞘口两侧分别插放有小柄和笄:小柄是一种长6寸(约18cm)左
右的小刀,很少用于战斗中,一般用来削东西和割线,剑侠小说中偶尔也出现用小柄代替手裏
剑来投掷的描述;笄是插于小柄对侧,用来整理头发和挠痒痒的道具(真TNND,我刚知道时就
禁不住想骂人,现在也不禁如此,有此感触者不妨大家一起骂两句……^_^)。 另
一区别为其携带的方法不同,太刀是将刀刃向下佩挂于腰间,打刀一般为将刀刃向上插于腰带
,当然也有刀刃向下插于腰带的,但是大多数都是刀刃向上插于腰带的(绕口令?废话!!)
。所以,一般日本武士都是反手拔刀。于是,为了适合于这种插于腰间的佩带方式,打刀的刀
身被设计成弯曲的形状,这种弯曲的设计称为“京反”。刀身的中央部位被设计成最为弯曲的
地方,此种设计使得拔刀更为容易。因此,产生了拔刀与攻击一体的技巧,这就是拔刀术。名
剑客田宫平兵卫更是经过反复探索,总结出了发源于拔刀术,但一对一较量时会更有效的居合
术(居合剑式啊……)。这一类的刀剑早在鐮倉时代便已经出现,只是当时较为短小,称为“
刺刀”。到了南北朝时代,长大的刀剑逐渐流行,于是便将刺刀加长,而产生了较长大的太刀
以及打刀的雏形。室町时代,打刀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并且开始与?#124;差共同佩带于腰
间,这种打刀与?#124;差共同佩带的方式一直延续至今天。
上图是打刀与?#124;差的组合,名将前田利家所有。
相传此刀参加了桶狭间合战。刀身上刻有「光忠上ル」,?#124;差是著備前秀景的作品
。
3、 ?#124;差(也称?#124;指)。刃之长度29.9—60CM。这种东西,这种东西,怎么说呢……其实,
就是剖腹专用的武器。什么也不许干,一般只用于自杀。平时日本人一般都是把它当家族守护
神一样的供着,而要与人打架的时候就拿下来与太刀或打刀配对带于腰间,一般都是不能使用
的。当然了,真正急眼的时候就不管那一套了,自然是有什么用什么,毫不客气的用来砍人啊
:) 其实,这种武器我认为设计也不成功。拿来打仗太短,拿来平时吃肉又太长(也不许)
,大部分时间根本就是个摆设而已。就算你打不过了要自杀,战场上有没有时间让你安安静静
的剖腹还成问题呢^_^ 所以说,要是非要带个短武器上战场,我还是坚持要带个双面有刃的
家伙,而且除了刀的功能外还要具有野外生存工具之用(现代多用刺刀??日本古人怎么想得
到,我真是脑子进水……)。
4、 忍者刀。这种刀外表和上古刀相仿,也是直刀,只是加长、加固了刀柄(踩着刀上高处
啊,不结实点儿怎么行);刀刃比一般的刀短;刀鞘是特制的,上面有小孔,(便于在水下呼
吸);刀上还系了3尺长的绳子(这个用处可大了,一两句可说不清楚)。
5、 短刀。这个是日本历史上出现的一种比?#124;差还短的武器(刃长1CM-29.9CM),多用于妇女
防身和为名节而自刃。妇女自杀一般所采用的方式有: 1、正跪后,用丝带把双腿绑住.双手持
刀,平端刀刃,对准咽喉直刺下去。 2、正跪后绑腿,用一手持刀,刀刃紧靠颈部动脉,另手按住
一部分刀背,然后用力一抹。其实,刺咽喉并非是妇女“专利”。日本二战后期"神风敢死队"
的队员都有一把自杀用的短刀,短刀为"平造"单锋刀,白木鞘(有的刀鞘涂漆), 有一个皮套
(皮套上有挂绳)。 短刀装在麻布袋里放在神龛上供奉,出战时取下挂在脖子上,临撞舰船前
飞行员调整好飞机后,抹脖子或直刺咽喉。(这一节曾经有过删改,但是作为自己看的东西,
还是保留原稿为好……)
幕府将军用嵌百宝短刀 作者长船清光(十六世纪)
6、 大太刀。大太刀又称野太刀。太刀在3尺以上的都属此类。鐮倉武士们以拥有豪迈与腕力
为荣,进而可以夸耀威武的武具——具有长大刀身的太刀屡屡出现在战场上。小次郎的爱刀"
长光"便是长达三尺二寸的大太刀。更长的、五尺左右的刀战国时层出不穷(马战,刀长占便
宜)。有许多夸张描述的『太平記』一书中,对超过5尺(约150cm)的太刀的记述多处可见。
而在文献上记录的最长的太刀刀长为9尺3寸。另外,现今尚存的最长野太刀,全长7尺4寸2分
(约225cm),弯曲部份长3寸1分(约9.4cm),身幅1寸2分(3.6cm)。此刀现存于新潟県弥
彦神社中,为日本的国宝之一。大家不明白这种刀步战时怎么用吧?且听我慢慢道来:……其
实,没有什么秘密啦,将刀扛在肩上,右手持刀,左臂架于刀背,用力劈下去!!(没有砍中
????……你!!!!!……怎么办???……等死吧!!)
7、 小太刀。小太刀特指2尺(66cm)以下的太刀。除大小相异外,其它与太刀基本相同。一
寸长、一寸强,日本历史上居然出现过只用小太刀砍人的傻瓜——由出身自中条流的富田九郎
左卫门长家所创富田流的大剑客们。 相比之下,宫本武藏就精明得多。先是用4尺2寸的木
刀打败了3尺2寸的长光,后来更在自己五十岁左右练成了使用大小两刀(即一之太刀与二之太
刀)的剑术,这就是著名的“二天一流”。左手小太刀,右手大太刀,阴阳配合,完美无缺(
拿两把刀砍人,多威风!!)。这还不算,二天一流的大剑客们怀里还揣着一把?#124;差,上战场
时再拿上长枪或者弓箭,简直是武装到牙齿……^_^
8、毛抜形太刀(けぬきがたたち)。毛抜形太刀是平安时代中期出现的一种刀柄与刀身
一体化的刀剑。别名又称“野剑(のだち)”。其特征是刀柄在设计上有清晰的雕刻,这些雕
刻在握手处和刀柄頭部位都可见到。刀柄与刀身均成弯曲状,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関?#124;常用的
蕨手刀的影响,多适用于马上的斩杀。毛抜形太刀原本是武官佩用的,后来成为只限于作公卿
的兵杖使用。
【长度:80~100cm 重量:0.9~1.1kg 出现时期:平安~南北朝(974~1391)】
9、大小半太刀。大小半太刀是武士阶级持有的独特的组刀。它出现在十六世纪初期。
长刀和短刀的组合由此得名“大小”二字。在中国明代与倭寇的战争中有不少使用这种双刀作
战的记载。比如有倭寇“手舞双刀,刀长五尺余,手腕运动,开锋甚长。其刀飞,通身如雪,
无间可击。” 而且,在实际使用中,很多使用这种组刀的武士在实战中一般都先拔一把长刀
于左手,明军官兵与他交战,只用心对付他左手长刀,,而他趁机右手暗暗掣出
短刀偷袭……(***,鬼子狡猾狡猾的)。实际上,这种组合刀很多都恰傲坎?毙汀??其实际质量都不是很高。严格说来,大多数都不属于本贴——日本平面暗文花纹剑的讨论范围
2004-7-22 02:12
无双
[quote]原帖由[i]wuyindeng[/i]于2004-07-14, 21:35:29发表
以长度和用途来分:
1、 太刀。是特指具有较大弯曲度,刀身长2尺(66cm)以上、3尺(约1m)以下的弯刀。太
刀与同属刀剑类的打刀稍有不同,其区别在于刀鞘,太刀刀鞘上有两个足金物(通俗点儿说就
是有两个刀环),用缎带相互编织成型,将刀挂于腰间(这种编织方式极其复杂,在下是给弄
的糊里糊涂,用带子系上就完了嘛,搞那么复杂!傻日本人……)。太刀基本为双手持刀,而
马上的武士也有单手持太刀的。刀身弯曲的形状使挥下斩击更为有效,这继承了较早出现的毛
抜形太刀的那种弯曲形状。这类刀剑的出现,使合战的方式从徒步向骑乘发生了转变。不过,
我倒是认为极其愚蠢。日本刀的优势本来就是双手持刀,砍劈力极大,单手持刀不是变成了普
通弯刀??而且那么长的刀柄只会碍事,不如换成马刀来得彻底。
2、 打刀。一般就以“刀”称之,可以说是日本刀的代表刀剑。打刀与太刀的形式基本相同
,两者的区别之一在于打刀的刀鞘口两侧分别插放有小柄和笄:小柄是一种长6寸(约18cm)左
右的小刀,很少用于战斗中,一般用来削东西和割线,剑侠小说中偶尔也出现用小柄代替手裏
剑来投掷的描述;笄是插于小柄对侧,用来整理头发和挠痒痒的道具(真TNND,我刚知道时就
禁不住想骂人,现在也不禁如此,有此感触者不妨大家一起骂两句……^_^)。 另
一区别为其携带的方法不同,太刀是将刀刃向下佩挂于腰间,打刀一般为将刀刃向上插于腰带
,当然也有刀刃向下插于腰带的,但是大多数都是刀刃向上插于腰带的(绕口令?废话!!)
。所以,一般日本武士都是反手拔刀。于是,为了适合于这种插于腰间的佩带方式,打刀的刀
身被设计成弯曲的形状,这种弯曲的设计称为“京反”。刀身的中央部位被设计成最为弯曲的
地方,此种设计使得拔刀更为容易。因此,产生了拔刀与攻击一体的技巧,这就是拔刀术。名
剑客田宫平兵卫更是经过反复探索,总结出了发源于拔刀术,但一对一较量时会更有效的居合
术(居合剑式啊……)。这一类的刀剑早在鐮倉时代便已经出现,只是当时较为短小,称为“
刺刀”。到了南北朝时代,长大的刀剑逐渐流行,于是便将刺刀加长,而产生了较长大的太刀
以及打刀的雏形。室町时代,打刀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并且开始与?#124;差共同佩带于腰
间,这种打刀与?#124;差共同佩带的方式一直延续至今天。
上图是打刀与?#124;差的组合,名将前田利家所有。
相传此刀参加了桶狭间合战。刀身上刻有「光忠上ル」,?#124;差是著備前秀景的作品
。
[/quote]
太刀强在于突刺 劈砍是其次 刀柄长就多一分优势 明白么
还有 那些绳子叫绢 不叫缎带
也不叫刀环 叫穿钉口 另外护手叫刀镡
(这种编织方式极其复杂,在下是给弄
的糊里糊涂,用带子系上就完了嘛,搞那么复杂!傻日本人……)。
呵呵 不是日本人傻 刀柄处用的是鲛鱼皮 防止受潮和汗滑 极其干燥 如果没有复杂的绢缠绕 那么你挥砍几下 皮就脱落了
另外 武将指挥时用的是军扇 刀是太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