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炎黄春秋 » 为何饱读兵书不足以获取统帅之才?什么样的人适合做统帅?


2010-11-21 11:44 西楚项昂之
为何饱读兵书不足以获取统帅之才?什么样的人适合做统帅?

  稍微了解一点历史的人都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有的人饱读兵书,却从未领会过战争的真谛,更为不幸的是,当他们当选为指挥官之后,他们要么成为蹩脚的指挥官,要么葬送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同时葬送了他们本身。“纸上谈兵”就是专门来形容这种人的,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这种人从来都不少见。

  与此相反,我们往往看到,有的人从未读过兵书,却在获取一定的军事经验后成在军队中能担任较高的职务,甚至拥有了指挥大军的才能。

  面对这个事实,我们不禁要问:为何饱读兵书不足以获取统帅之才?什么样的人适合做统帅?

  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想我们最好通览战史,以此来考察统帅需要具备哪些素质。

  首先,指挥官需要必不可少的勇气;一个贪生怕死,胆小怯弱的人不适合做统帅。岳飞曾说:“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因主帅“不抵抗”,乃至率先逃跑,而导致全军溃散的事例,战史上数不胜数。战争是充满危险的行动,虽然主帅所处的位置相对安全,但是也有可能会突然遭遇危险,这就需要统帅具备一定的勇气。

  勇气一般分两种,有的人是天生勇敢,这种人在人群中只占极少数,更多人则是在荣誉心、爱国心、责任心的激发下舍生忘死,这两种勇气,指挥官具备其中一种即可。

  其二,领导才能;军队是个大集体,一个统帅需要管理以万数,以十万数,甚至以百万数的部队,统帅管理一支部队犹如经营一家公司,只有具备充分的管理才能,才能让军队成长为一支战斗力强大的军队。

  我们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充满凝聚力的团队充满力量,一个涣散的团队则难担大任。所以孟子才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试看战史上那些战斗力无比强大的军队,哪一支不是拥有一位赏罚分明、体恤士卒、举贤任能、豁达大度、善于听从他人意见的统帅呢?吴起亲自为伤兵吸吮淤血;亚历山大大帝能叫出许多士兵的名字,并历数他们的功绩;凯撒能够突破身份限制提拔出身低微的士兵;拿破仑则被士兵们亲热的称呼为“小伍长”……

  反观有些统帅们,他们有的有的热衷喝兵血,吃空饷;有的粗暴的对待士兵,把士兵当做升官发财的工具。这些将军所统帅的军队往往缺乏战斗力,因为广大士兵根本不愿意为这种人卖命。

  其三,谨慎与冷静。即使知识很少的人,也听到过“骄兵必败”这个词,其实骄兵并不必败,不过骄兵多败则是实情。所谓“骄兵”,是指在某些情绪的影响下放松警惕,不够谨慎的部队。

  一个指挥官必须随时保持谨慎,才能避免军队陷入危险的境地。我们看到,即使是一头猛虎,如果它不够谨慎,也会在睡觉的时候被别的物种偷袭,也会掉入猎人的陷阱,也会被狼群围攻而不得脱身……乃至“虎落平阳被犬欺”。军队也一样,因为士兵需要睡眠,所以军队在夜晚会很脆弱;因为军队需要行军,所以军队在险恶的地形上行军可能会因为地势的不利而遭遇危险,世界上从来不缺乏“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地势;因为军队需要吃饭喝水,所以在军队开拔进缺少饮水和粮食的地区时一定要三思……诸如此类,需要谨慎的地方实在太多太多,因为危险可能随时出现。我们常说背运的时候喝凉水也会塞牙缝,其实在战争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为了避免危险,就需要统帅时刻具备一颗小心谨慎的心。

  对于谨慎这个问题,有两个各位看官比较熟悉的例子可以用来列举。其中一个是三国时期的帅哥名将小霸王孙策,他依靠他的虎父孙坚留下的千余部众,打下了日后三分天下的基业,可是这个人虽然智勇兼备,却是个不够谨慎的人,最终在打猎时被三个刺客刺伤,伤重不治而亡,年仅26岁。

  另一个人是在民间知名度很高的飞将军李广,飞将军勇猛过人,作为领导,也非常善于团结下属,可是他却是一个极端不谨慎的人,“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刀斗以自卫。”当时就有一位素有将才的将军指出李广扎营如此轻率的危险:“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后来飞将军作战屡次失败,好多次被匈奴人包围,有一次率领一万骑兵出征还全军覆灭,自己也被俘虏……好在飞将军个人武艺十分了得,逃了回来……人们常说“李广难封”,他真的冤吗?……

  如上两个例子,一个因为不够谨慎导致了统帅本身的死亡,一个因为不够谨慎导致军队经常遭遇失败,古代兵法家所谓“覆军杀将”,不过如此吧。

  讨论了谨慎,再来看冷静。观察我们自己,还有我们生活周围的人,我们发现,人们有时候会受情绪的左右,做出平时不会做出的事情,而一旦等待情绪平复后,人们往往会为情绪失控时所做的事情而感到后悔或者自责。作为一个统帅,假如他不是一个足够冷静的人,那么他就可能在情绪失控的情况下做出不够谨慎的事情,从而遭遇我们上文可能提到的危险。

  其四,富有斗志、坚韧、百折不饶。即使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这些品质也是非常有用。有的人认为做到百折不饶非常简单,可是当他真正面临逆境的时候,因为他看不到希望,他也许会很颓废,也许会自暴自弃,当时运好转的时候,他们才明白在逆境中的颓废让他们失去了很多好机会。也有的人本身并不缺乏在逆境面前百折不饶的勇气,但当他受到他人悲观气氛的感染时,他甚至会同情自己,最终纵容自己得过且过。真正能做到百折不饶的人想必是不多的,毫无疑问,百折不饶对于统帅是极为重要的品质。楚汉争霸,刘邦屡战屡败,项羽屡战屡胜,假如不是刘邦足够的坚韧,怎么会有最终垓下一战定天下的胜利呢?西方四大名将之一的汉尼拔率领几万军队,在意大利纵横十六年,几十个罗马军团被它碾碎,没有一支罗马军队曾击败过汉尼拔,最终汉尼拔经历了仅有的一次失败,从而输掉了整个战争,假如罗马人在这16年中不够坚韧,与汉尼拔妥协,那么还会有后来以地中海为内湖的罗马帝国吗?

  其五,非凡的智慧。

  一个统帅需要洞悉士兵的心理,了解他麾下每一支部队的战斗能力,了解他麾下每一个高级指挥官的缺点与优点,从而在战斗中把这些部队和指挥官安排在合适的位置以最大程度的发挥他们的战斗力。同时,统帅需要从有限的情报中判断对方的每一支部队的战斗能力,洞悉对方每一位高级指挥官的性格与能力,并判断对方部队的行动与部署。

  在尽可能的了解了对手之后,统帅需要能尽可能准确的判断敌我力量对比,以指导将来的军事行动。上述所有的这一切,都需要统帅有惊人的洞察力,非有杰出的智力不能做到。如拿破仑所言,需要统帅作出的许多判断,就象需要牛顿和欧拉计算的数学难题一样。

  在军事行动中,指挥官智力的高低往往决定了指挥水平的高低。正如克劳塞维茨所言:“智力到处都是一种起主要作用的力量……不具备卓越智力的人,在军事行动中是不可能取得卓越成就的……即使一个职位最低的指挥官想取得卓越的成就,也必须具有卓越的智力,而且这种智力必须随职位的提高而提高。”

  在考察了统帅所需要的素质之后,我们可以将如上素质分为两类,一类是统帅在执行行动时需要具备的精神因素,包括勇敢、谨慎、冷静、坚韧、百折不饶、斗志昂扬、公平、公正、仁爱、豁达大度、知人善任等“英雄本色”;一类是代表了指挥官指挥水平的智力。只有在这两方面都非常杰出的人,才有成为伟大统帅的潜质。当然,我们并不否认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一块美玉需要一块上好的玉石,但是较差的玉石经过良匠的打磨也可以比较不错。

  “英雄本色”即人的个性,主要取决于个人的生活环境与生活阅历,当一个人成年后,这些个性较难改变,当然,有志于成为统帅的人,可以在生活中尽量磨练自己的性格;而智力水平则基本取决于个人基因,个人能通过后天学习完善它,却很难改变它。因此,一个人是否合适当统帅,很大成分取决于他的基因和他的生活环境与阅历。假如他不能在这两者上有较高的起点,那么他决难成为一个合格的统帅。

  当然,具备英雄本色和超凡智力的人,并不能保证在战火中成长为杰出的统帅。因为非凡的智力转化为军事上的才智尚需要磨练。而这种磨练过程,要么是在战火中军事经验的积累,要么是通过学习军事理论书籍或者战史,要么是通过前人的言传身教。虽然有很多未读过兵书,也只有有限的知识的人在战争中成长为杰出的指挥官,但是这类人一般不会进入最为伟大的统帅之列。

  看看历史上绝大多数最为伟大的统帅们,他们要么出身于名将世家,要么得到过名将的指导。以公认的西方四大名将为例,就有三人是出自名将世家。亚历山大大帝的父亲菲利普曾师从底比斯名将埃帕米农达;汉尼拔的父亲哈米尔卡是曾拯救国家的名将;凯撒出身军事贵族世界,平民名将马略的侄子。再来看中国的例子,项羽的祖父项燕曾统帅过全楚的军队;李靖的舅舅是隋朝名将韩擒虎;岳飞则师从名将宗泽,等等等等。无疑,类似优厚的条件让他们的智力得到了充分了磨练,才让他们成为超越家族长辈或者师父的统帅。

  假如一个人没有如上的优厚条件,那么在走上战场前,他该如何磨练其军事才智呢?较好的方式是通过书籍。一种为战史类书籍,一种为理论研究类书籍。

  理论类书籍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兵书”,兵书虽能在一定程度上磨练一个人的军事才智,但是,兵书总结的往往是一般性战争原则,即使是最为伟大的兵书,也恐怕难以尽善尽美的诠释战争艺术的精髓。

  相对于兵书而言,战史则能更好的锻炼个人的军事才智。无论是作为绝代名将的拿破仑,还是作为近代西方兵法巨匠的克劳塞维茨、若米尼、马汉、富勒等人,都曾指出,研究战史,尤其是那些最为伟大的名将的战史,是获取战争艺术精髓的最好途径。

  让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何饱读兵书不足以获取统帅之才?饱读兵书只是磨练个人军事才智的一个方法,而且还不是最佳的方法。假如此人并不具备非凡的智力,那么即使他饱读兵书,也不能领悟战争艺术的精髓;假如他有幸是个智力超群的人,能通过熟读兵书领悟战争艺术的精髓。但是勇敢、谨慎、冷静、坚韧、百折不饶、斗志昂扬、公平、公正、仁爱、豁达大度、知人善任等“英雄本色”,却无法通过学习兵法获取。而我们知道,既具备英雄本色,又智力超群的人,在人群中本就极为罕见。

  最后,我们以纸上谈兵的典型代表,来谈统帅具备“英雄本色”的重要性。赵括任命为将,史书上有三个人反对。

  一个是他父亲名将赵奢,赵奢认为他把战争看得太简单,是个轻浮,不够谨慎的人,不适合做统帅。

  一个是他母亲,他母亲认为他很自私,一旦得权便有了官架子,疏远部属,掠取私利,不是个好领导,因此不适合做统帅。

  最后一个是蔺相如,蔺相如认为赵括只是把兵书读得很熟,却不知道变通,依我的理解,赵括应该是不具备非凡的智力来理解战争艺术的精髓。

  最熟悉赵括的两个人,都没有从战争艺术的角度来谈他不适合做统帅。而是从赵括的性格入手,认为他不适合做统帅。

  一切正如苏格拉底所言:懂得战术只是将兵术的一小部分罢了;一个将领还必须能够为战争的必要事项进行准备,他必须能够为部队取得粮秣,必须是一个足智多谋、精力旺盛、谨慎、懂事、坚忍不拔而又精明强干的人;和蔼而又严峻;坦率而又狡诈;善于警惕而又巧于偷袭,挥金如土而又贪得无厌;慷慨大方而又锱铢必较;审慎周详而又大胆进取,有许多别的品质,有的是天生的也有的是学习得来的,这些品质都是一个想当将领的人所必须具备的。([古希腊]色诺芬著《回忆苏格拉底》)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西楚项昂之 于 2010-11-26 11:19 编辑 [/i]][/color]

2010-11-21 12:36 邓仲华
[url=http://warstudy.com/theory/modern/niu_theorists/015.xml]钮先钟:《战略家》第十五章,《综论西方名将的将道》[/url]

2010-11-25 13:32 西楚项昂之
回复 #2 邓仲华 的帖子

钮先钟的这本书很早以前看过
感觉他没讲透,而且文字也不通俗易懂

2010-11-25 13:38 邓仲华
回复 #3 西楚项昂之 的帖子

个人感觉比您写的条理清楚一些

2010-11-25 13:49 关毛
领导才能说白了就是人的情商而已,没有楼主列举的说赏罚分明啊举贤任能啊什么的这么复杂……

说白了,哪怕只是个文盲,或者是个二愣子,只要能一呼百应,用各种手段让别人听自己的,跟着自己走,这就是有领导才能。而好多饱读兵书,胸怀韬略的书呆子,恰恰最不能做到这一点,也就只有给人家做幕僚的份儿了。

2010-11-25 15:14 风车骑士
  我基本支持楼主的意见,饱读兵书并不足以成为优秀的军事统帅。有的饱读兵书者,投身军营,成为了优秀的统帅或名将,如韩信、曹操、李靖等;而有的饱读兵书者,如马谡、赵括,却成为了失败的典型。也有不读兵书、少读兵书成为优秀的统帅或名将的,如项羽、刘邦、刘备、狄青、朱元璋等,王平、穆圣、李嗣源甚至不识字。当然,不读兵书、少读兵书的草包将军、军人更是车载斗量。
  我认为,饱读兵书,只代表此人军事理论基础好,并不代表军事实践水平高。在绝大多数时候,实践更加重要一些。
  名将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有足够的军事实践经历,才能成为优秀的统帅。一方面,必须要有很高的权威才能让手下服气,要么是血统,比如春秋战国贵族领兵的时代;要么是资历,这就需要较长时间的实践了。另一方面,指挥才能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诸葛亮初出茅庐就火烧博望,毕竟只是小说虚构的而已,那几仗其实都是刘备自己打的,诸葛亮直到刘备去世后才真正成为统帅。即使是韩信这样的大军事家,也是在基层摸爬滚打很长时间才拜为大将的,而且,直到彭城惨败后分兵北上时,才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将、统帅。
  中国历史上绝大部分优秀的统帅都是从实践中一步步成长起来的。一个饱读兵书的菜鸟,直接摇身一变成为优秀的军事统帅是不可想像的。当然,如果饱读兵书,成为优秀统帅的可能性要大于不饱读兵书者。

2010-11-25 15:37 nijieppo
兵凶战危,关键是人品。。。

2010-11-26 08:38 几时
[quote]原帖由 [i]西楚项昂之[/i] 于 2010-11-21 11:44 发表
 虽然有很多未读过兵书,也只有有限的知识的人在战争中成长为杰出的指挥官,但是这类人一般不会进入最为伟大的统帅之列。

[/quote]
铁木真

2010-11-26 10:41 tiger1970
呵呵,我读的中西兵书绝对比一般的班排长多,可是战场上你给我两个人我肯定玩不转。

兵书和统帅基本没大关系。

2010-11-26 11:09 阿巽
种世衡算不算书生掌兵,这也带出了将门世家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都是文人带兵吧

2010-11-26 11:16 关内侯
我个人觉得决断力很重要,一个普通人很难作出下定决心的判断,就比如我们买股票一样,很难作出准确的判断,但有的人则可以。

2010-11-26 19:52 我本人间惆怅客
回复 #11 关内侯 的帖子

还有人可以左右股市:hz1025:

2010-11-27 12:49 轩辕苍龙
机缘巧合,仁智义信勇。

2010-11-27 13:25 伤云
用个人的体会来说,就好比会计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不能直接拿来做会计,不管他学习成绩有多好;而没学过会计的人逼他上岗干俩月一样是熟练工……

至于什么样的人是统帅……统帅不等同于将军,大局观,政治眼光,判断力,亲和力个人以为缺一不可。反倒是上战场的能力不用太苛求。

2010-11-27 14:12 星义
有些事情是相通的,比如说吧,我就认识一个大老粗,而且是个文盲,他除了会写自己的名字别的啥字不会写。但是他是他们县里有名的民营企业家,在建筑业上是全市的龙头老大。每年市政府领导都要给他发奖励的。想想那些MBA如过江之?,干的有如这位仁兄的,怕没几多少吧。兵书,本身就是在“文”这个方面,而统帅,却在“武”之方面。可以由文入武,但是能文就能武那肯定不可能。
不过LZ,你不要偏见“纸上谈兵”,赵括纸上谈兵身死,那是因为他是新手,实际上那一仗赵括的也不错了。话说人家霍去病一开始也是纸上谈兵吗。说到纸上谈兵,《孙子兵法》中的“庙算”不就是说的“纸上谈兵”吗?庙算用今天的话来讲其实就是兵棋推衍之类的吧。兵棋推衍不就是纸上谈兵吗?只不过这种高深的学问,一来古代认为是”帝王术“之流,不让学。二来也不是谁都能学得会的。失传也不必奇怪。

2010-11-27 15:45 土流氓
饱读兵书说明理论基础很深,但是战争毕竟有其特殊性,并不能照搬兵书。

2010-11-27 15:51 关内侯
[quote]原帖由 [i]我本人间惆怅客[/i] 于 2010-11-26 19:52 发表
还有人可以左右股市:hz1025: [/quote]

你理解能力不会那么低吧?买股票成功和左右股市是一码事吗?:hz1017:

2010-11-27 15:51 邓仲华
[quote]原帖由 [i]关内侯[/i] 于 2010-11-26 11:16 发表
我个人觉得决断力很重要,一个普通人很难作出下定决心的判断,就比如我们买股票一样,很难作出准确的判断,但有的人则可以。 [/quote]
这就是钮老在其文章中所说的精神勇气的一部分,级别越高的统帅敢于承担责任才是他们身份的人真正需要的

2010-11-27 16:48 x-dvd
读历史总觉得很奇怪,有些人根本就没有受过任何军事训练,可上手第一仗就威震天下了,难道真有天生的战争机器,天生的战神??
包括种种所谓“兵家大忌”,对于牛人来说,他一个一个全都犯过来,照样可以赢;对于庸才来说,他就是再怎么小心翼翼地遵守,最后一样输得一败涂地。

2010-11-28 23:00 lhctjc
读书是改变你的知识,不能改变人性,而战争是最考验人性的地方,所以不能用书本知识想当然。

2010-11-29 08:42 tiger1970
[quote]原帖由 [i]x-dvd[/i] 于 2010-11-27 16:48 发表
读历史总觉得很奇怪,有些人根本就没有受过任何军事训练,可上手第一仗就威震天下了,难道真有天生的战争机器,天生的战神??
包括种种所谓“兵家大忌”,对于牛人来说,他一个一个全都犯过来,照样可以赢;对 ... [/quote]

练武的知道,很多人练了一辈子,都没练明白。不是不教,是教了听不懂。
可是有的人真的闻一知十,一点就透,一练就会,一会就精。

2010-11-29 09:14 颖颖
再次证明了有道无术不如有术无道。

2010-11-29 23:50 sos2290
这里我想谈一下经验,现实里有个团队,又正好在玩个网络游戏,指挥虚拟战争,对此倒是有点感悟。

首先统帅大军,就不是一个知识的问题,人上一百,形形色色,那么过万的军队,不同的人,不同的想法,如何把这上万人,甚至数十万的人凝聚团结,这种能力什么书能教呢?

情商更重要,一个上位者,就得善于协调,坚忍决断,尤其是战场,士兵生死决于一线,要想赢得士兵的信任,首先将领就得做出表率,大家信服你,你的命令才能执行下去,赢面就大了很多。一个好的将领,会知道大部分部下的名字甚至特点,这样不仅知人善用,士兵也能引为知已。

另外就是慎重,孙子兵法说战争是死生大事,确实如此,将帅一条命令,下面就血流成河,你一条命令关系无数人的生死,想想都是后怕的。

其实兵书不完全是书,而是战争的经验总结,所以有的人不看兵书,也能暗合兵法,就是这个道理,看兵法可以少走点弯路,不过缺点也有,就是体会不及自已作战更深刻。

经验其实很重要,打得越多,就越顺手。

为将之道,有点像为人之道,大家不信任将领,这仗还怎么打....... 至于战术谋略,则在实践中学。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sos2290 于 2010-11-30 00:50 编辑 [/i]][/color]

2010-11-30 22:05 西楚项昂之
[quote]原帖由 [i]sos2290[/i] 于 2010-11-29 23:50 发表
这里我想谈一下经验,现实里有个团队,又正好在玩个网络游戏,指挥虚拟战争,对此倒是有点感悟。

首先统帅大军,就不是一个知识的问题,人上一百,形形色色,那么过万的军队,不同的人,不同的想法,如何把这 ... [/quote]

这个回复不错,赞美之

2010-12-2 15:16 salasttt
嗯,收看收看~

2010-12-2 22:44 wang17212
其实领导才能比较重要,要有个人的魅力,不然谁服你

2010-12-6 18:19 sos2290
[quote]原帖由 [i]西楚项昂之[/i] 于 2010-11-30 22:05 发表


这个回复不错,赞美之 [/quote]

个人指挥虚拟战争的一点心得吧。

像战争,尤其是大型战争,组织能力和统率能力非常重要,人越多并不意味着实力越强,也意味着组织的难度成几何倍数的增加,那种强度可以用恐怖来形容,一旦你指挥不动,军队越多,反而是个累赘。

比如我现在手上有150的虚拟战争手下,首先不可能24小时在线,那么寻找好的帮手来对这150人进行管理组织指挥,就尤其重要,一个人毕竟管不过来啊。那么想象一下,如果指挥10万人,那是什么概念。

所以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找到得力的干将协助进行管理指挥实在是太重要了。


以前看古书,说某某大将统率数十万大军如闲庭信步,现在才明白是怎么回事:他会用人啊,有优秀的部下帮他进行组织管理,他自已当然就轻松,可以专心于谋略和战术的运用。

就个人的感觉而言,所谓的统帅能力大致应该分两种:其一是统帅本身的能力和个人魅力,其次是统帅的组织和管理,以及发觉人才的能力。

现在我也明白,韩信为什么会说刘邦只能指挥10万人了,每个人都有统率的极限,再多了你没办法组织啊,我能指挥200人就顶破大天,刘邦能指挥10万人简直就是大神了,至于韩信这帮人,牲口啊:hz1004: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sos2290 于 2010-12-6 18:24 编辑 [/i]][/color]

2011-1-28 17:47 越骑校尉
兵书写的是理论知识,而做统帅则是实践的行为。理论指导实践,但实践的过程又会影响理论的发展,是要“两手抓,两头硬”才能成为名将的。饱读兵书只能证明你理论知识学得好,但不代表实践经验丰富。不从基层做起,很难全面了解各种细节的。
人类历史本身就是一部战争发展史。应用到军事上的每一项技术都会对战术产生影响和改变。而理论(兵书)只能是对前一场战争的总结,对后一场战争虽然也有指导作用,但绝对不是前一场战争的简单复制。实际上兵书和武器一样,是会存在“过时”这种概念的。能保留下来的只有还没完全“过时”的东西。

2011-1-28 17:52 冒险王
因为很简单,书是讲道理的,但战场不是讲道理的地方。

2011-1-31 00:43 轩辕苍龙
熟读万卷书并不代表你能思考周全……战争赌国运,考虑不周,失败的将是整个民族。

2011-1-31 08:26 phoenixdaizy
强将很多是从基层士兵做起的,你不了解基层很难了解战争全貌。

2011-2-10 21:58 越骑校尉
不光打仗,干任何集体协作劳动都需要优秀的管理者,而这个管理者必须是要从基层做起。没有人天生就是将军,也没有人天生就是老板。但同做老板不同的是——生意失败无论损失多么惨重都有机会东山再起,打仗就不同了,一旦输得命都没有怎么再起?

2011-2-13 18:32 益德张
中国古代那些游牧民族好象没什么兵书读吧?可是和有兵书读的汉族打却经常有占上风。

2011-2-13 23:15 zhuyelin119
苏格拉底所言:懂得战术只是将兵术的一小部分罢了;一个将领还必须能够为战争的必要事项进行准备,他必须能够为部队取得粮秣,必须是一个足智多谋、精力旺盛、谨慎、懂事、坚忍不拔而又精明强干的人;和蔼而又严峻;坦率而又狡诈;善于警惕而又巧于偷袭,挥金如土而又贪得无厌;慷慨大方而又锱铢必较;审慎周详而又大胆进取,有许多别的品质,有的是天生的也有的是学习得来的,这些品质都是一个想当将领的人所必须具备的。
楼主的问题在苏格拉底的话中都可以体现。先回答第二个问题,什么样的人适合做统帅?我认为统帅不论出身这是第一点,无论是地痞流氓,还是平民百姓,还是名门战将,都可以成为统帅。知识可以学,性格也是可以改变,所以可以说任何一个人都适合做统帅。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好的,正如如今的社会一样。作为统帅,也可以是领导。当然我们的前提是你这个领导要让人信服,关系党之流不在其类。第一你要有决断力,在任何问题上也许你会遇到多个选择,这时候不能犹豫,要清晰的认识到选择哪个。其次要有良好的认知力,正如 苏格拉底先生所言要和蔼但是亦要严峻。什么事都嘻嘻哈哈,那你不适合。什么事都板着张脸,也不适合。那么和蔼严肃对半分就好了?错。你要正确认识到什么时候该严肃,什么时候该嘻嘻哈哈。这样可以总结为拉拢人心的能力。因为严肃使人信服,嘻嘻哈哈使人亲近。这能力是后天学习的,而如何能得到这能力,可以说有些人大概天生就有,但如果没有那么你就要自身绝对理性,把各种利弊快速的反应进脑子中,并进行判断。这样很累,但是没有办法。
现在回答第一个问题。为什么饱读兵书不足以获取统帅之才?我感觉这个问题是很明显的,兵书的知识是死的,只读了兵书上的东西,但是现实战场上各种情况都会有较大较小的变化。而一旦死知识碰到活情况,那么就要看统帅的应变能力了。另一个方面,兵书是人写的,写兵书的人难道认为你看了这书就可以用兵如神了?当然不可能,人家也是自己带兵出来的,知道实践出真知,但是也看清楚了理论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必须实践理论一起抓。在实践中体会理论,从而融会贯通。
再谈谈赵括,赵括纸上谈兵众所周知,但是只看赵括轻浮的一面并不尽然。可以说所有古人出身都不是人杰,那么赵括也是。他也是一个普通人,而普通人变身为一代名帅,必定要经历无数的战争才能成功。而赵括呢,从小生于富贵家,虽然饱读兵书,但是正如他父所言,轻浮认为什么都太简单了,这跟我们现在的年轻人不都是一样的吗?现在年轻人都认为这个简单,那个简单,把一切都看的太简单。但是年轻人总也会成长,而那些年轻人中有人成为优秀的领导人,为什么?因为成长是一个蜕变的过程,他们经历了挫折就醒悟了,就成长了,就这么简单。而赵括可以说运气太差,第一赵国当时已是退无可退,没有有力的条件让他成长。第二他第一次战役便是秦军统帅多年的老将白起,败是必然的。可以说时命皆悲,有何办法呢。所以我认为赵括有错,但是没有错的那么离谱,失败是可以接受的。但是老天没给他第二次机会。
以上只是我个人观点,欢迎点评,也许浅显,请各位见谅。

2011-2-17 21:01 紫劉輝
張良學過兵書,劉邦跟張良學過兵書,項羽也有一定的基礎。
這些人只是簡單學了下。

軍事知識可以考書本獲取,也可以靠經驗積累。二者兼備當然更好。

曹操諸葛亮蕭衍范仲淹岳飛王陽明…………飽讀兵書的成功將帥也不少

2011-2-17 21:23 好名没了
熟读兵书的人只适合做幕僚或者去教学生,只有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才能担当主管(统帅)

2011-2-18 10:46 巴卡斯博士
回复 #33 益德张 的帖子

冷兵器时代游牧民族的优势主要是需要后勤保障极少
骑兵机动灵活。
也有劣势:比如天气不好时,游牧民族没有好的草场牲畜大量死亡。游牧民族不会造弩机,这是中原帝国对付他们的一大武器。游牧民族没有好的重型攻城器械
但蒙古骑兵时代有了改善,他们居然有回回炮解决了攻城器械这个难题。所以蒙古兵所向披靡
您说的游牧民族不讲兵法也打得很好,主要因为他们没有遇到中原的名将宿将。

2011-2-19 13:52 zhangjia1881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2011-2-19 18:46 keds167
兵书是前人的经典,是死的;实战的经验,是活的。
——这就是道理。
所以,即使游牧民族打败汉军也并不为奇。

2011-2-20 01:33 shuogao
想起那句“仗义每是屠狗辈,负心总是读书人”,书读多了,就太在意心里的小九九了。到了战场上举棋不定,总想争取利益最大化,结果满盘皆墨,太正常了。

关键就是那些古代的圣贤书都好比不同门类的哲学书籍,书读杂了,反倒没了主见

2011-2-21 22:09 zeloti
为何饱读兵书不足以获取统帅之才?
====================
这问题本身就不对,用兵如神的王阳明就是先饱读兵书再上战场而屡建奇功的

2011-2-21 22:18 sos2290
[quote]原帖由 [i]shuogao[/i] 于 2011-2-20 01:33 发表
想起那句“仗义每是屠狗辈,负心总是读书人”,书读多了,就太在意心里的小九九了。到了战场上举棋不定,总想争取利益最大化,结果满盘皆墨,太正常了。

关键就是那些古代的圣贤书都好比不同门类的哲学书籍, ... [/quote]

那个不一定,社会人员里一样有怕死鬼,读不读书跟明不明理没什么必然联系。

2011-2-21 22:20 邓仲华
菲特烈的名言说:“一匹在尤金亲王帐下服务的骡,虽曾历经21次战役,但仍不能变成优秀的战略家
经验和思考必须互相配合,理论与实践必须互相配合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邓仲华 于 2011-2-21 22:24 编辑 [/i]][/color]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