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15 22:35
我本人间惆怅客
隋炀帝三征高丽是为了赌气???
隋炀帝大家都知道,是个争议很多的亡国之君,主要是它本身很有才华并留下了很多功绩以及其身为亡国之君相互矛盾所致,观其一生,其中亡国最大的原因就是穷兵黩武,而穷兵黩武的最大案例就是三征高丽了,这个大家都知道,并且也很为杨广惋惜,堂堂大隋朝,113万兵力,其中有四十五万能征惯战的精锐府兵,这支大军,往前看也许只有秦始皇灭楚时动员的军队能与之相较,額。。还有苻堅。可以说是必胜之战了,论精锐,隋朝精兵早已南征北战多年,论数量,估计都比高句丽百姓多了,可是就是这样悬殊的兵力下,隋朝打得亡了国,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杨广非得打下高句丽不可吗,为了赌气,还是为了面子??我开始也是这么想,不过最近看了些关于它的材料,才发现,这个亡国之君并非那样小家子气,不说废话,下面说说几点征讨高丽的原因。
1自魏晋以来,高句丽就趁中国内乱之机向西北进行扩张,经过多次和鲜卑慕容氏等北朝几致亡国的生死相搏,至后燕时终于全面制了辽河流域。对高句丽而言,占据辽河流域不但可以获得大量肥沃的耕地,补充国内的不足以增强国力,其次可以在此招降纳叛,收揽中国逃避战乱的人才,直接导入汉人先进的文化制度和科学技术;再次利用辽河流域易守难攻的地理环境,屏藩本国,同时争取对东胡各族的主导权,拥有与中国抗衡的实力。隋朝统一天下以后,从文帝杨坚开始,就致力于恢复汉朝时的疆域,不断对外用兵,到大业年间,已先后臣服突厥,吐谷浑,西域诸国,重建了对四夷的朝贡制度,但是只有高句丽依然对抗着中国,不时勾结契丹和靺鞨入寇边疆,掠杀边民,同时还和被击败的突厥人暗通款曲,对隋朝君臣来说,始终是心腹之患,不得不除,更何况朝鲜半岛北部自汉朝起就是中国领土,对于一心要建立远超汉朝世宗孝武皇帝功业的杨广来说更是必取之地。因此,杨广征高句丽根本不是后世所谓的好大喜功和心血来潮。
2高句丽当时是中国东北东部和朝鲜半岛北部的一个封建王国,几百年的历史,到隋唐时期很强大了。隋朝包括后来的唐朝都要灭之已绝后患,你想,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帝国能允许另一个越来越强大的封建国家在他身旁逐渐壮大吗?这和现在的美国对中国采取遏止的做法不是如出一辙吗?不然为何 太宗皇帝,額。。。。唐太宗皇帝,为什么要步隋炀帝的后尘,去打高丽呀,结果还是狼狈的回来了。因此再次说明了,当时高句丽对中国的威胁。
3这个时候杨广正处于他的人生巅峰,从他即位起,开科举,举贤良,收天下书籍建副本于洛阳观文殿,修建大运河,巡控南北,接着北击突厥,侵略林邑,琉球,驯服契丹,西讨吐谷浑,伊吾,威服西域各国,重开丝绸之路,文治武功之隆基本上无几人可比,在征高丽失败前,他还是天下百姓心中的英主。纵使有些小过(奢侈,大兴土木等),百姓也不大可能太放在心上。因此这时候的他,面对强盛的国家,稳固的内部(有人说当时已经有内乱了,但是我记得好像当时挺太平的,除了有个不成气候的瓦岗寨),杨广这时候出征高句丽无可厚非,毕竟消灭一个日渐强大的敌人,又可以夺回属于自己的土地,何乐不为,我想隋炀帝他之所以失败,不是在战略上,而是在战术上
至此,可以看出 隋炀帝绝不是某些垃圾历史剧里演的那样,时间不早了 ,在下明天有课 就写到这里吧
2010-11-15 22:42
XM8
打不打高句丽和如何打高句丽可不是一个问题.
说打高句丽是为了赌气,显然不正确.不过一而再,再而三,那原因要么是他不能认识到高句丽问题是无法迅速解决的,这显然和某些人眼中的杨广形象不合,要么就是虽然他认识到了,但是致意要这么干.
2010-11-15 22:47
我本人间惆怅客
兄台有好好看贴吗???如没有,则请好好看看。。。。。。。。。。。。。
2010-11-15 22:49
XM8
还请指出我说的有什么不对
2010-11-15 22:54
我本人间惆怅客
本人的观点写出了必争高丽的三大原因,以及足够的准备,可以说 无论那一次都应该是必胜的战争,只是隋朝没有控制好局面而已,但是 每一场战争都是占有绝对的优势的,因此 所谓的不能迅速解决并不准确 ,只要掌握好了战争要素,那绝对可以一定江山,故而本人结尾结论是 失败在战术上 而不是战略上
2010-11-15 23:00
XM8
你哪里论证了"无论那一次都应该是必胜的战争"?
2010-11-15 23:07
我本人间惆怅客
形式强与弱的问题 本人要下了 就不加以说明了 隋朝启用精兵强将,足以踏平高句丽 这事实力的问题了
2010-11-15 23:24
lhctjc
请问像实力对比如此悬殊的对手,是否可以用蚕食政策来慢慢消耗他们实力,最后一举拿下呢,如同大陆对待台湾一般。这是否是一种战略对策呢
2010-11-16 06:34
dingbo011
杨广第一次征高丽时 几乎带了所有的府兵(隋朝的看家部队) 积聚了除张须驮等少数几个人以外的所有名将~~~
高丽是好打的么?
李渊 李世民 李治3代才灭了高句丽的~
酒徒的小说 家园 中 有详细的描写~:hz1020:
2010-11-16 08:36
黑传说
个人觉得三个可能:
一、借外部战争统一国内意志,转移国内矛盾。
二、类似后来日本战国乱后,丰臣秀吉利用侵略朝鲜的噱头,借打败仗大幅度削弱诸侯/功臣实力,当然了,打赢了更好,可以获得更多可封赏的资源,两头都划算。
三、战略眼光,抑制可能的潜在威胁。
2010-11-16 08:38
马岱
主要受高丽(实为高句骊)这个词语误导,一般人还以为是朝鲜半岛那荒凉的地方,要说是辽东就可以理解了,无论是汉朝还是明朝,辽东都是不可放弃的要地。
征伐这种事,一般情况下没有必要亲征,派大将去就可以了,皇帝的主要职责还是坐镇中枢。
2010-11-16 09:41
黑传说
回复 #11 马岱 的帖子
我以前有帖子讨论南征成败的时候,说到皇帝是否坐镇的问题。
秦亡和隋灭,和皇帝经常外出恐怕很有关系,毕竟中央政府运转在当时的交通和通讯情况下,皇帝外出巡查,会严重导致治理过程负荷过重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黑传说 于 2010-11-16 09:43 编辑 [/i]][/color]
2010-11-16 10:10
马岱
皇帝亲征其实有急于求成的意思,皇帝亲征,自然执行力大大加强,但同时不达到目的不好撤兵。战争是一件很复杂的事,如此加大了将帅的压力,容易打成政治战。
2010-11-16 10:34
恨地无环
征辽东有个历史性的难题,就是饥寒。
曹孟德听了郭大神的,轻兵疾行,马匹都宰了充饥,才算没有饿死。
那还是征伐对象没有城防的情况下才能行的险招。
隋炀帝几次征高丽,都没有解决好粮草问题,首先是因为他调动的军队规模太大,动辄几十上百万之众,一方面前线供应困难,另一方面后方的征粮劳役又使人心思乱,无论是轻兵疾行还是大军合围,遇到坚城死守、败即请降的战术,僵持不下,饥寒交加,或又国内生变,只能撤退。
唐太宗征高丽,饥寒这两条高压线拉得很紧。他吸取隋朝的教训,改水道运粮,又自着褐袍,“在辽左虽盛暑流汗弗之易,及秋穿败”,乃知士兵衣甲寒暖。加之只募了十万兵士,后勤压力本来就小,因食于敌的效果也更好。但最后还是阻于安市坚城,有饥寒之危,知难而退了。
比较而言,隋炀帝征高丽,在战争的层面上,即使说“该不该打”这个大战略没有错,在怎么打这个小战略(战役法)上,肯定是有大问题的,而征高丽的后勤压力超过了整个国家的承担能力,如果这都不算战略失误,那明显是为其文过饰非了。
2010-11-16 11:46
伤云
没人说高句丽不该打,事实上到了后来唐朝也坚持要征东。
问题在于杨广打的水平,二楼说的对,“打不打”和“如何打”是两个问题,一个是战略,一个是战术。
最起码从结果上看,杨广输的一塌糊涂。而这种失败竟然是经历了三次反复……
另外,战争不是战略游戏,兵精粮足不代表一定会获取胜利,甲兵不完也未必就等于失败。
打算在几十年内干完几代人的工作,即使那些工作都是应该做的,这种做法也是昏庸的。而这种行为,个人理解可以归入好大喜功一类。
2010-11-16 13:21
zhuyelin119
占尽优势的隋军败北虽不免败在杨广的小视天下之错,但高丽亦不可小觑。君等可见辽东乃兵家必争之地,而隋朝正值盛极之时。
一征高丽:隋军100来万,分兵40路,每路攻一城。而且不设统帅,各自为战,军队开拔的时候就带上全部的粮食,导致开始的时候为了减轻行军负担拼命的吃,后来没的吃。而且隋炀帝命令只要高丽人言降,就不得继续攻城,很多城池就是在马上要被隋军攻克的时候,高丽人诈降得以保住。旷日持久没有胜果,隋炀帝下令撤退,各军没有统一的指挥,导致大溃败,高丽人乘机追杀,隋军惨败,伤亡殆尽。如此可见,杨广战略想法并未错,一如希特勒的闪电战,他也不想把战争托的持久,而且亦不想伤及百姓。却不料高丽人如此狡诈,最后一直未曾遭遇败北的他心慌后,指挥不当而遭溃败。
而二征则是很明显的赌气行为,不想败北,而败北的耻辱让杨广动用了自己的全部国力去支持对高丽的讨伐。三征那是迫不得已,国家因多次征战,已经怨气遍地,百姓不满,为了夺回天下的民心,杨广势必要获得一场胜利来平息民怨。最后虽然胜利了,但是国家也是支离破碎,而其中的捣乱分子更是层出不穷,最后亡国则是必然形式。可以说是一招错则满盘皆输,可悲,可叹。
以上仅是我个人观点,莫骂偶。
2010-11-16 21:39
我本人间惆怅客
回复 #8 lhctjc 的帖子
如果当时有个向美国这样的势力存在的话 我想应该如此
2010-11-16 21:44
我本人间惆怅客
本文的观点就是 征讨高句丽的必要原因,并且也得出结论是败在战术上,其他几位朋友都说的在理,但是与在下的观点并不矛盾,在下只是觉得 只要隋朝用对人 用对战术,我绝对认为这个时候打高句丽是最佳时期,要是等着慢慢耗 ,人家会不会更强大先不说,首先自己能不能保持不衰弱。这就是问题了
2010-11-16 22:04
XM8
李世民征高句丽没有犯任何战略战术错误,还不是打不下来.
2010-11-16 22:09
我本人间惆怅客
李世民真的没有犯错误吗? 阁下确定? 放回几十万俘虏这不是错误 ,他比隋炀帝还狂妄
2010-11-16 22:26
XM8
他什么时候俘虏过高句丽几十万大军的?
2010-11-16 22:41
我本人间惆怅客
这就要兄台自己找了,小弟又要下了 毕竟日本的时差晚一个点,我得睡了
2010-11-17 12:10
绝世天骄
[quote]原帖由 [i]黑传说[/i] 于 2010-11-16 09:41 发表
我以前有帖子讨论南征成败的时候,说到皇帝是否坐镇的问题。
秦亡和隋灭,和皇帝经常外出恐怕很有关系,毕竟中央政府运转在当时的交通和通讯情况下,皇帝外出巡查,会严重导致治理过程负荷过重 [/quote]
寇准几乎挟持真宗亲征,就是个例外。
2010-11-17 20:10
我本人间惆怅客
话说寇准确实有点赌了 ,外一局势真有什么变化,那么 就提前上演英宗与王振的杯具了
2010-11-17 21:16
XM8
帮我找找那几十万的记载吧,我找不到.
2010-11-17 21:44
我本人间惆怅客
在资治通鉴里,不过里面的俘虏变成了三万。。。。
意思是 高句丽将领高延寿等人率领靺鞨、高句丽兵十五万来救援,被击败。高延寿向唐军乞降,来到唐军军营,一进门就跪下,挪动膝盖向前,拜伏在地。(《资治通鉴》上说“延寿、惠真帅其众三万六千八百人请降,入军门,膝行而前,拜伏请命。”)唐太宗对他们说:“东夷少年,跳梁海曲……自今复敢与天子战乎?”高延寿等人“皆伏地不能对”。唐太宗将降军中的高句丽军官、酋长三千余人虏往中原,其余高句丽人悉数释放。。。。。。。野史就不是这么说的了,到底三万人中有多少个军官呀,三千多了 ,那么岂不是十夫长也算是个人物了???
再说明下 早在唐太宗贞观初期时,就不顾大臣魏征和李大亮的劝阻,对归顺的北方游牧民族部落要土地给土地要物资给物资,结果这些部落享受够唐朝的恩惠后胃口反而越来越大,索性就叛乱了。。。这就是纵容
2010-11-17 22:05
XM8
李世民征高句丽失败是因为久攻安市不克,天气转冷,补给不足.管他俘虏多少万,放回去多少万,这些人会对他攻克安市带来麻烦吗?
纵容不纵容是另外一贴讨论的问题.
2010-11-17 22:17
我本人间惆怅客
那么为什么不杀,而是放? 某另个民族的俘虏就没这好事了,那些俘虏,回去后不是兵了,他们都成了和平使者????
2010-11-17 22:26
XM8
[quote]原帖由 [i]我本人间惆怅客[/i] 于 2010-11-17 22:17 发表
那么为什么不杀,而是放? 某另个民族的俘虏就没这好事了,那些俘虏,回去后不是兵了,他们都成了和平使者???? [/quote]
你知道安市为什么坚守不降吗?就因为某个前二愣子叫嚣要屠城,这还没真杀呢都已经坚定人家抵抗信念了,这要真的杀了,以后你也别指望人家投降了。
我还是那句话,俘虏放回去以后会给李世民攻打安市带来什么不利因素吗?据司马光记载好像不但没有不利反而彻底孤立了安市,是大大有利。
2010-11-17 22:43
我本人间惆怅客
所谓的战局是当时的情况,作为后人的司马光怎么就一定说的对,根据种种史料来看,只要是个后世人就都能分析,不一定司马光的就准确,毕竟当时还有封建的思想,以及避讳等问题制约,司马迁的观点未必就不是迎合统治者。故而,他说的观点可以参考,但不一定要认可。
至于那一套 ,我之前就说了 李世民狂妄,总是想着以德服人,这是痴人说梦,隋炀帝强他多少倍,尚且不行,何况他。。这观点 我之前说过吧
2010-11-17 23:00
XM8
司马光只是说安市周围的地方人都跑光了,我个人分析认为这样是对攻打安市非常有利的。当然你要是认为司马光的记载不对,需要给出证明。
请你指出李世民的行为如何给战局带来了不利影响。
2010-11-18 17:14
我本人间惆怅客
我没说她说的不对,只是未必就是真相,毕竟他性质和我们一样 都是后世人, 因此 不必以他说的作为事实。
你说的也不是没道理,但是不见得我说的就是错,就到这里把,我心情不太好,不想辩论了
2010-11-20 20:30
杨少凡
司马光再后世,也比我们更接近那个时代,掌握的原始史料也更多,不是吗?
而且资治通鉴虽然通俗了些,但也没有被开除出史料范围吧。
2010-11-20 22:21
我本人间惆怅客
话说就算知道得多一点,也未必就说明他的论言不受主观,以及政治因素的影响呀!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