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炎黄春秋 » 试析西安(镐京、长安)历史上各个时期的人口


2010-10-17 16:19 边城玫女
试析西安(镐京、长安)历史上各个时期的人口

  本文节选自拙作《世界历代各大城市人口考·中国北方城市》。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无特殊说明,本文只计城区人口,不含郊县人口。比如唐长安,只算城墙内部的,而非京兆府人口)



  公元前1000年,镐京,人口[b]5.5万[/b]。《诗经·周颂》记载:为了播种,周成王一声令下,镐京方圆三十里内一次出劳动力两万人以上。
  公元前800年,镐京,人口[b]8万[/b]。有学者估计丰镐两京共有居民15万以上。
  按1956-1963年的《考古》、《考古通讯》等记录的数据,据实测,汉长安城的面积和布局,既有与文献相合之处,如实测的长安城周长25.7公里,合汉里六十二里强,基本符合文献记载的六十三里;但长安城墙的高度和宽度均超过文献记载。南垣长约7.6公里,北垣长约7.2公里,东垣长约6公里,西垣长约4.9公里。面积约39平方公里。《汉代城市研究》(周长山)与《汉代城市社会研究》(张继海)都指出:城市中的居民成分和职业多样,城市人口大约占人口总数的1/4左右。
  公元前100年,西汉天汉元年,城区人口大约[b]25万[/b]。
  公元2年,西汉元始二年,《汉书·地理志》记载:京兆尹辖12县,有195702户、682468人。其中长安城有80800户,按京兆尹户均人口3.49人;按此计算,长安人口当为281900人。若将皇族、士兵及其他人员计算在内,当在[b]50万[/b]左右。
  公元140年,东汉永和五年,历经西汉末年的战乱,加之东汉建都洛阳,长安规模大为缩小。《后汉书·郡国志一》记载:京兆尹十城,户53299,口285574。按东汉长安、万年两县人口占京兆尹比例大概为三分之一,大约[b]9.5万[/b]人。
  公元280年,西晋太康元年,《晋书·地理志上》记载:京兆郡汉置,统县九,户39150。按西晋长安、万年两县人口占京兆府比例大概为36.4%,按当时全国户均6.57人推算,大约[b]9.4万[/b]人。
  公元613年,隋大业九年,《隋书·地理志》记载:京兆郡有308499户。根据《通典·食货七》609年的户口比率系数5.17,得出城内人口大概32.6万。加上宫内人口,与官吏驻军等,大兴人口约[b]49万[/b]。
  唐长安城外郭东西广9721米,南北长8651.7米,周长约36.7公里,总面积达84平方公里,是明清西安城面积之9.7倍,汉长安城之2.2倍、北魏雒阳城之1.2倍,隋唐洛阳城之1.8倍,元大都之1.64倍,明南京城之1.9倍,明清北京城之1.35倍,古罗马城之7倍,5世纪君士坦丁堡城之7倍,公元800年巴格达城之6.2倍。
  公元639年,唐贞观十三年,长安城区人口[b]40万[/b]左右。
  当时京兆府有户207650,口923320。其中城内120坊得42450户,18.9万人。北衙禁军羽林卫6000人。南衙禁军每月1万人。其他人员成分数据依“王培华对737年的描述”减半。户口比率系数为4.45,按照下一段“742年”相同的算法,18.9+(0.6+1.8863)*4.45+1+7.5+0.5+1=40万人。这与西方历史学家钱德勒《四千年城市发展史》对637年长安人口40万的估计,刚好持平。
  公元650年,唐永徽九年,长安城区人口约[b]50万[/b]左右。
  公元705年,唐神龙元年,长安城区人口约[b]70万[/b]左右。
  公元742年,唐天宝元年,长安城区人口[b]94万[/b]左右。
  关于唐长安过百万的说法,最早来源于日本的史学家。当代许多学者提出了质疑,认为只有70万左右。我个人认为,唐天宝年间的长安,人口应该没过百万,但也不止70万。《新唐书·地理志一》载:“天宝元年,京兆府京兆郡领县二十,领户362921,口1960188。”《太平寰宇记·关西道》载:“京兆府共分为487个乡和120个坊,其中长安、万年二县占104个乡和全部的坊。”以每乡(坊)平均户数计,二县共应得138500,其中城内120坊得74200户,这也基本符合宋代《长安志》的记载:“长安、万年两县共有11万户,城内8万户。”这么城内人口大概是40万。根据《汉唐长安的粮食供应与关中天地人关系的消长》(王培华)的描述:“(737年)皇室及服务人员15万、京官和京吏37727,到京师参加选官和科举者最高1万等四种人口,禁军及附近驻军15万。”但可以看出,“禁军及附近驻军15万”用此来计算不太合适,毕竟军队不可能都驻扎在长安城内。天宝元年,北衙禁军四卫大约2万人,南衙十二卫计12万,每个月1万轮班。那么驻扎长安的总兵力应该3万左右,南衙家属应该在城外,北衙家属算城内的比较合适。京官和京吏37727,这应该算户,再根据《资治通鉴·卷208》与《新唐书·地理志》的关于京兆的户口比率,大概是1比6。唐朝长安城宗教昌盛,狄仁杰上疏有云:“无名之僧,凡有几万,都下检括,已得数千。”《唐长安佛寺考》(孙昌武)也认为,长安两百左右所寺院,其兴盛时期,僧侣当有数万之众。我们按最保守的估计,和尚与道士共计2万。那么此时长安最终人口在40+(2+3.7727)*6+1+15+1+2=94万。
  公元774年,唐大历九年,长安人口约在70-75万之间,取[b]72万[/b]。第二年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叛唐,唐朝全面衰弱。
  公元820年,唐元和十五年,京兆府户口24万,为天宝元年的2/3,当年户口比为5.76,根据计算,长安人口约在58万到61万之间,取[b]60万[/b]。元和中兴,长安最后的辉煌。
  989年,北宋端拱二年,京兆府共有60726户,按距此最近的咸平六年(1003年)户均4.16口(算女口)计,再算上未计算的客户系数1.6倍,按北宋长安人口占京兆府比例大概为26.7%,那么长安、万年两县人口约为[b]10.8万[/b]人。
  1080年,北宋元丰三年,京兆府户数略微增加。由于宋代无地农民众多,多数人口被迫附于地主,因而形成主户与客户的户口统计制度。按户均2.84口(算女口)计,再算上未计算的客户系数1.6倍,长安、万年两县人口约为[b]30.6万[/b]。
  1102年,北宋崇宁元年,京兆府人口稳步增加,13县共有234699户、537288人。按户均4.58口(算女口)计,再算上未计算的客户系数1.6倍,长安、万年两县大概约[b]45.9万[/b]。
  1208年,金泰和八年,京兆府12县共98177户,按长安、万年两县人口占京兆府比例大概为28.6%,按金户均6.36人推算,人口约[b]17.9万[/b]。
  1252年,元宪宗二年,奉元路户33935,口271399。(壬子年数。)领司一、县十一、州五。州领十五县。按长安、万年两县人口大概是奉元路四分之一计,那么大概[b]6.79万[/b]人。
  1457年,明天顺元年,西安府31县有131120户,按嘉靖年间西安府户均8.68口计算,总人口约256900人。长安、咸宁两县人口大概为[b]8.09万[/b]人。
  1542年,嘉靖二十一年,西安府有181902户、1579116人,其中长安县户5391,口27603;咸宁县户12410,口74784。两县人口大概为[b]10.2万[/b]人。
  1778年,清乾隆四十三年,长安147110人,咸宁352327人。两县人口大概为[b]50万[/b]人。
  1820年,清嘉庆二十五年,西安府的总人口上升到2962547人,较乾隆时增长22.25%,长安、咸宁两县人口大概[b]61.1万[/b]人。
  1866年,清同治五年,咸宁、长安两县共[b]67.4万[/b]人。
  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咸宁、长安两县仅存[b]37.1518[/b]万人,下降44.88%。同治年间,在陕西地区发生的清廷镇压回民起义事件和光绪年间(1875~1908年)的连年灾荒,使西安市境人口急剧下降。咸宁县午门仓的菜园前村和张家堡原为回民聚居区,战乱之后已无村落。据各县旧志记载,清末长安、咸宁、鄠县、盩厔、临潼、蓝田、高陵7县人口总数约为1198727人,较道光年间下降14.5%。
  1911年,清宣统三年,长安县248284人,咸宁县286588,省城有23265户,[b]8.3967万[/b]人。
  1929年1月,民国十八年,省城[b]10.1548万[/b]人。
  1931年9月,民国二十年,省城[b]11.8135万[/b]人。
  1932年4月,民国二十一年,省城[b]11.1628万[/b]人。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省城[b]15.15万[/b]人。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省城[b]20.8856万[/b]人。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省城[b]197257万[/b]人。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省城[b]24.6478万[/b]人。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省城[b]23.0613万[/b]人。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省城[b]22.3847万[/b]人。
  1941年,民国三十年,省城[b]25.1658万[/b]人。
  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省城[b]34.5429万[/b]人。
  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省城[b]39.2259万[/b]人。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省城[b]48.9779万[/b]人。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省城[b]54.9199万[/b]人。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省城[b]62.5309万[/b]人。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省城[b]63.0386万[/b]人。
  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省城[b]59.767万[/b]人。因临近解放,原驻西安的国民党军政人员及其家属纷纷撤离,总人口下降,较上一年减少5.2%。

  【Tertius Chandler, Four Thousand Years of Urban Growth: An Historical Census, Lewiston, NY: The Edwin Mellen Press, 1987. ISBN 0-88946-207-0.】
  【Tertius Chandler and Gerald Fox, 3000 Years of Urban Growth, New York, NY: Academic Press, 1974. ISBN 0-12-785109-7. Figures in main tables are preferentially cited. 】
  【《诗经·周颂》】
  【《西安历史述略》(武伯纶),陕西人民出版社,1979版,P104.】
  【《20世纪以来中国的秦汉城市史研究》(彭卫)】
  【《考古通讯》1956、1957、1959年等各期】
  【《考古》1958、1959、1960、1963年等各期】
  【《汉代城市研究》(周长山)人民出版社 2001版】
  【《汉代城市社会研究》(张继海)北京大学 2002版】
  【《汉书·地理志》】
  【《后汉书·郡国志一》】
  【《晋书·地理志上》】
  【《隋书·地理志》】
  【《通典·食货七》】
  【《新唐书·地理志一》】
  【《新唐书·列传第四十·狄仁杰》】
  【《太平寰宇记·关西道》(乐史)】
  【《长安志》】
  【《唐长安佛寺考》(孙昌武)】
  【《汉唐长安的粮食供应与关中天地人关系的消长》(王培华)】
  【《资治通鉴·卷208》】
  【《宋史·地理志三》】
  【《金史·地理志》】
  【《元史·地理志三》】
  【《明史·地理志》】
  【《陕西通志》嘉靖版】
  【《西安府志》乾隆版】
  【《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梁方仲)】
  【《续修陕西通志稿》民国版】
  【《咸宁长安两县续志》民国版】
  【西安市政府《市政月刊》第一期】
  【陕西省会公安局《公安月刊》】
  【《民国二十四年陕西分县人口数》(陕西省民政厅统计)】
  【《陕西省各县保甲户口统计表》(陕西省民政厅统计)】
  【《陕西省各县保甲统计报告表》(民国30年12月)】
  【《西安市人口资料汇编》(西安市统计局1986.12)】
  【《陕西省会警察局户口统计报告表》(民国34年1月)】
  【《西安市政府三十四年度工作报告》】
  【《陕西省会警察局户口统计报告表》(民国34年12月)】
  【《西安市政统计报告》(西安市政府统计室民国37年7月)】
  【《十年来之陕西经济》(陕西省银行经济研究室特刊,1942)】

2010-10-17 16:35 XM8
不知道LZ对于户口隐匿现象如何分析?

2010-10-17 20:15 郝伯道
有学者认为长安是世界上最早人口过百万的城市
时间为唐朝
不知可行度如何

2010-10-17 20:31 佛山黄师傅
回复 #1 边城玫女 的帖子

如此多的数据,如此好的文章,可见作者真是下了一番功夫了!

2010-10-17 20:37 KYOKO
从唐到宋到元,人口减少了那么多,难道实行计划生育了?

2010-10-17 21:40 宇文骁
你空間那篇"试析宋元时期的开封城内人口数量"怎麼不放上來

2010-10-18 17:27 边城玫女
[quote]原帖由 [i]XM8[/i] 于 2010-10-17 16:35 发表
不知道LZ对于户口隐匿现象如何分析? [/quote]


首都的户口隐匿没那么严重的
当然唐朝的户口隐匿没有宋朝那么好估算
在我的另一文《试析宋元时期开封城内人口数量》,初步讲述了如何估算宋朝的隐匿人口

长安人口过百万比较困难
主要是粮食供应问题。

2010-10-18 17:29 边城玫女
[quote]原帖由 [i]宇文骁[/i] 于 2010-10-17 21:40 发表
你空間那篇"试析宋元时期的开封城内人口数量"怎麼不放上來 [/quote]


《世界各大城市历代人口考》准备在今年年底做成电子书,到时候再一起发吧

我先放一个城市的,就是想听听,大家对古代城市的人口估测,还有啥更好的方法没

2010-10-18 17:34 边城玫女
[quote]原帖由 [i]KYOKO[/i] 于 2010-10-17 20:37 发表
从唐到宋到元,人口减少了那么多,难道实行计划生育了? [/quote]


唐元和之后,长安开始衰落
到了宋朝,整个国家的政治中心完全转移。连西京都只西到洛阳了。关中的农业也支持不了那么多人口了。
至于元朝嘛,元朝主要城市人口,我也算过了,除开元中期之后的北京,其他全国总体上,大城市人口都不怎么地。连泉州城内人口,都不过几万,居然网上有人说泉州在元朝是第二大城市,实在汗颜。

2010-10-18 17:40 悼红狐
玫女重出轩辕?

2010-10-18 17:48 边城玫女
貌似,最近一直在QQ群里(边城峰会①历史地理),每天晚上组织百科知识竞赛,很少有功夫顾及论坛了

以前这个群,都是轩辕的朋友,后来我的交往圈子扩大,人也就多了,前天刚突破300人

2010-10-18 17:55 轩辕苍龙
[quote]原帖由 [i]边城玫女[/i] 于 2010-10-18 17:48 发表
貌似,最近一直在QQ群里(边城峰会①历史地理),每天晚上组织百科知识竞赛,很少有功夫顾及论坛了

以前这个群,都是轩辕的朋友,后来我的交往圈子扩大,人也就多了,前天刚突破300人 [/quote]
那么恭喜。
祝你的群越办越好。

2010-10-18 19:12 XM8
[quote]原帖由 [i]边城玫女[/i] 于 2010-10-18 17:27 发表



首都的户口隐匿没那么严重的
当然唐朝的户口隐匿没有宋朝那么好估算
在我的另一文《试析宋元时期开封城内人口数量》,初步讲述了如何估算宋朝的隐匿人口

长安人口过百万比较困难
主要是粮食供应问题。 [/quote]
我也觉得大城市的户口隐匿没那么严重,不过唐朝户口隐匿的平均比例在40%甚至50%,大城市如果有个10%,也可以算是相对不那么严重了,可以依然会对人口估算带来极大的影响。

粮食供应问题,我不太理解,90几万能供应,而100万就一定不能供应。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XM8 于 2010-10-18 19:16 编辑 [/i]][/color]

2010-10-18 20:12 麒麟子
不过也有一点漏缺就是应该参考一下旧唐书的资料,毕竟旧唐书是距离唐代最近的正史,
根据《旧唐书》卷三十八 志第十八 地理一里面的记载

天宝元年,以京师为西京。七载,置贞符县。十一年废。旧领县十八,[color=Red]户二十万
七千六百五十,口九十二万三千三百二十。[/color]天宝领县二十三,[color=Red]户三十六万二千九
百二十一,口一百九十六万七千一百。[/color]八十八府。

这是京兆地区所属各县人数,但不包括皇城内的人数,宫里的就更没有了。不过加上下县远远超过一百万了。

2010-10-18 20:30 XM8
[quote]原帖由 [i]麒麟子[/i] 于 2010-10-18 20:12 发表
不过也有一点漏缺就是应该参考一下旧唐书的资料,毕竟旧唐书是距离唐代最近的正史,
根据《旧唐书》卷三十八 志第十八 地理一里面的记载

天宝元年,以京师为西京。七载,置贞符县。十一年废。旧领县十八,户 ... [/quote]
lz说的是城里的人口,而不是整个京兆府的人口,真的非常非常难以统计,光找几个户籍数据是远远不够的啊。

PS:我刚才去翻了翻书,有种说法是长安城里的流动人口比户籍人口还要多:长安县所领四万余户,比万年为多,浮寄流寓不可胜计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XM8 于 2010-10-18 20:34 编辑 [/i]][/color]

2010-10-18 20:46 麒麟子
长安城人口其实就像市区人口一样,确实无法有合适基数,况且以古代郡县制的角度来说,计算单位都是以郡和县为单位统计,这算是关键数据之一,楼主也引用了[color=Red]《新唐书·地理志一》载:“天宝元年,京兆府京兆郡领县二十,领户362921,口1960188。”[/color]但是皇城和街坊的户数正史上始终没有记载。

2010-10-19 00:04 边城玫女
城区人口,是远远不及(地级市)辖区总人口的几分之一的。古代任何时候任何城市,几乎都是如此。

我算出来的94万,从我自己的判断,这个已经不是保守值了。
关于长安人口,我也算了很多遍。从68万-94万,都有。
主要是军队的家属问题。比较难以处理

2010-10-19 00:05 三种不同的红色
说到隐匿人口,首都不会很多,但也绝不会很少。

主要是豪门大户的奴婢、部曲等人,这些人数量还是很可观的。

2010-10-19 00:07 边城玫女
唐长安,宋开封
人口过百万的说法,我们已经耳闻了很多遍了。
这些最最粗略的估计,已经在中国历史爱好者心中,形成了很大的舆论造势。

2010-10-19 07:50 XM8
[quote]原帖由 [i]边城玫女[/i] 于 2010-10-19 00:04 发表
城区人口,是远远不及(地级市)辖区总人口的几分之一的。古代任何时候任何城市,几乎都是如此。

我算出来的94万,从我自己的判断,这个已经不是保守值了。
关于长安人口,我也算了很多遍。从68万-94万,都 ... [/quote]
这个数字当然不算保守,比如那个皇城的15万就非常激进,不过有很多种类的人口你并没有提及,比如贱籍,比如和尚道士的附庸,还有那几乎无法估算的流动人口等等。

现在学术界并不采用长安人口过百万这种说法,通常都是说长安人口过百万是有可能的,原因无非就是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都缺乏有力的证据,正反两方都是在推论。

2010-10-19 08:44 麒麟子
还有一个群体不能忽略,就是唐朝境外的外国人,例如日本,今天看是关于留学生一次的来历就起源于日本,当时日本派遣了“留学生”和“还学生”,留学生是长期留在唐朝不随便回国的,还学生是短期留在中国的,还有通过丝绸之路来的西域商人,诸如此类也是人口的组成部分。这样就促成了流动人口数字的存在。不过对于动态人口具体数字研究意义不大,知道这么回事就可以了。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