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9-13 02:38
postboy
从陈寅恪讲义看光荣《三国志》游戏的考究
平时人们对《三国志5》最大的批评就是其妖术对战斗的破坏。
最近读了一些陈寅恪先生关于魏晋南北朝史的讲演录。他提到,八王之乱的中心人物赵王司马伦及其同党、晋代在东莱地区起兵的刘伯根、王弥以及西晋末年发动变乱的张昌,其均为天师教(五斗米道)中人,并提到琅琊这个地区自后汉顺帝以来的浓厚的巫教环境。于吉等人参与编撰传颂的《太平清道领》也给张角以很大影响。
虽然黄巾剿灭、于吉被杀、张鲁投降,但五斗米道教的影响在民间仍不可谓不根深蒂固,竟传播到晋代。其历史证据就是根据《晋书》中对于这些变乱分子的地域、习俗和活动特征的记述,与《三国志》《江表传》等书中的描写是吻合的。
读到这里,我突然联想到《三国志5》中人们对于“妖术”的长期诟病(一是认为它破坏平衡性,二是认为它的怪力乱神与游戏整体格调不符)。我感到,如果五斗米道教对于三国魏晋时期的整体影响真如陈寅恪先生的研究所证实的,那么《三国志5》中对妖术的定位还是准确的——唯一的不同是将它在那个时代政治、政局上的影响,转移到了游戏的战术领域。这也是游戏不得已的一种权衡。
接着我联想到《三国志7》当中,巡查城市经常会遇到的砸毁祭坛的设定,这个设计本来也使我经常感到莫名其妙。但现在也感到自有其道理。
又联想到,光荣系列三国游戏中设定的那些游方的角色,如于吉、华佗、司马徽甚至7代的阮籍等,都是有它的特定的代表性的,不是随便加进游戏的。
例如司马徽和阮籍,他们是魏晋两代政坛由“清议”到“清谈”风潮变化的一种代表和反映。按陈寅恪的说法,“清谈的兴起,大抵由于东汉末年党锢诸名士遭到政治暴力的璀璨与压迫,一变其具体评论朝廷人物任用的当否、即所谓‘清议’,而为抽象玄理的讨论。启自郭泰、成于阮籍。”他还说:“东汉清议的要旨为人伦鉴识,即指人物的品题。”
读到这里,这些光荣《三国志》系列里的特殊人物,是不是似乎有了点《信长野望9岚世纪》中的国人众、寺社、忍者众、水军众等民间势力的意思?
虽然这个比法确实有些牵强。但我通过读陈寅恪先生的讲义,确实感到,日本光荣公司相较其他游戏公司,对历史的态度是更胜一筹的。起码他们的设计师心中对当时三国社会的情况有一定深度的了解和把握的,虽然上面提到的人物在《三国演义》中耳熟能详,但如何把这些人物放进游戏里,又如何放置恰当,纵观中日两国的游戏开发公司,恐怕也只有光荣公司做到了吧。
当然我只是高度概括了一下陈寅恪先生的讲义,可能反而带出了不少朋友的疑问。有兴趣的人还可以去读他的原著。《陈寅恪 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这本书,是他的学生万绳楠整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