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7-5 10:10
关内侯
中国古代有没有造假钱的?
今天看了个古装电视剧,里面有提到造假钱的故事,姑且不论电视剧讲的是否对错,就想问问大家在中国古代到底能不能造假钱或者是有造假钱这门技术含量较高的技术?中国古代的钱币有没有什么比较高超的防伪技术来防止假币的出现?
2010-7-5 10:16
三种不同的红色
中国古代的假钱,简直太多了。
古代的假钱,称作“私铸钱”,数量非常庞大,每朝每代都有,官府根本无力禁止。
譬如,汉武帝废止半两钱,做三铢钱时,宣布“盗铸诸金钱罪皆死“,而”吏民之盗铸白金者不可胜数”。
后来,汉武帝又废止三铢钱,而做五铢钱,“于是民多盗铸钱,楚地尤甚”。
我高中时曾经收集过一段时期的古币,其中很多都是古代私铸钱。一个普通收藏者如此容易都能收集到如此多的私铸钱,则古代假币泛滥情况就可想而知。
私铸钱和官钱相比,铸造质量明显低劣,很薄,用料少,工艺粗糙。和官钱的区别一看就知。
说到防伪,古代一个重要的防伪措施就是铜钱加边廓。秦朝的半两钱是没有边廓的,但到汉代五铢钱开始(三铢钱没有见过),就有了边廓。别小看这个小小的改进,边廓的出现极大的提高了铸造的技术难度,给私铸带来了很大的障碍。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10-7-5 10:23 编辑 [/i]][/color]
2010-7-5 10:20
关内侯
那就是说古代钱币没技术含量?不管是真伪?
2010-7-5 10:29
三种不同的红色
[quote]原帖由 [i]关内侯[/i] 于 2010-7-5 10:20 发表
那就是说古代钱币没技术含量?不管是真伪? [/quote]
那倒不是。
特别是后期,钱币铸造工艺日益精湛,譬如北宋徽宗时期的政和、宣和、大观等通宝,上面的字是徽宗手书的瘦金体,非常漂亮,而铸造工艺也极其高超,那些钱币在工艺上和艺术上都有极高水平。
这种高超的工艺在民间是模仿不来的。其它的且不说,就说民间有哪个造假币的能写宋徽宗那么好的字?就算写出了那么好的字,铸造工艺又如何能保证把那字的神韵都表现出来?
所以古代官钱的技术含量还是很高的。
2010-7-5 10:37
关内侯
记得有次看看CCTV10上面的一个节目里好像提到王莽时期的钱币也很牛,叫什么“金错刀”?
2010-7-5 10:55
三种不同的红色
[quote]原帖由 [i]关内侯[/i] 于 2010-7-5 10:37 发表
记得有次看看CCTV10上面的一个节目里好像提到王莽时期的钱币也很牛,叫什么“金错刀”? [/quote]
王莽的金错刀是很有名的。
错就是镶嵌的意思,刀是刀币。金错刀就是在刀币上镶嵌黄金。不过这种刀币并不是以前战国时期的刀币,而是刀币和环钱的结合。
最有名的一个金错刀,就是“一刀平五千”,意思就是面额为五千的刀币。这一个刀币价值五千个普通钱币。
王莽在位期间,进行了数次币值改革,越改越混乱。先是刀币,后来是货泉、货布等等。
金错刀的问题在于其制造工艺太过于精密,大规模铸造有困难,而且其价值也过大,甚至其本身价值超过了货币面额,注定是无法流通的。
王莽时期的货币,有很多在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如前面的金错刀,此外还有鹅眼五铢,剪边货泉等等。
鹅眼五铢是王莽未称帝前铸造的,王莽时期经济一直不好,铸钱的铜也极少。于是王莽就把秦始皇所铸造的十二金人熔化,铸成了钱币,这种钱币极小极小,是中国历史上最小的钱币,大小和鹅眼差不多,因此被称作鹅眼钱,又称鹅眼五铢。于是历史上最大的金人变成了最小的货币。
剪边货泉,则是王莽后期的钱币。当时经济趋于崩溃,铸钱的铜极少,于是王莽就把已经铸造好的货泉,剪掉边廓,拿裁减下来的部分再次熔化铸钱。
我当初在收集古币时,也曾经收藏过鹅眼五铢和剪边货泉。
2010-7-5 11:03
景仰星空
这里高手真多,学习了呢~ 谢谢!
2010-7-5 11:14
三种不同的红色
偶在六楼有的地方说错了,刚查了下资料,更正一下。
铸小钱的,不是王莽,而是董卓。
而此后一直到魏晋南北朝,民间都有大量私铸的鹅眼钱流通。
剪边钱也长期在社会上流通。王莽时期有剪边货泉,东海乃至其后相当长时间都有剪边五铢。并非王莽时期仅见。
2010-7-5 12:02
轩辕苍龙
那个旧王朝覆灭之后新王朝是怎么对待旧王朝的货币呢?收不干净的吧。。
2010-7-5 12:07
轩辕苍龙
[quote]原帖由 [i]三种不同的红色[/i] 于 2010-7-5 10:16 发表
中国古代的假钱,简直太多了。
古代的假钱,称作“私铸钱”,数量非常庞大,每朝每代都有,官府根本无力禁止。
譬如,汉武帝废止半两钱,做三铢钱时,宣布“盗铸诸金钱罪皆死“,而”吏民之盗铸白金者不可 ... [/quote]
我还以为古代没啥防伪能力呢。。能详细的介绍下这个边缘么?
我以前手里有清末某位大帝的筹币,很薄,但有这种边缘轮廓,是不是指铜钱附近周围凸起来的地方?那我记得以前有的这种铜币就有,虽然很薄。
2010-7-5 12:26
阿巽
[quote]原帖由 [i]轩辕苍龙[/i] 于 2010-7-5 12:02 发表
那个旧王朝覆灭之后新王朝是怎么对待旧王朝的货币呢?收不干净的吧。。 [/quote]
应该执放任的态度,因为中国一直缺铜,融钱铸器历来都是重罪
2010-7-5 15:22
Ros_Nun
[quote]原帖由 [i]三种不同的红色[/i] 于 2010-7-5 10:16 发表
私铸钱和官钱相比,铸造质量明显低劣,很薄,用料少,工艺粗糙。和官钱的区别一看就知。 [/quote]
不太理解哎
如果私铸钱和官钱明显不同,那私铸钱还能流通吗?一看就是假的,还用得出去嘛?
2010-7-5 15:32
KYOKO
在一定范围内流通吧,大家都认账
2010-7-5 15:58
吴元叹
[quote]原帖由 [i]Ros_Nun[/i] 于 2010-7-5 15:22 发表
不太理解哎
如果私铸钱和官钱明显不同,那私铸钱还能流通吗?一看就是假的,还用得出去嘛? [/quote]
一张一块钱的假钞,你会用心去鉴别这是假钞吗?会有人很认真鉴别你这张钞票是假钞吗?
2010-7-5 16:14
KYOKO
政治上学过,很多人不会在乎这是假钞or这块银子足不足值,只要能当真钞or足值的用出去就行。这种现象被统治者所掌握,所以发行了根本没有价值的纸币。。
2010-7-5 23:44
星义
古代私人把铜钱里的铜炼出来再重铸成含铜低的钱的事多了去了。
问三红,王莽时期是否还流通过一种“贝币”?听说直接就是用贝壳作为货币使用的?
2010-7-6 00:10
当阳侯杜元凯
造假钱的有,多少不知道但也从来没断过。而且不象现在的必要性这么大。中国古代货币大都是重金属,本身有价值,如果铸造的利润超过币值本身,就会被迅速化掉铸造,同样获取大利。唐朝安史之乱后实行两税法,因为当时铸造更有利,有获利三倍半以上的记载,流通的铜钱迅速消失,还因此引发了社会问题,可见一斑。
2010-7-6 03:11
tonyget
何止中国古代
古希腊犬儒派代表 锡诺普的第欧根尼 ,年轻时就跟他老爸一起做假钱,后来他老爸进去了,他自己跑了
2010-7-6 09:22
tiger1970
[quote]原帖由 [i]Ros_Nun[/i] 于 2010-7-5 15:22 发表
不太理解哎
如果私铸钱和官钱明显不同,那私铸钱还能流通吗?一看就是假的,还用得出去嘛? [/quote]
能流通,而且大家都认。
只是价值不同。
比如官府最新发行的厚背钱一个当一个使,那种私铸钱三个当两个使或者两个顶一个......
不仅如此,即使日本钱,也认。
日本“宽永通宝”明末就流行过。
2010-7-8 23:57
sa16333
:hz1001:人类真强大,到哪都有不怕死的
2010-7-9 03:09
当阳侯杜元凯
[quote]原帖由 [i]Ros_Nun[/i] 于 2010-7-5 15:22 发表
不太理解哎
如果私铸钱和官钱明显不同,那私铸钱还能流通吗?一看就是假的,还用得出去嘛? [/quote]
铜本身就是重金属,有价值,和如今的伪钞废纸一张不一样。
2010-7-9 10:09
Ros_Nun
嗯嗯 明白了
2010-7-13 15:18
sos2290
应该不叫伪钞,而是私铸钱吧,钱币的原材料还是价值很高的。
至于私铸钱泛滥的问题,这个其实也可考,譬如汉高祖刘邦废除秦朝的半两钱,为了推行榆荚钱,令民间豪强自铸(不知道是不是想通过货币政策确立新政权的威望),后来汉政权建政稳定,钱法也跟着变,最后到了武帝时才把铸币权收归中央,换句话说光这个时期私铸钱就搞了几十年,尤其文帝的时候物价暴涨,四株钱民间也可以造,所以当时的刘濞开山挖铜造钱,不靠中央财政,一样自给自足。另一个例子是赏赐铜山给邓通,后世所谓的邓通钱就这么来的,当时吴钱和邓通钱的流量非常大,“伪钞”比“真钞”还要硬,也算是个奇观。就因为邓通钱影响比较大,所以后来景帝才以“偷出塞外铸钱”为由问他的罪,做假钞做到这个份上,只能说牛B。
后来的隋唐宋,都出现过私钱泛滥的情况,因为货币材料以贵金属为主,民间豪强很容易得到,他们往往在铜里加铁和铅什么的,这么一来容易打乱经济生活,所以刑法越严。这里想谈一下个人的意见,这个事情,估计跟当时的生产条件、经济生活和官钱不足也有关系:朝代越靠前,铜的开采技术较为落后,官府无力铸那么多官钱,为了维持经济,只好鼓励私人造钱;到了唐宋的时候,经济生活大为发展,对钱的需求量就越高,官府虽然比汉代掌握了更多的货币材料,但是民间对货币的需求量更高,尤其当时铜铸水平发达,这就为私铸钱提供了环境。
说实话,感觉朝代越上靠,政治经济越混乱,私铸钱就越多:hz1006: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sos2290 于 2010-7-13 15:41 编辑 [/i]][/color]
2010-7-13 23:01
当阳侯杜元凯
回复 #23 sos2290 的帖子
汉朝初年很困难,铸钱这种需要一定成本的东西一下子不能搞起来,所以允许民间铸造流通。随着国力恢复,迟早要把铸币权拿回来。当时私铸钱币混乱,标准一枚铜钱应该重3克左右,有些私铸钱币不到0.7克。同样的铜可以变成四五倍的铜钱,也是一种滥发钞票,通货膨胀。而且不少受工艺所限,杂质多易磨损不便携带流通,实际上成了废品。五铢钱出现以后,货币体系才稳定了下来。五铢钱的制造工艺很不错,而且历代都根据当时的铸造水平有所提高,例如魏晋的五铢钱比汉代就多了些金属边缘,坚固耐用,仿造也并不容易。从此成为主流流通货币,一直到唐朝七百多年不曾更改。唐宋时期的确出现了铜供应不足,铜钱流通不够的情况,首先唐朝的钱就比五铢钱轻了一半,实际上等于同样的铜发钞规模增加了一倍。即使如此,还是出现了铁钱(原则上就没断过)和交子等纸币。铁钱和铜钱相比,容易生锈腐蚀,因此没有大规模流行开来。白银又不曾普及,导致纸币滥发。南宋一年财政收入不过一亿左右,纸币发行却曾经达到一年六亿的规模。忽必烈当政时元朝的纸币(中统钞)发行很有节制,比南宋受欢迎,他死后也不行了,也很快成了法币。明朝初年朱元璋改税收为实物税,实际上就是纸币容易滥发,铜钱流通不足的无奈之举。这个问题一直到明朝中叶,白银大规模流入中国后才得以解决。而纸币真正意义上立足,更要等到1935年国民政府法币发行了。
顺便说一句,元朝是中国古代唯一一个以纸币为主要货币的朝代。哪位感兴趣不妨看看其货币财政政策,很有意思。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当阳侯杜元凯 于 2010-7-13 23:12 编辑 [/i]][/color]
2010-7-14 10:00
吴元叹
忽必烈初期由于初用纸币,用的还是宋朝的纸币制度,一开始对本金控制的比较严,但在他南征之后,国力不足,就以滥发纸币来补充国库,阿合马就是其中的典型。货币贬值,在忽必烈时期就已经很严重,说的不客气一点,以货币为主要货币的元朝以及明朝初期,统治者根本不了解为什么一张纸可以当货币使用,这必然就导致政府的滥发纸币,也迫使明朝不得不启用银本位制度。
宋的通货膨胀,是建立在国家衰亡财政无以为继而采取的无奈之举,而元明的滥发纸币,则完全是不懂这其中的基本规则的瞎胡搞。
从宋到元明,纸币完全是一种倒退的历史历程,怪谁,能怪蒙古人和朱元璋不懂经济么?历史做了这样的选择而已。
南京政府,北京政府,其实又好到哪里去,当找不到解决办法的时候,通胀,无疑是最简单的方式
2010-7-14 10:29
当阳侯杜元凯
[quote]原帖由 [i]吴元叹[/i] 于 2010-7-14 10:00 发表
南京政府,北京政府,其实又好到哪里去,当找不到解决办法的时候,通胀,无疑是最简单的方式[/quote]
这个倒是很现代了。:titter:
2010-8-13 19:35
鬼谷之才
假币无处不在!元朝就是纸币造的太多,弄得货币贬值。
2010-9-15 16:54
僵尸
造假技术是越来越好了。
2010-9-16 04:29
宇文铭
钱本身就只一般等价物,如果假钱被认可使用,那就不是假钱了
2010-10-5 09:36
li20251
有造假钱,他们减轻比重或掺杂廉价金属在里面啊
2010-10-5 09:40
文以载道
[quote]原帖由 [i]宇文铭[/i] 于 2010-9-16 04:29 发表
钱本身就只一般等价物,如果假钱被认可使用,那就不是假钱了 [/quote]
问题是假钱一般都不是人们真正认可使用的
2010-10-5 16:34
KYOKO
除了真金白银,铜钱的话即使是官方发行的,材料本身的价值和铜钱本身的价值也会差很大很大。明间私造的话就更进一步搀廉价金属了
2010-10-7 19:46
intermlbai
即使真金纹银,一般也只做宫廷赏赐或者贵族礼赠使用。真正流通的从来都是不纯的,所以古时结账不但要看重量,还要看成色
2010-10-7 22:22
KYOKO
回复 #33 intermlbai 的帖子
铜钱合法的都是官方发行的,那白银呢?经常看见碎银,也就是从整银上切割下来的,并且银子还用称的。是不是说明银子作为一般等价物随便谁都可以拿出来用?
2010-10-8 01:55
fan000
有啊
2010-10-8 09:12
连枝步
[quote]原帖由 [i]KYOKO[/i] 于 2010-10-7 22:22 发表
铜钱合法的都是官方发行的,那白银呢?经常看见碎银,也就是从整银上切割下来的,并且银子还用称的。是不是说明银子作为一般等价物随便谁都可以拿出来用? [/quote]
碎银可能不是从整个银锭上切割下来的。
因为话本小说中有到银匠处换银子的说法。这看来是去把大银锭换成不同重量的小银锭或者反之(好像这“反之”有个术语叫“倾”)。
但是又有剪开银子的夹剪,而且也有剪开银锭的说法。
所以说,至少对于我来说,这是一盘搞不清楚的帐。
看明清话本小说,似乎还是用钱的情况多。银子似乎是那种需要很大进出的场合用。
至于白银,既然有“库平银”这个说法,就是说一定有官方发行的。
但是,似乎也有自己搞的,而且还有个成色问题。
2010-10-8 11:55
吴元叹
明中期之后,由于宝钞的贬值,开始将白银作为一般等价物使用。但由于农民接触的是铜钱,在兑换白银时还会遭遇胥吏盘剥,张居正才开始一条鞭规定田赋一律用白银提交赋税。
除了官家倾的白银锭之外,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元宝”。另外,当时很多店铺和大户都会将散碎银两倾成银锭,例如红楼梦中的花式金银锭。但大多数,则是直接倾成一坨,以质量来恒定其价值。由于成色不同,这些这些银两兑换官银时会以其成色进行折扣,也就是说,折去其提纯的花费和成色,即“火耗”。
明代的碎银来源很芜杂,只要是非成锭的银子,都是碎银。小说中所载竹筒银,就是将白银器皿和首饰融后倾在竹筒中,这也是私锭的一种。
所以么,除了官锭细丝,其他的白银,基本都是私锭,成色良莠不齐。
另外,在当时常见的假银锭是用白铁皮夹铅芯,外面涂上一层银,由于伪造的官银,罪行一贯很高,如果被认为是私铸假银,那是要被砍脑袋的,即使是不明真相的使用,银被收不说,一顿小竹杠那也是逃不了的。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