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炎黄春秋 » 百家讲坛的《永乐大帝》


2010-5-31 13:20 KYOKO
百家讲坛的《永乐大帝》

朱棣是靠“靖难之役”夺取的帝位,其实就是武装叛乱。朱棣本身是皇族,封的是燕王,就算夺取帝位也没把国号改为“燕”(这是一定的)。

我想问的是,中国历史上有多少王(皇)族武装叛乱是成功的?最著名的七国之乱、八王之乱都是失败的。就是看王立群的《秦始皇》的时候顺带提到的,晋国的小宗是夺取了大宗的王位,导致晋的衰败,只是不知道是类似宫廷政变还是武力推翻。

2010-5-31 13:52 绛橙子
从大一统的帝国来看,藩王造反成功夺位的,惟燕贼一例。(宋太宗只有毒杀嫌疑,不算造反)

2010-5-31 13:53 feiyue1206
晋国那个是在外力影响下,匈奴汗攻击晋,司马睿趁乱在江南站住脚跟,然后长安一破就称王称帝。。
老兄说的可能是春秋晋国,查查“曲沃代翼“就知道了,纯粹是武力,而且来来回回打了好几次,这件事情还间接导致了三家分晋,从此晋国对公族过于防范,导致公卿强大

2010-5-31 14:21 阿巽
李二算不

中宗、睿宗到玄宗接位这一段也跌宕起伏啊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阿巽 于 2010-5-31 14:27 编辑 [/i]][/color]

2010-5-31 14:25 蓝云
田齐代姜齐,应该也算吧。

2010-5-31 14:25 outmoon
吴王阖闾应该算吧

2010-5-31 14:34 三种不同的红色
[quote]原帖由 [i]蓝云[/i] 于 2010-5-31 14:25 发表
田齐代姜齐,应该也算吧。 [/quote]

田氏代齐,那纯粹是外姓灭齐。姜氏身死国灭,和燕王夺位不同。

PS:楼主说“晋国的小宗是夺取了大宗的王位,导致晋的衰败”,这指的应该是曲沃代晋。这事情不但没有导致晋的衰落,恰恰相反,它促成了晋的强大。

晋之成为大国,完全是因为曲沃代晋后献公、文公等人达成的。

2010-5-31 14:35 绛橙子
[quote]原帖由 [i]阿巽[/i] 于 2010-5-31 14:21 发表
李二算不

中宗、睿宗到玄宗接位这一段也跌宕起伏啊 [/quote]

充其量也就是政变而已,离造反差得远呢。徐建业那才叫造反。

2010-5-31 16:38 阿巽
[quote]原帖由 [i]绛橙子[/i] 于 2010-5-31 14:35 发表


充其量也就是政变而已,离造反差得远呢。徐建业那才叫造反。 [/quote]
政变和兵变其实差不多,没有军事实力做后盾,政变了也待不长

夺门之变那种号召力不知道是怎么培养起来的

2010-5-31 16:50 绛橙子
[quote]原帖由 [i]阿巽[/i] 于 2010-5-31 16:38 发表

夺门之变那种号召力不知道是怎么培养起来的 [/quote]

阿巽说的是正统皇帝的夺门之变?当时景泰病危,又没有子嗣,正是人心浮动之时;正统皇帝利用太上皇余威,成功率其实不小。

没有军队实力做后盾的政变比如海陵王完颜亮,当时也没什么军队基础,照样政变成功。

2010-5-31 16:52 alance1981
这类事南北朝时比较多,比如刘宋的武陵王刘骏

2010-5-31 17:02 麒麟子
五代十国最多了,后唐的李嗣源发动叛乱夺了李存勖的皇位。

李嗣源之子李从厚,又遭潞王李从珂造反,李从珂夺了皇位。

不过都是义子关系,但都是同姓王

2010-5-31 18:31 宇文骁
十六国时期,南北朝,五代十国。只有够乱的时代都有例子

2010-5-31 19:04 阿巽
[quote]原帖由 [i]绛橙子[/i] 于 2010-5-31 16:50 发表


阿巽说的是正统皇帝的夺门之变?当时景泰病危,又没有子嗣,正是人心浮动之时;正统皇帝利用太上皇余威,成功率其实不小。

没有军队实力做后盾的政变比如海陵王完颜亮,当时也没什么军队基础,照样政变成功。 [/quote]
英宗丧师辱国,应该是完全没有威信了才对,仅凭一句“我太上皇也,开门”就能上位,堪比拿破仑

2010-5-31 19:48 ykmars
千古兴亡,苦的都是百姓。还是当今的河蟹政策好呀

2010-5-31 20:29 三种不同的红色
[quote]原帖由 [i]阿巽[/i] 于 2010-5-31 19:04 发表

英宗丧师辱国,应该是完全没有威信了才对,仅凭一句“我太上皇也,开门”就能上位,堪比拿破仑 [/quote]

1、皇帝始终是皇帝,哪怕这个皇帝曾经犯下大错。宋徽、钦二帝岂止是丧师辱国,但也没有威信扫地,但岳飞等人依旧是真诚的希望迎回二圣。并没有因为这两人被俘而把他们弃置不理。——当然,高宗的选择是另一回事,那是基于自身政治利益的。

2、英宗虽然在土木堡之变中兵败被俘,但此前他做了14年的皇帝,朝堂内外都是有一批心腹的。

3、景帝的即位,也是有问题的,因为英宗北狩之后,太后以英宗之子朱见深为皇太子(时二岁),而以郕王(即景帝)为监国辅之。而后群臣以国赖长君为由,奏请太后以郕王继统。这个过程中,倘说景帝没有预谋没有野心,实在难以令人相信。倘若说国赖长君,郕王完全可以摄政,何必一定要登基?周公辅成王,没见召公以国赖长君为由请周公即天子位的。

4、正因为景帝的即位是有问题的,所以他即位后一直保留了朱见深的皇太子的地位,也就是说,景帝百年之后,皇位是要传回给英宗的儿子的。结果景帝当然很不甘心,所以用尽一切手段,好不容易剥夺了朱见深皇太子的身份,而把自己的儿子朱见济立为皇太子。这个换储的过程,是非常不得人心的,很多大臣都不同意,只不过敢怒不敢言。

5、可惜太不从人愿,朱见济立皇太子仅仅一年,居然就病死了。更加倒霉的是,景帝仅仅这一个儿子。于是朱见济死后,皇太子的位置就空了出来。大臣们要求重新把英宗的儿子朱见深立为皇太子,但却遭到了景帝的坚决拒绝,提出这个检验的官员,甚至被榜掠致死。其实,重新立朱见深为太子,是合情合理的,景帝顽固的拒绝,可以说是大失人心。

6、事实上,当时很有一批官员(也包括很多百姓),是希望英宗能够英宗复辟的,给事中徐正密的奏折中,说“当今臣民,有望上皇复位者,有望废太子沂王嗣位者。”

7、景帝突然重病,失去了对局势的掌控,也是夺门之变得以成功的重要原因。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10-5-31 20:31 编辑 [/i]][/color]

2010-5-31 20:41 悼红狐
周公有没有代成王登天子位,似乎有争议哦

2010-5-31 20:56 三种不同的红色
[quote]原帖由 [i]悼红狐[/i] 于 2010-5-31 20:41 发表
周公有没有代成王登天子位,似乎有争议哦 [/quote]

所争议的,并不是周公有没有登天子位的事情,而是有没有称王的问题。

周天子至高无上,自然只有一个。周公不是天子,这基本是没有异议的。

但周初,称号爵位不严密,也许存在着臣子亦可称王的现象。(据童书业讲,直到春秋时期,也许都有这种现象出现)

2010-5-31 23:37 麒麟子
个人一点看法,景泰帝继位有很特殊的原因,因为国家处于战时,在古代紧急确定继位人员,一般群臣都拥护比较年长的皇储继位,,尤其当时国家处于对外战争时期。

这时即使满朝都是英宗的心腹大臣,但是出于战时需要,还是要已年长的皇室为君,这是朝廷整体工作的需要,这样避免了群龙无首的局面,这样安排是合理的局面。

不合理的就在于英宗和景帝一个是宣宗长子,一个是次子,朱祁镇的母亲是孙贵妃,朱祁钰的母亲吴贤妃,相比之下朱祁镇是母亲的身份更高,长子的皇位又是嫡传,保住皇位当之无愧。当英宗归朝后,所有人从正统的道义上来说,都会义无反顾的支持英宗。

不过这个事件算是宫廷政变,还不是楼主定义的武力叛乱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麒麟子 于 2010-5-31 23:40 编辑 [/i]][/color]

2010-6-1 09:10 麒麟子
[quote]原帖由 [i]outmoon[/i] 于 2010-5-31 14:25 发表
吴王阖闾应该算吧 [/quote]


阖闾夺取皇位是派专诸刺杀的姬僚,这个事件的争议就在于姬僚是庶出,是以兄终弟及的程序登上了君位,阖闾的身份是嫡出,以嫡出的身份杀死了叔叔姬僚。

从刺杀这个性质来说,还算不上武装叛乱与楼主提出的那种夺位性质不是一类,至于阖闾夺位正义与否,就只能用历史传说判断了,因为传说中姬僚和阖闾的父亲有过类似于金匮之盟的约定,就是说姬僚暂时登位,待阖闾长大成人后,还位于阖闾。可是姬僚后来就打算以庶篡嫡了。

这种传说主要是支持嫡出的正统思想,再者阖闾上位后有些出色表现,所以在“刺僚”的问题上,普遍把正义倾向于阖闾。

2010-6-1 09:59 三种不同的红色
回复 #20 麒麟子 的帖子

1、是王僚,不是姬僚。春秋姓氏有别,男子称氏不称姓,女子称姓不称氏。除过现代的柏杨之类的二五眼,你可曾在别的地方看到有“姬僚”的说法的?

2、按照《史记》所载,吴王寿梦有四子,长曰诸樊,次曰馀祭,次曰馀眛,次曰季札。季札最贤,寿梦欲传位于他。季札不受,以为长幼有别。于是立长子樊诸。樊诸死,传位弟馀祭;馀祭死,传位馀眛;馀眛死,欲传位季札,季札出逃不受,于是国人共立馀眛子僚。

公子光,也就是吴王阖闾,是樊诸之子。以为父亲兄弟四人相传,本是为了让叔父季札即位,而今“季子即不受国,光父先立。即不传季子,光当立”。于是遂行暗杀之事。

从这个说法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么几点:

第一、樊诸兄弟相传,是为了让季札即位。但并没有约定在季札不接受的情况下如何处理。倘若我们设想一下,假如季札接受了王位,那季札死后,王位自然是传给自己的儿子,而不可能返回去再传给自己的大侄子公子光。现在季札不受,王位自然如今的王馀眛之子僚。

所以,王僚即位,才是正当的。

第二、我并不认为季札兄弟四人都是这样的活雷锋。这个故事给我们所透露出来的历史真相,可能是在当时的吴国,继承制度实际上是采用兄终弟及的方式。

如果兄终弟及是当时吴国继承制度的常态的话,那么国人共立王僚,显然是有根据的。根据商代兄终弟及的制度,我们知道他们也是兄弟中最后一个人死后,就把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

最后一点:千百年来,人们之所以能用赞赏的口吻来谈论这件事情,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专诸的义烈。和公子光的王位正当性没有关系。

2010-6-1 10:06 tiger1970
[quote]原帖由 [i]三种不同的红色[/i] 于 2010-6-1 09:59 发表
1、是王僚,不是姬僚。春秋姓氏有别,男子称氏不称姓,女子称姓不称氏。除过现代的柏杨之类的二五眼,你可曾在别的地方看到有“姬僚”的说法的?

2、按照《史记》所载,吴王寿梦有四子,长曰诸樊,次曰馀祭, ... [/quote]

完全同意。

2010-6-1 11:10 麒麟子
回复 #21 三种不同的红色 的帖子

叫“姬僚”是个人习惯:hz1026:,最初看这段历史的时候还是听京剧《刺王僚》开始的,就像州于也这个名字也是对的,反正表述的是一个人。

如果吴国实行兄终弟及的继承方式,我从颇高开始查的,从颇高传位句卑,句卑传位去齐,再从去齐传位于寿梦,全部是父死子继的顺序,都没出现过兄终弟及,如果说吴国实行兄终弟皆,那么从颇高开始就是是四代单传了。

到了寿梦临终,他也没说传给兄弟,继承范围也是子继,只不过选了幼子,造成了季札不敢即位,所以寿梦就决定了兄终弟及的顺序,最终目的是把王位给季札,管它什么顺序呢,不惜违背礼法。但是到了姬僚就不一样了,因为姬僚是庶出,又没能履行季札即位的父愿,所以被公子光以嫡出“正义”的身份刺杀。

我认为吴王寿梦的初衷是把位子给最年幼的孩子,而季札不受,原因之一肯定是上面有三个哥哥在前,所以可以推断吴国的长幼尊卑,父死继子的顺序已经建立起来。寿梦决定兄终弟及只是一厢情愿,公子光刺杀姬僚,以嫡刺庶,也名正言顺。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麒麟子 于 2010-6-1 11:17 编辑 [/i]][/color]

2010-6-1 11:25 阿巽
季札沽名钓誉,额,好像他是我们延陵堂的老祖宗

2010-6-1 12:09 三种不同的红色
1、吴国的文明化,是从寿梦时的申公通吴开始的,史料中对其可靠的记载,也是从寿梦开始的。对于寿梦之前的世系,其可靠性有多少,这是非常值得怀疑的。

2、如果吴国真的建立了完善的宗法制度,那也不可能由公子光来即位。

宗法制度,是绝对建立在父死子继的继承上的,因此才有大宗百世不迁,小宗五世则迁的制度。因此,如果吴国当时真的建立起了嫡庶宗法的制度,是绝对不可能出现大哥传位于二弟,二弟传位于三弟的事情。

但是现在樊诸居然真的传位于弟弟了,那么这意味着什么呢?

樊诸即位之后,樊诸这一系即成为了大宗,大宗百世不迁,那么樊诸的嫡长子、嫡长孙等等,都将继承这一大宗,世世代代不变。

而此事馀祭、馀眛、季札等人,便是小宗,他们的世族只能保持五代,也就是说,五代之后,这三人的子孙们将没有资格参加祭祀先祖等活动,也丧失了政治上、社会上的一切特权,而只能成为最普通的士。

由于大宗的百世不迁,因此就完全排除了樊诸将王位传给弟弟的可能性。

可现在他居然把王位传给了弟弟,那么也就意味着他那一系将不再成为大宗,从而丧失了对王位的继承权(包括对祖先的祭祀权),他二弟一系成为了大宗,按照宗法制度,他弟弟死后,应该传位于自己的嫡长子,因为弟弟的儿子,才是大宗的嫡长子。这时的公子光,其实已经成为了小宗,不再是嫡系了。

但是,他二弟死后,又把王位传给了三弟。那么同理,他二弟一系也就丧失了大宗的地位,三弟馀眛一系又成为了大宗,那么三弟的儿子公子僚,自然也就是大宗嫡长子。那么馀眛死后,公子僚继承王位,是符合宗法制度的。而公子光,早在他父亲传位于弟弟的那一刻,就丧失继承王位的权力,因为他变成了小宗,小宗是没有权力继承王位的。

在这种制度 下,王僚是嫡系,公子光才是庶出。公子光刺王僚,那是以庶刺嫡。

3、“僚”这个名字就表现出王僚身世卑贱吗?我并没有看出来。倘若“僚”就表示是庶出,那晋文侯名字叫“仇”、周敬王名字叫“丐”、卫襄公名字叫“恶”,这又算是什么?

4、事实上,你也说了,王僚还有个名字叫“州于”。那么“州于”和“僚”是什么关系?很明显,“州于”是王僚本名,是他没有等上王位之前的名字。“僚”是其王号,犹如公子光即位,王号为阖闾。所谓“僚”本非其本名,又何曾表示其身世卑贱?

5、《公羊传》说王僚为梦寿庶子,不过聊备一说而已,并没有有力证据证明。相反,如《吴越春秋》等书中都记载王僚为馀眛之子。孤证不为证,在这个问题上,自然是以《史记》记载为准。

6、说到古人的姓名问题,的确有些是习惯使然。不过诸如“姬僚”的称呼,那明显是错误的。谈论历史,最好还是应该严密点的好。

2010-6-1 12:14 三种不同的红色
[quote]原帖由 [i]阿巽[/i] 于 2010-6-1 11:25 发表
季札沽名钓誉,额,好像他是我们延陵堂的老祖宗 [/quote]

老兄姓吴还是姓季?

说季札沽名钓誉,未免过了。

在那个时期,季札在学识上、道德上都绝对是出类拔萃的人物。

春秋末期能够让偶赞赏的人不多,季札是一个。

最早知道季札这个人,是读“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挂丘墓”这句诗,古人之高义,令人不胜心向往之。这种品德,现代是永远不可能再出现了。

2010-6-1 12:38 阿巽
[quote]原帖由 [i]三种不同的红色[/i] 于 2010-6-1 12:14 发表


老兄姓吴还是姓季?

说季札沽名钓誉,未免过了。

在那个时期,季札在学识上、道德上都绝对是出类拔萃的人物。

春秋末期能够让偶赞赏的人不多,季札是一个。

最早知道季札这个人,是读“延陵季子 ... [/quote]
吴氏

没看见季札为吴国强盛做出了什么,也许代表国家形象,改变中原诸侯对吴国蛮夷印象有卓越贡献,但是吴国的内乱黩武祸因都在他

2010-6-1 12:43 阿巽
季子品德高尚,也许是个好人,但是实在不是个称职的政治家

2010-6-1 14:42 麒麟子
回复 #25 三种不同的红色 的帖子

说那个“僚”是卑微字眼的话,是刚才为了看着方便复制的,发帖时忘删除了:hz1026:

吴国兴起,寿梦的贡献不可低估,但是寿梦之前的记载虽然非常少,但是也不能不信,况且先秦人物很多记载都比较简略,但依然是历史的构成要素。不像《史记》的人物记载不仅多还写得有血有肉。

再说如果寿梦之前的历史不可信,阖闾可是有个胞弟的名叫夫概,也没有按照兄终弟及传承王位嘛。

吴国建立父死子继的礼法是完全可能的,否则让季札继承皇位,他还跑什么,说明季札考虑到了三个哥哥的影响,即使没有成条款的继承规定,那也有长幼尊卑的排列礼节。

再说寿梦,寿梦的最终目的是让季札即位,这就君命和礼法上的冲突,为了既满足自己的心愿,又能礼法上说的过去,所以定了兄终弟及的顺序。

而樊诸作为大宗传位于弟,这就是父为子纲的表现,或者说先帝有这样的遗诏,总而言之樊诸传位于弟是有理由的。到了馀祭也是如此。这种先辈遗愿对我们后世影响是很大的,就像现在法律中,如果老人有遗嘱,法律会尊重遗嘱,如果没有遗嘱,那么将按第一继承循序排列。樊诸、馀祭都是遵照了遗嘱。

皇位传给馀眛后,事情的性质还是按遗嘱执行,等姬僚即位就不一样,应该说馀眛违背了父命,姬僚这个吴王的公信力就丧失了合法性。在这个争议问题,解决的办法只能以以往的惯例来评判,公子光夺回王位也就符合惯例(或礼法)了。

中国古代君王都有“刑不上大夫”的习惯,这是一种权大于法的政治现象。而寿梦的兄终弟及的决定就有这种倾向,如果如愿传位季札也就算了,可是最后即位的是僚,当有人违命时,公子光以樊诸为长子的身世夺位也合情合理。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麒麟子 于 2010-6-1 14:46 编辑 [/i]][/color]

2010-6-1 15:37 三种不同的红色
1、我前面说过,吴国的文明化,起自寿梦时申公通吴。申公巫臣代表晋国出使吴国,给吴国带去了先进的中原文化,教其弓车战阵,吴国才摆脱了断发文身的野蛮时代,进入了文明社会。——所以,吴国才自寿梦时开始强大,《左传》、《史记》才自寿梦时对吴国有记载。

因此,要说寿梦之前吴国有完善的宗法制度,那肯定是瞎扯。

《史记》于寿梦之前的吴国历史,只记载其世系,而这个世系到底有多少可靠性,在没有得到进一步证明前,是要打个问号的。

2、关于吴国兄终弟及的情况,我并没有完全肯定的认为,仅仅是说,樊诸等人的即位过程,很可能是吴国实行这一制度的一种表现。当然更进一步的论证也没有,当时吴国究竟采取何种继承制度,在没有新的证据证明之前,也只能存疑。

3、寿梦到夫差时期,正是吴国从野蛮走向文明的一个转折期,在这种时期,出现新旧制度的交错,是丝毫不足为奇的。在樊诸时期,可能还存在兄终弟及的情况,到阖闾时期,就改为父死子继,这是顺理成章的。

4、季札不接受王位,是因为他道德高尚吗?可能是的。但更可能的原因,是因为季札接受了华夏文明,——春秋晚期,季札是当时非常博学的一个人,甚至为晋、周等许多人所不及。而父死子继的宗法制度,是当时周文明的一个重要支点。所以季札因新慕中华而不愿意接受王位,也是很可能的。

5、我前面说过,倘若吴国当时真的有嫡庶之别的宗法制度,那么,是不可能出现小宗继承王位的事情的。这不是什么遗嘱不遗嘱的问题,而是制度问题。

小宗即位,往往是小宗过继到大宗去。举个例子,明世宗以小宗继大位,他所继承的是孝宗,他祭祀的祖先也就变成孝宗,甚至他连自己的爸爸都不能叫爸爸,而只能叫叔叔。——这就是为什么大礼议如此激烈的原因。这不单单是一个称呼问题,也不单单是太庙里加一个牌位的问题,这涉及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基础、皇权统治的基础,是对宗法制度的一次强烈冲击。理解了这点,我们也就能理解为什么当时士大夫宁愿舍弃身家性命,也要和皇帝对抗的问题了。

所以,在宗法制度下,如果大宗有子,小宗是不得入嗣的。

所以吴国王位兄弟相传,正好从侧面证明了当时吴国,绝没有嫡庶之分的宗法制度。

2010-6-1 16:32 luke19821001
说不定夫概敢谋反,也是因为原本王位是该他来继承的,结果礼法改了,所以不平。

2010-6-1 18:17 佛山黄师傅
回复 #1 KYOKO 的帖子

春秋时期,晋国穆侯的长子姬仇即位,是为文侯,而穆侯的小儿子姬成师被封到曲沃,是为曲沃桓叔。到桓叔的孙子武公姬称时,晋国的大宗日益衰落,而小宗曲沃则日益强盛,终于,公元前679年,武公灭晋侯缗,献宝器于周王室,周王室于是只得封武公为晋侯,小宗成为了大宗。

2010-6-1 18:43 麒麟子
回复 #30 三种不同的红色 的帖子

三红兄论述的比较到位,不过我还有六点不同观点:

1、季札因新慕中华而不愿意接受王位的说法不太可能,季札当时离开吴国是因为王位之争,不是因为想到中原游学、访圣、或者去当士大夫。接受新文化是一方面,但是这次是为了吴国继承人的问题。

2、季札因为王位躲了,说明在王位继承人的选择上有问题,如果堂堂正正、无可厚非,那么季札也不必离开,当吴王就是了。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季札,可以断定礼法上的因素占了很大分量,换句话说,不能违背最起码的长幼继承顺序。

3、宗法制度不可能绝对没有。应该说已经有了雏形或者有关宗法的意识形态,再进一步就是还不完善的宗法。虽然没有传世,但是在春秋战国这个意识形态转型期,吴国应该有一个为宗法礼法制度的匡正行为,行刺姬僚成了典型事件,宗法或者礼法对日后公子光用行刺行为夺回王位提供了可靠依据。

4、吴国有可能出现嫡庶之分的宗法制度,看了明世宗和孝宗的举例,我认为明英宗和景泰帝正好说明,即使有嫡庶之分也可以兄终弟及,英宗是贵妃所生,景泰帝是贤妃所生,嫡庶一目了然,而且英宗立有太子,在这种情况下景泰帝还是众望所归的成为皇帝。这就说明迫于朝廷的需要,也不存在过继的问题,所以有宗法制度也是可以打破的。

5、吴国当时就处于先帝寿梦以权大于法的意愿,实行兄终弟及,巧合樊诸、馀祭延续了父亲的意愿,打破了嫡庶的惯例,到了姬僚继位,兄终弟及的顺序打乱,在这个社会转型期,人们更倾向与归附正朔,所以公子光以寿梦长孙的身份刺僚,匡正了宗法制度。

6、宗法制度肯定以一种形式存在于吴国,只是在早先制度影响力还不足以动乱,而这个社会转型期,被季札的学识预料到了,季札躲了,樊诸兄弟几个按父亲的愿望兄终弟及,但在宗法制度的隐患下,最终促成专诸刺僚,爆发了这次政变。

2010-6-1 21:13 三种不同的红色
1、季札为什么而离开吴国,不接受王位,这并不能证明诸樊等人的王位继承有问题,只能证明这种继承方式和季札自己的信念相冲突。

季札的信念是什么?当然毫无疑问,是父死子继、是嫡庶有别、是大宗百世不迁,小宗五世则迁的宗法制度。

我们可以假设这样一种情况,吴国有兄终弟及的传统,现在按照这一传统,诸樊、馀祭等兄弟相继即位。等到了季札时,季札所信仰的并不是吴国的这种传统,他更加向往华夏的宗法制度。在他看来,这种兄终弟及的做法是不对的,是不义的,所以他逃了。

2、宗法制度的出现,不会是一种必然。它是周人(传说是周公)精心设计的一套制度,这种制度以父死子继为基础,以森严的等级为表现,是在组织上、思想上对社会的一种严格的规范和控制。这种制度在周公之前都是不存在的。起码在商朝就没有嫡庶之分。

我们知道商文明是何等的发达,在如此高度发达的文明下,都没有产生嫡庶之分的宗法制度,会在野蛮状态的吴国产生吗?申公通吴之前的吴国,断发文身、不会驾车、不懂战阵、不识弓矢。这其实和原始人没什么两样,要他们在这样的文化水平下发展出宗法制度——哪怕仅仅是宗法制度的萌芽,那都是不可能的。

申公通吴在鲁成公7年,也就是吴王寿梦2年。寿梦在位25年,也就是申公通吴23年后,诸樊即位。23年的时间,可以改变一些东西,但一个文明要建立并完善,不是23年的时间可以做到的。

3、说诸樊等人传位给弟弟,是为了最终让季札即位,这种说法之不可信,我们还可以从《左传》得到证明。

《左传》记载,在寿梦死后,诸樊即位,第三年除丧之后,欲让位于季札,季札不受。这是唯一的一次让位记载。此后,诸樊在位13年战死,馀祭即位,在位4年,被俘虏所刺死,馀眛即位。馀眛在位17年卒,王僚即位。在这34年的时间里,左传再没有另外提到要季札即位的记载。

王僚在位12年,被公子光所杀。王僚死后,季札说了一番话:“[color=Red]苟先君废无祀,民人无废主,社稷有奉,国家无倾,乃吾君也。吾谁敢怨?哀死事生,以待天命。非我生乱,立者从之,先人之道也[/color]。”在这段话里,丝毫没有流露出有人要他即位的意思。他承认王僚是合法的王(社稷有奉,国家无倾,乃吾君也),同时也承认篡位的公子光也是合法的王(哀死事生,以待天命。非我生乱,立者从之)。从“立者从之”一句话,我们就知道了在季札说这话之前,阖闾已经即位为王了。

由此可知《公羊传》“季札让国于阖闾”说之谬。

由此也可见,有没有让国给季札的事情呢?回答是“有”,但仅仅是诸樊三年的那一次。此后馀祭、馀眛的即位都是正常行为。到季札时,他不愿意即位,于是才由王僚即位。王僚的即位也是正常的,这件事情在吴国国内和国际上没有任何不同意见。

4、说诸樊等人传位给弟弟,是为了最终让季札即位,这种说法还有一个逻辑上的大破绽。寿梦死去,诸樊即位,诸樊在位13年,在战争这被楚人所杀。然后馀祭即位,馀祭在位4年,被俘虏刺死,然后馀眛即位,馀眛在位17年。这加起来就是34年的时间。而据《左传》的记载,季札在寿梦死时已肯定经成年,那么等到馀眛死时,季札已经快五十多快60岁了。这还是出了两次意外的情况,假如樊诸没有在战争中战死,他再活个十几二十年,然后馀祭没有被刺死,也再活个十几二十年,试问季札他等得到吗?

所以,说诸樊兄弟相继即位,是为了给季札铺平道路,这根本就是不可信的。

更加接近历史真实的是,当时吴国就是兄终弟及的继承方式。


PS:用明英宗、明景帝的例子,是很不恰当的。因为景帝的即位,本身就是特殊情况,是不能作为常例的。当英宗被俘后,太后下诏,以英宗子为皇太子,以郕王监国。其后情势危机,群臣乃请立长君,遂景帝遂立。然而朱见深之立为皇太子,在景帝即位之前,因此景帝即位后,也不能遽改。这才造成了弟弟当皇帝、侄子当太子的局面。但这种情形后来还是被景帝改变了,废掉了见深太子之位。

如果不是战争状态,如果是正常情况下,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出现的。这和吴王僚、阖闾的情况,完全不能同日而语。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10-6-1 21:26 编辑 [/i]][/color]

2010-6-1 22:33 崔浩
为什么叫永乐大帝???
这么操蛋的名字,现在怎么都时兴把贼叫大帝呢???

2010-6-1 23:41 麒麟子
1、季札为什么离开吴国,我也相信兄终弟及的做法是不对的,问题就在于寿梦的提出了兄终弟及的设想,想季札这样博学的人自然也明白,自己可能是最后的继承人。可是比信仰更可怕的是皇位继承顺序的提前公布,恐怕给季札带来的危险远比利益要多的多。

我们也可以假设一下,樊诸、馀祭都是延续兄终弟及,到了馀昧就改变了方针,前面两个哥哥已故,自己熬到王位,他也喜欢让儿子继位,出于这种考虑可能会对季札下毒手。

这样也可以在吴国实行父死子继,与季札所谓的信仰也不谋而合,这就说明在意识形态转型的大背景下,不只是季札这样有学问的人会主张父死子继。

2、宗法制度的出现,吴国什么时候出现宗法确实没传世的文字,但是一种制度的形成必然有意识形态的出现为前提,而宗法一类的意识形态出人的本性,那个时代不一定就叫做“宗”,但是谁是谁生的,谁亲谁疏这些本能的认识,恐怕不一定非要到中原才能学明白。

      换句话说那个时代的吴国是大宗不一定贵,是小宗也不一定贱,不涉及利益问题也无所谓,但是涉及皇位了,谁都有必要为自己核定一下正朔,况且那时是转型期,受这种影响就更大了。

3、季札不想继位这点无可非议,三个哥哥轮番主政,不管怎么说都轮不到季札,而季札的心态,他受中原先进思想影响最大,应该明白自己的处境,季札孤身在外,跟阖闾相比也只能说这话,这就是典型的臣民心态,即少说话多磕头。

4、《公羊传》记载“季札让国于阖闾”的说法有一点要讲清,就是樊诸兄弟三人执政期间,有没有过邀请季札回国的情况,季札远在中原,况且又是兵荒马乱的年代,是不是还有过邀请?公子光登基前是否确实让过季札,作为阖闾这样有作为的君主,完全可以逢场作戏。

5、再说《公羊传》是以经为主的历史书籍,对史实记载十分简略,不存在杜撰,然而越是史书就越需要杜撰,杜撰的文章就有真有假了,比如《史记》中的鸿门宴一段就杜撰的很精彩,《公羊传》因为史料方面不是主体,所以在记史方面就不存在杜撰。而且《公羊传》和《左传》等书籍与吴国这些事出于同一时期,所以其可信度并不是想象的那么低。

6、如果樊诸和季札都活到六十,那将意味着楚、吴两国的实力将发生变化,樊诸活下来吴国极有可能有盛无衰,在吴国十分强大的情况,是无论如何也请不回来的。

如果吴国衰弱了,国家内部往往会不稳定,只要到自相残杀的地步,那到真有可能吴国会把季札接回来。因为想季札这样聪明的人,不到十分把握是不可能回国的,可惜他和这个王位没缘分。

我比较坚信吴国只是被寿梦临时用了一下兄终弟及的继承顺序,继承体制上还是应该是父死子继。

2010-6-1 23:56 三种不同的红色
那个,谁说诸樊等兄弟三人执政期间,季札一直远在中原的?

所谓延陵季子,他不好好呆在自己的封地,跑中原去作甚?

2010-6-2 08:29 麒麟子
[quote]原帖由 [i]三种不同的红色[/i] 于 2010-6-1 15:37 发表
春秋晚期,季札是当时非常博学的一个人,甚至为晋、周等许多人所不及。[/quote]

若非赐教,始知季札曾入中原:hz1059:  不过被加上“一直”这个词,那本意就有点夸大了

又有《左传》季札观周乐的历史记载,进入中原何须质疑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麒麟子 于 2010-6-2 08:42 编辑 [/i]][/color]

2010-6-2 10:31 三种不同的红色
[quote]原帖由 [i]麒麟子[/i] 于 2010-6-2 08:29 发表


若非赐教,始知季札曾入中原:hz1059:  不过被加上“一直”这个词,那本意就有点夸大了

又有《左传》季札观周乐的历史记载,进入中原何须质疑 [/quote]

鲁襄公29年,吴馀祭四年,吴王使季札出使中原,遍历鲁、齐、卫、郑、晋。

此外,鲁昭公27年,也就是公子光刺王僚的那年,季札出使晋国。而公子光刺王僚,就是在季札出使的时候进行的。

除了这两次外,季札何曾在中原?

说什么“[b]就是樊诸兄弟三人执政期间,有没有过邀请季札回国的情况,季札远在中原,况且又是兵荒马乱的年代,是不是还有过邀请[/b]”。

未免滑稽。

2010-6-2 15:45 麒麟子
[quote]原帖由 [i]三种不同的红色[/i] 于 2010-6-2 10:31 发表


鲁襄公29年,吴馀祭四年,吴王使季札出使中原,遍历鲁、齐、卫、郑、晋。

此外,鲁昭公27年,也就是公子光刺王僚的那年,季札出使晋国。而公子光刺王僚,就是在季札出使的时候进行的。

除了这两次外, ... [/quote]

先阐明一个观点,没人认为季札“一直”在中原,去中原是论述季札离朝的一个参照说法。

[color=Red]《左传》记在襄公二十八年,当馀祭三年,翌年馀祭死,馀眜立。[/color]正好出使得时间是两位先主王位交替的时间,而那个时候出使一趟,不是一两个星期就能完事的,正巧第一次出使跨越了馀祭、馀昧两位国王在位的时间差。

2010-6-2 15:57 三种不同的红色
回复 #40 麒麟子 的帖子

如果真有那个要让位季札的约定,那也是馀眛死后才轮到他。

馀祭的死,还真和他没有关系,他在不在国内都无所谓。

可馀眛死的时候,季札可是在国内的,也没有见怎么样嘛。

2010-6-2 17:37 麒麟子
我是这样看的:

在樊诸兄弟四人之中,唯一违背兄终弟及顺序的就是馀眛,换句话说僚也是靠父亲上了王位,僚不该承担全部责任。而季札呢可能是出使过诸侯国,接受了正统思想比较多的人,如果说兄终弟及和父死子继在吴国都能使用的话,季札肯定坚持父死子继的思想。

因为《周礼》确定了嫡长子继承法,作为国家级的法规,这对博学的季札更有影响力。而且季札的所做所为也有维护周礼的意图。樊诸和馀祭坚持兄终弟及,季札作为小弟阻止不了,但是馀眛传给了儿子,这对所有人来说符合国家规定,也是大势所趋,所以季札的表现迎合了馀祭和僚的心愿。也就没有理由再算计季札了。

僚继承馀眛在季札的眼里合法了,这一码事也就过去了;

但是公子光就不一样了,同样是在《周礼》这部法规的约束下,公子光是寿梦最嫡系的后代,他刺杀僚就又成了另一笔帐,从公子光的角度看,馀眛传位于僚处于不义,违背寿梦、樊诸、馀祭三位先王的遗愿,馀眛传位合法不合理,僚即位合理不合法,毕竟专诸这一宗是嫡长子系,所以出于匡扶嫡系的角度,公子光的行刺合理也合法。

总而言之,馀眛传位于僚,结清了季札即位说的这笔帐。
公子光派专诸刺杀僚,又结算了馀眛没有兄终弟及这笔帐。

2010-6-4 11:41 关内侯
我想举报,版主带头跑题:hz1018:

2010-6-4 13:02 关毛
晋国的崛起是小宗篡夺大宗君位之后吧,在小宗夺位之后,才有晋献公假途灭虢,晋文公尊王攘夷。

2010-6-4 14:37 romadream
........汗,有永乐大帝到........真是跑题跑的可以

2010-7-31 16:28 三国赤壁周郎
李世民充其量是发动了政变,性质与司马懿的高平陵之变相同,仅一两日功夫,就夺得政权。朱棣可是实打实、硬碰硬和建文帝开仗,打了三年,哪怎能拿李二的成功比较?朱棣可是比李二更困难,若不是那个蠢货李景龙误国误事,加快朱棣的成功,朱棣究竟会不会重蹈七国之乱,也是未知之数。

2010-8-1 11:37 dreambe
这个不算跑题吧?本来楼主问的就是有没有类似情况,有人举出阖闾刺王僚的例子,有人认为这个例子不恰当,然后争论了一番而已。
三红的帖子很精彩,不过有个地方不太赞成。季札避位如果是因为反对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那么他为什么早不反对,在诸樊死时就站出来拥立阖闾?而是要等兄终弟及了两次,该轮到他的时候一走了之。而且你不当吴王就不当吧,表态一下,拥戴一个合适的侄子(不管是阖闾还是王僚),以他的威望,国人自然信服,也可免去后来的夺嫡之争。结果王僚被阖闾夺了位,他一点谴责阖闾的意思都没有。在吴国人看来,既然季札是最高尚的道德法规代言人,他认可阖闾夺位,阖闾的王位当然就来的没有任何问题。

2010-8-1 22:22 tomhcf
上面那些应归为宮廷政变吧,由外藩造反一直打回京師的就只有朱棣了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