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5-3 18:26
阿巽
[quote]临渝关,一名榆关,因隋唐东征高丽而闻名于世。《隋书·文帝纪》:“开皇十八年春二月,高丽王元帅靺鞨众万余寇辽西。以汉王谅、王世积为行军元帅,将兵三十万伐高丽。夏六月,汉王谅军出临渝关,值水潦,军中乏食。秋九月,引兵还。”《隋书·炀帝纪》:“大业十年春三月帝亲征高丽。癸亥次临渝宫,亲御戎服,禡祭黄帝,斩叛军首以衅鼓。夏四月甲午,车驾次北平。秋八月己巳,班师。十二年秋,渤海贼帅高开道陷临榆,围(滑国公)李景于北平。” 《隋书·突厥传》:“营州刺史高宝宁作乱,沙钵略与之合军攻陷临渝镇。”《唐书·太宗本纪》:“太宗贞观十九年(645)春二月,上亲征高丽。夏四月丁巳,车驾至北平。秋九月癸未,班师。冬十月丙辰,皇太子迎谒于临渝关。戊午次汉武台,刻石纪功。”《资治通鉴·唐纪》:“贞观十九年夏四月丁卯(二十日),车驾至北平(北平郡,治所在今今卢龙县城)。冬十月丙辰(二十一日),上闻太子逢迎将至,从飞骑三千驰入临渝关,道逢太子。”
由于历史记载较为混乱,故关于隋唐“临渝关”争议颇多。摈弃遥远的榆林郡之榆关不讲,就在今唐山、秦皇岛一带。具体地点有三处说法:一是在今山海关;一是在今抚宁县东二十里之榆关镇;一是在今唐山市滦县境内。
要想弄清临渝关在哪里?还得从临渝县说起。历史上临渝县有三处:一在今辽宁锦州市义县境内。是为西汉临渝县也。《汉书·地理志》辽西郡有县十四:“临渝,渝水首受白狼,东入塞外。又有侯水,北入渝。莽曰冯德。”白狼水、白狼山皆在今辽宁义县境内。但是未提及有“临渝关”之事,说明西汉时期尚无临渝关。一在今河北抚宁县榆关镇。是为东汉时期临渝县治。《后汉书·郡国志》辽西郡有五城:其一为临渝。《隋书·地理志》北平郡统县一:卢龙。“大业初置北平郡,有长城,有关官,有临渝宫,有覆舟山,有碣石山。”隋炀帝东征高丽曾置临渝宫于此。迄唐而废。“有关官”,说明是临渝关之官。1988年3月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编《中国历史地名辞典》解释:“临渝宫,在今河北抚宁县东北。隋大业十年(614)炀帝北巡至此。”2005年3月史为乐主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解释:“临渝宫,隋大业中置,在今河北抚宁县东榆关乡。《隋书·地理志》:北平郡‘有临渝宫’,即此。《隋书·炀帝纪下》:大业十年(614),‘三月壬子,行幸涿郡。癸亥,次临渝’。”一在今河北滦县。《旧唐书·地理志》平州:“隋为北平郡。武德二年改为平州,领临渝、肥如二县。其年,自临渝移治肥如,改为卢龙县,更置抚宁县。七年省临渝、抚宁二县。天宝领县三:卢龙,后汉肥如县,属辽西郡,至隋不改。武德二年改为卢龙县,复开皇旧名。石城,汉县,属右北平。贞观十五年,于故临渝县城置临渝。万岁通天二年,改为石城,取旧名。平卢军节度使,镇抚室韦、靺鞨,统平卢、卢龙二军、榆关守捉、安东都护府。榆关守捉,在营州城西四百八十里,管兵三百人,马百匹。”《新唐书·地理志》“平州北平郡,下。初治临渝,武德元年徙治卢龙。县三,卢龙,中。本肥如,武德二年更名,又置抚宁县,七年省。石城,中。本临渝,武德七年省。贞观十五年复置,万岁通天二年更名。有临渝关,一名临闾关;有大海关。平卢军节度使,镇抚室韦、靺鞨,统平卢、卢龙二军,榆关守捉,安东都护府。榆关守捉,在营州城西四百八十里,管兵三百人,马百匹。”依《唐书》所载,唐武德元年在今滦县设临渝县治,并为平州州治。武德二年移平州治于卢龙县城。唐武德七年,省临渝、抚宁二县入卢龙县。贞观十五年又“于故临渝县城置临渝。”也就是说在原来平州州治复置临渝县,万岁通天二年更名为石城县,即在今滦县地。但《唐书》又紧接着说“有临渝关,一名临闾关。”“闾”,《说文解字》解释“闾,里门也。”《广雅·释宫》说:“闾,里也。” 原指里巷的大门,后指人聚居处。所谓“临闾”,即临近边关之地。滦县东为沃野平原,有昌黎、抚宁、秦皇岛市区,尚不能称其为“临闾”之地。但《辽史·地理志·南京道》记载:析津府“滦州,临榆山,峰峦崛起,高千余仞,下临渝河。统县三:石城县。汉置,属右北平郡,久废。唐贞观中于此置临渝县,万岁通天元年改石城县,在滦州南三十里,唐仪凤石刻在焉。今县又在其南五十里,辽徙置以就盐官。”却与《唐书》说法相符。并说滦州有临榆山和临渝关。然今滦县境内无渝河,何来临渝山和临渝关?想必是将东汉临渝县误作唐代临渝县所致。《辽史·地理志》又载:“平州,辽兴军,上,节度。商为孤竹国,春秋山戎国。秦为辽西、右北平二郡地,汉因之。汉末,公孙度据有,传子康、孙渊,入魏。隋开皇中改平州,大业初复为郡。唐武德初改州,天宝元年仍北平郡。后唐复为平州。太祖天赞二年取之,以定州俘户错置其地。统州二、县三:卢龙县。本肥如国。春秋晋灭肥,肥子奔燕,受封于此。汉、晋属辽西郡。元魏为郡治,兼立平州。北齐属北平郡。隋开皇中,省肥如,入新昌。十八年改新昌曰卢龙。唐为平州,后因之。安喜县,本汉令支县地,久废。太祖以定州安喜县俘户置。在州东北六十里。望都县。本汉海阳县,久废。太祖以定州望都县俘户置。有海阳山。县在州南三十里。”辽望都县,即汉海阳县地,为今滦县地。其地当在今昌黎县西安山镇、朱各庄镇和卢龙县石门镇一带。也就是说唐临渝关不在今滦县境内。明天顺五年《大明一统志》称抚宁县“辽初置新安镇,属平州。金大定末升抚宁县。”也就是说辽代今抚宁县地为平州新安镇。
而今抚宁县东部和秦皇岛市区为辽迁州和润州,属于中京道。《辽史·地理志·中京道》记载:兴中府“迁州,兴善军,下,刺史。本汉阳乐县地。圣宗平大延琳,迁归州民置,来属。有箭笴山。统县一:迁民县。润州,海阳军,下,刺史。圣宗平大延琳,迁宁州之民居此,置州。统县一:海阳县。本汉阳乐县地,迁润州,本东京城内渤海民户,因叛,移于此。”
那么隋唐临渝关不在今滦县境内,又在今何处呢?
一说在今山海关。《隋书·地理志》卢龙县有临渝宫。唐杜佑《通典·州郡》记载:“北平郡平州,三县:卢龙、石城、马城。北平郡,东至柳城郡(今辽宁朝阳市)七百里,南至海一百里,西至渔阳百八十里,北至寨百八十里,东南到临榆关一百八十里,西南到马城县一百八十里,西北去石城县一百四十里。平州(今理卢龙县)。隋初置平州,炀帝初州废,复置北平郡。大唐因之。领县三:卢龙,汉肥如县,有碣石山,碣然而立在海旁,故名之。临闾关,今名临榆关,在县城东一百八十里。石城,汉旧县。马城。”唐平州州治和北平郡治皆在今卢龙县城,据今山海关大约一百八十里。《唐书》说“榆关守捉在营州城西四百八十里”,另据杜佑《通典》所说“北平郡东至柳城郡七百里,东南到临榆关一百八十里”,榆关守捉城应在今山海关东四十里(应在辽宁绥中县前所镇一带),不在山海关城。明蒋一葵《长安客话·关镇杂记》说:“古榆关,今山海关。平滦旧有榆关,土地旷衍,无险可据。唐时置硖石、白狼诸城以控之,唐后遂废。去东八十里为元迁安镇。本朝武宁王徐达经略北边,谓是枕山襟海,实辽蓟咽喉,乃移关于此,连引长城为城之址。……今词人仍称山海关曰榆关。按秦蒙恬破胡,植榆为塞,故塞下多榆木,榆关之名起此。”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说:“山海关,(抚宁)县东百里。本名渝关,自古为戍守重地。《一统志》:今县东二十里,有渝关。明初,魏国公徐达始徙而东去旧关六十里,谓之山海关。或曰:辽金时,以渝关为腹里地,故址渐湮。今县东二十里之渝关,乃其驿递之所,因渝关旧名耳。明初,修复故关,增置屯营。其于金元时之渝关,仍置邮驿。今关盖汉唐旧址,非明创建也。郭造卿曰:山海关,即故元迁民镇。元天历初,屡发兵戍守迁民镇,寻又发平、滦民堑迁民镇,既而上都兵自辽东入迁民镇,其地险在此也。据《北番·地理书》,迁州治迁民县,在临渝关东五十里,南至海二十里。”又说“渝关,一名临渝关,亦曰临闾关。《唐志》:渝关,一名临闾关,今名山海关。在永平府抚宁县东百里,辽东广宁前屯卫西七十里。《永平志》:旧渝关在抚宁县东二十里。明初,徐达将兵至此,以其非控扼之要,移建于旧渝关东六十里。考《通典》、《通释》并云渝关在平州卢龙县东一百八十里,则关实隋唐以来故址也。”
一说在今抚宁县东榆关镇。北宋仁宗定康元年(1040)曾公亮、丁度编纂《武经总要·北番地理志》记载:“平州卢龙郡,隋置北平郡,有长城、临渝宫、碣石,有玄水、卢水、沮水、润水、龙鲜水、滦河,东北至渝关守捉百九十里,西北至卢龙塞二百里。”又说:“迁州,古辽西北之地,临渝关在州东北五里。先是平渤海,迁其民置州以居之,仍名其邑曰迁民。西至润州四十里,南至海三十里。润州,卢龙塞东北,接辽东泽,唐光启中,契丹有营平之地,因渤海之叛,既讨平,迁其部落,置州以居之,取润水为名。东至迁州四十里,西至渝关四十里,南至海三十里。”辽迁州为今山海关地;润州为今海港区海阳镇地;营州为今昌黎县地。若迁州“西至润州四十里”、润州“东至迁州四十里”、“西至渝关四十里”,则迁州至渝关为八十里,今抚宁县榆关镇至山海关约略八十里,则知“渝关”在今抚宁县榆关镇。但又说“临渝关在(迁)州东北五里”,相互矛盾。
北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著作佐郎许亢宗《宣和乙巳奉使金国行程录笺证》记载:“第十四程,自营州一百里至润州。离州东行六十里至榆关,并无堡障,但存遗址,有居民十数家。第十五程,自润州八十里至迁州。”“营州,古柳城,舜筑也。乃殷之孤竹国,汉唐辽西地。《辽史·地理志》:‘营州,邻海军,下,刺史。本商孤竹国。’《辽史》索隐:‘本汉辽西絫县地,久废,唐永泰元年置柳城,侨置营州。太祖以居定州俘户。’”据许亢宗所说“自营州一百里至润州,离州东行六十里至榆关”,今昌黎县城距抚宁县城四十里,抚宁县城距榆关二十里,距海阳镇六十里。从昌黎到抚宁四十里,到榆关六十里,再到海阳镇一百里,说明“榆关”在今抚宁县榆关镇。
《金史·地理志》记载:“瑞州,下,归德军节使。本来州,天德三年更为宗州,泰和六年以避睿宗讳,谓本唐瑞州地,故更今名。户一万九千九百五十三。县三、镇一:海阳:辽润州海阳军故县,皇统三年废州来属。镇一:迁民。”据《辽史》和《金史》记载,今山海关为辽迁州和迁民县地,金瑞州迁民镇地。山海关旧有“关”吗?明天顺五年(1461)《大明一统志》记载:“山海关在抚宁县东,本朝魏国公徐达移榆关于此,改今名。”说明山海关之“关”是从抚宁县榆关镇之“榆关”迁徙而来。明成化九年(1473)大学士商辂《显功庙记》说中山武宁王徐达“以平滦渝关土地旷衍,无险可据,去东八十里得故迁安镇,……遂筑城移关,置卫守之,更名曰山海关。”明商辂说“筑城移关”,说明徐达移关前无“关”;“更名曰山海关”是“更”“故迁民镇”之名,不是更“榆关”之名;而且“平滦”之“渝关”属于平州新安镇,皆不属于辽迁州迁民县、金瑞州迁民镇(今山海关地),说明明初建关之前就有“榆关”;由“渝关”“去东八十里”才到山海关,则知“渝关”在今抚宁县榆关镇。“迁安镇”则为“迁民镇”之误。明弘治十四年(1501)《永平府志·古迹》记载:“榆关城在抚宁县东二十余里,关下有渝水通海,故名。”嘉靖十四年(1535)《山海关志·沿革》记载:“山海:辽亡,金为迁州。元入瑞州,隶辽阳大宁路,距旧渝关迤东、瑞州迤西,世传为迁安镇。国朝洪武十四年创建城池、关隘,命名山海关。”说明金代迁民镇位于今辽宁绥中县前卫镇与抚宁县榆关镇之间,而没有说“旧渝关”为“迁民镇”。明蒋一葵《关镇杂记》中也说“平滦旧有榆关,土地旷衍,无险可据。唐后遂废。去东八十里为元迁安镇。本朝武宁王徐达经略北边,乃移关于此。”说明山海关之“关”是从抚宁县榆关镇“移”来的,不是固有的。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又说:“临渝城在(抚宁)县东北。汉县,属辽西郡。后汉因之。晋省县,而城如故。隋开皇初,营州刺史高保宁与突厥沙钵略,合军攻陷临渝镇。大业中,置临渝宫于此。十年,复议伐高丽,自涿郡幸临渝。是也。《隋志》:北平郡卢龙县有临渝宫。盖于故城置宫云。骊成废县在县南,汉置县于此。后汉省县入临渝。临渝山县东南三十里。峰峦崛起,高千余仞,下临渝河。汉以此名县,隋临渝宫亦以山名。”顾祖禹“晋省县,而城如故”之说再明白不过了,也就是说晋代废临渝县,而临渝关仍在今抚宁县东榆关镇地。但说“今(抚宁)县东二十里之渝关,乃其驿递之所,因渝关旧名耳。明初,修复故关,增置屯营。其于金元时之渝关,仍置邮驿。今关盖汉唐旧址,非明创建也。郭造卿曰:山海关,即故元迁民镇。元天历初,屡发兵戍守迁民镇,寻又发平、滦民堑迁民镇,既而上都兵自辽东入迁民镇,其地险在此也”之说就有误了。辽金时榆关马驿在今抚宁县榆关镇,明洪武十四年已迁于今抚宁县东四十里深河乡,仍名榆关驿,但已不再其地。而明隆庆、万历初蓟镇总兵戚继光幕僚、《燕史》和《永平志》的编纂者郭造卿所云“山海关,即故元迁民镇”也有误,元代已无迁民镇,而属瑞州(辖域相当今辽宁兴城、绥中以及河北秦皇岛市海港区海阳镇以东地区。州治在今辽宁绥中县前卫镇)。而清康熙二十一年翰林院侍讲高士奇《扈从东巡日录》记载:“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己亥(二十一日),渡滦河经永平府城南,驻跸抚宁县城西。庚子(二十二日),过抚宁县。郭外多乔木,参差睥睨。经渝关驿,为唐之渝关,去山海关六十里,以渝水名,故又曰临渝关。《纲目》所载‘唐太宗征高丽回,从飞骑三千人驰入临渝关,道逢太子,进新衣。’即此地耶!午后,微雨清埃,驻跸二十里铺。夜听海潮声,殷然鞺鞳,意甚慨慷。念古人抱书挟剑,从军万里号为壮游。今寰宇澄平,六龙巡幸,所过皆丰沛之地。臣忝列侍从,蒙恩更渥此又千载一时勉哉,此行敢惜况瘁耶!辛丑,出山海关。关,本元时迁民镇,故明中山王徐达守燕,相度地形,筑为关隘,门通一线,雉堞两重,北山南海,四塞险固。上顾臣士奇曰:‘山海为畿辅第一雄关,前代竭天下征输以供兵戍之用,我朝定鼎燕京,内外一家,关门清晏,无所用其险矣!’”
由于明洪武年间山海关是从抚宁县“榆关”移去的,所以山海关也称“榆关”,犹如榆关驿由榆关镇迁到深河仍称榆关驿,芦峰口驿由抚宁县西芦峰口村迁到抚宁县城仍称芦峰口驿,迁安驿由迁安县境迁到山海关仍称迁安驿一样。称山海关为“榆关”尤以清代乃至民国为甚。但“榆关”并不是正式称呼,而是别称。建国后,这种称呼就消失了。由于隋唐时期“榆关”的防御作用在明代被山海关取代,在中国历史上抚宁县“榆关”就名不见经传了。但是抚宁县既有榆关镇,又有榆关村,“榆关”之称仍沿用至今。[/quote]
有变迁,也没楼主想的那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