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4-15 18:00
三国赤壁周郎
蔺相如不该封相
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和渑池会两件功劳,遂被赵惠文王提拔做了上卿,相当于宰相的高官,与大将廉颇平齐,引起了廉颇的愤怒。
廉颇有斩将夺旗、攻城略地之大功,而蔺相如一无战功、二无谋功,对国家治政方面也未曾有什么突出贡献,只是为赵王讨回私人珍藏的宝玉,及在渑池会挽回赵王的面子,仅凭这两点就可以受到极高的封赏,一下子窜到相位,这难道可以服众吗?廉颇对他不满就是无理取闹的嫉妒吗?
蔺相如在大街上躲避廉颇,固然出于大度,也有是出于心中受爵的自愧吧!就像麋芳见了虞翻那样,确实问心有愧。至于廉颇“负荆请罪”,这就太过了,请罪这个词太重了,廉颇就算是无理取闹地很嫉妒某人,按理说也谈不上是一种罪,既然无罪,就不必请罪,犯不着这样做。如果我是廉颇,顶多就跟蔺相如说声对不起,赔礼道歉,请他喝顿言和酒,然后交为朋友,言归于好,这就足够了!
仔细想来,蔺相如的“成就”,并没有为国家带来多大好处,后来有关蔺的事迹,在《史记》中只找到一条:“后四岁,蔺相如将而攻齐,至平邑而罢。”实在是个虎头蛇尾的记录,出兵攻齐,却走到平邑就断了,算不上什么功劳。除此之外,就再也没蔺相如什么事了。
但是蔺相如无甚大功,口气倒蛮大的,他说了一句忽悠了好几代人的话,因为这句话人们高看了他,因为这句话使大家觉得廉颇确实不以国家为重,老跟蔺过不去,实在大大的不对。由是此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传为美谈,蔺相如的大度、忍让更是代代称颂,值得学习。
那是什么话?蔺相如对自己的门客说:“知道秦国为什么不敢打我们赵国吗?是因为有我和廉颇啊!”(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我蔺相如和廉颇在矣!)这样的话,把国家形势和先君的努力使然的历史功劳全揽到两个人身上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有意吹捧廉颇,反正此话确实说不过去。更何况,蔺相如的功劳或政绩,完全不能跟廉颇相提并论,凭区区两件不辱王命的事就当上上卿,还没等几天,就夸口这样说,这实在太不谦虚了,人家老廉战功卓著,也未曾这样夸口过。而且,秦国不打赵国,压根不是怕你和老廉,那是因为那个时候秦赵两国是盟友关系,要不然会有完璧归赵和渑池会吗?两国是敌对关系,那赵王赴渑池干什么?送死呀!若干年后的长平之战,廉颇和蔺相如都在,秦国就把赵国给打得很惨,是因为怕你们两个人吗?显然不是。
从蔺相如拜相后,到赵惠文王死的十三年间,赵国内政外务活跃的人物,主要是赵奢和廉颇,之后关于蔺相如的记载,只有一条攻齐至平邑未果,长平之战也不见蔺的身影。
司马迁最后给蔺相如的评语,说来说去,只是赞扬他面对秦王的勇敢,一种毫不畏惧的精神,如此而已,至于上卿该做的事情,有什么谋划、治国之事,一字不提。而作为一个上卿,单凭勇敢、不惧,显然是不够格的。
如果蔺相如为赵惠文王保住一块玉、挽回了国家颜面就该封上卿,请问毛遂逼楚考烈王,从楚国借来八万救兵,解邯郸三年之围,又该封什么?
总之,蔺相如勇气可嘉,但是否该封上卿,值得商榷。
2010-4-16 13:41
岳光寒
史记上说了这两件事不一定就说明他只干了这两件事。
况且不能只看立了多大功,看看他在这两件事所表现出来的勇气、机智和舌辩,这些不是谁都具备的,可见其人确实是个人才。
2010-4-16 13:46
KYOKO
有篇《将相和》,不过还有篇反驳蔺相如一些说法、做法的,是卷子上阅读理解看到的,基本就没人知道了。有点道理,只记得比如秦要换赵和氏璧,赵国不换的话很正常,没啥理亏的。最后貌似蔺相如被秦国的刺客杀死在集市上。。
2010-4-16 13:49
颖颖
渑池会纵然蔺相如表现很出彩,但秦昭王没有为难蔺相如的主要原因是这次会盟对秦国远远比对赵国重要。因为当时秦国正在攻打楚国,需要一个和平的北方。如果赵国这时在背后滋事,一旦得手后果便不堪设想。渑池会盟赵国虽然得了面子,但最终(在蔺相如任期中)丢了里子。反观秦国,在楚赵两大强国暂不和谐的一个狭缝里,杀出了一条称霸之路。为了实现这个大的战略意图,秦昭王不被小节所累,我觉得他才是渑池会真正的大智大勇之人。秦国没有北方的后顾之忧,先把楚国打了个半死(郢都之战),然后腾出手来(上党之战,长平之战,邯郸之战)又把赵国打了个半死。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颖颖 于 2010-4-17 00:36 编辑 [/i]][/color]
2010-4-16 21:10
孤星海
这个简介很独特 很新颖:hz1009:
2010-4-16 22:13
岑平
當然...關於蔺相如的除這兩個典故之外的事蹟我不是太瞭解...史書上仿佛也沒怎麼說.....
但是就從這上面兩個典故看來...他作為一個外交官是相當的出色的...
據我瞭解當其時對於這個官職的分工似乎並不怎麼明確....都是大概稱為上卿等等?
不過還是一個挺新穎的idea..新穎的論點...
不過以下這一段有點覺得不妥:
而且,秦国不打赵国,压根不是怕你和老廉,那是因为那个时候秦赵两国是盟友关系,要不然会有完璧归赵和渑池会吗?两国是敌对关系,那赵王赴渑池干什么?送死呀!若干年后的长平之战,廉颇和蔺相如都在,秦国就把赵国给打得很惨,是因为怕你们两个人吗?显然不是。
試問六國與秦豈有真盟友關係??六國莫非不知?只是攝於其威罷了.......
那時候趙王去會盟難道不怕?
秦國當然是挑軟的柿子捏...當時六國中,秦國力所能及的..趙國可以說是最強的了....有時捏不動,只能放下一下罷了..
長平之戰若非用計,似乎秦國也難以討什麽好處吧?
2010-4-16 23:07
颖颖
回复 #6 岑平 的帖子
人家秦昭王才是出色的外交官,既然大头已经赚到手了,陪你击一下缶又能如何?反之赵国逞一时口舌之快,却把全战国史上最后一次遏制秦国的机会给断送了。至少我很不看好这种挣足面子,赔光里子的小聪明。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颖颖 于 2010-4-16 23:11 编辑 [/i]][/color]
2010-4-16 23:30
东倒西歪
[quote]原帖由 [i]岑平[/i] 于 2010-4-16 22:13 发表
而且,秦国不打赵国,压根不是怕你和老廉,那是因为那个时候秦赵两国是盟友关系,要不然会有完璧归赵和渑池会吗?两国是敌对关系,那赵王赴渑池干什么?送死呀!若干年后的长平之战,廉颇和蔺相如都在,秦国就把赵国给打得很惨,是因为怕你们两个人吗?显然不是。 [/quote]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miǎn)池。赵王畏秦,欲毋(wú)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
2010-4-16 23:35
黑传说
如果一个国家以一个外交官来主持大局,那么只能证明这个国家弱,只能靠外交来维持地位。
也就是说,蔺相如的拜上卿,如果主要得益于外交,那么有三个可能:
A、赵国太弱
B、赵国示弱
C、赵国为了向各国说明其对秦态度,需要一个强硬的外交官来做最高主持。
根据当时形式,C的可能性比较高,用于向各国表明态度,实在是口惠实不至的绥靖政策。
长平之战蔺相如应该是有表现的,结果就是赵国外交大失败,间接促成了军事大失败。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黑传说 于 2010-4-16 23:49 编辑 [/i]][/color]
2010-4-16 23:42
付昭霄
不改封相应该封啥?
2010-4-16 23:52
颖颖
回复 #9 黑传说 的帖子
关键是赵国当时客观地讲并不弱,至少赵武灵王领的那支军队还在。因此,A 可以排除。
赵国当时的正确战略,应该是和楚、魏两国合纵抗秦,完全没有必要示弱于秦。如果 B 成立的话,任何赵人,包括蔺相如,都不佩称之为勇。
至于说 C,向各国说明其对秦态度。。。这个绝对是愚蠢透顶的选择。。。还是那句话,唇亡齿寒。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颖颖 于 2010-4-16 23:57 编辑 [/i]][/color]
2010-4-16 23:54
黑传说
[quote]原帖由 <i>颖颖</i> 于 2010-4-16 23:52 发表
关键是赵国当时客观地讲并不弱,至少赵武灵王领的那支军队还在。赵国当时的正确战略,应该是和楚、魏两国合纵抗秦。 [/quote]
所以说是C的可能性较高啊,用来做做姿态,表明下态度。
但实际上一兵不出,坐山观虎斗。
蔺相如最多只能算有点骨气的小聪明吧,并没办法扭转乾坤。赵国此次也确实缺乏长远眼光。
不过,文人和世人都比较喜欢会说的,所以被视为英雄也为正常。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黑传说 于 2010-4-17 00:05 编辑 [/i]][/color]
2010-4-16 23:59
颖颖
回复 #12 黑传说 的帖子
坐山观虎斗要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才行。赵国的行为就是给秦国充分的条件让他们攻打楚国,然后腾出手来再打自己。《史记》记载不够详细,具体细节无法考证,包括渑池会的具体日期也只是“某年某月某日”而已。不过渑池会发生在前 279 年,白起的伐楚主力也是前 279 年开拔,郢都破于前 278 年。个人认为这不可能是巧合,更有可能在渑池会盟之后,秦军抽掉秦赵前线主力增援南线(比如说对比一下白起在渑池会前后的位置),才最终攻下郢都。
无意间看到楼主这句话,蔺相如对自己的门客说:“知道秦国为什么不敢打我们赵国吗?是因为有我和廉颇啊!”(此语应该是渑池后不久,应该是在前 279 年说的)。。。我只想说,知道秦国为什么不敢打你们赵国吗?是因为楚国那边还没完事呢啊。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颖颖 于 2010-4-17 00:34 编辑 [/i]][/color]
2010-4-17 12:52
KYOKO
唇亡齿寒那时还称不上吧,赵国人有那么长远的眼光?长平之战前至少军事实力赵国并不比秦国差多少
2010-4-17 13:06
KYOKO
百度了下,竟然找不到蔺相如是如何死的?:hz1001:
2010-4-17 14:19
user805
那时候,貌似有点才能就动不动封相国的
2010-4-24 22:00
吃饭猛喷罗大傻
回复 #16 user805 的帖子
是呀,邹忌利用弹琴的方式狠狠赞扬了齐威王一番,就被封为相国,然而这个相国毫无建树,还存心积虑要陷害田忌,典型的小人嘴脸。
2010-4-24 22:21
黑传说
[quote]原帖由 <i>吃饭猛喷罗大傻</i> 于 2010-4-24 22:00 发表
是呀,邹忌利用弹琴的方式狠狠赞扬了齐威王一番,就被封为相国,然而这个相国毫无建树,还存心积虑要陷害田忌,典型的小人嘴脸。 [/quote]
不能这么说,没有邹忌,就没有田忌的战功。因为邹忌所带来的改制,是齐威王时期强盛的一个原因之一,而田忌之所以打胜仗,依靠的就是齐威王时期的强盛国力。
2010-4-25 16:27
麒麟子
说一下自己的观点吧,作为赵国选拔相国人选很大程度上要看平时政务的处理。不论是诸侯国还是大国,做相的人一般有两种主要渠道,一个是有出色政绩的地方官,另一种是君主身后的秘书部门。作为地方官有政绩可以名垂青史,但是作为君主左右的政务大臣就不一样了,整天处理些国家事务,比如起草诏令、修订律法、再有点机要保密工作,跟武将相比日常政务不论战时还是太平都有很多工作,所以做得事很多,但是能扬名的很少,所以蔺相如的英明也不过完璧归赵、负荆请罪之类。
蔺相如极有可能是在日常政事的处理上比较出色而被任用为丞相的,而日常政府工作是很少载入正史的,所以但从史料记载来看蔺相如的那些记载不足以使其堪称相位,但是考虑一下古代文官的那些日常工作,还真是不少。如果大家有现在做政工工作就是知道那些政府的那些琐事了。
2010-4-25 22:30
三国赤壁周郎
[quote]原帖由 [i]吃饭猛喷罗大傻[/i] 于 2010-4-24 22:00 发表
是呀,邹忌利用弹琴的方式狠狠赞扬了齐威王一番,就被封为相国,然而这个相国毫无建树,还存心积虑要陷害田忌,典型的小人嘴脸。 [/quote]
春秋战国时期,相害将的事情多得很。(害不等于害死,但也包括害死)
费无忌害伍子胥一家,公孙座害吴起,邹忌害田忌,范雎害白起,郭开害李牧,李斯害蒙恬。
所以“将相和”之所以千古传颂,也许就是很多时候将相不和之故。而且纵观整个中国历史,通常情况下也是相害将,很少有将害相的,而且多数都是陷害成功的,这不能说是一个悲剧。
2010-5-1 20:26
佛山黄师傅
回复 #1 三国赤壁周郎 的帖子
观点很新颖,但是因为史料太匮乏,我们无从得知蔺相如的具体功绩了,可惜。不管蔺相如有没有资格拜相,事实已经如此了,我们也只能干看着了。
2010-5-2 09:56
夜琉璃
蔺相如,生卒不详,战国时期赵国上卿,为赵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相传为河北曲阳人。在强秦意图兼并六国、斗争逐渐尖锐的时候,不仅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让秦国的图谋屡屡受挫,更难得的是,他有容人之量,以大局为重,“先国家而后私仇”,是一位胸怀广阔的政治家;他,无畏的胆略,超人的智慧,博大的胸怀和以国事为重的思想品德,可以说是驰誉九州,光耀千古。我国古代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为我们展现了蔺相如光彩夺目的人生片断。后人在景仰蔺相如的同时,对其人其事也想有更多的了解,可是历史也总是给人留下缺憾,对蔺相如早期及晚期的活动记录很少。即便在有限的资料记录中,也有许多错讹、互相矛盾之处,令人真假难辨,莫衷一是。比如,从现有资料看,仅蔺相如故里及墓地就有多种说法,其中故里说主要由河北省邯郸的蔺家河村、山西省古县的宝丰村和洪洞县的许村、山西省榆次的蔺郊和相立村、山西省的泽州、山西省柳林县孟门镇、河南省辉县、安阳的太平岗、相村等地;蔺相如的墓地主要有河北邯郸、邯郸蔺家河、磁县羌村、保定曲阳相如村、涞水县蔺家庄、陕西临潼、山西古县蔺子坪、山西泽州、河南辉县、修武县等十余处。不要说各地众说纷纭,让一般人看了一头雾水,即便是一些地方政府乃至研究专家往往也是各执一词、难有定论。本人作为蔺氏后人一员,对此尤为关注,亦苦苦探究分析事实真相,力求去伪存真,为蔺相如文化研究稍尽绵薄之力。下面是本人根据现有资料,经过综合分析比较、研究考证得出的一些初步结果。希望借此为后人景仰、怀念、了解相如弥补一些缺憾,并推动蔺相如文化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丰富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内涵。
*:关于蔺相如是军事家,这是不可能的,赵惠文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1年),赵何派蔺相如率军征伐田单复国后的虚弱齐国。结果军事指挥才能一塌糊涂的蔺相如率领勇猛善战的赵军打到齐国的边境城镇平邑(今河南南乐东北)就打不动了,没有完成深入齐境杀生略地的任务,被迫返回了赵国。因此,蔺相如作为上卿,他主要负责的是政事,军事方面主由廉颇负责。至于“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秦国进攻韩地上党。上党的韩国守军孤立无援,太守冯亭便将上党献给了赵国。于是,秦赵之间围绕着争夺上党地区发生了战争。这时,名将赵奢已死,蔺相如病重,执掌军事事务的只有廉颇。于是,赵孝成王命廉颇统帅20万赵军阻秦军于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中提到的“蔺相如病重,执掌军事事务的只有廉颇”可能说明的“蔺相如是一个军事家”,这是不对的看法。
这是百度了一下的结果,该不该封相,我想应该够资格吧
2010-5-2 13:08
luke19821001
不封他,又能封谁呢?赵国头脑清晰的并不多吧。假如长平之战的时候蔺相如还是有实权的宰相,应该不会吧廉颇换下来吧
2010-5-30 20:47
三国赤壁周郎
[quote]原帖由 [i]luke19821001[/i] 于 2010-5-2 13:08 发表
不封他,又能封谁呢?赵国头脑清晰的并不多吧。假如长平之战的时候蔺相如还是有实权的宰相,应该不会吧廉颇换下来吧 [/quote]
主要是国君换了,秦国七世余烈,可惜六国都坚持不了,很大程度上就是这些糊涂国君不会用人,而误了大事。
2010-5-30 21:35
黑传说
回复 #23 luke19821001 的帖子
真要论长平之战,那蔺相如的责任恐怕比赵括还要大:外交工作彻底失败,赵国没有外援,粮食又要断了,导致廉颇所采用的固守战略彻底进行不下去,导致赵王被迫需要转变持久防守为奋力一搏。
不换赵括让廉颇带队如何?廉颇可是连王龁都打不过,如果赵王被迫只能奋力一搏的话,那么打不过对手的廉颇是一定要被换掉的,至于换上的人是谁,这个倒是需要好好斟酌的。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黑传说 于 2010-5-30 21:48 编辑 [/i]][/color]
2010-5-30 21:43
黑传说
回复 #20 三国赤壁周郎 的帖子
你只注意到了相害将的多,却没注意到将害相也不少,而且是直接刀光剑影、血肉模糊的,祸害国家的,而不会像相害将那样充满阴谋诡计,但低下日子照样清平。
董卓、曹操就算是直接以将”替“相的。相如果害不死将,那么”将“可能的结果就是直接篡权或者搞军事割据了。
2010-5-31 02:17
因苏阿
五代十国时期,将害相的数不胜数
2010-5-31 10:16
冒险王
当时秦国虽然强,也就相当于魏文侯时的魏国,谈不到一统天下。
列国之间还在互相攻伐,在事实上也没有可能始终联合起来抗秦。
蔺相如只是上卿,还不是相,大概也没有权力决策国家事实上的大政。
“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
长平时还病了,而且从后来的情况,孝成王并不像他老子那样听蔺相如的。
赵国真正的短视者是平原君胜。
其实当时军事实力与秦国差距最小的就是赵,而赵齐之间因为乐毅的问题不大可能彻底解决,后来齐国基本在打酱油,赵秦之间的冲突只有通过自身实力来最终解决,秦有稳固的后方,但赵没有,因此合纵抗秦,赵国的本钱太小,而向西难以击败秦国,还不如往东寻找机会。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冒险王 于 2010-5-31 10:17 编辑 [/i]][/color]
2010-5-31 10:28
romadream
前几天看一个东西,典型的黑蔺,几乎把他说的体无完肤.当然,历史其实可以多角度判断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见解,就我而言,我也觉得蔺相如有些被捧的言过其实:hz1024:
2010-5-31 11:09
颖颖
回复 #25 黑传说 的帖子
完全同意。从战略角度看,渑池会盟=楚国在最危难的时候,赵国拒绝牵制秦国。那么在赵国有长平之难时,楚国又凭什么帮助赵国?
另外我也非常不理解廉颇为什么野战打不过王龁。按理说赵国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来,一直以骑兵之强悍战力所著称。野战应该是赵国的强项,固守理应是弱项。廉颇二十万铁骑野战打不过王龁(十几万?)步兵,这点对赵国朝野上下的心理打击是很沉重的。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颖颖 于 2010-5-31 11:10 编辑 [/i]][/color]
2010-5-31 11:12
麒麟子
也许是政绩问题吧,赵国若大一个地方,处理政务肯定非常繁琐,与武将相比,在战乱年代文官很难展现自己的政绩。
试想古代的文官,除了靠文学作品出名的,那些操劳军事以外国事出名的才有多少,再多也不能跟武将媲美。所以我感觉蔺相如的定位应该是国君身后的智囊团队成员。
2010-6-1 16:42
luke19821001
[quote]原帖由 [i]黑传说[/i] 于 2010-5-30 21:35 发表
真要论长平之战,那蔺相如的责任恐怕比赵括还要大:外交工作彻底失败,赵国没有外援,粮食又要断了,导致廉颇所采用的固守战略彻底进行不下去,导致赵王被迫需要转变持久防守为奋力一搏。
不换赵括让廉颇带队 ... [/quote]
奇怪了,在长平没有粮食,到包围邯郸的时候反而有粮食了。
2010-6-1 19:00
黑传说
回复 #32 luke19821001 的帖子
这是长平失败后,赵国加强内卫和外交的成果。
另外,几十万大军在外面打战和几十万人民在邯郸守护,所消耗的粮食不是一个量级的。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