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炎黄春秋 »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英年早逝的一代名将霍去病


2010-4-11 18:31 佛山黄师傅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英年早逝的一代名将霍去病

[size=3][b][size=3][align=center]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英年早逝的一代名将霍去病[/align]
      
      霍去病,西汉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人,汉朝名将,一代军事天才。霍去病于公元前140年出生。他是汉武帝刘彻的姐姐平阳公主府上的女奴卫少儿与平阳县小吏霍仲孺的儿子,这位小吏不敢承认自己跟公主的女奴私通,于是霍去病只能以私生子的身份降世【有趣的是,霍去病的舅舅卫青也是一个私生子,强盛一时的匈奴最后竟然败在了这两个私生子手里】。父亲不敢承认的私生子、母亲又是个女奴,看起来霍去病是永无出头之日的,然而奇迹却偏偏降临在他的身上。
      
     霍去病刚满周岁的时候,他母亲卫少儿的妹妹卫子夫进入了汉武帝的后宫,并且很快被封为夫人,仅次于皇后(当时的皇后是陈阿娇,汉武帝姑姑馆陶长公主的女儿,汉武帝极其不喜欢他这位表姐)。霍去病的舅舅卫长君、卫青也随即晋升为侍中,卫氏家族从此改变了命运。霍去病的母亲卫少儿也改嫁给了詹事陈掌。
      
      霍去病的舅舅卫青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代名将,曾七次出击匈奴,取得了多次大胜,是汉匈战争史上不可不提的一个人物。在大将军卫青建功立业的同时,霍去病也渐渐地长大了,在舅舅深刻的影响下,他也喜欢上了征战!他自幼精于骑射,虽然年少,却不屑于像其它王孙公子那样呆在长安城里放纵声色享受长辈的荫庇。他渴望杀敌立功的那一天!
      
      到十六七岁时,霍去病已经长成了一个相貌奇伟、性格坚毅、智勇过人的青年才俊。姨父汉武帝刘彻很赏识他,派他做了保卫皇帝安全的侍中官。
      
      汉武帝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汉武帝再次组织对匈奴的反击战争——漠南之战。年仅十八岁的霍去病听说舅舅又要出征,便跃跃欲试急不可耐地向汉武帝请战。汉武帝见他少年英武,有心想磨练一下他,于是答应了他的请求,任命他为骠姚校尉。【汉武帝不愧是一代雄主,眼光就是独特,居然能看出小小年级的霍去病有带兵打仗的潜能,着实令人佩服!】见外甥如此求功心切,也想锻炼一下外甥能力的卫青精心挑选了800名骁勇矫捷的骑兵归他指挥。
     
      少年将军霍去病率领 800骁骑一往无前地向北奔去。莽莽草原,人迹全无。他们不知不觉地走了好几百里,将近黄昏,忽然发现前方远处有一片黑点。霍去病判断应是匈奴的营帐,当即命部下衔枚而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了过去。匈奴兵根本没想到汉军会这么远地杀来,顿时一片混乱。霍去病身先士卒,首先闯入匈奴营帐, 800骁骑个个勇猛无比,把匈奴兵杀得四散逃窜。这次战役,霍去病功居第一,其他各路有胜有负。卫青将战争的经过报告了汉武帝。汉武帝对霍去病大加赞赏,说:“剽姚校尉霍去病,以 800骁骑斩杀匈奴兵2028人,并杀死匈奴单于的祖父籍若侯产及相国、当户等将官多人,生擒单于的叔父罗姑比,出奇制胜,勇冠全军。以2500户封霍去病为冠军侯(取其勇冠三军之意)。”就这样,年仅十八岁的少年霍去病就被赏赐封爵了,可叹一代飞将李广自死都没能封上爵位。霍去病的第一仗就显露出他非凡的才能,从此以后,这位少年将军将在汉与匈奴的战争中大显雄风!【霍去病第一次作战可比他舅舅猛多了!元光五年卫青地第一次带兵攻打匈奴时以一万汉军“至茏城,斩首虏数百”;而元朔六年霍去病第一次攻打匈奴,以“轻勇骑八百斩首虏二千二十八级”。】
      
      在这场战争中,年青、骁勇的小将霍去病,没有任何实战经验,能一战封侯确实大有运气的成份。霍去病帐下八百骁骑虽然勇猛,但茫茫大漠中敌我不明、环境艰苦,极可能遭遇匈奴主力,被聚而歼之、血本无归,而且出发时也没有明确目标,基本是寻敌决斗,长途奔袭,打的是遭遇战、突袭战,勇则勇矣,实在是险到了极点,也许是天赐名将,战争要催生这样的一代名将,便不会让他湮灭在自己的处女作里,而是送了他一个大胜利。
      
      此战对霍去病和汉军来说意义重大,那就是长途奔袭战术小试锋芒便显示其巨大的威力,霍去病误打误撞,无意中走对了门路。对于霍去病这样的超级军事天才来说,一次胜利可以总结的地方太多了,从此后轻装简从,长途奔袭的战略思想成为霍去病的主要对敌战术并在以后的历次战役中屡试不爽,成为克敌制胜的不二法门【好一个霍去病!运气真好,找到了一个全新的作战方案,为中国战争史留下不可磨灭的一笔】。
      
      我借用了一下某位仁兄的文章,将他总结的长途奔袭战法的基本条件摘录于下:部队必须骁勇,要求极强的单兵作战能力,行动迅捷,出击凶猛、号令严明、整齐划一,几百人乃至数万人进退有如一人,机动性强,快打快收,决不恋战。而长途奔袭战的性质也决定了其必然是以少打多,人多了,部队缺乏灵活性和机动性,闪击战的迅疾和暴突威力就发挥不出来,所以观霍的以后几次战役虽然统兵越来越多,但其以少打多的性质从来没变过。
      
      大汉王朝新的一代名将横空出世,这位极其耀眼的将星刚一出场就以其无敌的锐气和全新的战法昭示着汉匈战争即将进入汉朝战略反攻阶段,威猛的汉军横扫大漠、击溃匈奴的日子为期不远了!【不知汉高祖刘邦看到这情况时会如何的高兴】
      
      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春,汉武帝刘彻任命年方弱冠的霍去病为骠骑将军,率领精骑一万人,从陇西(今甘肃省临洮县)出发,攻打匈奴,这就是著名的河西大战。小将霍去病果然不孚众望,在千里大漠中闪电奔袭,打了一场漂亮的大迂回战。六天中他转战匈奴五部落,一路猛进,并在皋兰山与匈奴卢侯王、折兰王打了一场硬碰硬的生死战。在此战中,霍去病惨胜,一万精兵仅剩三千人。而匈奴更是损失惨重——卢侯王和折兰王都战死,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被俘虏,斩敌八千九百六十,匈奴休屠祭天金人也成了汉军的战利品。在这一场血与火的对战之后,西汉王朝中再也没有人质疑少年将军霍去病的统军和打仗能力,他成为汉军中新的楷模、尚武精神的化身!【注:司马迁《史记》:“逾乌盭,讨遫濮,涉狐奴,历五王国,辎重人众慑慴者弗取,冀获单于子。转战六日,过焉支山千有馀里,合短兵,杀折兰王,斩卢胡王,诛全甲,执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首虏八千馀级,收休屠祭天金人”。】在霍去病名扬天下的同时,最高兴的还属汉武帝刘彻。这是他久盼的一场胜利,他要用铁和血的事实告诉那些保守派大臣们:主动出击,深入敌后,彻底击溃匈奴势力,将他们赶出大漠才能永久解决汉匈之争,实现大汉王朝的永久昌盛!而这个目标看样子很快就能实现了。至此西汉朝廷中保守的、反战的、主和的、冷眼旁观的人皆闭上了嘴,长途奔袭战略获得普遍认同。
      
      由于霍去病河西首战的成功,汉武帝迫不及待地于同年夏发动了第二次河西战争,意在趁热打铁,完全剪除河西匈奴势力,将河西地区牢牢地控制在汉王朝的版图中。
      
     “骠骑将军与合骑侯敖俱出北地,异道;博望侯张骞、郎中令李广俱出右北平,异道:皆击匈奴。”从战术安排来看,霍去病的主攻地位十分明显,无论公孙敖还是李广、张骞俱是策应作战,可别小看了这种战术搭配,事实上它已是后来漠北决战的雏形。霍去病在李广、公孙敖等没有按时到达的情况下,孤军深入匈奴腹地,凭借其神勇与智慧(当然还少不了运气!我个人认为霍去病的运气真的很不错!),在战争中所向披靡,杀的匈奴落败而逃,战果辉煌!“骠骑将军逾居延,遂过小月氏,攻祁连山,得酋涂王,以众降者二千五百人,斩首虏三万二百级,获五王,五王母,单于阏氏、王子五十九人,相国、将军、当户、都尉六十三人,师大率减什三”。
     
      在霍去病大显神威的同时,和他一起出征的将领公孙敖、李广等就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了。配合作战的公孙敖等常跑大漠的“老马”竟然比不上几年前还在的长安城的公子哥霍去病,居然在大漠中迷了路,没有起到应有的助攻作用。老将军李广所部四千骑则被匈奴左贤王数万大军包围,李广等与之血战两天,死伤过半,不过杀敌也不少,幸亏博望侯张骞及时率兵万人赶到。左贤王才率兵撤退。战后,合骑侯公孙敖“坐行留不与骠骑会,当斩,赎为庶人”,而“博望侯(张骞)坐行留,当斩,赎为庶人”(可怜的张骞,开通西域,为国效劳这么多年,好不容易封了个侯,没多久就被废了,真是怪可怜的。)。
     
      和霍去病一起的诸将则个个得到了封赏:“益封(霍)去病五千户。赐校尉从至小月氏爵左庶长。鹰击司马(赵)破奴再从骠骑将军斩遬濮王,捕稽沮王,千骑将得王、王母各一人,王子以下四十一人,捕虏三千三百三十人,前行捕虏千四百人,以千五百户封破奴为从骠侯。校尉句王高不识,从骠骑将军捕呼于屠王王子以下十一人,捕虏千七百六十八人,以千一百户封不识为宜冠侯。校尉仆多有功,封为煇渠侯。”
      
      经此一役,匈奴不得不退到焉支山北,西汉王朝收复了河西平原。曾经在汉王朝头上为所欲为、使汉朝人家破人亡无数的匈奴终于也唱出了哀歌:“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此哀歌预示着匈奴的衰败,也预示着大汉民族的繁荣昌盛!】
      
      从此,汉军军威大振,而年轻的霍去病更成了令匈奴人闻风丧胆的战神!霍去病的指挥能力大增,成长为优秀的军事统帅。这时的霍去病对统兵已变得驾轻就熟,判断、分析、决断,调兵遣将、排兵布阵,出击时机的拿捏等已臻成熟。两次大捷,霍军框架已成,一批军中人才牢牢凝聚在霍周围,一个战斗力极强的集体已然成形。
真正使霍去病成为匈奴人心中的天神的事件在这年秋天发生了,这就是著名的“河西受降”。
      
      两次河西战争,匈奴损失惨重。匈奴伊稚斜单于对于浑邪王、体屠王的屡次战败,非常恼火,派使者征召他们,准备治罪。浑邪王新失爱子,本来就够心烦的了,又闻单于将要加罪,于是与休屠王商量,决定向汉朝投降,并派使者来与汉朝接洽归降事宜。当时负责藩属事务的大行李息,正在黄河边上筑城,见到浑邪王派来的使者,马上派人向中央报告。长安城中的汉武帝刘彻听到这个好消息后,异常兴奋,认为这样可以分化匈奴,减弱匈奴的力量,但是又担心其中有诈,于是派骠骑将军霍去病带领一万骑兵(搞不懂汉武帝为什么不派怀柔仁善的大将军卫青去接受投降而要派年轻气盛的霍去病前往,匈奴人看到这位战神时还干投降吗?!我感觉浑邪王等降而复叛跟霍去病也有点关系的。不过我认为这时汉武帝想锻炼霍去病,想要将他培养成新的军事接班人,以便将来取代他已不信任的大将军卫青。)。前往河西,见机行事。霍去病等还没有到达河西,情况就发生了变化。这时的体屠王听信部下谗言,不想投降汉朝了。浑邪王骑虎难下,痛恨休屠王的背信弃义,于是一不做二不休,他率兵冲入体屠王的营帐,杀死了休屠王,收编了休屠王的部队,然后列队迎接汉军的到来。霍去病渡过黄河,与浑邪王遥遥相望。浑邪王的部下很多人本来意志就不坚定,现在看到汉军阵容严整,心存疑惧,纷纷逃走。霍去病望见浑邪王阵营人群骚动,当机立断,亲率几名精骑飞马驰人浑邪王营帐,与浑邪王谈判,下令将私自逃跑的匈奴将士8000人全部杀死,这样才把匈奴军队稳住了。然后,霍去病派轻车快马先把浑邪王送往长安拜见汉武帝。接着,他把四万多匈奴降兵编队列阵,带回长安。
     
      霍去病一生征战无数,处处行险,但险中之最险的恐怕要算这一次了。在这次交锋中,霍去病能够沉着控制大局、面临危难而不惧,却实令人万分惊叹。而他的战神名号从此也在匈奴和汉军中传开了!
      
      霍去病顺利归来后,汉武帝大大奖将了他,道:“骠骑将军去病率师攻匈奴西域王浑邪,王及厥众萌咸相奔,率以军粮接食,并将控弦万有馀人,诛獟駻,获首虏八千馀级,降异国之王三十二人,战士不离伤,十万之众咸怀集服,仍与之劳,爰及河塞,庶几无患,幸既永绥矣。以千七百户益封骠骑将军。”,同时汉武帝还“减陇西、北地、上郡戍卒之半,以宽天下之繇。”
在河西战役期间,汉武帝特地从京城送来一坛美酒,霍去病没有独自享用,他认为重创匈奴不是他一人的功劳,而应归于全体将士。于是命令将御赐美酒抬出犒劳部下。但酒少人多,怎么办?霍去病让军士将两坛美酒倒入营帐所在的山泉中,整个山谷顿时酒香弥漫,全体将士纷纷畅饮掺酒的山泉,欢声雷动。后来,此泉就称为酒泉,当地也就以泉命名。【当然这只是民间的一个传说,至于是否酒泉因此得名就不得而知了。不过酒泉靠这位名将也打响了名号,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一个军事重地。】
      
      霍去病的功绩一天比一天大,也越来越受汉武帝重用,在朝中的影响力与日俱增,甚至可与大将军卫青相比了。
     
      从此,匈奴的军事力量大大削弱,不得不退到遥远的大沙漠以北地区。汉朝西部的威胁彻底解除,通往西域的道路完全畅通了。匈奴主力虽远逃漠北,但仍未放弃对汉朝边境的掠夺。公元前 120年秋,匈奴骑兵万余人又突入定襄、右北平地区,杀掠汉朝边民一千多人。汉武帝决定远征漠北,彻底消灭匈奴军队。
其实仗达到这个程度,汉匈双方都知道决战的时刻到来了。
      
      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为了彻底消灭匈奴主力,汉武帝发起了规模空前的“漠北大战”。
在此之前,复降匈奴的翕侯赵信替匈奴单于出谋画策,认为汉朝军队不能越过沙漠轻易留在那里,于是相对的防御弱了些,汉武帝抓住了这个时机,发动了这次大战,将匈奴彻底的推向了死亡的深渊。
      
      “上令大将军青、骠骑将军去病将各五万骑,步兵转者踵军数十万,而敢力战深入之士皆属骠骑。骠骑始为出定襄,当单于。捕虏言单于东,乃更令骠骑出代郡,令大将军出定襄。郎中令为前将军,太仆为左将军,主爵赵食其为右将军,平阳侯襄为后将军,皆属大将军。兵即度幕,人马凡五万骑,与骠骑等咸击匈奴单于。”汉武帝将最精锐的部队给了骠骑将军霍去病,并且由他来主攻匈奴大单于的主力,而大将军卫青则明显受到了汉武帝的忽视,没有被安排到重任。
      
      然而幸运女神这次偏偏和霍去病开了一个玩笑,他没能遇上匈奴伊致邪单于的主力,只是遇上了左贤王的军队,而舅舅卫青则恰好碰上了。
      
      霍去病率五万大军从代郡出发,大胆地重用匈奴降将赵破奴、复陆支、伊即轩等,在大沙漠地带纵横驰骋,行军两千多里,越过离侯山,渡过弓闾河,与匈奴左贤王相遇。汉军发动猛攻,左贤王大败而逃。这次战役,活捉匈奴屯头王、韩王等三人以及匈奴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歼敌七万名。匈奴左贤王部几乎全军覆灭。霍去病率军追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内德尔山)。为庆祝这次战役的胜利,霍去病在狠居胥山积土增山,举行祭天封礼,又在姑衍山(狼居背山附近)举行祭地禅礼,并登临瀚海(今贝加尔湖),刻石记功,然后凯旋还朝。
     
      在东面战场的大将军卫青“出塞千馀里,见单于兵陈而待,於是大将军令武刚车自环为营,而纵五千骑往当匈奴。匈奴亦纵可万骑。会日且入,大风起,沙砾击面,两军不相见,汉益纵左右翼绕单于。单于视汉兵多,而士马尚彊,战而匈奴不利,薄莫,单于遂乘六驘,壮骑可数百,直冒汉围西北驰去。时已昏,汉匈奴相纷挐,杀伤大当。汉军左校捕虏言单于未昏而去,汉军因发轻骑夜追之,大将军军因随其后。匈奴兵亦散走。迟明,行二百馀里,不得单于,颇捕斩首虏万馀级,遂至窴颜山赵信城,得匈奴积粟食军。军留一日而还,悉烧其城馀粟以归”。
     
      霍去病的这次大胜利和卫青打败匈奴单于主力的胜利被永远的记入了史册。至此,匈奴的三大战略集团都被打垮,没有能力再和汉朝进行大规模的作战,漠南从此无匈奴王庭。汉匈之间的战争以汉地胜利结束了!
      
      战争是打赢了,可是汉朝的损失也不小,“两军之出塞,塞阅官及私马凡十四万匹,而复入塞者不满三万匹”。,自此以后也没有能力再与匈奴发生大规模的战争了。
漠北大战时,老将军李广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征,结果途中迷路,错过了与大将军会合的时间,没能立下功劳,在备受责备后不堪耻辱,自杀身亡了。可叹,一代飞将最后至死未能立功封侯,使后人回想起来哀叹不已(李广的第三子李敢跟随霍去病征伐封了关内侯,李广却没有那个命,唉~~~)。
      
      跟随霍去病出征的诸将都受到了隆厚的封赏,“右北平太守路博德属骠骑将军,会与城,不失期,从至梼余山,斩首捕虏二千七百级,以千六百户封博德为符离侯。北地都尉邢山从骠骑将军获王,以千二百户封山为义阳侯。故归义因淳王复陆支、楼专王伊即靬皆从骠骑将军有功,以千三百户封复陆支为壮侯,以千八百户封伊即靬为众利侯。从骠侯(赵)破奴、昌武侯安稽从骠骑有功,益封各三百户。校尉(李)敢得旗鼓,为关内侯,食邑二百户。校尉自为爵大庶长。军吏卒为官,赏赐甚多。”而跟随卫青北伐的诸将则什么也没赏到,“大将军不得益封,军吏卒皆无封侯者。”
      
      霍去病在军中的势力大长,已经和他的舅舅并驾齐驱了,大将军和骠骑将军都当了大司马。而且定下法令,让骠骑将军的官阶和俸禄同大将军相等。这次漠北战役是霍去病生命中的顶峰,但也是少年将军的最后绝唱,一代战神的传奇在这里画上一个句号!
      
      在霍去病最后的两年时光中,射杀李敢这件事使这位少年将军的人生出现了一块阴影。
      
      李敢是李广第三个儿子,在漠北战役中是霍去病的大校,实际上就是副将,这说明霍去病还是很信任李敢的,因为这样的人事安排表明在霍去病战死后就由李敢指挥部队,两人都是富家子弟,又都是将门之后,关系应该不错,但是由于李敢的父亲李广在漠北战役中由于迷路耽误军机,最后自杀了。当时李广是在卫青麾下,所以李敢对卫青很不满。同时漠北战役后霍去病军团的人多有封赏,卫青军团的赏赐就不是很多,汉武帝也越来越欣赏这个外甥,当时卫青的老友和门客多半离开了他,而去奉事骠骑将军,这些人常常因此而得到官爵,所以李敢认为卫青失宠了,而且还认为霍去病和卫青有了矛盾,于是就趁机打伤了卫青,而隐忍的卫青把这件事隐瞒了下来。 但是李敢没想到霍去病会发那么大的火。霍去病所处的时代是个十分看重家族血缘关系和家族荣誉的时代,这是形成汉王朝统治集团内部门阀之争的重要因素之一。霍去病和卫青是甥舅之亲,李敢这样做,是对卫家和霍家的挑战!同时卫青应该也是霍去病少年时期的偶像。霍去病是在长安城中做一个纨绔子弟,而是积极上阵杀敌大概就是受了卫青的影响。当李敢打伤了卫青的事被霍去病得知后,愤怒中的霍去病于是下了杀心。一次汉武帝到甘泉宫打猎,李敢和霍去病同为扈从,霍去病红着眼趁机射杀了李敢,出了心中的怨气。 从现在的角度来说,霍去病这样的做法极其不妥,非常的不人性,但是在当时的时代,家族的血缘是很重要的,即使是几百年后的魏晋南北朝,血缘也是很重要的政治因素,李敢这样的行为无疑是挑战卫家的政治地位,同时这时的霍去病只有23岁,还是一个年轻人!【年轻气盛是好事,同时也是坏事】李敢死了,但是属于白死了,因为汉武帝没有惩罚凶手霍去病,对外只说是误杀。【明显的偏心啊!!!】
      
      霍去病天生是个大少性格(就是很酷很冷很倔那种,很难伺候的),长期生活在富贵之家,没有爱惜之心,不懂得要珍惜,于是在当时他出兵打仗时,天子派遣太官赠送他几十车食物,待他回来时,辎重车上丢弃了许多剩余的米和肉,而他的士卒还有忍饥挨饿的。他在塞外打仗时,士卒缺粮,有的人饿得站不起来,而他却还在画定球场,踢球游戏。【《史记》:“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馀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蹋鞠。事多此类。”】这是一种天生的毛病,是家族给他的烙印,考虑到霍去病的身份、年龄和心理成熟度(军事才能上的成熟不等同于其他方面的同步成熟),不要强求一个天生富贵的小孩成为一个人人尊敬的圣人。尽管霍去病不体恤士卒,但这好像并不妨碍这些士卒替他效命。其实从汉朝士兵的角度来说,也许更愿意在霍去病的麾下,因为毕竟大多数人还是渴望一战成名,功成封侯【因为汉武帝的偏爱,在霍去病手下立功后受到的赏赐远远多于大将军卫青的手下,换做任何一个立功心切的人,都愿意选择在霍去病手下效力】。
     
      至于霍去病这人性格如何,司马迁的《史记》做了一些记载:“骠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意气风发、任意妄为的少年将军霍去病在汉武帝教他孙子、吴起兵法时,很不屑的道:“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汉武帝准备帮他修建宅院时,霍去病随意瞟了一下,说了一句千古流传的豪言壮语:“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这句传诵千古的名言就是霍去病光辉一生的写照。武帝听到这句话后,非常高兴,更加的喜爱他了。而“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一句话被改写成“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被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所沿用,成为了立志的最好誓言。
      
      元狩六年(前117年),霍去病这位集帝王恩宠和民族大任于一身的天之骄子,却在二十四岁这个人生中最美好的年龄突然消逝在了历史的夜空中。
     
     得知噩耗的汉武帝很悲伤,立即调遣边境五郡的铁甲军,从长安到茂陵排列成阵,给霍去病修的坟墓外形象祁连山的样子。给他命名谥号,把勇武与扩地两个原则加以合并,称他为景桓侯。
      
      霍去病的死因不明,历来有多种猜测。第一种猜测是说因为霍去病常年在艰苦的大漠中征战,导致积劳成疾最终不治。第二猜测是说因为霍去病出征从来不带多余的补给,而是靠从匈奴人手中缴获在维持大军的生活,匈奴人知道他的这个习惯常常在食物和水中下毒,霍去病因为食用这这些而被毒药慢性入侵而死。我个人感觉霍去病是因为长期征战,风餐露宿,饮食结构不合理,加上浴血奋战,伤痕累累,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同时又仗着年轻体健没有多多注意自己的身体,导致身上的毛病突发,匆匆离开了人世。
     
      霍去病一生征战,立功无数,司马迁在《史记》上进行了总结:“最骠骑将军去病,凡六出击匈奴,其四出以将军,斩捕首虏十一万馀级。及浑邪王以众降数万,遂开河西酒泉之地,西方益少胡寇。四益封,凡万五千一百户”。【霍去病的舅舅卫青的功绩:“最大将军青,凡七出击匈奴,斩捕首虏五万馀级。一与单于战,收河南地,遂置朔方郡,再益封,凡万一千八百户。封三子为侯,侯千三百户。并之,万五千七百户。”】
      霍去病的舅舅卫青在他死后十年后也撒手离开了人间,谥曰烈侯。卫青和霍去病的坟墓都在汉武帝的茂陵旁边,霍去病的墓很像祁连山,而卫青的墓很像匈奴境内的卢山。两山之中,是牢固的汉室江山。霍去病好像就是为了打败匈奴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他似乎就是汉匈之战的宠儿,在战争结束后,他也该回去了。他短暂的一生,可谓是精彩绝伦。18岁第一次出塞,凭借八百勇士斩杀匈奴数千人,初露锋芒。20岁时三出河西,每一次都打得昏天黑地,结果斩敌无数,大名威震漠北! 22岁时做了一生中最后一次也是功勋最卓著的一次出征,带着5万骑兵,北向追杀匈奴左贤王部数千里直至今贝加尔湖,自此将匈奴击溃,名扬天下!
      
      霍去病能够屡战屡胜,靠的是很多因素。我看到一段分析非常好,于是摘录于下:
      1.是国力的养成与利用。自高祖至景帝,汉朝长期积储,府库充实,是武帝变和亲为征战的前提之一。 汉武帝继位后,一改以往忍让求和的妥协政策,放弃“和亲”,采取强硬的攻势作战行动,以彻底消除匈奴侵扰。与匈奴打了十几仗,匈奴的威胁基本得到解决,汉朝还收回了被匈奴侵占的河套地区,并在边疆地区大开官田,补修长城,屯军达10万人之众。边疆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和平昌盛景象。
      2.是主动和精准地进攻战略思想的确立与坚持执行。汉朝建立后,始终面对强悍匈奴的军事威胁。尽管汉初以来一直实行“和亲”政策,但无以数计的财物赠送并不能满足匈奴贵族的贪欲。文帝时,匈奴曾两次大举入侵,兵锋直逼长安,京城危急,满朝惊恐。汉武帝继位后,一改以往忍让求和的妥协政策,放弃“和亲”,采取强硬的攻势作战行动,以彻底消除匈奴侵扰。
虽然汉武对匈奴的征战一直不休,汉朝对消灭匈奴更是不死不休的执着。但第一北方游牧民族消灭一个必然会兴起另一个,第二中原对游牧民族的作战代价极大,汉武后期国力不支,甚至漠北之战已号称倾全国之力了。对北方游牧民族的政策除了战与和,霍去病的选择是强势共存。相比唐太宗的天可汗,霍去病谨守武将的地位,他可以选择攻击和利用的对象,结盟却是他权限以外的。
      3.是战术上大兵团突袭作战的正确运用与发挥:
      1)骑兵的建设与使用。武帝时期,是中国军制史上由车骑并用向以骑兵为作战主体这一重大转折得以完成的重要阶段。大规模使用骑兵集团,快速机动,长途奔袭,是汉军前期战胜匈奴的主要原因之一。汉代骑兵的发展大致可以汉武帝为界划分阶段,此前是骑兵与车兵并重,此后则由骑兵完全取代车兵,进而成为汉代军队的主力兵种.
      2)是突袭作战战术的运用。霍去病的作战方略可以说是对汉军战术观念的革新。他的作战可谓是迂回纵深,穿插包围,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迂回穿插,对匈奴实行合围,从最薄弱的环节入手对其实行毁灭性打击。
      3)在漠北之战中,霍部带着的倾一国之力准备的物资舍弃不用,反常地取食于敌(仅此一次),就是在漠北想办法补充军需物资。客观上最大程度的打击了匈奴的生产能力。同时也可以解决汉朝国力不足以支持对匈奴作战的问题。
      4)霍去病任用匈奴裔武人。包括取食于敌,千里奇袭都可能与这些匈奴裔武人有关。
      
      霍去病英年早逝后,留下了一个年幼的儿子。这个儿子名叫霍嬗,字子侯。汉武帝爱屋及乌,对霍去病的这个儿子也异常喜爱,希望霍嬗能够像他父亲霍去病一样z长大后为国立功。在汉武帝东游封禅泰山时,还特意将霍嬗带了过去。可惜霍嬗没有他老爸的将命,在元封元年就死了,谥曰哀侯。无子,绝,国除。霍去病就这样绝后了,不免让人感到惋惜。或许这是上苍对霍去病的一种惩罚,因为霍去病的杀戮太重了!
     
     霍去病自幼缺乏父爱,其实也是挺可怜的。当他的父亲霍仲孺后来又娶了妻子,生了一个儿子,取名霍光。霍去病对他这位同父异母的弟弟异常关心,多次向汉武帝提及。汉武帝因此很重视霍光,在晚年时甚至托孤于霍光。汉王朝也靠霍光得以延续,出现了后来的宣帝中兴。霍去病和卫青的死对卫氏家族造成了重大的损失,自此卫氏衰落,直至后来出现卫青诸子失去爵位,太子刘据因遭诬陷而起兵被杀,卫皇后被废的事情。【如果霍去病没那么早死,这种情况或许不会出现,毕竟霍去病与刘据是表兄弟,刘据即位对霍氏也大有好处。】
      
     霍去病,一位英年早逝的名将,一个年轻帅气的青年,凭借自己的功绩和一句名言,永远的留在了史册中,成为了人们永远赞叹的英雄!
     
      从古至今写霍去病的诗词有很多,我特意找了两首来作为本文的结束语,作为我对这位少年将军的怀念和敬佩。
《陪柏中丞观宴将士二首》杜甫
  极乐三军士,谁知百战场。
  无私齐绮馔,久坐密金章。
  醉客沾鹦鹉,佳人指凤皇。
  几时来翠节,特地引红妆。
  绣段装檐额,金花帖鼓腰。
  一夫先舞剑,百戏后歌樵。
  江树城孤远,云台使寂寥。
  汉朝频选将,应拜霍嫖姚。

《水龙吟•四步醉墨韵读<霍去病传>》佚名
  手提八百纵横,
  嫖姚当日成名处。
  单于夜遁,阏氏擒获,名王衅鼓。
  翰海登临,狼居封禅,殊功建树。
  羡冠军年少,雄姿英发,三千里,封侯去。
  粗读三韬六略,
  掉长弓、天山射虎。
  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孙吴风度。
  南粤未臣,匈奴待灭,英年作古。
  便祁连为冢,六军为阵,复长蛇舞!
         
       2010.4.11[/size][/b][/size]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佛山黄师傅 于 2010-4-11 18:45 编辑 [/i]][/color]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