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我思我在 » 【讨论】人类的智慧是否到了遭遇瓶颈的时候?


2010-4-6 17:44 ☆慕容泪☆
【讨论】人类的智慧是否到了遭遇瓶颈的时候?

饿个人的看法是:
人类的智慧确实到了遭遇瓶颈的时候。

这个问题饿在另一个版面中提到,为什么有这种想法呢?
主要是自欧洲文艺复兴以来,长期的神学为主的无实践性科学理论被一个个打破。科学技术方面,以亚里斯多德为代表的理论,包括植物吸收土壤营养成长、10kg铁球堕落比1kg铁球快10倍等等简单的科学原理被推翻。从此世界的科学知识进入一个加速丰富的黄金时代。一直持续了数个世纪,直到二战之后,从原子弹氢弹面世之后,这种趋势却好像突然停止了。

有人说这种科学知识飞速发展归功于两次工业革命,为人类的科研提供了物质基础。但是不是物质基础越好,科学发展就越快呢?
答案是否定的,二战之后,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按理来说,计算机为人类日常生活工作提供了大大的方便,进行科研和发明创造应该事半功倍,重大科学成果应该更加速出现才对。但事实却相反。当然,二战之后的科学成果不是没有,而是份量总是越来越轻,总是在原有的科学理论技术上对末枝末端进行修补的多。

怎么样才算比较重大的科学成果,可以举些例子:如牛顿力学体系、开普勒天体运动体系、伽利略的望远镜、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卢瑟福的原子模型、居里夫人发现放射性物质、爱因斯坦的质能转化方程、爱迪生的1000项发明等等等等,这些科学知识虽然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基本上就是常识了,但这些发现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主要是它们对人类的生活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二战后的重大科学成果,在计算机的帮助下,理论上的泰斗似乎只有Stephen Hawking,重大的发明,似乎真没几个。一些世纪悬案,如恐龙是怎么灭绝的、百慕大三角之谜等等太多了,总之条件好了进展反而不好,该是悬案的还是悬案。尤其是到了新世纪,个人观点,最激动人心的莫过于勇气号登陆火星、惠更斯号登陆土卫六了。

为何情况是这样呢?
难道是人类的智慧真的到了瓶颈?有一则消息曾说人类的大脑使用率,好像是20%还不到,如果使用率到21%将是个智力超群的人了,30%将天下无敌。这则消息反映说人类的智慧应该有极大的上升空间才对。
还是计算机虽然方便了人类,但事实上却使人们的用脑量减少,从而导致大脑退化?

大家怎么看的?

2010-4-6 18:06 119110112
太依赖于现有的科技结果导致脑子秀逗了:hz1027:

2010-4-6 18:10 feiyue1206
[quote]还是计算机虽然方便了人类,但事实上却使人们的用脑量减少,从而导致大脑退化?[/quote]
个人感觉这种说法太假,电脑才普及了多点时间,就能导致大脑退化?:hz1028:
话说,进化论认为,经过n多万年,大脑才进化到现在地步的

2010-4-6 18:45 alex2010
二战到现在也不超过100年,这些年没有什么重大的科研成果也很正常啊。不光是科研,艺术领域也没有什么伟大的作品啊。并不是每个几十年都要有重大发现。推动历史的特殊人物,几百年出一个就不错了。

2010-4-6 18:54 湘江子龙
昨晚上无聊看本科普杂志,结果被最新的时空理论弦理论搞到整晚都睡不着,研究一晚上结果还是不知所云。虽然本人高中时就读完过霍老爷子的《时间简史》。
想想也是,当年爱因斯坦初发相对论的时候,这世上能理解的人有几个?
结论是:目前人类的最高智慧离我们普通芸芸众生距离还很遥远。
人类的智慧依然在进步,只是我们懵然不知而已。
现代人有几个会关注欧洲正在进行的粒子对撞机实验呢?
那个才是远较登陆火星,土卫六更能接近科学本源的探索啊!
而科学对人类生活的改变的巨大和迅速而言,这个时代还应该算是最好的时代吧。
想想看电脑才发明多久?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湘江子龙 于 2010-4-6 19:06 编辑 [/i]][/color]

2010-4-6 19:01 纸风车
跨时代的创举往往在当时并不为人知或者不为人所重视,也许再过50年,有人就会发现我们这个时代的某些创新是伟大的,我们身处其中却不知道。

2010-4-6 19:11 如棋人生
战争是推动人类科技发展的最好工具,原子弹的出现使大规模战争绝迹,人类的科技发展也相应的变缓。
所以,是核弹的出现抑制了人类智慧的发展:hz1021:。
一点浅见,别拍我:hz1026:。

2010-4-6 19:13 dimeterio
我觉得这就是泪姐对“重大科学成果”认识问题了。

个人认为,二战以后发展成熟的几项主要科技成果,超过了二战前几千年科技发展的总和。

比如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结构,这一发现颠覆了传统生物学,使生物学发展进入分子生物学阶段,其意义可以和物理学上普朗克的贡献相提并论。有了DNA研究,人们就可以抛弃以前以外形和生活习性近似作为分类依据的做法,重新审视生物界,比如鲸这种连腿都没有的生物,却和牛一样,属于偶蹄目,与河马的亲缘关系最近,这在之前是不可想象的。因着分子生物学而诞生的遗传工程,实现了DNA重组,产生新型蛋白质。DNA研究还极大促进了现代刑侦手段的发展,对实现司法公正意义非凡。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一步发展,利用基因手段治疗疾病的医学大发展在不久的将来即将实现,分子生物学已经证明,大多数人患病的原因是DNA序列上的某个位点存在致病基因,过去人们所说的“遗传病”,实际上并非父辈把病“传”给子辈,而是子辈和父辈一样,容易患某种疾病。基因改造医学一旦成熟,对人类意义远胜于原子弹或者航天科技。

所以并非科技没发展,而是泪姐没有认识到。

2010-4-6 19:21 天下雪
你不是才生了小虎吗?这月子坐着坐着,一晃荡又回来讨论起哲学来了。

2010-4-6 21:55 moyanxiawei123
:!!搞个第三次世界大战,我看他智慧怎么个爆发.

2010-4-6 23:06 程庄公子
人类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hz1018:

2010-4-7 01:17 zeloti
一向活跃的西方出现瓶颈,一向迟钝的东方停滞不前

2010-4-7 07:32 东方摩西
智慧如果只能通过科学的发展来表现,那么我觉得智慧似乎也表现的太有点狭隘了。
科技的发展,人类的智慧固然起到很大因素,但我觉得,依然存在人类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的必然。正如爱因斯坦自己说过,狭义相对论即便自己不提出来,相信不久的将来其他科学家也会发现提出的。
人类的智慧应该帮助人类生活的更加幸福才是,然而科技的发展与人类的幸福与否似乎没有多大联系。进而看看我们现在是否幸福?在这个前提下,人类的智慧确实遭遇了瓶颈,高超的智慧依然难于让人类自身幸福,多大的悖论。

2010-4-7 15:13 fsnhzd
其一:以前空白的多,所以你觉得以前聪明,就像你刚学会打球,进步是最快的。
其二:智慧的方向不同罢了,现在人的求知欲望和以前的不一样。就像现在的暗物质研究和世界起源研究
其三:时间点不一样,不要用你人生的区区几十年去总结对比我们人类几千年几百年历史

对比完毕

2010-4-7 19:16 双溪赵云
智慧还会遭遇瓶颈的?最多就是研究发展遭遇瓶颈吧。

2010-4-9 13:15 KYOKO
只能说发展得慢了:hz1024:

2010-4-14 00:35 黑传说
不是停滞了,而是目前还在大爆发前夜。
就目前所接触,有几个领域的瓶颈是明显的
A、对人身体本身的认识太欠缺了,严重妨碍了人工智能。
比如所谓的读脑器,都因为人们对神经系统的认识非常有限,而没法获得应有的强力功能。
B、现有科学理论太过强大,导致很多人没法跳出现有逻辑来思考更有价值的科学发展方向。
C、对古老文化太过贬低,没法从古老认识中获得发展潜力,比如电的认识,很古老,但蒸汽时代,即使是富兰克林,也认为电没啥大用。而很多古老的认识,比如磁就是个威力很强的东西,却一直没有成为动力,磁成了电波的方式,磁悬浮也仅仅是电的另一个马甲,而磁本身的震撼力,代替电独立作为能源的可能性,仍然很少有人探索。
再比如周易等古老文化可以发展出非常高超的计算机系统,结果大家都奔二进制去了。

恩,我知道我上面这么说,一定会被质疑的,呵呵,不过,我不会去解释,联想未来的最好办法是去发明之。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黑传说 于 2010-4-14 00:47 编辑 [/i]][/color]

2010-4-14 14:58 小轲
人类文明是个累积的过程,量变到质变,如今是量变的时段罢了。

2010-4-14 16:13 颖颖
回复 #1 ☆慕容泪☆ 的帖子
首先我想说人类在基础科学上并没有停滞。但即便有停滞(或缺少牛顿/爱因斯坦性的飞跃),说白了还是来源于经济需求。现在的问题是,即便基础科学停滞不前几十年,人们的生活标准也会继续稳步提高。这不但不能说人类的智慧达到了瓶颈,反而是因为 low apples 太多了,所以没人愿意搞基础科学。反之,比如说什么时候人类真的需要走出地球了,我不相信基础科学不会有下一次飞跃性进展。

回复 #5 湘江子龙 的帖子
以前科学技术也没离芸芸众生很近过啊。牛顿理论在现在看来是中学物理,但别忘了牛顿那个年代芸芸众生还不识字呢。现在芸芸众生基本都识字了,基本都学过牛顿的理论了,只能说明社会更成熟了。更成熟的社会产生出更先进的理论,也是很自然的事情。相对论,量子理论,弦理论,也许几百年以后当社会进一步成熟,也会变的一样普及。

回复 #8 dimeterio 的帖子
完全同意这个观点,我也认为二战之后,人类在科技方面的成就,比之前累计要多。

2010-4-14 18:25 昭福
回复 #19 颖颖 的帖子

俺感觉很难,
即使以后的学生智商普遍提高,但是要接触到相对论,量子力学,需要相应的数学功底,而现在各国的中学教育反而都在开倒车,不太注重扎实的数学基础。

就算这些教育都不断地开展,越来越深入,大家都学习到三十岁学好 相对论,量子力学基础,即这些科学进入公主说的通识教育范围(相当于现在中学物理的水准)
假设这个时候,大家都是30岁左右,那么大家是否都要工作到65~70岁么?
人的生命还是有限制的,怎么分配社会中人的学习(准备工作)和工作的时间呢?
我觉得最大的问题就是人的生理限制了,人的寿命能超过120岁么?很难,因为根据胚胎细胞分裂的周期和寿命的联系(一般为五倍),人的极限寿命是120岁(24×5),最后1个周期也已经是又老又朽了,如果通过基因改造,或者通过器官移植,最终也面临着大脑的寿命问题。

现在看来基础科学(主要是物理学)很难再有突破了,
我猜想一下,下一步如果有突破,要等到机器人时代,AI高度发达的时候吧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昭福 于 2010-4-14 18:28 编辑 [/i]][/color]

2010-4-14 18:34 昭福
回复 #1 ☆慕容泪☆ 的帖子

人的大脑功能主要集中于新皮质,
爱因斯坦开发了20%,就成为物理学上,神一般的人物
因而,大脑的容量与潜力,对于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来说几乎是无限的。

但我觉得这个问题,要换一个角度,盛的水量多少得从木桶最短的一块木板,人的生命长度以及吸收知识进行创新的时间角度考虑这个问题

2010-4-15 15:10 颖颖
回复 #20 昭福 的帖子

如果一切都必须要在学校学的话,那的确是学到前沿领域的时候,恐怕人早老了。。。这个命题不但在未来成立,在现在,过去都成立。300 年前在传媒系统极其落后的时候,恐怕没有任何人能想象全民平均词汇量超过 1000 字。。。那么在这个环境背景下,最基本的微积分和牛顿力学,恐怕理解起来都会非常吃力,我想至少比现代人学量子力学要吃力。

所以说,我们要看清问题的本质:最好的学习环境不是学校,而是生活。如果以后我们的生活改变了,那么我们每天学到的东西也就自然会跟着改变。

如果把一个人放到 300 年前,让他弄明白我们在座任何一个人所知道的所有知识,恐怕都要学一辈子。至少我们都会上网吧?至少在座的大多数,都会换个内存/显卡什么的吧?至少我们之间有相当一部分人都会开车吧?但你如果给一个 300 年前的人在课堂上光讲不实践,那么估计这个人一辈子都会人为这是高深莫测的东西。

所以说,基础科学进展缓慢的关键,不是人类的智慧到碰到了天花板,而是搞基础科学水平太强了,到现在还没完全消化完以前的成果。如果哪天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用到一些更高深的物理理论,那个时候这些东西甚至可以不学自通。

比如说,以后和火星人打电话,就很可能需要用到 quantum entanglement 上面的东西,否则每说一句话,对方几分钟后才能听到。但如果这项服务变的商业化了,那么对于 quantum entanglement 上的各种奇怪现象,马上都能被我们的直接感应到。到那个时候,很多东西很自然的就会不学自通。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颖颖 于 2010-4-15 23:03 编辑 [/i]][/color]

2010-4-15 15:17 KYOKO
回复 #22 颖颖 的帖子

我不清楚欧姆定律和酸碱中和反应对我有多大意义,我学校里不学的话就根本不会鸟他了。你上面也说了,有多少人识字不是在学校里学的,而是生活需要自学成才的?

2010-4-15 15:24 颖颖
回复 #23 KYOKO 的帖子

这个道理很简单,在座的有多少在中国听过英文课?是不是不用就全忘光了?反之,在国外生活的恐怕都知道,有多少天天用的英文是在课堂里学到的?有多少是在生活中不学自通的?所以说,生活才是知识的源泉,只懂读书不懂得生活的人,书是永远不会读好的。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颖颖 于 2010-4-15 15:28 编辑 [/i]][/color]

2010-4-15 15:34 ghostdance
唯赏宫主这句只懂读书不懂得生活的人,书是永远不会读好的

2010-4-15 19:32 血牛嘎嘎
大脑估计不会退化, 等到退化人类估计也要灭亡了

2010-9-3 07:03 慕容小树
很多东西人类已经达到极限了,也就剩下拾古人牙慧了。

2010-9-3 17:23 颖颖
回复 #27 慕容小树 的帖子

很多东西或许你自己达到极限了,但请不要代表人类。

2010-9-4 10:50 悼红狐
艺术方面,二战后也只是个别国家停滞不前

1983年杜拉斯出版《情人》,这部不足六万字的小说,足以成为世界文学经典
70年代,美国垮掉的一代是世界艺术史上很值得纪念的群体
文物保护进程上,二战后,人类开始有意识建立世界范围内的文物保护体系,并延伸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精神文化遗产。
1973年,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出版,1949年奥威尔《一九八四》出版。这两部小说是二战后对二战反思的重要经典文学作品。
二战后,1948年哈耶克出版《通往奴役之路》,二十多年后他出版《自由秩序原理》,同时,法国展开了存在主义、解构主义思潮运动。这些是世界范围内丰碑式的进程。由此诞生了萨特、福柯、德里达一系列大师级人物。

就文学和学术领域,我不觉得世界在停滞不前。

2010-9-20 13:32 wizlian
时代不同罢了.

2010-9-23 11:12 小心
个人觉得,这其实是网络时代的原因,让人可以更深入的接触某个方面,而忽略了其他的方面,很多东西都是需要和其他类互补的,如果钻研一种很难有创新,而且网络的出现,信息不仅仅是爆炸那么简单,多到让人无所适从,可以说相对的研究人员更少了。
科技的爆发源于战争的确是不错的,但目前受困于能源和动力也不太可能有大进展,每次的进步都是能源动力开始。

2010-10-6 17:04 intermlbai
今天还处于两次技术革命之间,自然不会像技术革命时代一样,基础科学突飞猛进,并给其他领域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今天的科学一样在飞速发展,只不过方向上属于填补完善上次突飞猛进开辟的领域为主,所以给人感觉好像遇到了瓶颈。

2010-11-3 19:13 岑平
hmmm..是不是沒有一個革新性的東西出現就不能推動新的一輪進步??

2010-11-3 19:37 颖颖
回复 #33 岑平 的帖子

不是。现在革新性的东西很多,但最大问题是因为暂无经济意义。暂无经济意义可以被解释为,人类还没有完全消化完现有科学成果,这并不意味着人类总体的智慧已经到了江郎才尽的地步。

2010-11-3 19:41 岑平
[quote]原帖由 [i]颖颖[/i] 于 2010-11-3 19:37 发表
不是。现在革新性的东西很多,但最大问题是因为暂无经济意义。暂无经济意义可以被解释为,人类还没有完全消化完现有科学成果,这并不意味着人类总体的智慧已经到了江郎才尽的地步。 [/quote]

啊~對...就好像電燈,蒸汽機的出現改變了世界一樣...
hmmm..那麼說,我覺得如果人類再要跨一步,新一代的交通工具貌似是必須的了

2010-11-3 19:47 颖颖
回复 #35 岑平 的帖子

其实人类科学技术本来是可以再上一层楼的,结果被一批万恶的“新兴市场”给搅了局。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本来早该淘汰的技术,由于新兴经济体的需求,使得它们能苟延残喘至少 10 - 20 年。但正因为该灭亡的不灭亡,发达国家也很难推行下一轮科技革命。因为对于所有的企业而言,对新兴经济体卖现有的技术,都比在本土开发新技术更赚钱。万恶的中国,万恶的印度,让澳大利亚这种土鳖过的比美国还好,人类的科技能进步么?叹叹。。。呵呵。。。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颖颖 于 2010-11-3 19:49 编辑 [/i]][/color]

2010-11-3 22:02 林冲
回复 #36 颖颖 的帖子

也许在你的信息学领域是这样,但是在其他领域,并不是这样。

化学、生物领域,任何一种新药,新的试剂,必须通过足够的时间考验。也就是说,这些领域不是要急于发展更新的技术,而是要慢工出细活。急功近利,用于这两个领域是极其危险的。比如,农药DDT出现以后,很快就因为它的功效,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后来,才发现DDT是一种极难降解的化合物,副作用相当之大,70年代已被禁用。因此,现在的诺贝尔自然科学方面的奖,获奖人的研究,都是必须要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所以,你说的“新兴市场”,并不一定会阻碍新技术,反而会使得一项技术变成更加成熟。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样需要精雕细琢。

2010-11-4 02:15 TOP
个人认为,随着各个学科发展的日积月累,科研前端同日常应用之间;相关领域专业人员同受众之间的,即便对同一个问题的认知程度,甚至角度上都出现了巨大的不对称。这大概就是所谓的,一项技术发展越成熟,越像是一门魔法。

研究领域和应用领域的两极分化,使得普通大众难以对目前人类前端科技达到的程度做出准确判断和评价。

2010-11-5 17:47 岑平
突然想到,其實大學教育是不是某程度上也壓制了創新?

2010-11-11 09:53 风精之羽
[quote]原帖由 [i]岑平[/i] 于 2010-11-5 17:47 发表
突然想到,其實大學教育是不是某程度上也壓制了創新? [/quote]

个人觉得,如果说大学教育造成的结果是100个人里有1,2个的创新能力被压制,那不进行大学教育的结果
就是100个人里至少有50人都没能力创新。

2010-11-11 10:07 颖颖
回复 #39 岑平 的帖子

国外大学还好,国内大学=垃圾。

2010-11-12 08:42 shicanhui
回复 #39 岑平 的帖子


国外大学还好,国内大学=垃圾。
………………………………………………
典型的颖颖式回答。

2010-11-12 11:45 颖颖
回复 #42 shicanhui 的帖子

不用别的,你去任意一所高校(包括北大、清华这种名校在内),听听国内教授的研究报告,和外国教授的研究报告,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2010-11-12 12:40 林冲
回复 #41 颖颖 的帖子

我理解垃圾的意识就是还不如没有,对吧?

那把国内的大学都取消了吧,中学毕业都直接去申请出国,否则就是高中学历。这样中国会发展的更好,对吧?

2010-11-12 12:43 悼红狐
[quote]原帖由 [i]林冲[/i] 于 2010-11-12 12:40 发表
我理解垃圾的意识就是还不如没有,对吧?

那把国内的大学都取消了吧,中学毕业都直接去申请出国,否则就是高中学历。这样中国会发展的更好,对吧? [/quote]
我赞同,中国的大学一起取消,完全对中国教育没有负面影响,反倒有正面作用。

2010-11-12 13:23 zhaohaidao
[quote]原帖由 [i]悼红狐[/i] 于 2010-11-12 12:43 发表

我赞同,中国的大学一起取消,完全对中国教育没有负面影响,反倒有正面作用。 [/quote]
个人觉得你这太扯淡了。。在这样的体制下,高考基本上算是最后一片净土了,大部分穷人家孩子几乎唯一稳定可行的翻身机会就是高考上大学。。。在这样的关系制度下。。大学都取消了。不知道大部分人的最后会怎么办。。

公主觉得垃圾,那是跟国外的比较得出的结论,事实上大部分人根本没有机会出国上大学。
个人觉得 存在即合理

PS:如果你是搞笑的,当我啥都没说

2010-11-12 13:56 TOP
[quote]原帖由 [i]zhaohaidao[/i] 于 2010-11-12 13:23 发表

个人觉得你这太扯淡了。。在这样的体制下,高考基本上算是最后一片净土了,大部分穷人家孩子几乎唯一稳定可行的翻身机会就是高考上大学。。。在这样的关系制度下。。大学都取消了。不知道大部分人的最后会怎么 ... [/quote]

大部分大学现在穷人家孩子考上了之后上得起么?

2010-11-12 14:15 颖颖
回复 #44 林冲 的帖子

从培养技术民工这方面,中国大学或有存在的价值。从思想启迪,科学研究这方面,中国大学(而且我非常严肃的说,是中国所有的大学)有还不如没有。或者说,中国其实就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大学,有的无非是一批 community college 而已。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颖颖 于 2010-11-12 14:17 编辑 [/i]][/color]

2010-11-12 14:38 林冲
回复 #48 颖颖 的帖子

那要比较以下几种情况,哪种人才具有更高的思想启迪与科学研究的能力,才能对中国大学的存在意义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出国国家以美国为例。

一、某人在中国读中小学,美国读本科,美国读硕博。
二、某人在中国读中小学,中国读本科,美国读硕博。
三、某人在中国读中小学,中国读中学,中国读硕博。

按我的实际经验,二的能力肯定是大于三的,这可以说明中国大学的硕博阶段很垃圾。但是并没有发现一明显大于二的情况。这也就说明了,中国大学本科阶段的存在意义。

2010-11-12 16:20 颖颖
回复 #49 林冲 的帖子

恩,只会培养本科,不会培养博士,更不会自身搞原创。。。这种机构在美国叫什么?Community college.

2010-11-12 16:34 林冲
回复 #50 颖颖 的帖子

所以我们俩刚才的话有点分歧。但是如果按下列方法定义的话,就完全一致了。

即:取消中国大学的科研功能,100%用于教学。

2010-11-12 18:14 zhaohaidao
[quote]原帖由 [i]TOP[/i] 于 2010-11-12 13:56 发表


大部分大学现在穷人家孩子考上了之后上得起么? [/quote]
你确定大部分都上不起? 事实上我同学大部分都能通过国家贷款,助学金,勤工俭学搞定学费跟生活费,那种自己想堕落的,是自身原因。

我的观点是,按公主的看法,中国的大学跟外国的大学比起来确实是垃圾了些,但是存在即合理。。这样的制度,这样的社会,高考上大学可能算是最稳妥的翻身的选择了。。

2010-11-12 18:16 zhaohaidao
[quote]原帖由 [i]颖颖[/i] 于 2010-11-12 16:20 发表
恩,只会培养本科,不会培养博士,更不会自身搞原创。。。这种机构在美国叫什么?Community college. [/quote]
公主的这句话强烈认同,事实上在中国,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是一流本科生,二流研究生。。。


那公主能否指点下,什么样的大学才算是会培养硕士,博士的好大学。。。:hz1020:

:hz1020:

2010-11-12 18:48 颖颖
回复 #53 zhaohaidao 的帖子

抓就必须要从最高层抓起,大学教授本身不在科学一线的位置,教出来的学生怎么可能有上一线的意识?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同样是清华大学的每周学术报告,

来自外国的教授会讲
主题:The reduction problem, Automorphic Lie Algebra and Integrable systems (自己研究的新成果)
报告人:Prof. Alexander V. Mikhailov
      Department of Applied Mathematics , University of Leeds, UK
时间:2010年11月4日(星期四)16:00
地点:理科楼1304报告厅


来自中国,但编制在外国大学的教授会讲:
主题:Global Dynamics and Traveling Fronts of Reaction-diffusion System (如上)
报告人:Prof. Qi Yuanwei
      University of Central Florida , USA.
时间:2010年11月18日(星期四)16:00
地点:理科楼1304报告厅


中国本地土生土长的教授会讲:
主题:许宝騄先生的生平和学术成就(我日。。。。。。)
报告人:陈家鼎教授、陈大岳教授 (而且一次还上俩?!)
      北京大学
时间:2010年10月28日(星期四)16:30
地点:理科楼1112教室

-------------------------

各位明白这个意思了吧?

P.S. 中国大学真能培养出一流本科生,也是可以商量的吧。虽然中国大学培养本科上不能算“垃圾”,但离一流还是有很长的距离的。现在社会上学而无用之大学毕业生海了去了,对于“一流本科生”的头衔他们表示鸭梨很大。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颖颖 于 2010-11-12 19:01 编辑 [/i]][/color]

2010-11-12 23:30 崔浩
[quote]原帖由 [i]悼红狐[/i] 于 2010-9-4 10:50 发表
艺术方面,二战后也只是个别国家停滞不前

1983年杜拉斯出版《情人》,这部不足六万字的小说,足以成为世界文学经典
70年代,美国垮掉的一代是世界艺术史上很值得纪念的群体
文物保护进程上,二战后,人类开 ... [/quote]
二战后的经典电影不知道比二战前多多少?还有人敢说艺术停滞?

还有就是大家觉得对咱们平头百姓生活影响最大的是啥?我的印象是互联网,要不然今天晚上也不会和大家在这里讨论了。但互联网兴起也不过20多年而已。而现在顶级的公司中IT公司不知道有多少是近30多年才真正成长起来的,产生了很多深深影响我们生活的公司,比如微软(虽然我极度讨厌他)。

2010-11-13 16:32 zhaohaidao
[quote]原帖由 [i]颖颖[/i] 于 2010-11-12 18:48 发表
抓就必须要从最高层抓起,大学教授本身不在科学一线的位置,教出来的学生怎么可能有上一线的意识?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同样是清华大学的每周学术报告,

来自外国的教授会讲
主题:The reduction problem ... [/quote]
最高层抓起,我觉得在中国几乎不可能实现,唉。。。事实上大部分研究生都是导师赚钱的工具,导师就想着赚钱,科学一线是不可能的,至于上层,中国这种风气根本没有改变的可能。这种情况下难道就等着烂掉吗。。。:hz1004::hz1004:

2010-11-13 19:19 muzhi
[quote]原帖由 [i]颖颖[/i] 于 2010-11-12 18:48 发表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同样是清华大学的每周学术报告, [/quote]

呃,不好意思请教一下,这是啥?

2010-11-15 06:15 文过饰非
随意点拨一下

[font=楷体_GB2312][size=3][color=Lime]智力得不到提升,是因为缺少相关问题的思考或是没有某些领域的经验;
智慧和智力不是一个定义。
当前时代的人,可以在前人学术的积累下进行系统的学习,
了解了前人所有的情况,掌握了前人所遇到相同问题后合理的解决方案,同时也具备了创新的
能力。可以说当前时代的人绝对比之前的人更具有智慧。而隔离在社会之外、关在笼子里又
从不和其他人有任何交往,也没有任何学习机会的人,智力再高,也只是说他拥有动物的本能
比他人强,其智慧就相当于白痴了。
智慧需要知识积累的全过程,需要学习各种知识后认真的思考成为一种观念,需要研究很多问题
并得到万物的真谛,需要长期思考的生命......
我们再看看正常的人生:
3-5岁开始学前启蒙教育,在社会和家庭中学会了讲话,尽管不知道所表述的是何意思;
5-18岁接受的是义务教育和普高教育,基本懂得了在社会中生存的一些基本学识,可以
和正常人做一般交流,也能识文断字了,持有的观念都是书本的理论和师长灌输的常识。
16-23岁是专业教育的一个过程,专科理论知识在大学里被强行培植在个人的意识中,
尽管对所学专业及行业规律一知半解,但至少有了进一步学习和实践工作的基础。
23-35岁,假定定位于该专业,参与该专业的社会工作,从而拥有了该行业的社会经验,
或成为了该领域的管理人员,或成为了骨干技术人员,事业应该算略有小成。
35-65岁,服务于该行业,直至退休。
65岁以后,基本上是享受清闲了。
当前人大都是类似的命运吧?请问,除了对自己从事的专业有一些了解,对其他事物又有
多少认知呢?这可能是智慧的生命吗?[/color][/size][/font]

2010-11-15 06:22 文过饰非
文国该侍飞了

否则,历史真的要改写了----[font=楷体_GB2312][size=4][color=Yellow][/color][/size][/font]这个自信我还是有的。

2010-11-15 06:55 颖颖
回复 #56 zhaohaidao 的帖子
什么叫只有等着烂掉?事实上早已烂掉了好不好?

回复 #57 muzhi 的帖子
每周的 seminar 表啊。

页: [1] 2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