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炎黄春秋 » 功高盖世的岳飞是如何一步步将自己埋葬的


2010-3-31 23:54 战神项羽
功高盖世的岳飞是如何一步步将自己埋葬的

一千多年来跪在岳飞坟前的四尊铁人:秦桧夫妇、张俊和万俟,似乎已经告诉了人们答案。对于岳飞的死,他们当然难脱干系。但仅仅是他们四人,就能置岳飞于死地吗?

  处死岳飞,当然需要皇帝点头。杀害岳飞的人中宋高宗应该算一个。但高宗皇帝为什么一定要杀岳飞呢?

  岳飞是南宋初年最杰出的抗金将领,在张俊、韩世忠、杨沂中、刘光世、岳飞五支抗金大军中,岳家军军力最强,纪律最严明,战功最显赫,是南宋王朝一道坚不可摧的长城。岳飞本人因累累战功加官至太尉、少保,是正一品的官员,在武将中军阶最高,位居三公之列。高宗皇帝更下诏命说:“中兴之事,朕一以委卿,除张俊、韩世忠不受节制外,其余并受卿节制。”兵权之重,天下无双。对于这样一位担负着南宋中兴重任的军事统帅,能说杀就杀吗?

  那么,是什么时候,埋下了杀害岳飞的种子?它又是怎样发芽而后疯长的?

  如果将南宋的朝堂比作一架天平,那么,主战派和主和派便是天平的两边。无论哪一派占上风,天平就会向一边倾斜。而宋高宗就是调节天平的那只手。和耶?战耶?始终是朝堂上争议最激烈的话题。当然,主战派砝码的分量还来自于在前线作战的几支部队。军事上的得失,直接影响着宋高宗调控天平的决心和力度。岳飞显然已是天平上那颗最大和最重的砝码,主和派自然处心积虑地想把他去掉。但若仅仅以主战和主和两派斗争来反映南宋国内的政治态势就未免太简单一些。实际上,宋立国以来,就一直被一项国策所困扰,那就是如何安排军人的位置。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就是军人出身,而且是靠兵变夺取政权的。他深知军队的厉害,但他不学汉高祖刘邦滥杀功臣,而是设宴款待石守信等大将,宴饮之间,许以高官厚禄,然后要他们交出军队指挥权。这就是著名的“杯酒释兵权”故事。接着,他又制定了以文制武的文官管理制度。整个北宋期间,这个制度牢不可破。

  但南宋一开国,情况就不同,高宗赵构刚登基就被金人撵着屁股打,一直跑到温州,还一度住在海船上以躲避金兵的锋芒。而手下的一班文臣只会跟着逃命,一点退敌的本事都没有。是岳飞、韩世忠他们打退了金兵,才使得南宋保有了长江以南的大片国土。但战争的狼烟并没有因此消散,金人的铁骑还在江北的大地上驰骋。由于南宋一直面对强敌的压迫,军人的作用便日显重要,军人的声音也逐渐由弱变强。但这显然与宋的立国制度格格不入。

  宋设枢密院,为国家最高军事机构,知枢密院事一直由文官担任。其实,北宋的边关统帅也都由文官担当。比如,宋仁宗时,镇守西北防御西夏的两位统帅,一位是韩琦,另一位是范仲淹,时称“韩范”,都是当时著名的文人。南宋沿袭旧制,仍然由文官指挥军队,并且每支部队的规模、编制,都有一定的限制。

  岳飞独立成军时只有正兵万人,但在镇压太湖杨么、钟相起义后,吸收了大批原起义军士兵入伍,军力大大增强,总兵力增至10万。这本来是件好事,但却引起了朝廷的深度不安。宋廷诏令岳家军以“三十将为额”,就是想以军官数量来限制岳家军的扩张。但随着岳家军不断打胜仗,队伍也在不断扩大,不久即增至84将,大大突破了朝廷的编制限额。因为宋高宗不吭气,枢密院对此也无可奈何。

  军队作战,需要征粮、筹款、派夫等后勤供应,因此,便要占有固定的防地,享有便宜处置管内行政、财政的权力。岳家军因为军队庞大,所管辖的州县比起其他部队自然要多出好几倍,而且岳飞战区随着战事推进还在扩展。加之幕僚队伍也在一天天扩大,大批读书人来到岳家军,他们为军队书写文书、布告、奏章,甚至参与政治谋划和军事行动。而这正是执政的文官集团最不愿看到的。这批读书人不但在文书布告上激扬文字,借机宣泄自己的情绪,而且还处处臧否时政。岳家军的文告奏疏常常引起朝臣们的强烈不满,但这些都被岳家军取得的一系列胜利而掩盖了。

  一开始和岳飞发生冲突的恰恰就是主战派的重要人物张俊。张俊原为翰林院编修官,因勤王有功,且力主抗金,受到高宗皇帝的信任,迁知枢密院事,相当于今天的军委秘书长。他指挥全国的抗金军事行动,直接对皇帝负责。但知枢密院事只是个正二品的文官,而受他指挥的岳飞因军功赫赫已被皇帝拜为太尉,官居一品。将帅之间的关系便显得很微妙。绍兴七年(1136年)岳飞计划乘金人废刘豫之机,合诸将之兵北伐。皇帝亲自接见了他,赞许他的计划,并下诏将王德、郦琼两支部队交由岳飞统一指挥。但张俊不想岳飞军力太过扩张,想另外安排这两位将领,于是找岳飞商量。岳飞认为如果那样安排,恐怕两人不服。张俊当即变脸说:“我当然知道,除非太尉(指岳飞),谁都不能胜任。”岳飞与张俊发生冲突,心情也很不愉快,当日便上奏章,要求解除兵权,回去为母亲服丧。张俊大怒,上奏说岳飞处心积虑一意想兼并其他部队,提出回家服丧,是对皇帝进行要挟。而秦桧在一旁也流露出“忿忿之意”。在皇帝的默许下,张俊不但坚持自己的安排,并且还派都督府参谋官张宗元担任岳飞军队的监军。这引起了岳家军将领的强烈不满。岳家军主将张宪称病不理军务,其他将领如法炮制。而且“部曲汹汹,生异语”。这件事更增加了朝廷上层文官集团对武将的疑虑。岳飞被杀,秦桧便是从这里打开缺口,找到陷害的理由。

  不久,郦琼叛变投敌,张俊引咎辞职,秦桧接任枢密院事,接着又担任了宰相。秦桧是主和派的领袖,受到高宗的信任,一直与金人周旋,力图创造和议局面。这样,一心想依靠作战收复河山的岳飞与秦桧之间不断发生摩擦。绍兴九年(1138年),当秦桧声言和议已取得进展,金人将归还南宋三京及河南之地时,岳飞上奏章反对说:“金人不可相信,和议不可依赖。相国(指秦桧)为国家谋划不善,恐怕为后世留下笑柄。”皇帝看了岳飞的奏章后,便将和议之事搁下,秦桧因此对岳飞恨得咬牙切齿。

  绍兴十年(1139年)岳飞率大军北伐,郾城一战,消灭了金兀的骑兵主力,接着又取得朱仙镇大捷。他打算乘胜前进,一举收复中原。然而,南宋朝廷上下对岳飞的胜利却忧心忡忡,高宗急令岳飞班师,并一连下了十二道金牌。岳飞抗争不过,悲愤地仰天长叹:“十年之功,毁于一旦!”翌年,金兵入侵江淮,高宗又急忙诏岳飞赴江州救援。岳飞却迟迟不肯发兵,他提出要乘金人后方空虚,准备直捣中原。高宗为此竟连下十七道文书,岳飞不得已才出兵救援。朝廷上下对岳飞的抗旨行动议论纷纷。而一直被胜利的光环笼罩着的岳飞,哪里知道,因为自己率性的行为,已经种下了被罪的祸根。

  宋高宗一方面对以岳飞为首的抗金将领优抚有加,勉励他们努力作战;而另一方面,又默许文官集团想方设法削弱武将兵权恢复传统体制的措施。此时,在南宋的朝堂上,“文武之途若冰炭之合”。在文官们的眼里,军队本来只是一架作战机器,不应该有自己的思想,不应该发出自己的声音,更不应该有自己的感情。而自说自话、不听招呼,总是特立独行的岳家军显然已经严重偏离了正统轨道,这当然是不可容忍的。宋金绍兴和议签订后,以秦桧为首的文官集团立即着手解除张俊、韩世忠、岳飞三人的兵权,将三支部队的指挥权直接收归枢密院。

  这时的岳飞已经预感到祸之将及,日夜不安,心情十分沉重。他在一首《小重山》词中细诉自己的苦闷心情:“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但不等岳飞找到解脱的办法,在高宗皇帝的默许下,秦桧等一干人已迫不及待地对他下手了。

  没有谁能阻止这一切的发生,因为在秦桧的背后,是整整一个王朝制度。


摘自《历史为何不忍细看》

2010-4-1 05:53 wwhh24
那都不是主要地

老岳天天叫唤着迎二圣 真把二圣迎会来了 高宗不下港了?

2010-4-1 10:01 小饕餮
个人怎么可以抵挡整个旧式王朝,改革是要流血的,

2010-4-1 22:49 付昭霄
主要是当时赵构不得意他。再加上秦桧这干奸臣。还有个好?

2010-4-4 18:16 上校团长
以前就有人说过
岳飞的死,谁都不怪
唯一的问题出在专制皇权
没有民主

2010-4-4 19:14 qq50614184
功高盖世的岳飞是如何一步步将自己埋葬的

岳飞就是很英猛的... 是一代忠成

2010-4-4 21:40 Desheng2008
根本就是“岳家军”三个字。军队是皇帝的军队,不是某个将领私人军队。枪杆子里出政权。没有哪个皇帝能容忍这一点。

2010-4-4 21:47 zhangxdscb
回复 #4 付昭霄 的帖子

其实,秦桧在历史上并不一定是一个奸臣,而且其人颇有才能。要不是高宗,秦桧哪来的能力杀岳飞。“为尊者讳”这才是秦桧当了最大奸臣的原因。

2010-4-7 16:24 姬凌云
回复 #7 Desheng2008 的帖子

错了!
“分隶张俊者,则曰张家军;分隶岳飞者,则曰岳家军;分隶杨沂中者,则称杨家军;分隶韩世忠者,称韩家军。”
( 《三朝北盟会编》卷202、《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37、《云麓漫钞》卷7、《鹤林玉露》乙篇卷2)  
历史上不仅仅只有岳家军,只因岳家军流芳千古,所以世人只知有岳家军,不知还有张家军、韩家军、韩家军吴家军而已。

2010-4-7 16:26 姬凌云
回复 #8 zhangxdscb 的帖子

我不知怎么回答你了!
秦桧在历史上并不一定是一个奸臣。
寒!
就算岳飞的事情跟秦桧毫无关系,秦桧也是一个天大的奸臣。
《三朝北盟》卷二百二十记载
谋深名重因与张俊不协乃罢其兵使知荆南。又忌岳亦与张俊不协罢其政。又诬其反杀之於大理寺天下怨之三军解体大金遣莫将韩恕回桧。又再主和议割唐邓商泗州以献大金倍添岁币之数。又诬李光怨言责建甯军节度副使藤州安置光大泣而去张俊方知福州桧忌其名而罢之大金还徽宗郑后邢后梓宫及韦太后上大悦加桧太师屡赐玉带桧初欲罢诸帅兵乃厚结张俊俾为枢密使尽护其军。又专主武臣差注及事成使江邈言俊罪而罢之,於是朝权尽归於桧非桧亲党及昏庸谀佞者则不得在官忠正之士各避山林闲桧徙封魏用兄梓为翰林学士终资政殿学士弟棣及妻兄王?奂王会皆为两制王,奂王历等皆居抚州恃桧势陵夺百姓田宅甚於寇盗。
请问这是不是历史事件?
《三朝北盟》里写忌岳,又诬其反杀之於大理寺,天下怨之,三军解体。
又再主和议割唐邓商泗州,以献大金,倍添岁币之数。
又诬李光怨言责建甯军节度副使藤州安置光大泣而去张俊方知福州桧忌其名而罢之。
又专主武臣差注及事成使江邈言俊罪而罢之,於是朝权尽归於桧非桧亲党及昏庸谀佞者,则不得在官,忠正之士各避山林。
《三朝北盟》记载的清清楚楚,说於是朝权尽归於桧非桧亲党及昏庸谀佞者,则不得在官,忠正之士各避山林。
还有!
“其任将帅,必选驽才。”《系年要录》卷169。
“不治兵而治财,刻剥之政行,而附摩之恩绝;市井之习成,而训练之法坏。二十年间,披坚执锐之士,化为行商坐贾者,不知其几。”《系年要录》卷189。
秦桧在,选驽才为将,二十年间,披坚执锐之士,化为行商坐贾者,不知其几。
这就是秦桧的强国?
一个国家没有军事力量,强什么?
绍兴和约签定之后,金朝统治者“以书来索北人之在南者”。宋廷不“敢不如命”,马上将“海州、泗州、涟水在南百姓”,“根刷过淮北。”后又写信给金朝,“许以所索陕西、河南人次第而遣”。绍兴十四年,高宗、秦桧又“命州县根刷,前后归朝人发还金国,”但金人还不满意,于是秦桧又“命尽发前后所得大金、契丹及归朝人五万,还于大金。”秦桧这样做的目的既是满足金国的要求,更是为了“阴谋内弱军势,绝后来归降之心。”(《三朝北盟会编》卷220,
战争结束后,赋税不仅减免,还增加了“预借之税,今尚未免,巳预借之弊,折纳太重,近于重敛”《系年要录》卷155。
有些州县在折纳税绢时,甚至“每匹有至十千者”《系年要录》卷156,民不堪命。
*******
这些都是秦桧在历史上的作为,我实在看不出秦桧不是奸臣,体现在哪里!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姬凌云 于 2010-4-7 16:28 编辑 [/i]][/color]

2010-4-17 22:55 付昭霄
[quote]原帖由 [i]zhangxdscb[/i] 于 2010-4-4 21:47 发表
其实,秦桧在历史上并不一定是一个奸臣,而且其人颇有才能。要不是高宗,秦桧哪来的能力杀岳飞。“为尊者讳”这才是秦桧当了最大奸臣的原因。 [/quote]
主要是赵构不愿意让岳飞迎回二圣。尤其看完岳飞最后一句:
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2010-4-18 06:04 苍冥大人
:hz1021: 历朝历代的灭亡,根本原因都是皇帝老儿、封建社会的通病。

2010-4-18 10:21 五袋石果
如果岳飞真的有传说中的那么猛,那就非杀不可,或者他杀了皇帝。
我以为岳飞并不是真的有那么猛,他的被杀,主要原因应该还是平衡两派的结果,以及数次对皇帝使小性子,乱说话的结果。

2010-4-18 12:10 岳光寒
岳飞被捏造罪名处死,让我想起陈奕迅的歌词:

“你当我是浮夸吧,夸张只因我很怕”

……

2010-4-18 12:36 user805
岳飞还是......太不懂官场世道了......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