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炎黄春秋 » 可怜的宋朝——宋孝宗徒劳无功的北伐


2010-3-22 20:22 佛山黄师傅
可怜的宋朝——宋孝宗徒劳无功的北伐

[size=4][b]                                                                                        可怜的宋朝——宋孝宗徒劳无功的北伐

      公元1127年,女真人的铁骑践踏了中原的土地,曾今主宰中原的北宋王朝也在铁骑的践踏下化为了尘土。“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偏安一隅的南宋小王朝似乎是北宋王朝的苟延残喘,皇帝赵构看到金国人就感觉自己的双腿在发软,头脑发晕;朝中的投降派迫不及待的请求和今人议和,早日能过上他们梦寐以求的荣华富贵的日子;主战派一心想要收复旧山河,却惨遭打击;南宋境内千千万万的百姓想要过上平淡的日子却要遭受统治阶级无情的剥削;金人占领区的百姓们整天盼着王师德到来,却是日日落空。

      1141年,宋金议和,宋朝作出了很大的让步。双方以淮河——大散关为界(大致就是今天的秦岭——淮河一线),南宋每年要向金国送岁币(北宋向辽国和西夏送岁币,南宋向金国和蒙古送岁币,真是够有讽刺意味的了)。表面上双方获得了和平,实质上是金国占据了主导权。只要金国想打,随时都可以挥军南下,饮马长江。南宋朝廷内的大帮大臣们似乎早已忘却亡国的耻辱,沉浸在歌舞升平之中,正是“暖风吹的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1142年,南宋一代名将岳飞被冤杀在风波亭,自此,无人敢提北伐一事,南宋小朝廷内投降派占据了主导,大好河山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被外族践踏。

      统治者宋高宗、秦桧等人过着醉生忘死的舒坦日子时,有一个人却时刻不忘国耻家仇,那就是赵昚!
赵昚,初名伯琮,绍兴三年赐名瑗,绍兴三十年又赐名玮字元瑰,绍兴三十二年赐名昚,字元永。宋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秦康王赵德芳的后裔,秀王赵子偁的儿子。南宋高宗建炎元年十月戊寅(1127年11月27日)生于秀州青杉闸的官舍,出生时“红光满室,如日正中”。真是历史的巧合,赵昚出生的那年正好是北宋灭亡的那年,或许上天想将收复河山的重任交给这个孩子。

      逃命皇帝宋高宗在扬州逃跑时因为受到了惊吓,而失去了生育能力。唯一的独子赵尃又在苗刘之变后死去。而英宗系的后人,在靖康之变后基本被金国一网打尽,全都押往北方。最主要的是,出使金国的使臣回来后说,金太宗完颜亶长得酷似宋太祖,传说太祖要回来夺皇位。 于是高宗说:“太祖大公无私,有子却将皇位传给弟弟(指宋太宗),其后人衰微,朕准备将皇位传给太祖的后人。”于是从太祖的后人中选拔(主要是在伯字辈中选,伯字辈的孩子正好是高宗的侄子),而赵昚作为太祖的后裔,也在挑选之列。他无疑是幸运的,因为他也被挑中了。而宋高宗一开始看中了另外一个太祖后裔赵伯玖。赵昚长得比较瘦,而赵伯玖长得比较胖。宋高宗对两个小孩进行了考察,而赵昚被选中也有点戏剧性。当时两个孩子在宫中站着,突然来了一只猫,瘦孩赵昚没动,胖孩子赵伯玖却伸脚去踢猫。这件事,让高宗对胖孩子好感全无,把瘦小孩就是赵昚留了下来(当时高宗认为胖小孩心浮气躁难成大事,而瘦小孩沉着稳定,可以成就大事)。绍兴二年五月开始,赵昚就被宋高宗收留在宫中,接受良好的宫廷教育。随着年龄的增长,赵昚也越发的出众,先封建国公,再封普安郡王。赵昚与当朝宰相秦桧的关系很僵,原因是二人的政见不合,秦桧一味求和,接受屈辱条约,而赵昚则反对求和,要求北伐收复失地。秦桧见赵昚能力强,对自己又异常厌恶,害怕赵昚即位后会对自己不利,于是想方设法陷害、排斥赵昚。绍兴十三年九月,赵昚的父亲秀王在秀州去世,秦桧于是上奏要求赵昚守制三年,因为赵昚的皇太子身份并未确定,所以这个要求并不过分。但秦桧是想借机免去他的皇储身份。幸好高宗显然不为秦桧所动,守孝期满,赵昚就继续回宫。绍兴二十四年,衢州百姓起义,秦桧遣殿前司将官辛立逮捕了千余人,把这件事情隐瞒了下来,没有上奏高宗。赵昚见状,立即入宫面圣,将秦桧的所作所为告知高宗,高宗大惊。“明日,以问桧,桧谓不足烦圣虑,故不敢闻,俟朝夕盗平则奏矣。桧退,知为帝(即赵昚)言,忌之”。秦桧病重,秦桧的家人将这件事隐瞒了起来,想要谋划让秦桧的儿子秦熺继任宰相。赵昚得到消息后及时通知了宋高宗,高宗亲自去相府探视,粉碎了这一阴谋(其实宋高宗对秦桧由一开始的依赖变成了后来的厌恶,甚至在秦桧死后,高宗感觉终于能歇口气了)。赵昚在皇宫中被养了二十多年,一直没有被确立为太子,主要原因有:01高宗总希望自己还能生一个儿子;02宋高宗的母亲韦氏不喜欢赵昚,反而喜欢前文提到的胖小孩赵琢;03秦桧等奸臣的竭力反对。在高宗知道自己生子无望,韦太后又病逝之后,决定收赵昚为皇子,然后再确立为太子。在确定之前,高宗使出了最后一招。给两位准继承人每人送去美女10名,过了一阵又把她们召回。经过检查,发现给赵琢的那10个都不是处女,而给赵昚的那10个都是完壁(赵昚是听从了师傅史浩的意见)。于是,确立了赵昚的继承人地位。绍兴三十年,立赵伯琮(即赵昚)为皇子,更名玮,进封建王。绍兴三十一年金国皇帝完颜亮率兵南下侵宋,宋高宗下诏亲征,但是两淮之地失守,朝中大臣大多进献退避之计,赵昚愤奴异常,上书请求亲自率兵为前锋。赵昚的心腹直讲史浩一开始不知道,后来听说赵昚要亲自出兵,知道赵昚犯了大忌,赶快让皇太子上书谢罪,并要求随皇帝一起出征。高宗见此情形,就决定立赵昚为皇太子。绍兴三十二年五月甲子,高宗册立赵玮为皇太子,改名昚。1162年,宋高宗禅位于太子赵昚,赵昚即位,是为宋孝宗。

      三十六岁的宋孝宗在即位后,决心北伐收复失地。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七月,也就是孝宗即位后的第二个月,他颁布手谕,召主战派老将张浚(高宗朝有员大将叫张俊,读音与之相同)入朝,共商恢复大计。张浚在高宗时为知枢密院事,坚持抗金,先后率军转战川陕、两淮等地,多次立有战功,在南宋朝野间享有盛誉,金人也十分畏惧他。奸相秦桧当政时,张浚遭到排挤,被迫离开朝廷。 宋孝宗久闻张浚的威名,内心早已非常仰慕,如今想要恢复中原,主持大局的最佳人选非张浚莫属。新皇帝锐意进取,力图中兴,对自己又如此尊敬与信赖,令压抑已久的老将张浚兴奋不已。他建议孝宗亲赴建康,以招揽中原百姓之心;陈兵两淮,进军山东,声援西线川陕军队。同时,他还向孝宗举荐了一批力主抗战的人才,如虞允文、陈俊卿、汪应辰、王十朋等,孝宗都一一予以起用。一时间,曾经弥漫朝野的妥协退让气氛为之一扫而空,主战派力量大大增强。

      孝宗给名将岳飞平反,“追复岳飞元官,以礼改葬”,“ 官岳飞孙六人”。又将秦桧时期制造的冤假错案,全部予以昭雪。重用主战派,重新拜张浚为相。并且整顿吏治,积极备战。在军事上,严肃军纪,培养军事人才,提高军队战斗力。可以说,在北伐前,宋军是做好了一定的准备工作的。

      一开始宋孝宗希望能通过外交途径来收回河南地,改变不平等地位。可是如狼似虎的金国怎么可能会答应你宋人的要求?!孝宗的外交手段以失败而告终。恼怒的宋孝宗在朝堂上开始议论对金作战的方案,而主和派则强烈反对对金用兵。孝宗在经过和主和派的激烈斗争后,决定出师北伐。二十多年前的张浚也是负责对金作战的全局筹划工作,但当时他手下有岳飞、韩世忠、刘琦这样的名将,宋军的战斗力比较强。而二十多年后,当年意气风发的张浚老了,手下的将领也只有李显忠和邹宏渊了,可谓是蜀中无将了,不禁令人哀叹不已。

      宋隆兴元年(1163),孝宗任命张浚为枢密使,都督江淮军马,负责抗金前线的军事指挥。此前,金国向南宋索取海、泗、唐、邓、商五州之地及岁币,被张浚拒绝。金朝屯兵虹县、灵壁,摆出一副马上要进攻南宋的架势,南北局势骤然紧张起来,双方可以说是箭在弩上,不得不发了。统帅张浚主张先发制人,立即进行北伐。此议一出,马上招来了主和派的强烈反对。当时三十多岁的孝宗正是初生牛犊,锐气十足,北伐决心很大(决心虽大,但是孝宗还不是很明智,以当时南宋的实力是无法与金国相抗衡的。有识之士早就能看出此次的北伐必然以失败而告终)。当年四月,孝宗为了避开主和派的干扰,绕过三省、枢密院,直接命令李显忠、邵宏渊等出兵北伐(在出兵前的朝议中,孝宗的老师史浩也竭力反对出兵,他认为,北伐劳师费财,南宋又兵弱将庸,主动出兵是冒险之举,退守长江以北,静观金人之变,才是最稳妥之计。他与张浚辩论五日,最终也没能说服张浚)。

      北伐前的南宋政府已经基本完成备战,于是首先发难进攻虹县纥灵壁。大将李显忠率领军队与驻守灵壁的萧琦进行战,很快就将萧琦击败,收复了灵壁。但进攻虹县的邵宏渊似乎并不那么顺利,他的部队遭到金国守军的顽强反抗,在这种情形下,李显忠“遣灵壁降卒开谕祸福,金贵戚大周仁及蒲察徙穆皆出降。”由于李显忠在收复灵壁、虹县中立有奇功,诏宏渊耻功不自己出,由是二将益不相能,为以后南宋军队的失利埋下了祸根。随后李显忠、邵宏渊二将乘胜一举攻破宿州城。宋军攻克宿州城,中原震动!可以说,在北伐战争的初期,南宋军队的军事进攻十分顺利,大有收复旧河山的趋势。北方受金人压迫的广大人民看到宋军终于北伐了,纷纷热烈响应,归附者络绎不绝。捷报传到临安,宋孝宗欣喜万分,手诏劳之曰:“近日边,中外鼓舞,十年来无此克捷。”立即加封李显忠为开府仪同三司、淮南京畿京东河北招讨使,邵宏渊为检校少保、宁远军节度使、招讨副使。然而,就在宋军节节胜利的时候,军队内部的种种问题也渐渐暴露出来。首先是将领不和。大将邵宏渊为人心胸狭隘,争强好胜,孝宗任其为招讨副使,位在李显忠之下,对此他耿耿于怀(很多的将领都有这毛病)。而张浚对这一问题又处理不当,听任邵宏渊不受李显忠节制,使宋军无法协调行动,统一指挥。其次,面对胜利,大将李显忠产生了轻敌心理。攻克宿州后,他既不谋进取,也不作防守,终日与部下饮酒作乐。当有人报告说金军万余人向宿州逼近时,他竟不以为然地说:“区区万人,何足挂齿!”此外,李显忠在犒赏军士时有失公平,士兵三人才分得一千钱,每人平均只得三百余钱,士兵们纷纷出现了怨望的情绪,战斗积极性也大大受挫。邵宏渊又趁机暗中起哄鼓噪,士卒怨怒,宋军的士气大大降低。

      就在宋军将领不合,士气逐渐低落之际,金国却开始了大的动作。金军元帅孛撒自南京率步骑十万来攻宿州(在此之前,宋孝宗和张浚对北伐面临的潜在危险也已有所觉察,以时值盛夏、人马疲乏、不宜连续作战为由,急令宋军撤退。然而,诏书尚未到达军中,金军却已经抵达宿州城下。),李显忠与其战数十合,将孛撒击退。李显忠要求邵宏渊与其并力夹击,但邵宏渊记恨前嫌,按兵不动。李显忠独与所部力战百余合,斩首虏五千余人。邵宏渊在此时理想产生动摇,造成士兵毫无斗志,很多统制官竟然连夜遁逃。邵宏渊的隔岸观火与南宋朝廷的援军不至,使李显忠处于孤军作战的境地。金国主帅纥石烈志宁从睢阳抽调精兵万人,直趋宿州。“大定三年五月二十日,志宁将至宿州,乃令从军尽执旗帜,驻州西为疑兵,三猛安兵驻州南。志宁自以大军,驻州东南,其归路。”

      粗心大意的李显忠中了纥石烈志宁的疑兵之计,被金军击败,吃了大亏。此时,宋军内部的叛徒常吉偷偷跑到金营告密,使金军知道了城中的虚实(唉,历来战争中就不断有叛徒出现,耐人深思啊!)。在第二天的大战中,李显忠再次吃了大败仗,“走者自相蹈藉,僵尸相枕,争城门而入,门填塞,人人相阻,遂缘城而上,我军自濠外射之,往往坠死于隍间,杀骑士万五千,步卒三万人。”宿州城又被金军占领。兵败中的李显忠、邵宏渊二将显得极其狼狈,混在乱军之中,才侥幸保住了小命。至此,历时仅二十天的北伐以南宋军队溃败而告终。由于战场主要在宿州符离,这场战争就被称之为“符离之战”。通过这场战争,金军基本消灭了南宋军队的有生力量,使南宋再接下的时间内没有实力再组织有效的军事进攻,从而转入战略防御阶段。都督张浚见此情形,极感无奈,同时心中悲痛莫名,只得“以魏胜守海州,陈敏守泗州,戚方守濠州,郭振守六合。治高邮、巢县两城为大势,修滁州关山以扼敌冲,聚水军淮阴、马军寿春,大两淮守备。”

      符离之战的惨败消息传入朝中,南宋朝廷内的主和派又开始活跃起来。秦桧余党汤思退等人在南宋朝廷内部对张浚展开严厉的批评,同时要求与金人重开和议(议和一开,就表明宋朝又要遭受屈辱,接受不平等条约)。
对于北伐恢复旧土的大业,宋孝宗是不肯轻言放弃的。符离兵败之初,他曾宽慰主帅张浚:“抗金之事,朕还要全倚仗你,你千万不可畏惧人言而心怀犹豫。北伐的事情当初是朕与你共同决定的,现在也应该由你我共同承担责任。”话是这么说了,然而,北伐的惨败,毕竟使孝宗的壮志雄心受到不小的打击,他逐渐从高涨的热情中冷静下来,意识到中兴计划在短期内是不可能实现的,作为权宜之策,议和也并不是毫不可取。

      在议和思想的指导下,宋孝宗不再像以前那样疏远主和派,甚至重新起用汤思退为相,准备与金国议和。隆兴元年八月,金人向南宋提出割海、泗、唐、邓四州之地,纳币称臣,以及遣还中原归附之民等无理而又苛刻的要求后,扬言若宋廷不允,即挥师南下。宋孝宗虽不反对暂时与金妥协,但认为在议和条件过于无理苛刻,不能够迁就,应力争在平等的基础上达成和议。九月,孝宗不顾张浚等主战派的强烈反对,派卢仲贤出使金朝议和。卢仲贤临行之时,孝宗告诫他切不可答应金人割四州之地的要求,而汤思退却惟恐和议不成,私下告诉卢仲贤可以割让四州。

      结果,胆小心坏的卢仲贤到宿州金营后,在金人的威胁之下,竟不敢有半句争辩,表示愿意接受金人的要求(卖国奸贼,人人得而诛之!!!)。宋孝宗闻知此消息极其愤怒,立即降旨将卢仲贤革职,发配郴州管制。宋金间的和谈遂陷入僵局。此时,退居德寿宫的太上皇高宗赵构也不断地向孝宗施压。言谈举止之间,表现出对孝宗擅自北伐的不满。孝宗到德寿宫问安时,常常兴致勃勃地向高宗说起自己的恢复大计,而高宗恰恰最讨厌这种言论,于是他终于忍不住粗暴地打断孝宗的话,不耐烦地说:“还是等我百岁之后,你再谈论这事吧!”这无异于向孝宗发出了最严厉的警告,要他断了恢复中原的念头。其实,早在北伐之时,高宗就对孝宗处处牵制,现在好容易有了再次和谈、维持偏安的机会,他更是以为万万不能错过,极力敦促孝宗答应金人要求,尽快达成和议(软骨头的高宗的制约也是导致北伐失败的一个间接原因)。

      宋孝宗对于选中自己继承皇位的养父赵构一直心存感激,因而总是尽量顺从和满足他的意愿(孝宗对养父极其孝顺,可惜的是孝宗自己的亲生儿子光宗却对他极其不孝,真是耐人寻味啊!)。主和派有高宗作靠山,便时时抬出高宗来压制孝宗,气焰嚣张之极。同时,主和派又极力鼓吹金强宋弱,只有求和才是良策。在这种情况下,孝宗的信心开始动摇了。他曾一度因不肯屈从金人的割地要求,有过再次开战的打算,但是他又清楚以宋朝现在的实力,打仗肯定是输,所以,一旦金人表示愿意与南宋继续和谈,他又不得不加以考虑。在这种矛盾心态下,隆兴二年三月至七月间,孝宗下令撤去江淮的守备,主动放弃了四州之地,并同意了张浚的辞职请求。八月,南宋朝廷再派魏杞赴金议和。奸相汤思退等人担心宋孝宗态度再有反复,竟秘密派人到金营,通知金人发兵南下,用武力胁迫孝宗。金人有了这些吃里扒外的帮凶,更加有恃无恐,他们扣留了魏杞,进而要求南宋再割让商州和秦州,否则便大举派兵南侵。

      十月,虎狼般的金军对南宋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孝宗任命汤思退都督江淮兵马,但汤思退胆小怕事,拒绝赴任,江淮前线的宋军主力又已全部撤回,金军几乎没有遇到有力的抵抗,楚州、濠州、滁州相继陷落,金兵逼近长江以北,南宋的情形异常严峻。南宋朝野上下舆论哗然,纷纷声讨主和派媚敌卖国的无耻行径。愤怒和惊恐中的孝宗立即罢去汤思退,押赴永州管制。太学生张观等七十二人又上书孝宗,请斩汤思退等人以谢天下,汤思退在赴永州途中听说此事,又是害怕又是吃惊,不久就一命呜呼了(骂过奸贼由此下场实属活该!)。在金国强大的军事压力下,孝宗不得不改善姿态,同意作出让步。

      南宋隆兴二年十一月,南宋朝廷再派王抃前往金营求和,提出新的和议条款,基本满足了金人的无理要求。此时在位的金朝皇帝世宗完颜璟吸取当年海陵王完颜亮南侵惨败的教训,主张“南北讲好,与民休息”,既然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好处,军事手段就适可而止,同意和议条款。当年十二月,南宋与金国正式签订和约,史称“隆兴和议”。议和的条约大致是宋朝与金朝以大散关——淮河一线为界,宋朝向金朝每年送岁币,两国约为叔侄之国,金为叔,宋为侄。(这绝对是不平等条约!唉,战场上打不赢,谈判桌上又怎么可能硬的起来呢?!)

      清代史学家赵翼在评价宋孝宗北伐时说:“宋则孝宗为君,张浚为相,皆锐意恢复者。使有韩岳诸人,以练习之兵,讨离携之众,自当大有克捷。而诸宿将已无在者,仅一刘錡,老病垂死,吴璘亦暮气不振,所恃李显忠、邵宏渊辈,望轻才薄,才得灵虹,至宿州辄大溃,于是三京终不可复,此又一失也。统前后观之,前则有将帅无君相,后则有君相而无将帅,此故天意,所以分南北也。”赵翼将宋孝宗北伐失利的原因归结为“有君相而无将帅”,有一定道理,李显忠、邵虹渊的军事才能固不可与名将韩世忠、岳飞相提并论,但纵观符离之战的全过程,李显忠作战还是很应用的。南宋的军事失利主要在于将领不协。说孝宗与张浚为贤君良相,也只能是相对而言,与高宗朝君臣相比,南宋君臣则相差远矣。作为政治家不光有远大的政治抱负,更重要的是要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在抗金时机还不成熟时,贸然发动北伐,不可谓不是一场冒险活动。张浚作为一介书生,都督江淮,未见其在战争中有多大的战略指挥作用。当符离之战失利的时候,“浚时在盱眙,去宿尚四百里,已而复退维扬。窘懼无策,遂解所佩鱼,假添差太平州通判张蕴古为朝议大夫,令使金求和。僚吏止之,以为不可。乃奏乞致仕,又乞遣使求和”。这样一位战前不知筹划,战后只知求和的军事首脑,很难想象会在战场上有所作为。南宋符离之战的失利,与其说是天意造成南北分隔,毋宁说是南北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相差悬殊,统一的条件还不成熟时历史的选择。(注:本段的分析比较好,我就直接摘录了。)

      虽然孝宗朝唯一一次的北伐以大失败而告终,但这次北伐是宋朝主动对金国发动的战争,是宋人不愿受金人压迫而奋起反击的良好证明!孝宗北伐徒劳无功,注定南宋王朝今后将难有机会再获胜利,宋朝的可怜之处再次体现。

注:在写本文时有很多内容是直接利用的现成材料。并非是本人懒惰,而是史料实在太零散,没法子一一归纳好,于是只能省事点利用了一下网上的资料。如有不好之处,请指正。[/b][/size]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佛山黄师傅 于 2010-3-22 20:25 编辑 [/i]][/color]

2010-3-22 21:23 田建享
嗯  宋国尽管是技术最强的国家 但没有明君

2010-3-22 21:23 麒麟子
看了黄师傅的帖子很有感触,学史是非常辛苦的事,往往写下几千字的文章需要十多天的功夫,毕竟修史要讲究学术。

冒昧说一下,如果楼主修史能突出自己的鲜明见解就更好了,再接再厉。

话说上次写《谈尚书》的时候就把零散的资料研究乱了,害得偶丢人现眼:hz1050:

2010-3-22 22:25 XM8
要说北伐这类的规模大,战线长的军事行动,政治上要有坚定的领导者,军事上要有多个能独当一面的大将配合,后勤上要有充分的准备。光有一个领军大将是远远不够的。李显忠的才能,我觉得大概和韩世忠差不多,难堪北伐重任。

2010-3-23 10:50 dimeterio
想要一口氣北伐成功,確實不容易,應該充分準備,打持久戰。宋孝宗太急了。

首先考慮設一個華中剿總,總部放在蚌埠,集中一定的兵力,作出北伐的姿態,吸引金軍主動南下進攻,打運動戰、殲滅戰,消耗金軍的有生力量。同時西線設西北行轅,讓吳家軍出漢中,於金軍對峙,形成牽制。等到在淮海戰場上消滅10萬以上的金軍主力之後,再考慮兩翼齊出,徹底打垮金國。

2010-4-17 21:04 user805
就如袁腾飞老师所说:北宋缺相,南宋缺将...

2010-4-18 12:13 岳光寒
回复 #6 user805 的帖子

1、你正好说反了。
2、即使倒过来,这种说法也有待商榷。
3、袁腾飞是给高中生上课的

2010-4-18 12:43 user805
回复 #7 岳光寒 的帖子

额......多谢提醒
为什么呢?我觉得反过来说已经很贴切了,虽说一个朝代的历史不是一个两个原因就可以解释清楚的,但是这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吧?

2010-4-18 16:20 岳光寒
[quote]原帖由 [i]user805[/i] 于 2010-4-18 12:43 发表
额......多谢提醒
为什么呢?我觉得反过来说已经很贴切了,虽说一个朝代的历史不是一个两个原因就可以解释清楚的,但是这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吧? [/quote]
将复杂问题简单化解释,正是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做法,却并不科学。

2010-4-19 11:06 上校团长
其实宋朝当时已经进入守势
已经没有了北伐成功的希望
双方谁也吃不掉谁
所以孝宗北伐必败无疑

2010-4-22 22:18 张洋
南宋最好的北伐时机还是在高宗年间,到了孝宗时,大势已去矣

2010-4-23 19:32 佛山黄师傅
回复 #11 张洋 的帖子

是的,宋高宗时期是北伐的良好时期,可惜高宗没有壮志,不想北伐,错失良机。等到孝宗时,有心却已无力矣。国中无良将,朝中少贤臣,大事去矣。

2010-4-24 09:24 神灵风
以贪官来御武人,已经让宋人失去了血性.
在岳飞的前例之下,更让宋兵失去了灵魂.

2010-4-24 09:38 一把菜刀霸轩辕
窮兵黷武

2010-4-29 18:09 naniwa
从楼主的帖子看来,南宋不具备收复中原的军事实力
也许赵构不是不想收复中原,也不是怕迎回二帝,
赵构是怕输大了,到时候自己南边的这点江山都保不住,所以索性安全第一,保住偏安的江山,过过享受的太平日子。

2010-4-29 20:59 佛山黄师傅
回复 #15 naniwa 的帖子

的确,赵构肯定是有这个想法的。北伐是一件大事,一件有关生死存亡的大事,一般的人是不敢去拼的。保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过自己的小日子,多么惬意,何必要徒耗国力与金人硬拼呢?!

2010-4-30 21:36 叡德
當時南宋是不具備北伐的條件
孝宗只能說是生不逢時啊

2010-5-1 05:14 战神项羽
重文轻武,能成功才怪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