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炎黄春秋 » zt:汉安帝时期的自然灾害及其特点


2010-3-12 15:40 栾青
zt:汉安帝时期的自然灾害及其特点

汉安帝时期的自然灾害及其特点
张文华
(淮阴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学系,江苏淮安223300)
摘要:汉安帝时期各类灾害频频发生,分布十分密集,发展态势凶猛,灾情严重,具有连
锁性、群发性等显著特点。
关键词:汉安帝;自然灾害;特点
中图分类号:I<2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307.ea.44(2004)05.0637.04
汉安帝统治时代(107— 125)是两汉自然灾害发生最为集中的时期,它以数量多、频率高、
连锁反应显著、为害严重、群发典型而令人关注。灾害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它不仅表现
在经济层面上,如淹灌农田,捣毁庐舍,吞噬生命,伤害禾稼,旱蝗赤地,往往造成大饥荒,破坏了正常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还表现在社会心理和社会政治上。总结和研究
安帝时期的自然灾害,对于深刻理解当时的经济、政治及社会状况等无疑具有很大帮助。本
文仅就安帝时期灾害的基本状况及其特点予以论述,从而为其它相关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汉安帝时期自然灾害发生分布的基本状况
据笔者分类整理,以按次计灾的标准进行统计,安帝在位仅19年,却发生各类灾害89
次:震26、水17、旱14、风14、蝗8、雹8、疫2,平均每3个月发生1次,居两汉诸帝之冠。
另有5次大饥荒。
依据相关资料,制定表1(见下页),以便准确反映各种灾害的发生分布状况。表1反映出了安帝时期自然灾害的发生情况。由此可见,安帝时无年不灾,灾害分布异常密集,发展态势十分凶猛,这在整个汉代都是非常突出的。两汉时期出现四个灾害发生相对集中的时段:武帝时期(主要集中在武帝末年)、王莽时期、安帝时期和东汉后期,其灾害发生的频率分别为:平均每1.2年1次、每年1次、每3个月1次和每8个月1次。由此可见安帝时期灾害的严重程度。
二、汉安帝时期自然灾害的特点
安帝时期灾害发生的特点,可从以下两个
方面进行考察。
(一)从灾害个案来看
1、震灾。震灾在这一时期活动异常频繁,居群害之首。其显著特点是:(1)频次高。19
年间发生26次,平均每9个月1次。(2)受灾区域广。26次震灾中,明确记载灾区所及范围
者有24次,其中波及40郡国以上者1次,30-40郡国者2次,20-3O郡国者3次,l0-20郡
国者11次,1O郡国以下者7次。(3)强度大,为害严重。据推测,6级以上3次,5级以上3
次⋯ 。震灾因其自身成灾机理的特殊性,可在极短时间内造成巨大损失。元初六年(119),
京都、郡国四十二地震,或地坼裂,涌水,坏败城郭、民室屋,压人”(《续汉书•五行志四》)。
两汉时期,这一阶段的地震最为活跃。(4)延续时间长。19年间,除永初六年(112)外,其余各年
均有地震发生。(5)从地域分布看,主要集中在京都洛阳和陇西地区。
2、水灾。水灾是仅次于震灾的第二大灾
害。淫雨连绵,伤稼溢河是此期水灾的最大特点。元初四年(117)秋,“郡国十淫雨伤稼”(《续
汉书•五行志一》);永宁元年(12o),“郡国三十三淫雨伤稼”(同上);建光元年(121),“京都及郡国二十九淫雨伤稼”(同上);延光元年(123),“郡国五连雨伤稼”(同上)。淫雨又导致黄河及其它河流多次决溢,给沿河之地造成重大损失。延平元年(1O6)八月,安帝刚刚即位,九月,“六州大水(《后汉书•安帝纪》),刘昭注引袁山松书日:“六州河、济、渭、洛、洧水盛长,泛溢伤秋稼”(《续汉书•五行志三》注)。可见五条大河都泛溢成灾。永初元年(1o7),“四渎溢,伤秋稼,坏城郭,杀人民”(《续汉书•天文志中》)。建光元年(121)秋,京师及29郡国淫雨伤稼,“青、冀之域淫雨漏河” (《后汉书•陈忠传》),黄河再次决泛。
表1汉安帝时期自然灾害发生分布基本状况统计表

年份        震        水        旱        风        蝗        雹        疫        灾次合计        灾种合计        材料来源
106(八)                2                                1                3        2        A B C
107        1        2        1        1                1                6        5        A B D E F G
108        1        1        1        1                1                5        5        A B H I
109        1        1        1        1                1                5        5        A B D H G K
110        2        1        1                1                        5        4        A B D
111        1        1        1                1                        4        4        A B D L
112                        1                1                        2        2        A B D
113        1                1        1        2                        5        4        A B
114        1                1                1                        3        3        A B
115        1                1        1        1                        4        4        A B M
116        2                1                                        3        2        A C
117        1        1                                1                3        3        A B D
118        2                1                                        3        2        A
119        2                1        1                1        1        6        5        A B N O
120        1        4                4                                9        3        A B P
121        1        1        1                                        3        3        A B D Q
122        3        1        1        1        1        1                8        6        A B D Q R
123        1        1                2                                4        3        A B S T
124        3        1                1                1                6        4        A B S
125        1                                                1        2        2        A U
注:① 表中字母分别代表A:《后汉书•安帝纪》;B:《续汉书•五行志》;C:刘昭注《后汉书》;D:(fi-今注》;E:
《后汉书•张禹传》;F:《后汉书•陈宠传》;G:《续汉书•天文志》;H:《后汉书•皇后纪》;1:《后汉书•独行
列传》;J:《后汉书•杨厚传》;K:《后汉书•南匈奴列传》;L:《后汉书•西羌列传》;M:《后汉书•马融传》;
N:《后汉书•方术列传》;0:《后汉纪•安帝纪》;P:《后汉书•翟醣传》;Q:《后汉书•陈忠传》;R:《后汉书•
尹敏传》;S:《后汉书•杨震传》;T:《后汉书•左雄传》;U:《后汉书•顺帝纪》。
② 时间从安帝即位之年即延平元年(106)八月算起;
③ 永宁元年(120)的水灾和风灾因文献记载非常笼统,从三月起至十月止,故统计时作技术处理,按春
夏秋冬各发生1次计算。
灾区广阔,灾情严重,甚至造成人相食的大饥荒,是此期水灾的又一特点。水灾动辄数郡、
数州乃至数十郡,淹灌农田,伤害禾稼,漂没庐舍人民,为害极大。延平元年(106),“六州大
水”(《后汉书•安帝纪》)。永初元年(107),41郡国大水,突坏民田,漂没人民,死者以千数,致使“州郡大饥,米石二千,人相食,老弱相弃道路” (《后汉书•安帝纪》)。第二年(108)正月,安帝不得不开仓赈济,“禀河南、下邳、东莱、河内贫民”(同上),“活三千余户”(《后汉书•苏章传》)。同年,京师洛阳及40郡国大水,次年洛阳及4l郡国又发生大水,连年水患,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以致时人韩琮竟发出“关东水潦,人民饥饿死尽”(《后汉书•南匈奴列传》)的惊呼。
3、旱灾。安帝时旱灾也非常严重。19年间发生旱灾14次,平均每16个月1次。从永
初元年(1o7)至元初三年(116),连续10年发生旱灾,且波及面广大。如永初元年“郡国八旱”。
旱灾的另一特点是往往与其它灾害交互、并发,此点后文将论。
4、蝗灾。蝗灾常常与旱情结伴而行,其危害性并不亚于水旱之灾。蝗虫来临,往往遮天
蔽野,食草木,吞禾稼,甚至颗粒无收,为祸之烈,可以想见。永初五年(111),九州大蝗,安帝痛心地说:“蝗虫滋生,害及成麦,秋稼方收,甚可悼也。”(《后汉书•安帝纪》)永初七年(113),许多郡国又发生大蝗灾,安帝下诏“被蝗伤稼十五以上,勿收今年田租;不满者,以实除之”(同上),可见灾情之重。与水、旱、雹、震灾等不同,蝗虫具有很强的运动性,可以从一个地区飞向其它地区,因而灾区波及面具有流动性和广泛性。如永初四年(110)“六州蝗”(同上),五年“九州蝗”(同上),六年“十州蝗”(同上),元初二年(115)“郡国二十蝗”(《续汉书•五行志三》)。永初七年(113) 和元初二年(115)的严重蝗灾,就与蝗虫的迁飞有密切关系。史载,永初七年八月丙寅,“京师大风,蝗虫飞过洛阳”(《后汉书•安帝纪》),元初二年蝗虫“群飞蔽天”(同上),因而进一步扩大了受灾面积。大风对于蝗虫的迁飞有正反两方
面作用。当风向与迁飞方向相反时,迁飞受阻;当风向与迁飞方向基本一致时,则能加速飞行
速度,扩大飞行距离,从而扩大受灾面积。汉代出现过几次大规模的蝗虫迁飞事件。如武帝太
初元年(前104),“蝗从东方飞至敦煌”(《汉书•武帝纪》)。平帝元始二年(2)秋,“蝗,遍天下” ( 书•五行志》)。光武帝建武三十年(54),“蝗起泰山郡,西南过陈留、河南,遂入夷狄,所集乡县以千百数”(《论衡•商虫》)。
5、风灾。安帝时风灾的显著特征是风力大,危害性强,风灾所及之地,往往折木发屋,甚
至拔大树,坏城郭,毁庐舍,杀人民。永初二年(108),京师及40郡国大“风拔树发屋”(《后汉
书•安帝纪》)。元初六年(119),沛国、渤海大风,“拔树三万余枚”(《续汉书•五行志四》),可见毁伤力之强。风灾的第二个特点是延续时间长。如永宁元年(120),持续几个月都有风灾,
“自三月至是月(十月— — 引者注),京师及郡国三十三大风”(《后汉书•安帝纪》)。第三,无论从风灾次数抑或灾情程度来看,安帝时都是整个汉代风灾发生的严重时期。两汉425年间共
计发生风灾41次,安帝在位19年发生14次,时间仅占4.5% ,而灾次却占34.2%。从灾情
看,若据蒲福风级标准①将各次风灾分等定级,则汉代41次中风力为10级者21次,安帝时10
级者9次,占总数的42.9%。这就是说,汉代严重风灾近一半发生在安帝统治时期。
6、雹灾。安帝时共计发生雹灾8次,明显少于震、水、旱、风诸灾,但为害有时很严重。元
初四年(117)六月,郡国3雨雹,“大如杆杯及鸡子,杀六畜”(《续汉书•五行志三》),《古今注》日:“乐安雹如杆,杀人。”雹灾甚至造成人相食的大饥荒。永初三年(109)雨雹,“大如雁子,伤稼”(《续汉书•五行志三》),“并、凉二州大饥,人相食”(《后汉书•安帝纪》)。
安帝时雹灾雹体往往巨大,奇形怪状。永初二年(108)许多地区雨雹,“雹大如芋魁、鸡
子”(《后汉书•安帝纪》)。类似的记载还有,如“雹大如雁子”、“大如杆杯”、“如斗”,等等。雹体巨大多样,势必增强了危害程度。雹灾的另一特点是经常有风灾及水灾伴生,加重了灾情。如永初二年六月,京师及40郡国“大水、大风,雨雹”(同上),“雹大如芋魁、
鸡子,风拔树发屋”(同上)。
(- ))A灾害群体来看
1、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安帝时气候性
灾害有水、旱、风、雹等,地质性灾害有震灾(多伴有地坼、地裂记录),此外还有蝗灾、疾疫和5次大饥荒。除海啸、雪灾外,汉代各灾种在安帝时基本都有发生。从总体来看,安帝时平均每3个月发生1次灾害,其频率之高,居两汉诸帝之首。就单种灾害而言,其发生频率也很高。震灾平均每9个月1次,水灾每13个月1次,旱、风灾每1.4年1次,蝗、雹灾每2.4年1次。
2、灾害连锁效应显著。灾害学中把时间上前后相继、因成因关联而相继发生的灾害现象
叫自然灾害链,简称灾害链。安帝时旱、蝗灾连锁反应突出,这主要和蝗虫的生活习性及其成
灾机制有关。持久干旱,气温升高,为蝗虫的繁殖、活跃创造了适宜的温湿条件,因而旱、蝗常
常结成一对难舍难分的孪生姊妹,共同为虐。汉代60次蝗灾中,明确记载旱蝗相连的有23
次,约占蝗灾总数的38.3%¨[2],说明旱蝗之间关系密切。安帝时8次蝗灾中,文献明确记载旱蝗相连的有2次,其余6次无一例外地也都发生在大旱之年。另外,水、旱、雹灾与饥馑也同
样可以构成灾害链,安帝时5次大饥荒就是由这些灾害引起的。
3、灾害群发典型。灾害群发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单类或多类灾种相对集中发生的一种灾害
现象。安帝在位19年是两汉灾害群发最典型的时期。就单种灾害而言,震、水、旱、蝗灾都具
有群发性,如1o6~ 111年和120— 124年是水灾的两个群发期,107一ll6年是旱灾的群发期,
110一_115年是蝗灾的群发期。就多种灾害而言,安帝时一年中发生6种灾害的年份有1个,5种灾害的年份4个,4种灾害的年份5个,3种灾害的年份5个,2种灾害的年份5个(包含106年8月以后),其群发现象十分显著。数种灾害交替、并发,交互为虐,大大加重了灾情。如延光元年(122)一年中共发生震、水、旱、蝗、风、雹六种灾害,其为害程度远远超过了单种灾害。
综上可见,两汉灾害的发生以安帝时期最为集中,各类灾害分布十分密集,发展态势凶
猛,灾情严重,具有连锁性、群发性等显著特点。
注释:
① 英国人蒲福(Francis Beaufort 1774—1857)于1805年拟定了风级(称蒲福风级),以此为基础,历经修订,人们初步定为从o__17级的18个风力等级。由于文献对风灾灾情、灾象等的记录有时很简略,故要使其完全定量化十分困难,这里仅是对汉代风灾等级作出粗略推测,以便获得相对准确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顾叙功,等.中国地震目录[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3.81.
[2]张文华.汉代蝗灾论略[J].唐都学刊,2003,(1).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栾青 于 2010-3-12 15:42 编辑 [/i]][/color]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