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3-9 22:27
伟君子
从东汉到东晋的人口变化
[quote]这样吧,先来个维基百科中关于中国人口的数据,他们给出的数据来源的葛剑雄的中国人口史,我到网上一搜,这居然是六本一套的书,太多了吧。
汉灵帝光和七年(184年) 估计有11,000,000户,55,000,000人
估计公元200年的世界人口为2.23亿. 此年的后汉人口占世界比例的15.7%.
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估计有3,000,000户,约15,000,000人 [/quote]
三十年,人口只剩下不足三分之一了。
[quote]到蜀汉灭亡时(263年)人口数字根据传世文献资料记载合计在8,180,000人左右。自此人口数一蹶不振,到隋文帝在位时方复苏.[/quote]
我不记得魏蜀吴三国分别在曹操、孙权和诸葛的手下生产恢复了么?怎么五十年又少了50%
[quote] 两晋
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统一全国后,根据《晋书》记载,太康元年(280年)全国有2,495,804户,16,163,863人。[/quote]
这个最郁闷,二十年不到的时间,人口翻翻,增了八百万,我有个朋友说,这二十年中,人口翻翻是当时的曹魏招服的匈奴、鲜卑等胡人的数量比较大的原因,所以三国两晋时期汉人的血统做了很大比例的混合,胡人的比例不低于汉人。
这个理论让我很惊讶,觉得和我以前的印象差很远,谁给个解释。人口起伏怎么这么大。:hz1011:
至于数据的准确性,后汉书的郡国志,晋书的地理志中分别有记载。至少从东汉中间的五千万和西晋的一千六百万是确实存在的数字。
三国志似乎没有地理志,所以我不知道维基百科中是否准确。
历史大侠们,快来!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伟君子 于 2010-3-9 23:02 编辑 [/i]][/color]
2010-3-9 23:08
恨地无环
葛剑雄的数据是包括了他认为史料中未统计或少统计的人口数的。
按照他的估计,三国末期在原东汉疆域上的人口下限为3000万,永康元年的人口达到3500万。
2010-3-9 23:15
tymex44
汉末下降的利害,黄巾,大旱,蝗灾,北方被打得大乱(中间还有大屠杀等等),后来殃及到南方。到三国时期蜀汉连连征战,人口基数变小,东吴我不清楚(估计跟蜀汉差不多),北方一直没恢复。
西晋初肯定是五胡内迁带来的人口变多,乱华的时候北方汉人反而没胡人多,可见800W还是比较靠的。
2010-3-9 23:19
XM8
如果LZ觉得葛剑雄的书太大不好下,那王育民的中国历史地理概论比较小,实际上似乎在魏晋南北朝领域,王的研究要强过葛。他们两个的结论差不太多。
那个建安年间的数据应该是葛估算的汉晋交替时期的人口谷底,而蜀汉灭亡时的数据是史书上记载的数据,这是两个不同性质的数据,没有可比性。
PS:我刚才去翻了翻中国人口史,葛估算的汉晋交替时期的人口谷底是在魏黄初元年左右,大概2200万-2300万。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XM8 于 2010-3-9 23:39 编辑 [/i]][/color]
2010-3-9 23:25
XM8
[quote]原帖由 [i]tymex44[/i] 于 2010-3-9 23:15 发表
汉末下降的利害,黄巾,大旱,蝗灾,北方被打得大乱(中间还有大屠杀等等),后来殃及到南方。到三国时期蜀汉连连征战,人口基数变小,东吴我不清楚(估计跟蜀汉差不多),北方一直没恢复。
西晋初肯定是五 ... [/quote]
一点都不靠谱,朱大渭曾经统计过十六国时期北方胡人的数量,所有加起来大概不到500万,而前燕一国人口就是1000万,如果三国末年是800万,那么你觉得那个时期人口变化呈增长趋势靠谱吗?
2010-3-9 23:26
恨地无环
回复 #3 tymex44 的帖子
北方胡人人口从来没有超过汉人人口。
2010-3-10 00:19
三种不同的红色
扯蛋。
1、葛剑雄《中国人口史》认为,东汉人口峰值达到6000万以上,但并没有给出具体是在哪年——这也是不可能给出的,葛剑雄只是认为是在永寿三年之后。
2、至于说建安22年,全国有人口1500万,这个数字不知从何而来,反正葛剑雄《中国人口史》中是没有的。对于东汉末年人口最低谷,葛剑雄认为,这大致在建安末年,人口大概在2224~2361万之间。
3、说蜀汉灭亡后,全国人口只有818万,这纯粹是把《三国志》、《晋书》中的几个数字简单相加而已。《中国人口史》认为,三国末年,即,全国(即原东汉疆域内)人口数量大致在3000万左右。至于魏灭蜀的那一年有多少人,对不起,史料不足,这个真不知道。
4、说西晋太康元年人口1616万,这个数字完全是照抄晋书,并非当时实际人口。此时人口当和三国末年差不多,也是3000多万。
下面释楼主之惑:
[quote]我不记得魏蜀吴三国分别在曹操、孙权和诸葛的手下生产恢复了么?怎么五十年又少了50%[/quote]
你说的不错。基本上建安之后,大规模的战争没有了,大的灾荒和瘟疫也再没有出现,三国各自恢复生产。
既然如此,那个818万的数字是怎么来的呢?原来,《续汉书·郡国志》注引《帝王世纪》曰:“[color=Red]景元四年,与蜀通计,民户九十四万三千四百二十三,口五百三十七万二千八百九十一人[/color]”,再加上灭吴之时得吴国人口人口二百三十万余,两者相加,就是767万多。这个估计这就是818万这个数字的来历。
既然史籍中明确写着是767万,那为何《中国人口史》中是3000万?相差如此之多?
这是因为史籍中的人口,仅仅是在册人口,世家豪族的部曲佃客、逃亡入山林的亡人、参加屯田的农民、以及“兵家”、“吏家”(即军属和下层小吏的家属),都不在编户之中,理所当然的就没有统计进去。
三国时,世家豪族势力极大,其所属部曲佃客已经是“童仆成军”,据葛剑雄估计,当时豪族所隐匿之人口,大约在1534万左右。加之三国乱世,人民朝不保夕,纷纷逃避入山林,这些逃人自然也无法统计。参加屯田的农民和兵家吏家,朝廷另有管理,不属州郡,因此也无法计入。
除此之外,还有大批胡人、蛮人、越人等少数民族移居内地,这些人也没有计入。
[quote]这个最郁闷,二十年不到的时间,人口翻翻,增了八百万,我有个朋友说,这二十年中,人口翻翻是当时的曹魏招服的匈奴、鲜卑等胡人的数量比较大的原因,所以三国两晋时期汉人的血统做了很大比例的混合,胡人的比例不低于汉人。[/quote]
为什么从史册上看,晋初人口翻倍增长?
那是因为晋初采取了几项措施:
1、颁布限田制、荫佃客制和荫衣食客制,这三项法令对世家豪门的部曲佃客作出了限制,譬如规定一、二品官的佃客不得超过50户。使得一部分被豪门世族隐匿的人口得以上册。
2、泰始二年,“罢农官为郡县”,将屯田农民纳入州郡管理,这部分人口计入户册。
3、太康元年,因为国家已经统一,战争基本结束,因此“诏罢天下军役”,大幅度裁军,使得“兵家”大幅度减少,这部分人也纳入户册。
所以,正是这种情况下,从户册账面上看,从蜀汉灭吴到太康元年,区区十八年间,人口增长849万。
2010-3-10 10:45
绛橙子
战乱期间逃匿离散的人数很多,指望当时的政府统计清楚人数还是比较不靠谱的。楼主引用的文章是替冉天王标榜的那一类东西吧。
2010-3-10 12:32
XM8
就是非战争时期也没有几个朝代统计清楚了当时的实际人口
2010-3-10 14:09
伟君子
谢谢楼上几位大侠的指点。
我不是看了冉天王的东西才来这里问的,那些捧冉天王臭脚的贴子,我深鄙视之。
只是最近碰到某人的论调,所以就去查了下后汉书和晋书里的数据,由于三国时代的找不到地理志,所以就结合维基百科看下,我确实没有考虑过逃匿人口的问题,主要是不太了解这方面。
以前看历史,就喜欢看某人某事,喜欢看英雄人物,就是本纪和列传,从来不看食货、地理、舆服之类的。后来才发现,那些牛人谈论的都是经济、社会、制度、哲学等相关的,那我就看的比较头大了。
2010-3-10 14:42
伟君子
还有个小问题,关于当时胡人的人数,是如何来算的。
我个人的理解,以后燕为例,当时是太子宝及农与慕容麟等率众八万伐魏,慕容德、慕容绍以步骑一万八千为宝后继,这算下来是不足十万人,战役结束后,回还者十之一二。
这场战役是出击战,像邺和中山都肯定还有守军,各城我想也有上万人吧。
后来又从辽东调入一批鲜卑士后,由慕容垂亲自去帅队去,这时没有人数记载。
后来慕容宝当上皇帝,北魏围慕容宝之中山,不克而退,结果宝闻魏有内难,乃尽众出距,步卒十二万,骑三万七千,这时算起来有十五万兵力。
这时候在邺城和辽东还有部队,这些部分后来分别建立了自己的政权,那么兵力还不算弱。
这样算来,参合陂之前,慕容鲜卑的兵力应该在三十万以上,可能有四十万左右。这里面的步兵可能人汉人,但是数量应该不多,因为当时的汉人主要任务还是交纳赋税吧。当时的胡人基本上是全民皆兵,参军率比较高。一个兵至少有一个老婆,几个小孩,还和别人共个爹,这样兵与总人口的比例应该是多少,会不会有1:3到1:4。那样慕容鲜卑的人口应该在一百万往上,可能在一百五十万左右。
我的理解对么?关于人口考证的书我暂时还没看到,谁有电子的可以传我下,前面有位大侠提到的书谁有可以传我个电子的。:hz1026:
2010-3-10 22:39
XM8
因为缺乏相关数据,而当时人口流动性极大,所以胡人的人数是很难做精确统计的,而葛剑雄甚至拒绝对十六国时期的人口做定量分析。
朱大渭的统计办法是把能找到的各族户口数据罗列一番,然后凭自己的判断大概给了个490万的数据,但是这些数据来自不同的历史时期,从江统传里记载的羌、巴、氐人,到最后北魏的敕勒部都有,几乎贯穿了整个十六国时期,所以说很难有多大的准确性。
就你提的计算方法来说,应该是不能这么算的,因为慕容垂起兵时就记载不止单有鲜卑人,还有丁零、乌丸等杂胡,其实不光是慕容垂如此,当时各族占据政治统治地位时,都会广泛使用其他胡人充当炮灰。
你要电子书我这边有,怎么传给你?
2010-3-11 08:58
伟君子
[email]84483734@qq.com[/email]:hz1026::hz1026:,万分感谢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伟君子 于 2010-3-11 09:00 编辑 [/i]][/color]
2010-3-11 10:12
吴元叹
同求一本
[email]78078435@qq.com[/email]
2010-3-11 21:23
XM8
今天先发了中国人口史,其他的要找找,不知道放哪去了。
2010-3-13 17:26
Father4
我一直认为五胡乱华是因为曹操的屯田,当战时兵力大幅度提高的同时,就造成了大规模大军团战争,不可避免的造成了流民的增多,流民的增多就会造成社会结构的崩溃,使得汉民族在后汉到三国时期的人口锐减,造成以后的五胡乱华
2010-3-13 20:27
XM8
LS要不要看中国人口史?
历次改朝换代都会造成人口锐减,而且汉末人口锐减的程度一般认为不如隋唐交替时那么严重,也不比秦汉交替时更严重,为什么独那时来了五胡乱华?
2010-5-6 12:32
minttan
我记得初中地理书上三国末期人口写的是768w。。。无语
2010-5-7 11:10
ach
实际上政府公布的人口数字,是政府所能控制的人数,当然还有大批流民和私族人口,但是那些人口政府无力控制,也无法进行征调。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