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17 14:46
三种不同的红色
【读史札记】春秋诸侯谥号之称公
周代爵分五等,公侯伯子男。然而诸侯死后,无论其本身爵位如何,其谥号多称公,如齐桓公、晋文公之类。对此,《春秋左传正义》孔颖达疏云:“[color=Red]至於既葬,虽邾、许子男之君皆称谥而言公,各顺臣子之辞[/color]”。
可是细读《史记》十二世家,发现平王动迁前,各诸侯之谥号多称侯,极少有称公者。
如晋国自叔虞始封,十余晋候,其称号(或谥号)皆为“侯”,直至曲沃并晋,武公方才称公。而此时已经是周僖王之时。卫国自康叔始封,或称伯,或称候,至武公时方始称公。而武公之死亦在平王动迁之后。曹国自武王时始封,始终称伯,至缪公时称公,也是在平王之时。郑国受封时间迟,宣王时始封,而初代国君郑桓公之死,又是在犬戎之乱中,则议其谥号之时,也必在平王动迁之后。
自始至终一直称公者,有宋、鲁、齐、陈诸国。然而这几个国家,都有不同寻常的地位。宋为殷商后裔,而又本为公爵,因此其称公名正言顺,没有什么好说的。鲁国为周公封国,齐国为太公封国,太公为文、武之师,周公曾摄政,制作周礼,因此这两国地位自然崇高。陈国为虞舜后裔,其之于周朝,相当于客卿的身份。
自始至终始终称侯而未称公者,有蔡国等。但蔡国在春秋之时,一直国势不张,属于第三世界。
由此看来,西周之时,恐怕未必如同孔颖达所言一般,“至於既葬,虽邾、许子男之君皆称谥而言公”,西周时,非公爵诸侯在死后称“公”,这应该属于一种特殊的荣誉,非地位尊显者,莫能得之。自平王动迁,王室衰微,礼崩乐坏,那些稍有实力的诸侯,这才纷纷僭称公,如晋、卫、郑等国,死后悍然冠以“公”字,这就犹如战国中期之后,战国七雄纷纷称王一般。而实力不彰者,如蔡等国,只好老老实实继续称“侯”了。
由此想到战国时三晋建侯,韩赵魏三个新兴诸侯虽然实力不弱,但其国君谥号,依然只以“侯”称呼,如魏文侯、韩哀侯、赵肃侯,不敢僭越。待得百余年后,才敢自称为王。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10-2-17 18:40 编辑 [/i]][/color]
2010-2-17 15:00
KYOKO
候=侯?是通假字还是咋滴?
而实力不彰者,如燕、蔡等国,只好老老实实继续称“候”了
燕国到灭亡他的君主谥号都没有称“王”的吗?
2010-2-17 17:13
三种不同的红色
[quote]原帖由 [i]KYOKO[/i] 于 2010-2-17 15:00 发表
候=侯?是通假字还是咋滴?
而实力不彰者,如燕、蔡等国,只好老老实实继续称“候”了
燕国到灭亡他的君主谥号都没有称“王”的吗? [/quote]
:hz1026:燕国这个我是记错了。
燕国至庄公时始称“公”,此时也是齐桓公称霸时期了。
终春秋一世只称侯者,见于《史记》的唯有蔡国。蔡国之所以始终称侯,是因为终春秋一世,蔡国始终为楚国所威逼,国势不振之缘故。
2010-2-17 23:15
五袋石果
楚国的“楚子”,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升级的?
“动迁”让我愣了好久才明白过来是“东迁”。
2010-2-18 14:43
三种不同的红色
[quote]原帖由 [i]五袋石果[/i] 于 2010-2-17 23:15 发表
楚国的“楚子”,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升级的?
“动迁”让我愣了好久才明白过来是“东迁”。 [/quote]
所谓“子”的爵位,我曾经有猜想,我猜想这只是一个针对蛮夷的称号。遍观《春秋》,所称“子”者皆为蛮夷,如楚子、吴子、越子等等。《春秋》僖公二十七年,称“[color=Red]杞子来朝[/color]”,按杞国本为夏之后,自然不是蛮夷,何以称“子”?《左传》解释曰:“[color=Red]杞桓公来朝,用夷礼,故曰子[/color]”,原来杞桓公到鲁国进行国事访问时,使用了东夷的礼节,所以鲁国人很BS他,于是孔子就称他为“子”了。——这更加说明“子”这个爵位实则是周室对蛮夷的专项称呼。
按照《史记·楚世家》所言,周成王时,曾封楚以楚子男之爵,那么也就是说,成王时,楚国就依附于周室了。但周楚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直都很亲密的。后来楚国渐渐强大,对周室颇不恭敬,周室曾多次讨伐。《诗经》中就有“[color=Red]蠢尔蛮荆,大邦为仇[/color]”的记载。后来周昭王南征,讨伐楚国,结果死于汉水,直到齐桓公伐楚时,管仲还拿这件事情作为借口。
诚如我顶楼所言,平王东迁之后,各国诸侯纷纷在谥号上用“公”字,这本是诸侯势力膨胀而王室衰微的结果。楚国之称王,与此类似。不过却要早得多。早在西周夷王时,楚君熊渠即立三子为王。到周厉王时,周复强大,楚畏周之强,自去王号。楚再次称王,是楚武王,其即位在周平王37年,而死则已是在周庄王7年了,也是东周时期。
2010-2-21 06:18
小芝
那个,看了这个贴就来注册了,很惭愧,我是困而后学的一类~
遇到一个问题,在这里请教一下,不知道合适不合适。
就是:赵惠文王的谥号问题。“惠文”两个字是一个成分吧?(不知道怎么表达,就是说,不是两个号吧,是一个号两个字吧?)
因为现在面临一个翻译问题,所以以前没注意过的很多细节都变得重要而模棱两可了,我从手头的材料没看到确切的证明。似乎惠文王也有被称为“文王”的时候,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是惠和文本来就是单独的两个号,还是象古人把司马迁拆成“马迁”那样,只是他们的简化习惯。
请方家指点。非常惭愧。
2010-2-21 08:40
fengxv
回复 #6 小芝 的帖子
简称而已,其例甚多。譬如秦悼武王简称秦武王,楚悼哲王简称悼王,景平王简称平王,献惠王简称惠王,简大王简称简王,声桓王简称声王,顷襄王简称襄王,考烈王简称考王,还有周考哲王简称考王、元安王简称元王、夷烈王简称烈王、显圣王简称显王。除了两字谥号,还有三字的,齐桓武灵公简称灵公,卫叡圣武公简称武公。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fengxv 于 2010-2-21 08:41 编辑 [/i]][/color]
2010-2-21 09:37
tiger1970
我突然有个完全不着调的想法:是否这个“公”,类似于死后加封这类的东西?就类似常遇春,生为鄂国公,死为开平王......
纯粹是个想法,应该是完全不着调的......
2010-2-21 11:34
伟君子
冒昧问一句,这些某某公是生前不敢自称,但是死后都谥公,史家盖棺定论,史籍上都称其为公,还是生前都敢称公呀。
假如周德未衰,死后在墓上刻个公都怕会扒出来重埋吧。
2010-2-21 21:10
蒹葭苍苍
有一种说法,子男平级,子是专称蛮夷,男是专称华夏。
2010-2-21 21:19
三种不同的红色
[quote]原帖由 [i]蒹葭苍苍[/i] 于 2010-2-21 21:10 发表
有一种说法,子男平级,子是专称蛮夷,男是专称华夏。 [/quote]
这正是我的猜想。
所谓子男同级,可见《孟子》“[color=Red]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color]”。
《史记·楚世家》中记载楚之受封,称“[color=Red]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後嗣,而封熊绎於楚蛮,封以子男之田[/color]”,也是子男同称。
《左传》僖公四年:“[color=Red]许穆公卒于师,葬之以侯,礼也。凡诸侯薨于朝会,加一等;死王事,加二等[/color]”,按许国乃是男爵,死于王事,加二等而葬,若按“公侯伯子男”的顺序,则男爵加二等当为伯爵,但此处却“葬之以侯”,可知男爵加二级为侯爵。如此亦可证子男同级。
既然同级爵位,为什么又要叠床架屋设置两个?参考称“子”者皆为蛮夷,则答案呼之欲出,那就是“子爵”是用来称呼蛮夷的。
2010-2-21 21:35
romadream
回复 #11 三种不同的红色 的帖子
:hz1024:.....这种情况是只有春秋时期如此吧?
2010-2-21 21:44
三种不同的红色
回复 #12 romadream 的帖子
五等爵位制一直都有人质疑。
我曾经有一篇帖子也有些猜想。
我觉得西周制度,绝非这种五等制。
2010-2-22 04:27
小芝
回复 #7 fengxv 的帖子
对这个问题感兴趣但完全缺乏发言资格的某人是来向fengxv道谢的~您的回答很及时,并且很有提示性,对我非常有帮助.谢谢!
ps:对这个帖子的气息很喜欢,资料翔实态度平和,进而也比较喜欢这里论坛的气氛了.(orz我承认我不学无术向来非常害怕某些连打带吵动辄发火的国学园地所以一般都是绕路而行的,但是看到了这个帖子觉得很舒服于是也有了某一瞬间的热情~)对不起,灌水到此结束.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小芝 于 2010-2-22 04:28 编辑 [/i]][/color]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