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炎黄春秋 » 谈 “尚书”


2010-2-8 22:06 麒麟子
谈 “尚书”

谈尚书      
       在中国历史上官场出现最频繁的一个词除了“丞相”,那莫过于“尚书”了,而“尚书”的出现从秦代即有,直到清末封建帝制结束,跨越了近三千年的历史,而在这三千年的历史中,尚书甚至比丞相还更实际掌握着国家的命脉,比皇帝更了解国家机器的运行,比朝中百官都更具实权,那么,尚书在浩瀚的历史环境之中又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对古代权利场又有多么大的影响,我们一起来看看尚书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话题要从前不久看明代历史关于“胡惟庸案”的时候谈起,胡惟庸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丞相被朱元璋问罪,朱元璋还发布了《废丞相、大夫、罢中书诏》,形成皇帝直接领导六部尚书的工作体制,从此中国古代出现了内阁制取代丞相制的新政治体制,这一种高层管理体制在清朝也若隐若现,所以笔者才深剖历史,从头至尾解读尚书在历史上的几度沉浮。

      [b]一、先秦“掌书”与秦末“六尚”[/b]

      尚书从字眼上来说,就掌管文字工作的官员,说得明白点就是文笔小吏。在春秋战国之时又称之为“掌书”。我们知道后来的封建王朝多有掌书记官,其实就是文官,尤其是在没有正式官吏制度的情况下,比如安禄山造反、朱元璋起义这类战争状态下,一般把文官习惯通称为掌书记官,后来在古典文学的演义下,这些掌书记官都变成了神机妙算的军师类人物。

       我们看先秦的原始官制,尤其是春秋战国开始(由奴隶制社会转变封建制社会),通常是以秦朝官吏制度为版本,来考究各诸侯国官吏体制。其中“掌书”一职,秦、齐两国设置最早。秦国比较明确“掌书”隶属于少府,而秦国的少府主要是掌管国家土地的官员,而齐国的历史记载比较含糊;齐国并不设少府,“掌书”的作用应该在御史或太史范围内,因为从字义上解读“尚”就是指“古”,当时御史属于文书记录官员(不属监察),太史是负责典籍国史的工作。

       到了秦始皇一统六国之后,“尚书”一职算是正是出现,作用基本是跟在皇帝身边做记录,但不算朝廷正式序列的官员,属于杂职一类吧。当时出现了尚冠、尚浴、尚席、尚衣、尚食、尚书,史称“六尚”。这么一看有点和后来的六部尚书右异曲同工之妙,但是这时尚书只能算是皇帝身边的一个生活负责人而已。

       由此看来这时的尚书似乎更像和太监一类人混在一起工作的文吏,虽在天子脚下,可是不能算为正式官员,档次品级就更无从谈起了。这种状况从秦代延续到了西汉初年,虽然身份平凡,但是文字记录工作却逐渐被封建统治者开始看中,靠笔杆子吃饭的人可以到皇帝工作,天子作为最高统治者也晓得文字工作的重要性了。

       [b]二、在丞相遭殃时代成长的内朝官[/b]

      汉武帝时期,尚书从“六尚”这类管着吃喝拉撒的杂职之中,逐渐脱颖而出,在武帝的内外朝制度下,成为内朝官员的一个组成部分。此时内朝官员组成主要由大将军、太傅、侍中、中常侍、中书组成,尚书还在这些官员之下,随着汉武帝后来行使政权逐渐开始倾向于以大将军为首的内朝官,使尚书的地位逐渐受到提升,而相对削弱了以丞相、九卿这些正规序列的外朝官,当时武帝时期的十二个丞相就有三个免职、两个自裁、三个下狱的纪录。

       武帝时期已经是十分重视尚书人才的培养,尚书和御史、史官等都确定为是由太史选拔。这样一来尚书人选的文字能力和为官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为将来进入国家核心机构,担当国家大任奠定了基础。

       继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汉代的儒学文化又开始发达起来,在儒学范畴内文字文书工作已经成为举足轻重的要职,尤其是天子在内朝制定的重要决策,尚书以文字和文书身份都可以优先知道,而且把皇帝的本意杜撰成稿再交给外朝(即丞相和九卿)执行,这样在机密核心工作的掌握上,尚书虽然没有发言权,但已经参与到中枢之列。

       至于尚书在什么时候有的实权,笔者姑且冒昧算之,约在汉宣帝年间,性质呢就是具体传达皇帝的圣旨,最早记载《汉书•盖宽饶传》:

       [color=Blue]是时,上方用刑法,信任中尚书宦官,宽饶奏封事曰:“方今圣道浸废,儒术不行,以刑余为周、召,以法律为《诗》、《书》。”上以宽饶怨谤终不改,下其书中二千石。谏大夫郑昌愍伤宽饶忠直忧国,以言事不当意而为文吏所诋挫,上书颂宽饶。上不听,遂下宽饶吏。宽饶引佩刀自刭北阙下,众莫不怜之。[/color]

      大致上说当时担任卫司马的盖宽饶向“尚书”投诉卫尉在司法工作中存在的弊端问题,由于盖宽饶的忠直不阿,使得皇帝只能派尚书责成卫尉修正弊端。卫尉是中二千石,仅次于汉代三公的品秩,尚书却已经敢于给中两千石的官员下命令了。

      [b]三、西汉尚书超越三公的权利有多大?[/b]

       首先,尚书跨越权利的一个重要象征就是人事的选拔任用权。在汉武帝之前,官员的选拔任用权利在丞相,官员的考核监察全部由御史管理,而武帝之后尚书在管理人事的实质方面已经超越了丞相和御史的权限,而丞相和御史只能管一管比较低级别的官员。

       其实尚书所能干预的人事权利,并没有具体的制度做依靠。多数情况下应该是依靠秉承皇帝的旨意,传达官吏任免决定,但是这其中有多少是皇帝本意,有多少是引深皇帝本意,又有多少压根就不是皇帝本意的任用决定,我们就不得而知了。在《汉旧仪》中记载:

       [color=Blue]旧制,令六百石以上,尚书调迁,四百石长相至二百石,丞相调除。[/color]

        其次,就是说一下尚书在西汉时期的另一个重大权限,就是在一定范围内取代御史大夫的作用,掌管了官员的监察工作,掌握着对各级别官员的刑罚诛赏的大权。在内朝制度建立以后,尚书在已经有权利问责大臣,参劾百官。这样一来反倒是丞相、御史不能管理朝中重臣,一并由尚书代行了。

       最著名的案例莫过于西汉哀帝时期丞相王嘉的弹劾案。时任丞相的王嘉向朝廷举荐廷尉梁相等人,尚书竟然敢“召嘉诣尚书问责”,根据《汉书.王嘉列传记载》尚书弹劾王嘉的罪名便是:
        
       [color=Blue] “言事恣意,罔上不道。”[/color]

       而尚书在朝内主政的现象也开始滋生了宦官的势力,尚书作为新成长起来的内朝官,宦官逐渐成为合适人选。尤其是宦官在内宫进进出出比一般大臣方便,加上西汉后来的皇帝又比较暗弱,所以宦官进入政权也在所难免。但是把宦官搬到尚书的位置上有碍于官制序列,所以这个时候又出现了中书令、谒者仆射、侍中等官职专门让宦官使用。

      [b]四、尚书台不再让尚书独舞[/b]

        到了西汉末年,靠文字文书吃饭的尚书不再是一个人的独舞,在汉代的历史舞台上,完整地尚书机构开始演化诞生。随着内朝制兴起,丞相的职权逐渐被削弱,尚书的职权和与其相应的工作机构逐渐建立起来,尚书掌握国家行政的权利也日益增大。参与国家要政的不再是丞相,而是尚书。根据陈树庸的《汉官问答》记述:

       [color=Blue]臣下章奏上尚书,尚书进于天子,乃下丞相;有政事,天子长与之议。[/color]

        尚书参与政事的能力逐渐被认可,可是单凭一个尚书怎能方便处理数目庞大的国家政事呢。在此基础上尚书台诞生了。尚书台是东汉时期设立的,主要原因是尚书当时级别定在秩千石,但权利往往会凌驾于丞相公卿之上,这样扭曲的政治体制给朝廷带来了诸多不便。所以东汉成立了尚书台,使尚书变成了一个服务皇帝的中央办事机构。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麒麟子 于 2010-2-8 22:12 编辑 [/i]][/color]

2010-2-8 22:11 麒麟子
再看虽然有了尚书台这样的办事机构,但是这帮小“尚书”实际身份却并不高。所以要有一个皇上信得过,身份又显贵的人主导尚书台才行。最有名的当数霍光,汉昭帝在位期间,霍光曾任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由此在汉代历史上先后出现了由朝中的重臣领尚书事、视尚书事、平尚书事、录尚书事等一系列兼职高官。一旦兼职尚书事,就等于掌管了尚书台工作。所以在西汉后期通常是由皇亲、大将军等重臣兼任尚书事。

      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王朝之后,对西汉时期的中央政治机构进行了有机的改造。进一步规范了尚书的存在规格这里索引《后汉书》光武帝本纪注解中记载:

[color=Blue]“尚书四员,武帝置,成帝加一为五。有常侍曹尚书,主丞相御史事。二千石尚书,主刺史、二千石事。户曹尚书,主人庶上书事。主客尚书,主外国四夷事。成帝加三公尚书,主断狱事。”[/color]

      四个尚书的编制延续到东汉成帝时期,汉成帝把四名尚书的编制改成了五名,职务级别定在秩六百石,在设立之初尚书台分掌三公曹、常侍曹、二千石曹、户曹、主客曹,由此看来依然保持了比较重的权限。主导尚书台工作的大臣为录尚书事,由于三公的地位在东汉相对有实权,所以常常有丞相、太傅、太尉兼职担任录尚书事。到了成帝、哀帝之后,尚书台基本揽落了大权,所以在《后汉书.仲长统传》中记载:

        [color=Blue]“虽置三公,权归台阁。在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color]

      [b]五、南北朝的尚书省及六曹[/b]

       东汉梁鹄在汉灵帝时任选部尚书,算是最后一位比较公认的尚书了。自此尚书进入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动荡时期。原本汉代的尚书台虽然权势重,但在编制上隶属少府,不过我认为少府时期应是西汉初期,估计后期早已经脱离了少府,只是在朝廷机构的编制上没有正式体现出来。东汉末年,尚书台其实已经与少府没有多大的联系了。

       在三国时期,曹魏的官僚机构基本上算是将东汉的政府机构全部移植过来的,以三公兼职录尚书事的情况基本被淘汰,魏国把尚书台已经作为了掌管国务的办事机构。魏国有尚书台的说法基本可信,但是史学界认同的曹魏尚书台还设有尚书令、左右仆射这类职务,还有一定分歧。

       两晋之后,南北朝时期尚书台逐渐扩大成尚书省,起先是南朝梁国成立尚书省,在尚书省又在之前的五曹改为六曹,即六曹尚书,由此成为隋唐六部尚书的雏形。梁代的尚书省,设有尚书令、左仆射、右仆射,六曹为吏部、祠部(礼部)、度支(户部)、左户(刑部)、都官(户部)、五兵(兵部),均设尚书。每个部又设左丞、右丞、员外郎、令史、书令史。

       与南朝相比,北朝相对动乱,历经了十六国、北魏、东魏、西魏之后,直道北齐与北周并立之后,才有了尚书省的出现,主要官员是录尚书事,后来效仿南朝设立尚书令。最早记载于《通典.职官志》:
     [color=Blue]
          “北齐尚书省亦有录、令、仆射、总理六尚书事,谓之都省,亦称之北省。”[/color]

       无论是南朝,还是北朝,都有尚书台逐渐向尚书省转变,但是尚书的机构权力日渐完善扩大,也让不少古代帝王有所顾忌,担心权大压主的情况发生,所以在魏文帝时期设置了中书监和中书令,后合并为中书省,而在皇帝身边又设了门下省,牵制中书、尚书,为后来隋唐的三省分权创造了条件。

        [b]六、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度[/b]

      隋文帝杨坚励精图治,实现大一统之后,将南北朝遗留的原始制度改组为三省六部制。此时中书省成为政令的研究制订机构,而门下省有点像今天的议院、议会,从事政令的审议机构,而尚书省成为了朝廷律令的执行机构。虽然中书看似有最高权力,而实际操作权力全在尚书省。

        比尚书省的地位重要的是,由此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六部制度,而且六部是由尚书省直接负责安排工作。分设兵部、礼部、吏部、刑部、工部、民部(户部)。六部均有尚书担任主管,每部均设有四司。到了唐代,高祖李渊先后曾以李建成、李世民为尚书令,品阶正二品,李世民后便不再设尚书令。

       李世民之后尚书省由左仆射、右仆射负责尚书事,又称左丞相、右丞相,均为从二品官员。唐代六部是沿用隋代的设置,只是民部改为户部,六部官员均为正三品的官,下设侍郎,在不同时期侍郎通常在1-2人。唐代尚书省制度一直延续到五代时期,朱全忠在后梁设立了崇政院,到宋代为枢密院,尚书的核心作用从此被暂短搁置起来。

       [b]七、宋金元明清的尚书体制[/b]

        宋朝初年恢复了宰相掌管实权的体制,其实由于宋代国家实虚弱,丞相制度几经变革十分混乱。宰相称之为“同中书门下章事”,副相为“参知政事”,尚书省虽然存在,但是失去了实际的政治权柄。仅在宋神宗时期设置过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但尚书省并没有实际作用,北宋、南宋在动荡中,始终没有十分规范的政治体系。

       金代的中央体制是由勃极烈制度演变而来的,起初完全仿照北宋的政治体制,虽然体制仿宋,但在运作上还是遵照唐制,形成了三省制,即中书、门下、尚书三省。正隆元年(公元1156年)海陵王完颜亮在仿宋的三省制基础上,下令废除中书、门下二省,保持尚书一省制,成为皇帝之下的最高权力机构,尚书省的长官自然是尚书令,但是下面不设副职,有尚书令直接领导所属的院、台、府、司、寺等机构。

        到了元代,蒙古统治者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行省,依据新的地域划分,各行省皆由中书省统一管理,这样尚书省在元代并不存在。但是被两宋搞的一片混乱的六部制度,又被元朝统治者重新恢复,其中中书省左司为工部、刑部、兵部;中书省右司管辖礼部、户部、吏部,这样六部尚书再次回到历史的舞台,尚书经过宋、金、元的演变不再是朝庭的中枢机构,回到了六部尚书时代。

        明代由于胡惟庸案的发生,设立不久的丞相体制再次被废除,朱元璋在内阁体制出现之出,勾勒了一个“六卿分职”的管理格局。六部尚书的官品提高,由唐代以来的正三品提高为正二品的官制,由于不设丞相,所以六部尚书由天子直接统领。

         清代的最高权力机构先后出现了多次变革,最终以军机处成为了最高机构,而军机处的构成人员就有六部尚书,但是并不是说只要是六部尚书就能进军机处,由于军机处不设固定官职和编制,所以只有个别尚书能进军机处,比如刘墉和纪晓岚、和绅均是尚书(且是大学士),但是和绅一人有军机大臣的头衔,所以清代的六部尚书之间还是有所区别的,能进军机处的尚书为上层。

         到了清朝末年随着洋务运动和帝国主义列强的外交问题,原有的六部已经不能适应国家机器的运转,所以在宣统年间又增设众多部门尚书,成为共和体制的部门前身,例如瞿鸿几曾任外务部尚书,载鸿慈曾任法部尚书。宣统三年,而且把尚书的称谓该为“大臣”。
                                               
        而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设置尚书,确实发生在荒唐的张勋复辟之时,根据溥仪在宣统九年五月十三日(1917年7月1日)复辟上谕记录,当时加封梁敦彦为外务部尚书、沈曾植为学部尚书、张镇芳为度支部尚书、雷震春为陆军部尚书、朱家宝为民政部尚书,萨镇冰为海军部尚书、劳乃宣为法部尚书、李盛铎为农工商部尚书、詹天佑为邮传部尚书、贡桑诺尔布为理藩部尚书,这场册封闹剧记载下了了中国最后一批尚书的故事。  

         “尚书”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官职、特殊的称谓,记录了三千年的漫漫古代官职历程,虽然不像丞相、太师、太尉那样的高官高高在上,显赫通达,但是常常在君王的身后,参谋国政,掌握军机,是历朝历代帝王视为心腹的机要大臣。在汉代它是皇帝的左膀右臂架空丞相、九卿的实权,在唐代尚书达到了真正取代相位的主动权,在明代再度取代丞相成为明清内阁制的先驱,读懂尚书就是读懂一部古代历史。


[font=仿宋_GB2312][size=3]参考资料:
《汉书.王嘉传》卷八十六
《汉书.百官公卿表》卷十九
《汉书.霍光传》卷六十八
《后汉书.陈忠传》卷四十六
《后汉书.李固传》卷六十三
《南齐书.百官志》卷三十一
《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
《通典.职官》卷二十一
《元史.百官志》卷八十五
《清史稿.职官志》卷一一四
陈树庸著《汉官问答》
吴晗著《明史简述》中华书局
李孔怀竹《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
韦庆远著《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网络资料《维基百科.张勋复辟》[/size][/font]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麒麟子 于 2010-2-8 22:15 编辑 [/i]][/color]

2010-2-9 08:42 岳光寒
六尚是掌管饮食起居的,跟掌管文书工作的尚书以及后来衍生出的六曹(部)尚书是两码事,因为后来六部尚书与六尚都是同时存在的,六尚并不是六部尚书的前身。

2010-2-9 09:21 麒麟子
[quote]原帖由 [i]岳光寒[/i] 于 2010-2-9 08:42 发表
六尚是掌管饮食起居的,跟掌管文书工作的尚书以及后来衍生出的六曹(部)尚书是两码事,因为后来六部尚书与六尚都是同时存在的,六尚并不是六部尚书的前身。 [/quote]

感谢兄台的建议,我也认同“六尚”不是六部尚书的前身,原话是“和后来的六部尚书有异曲同工之妙”,没敢说是前身,压根不沾边。

文书工作尚书是“尚书”一职的最早出处,六部尚书及尚书令、尚书台都是根据古代帝王的工作需要逐渐演变而来,本质上当然也不一样,这个我和兄台观点是一致的。

我才学浅薄,还望兄台多多雅正。:hz1026:

2010-2-9 10:14 岳光寒
[quote]原帖由 [i]麒麟子[/i] 于 2010-2-8 22:11 发表
宋朝初年恢复了宰相掌管实权的体制,其实由于宋代国家实虚弱,丞相制度几经变革十分混乱。宰相称之为“[color=Red]同中书门下章事[/color]”,副相为“参知政事”,尚书省虽然存在,但是失去了实际的政治权柄。仅在宋神宗时期设置过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但尚书省并没有实际作用,北宋、南宋在动荡中,始终没有十分规范的政治体系。[/quote]
红字部分少个字,应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不过仅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还不能算是宰相,按宋朝官制,亲王、枢密使、留守、节度使等有时也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称为使相。一般来说,北宋前期,“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还要加上三馆的最高职中的其中一个或两个才是宰相,三馆最高职分别为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集贤殿大学士。
宋神宗时期的宰相制发生了变化,宰相的官衔变成了“尚书左仆射兼中书侍郎”和“尚书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名义上是统领三省的,因为左右仆射是尚书省仅次于尚书令的贰职,而中书侍郎是仅次于中书令的中书省贰职,门下侍郎是仅次于侍中的门下省贰职,两个宰相在名义上是一个统领中书省,一个统领门下省,又共同统领尚书省。
另外,说“北宋、南宋在动荡中,始终没有十分规范的政治体系”,值得商榷。北宋和南宋大部分时间是和平时期,少数时期是动荡,其官制看起来与其它朝代相比十分混乱,但这是表面现象,并不是不规范,而是统治者有意为之,麻烦是麻烦了点,但责权界定还是基本清楚的。
下面就说说宋朝的六部尚书,因为宋朝是官、职、权分离的,六部尚书只是官,并无实际执掌,六部也基本上都是空名,实际工作大部分由另设的其它机构负责,如:刑部的职事基本由大理寺和审刑院执掌,吏部的职事由审官院、流内铨、三班院分别执掌,兵部的职事由枢密院和三衙分掌,礼部的职事由太常礼院和贡院分掌,户部的职事主要由三司来执掌。当然,六部也并非完全是空名,虽然被这些另设的机构分流了一些职权,但还剩下一些少数的职权,不过掌管这些工作的不是六部尚书和侍郎,而是“判某部事”,因为尚书和侍郎是官,而判某部事才是差遣。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岳光寒 于 2010-2-9 10:17 编辑 [/i]][/color]

2010-2-9 11:03 麒麟子
[quote]红字部分少个字,应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不过仅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还不能算是宰相,按宋朝官制,亲王、枢密使、留守、节度使等有时也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称为使相。一般来说,北宋前期,“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还要加上三馆的最高职中的其中一个或两个才是宰相,三馆最高职分别为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集贤殿大学士。
宋神宗时期的宰相制发生了变化,宰相的官衔变成了“尚书左仆射兼中书侍郎”和“尚书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名义上是统领三省的,因为左右仆射是尚书省仅次于尚书令的贰职,而中书侍郎是仅次于中书令的中书省贰职,门下侍郎是仅次于侍中的门下省贰职,两个宰相在名义上是一个统领中书省,一个统领门下省,又共同统领尚书省。
另外,说“北宋、南宋在动荡中,始终没有十分规范的政治体系”,值得商榷。北宋和南宋大部分时间是和平时期,少数时期是动荡,其官制看起来与其它朝代相比十分混乱,但这是表面现象,并不是不规范,而是统治者有意为之,麻烦是麻烦了点,但责权界定还是基本清楚的。
下面就说说宋朝的六部尚书,因为宋朝是官、职、权分离的,六部尚书只是官,并无实际执掌,六部也基本上都是空名,实际工作大部分由另设的其它机构负责,如:刑部的职事基本由大理寺和审刑院执掌,吏部的职事由审官院、流内铨、三班院分别执掌,兵部的职事由枢密院和三衙分掌,礼部的职事由太常礼院和贡院分掌,户部的职事主要由三司来执掌。当然,六部也并非完全是空名,虽然被这些另设的机构分流了一些职权,但还剩下一些少数的职权,不过掌管这些工作的不是六部尚书和侍郎,而是“判某部事”,因为尚书和侍郎是官,而判某部事才是差遣。
[/quote]

宋朝的官制多变,简单的说就是二府三司制,政事堂基本算是当时主要政务机构,宋神宗年间的“尚书左仆射兼中书侍郎”和“尚书右仆射兼门下侍郎”,确实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后设立的类似丞相的职务,且是正职。在实际政务操作,还不能说是绝对统领门下与中书,因为宋代的副相与正相虽然分了正副,但是发言权基本同等,尤其神宗年间以副相之位自居的参知政事直接变为门下侍郎和中书侍郎。这样门下和中书形成了正副相的共同管理。

我的观点是宋的尚书左右仆射有别于隋唐尚书省之前尚书令和尚书左右仆射,隋唐的尚书仆射和相位有所区别,而北宋的“尚书左仆射兼中书侍郎”和“尚书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基本具备了丞相功能,当然我写的时候主要是研究尚书的作用,没有加门下和中书的兼职。其实在副丞相参知政事的位置上,又设置了门下侍郎和中书侍郎,而副丞相领门下、中书的实际性又超过了尚书左右仆射实际的权利。


[quote]另外,说“北宋、南宋在动荡中,始终没有十分规范的政治体系”,值得商榷。北宋和南宋大部分时间是和平时期,少数时期是动荡,其官制看起来与其它朝代相比十分混乱,但这是表面现象,并不是不规范,而是统治者有意为之,麻烦是麻烦了点,但责权界定还是基本清楚的。[/quote]
为什么说不规范呢,宋朝官制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皇帝随意操控,在官制的变化上没有循序渐进的层次,更没有根据国家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政治体制。随后南宋又搞起太宰、少宰的丞相制,几经转变,从后人角度看,故使用了混乱一词

之所以宋朝皇帝喜欢以二府三司的体制来治理国家,就将关系国家核心利益的政务区分,在北宋时期,最高决策曾通常有四到五位相当于相爷的大臣商议,像参知政事一类的副相虽然是矮半头,但是可以和左右仆射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朝议政,是具有发言权的。

有点事,过会继续讨论。:hz1022: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麒麟子 于 2010-2-9 11:18 编辑 [/i]][/color]

2010-2-9 12:17 岳光寒
所谓的统领三省,只是名义上的,因为三省也基本上是空壳,蔡京曾经“领三省事”,不过是为了标示其地位而已。

之所以说“不规范”这个用词不恰当,因为规范本身就是人定的,只要定出规则,按照规则执行,就是规范的。你可以说这套规范本身不系统、不科学、甚至混乱,但这不叫不规范,因为这个东西本身就是人为制定的,并没有一套更高级更基本的公理来支撑。

宋朝官制,用比较折衷的形容词来描述,可以说它“复杂”,这是公认的。说“混乱”的一般是没怎么深入研究,做出的比较笼统的判断。

就此说点题外的:
研究通史的人和研究专史(断代史等)的人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为研究通史就不可能在某一朝某一代上的某一领域花太多的工夫,其历史研究是在宏观层面上,很多细节是忽略的,很多评价也是笼统的,甚至是有些片面的;而研究专史或断代史甚至是专门研究某一特定时期的历史研究者,则会对某个朝代的理解更加透彻一些。
中国的史学界,显然通史和专史之间缺乏沟通,很多在断代史上已经研究出新成果,推翻了旧说法,到通史方面却仍然沿袭旧说。
典型的例子,如宋代“积贫积弱”说,在宋史学界早就推翻了(宋代如果算贫的话,其它朝代还活不活了),但在通史里仍然是沿用旧评价,更讽刺的是他们一边说宋朝经济十分发达,一方面又说积贫(仅凭财政赤字不一定代表国家贫穷,看看美国的财政赤字,再看看人家背了多少内债外债就知道了),很多通史学家在我看来都是印象派,很多结论笼统、草率、甚至自相矛盾。

再把话题拉回来一点。同理,研究历代官制的人也不一定对每个朝代的官制都了如指掌,所以一般历代官制这样的文章或专著,说浅了就过于简略笼统,说深了就难免由于研究不深而出错误。所以我觉得修通史应该集合各朝代断代史的专家一起来修,明确一下体例即可,只可惜学术界不够团结。

PS:王曾瑜与戴逸的论战就是典型的专史与通史之间的矛盾。具体可参看王曾瑜《空头主编与南郭先生合作的等外品——评戴逸、龚书铎主编<中国通史>彩图版》。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岳光寒 于 2010-2-9 12:41 编辑 [/i]][/color]

2010-2-9 12:53 fengxv
我觉得王曾瑜说现在没人能写出有水平的通史是对的。

2010-2-9 21:04 麒麟子
[quote]下面就说说宋朝的六部尚书,因为宋朝是官、职、权分离的,六部尚书只是官,并无实际执掌,六部也基本上都是空名,实际工作大部分由另设的其它机构负责,如:刑部的职事基本由大理寺和审刑院执掌,吏部的职事由审官院、流内铨、三班院分别执掌,兵部的职事由枢密院和三衙分掌,礼部的职事由太常礼院和贡院分掌,户部的职事主要由三司来执掌。当然,六部也并非完全是空名,虽然被这些另设的机构分流了一些职权,但还剩下一些少数的职权,不过掌管这些工作的不是六部尚书和侍郎,而是“判某部事”,因为尚书和侍郎是官,而判某部事才是差遣。[/quote]

北宋年间基本没有延续六部制度,严格的说在宋代没有正式设立过六部的,使用的三司主要是户部使、度支使、盐铁使,三司基本上是维护了国家的税收和经济命脉,而操控军政的是枢密院这点没错。在六部的问题上,流内铨仅是宋太祖时期的主要官吏管理机构,具体说磨勘院、审官院、考课院、差遣院、三班院与流内铨这六个部门共同组成了当时的官吏机构,而不是三个。在元丰年间,北宋为了改革官职,又将这六个机构合并为吏部,从新设立吏部尚书。

我个人认为宋代兵部是由枢密院、三班院、审官院共同操控,之所以说宋代官制有些混乱,就是因为三班院和审官院的政务以吏部的比较多,而兵部的比较少,但是宋朝皇帝为了达到分削兵权的目的,还是硬硬把兵权分开掌管,只能说相对三班院、审官院而言,枢密院权利和级别更高一些。

兄台所说礼部是宋朝初年的礼部部门,在元丰年间的改革中,从新恢复吏部,并将太常礼院和贡院改编成礼部司、主客司、祠部司、膳部司四个司,并有礼部尚书统一管理。工部和户部基本全有三司使管理,职权遭到三司使分割。

宋代的六部尚书其实是实际存在了一段时间,分割线在宋神宗元丰年间为界限。元丰年之前,作为二府之一的政事堂由政府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到哲宗年间为平章军国重事,参知政事)负责,政府丞相下辖三省,其中尚书省是设有六部的,而且分为左司和右司,各管三部。但是这个六部和隋唐年间的六部就差远了,官职为“判部事”,而不是尚书,这个六部充其量也就干点差遣下来的活,实权基本没有,但编制还是配套的。兄台说的六部尚书,在神宗皇帝之前应该没有设立,但在神宗皇帝时期确实改制设立了六部尚书。
[quote]宋朝官制,用比较折衷的形容词来描述,可以说它“复杂”,这是公认的。说“混乱”的一般是没怎么深入研究,做出的比较笼统的判断。[/quote]

这也没法说,比如户部判部事、工部判部事和三司使的工作关系究竟是怎么运作,如今我们只能由揣测来说明,使用“混乱”一次是根据不同时期历史官职的出现原因和效果相比较而言,就宋代的官吏体制谁又能说清楚这些个“复杂”的环节呢?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麒麟子 于 2010-2-9 21:12 编辑 [/i]][/color]

2010-2-9 22:55 岳光寒
[quote]原帖由 [i]麒麟子[/i] 于 2010-2-9 21:04 发表
北宋年间基本没有延续六部制度,严格的说在宋代没有正式设立过六部的,使用的三司主要是户部使、度支使、盐铁使,三司基本上是维护了国家的税收和经济命脉,而操控军政的是枢密院这点没错。在六部的问题上,流内铨仅是宋太祖时期的主要官吏管理机构,具体说磨勘院、审官院、考课院、差遣院、三班院与流内铨这六个部门共同组成了当时的官吏机构,而不是三个。在元丰年间,北宋为了改革官职,又将这六个机构合并为吏部,从新设立吏部尚书。[/quote]
呵呵,看得出来楼主仍然是被“混乱”到了,磨勘院、审官院、考课院、差遣院、三班院与流内铨,这6个可并不都是同一时期的,其中磨勘两院后来分别改为审官院和考课院,差遣院后来也并入审官院,考课院后来又并入流内铨。改完并完之后仍然是我说的审官院(分东西两院)、三班院、流内铨。

PS:我说的六部确实都是元丰以前的,元丰改制在某些方面简化了官制系统,在某些方面又使其更复杂了。

2010-2-10 08:53 麒麟子
[quote]呵呵,看得出来楼主仍然是被“混乱”到了,磨勘院、审官院、考课院、差遣院、三班院与流内铨,这6个可并不都是同一时期的,其中磨勘两院后来分别改为审官院和考课院,差遣院后来也并入审官院,考课院后来又并入流内铨。改完并完之后仍然是我说的审官院(分东西两院)、三班院、流内铨。

PS:我说的六部确实都是元丰以前的,元丰改制在某些方面简化了官制系统,在某些方面又使其更复杂了。[/quote]

兄言也有道理,磨勘院、审官院、考课院、差遣院、三班院与流内铨的成立确实是分先后的,尤其是流内铨是宋太祖时期最早成立的吏部部门,其他五个师相继建立的,但是到了神宗元丰年间,六个机构是否并存,这个东西我还不敢说准,因为主要是考尚书嘛,因为手头暂时没有宋史,主要是参考史学书籍参考资料。审官员分东西两院也没错,尤其是东院负责吏部,西院参与兵部比较多,估计是管理武官的。

我的观点正好与光寒兄不太一样,我说的六部偏偏是在元丰年之后,因为勘院、审官院、考课院、差遣院、三班院这些机构在后来是合并为吏部的,兵部、刑部也有这样的情况,而且神宗皇帝时期的六部是设有六部尚书的。但神宗之前的六部也有,也属尚书省,正如兄所说是判某部事这样的官员,像户部、工部的判事基本就没有实权,全在三司使那里。神宗改革官制后的六部关键设立了六部尚书,而且削减了三司和寺监的一部分权利。

一点愚见,如果哪里说的不准,还往老师赐教。:hz1040: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麒麟子 于 2010-2-10 09:00 编辑 [/i]][/color]

2010-2-10 09:21 岳光寒
[quote]原帖由 [i]麒麟子[/i] 于 2010-2-10 08:53 发表
兄言也有道理,磨勘院、审官院、考课院、差遣院、三班院与流内铨的成立确实是分先后的,尤其是流内铨是宋太祖时期最早成立的吏部部门,其他五个师相继建立的,但是到了神宗元丰年间,六个机构是否并存,这个东西我还不敢说准,因为主要是考尚书嘛,因为手头暂时没有宋史,主要是参考史学书籍参考资料。审官员分东西两院也没错,尤其是东院负责吏部,西院参与兵部比较多,估计是管理武官的。[/quote]

这六个机构,只有流内铨是太祖朝就有,另5个都是太宗朝设立、改组、合并的。到太宗朝末期,就已经只剩下我说的审官东西院、三班院与流内铨了,神宗朝当然不可能再将已经废除或合并的机构恢复。元丰年间官制改革,这些机构都回归吏部了。

宋史:
[b]典选之职分为四:文选曰审官东院,曰流内铨,武选曰审官西院,曰三班院。元丰定制而后,铨注之法,悉归选部:以审官东院为尚书左选,流内铨为侍郎左选,审官西院为尚书右选,三班院为侍郎右选,于是吏部有四选之法。[/b]

2010-2-10 10:34 麒麟子
[quote]原帖由 [i]岳光寒[/i] 于 2010-2-10 09:21 发表


这六个机构,只有流内铨是太祖朝就有,另5个都是太宗朝设立、改组、合并的。到太宗朝末期,就已经只剩下我说的审官东西院、三班院与流内铨了,神宗朝当然不可能再将已经废除或合并的机构恢复。元丰年间官制 ... [/quote]

我的观点也是流内铨一个是太祖朝建立的,可能谈的有点远了,重点是研究尚书省和六部尚书的设置问题,尤其是神宗年间的“尚书左仆射兼中书侍郎”和“尚书右仆射兼门下侍郎”。这两个职务都挂了尚书仆射的头衔,在原本六部判部事的基础上,尚书省的地位不是很高,可以说低于二府和三司,神宗改制后六部尚书的确立是否能确定宋代尚书省地位,与枢密院或者三司持平,政事堂是在这一级机构是都还实际存在。

第二,就是南宋时期或者说高宗年间,神宗设立的尚书左右仆射制度又被改动,取而代之的是太宰和少宰,这样尚书省的地位是否会回到以前六部判部事那样的层次。

2010-2-14 14:33 changboboT_T
隋文帝杨坚励精图治,实现大一统之后,将南北朝遗留的原始制度改组为三省六部制。此时中书省成为政令的研究制订机构,而门下省有点像今天的议院、议会,从事政令的审议机构,而尚书省成为了朝廷律令的执行机构。虽然中书看似有最高权力,而实际操作权力全在尚书省。
===============================
这一段我的看法不同,我以为中书和门下才是外朝权力真正所在。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负责政令的制定,而尚书只是负责执行而已,执行机构的权力是比不上决策机构的。

2010-2-14 15:26 麒麟子
[quote]原帖由 [i]changboboT_T[/i] 于 2010-2-14 14:33 发表
隋文帝杨坚励精图治,实现大一统之后,将南北朝遗留的原始制度改组为三省六部制。此时中书省成为政令的研究制订机构,而门下省有点像今天的议院、议会,从事政令的审议机构,而尚书省成为了朝廷律令的执行机构。 ...
===============================
这一段我的看法不同,我以为中书和门下才是外朝权力真正所在。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负责政令的制定,而尚书只是负责执行而已,执行机构的权力是比不上决策机构的。
[/quote]

我来给兄台解释一下我的观点,中书省和尚书省关系微妙,也就是说中书和尚书是“县官”和“现管”的关系,中书省虽然高高在上能够制定朝廷的军政要事,但具体执行起来中书省也只有看着自己颁布的政令任由尚书省事在人为了。尤其是在太平的时候,谁能具体操作这件事谁就绝定了开展政务的主动权。门下省对于军国政务起着审核、监督作用,在执行上就更没有执行力度了,修正多少遍还是由尚书执行。这就说明中书省作为最高的权力机关,但在行使权力上就转让到尚书省手中,最终中书省是拟定起草,门下省像是对照修改,而尚书省是拿着准备好的政策文件去命令下级办事。

像兄台所言:“执行机构的权力是比不上决策机构的。”这句话我的理解是,在一定时期内是有道理的,尤其是在清朝设立军机处之后,在已没有三省的情况,在形式上变成了品级较高的六部尚书,六部尚书的作用就是执行政令,有点像尚书省作用,而做高决策层在军机处,这样也是一个决策一个执行,而却别在于清朝的六部尚书(或说大学士)是可以兼职军机大臣的,比如和绅就是尚书兼军机大臣,这样有执行机构的官员参与决策机构的事物,既有权制定政策也有权执行政策,这样(指军机处)的决策层才有实权。同样和绅兼职军机大臣的身份也高于同一时期的刘墉和纪晓岚。

综上而言,隋唐的中书省有权定政策,却很难使用政策,举个简单的例子,尚书省可以直接给吏部下命令,而中书省可以不经过尚书就指挥吏部吗?肯定不行。但清朝多少就可以,就是因为使用权力的和制定权力可以做兼职。以上就是在下的一点看法,浅薄之处,望兄台校正。

2010-2-18 12:20 五袋石果
明朝的六部尚书是最高的政府职务吧?清朝有大学士职衔在尚书之上,不知权势是否也在尚书之上?
不论怎样,明清时期的六部尚书是最高的执行机构,能指挥他们的就只有决策层了。明朝之前,唐宋时期的尚书似乎不怎么出名,再之前的尚书是内朝官了。

2010-2-21 19:58 麒麟子
[quote]原帖由 [i]五袋石果[/i] 于 2010-2-18 12:20 发表
明朝的六部尚书是最高的政府职务吧?清朝有大学士职衔在尚书之上,不知权势是否也在尚书之上?
不论怎样,明清时期的六部尚书是最高的执行机构,能指挥他们的就只有决策层了。明朝之前,唐宋时期的尚书似乎不怎 ... [/quote]

清朝很多情况都是由六部尚书兼任大学士,原则上即使大学士与尚书分开也都算内阁成员。在一些政事的执行上全力差不多。
但是清代内阁有个特点,就是内阁成员往往会兼任军机处,这样有尚书和大学士组成的内阁,权力及有所差别了。

2010-3-2 16:40 鱼鳖虾蟹
[quote] [color=blue]最著名的案例莫过于西汉哀帝时期丞相王嘉的弹劾案。时任丞相的王嘉向朝廷举荐廷尉梁相等人,尚书竟然敢“召嘉诣尚书问责”,[/color][color=black][/[/color]quote]

这个不是尚书召嘉,是"上乃发怒,召嘉诣尚书,责问以:",是皇帝把王嘉叫了去骂了一顿.

廷尉梁相那些事是旧怨,直接引爆皇帝脾气的是"嘉封还益董贤户事".

原文如下:

初,廷尉梁相与丞相长史、御史中丞及五二千石杂治东平王云狱,时冬月未尽二旬,而相心疑云冤,狱有饰辞,奏欲传之长安,更下公卿复治。尚书令鞫谭、仆射宗伯凤以为可许。天子以相等皆见上体不平,外内顾望,操持两心,幸云逾冬,无讨贼疾恶主雠之意,制诏免相等皆为庶人。后数月大赦,嘉奏封事荐相等明习治狱,“相计谋深沉,谭颇知雅文,凤经明行修,圣王有计功除过,臣窃为朝廷惜此三人。”书奏,上不能平。后二十余日,嘉封还益董贤户事,[color=red]上乃发怒,召嘉诣尚书,责问以[/color]:“相等前坐在位不尽忠诚,外附诸侯,操持两心,背人臣之义,今所称相等材美,足以相计除罪。君以道德,位在三公,以总方略一统万类分明善恶为职,知相等罪恶陈列,著闻天下,时辄以自劾,今又称誉相等,云为朝廷惜之。大臣举错,恣心自在,迷国罔上,近由君始,将谓远者何!对状。”嘉免冠谢罪。

汉书 卷八十六 何武王嘉师丹传第五十六

2010-3-2 18:12 大多数人
西汉一段基本是写的乱七八糟,楼主显然没搞清楚两汉尚书有两个意义。
一是作为机构而言,此尚书也就是内朝,作为皇帝的代言人,有高于丞相的权利,是很正常的。
二是作为职位而言,这个尚书不过是个小秘书而已,有何权利可言?即便是尚书令,地位上升也是在东汉以后了。
混淆这两者的话,其后能得出正确结论就很难了。

就如楼上所举的王嘉一例,事情很简单,皇帝发火了,把丞相叫到自己的办公厅来训话,没什么大不了。
但如果不明白这个尚书是机构,而以为是尚书一职,让丞相跑去见个小秘书,就很荒谬了。
为了凑合这一观点,主贴中不得不删掉原文中“上乃发怒”的字眼来偷梁换柱,于是被楼上发现了。

尚书分曹,在西汉时就基本成型,楼主自己也引用了,在汉成帝时就已经有五曹尚书,不知道为什么还定时间在东汉光武帝以后。
三公领尚书事,在两汉基本是很少见的。因为尚书本来就是用来分三公之权的,怎么可能再让三公领尚书?

至于尚书令一职,基本是自尚书台以来就有此职,以后诸代自然是一直沿用,曹魏、北齐自不例外,应无异议。

2010-3-3 18:11 麒麟子
[quote]原帖由 [i]大多数人[/i] 于 2010-3-2 18:12 发表
西汉一段基本是写的乱七八糟,楼主显然没搞清楚两汉尚书有两个意义。
一是作为机构而言,此尚书也就是内朝,作为皇帝的代言人,有高于丞相的权利,是很正常的。
二是作为职位而言,这个尚书不过是个小秘书而已,有何权利可言?即便是尚书令,地位上升也是在东汉以后了。
[/quote]

恕我不能认可楼上乱七八糟的说法,尚书作为内朝官员,有较高的权利是正常的,但是任何官吏体制都有它的得官制序列,尚书在西汉的正规序列隶属少府,这个序列也是从秦朝传承下来,汉除称之为尚方令。尚书从少府序列中提出来,可见尚书在正规的官序中地位非常矛盾。

所以作为工作机构,尚书有凌驾于宰相之上的权利,尚书也算构成内朝的一部分,尚书可以说是从内朝官演变而来,但是还从未听说过尚书就是内朝的说法,不知楼上结论听自何处?在下实在无从考证。

作为职务,皇帝身边的秘书就不能有权利?皇帝身边的太监都能在汉代作威作福,那么有实际政务经验的尚书就没权利吗?举个简单的例子,将军身边的一个副官都能让下面的带兵主管竟让三分,天子身边的秘书还能不如阎王难缠吗?并不是因为不是大官就不能没有权利,所以官制也不能仅靠字面的东西判断,因为一些实际的情况并不是依据纯粹的官职就能定的,更应该具体分析其中的实际效能。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麒麟子 于 2010-3-4 11:00 编辑 [/i]][/color]

2010-3-3 18:24 麒麟子
[quote]原帖由 [i]大多数人[/i] 于 2010-3-2 18:12 发表
至于尚书令一职,基本是自尚书台以来就有此职,以后诸代自然是一直沿用,曹魏、北齐自不例外,应无异议。 [/quote]
先解答一下这个问题,有尚书台就有尚书令,敢问兄台早期尚书令和尚书台是一回事吗?尚书令如果不能领尚书台的事,分析尚书台和尚书令在历史的作用时,不能单纯的说有尚书台就有尚书令。

以机构官职的起源来断定作用,东汉之前的尚书台和东汉之后的尚书台的作用有天壤之别,根据西汉一个起源时间来断定曹魏、北齐及后世的作用,这样一概而论,是否欠妥?

2010-3-4 10:10 鱼鳖虾蟹
LZ回贴把我看糊涂了,但无论怎么说,召嘉诣尚书的例子是举错了,LZ这一段论述也看的很糊涂:

  "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王朝之后,对西汉时期的中央政治机构进行了有机的改造。进一步规范了尚书的存在规格这里索引《后汉书》光武帝本纪注解中记载:

“尚书四员,武帝置,成帝加一为五。有常侍曹尚书,主丞相御史事。二千石尚书,主刺史、二千石事。户曹尚书,主人庶上书事。主客尚书,主外国四夷事。成帝加三公尚书,主断狱事。”

      四个尚书的编制延续到东汉成帝时期,汉成帝把四名尚书的编制改成了五名,"

汉成帝,是西汉的,怎么跑到刘秀后面成东汉的了.穿越了:hz1005:

这个注解其实是来自于<汉官仪>,虽然是在光武帝本纪后的注解,但武帝很明显是汉武帝刘彻,而不是汉光武帝刘秀,史书上这个称呼是不会混淆的.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鱼鳖虾蟹 于 2010-3-4 10:20 编辑 [/i]][/color]

2010-3-4 10:59 麒麟子
回复 #22 鱼鳖虾蟹 的帖子

楼上兄台所言极是,参考书籍看多了有些东西越理越乱,这篇帖子我责日修改,争取弄得更加规范

2010-3-6 11:19 五袋石果
"召嘉诣尚书"这句话的解释肯定是22L正确。对这句话楼主应该是疏忽了。
汉朝的尚书令和尚书,应该就是皇帝的秘书,后期掌握政府日常运作,实权也许不小,但是好像也说不上有多大。真正掌握朝廷权力的是“领,参录”尚书事的那个人,即使到了刘备的汉,诸葛亮也要加“录尚书事”才可以掌握朝廷权力。印象中尚书台的首长尚书令似乎从来没有站在前台掌握过大权。
废话一句,皇帝的秘可以名正言顺地作为百官之首存在的,似乎只有明朝的内阁大学士吧。(唐、五代时的侍中不知道算不算?)
(给楼主楼上的帖子提个小意见,“责日”改成“择日”是不是比较好?)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五袋石果 于 2010-3-6 11:20 编辑 [/i]][/color]

2010-3-6 12:19 三种不同的红色
[quote]原帖由 [i]五袋石果[/i] 于 2010-3-6 11:19 发表
废话一句,皇帝的秘可以名正言顺地作为百官之首存在的,似乎只有明朝的内阁大学士吧。(唐、五代时的侍中不知道算不算?) [/quote]

明朝的内阁大学士品级仅仅是五品小官,远远算不上百官之首。所以,明朝中后期内阁用事时期,大学士之所以位列班阶之首,是因为他们都加了各部尚书衔。

从这个意义上讲,明朝内阁制其实是一种畸形的制度。内阁作为品级极低的小官,却实际上成为了政府首脑,没有任何的制度上的依据,依凭的仅仅是皇帝个人权威和信任。故此钱穆《国史大纲》云“[b]国家并未正式与阁臣以大权,阁臣之弄权者,皆不免以不光明之手段得之。此乃‘权臣’”,非‘大臣’。权臣不足服众。[/b]”,又云“[b]这是明太祖一人的私意。一人的私意,不足以统治一个天下,只有使明代的政治,走上歧途[/b]”,御史刘台弹劾张居正,即谓其“俨然以相自居”,张居正对此竟无以辩驳,只有上书乞休。

另外再废话一句,唐时的侍中与两汉不同,侍中在两汉时是内朝官,但在唐宋时已经成为了外朝官,因此唐宋时的侍中不是皇帝秘书。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谈 “尚书”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