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7 13:19
神灵风
隋末第一名将张须陀
[size=4][color=Blue]张须陀 张须陀(565—616.12.1),弘农阌乡(今河南省灵宝市)人,隋朝大将。
张须陀“性刚烈,有勇略”(《隋书·张须陀列传》)。隋开皇十七年(597年)二月,昆州(治在今云南昆明市西郊马街附近)刺史、羌族首领爨翫举兵反隋,张须陀随行军总管史万岁前去进讨。因功被授仪同,赐物三百段。
仁寿四年(604年),隋炀帝继位,并州总管、汉王杨谅感到安全难保,遂于晋阳(今太原市西南)起兵反炀帝。张须陀又随并州道行军总管杨素平定叛乱,因功加开府。
大业六年(610年),张须陀为齐郡(治历城,今山东济南)丞。时值隋炀帝数次用兵高丽,致使百姓失业,再加上饥荒,粮食的价格飞涨。张须陀决定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官属都认为:“须待诏敕,不可擅与。”张须陀则说:“今帝在远,遣使往来,必淹岁序。百姓有倒悬之急,如待报至,当委沟壑矣。吾若以此获罪,死无所恨”(《隋书·张须陀列传》)。遂先斩后奏,开仓放粮。隋炀帝知道后,并没有责备张须陀。
由于隋炀帝杨广统治残暴,骄奢荒淫,连年大兴土木,不断对外用兵,繁重的徭役、兵役使得田地荒芜,民不聊生,因此暴发了规模宏大的农民起义。
大业七年(611年)三月,邹平(今山东邹平北)人王薄率领农民群众,以长白山(即今山东邹平西南会仙山)为根据地,首次举起了反隋义旗。王薄自称知世郎,表示自己是通晓当今世事之人。他创作了一首《无向辽东浪死歌》,在民间传唱,号召民众不去辽东为隋炀帝打高丽送死,拿起刀枪造反。躲避征役的老百姓主动聚集在王薄义旗之下,达到数万人。经常在齐郡境内活动,官军多次围剿都被打败。时任齐郡丞的张须陀带兵征讨,王薄引军南下,转战到鲁郡(治瑕丘,今山东兖州)。张须陀穷追不舍,追至岱山之下时,王薄恃其骤胜,未设防备,张须陀选精锐,出其不意而击之,大败义军斩首数千级。王薄收拢被打散的部下万余人北上渡黄河,又被张须陀追至临邑(今济南市北)击败,斩首五千余级,获六畜万计。
时天下太平日久,百姓多不习兵,地方官吏每与义军作战,或弃城逃跑,或开门出迎。唯独张须陀勇决善战,同时又长于抚驭,所以甚得军心,当时号为名将。
[大业九年(613年),王薄又联合起孙宣雅、石秪阇、郝孝德义军十余万人攻打章邱(今山东章丘西北)。张须陀遣水军断其水运,自率2万步骑击之,义军大败,散军溃至津梁时,又被水军所拒。张须陀水陆夹击再次大败义军,获其家累辎重不可胜计,露布以闻。隋炀帝闻讯后非常高兴,褒奖了张须陀,并派人画其相貌而奏之。
同年,裴长才、石子河等率2万义军攻至历城,纵兵大掠。张须陀当时没来得及召集士兵,遂亲率五骑与义军作战。义军为其所吸引,遂引兵围攻。张须陀身陷重围,身上多处受伤,勇气弥厉。时城中援兵至,义军稍退。张须陀督军再战,大败义军,裴长才败逃。
[三月二十六日,北海郡(治今山东益都)郭方预聚众3万,自号卢公,攻陷郡城,率部起义。郭方预又与秦君弘等义军联合围攻北海郡,兵威强盛。张须陀对部下说:“贼自恃强,谓我不能救,吾今速去,破之必矣”(《隋书·张须陀列传》)。于是遂精兵倍道而进,义军果无防范,隋军趁机发起进攻,大败义军,斩数万人,获辎重3000辆。司隶刺史裴操之为其上书请功,隋炀帝再次派人犒劳隋军。
时齐郡人左孝友起兵反隋,并占据蹲狗山(今山东招远东北),队伍发展至10万人。大业十年(614年)十一月,张须陀统兵进剿起义军,隋军列“八风营”紧逼左孝友部,又分兵扼守要害。左孝友被迫率众出降。其部将解象、王良、郑大彪、李畹各拥兵万余,亦均被张须陀镇压。张须陀一时威振东夏,因功迁齐郡通守,领河南道十二郡黜陟讨捕大使。
十二月,涿郡(治蓟县,今北京城西南)人卢明月率军10余万屯祝阿(今山东禹城西南)。张须陀统兵万余进击之。双方相距6—7里设营栅相持,经10余日,隋军粮尽将退。张须陀不想丧失战机,便对部下说:“贼见兵却,必轻来追我。其众既出,营内即虚,若以千人袭营,可有大利。此诚危险,谁能去者”(《旧唐书·秦叔宝列传》)?众人莫有应者,唯独罗士信和秦叔宝请战。张须陀遂令二人各率千人,伏兵葭苇中,自引兵弃营而退。卢明月率众逐击,罗士信、秦叔宝乘机领伏兵攻入义军营寨,放火焚烧30余栅,营中守卒大乱,卢明月率部迅速回救,遭张须陀回师夹击,起义军溃败,被斩杀无数,卢明月仅以数百骑突围。此后张须陀双相继击败了吕明星、帅仁泰、霍小汉等义军。还率兵拒翟让的瓦岗军,前后三十余战,每皆败之。
大业十二年(616年),瓦岗军在翟让领导下已发展成为河南地区最强的一支农民起义军。十月,曾随礼部尚书杨玄感起兵反隋的李密投靠翟让后,即建议瓦岗军席卷二京(长安、洛阳)、诛暴灭隋。时瓦岗军粮食供给不足,仅靠截取隋廷漕运来维持军需。于是,翟让采纳李密的计谋,决定先取荥阳(郡治今郑州),夺取粮仓,进一步壮大力量,然后再图进取。据此,翟让率军由瓦岗寨(今河南滑县南)西进,相继攻占金堤关(今河南荥阳东北)和荥阳郡大部县城,进逼荥阳城。
隋炀帝即命张须陀为荥阳通守,率其精锐万余前往镇压。翟让多次为张须陀所败,闻其率兵来剿,大惧,欲避之。李密劝阻道:“须陀勇而无谋,兵又骤胜,既骄且狠,可一战而擒。公但列阵以待,保为公破之”(《隋书·李密列传》)。李密预先派兵千余人(一说数千人)埋伏于大海寺(今河南荥阳东北)北树林内,而以主力从正面迎敌。十七日(即公元616年12月1),张须陀军以方阵进击,翟让率军接战后退,张须陀趁机追击十余里,至大海寺附近,瓦岗军伏兵骤起,翟让、李密及义军将领徐世绩、王伯当将隋军合围。张须陀力战得已突围,但见部下仍然被围,遂再冲进包围圈救之,如此四次,其部下皆败散。张须陀仰天道:“兵败如此,何面见天子乎?”(《隋书·张须陀列传》)遂下马战死,时年五十二。所部官兵尽夜号哭,数日不止。张须陀死后,隋朝再无良将矣。
可以说,此人是支撑隋朝的柱石之臣[/color][/size]
2010-2-7 13:33
神灵风
关于张须陀这人,除了军事天份外,我们还可以从几个方面来了解他一下
1、大业六年(610年),张须陀在齐郡当官时,因隋炀帝数次用兵高丽,加上饥荒,粮食的价格飞涨。张须陀决定开仓放粮,赈济灾民。而他的下属不同意,认为这应当先请示朝庭,再放粮。而张须陀不同意,说:“今帝在远,遣使往来,必淹岁序。百姓有倒悬之急,如待报至,当委沟壑矣。吾若以此获罪,死无所恨”遂先斩后奏,开仓放粮。
2、关于镇压农民起义,在以前的教科书和我们的教育上,似乎只要是农民起义都是好人,镇压起义的人都是坏人这样简单明了,而事实又好象不是这么简单,官逼民反,民众起来反抗,但毕竟只有少数的义军有拯救苍生的崇高理想,大多数义军都是本着“抢粮,抢钱,抢女人”的简单理念来暴动的,从一方面来说他们是义军,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他们也是强盗。也正是因为如此,张须陀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反而也受到了本地普通农民百姓的支持.....
3、张须陀的最后一战,在中了李密的埋伏后,张经过死战,终于突出重围,但因为看到自已的部下依然被敌军包围着,于是又冲入敌阵以解部下之围,就这样来回四次,终于力尽战死。与之相类似的就是小说三国演义中典韦和赵云了,但典韦和赵云来回冲杀,那是为了自已的主公,但张须陀呢,他这样做仅仅是为了自已的部下,----能跟自已的部下做到同甘苦共命运的将军,可谓少矣!
4、在军事领域有为人称道的战绩,并强于同时代的同行或之对垒的对手,可谓名将。能把自己部下的性命看得和自己一样重要的,把自己部下当作一个人来尊重的将军更是名将中的名将。而张须陀做到了,正因为他做到了,所以才会“所部兵昼夜号哭,数日不止”。
5、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上来看,张须陀无疑是站在了历史发展的对立面上,也正因为如此,现在张须陀就显的不那么出名,远远不及原来他手下的罗士信、秦叔宝来的有名。但是做为一名将军,无论从军事、才能、品德,忠诚上说,张须陀无愧是隋未年间名将中的名将。
张须陀的死对于大隋帝国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打击.他的死,河南郡县为之丧气。此后隋帝国再也无良将可派了。当然,时势造英雄,就算张须陀不死,他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挽救一个彻底腐败的王朝。这可能就是张须陀一生中最大的悲剧。
2010-2-7 14:09
zidaneluo
[size=2][size=1]张须陀之死成就了李密,而薛世雄之败则成就了窦建德。关于写张须陀的文章,有一篇写得很好,lz可以一读:
[/size]
[b]是谁杀死了张须陀?
[/b][size=1]摘自《隋唐随谈》 作者:马力
[/size]
《是谁杀死了张须陀》?取这一类的标题,必须死者是个名人。现在信息业如此发达,各种传媒每天都有许多关于刑事案件的报道.。对于已经时过境迁的事情,倘若问是谁杀死了张老三、李小四?恐怕连三流小报的报屁股也不给你登,最喜欢管闲事的老大妈也懒得帮你传。但若问:是谁杀死了肯尼迪?又或:玛丽莲•梦露是自杀还是他杀?想当年真是被炒得热火朝天,信息横流,至今还不时有点余波:什么暗杀肯尼迪的幕后黑手是约翰逊呀;梦露其实没有死,改名换姓隐居在澳大利亚呀,如此等等。就连后来小肯尼迪飞机失事,也很是热闹了一阵子。所以,本文要讲的第一个问题就是——
[b]张须陀何许人也[/b]
首先声明:张须陀的确是一位大大的名人。谓予不信,有书为证。在唐初官方编纂的权威著作《隋书》中就明确写道:张须陀“号为名将”。他在公元七世纪初中国隋末时的名气,恐怕不亚于后来二次世界大战时的山本五十六或蒙哥马利。他所率领的部队(我们姑且称之为张须陀兵团吧),是隋王朝在中原这个主战场上与各路造反者(也就是演义小说中所谓的各路“反王”)作战的一支主力部队。他不仅因多次作战“有功”而“威镇东夏”,就连对下级刻薄寡恩出了名的隋炀帝杨广对他都是另眼看待。一再给他升官不说,因为当时还没有照相机,更没有摄像机、录像机,于是派出专人到前线,将他”破敌”的情况画成图形,进呈皇帝陛下“御览”。由此可见,张须陀在当时的知名度确实是非同一般。
到了近现代,张须陀的知名度已经没有那么高。但是,他手下两员亲信将领——秦叔宝和罗士信的大名却仍然是家喻户晓。直到如今,秦二爷和罗公子的艺术形象都还活跃在我们的戏曲舞台。
据《隋书》记载,张须陀“性刚烈,有勇略”。二十来岁就跟随大将史万岁深入南中,平定西爨(爨,音cuàn[篡];西爨,今云南昆明到滇西大理、丽江一带)。后来又跟着隋室重臣杨素讨伐汉王杨谅的反叛。三十多岁担任齐郡郡丞(该郡的三把手)以后,独立率部队作战,先后击败起义军王薄(就是那个作“无向辽东浪死歌”,在全国率先起义的王薄)和孙宣雅、裴长才、左孝友、卢明月等部。史书说:“时天下承平日久,多不习兵,须陀独勇决善战。又长于抚驭,得士卒心,论者号为名将。”因而,“以功迁齐郡通守,领河南道十二郡黜陟(音chùzhì 【搐制】;罢免和提升)讨捕大使”。
这就是说,由于能打,张须陀不仅由齐郡的三把手(郡丞)升为二把手(通守),更重要的是,被皇帝委派兼任了整个河南道的高级军事专员,在该道十二郡内有讨捕“盗贼”,罢免和提升官吏的大权。还要说明一点,那时的河南道,比现在的河南省要大得多,既包括了今天山东、河南两省的全部,还包括了河北、山西、江苏、安徽等省的一部分。我们看历史题材的电影电视,里面往往有个威风得不得了的“特派员”或“钦差大臣”,在隋末,张须陀就是这样一个特别重要的人物。
[b]张须陀之死关系特别重大[/b]
之所以说张须陀之死关系特别重大,不仅由于张须陀是一个特别重要的人物,而且由于他当时担负着一个特别重要的任务。
大业十二年(公元 616年), 张须陀被杨广从齐郡调到荥(音xíng[型])阳郡当通守。
荥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著名的虎牢关就在该郡境内。秦末的刘邦与项羽、汉末的十八路诸侯与董卓,都在这里发生过大战。
杨广把张须陀调到荥阳,是因为当时的荥阳太守杨庆(杨广的叔叔)对付不了以翟让为首的瓦岗军的攻击。而此时荥阳的得失,对杨广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
荥阳的西面是隋朝的东都洛阳。杨广即位后,当年就派杨素和宇文恺营建东都。此后的大部份时间都在东都洛阳而不在西京长安。现时杨广虽然率领百官和他的禁卫军骁果南下到江都(今江苏扬州)去了,但一则百官和骁果的家属大多在洛阳,二则从江都返回洛阳的必经之地洛口,就在洛阳与荥阳之间。谁夺取了荥阳,谁就能控制洛口,威胁洛阳。所以,杨广调张须陀来保卫荥阳,实际就是保卫自己的生命线,或者说是保卫自己的后院。一旦断了这条生命线或者说后院起火,他就真正走上了不归路。
如果说,这年七月杨广离开洛阳赴江都时,他还能很“潇洒”地写诗赠留守宫女曰:“但留颜色在,离别只经年”——“只要你们小脸蛋还是漂漂亮亮的,咱爷们年把就回来了”的话,到这年年底,张须陀一死,洛口一丢,他就只能在江都无可奈何地对着镜子苦笑:“好头颅,谁当斫(音zhuó【酌】;刀斩)之”了。
应当说,杨广当初对调来张须陀守荥阳是抱有很大的希望和信心的。他亲征高丽时,不就是张须陀替他死死守住了山东这条生命线吗!可这次情况的发展,完全出乎了他的意料之外。大业十二年十月,张须陀在荥阳与瓦岗军交战,兵败身死。瓦岗军占据了洛口并获得了洛口仓大量的粮食。杨广遂不敢北归。接替张须陀的禁军大将裴仁基,在战败之后很快投降了瓦岗军;杨广的亲戚、大贵族李渊也趁机在太原起事。公元618年三月,距张须陀战死仅仅一年多以后,杨广即被他自己的禁卫军——思归的骁果们杀死,结束了他罪恶的生命,隋王朝也随之完结。
由此可见,张须陀之死与杨广之死有密切的关系,是导致隋王朝覆亡的多米诺骨牌中十分关键的一张。
又由此可见,研究“是谁杀死了张须陀”这个问题,确实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b]流传了一千多年的误会[/b]
历来很多书上都说,是李密杀死了张须陀。
例如:
吕思勉先生《隋唐五代史》中写道:“(李)密为设伏击斩(张)须陀”;
范文澜先生《中国通史简编》中写道:“李密设计击破隋军,杀隋大将张须陀”;
牛致功、赵文润先生《隋唐人物述评》中写道:“根据李密的部署……(张须陀)这个骄横不可一世的刽子手终于被瓦岗军所杀”。
以上论述,有详有略,但简而言之,可以归结为一句:是李密杀了张须陀。
“李密杀”之说,大体上都是根据《资治通鉴》等书记载的这段情况:
大业十二年十月二十七日,张须陀领兵进攻翟让。翟让过去多次被张须陀打败,听说他来了,很害怕,准备躲开。李密说:“张须陀有勇无谋,部队又屡次打胜仗,既凶狠又骄傲,可以一战擒住他。您只需要列好阵式等着,我保证为您打败他”。翟让不得已同意了这个意见,并且分兵千余人由李密率领埋伏在大海寺北林间。张须陀素来轻视翟让,命令部队列成方阵进攻。翟让与之交战,不利,张须陀乘势追击了十多里;李密率领常何等人冲出来袭击他,张须陀兵败,被李密与翟让及徐世绩、王伯当等合军围住。张须陀冲出包围,但部队没有都出来,张须陀跃马再进去救援他们,来来回回好几次,于是战死。
乍看,“李密杀”之说确实能成立。君不见:当张须陀领兵前来,翟让很害怕准备躲开时,李密分析道:“张须陀有勇无谋,可以一战擒住他”。然后,“分兵千余人埋伏于大海寺北林间”;当张须陀追击翟让到来时,李密率领伏兵冲出来袭击他,前后夹攻,终于置张须陀于死地。从而完满地兑现了先前打的“我保证为您打败他”的包票。
因此,别说千百年后,许多人当时就接受了“李密杀”的说法。瓦岗军由此对他大为推崇,委以重任。荥阳之战后,李密一下子身价百倍,由一个东躲西藏,人们不愿收留的通缉犯,一跃成为瓦岗军中有独立建制的领导人之一。次年(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更由于翟让的推举,李密代之而成为了瓦岗军的主要领导人。
但是,仔细查阅历史资料并认真地加以研究分析,“李密杀”之说,在两个关键问题上都值得进一步思考:
其一,李密对于张须陀“有勇无谋”的说法对不对?
查《隋书》和《资治通鉴》,有以下一系列事实:
张须陀打王薄,利用王薄胜利后麻痹大意,选精锐突然袭击,击溃了王薄军;
打秦君弘、郭方预,利用秦、郭认为路途遥远官军一下来不了的麻弊思想,选精兵长途奔袭,大破秦等;
打左孝友,列“八风营”堵住义军正面,又分兵扼其要害,逼得左只好投降;
打卢明月,卢有十万之众,双方相持十数日,张须陀粮尽将退,料定卢必悉众来追,使秦叔宝、罗士信埋伏在芦苇中,乘虚火焚卢的大营,张须陀回军夹击,卢大败,仅跑掉数百骑。
凡此可见,张须陀决不是象李密所说的是“有勇无谋”,而是有勇有谋。
不仅在军事上是有勇有谋,事实上,张须陀还颇有“政治头脑”。
据《隋书•张须陀传》记载,杨广远征高丽时,齐郡又遇到灾荒,谷米昂贵,百姓饥馑,张须陀准备开仓赈给,鉴于杨广刻薄猜忌的秉性,下属官员都劝他一定要先打报告,取得皇帝批准,千万不可擅自行事。张须陀概然回答:眼下皇帝在得很远,派人来回请示,一定耽误时间(请注意:当时既无汽车、火车、飞机,也无电报、电话,全靠人走马跑)。等到报告批回来,老百姓都要饿死了。我要是因为擅自开仓受处分,死也不遗憾。。毅然地先开仓赈灾,然后才打报告。由于张须陀成功地稳住了后方,结果杨广破例地也没有加以追究。
史书称张须陀“有勇略”,即既勇敢而又有谋略,应当说是准确的。
换句话说,李密讲张须陀“有勇无谋”,则是很没根据的。
其二,李密“伏兵千余人”的做法,能否置张须陀于死地?
纵观张须陀的作战史,不但运动战和阵地战都能打,尤其是善于打突袭战、伏击战和遭遇战。特别在齐郡时与义军裴长才部的一仗,真可谓打得惊心动魄。
据《隋书》记载:裴长才、石子河等一共两万多人,突然来到齐郡城下,纵兵大肆抢掠。张须陀没时间集合人马,亲率五骑出城接战,“贼人”争先恐后地冲过来,把他们围了一层又一层,张须陀身上受了好几处伤,勇气却越加振奋。恰好城里援兵出来了,“贼人”稍稍退却了一点,张须陀指挥兵马再战,裴长才等终于败走。这一仗,可说把张须陀顽强剽悍,以少敌多,反败为胜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
再看荥阳之战,张须陀方面出动了整个兵团两万余人,而且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兵。瓦岗军方面人数多少,史书上没说,但从只能“分兵千余人”打埋伏来看,总数也不会太多。双方交战时,张须陀并没有骄傲轻敌,随便乱打,而是列成方阵前进(古代打仗,方阵是进攻,园阵是防御)。交手后,翟让是真败。到得大海寺,李密率领刚刚划归他临时领导的千把人冲出来,这对张须陀兵团久经战阵的两万正规军来说,真不啻是“苍蝇捋虎须”;与前述张须陀大战裴长才,五骑对两万的遭遇战相比,更显得十分“小儿科”。所以,要说主要就靠李密“伏兵千余人”这一招杀死的张须陀,实在缺乏必然性和说服力。
综上所述,李密的看法和做法其实都不很高明。“保证为您打败他”只不过是冒叫一声的大话而已。
“李密杀死了张须陀”,这实在是一个流传了一千多年的误会。
[b]究竟是谁杀死了张须陀[/b]
那么,究竟是谁杀死了张须陀呢?
张须陀毕竟是死于荥阳之战,联系到前面的分析,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李密“伏兵千余人”这点小小的力量冲出来后,强大的张须陀兵团竟然出人意料地发生了“兵败”的现象?而素以顽强剽悍著称的张须陀竟然无法扭转这种局面,直至自己“战死”呢?
我们从《隋书》中或许能找到一些线索。这本史书是唐初编纂,不仅距隋代时间最近,而且它的主编魏征本人早年就亲身参加过瓦岗军,因此最为可信。
查《隋书•李密传》,关于荥阳之战的记载基本与《资治通鉴》一样,但在李密伏兵出来后面有很重要的四个字:“须陀众溃”,就是张须陀兵团突然溃散了。
查《隋书•张须陀传》,对伏兵杀出后的情况有更详细一点的叙述(请读者原谅,因为这段很重要,又写得很好,我要当一下文抄公,照抄一段):
“(李)密与(翟)让合军围之,(张)须陀溃围辄出,左右不能尽出,须陀跃马复救之,来往数四,众皆败散,乃仰天叹曰:兵败如此,何面见天子呼?乃下马战死。”
篇幅不长,但写得非常生动(这正是我们中国史籍的特点),我们闭上眼睛,简直可以看到当时的情景:
李密的伏兵冲出来后,这点小把戏果然奈何不了张须陀,对于李密和翟让等的合围,他立即打破包围闪电般地冲了出去,并准备整顿队伍给对方以狠狠地打击。但令人吃惊的是,大部队竟然没有跟随他一同冲出包围。他来不及多想,一提缰绳,跃马又杀入了敌阵。然而更加令人吃惊的事情发生了,对于他不顾生死,力竭声嘶地来来往往救援和召唤部下,往日十分忠顺的部下此时不仅异常冷漠,而且纷纷趁机逃跑,甚至连最亲信的将领也不见了踪影。他焦急,他羞愧,他愤怒,他失望,他终于明白了:军心已去,他再也无法挽回这样的局面,他于是长叹一声,下马战死。
所以与其说是李密杀死了张须陀,不如说是“军心”杀死了张须陀。倘若不是整个部队已军心涣散,张须陀还能像大战裴长才那样整合兵马再战,那么惨败的很可能就是李密和翟让。
事实上,早在两年前的大业十年(公元614年), 张须陀率军到离齐郡数百里以外的下邳(音pī【批】;下邳郡,治所在今江苏宿迁县东南)攻打义军卢明月部时,张须陀兵团中就出现了无心作战的苗头。当张须陀问部下谁愿意埋伏起来袭击对方大营时,竟然出现了“众莫对”——没人应声的尴尬场面。最后还是秦叔宝、罗士信这两员最亲信的将领出来,才算勉强完成了任务。
到了大业十二年,特别是调荥阳作战以后,军心更加不稳。李密伏兵的出现,并不能给这支强悍的部队造成多大威胁,但却给早已无心作战的兵士们一个“众皆败散”——也就是大家开小差的机会和借口。张须陀正是看清了这一点,才会绝望地悲叹并下马战死。
[b]张须陀兵团的覆灭,是隋王朝覆灭的一个缩影
[/b]
类似张须陀荥阳之战的情况在历史上并不罕见。公元前202 年项羽的垓下之战和公元383年符坚的淝水之战都是很典型的例证。
过去读史书,曾想过这样一个“怪问题”——刘邦的部下多数并不是楚人,何以楚歌能唱得如此“纯正”,致使项羽的八千子弟兵以为刘邦已得楚地而“尽皆散去”?当然,有人考证,那时的楚歌,相当于今天的流行歌曲,几乎人人会唱。但是,倘若真是人人会唱,就不应当听到楚歌便以为刘邦已得楚地了。现在看来,其实是子弟兵们早已不愿再为霸王爷卖命,四面楚歌一响,管它像与不像,都更加勾起思乡之念,进而纷纷逃跑,造成项羽绝望之下的自刎乌江。
淝水之战也同样如此,晋军要求渡过江来决战并算不得什么好主意;符坚打算稍稍后撤一点,诱使晋军渡江,然后“半渡而击之”,也不见得绝对就是坏主意。关键在于符秦这支七拚八凑的队伍各怀鬼胎,有人一叫:“秦军败了”,管它是与不是,大家各自撒鸭子开溜,造成了符坚这支“百万大军”的风声鹤唳,土崩瓦解。
许多情况下,一方的失败并不一定因为对方的强大或高明,而往往却是由于己方的脆弱。正如一个大沙球,碰到一个小小的障碍就撞得粉碎,并不是对方特别坚韧,而是自己缺乏凝聚力。军心,就是一支军队的凝聚力。丧失了军心,军队势必就要打败仗。
军心,其实也就是民心的反映。这在实行兵农合一,寓兵于农的“府兵制”的隋代尤其如此。所谓“府兵”,就是隶属于一定军府的农家子弟。他们平日在家耕种按“均田制”授给的土地,农闲时由所在军府(杨广时称为鹰扬府,统领者称为鹰扬郎将)进行训练,根据国家安排,轮流到京师担任警卫或派遣出征。军府与地方官本不相统率,但在炀帝后期,由于各地义军蜂起,杨广遂命他们可以“会同进剿”。张须陀兵团的主要成分,应当就是齐郡的府兵。这从兵团副长官贾务本的身份正是统领军府的鹰扬郎将,可以得到清楚的证明。
齐郡,地处今山东、河北两省交界处。这一带,是隋炀帝杨广三次征伐高丽的重要基地。人民的兵役、力役负担最为沉重,大业七年、八年又连续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大起义的战鼓也首先在这里擂响。这里的府兵,既是家中的主要劳动力,又要经常与义军作战,还要自带衣甲、粮食和部分武器。为了维系军心和保持部队的作战能力,就必须有一定的时间让府兵回家种地和照顾家庭。关于张须陀与裴长才一仗的记载中,有两个地方很值得注意,一是裴等“突然来到城下,纵兵大肆抢掠”;二是张须陀“没时间集合人马,亲率五骑出城接战”。这里,曲折地透露了张须陀维系军心两个最重要的手段:一是以保卫家乡,抵御抢掠为己任;二是在作战间隙中,最大限度地让府兵们回家种地。为什么裴长才突然杀到城下时,张须陀身边只有五骑人马?其余的人到哪里去了?回家种地去了也。“长于抚驭”的张须陀当然还有许多别的办法,但最关键的还是这两条:一是以保卫家乡相号召,二是让大家尽可能有时间回家种地、照顾家庭。
然而,随着杨广的暴政越来越不得人心,一方面,起义如风起云涌,野火燎原;另一方面,府兵们却越来越无心与义军打仗。特别是兵团被调到远离家乡的荥阳作战,张须陀赖以维系军心最重要的两条也倾刻丧失殆尽。府兵中日益蔓延的厌战情绪,此时达到了顶点。事情已经发展到了这种地步:绝大多数将士一有机会就准备逃跑。李密伏兵的出现正好给他们提供了这样的机会,从而导致了张须陀兵团在荥阳之战中异乎寻常地“众皆败散”。所以,张须陀兵团的瓦解和张须陀本人之死,主要并不是由于李密的“高明”,而在于张须陀兵团自己军心、民心的丧失。应当承认,李密起了一定的作用,甚至是比较重要的作用,但在传统的认识中,这种作用显然是被夸大了。关于李密这个人,也有许多事情可以讲,作者今后将专文另述。
张须陀兵团的覆灭,也是隋王朝覆灭的一个缩影。其原因,则是若干年后,唐太宗李世民与名臣魏征在总结隋朝教训的几次谈话中看得比较清楚。他们说:过去的隋朝,统一天下,军队强大,三十余年间,声威远播万里。然而一旦被人民抛弃,天下全为别人所有,尊贵的君王死于“匹夫”(普通百姓)之手。李世民并深有感触地说:“诚可畏也(真是太可怕了)!” [/size]
2010-2-7 14:14
XM8
张须陀当然是名将,不过LZ觉得他比屈突通强在哪里?即使他比屈突通强,难道屈突通当不得“良将”二字吗?
2010-2-7 21:03
frederickjj
现在喜欢的悲情人物!也是以前历史书上的反面典型!进来留个名啊!
2010-2-8 00:12
伟君子
张须陀还不错,来护儿在演义里也没干啥吧,来护儿打仗也不错。
2010-2-9 13:54
张洋
隋唐演义里张须陀戏份不少(原著)
2010-2-11 10:32
野无闲
最近听单老的评书,里面没讲到这个人嘛。
2010-2-26 20:49
我意天下
想起了看过的一本以隋唐为背景的纠结小说,家园
里面的主角就是张须陀一手带出来的
2010-2-26 21:07
KYOKO
到底历史上的宇文成都有多厉害?多有名
只知道他杀死了杨广。。
2010-2-26 21:34
XM8
宇文成都是小说虚构人物吧?
2010-2-26 21:38
KYOKO
不是,历史上是隋的禁军将领,杀死了杨广
不知是不是隋唐小说把他拔高到隋唐第二勇将的位置的
2010-2-26 21:40
XM8
[quote]原帖由 [i]KYOKO[/i] 于 2010-2-26 21:38 发表
不是,历史上是隋的禁军将领,杀死了杨广
不知是不是隋唐小说把他拔高到隋唐第二勇将的位置的 [/quote]
能提供出处吗?
2010-2-26 22:01
KYOKO
[quote]原帖由 [i]XM8[/i] 于 2010-2-26 21:40 发表
能提供出处吗? [/quote]
灰常抱歉,记错了。词典上看到的,应该是宇文化及。。
宇文成都-炀帝猛将
[url=http://www.hudong.com/editsectionauth/%E5%AE%87%E6%96%87%E6%88%90%E9%83%BD/5][color=#0000ff] [/color][/url] [color=#0000ff] [/color] [url=http://www.hudong.com/wiki/%E5%AE%87%E6%96%87%E6%88%90%E9%83%BD#catalog][color=#800080] [/color][/url]
天下太平二十年后,[url=http://www.hudong.com/wiki/%E6%9D%A8%E5%9D%9A][color=#0000ff]杨坚[/color][/url]为次子晋王杨广杀害,杨广继位,是为隋炀帝。也是中国[url=http://www.hudong.com/wiki/%E5%8E%86%E5%8F%B2][color=#0000ff]历史[/color][/url]上著名的昏君、暴君。杨广登基当天,大隋开国的第一位元勋忠孝王伍建章即缟素骂殿,痛陈杨广弑父、谋宫、夺权、欺娘、戏妹、鸩兄等六大罪状,尽忠臣节,为[url=http://www.hudong.com/wiki/%E6%9D%A8%E5%B9%BF][color=#0000ff]杨广[/color][/url]杀害。由是,逼反了南阳关守将伍建章之子,天下第六条好汉伍云召;天下第五条好汉、伍云召的表哥伍天锡,引出了天下第四条好汉反王白天大王雄阔海。此时雄阔海正在长安卖艺,观察京师情况。但雄为人憨直,漏出了对昏君杨广不满的话语。此话恰被巡城的宇文成都听到,宇文成都怜念雄勇武憨直,只扯断了雄阔海号称天下除雄之外无人拉得开的神臂铁胎弓,策马而去。此时宇文成都受关于隋炀帝杨广的各种传言和杨广杀害伍建章事件影响,心中沉痛。只希望杨广勤修政道、重振大隋,那时再收拾各路英雄人心,共兴天下。
随后上国柱韩擒虎和麻叔谋奉命征剿[url=http://www.hudong.com/wiki/%E5%8D%97%E9%98%B3][color=#0000ff]南阳[/color][/url]。伍云召挺枪跃马,力斩隋将二十余员,韩擒虎上表求救。杨广派宇文成都前往亲征。宇文成都明知伍家枪法冠绝天下,但为了保住忠孝王伍建章子嗣的一脉香烟,不顾其父大奸臣宇文化及的恩威并施,兵困南阳时网开一面,放走了伍云召,留出日后收降的恩情。和伍天锡交情甚厚的雄阔海随即大举起义。天下第三条好汉少将军裴元庆早年曾杀散强盗救出宇文化及,奉调攻打瓦岗山前到宇文府暂住。宇文成都看到十几岁的裴元庆天生神力,竟使得动二百斤的梅花亮银锤,极为喜爱,只望日后共同报效大隋,教授给裴元庆绝技“尽命三锤”。宇文成都虽有勇有谋,却没有看出裴元庆为了抢夺他武将天下第一的金牌,已经包藏祸心。
不久,裴元庆全家遭[url=http://www.hudong.com/wiki/%E8%B4%AA%E5%AE%98][color=#0000ff]贪官[/color][/url]污吏临阵陷害,又被瓦岗山用计,乃反上了瓦岗山。之后为了看天下难得一见的扬州琼花,杨广不顾天下反王风起云涌,不惜倾举国之资,开挖龙池前往扬州的[url=http://www.hudong.com/wiki/%E6%B1%B4%E6%B2%B3][color=#0000ff]汴河[/color][/url]。并且启用了最奸佞无道的小人麻叔谋开挖运河,从而使天下反王更加蜂起。宇文成都分身无术,只得护驾南巡,保护在杨广身边。行至晋阳宫,因为宇文成都不与其同流合污,杨广竟要宇文成都和天生神力的天下第一条好汉晋阳李元霸双举镀金石狮子比力,以致当场吐血。
[url=http://tupian.hudong.com/a3_12_97_01300000203238122147972517730_jpg.html][img]http://a3.att.hudong.com/12/97/01300000203238122147972517730_s.jpg[/img][img]http://www.hudong.com/images/enlarge.gif[/img][/url][b]从后至前:李元霸宇文成都裴元庆[/b]
宇文成都洞查李氏一门必将造反,只想趁着李氏一门势力尚小及早剿灭,不顾内外交困、身负重伤,要求下场比武,终于不敌、一败涂地。杨广为收买李氏,竟要宇文成都向李元霸磕头酬谢不杀之恩,并将武将天下第一金牌拱手奉送李元霸。是为大隋历史撕扯扭曲的一幕。之后宇文成都念起大隋对他天高地厚之恩,不顾众将对他远离昏君、安身保命的良言相劝,苦尽愚忠,仍自护驾南巡。果然十八路反王会兵四明山,发动百万大军截杀杨广。雄阔海、伍云召、伍天锡三将齐出,迭杀[url=http://www.hudong.com/wiki/%E9%9A%8B%E6%9C%9D][color=#0000ff]隋朝[/color][/url]名将。值此危难关头,宇文成都挺身而出,以重伤之躯会战雄阔海、伍云召、伍天锡三将,战到三十合战平了雄、武三将,技压当场、不分胜败。运河龙舟上隋朝靠山王、老将军杨林为了振作连连失利的隋军士气,命令三军擂鼓助阵。宇文成都舍身报国,不惜同归于尽,以右腿负伤换得斩伤伍云召右臂。四将骤分,宇文成都撕战袍、裹枪伤,横刀立马。雄阔海、伍天锡双战不是宇文成都敌手,三将败北,隋军得胜,欢呼声震动天地。宇文成都原想乘胜收兵,这时裴元庆却出马来战。
[url=http://www.hudong.com/wiki/%E8%A3%B4%E5%85%83%E5%BA%86][color=#0000ff]裴元庆[/color][/url]为夺武将天下第一名号,此时已翻脸无情,欲斩宇文成都落马。宇文成都为保圣驾,也出马走到阵前。裴元庆为宇文成都英名及英雄气概所摄,上手就用了“尽命三锤”。宇文成都终于败北,勉强退上龙舟,再度呕血。和大奸臣宇文化及不共戴天的靠山王杨林闻讯急忙赶来探视,见到宇文成都惨状,为之放声痛哭。
宇文成都说自己只是急怒攻心,身体并无大碍,[url=http://www.hudong.com/wiki/%E5%AE%89%E5%AE%9A][color=#0000ff]安定[/color][/url]了[url=http://www.hudong.com/wiki/%E6%9D%A8%E6%9E%97][color=#0000ff]杨林[/color][/url]。其实自那时起,武将天下第一的宇文成都已死,只剩下身患呕血之症、苦尽愚忠的名将宇文成都。
宇文成都-魂归扬州 [url=http://www.hudong.com/editsectionauth/%E5%AE%87%E6%96%87%E6%88%90%E9%83%BD/7][color=#0000ff] [/color][/url] [color=#0000ff] [/color] [url=http://www.hudong.com/wiki/%E5%AE%87%E6%96%87%E6%88%90%E9%83%BD#catalog][color=#800080] [/color][/url]
奈何[color=#0000ff]瓦岗山[/color]早有串通的李元霸横扫了四明山,杨广平安到达扬州。几乎没有受多大损失的各路反王从四明山突围逃走后,开始横扫各地的隋军据点,李元霸一族也同时造反。重伤的宇文成都无力远顾,眼睁睁的看着隋朝的土地大片大片陷落。这一时期内,属于隋朝的天下第十条好汉四宝将尚师徒(按照《兴唐传》的说法,四宝将尚师徒的盔、甲、枪、马四宝中,头上盔是夜明盔,夜间交战,盔上宝珠耀人双眼;身上甲是柳叶绵竹铠,刀、枪不入;手中枪是金纂提炉枪,枪中有眼,插入地下后能够汲取地下水;跨下马是“虎类豹”宝马,声如虎、豹,万马皆惊。)、第十一条好汉八马将(号称“横推八马倒、倒拽九牛回。”,形容力大。)新文礼先后阵亡。大隋一方的好汉已只剩天下第八条好汉杨林、宇文成都和天下第十二条好汉金刀将左天成,以及叛变过来的伍天锡。扬州的琼花[url=http://www.hudong.com/wiki/%E6%9D%A8%E5%B9%BF][color=#0000ff]杨广[/color][/url]是看到了,那也演成了大隋和各路起义军的最后大决战。这时杨林已知宇文成都身有重伤,难以再上马临敌。今后万一扬州短时间内不保,能不能突围都成问题。老将军忍叹息、更无语、抛头颅、洒热血,亲自部署扬州围网,会猎天下反王。扬州比武夺玉玺之战遂爆发。在此危难关头,宇文成都虽身有重伤,仍然披挂上阵,准备为护主圣驾拼死再战。左天成、伍天锡也均准备死战。比武夺玺时,宇文成都到场压阵。众反王虽然知道他身有重伤,但不久前会兵四明山时其以重伤之躯力战四杰始败,今日出马,英雄气概震摄千军,无人敢向前抢夺玉玺。一场恶战。
[url=http://tupian.hudong.com/a2_05_92_01300000203238122172923880600_jpg.html][img]http://a2.att.hudong.com/05/92/01300000203238122172923880600_s.jpg[/img][img]http://www.hudong.com/images/enlarge.gif[/img][/url][b]天宝大将宇文成都[/b]
裴元庆、[url=http://www.hudong.com/wiki/%E9%9B%84%E9%98%94%E6%B5%B7][color=#0000ff]雄阔海[/color][/url]、[url=http://www.hudong.com/wiki/%E4%BC%8D%E4%BA%91%E5%8F%AC][color=#0000ff]伍云召[/color][/url]、[url=http://www.hudong.com/wiki/%E4%BC%8D%E5%A4%A9%E9%94%A1][color=#0000ff]伍天锡[/color][/url]、左天成先后阵亡。终于天亡大隋,[url=http://www.hudong.com/wiki/%E6%9D%8E%E6%B8%8A][color=#0000ff]李渊[/color][/url](李元霸之父)一党识破杨林毒计,反王冲透重围。杨林于劫羊岭兵败,自杀殉国。宇文成都护驾突围,正遇专门为杀其而来的李元霸。宇文成都为救圣驾,不顾众将异议,不惜以一命换一命,自己单骑出马,掩护杨广化妆士兵脱逃。李元霸摄于宇文成都的英雄气象,命金锤小太保秦用出马,意在收服。宇文成都英名所播,令天下第二勇的秦用丧胆。宇文成都其实是为救圣驾勉强战够十合,终于技压当场,破了胆怯的秦用的绝招撒手双锤,力斩强敌落马。见此,李元霸明白了宇文成都杀身报国的决心,仍想留住宇文成都性命。其兄李世民、其姐夫柴绍一定要杀,李元霸遂振锤出马,还是面对面的对宇文成都做了最后劝降,宇文成都笑答:“国事千钧重,头颅一掷轻。”英雄远去。
后[url=http://www.hudong.com/wiki/%E6%9D%8E%E5%85%83%E9%9C%B8][color=#0000ff]李元霸[/color][/url]率部攻打潼关,长安的隋炀帝之孙代王[url=http://www.hudong.com/wiki/%E6%9D%A8%E4%BE%91][color=#0000ff]杨侑[/color][/url]亲自前往潼关宇文成都之师鱼俱罗处求救。鱼俱罗是大隋朝开国九老之六,曾经官拜大都督之职,当年为躲避隋炀帝迫害而辞官出走、归老泉林,这一年已经年近八旬。然而见到代王求救,鱼俱罗终于还是忍不住一腔无声血、两朝老臣心,洒泪出山,会战天下第一条好汉李元霸。开国元勋的鱼俱罗果然名不虚传,使转马刀以计取胜,力斩李元霸落马,然而鱼俱罗也中了李元霸之兄李世民的冷箭身亡,[url=http://www.hudong.com/wiki/%E6%BD%BC%E5%85%B3][color=#0000ff]潼关[/color][/url]、[url=http://www.hudong.com/wiki/%E9%95%BF%E5%AE%89][color=#0000ff]长安[/color][/url]先后陷落。不足半年后,隋亡。
不久,大唐平定天下各路诸侯,开创盛唐289年的基业。
=======================
虽然是小说里的人物,以上还说得像模像样的
2010-2-27 08:43
吴下小蒙
宇文成都的原形出处其实就是宇文化及的弟弟宇文士及,
宇文士及是杨广的女婿,
宇文化及称帝时将士及封为“蜀王”,这就是成都的由来。
宇文士及的结局是最后投靠了李渊,成为了李世民的妹婿。
2010-2-27 17:40
贾芸
宇文化及、宇文智及和骁果军的统领发动政变杀死隋炀帝,由于宇文士及是隋炀帝的女婿,没有告诉他。
宇文士及和虞世南有点类似,在隋末名气不错,都在唐朝做了官,他们都有名声很差,没有活到唐代的兄弟.
2010-2-27 21:24
吴下小蒙
其实宇文士及和李世民也有相同之处就是他们都比自己的大哥优秀。
(历史上宇文化及是个执绔子弟)
不过宇文士及没有争家族世子之位,结果除了他投靠了唐安然无恙之外,其它宇文家族成员都和宇文化及陪葬了。
(宇文士及可是劝说李渊起兵反隋的其中之一。)
可能是同病相怜和警惕而让士及成为了李世民的心腹吧。
2010-2-28 11:31
付昭霄
既然这么能耐,为什么又被演绎河蟹了呢?:hz1031:
2010-3-14 14:52
张洋
隋唐演义里面真的有张须陀(楮人获版的,不是说唐,也不是评书)话说屈突盖和屈突通才冤,本来是大隋的猛将(宁食三斗艾,莫碰屈突盖,宁食三斗葱,莫逢屈突通,出自《隋书屈突通传》,在说唐里被改成瓦岗的偏将,连八彪都挤不进去
2010-3-14 15:19
佛山黄师傅
回复 #1 神灵风 的帖子
张须陀是隋末的一员名将,唐初名将秦叔宝、程知节、罗士信都曾是他的手下。可惜他死的比较早,同时死的也不值得,所以很多人都忽略了他。如果他在《兴唐传》等小说评书上能一展头脚的话,说不定武力排名也能排在秦琼之前呢。
2010-3-19 23:43
我爱兔兔
秦琼原来也不过是张手下的小将而已~屈突通凌烟阁功臣之一啊~
2010-10-9 20:52
瓯越子龙
可惜了张须陀啊,其实我觉得应该是张须陀厌倦了反复的镇压起义才觉得死了一了百了的
2010-10-9 22:38
KYOKO
可能是死得太早了,当时各路英雄还没出世,没必要把他写得太高大。。
2010-10-10 21:47
吃饭猛喷罗大傻
这个名将不败则已,一败即死
2010-10-11 00:14
q376891475
:hz1024::hz1024:
2010-10-14 12:04
杨少凡
感觉此人与明末名将曹文诏酷类,都是在王朝末年提一旅之师,经百战而不败,最后一败而亡。
不过仅凭“分兵千余人”设伏而断定瓦岗军人数不多,有失武断,要知道伏击战最重要的是隐蔽,而人数多了更易暴露,所以选择的都是精兵,人数也不必太多。以古代那种指挥反应能力,只要事出突然,伏兵出击方向出敌意料,足以让敌军崩溃。
马略带六万大军与条顿人交手的时候,交给副将马尔克卢斯埋伏在敌后丛林里的精兵也不过四千,但他们的出击决定性地粉碎了条顿人那正面几万罗马军无法撼动的阵线。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杨少凡 于 2010-10-14 12:11 编辑 [/i]][/color]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