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炎黄春秋 » 背嵬军在平地上怎么能够破金兵铁骑上万!


2010-1-29 14:47 cocohwang
背嵬军在平地上怎么能够破金兵铁骑上万!

请教是怎样一种破敌的方式,以步兵就能战胜多倍于自己的精锐骑兵。

2010-1-29 15:07 岳光寒
“初,兀术有劲军,皆重铠,贯以韦索,三人为联,号‘拐子马’,官军不能当。是役也,以万五千骑来,飞戒步卒以麻札刀入阵,勿仰视,第斫马足。拐子马相连,一马仆,二马不能行,官军奋击,遂大败之。兀术大恸曰:‘自海上起兵,皆以此胜,今已矣!’’”


背嵬军其实骑兵步兵都有。

2010-1-29 17:43 XM8
岳飞的背嵬军是以骑兵为主力的,当然也有部分步兵。

只要步兵军纪严明,骑兵硬冲步兵方阵,基本上都是找死。(如果双方存在一些特殊技术上的等等特殊情况需要特殊对待)

2010-1-29 21:50 宇文
[quote]原帖由 [i]XM8[/i] 于 2010-1-29 17:43 发表


只要步兵军纪严明,骑兵硬冲步兵方阵,基本上都是找死 [/quote]

照这样算,铁木真时期蒙古人早该死光光了

骑兵冲锋起来,强大的冲击力,岂是步兵所能阻挡的?
再说,骑兵可以打来去如风的运动战,又何必硬冲你的方阵


根据学者王曾瑜考证,岳飞的岳家军鼎盛时期约有十万人,分为十二军,平均每军八千余人。背嵬军有(重)骑兵八千和步兵数千。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宇文 于 2010-1-29 21:53 编辑 [/i]][/color]

2010-1-29 21:59 XM8
[quote]原帖由 [i]宇文[/i] 于 2010-1-29 21:50 发表


照这样算,铁木真时期蒙古人早该死光光了

骑兵冲锋起来,强大的冲击力,岂是步兵所能阻挡的?
再说,骑兵可以打来去如风的运动战,又何必硬冲你的方阵
赤壁里的乌龟王八阵只能出于电影的想象,真那样打 ... [/quote]
铁木真很喜欢硬冲敌人的步兵方阵吗?我怎么记得正相反呢?
骑兵冲锋起来,强大的冲击力,为什么步兵不能阻挡?步兵能阻挡的例子不少啊。
骑兵对付步兵当然应该发挥他们机动性上的优势,至于该不该硬冲,那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过显然郾城大战时,金人没有在这方面下多大功夫,开战后,基本上就是双方硬抗。
我提到赤壁了吗?

2010-1-30 07:14 jxst539246
重骑硬冲步兵方阵 要看最前面的长枪兵能不能顶得住
如果顶得住前面骑兵就会被己方骑兵撞上 死的更惨
要是顶不住 骑兵就会直接冲散步兵方阵 没有结阵的步兵只是骑兵眼中的一盘小菜

2010-2-1 00:53 小贩
如果死活不退,阵型正确。
一人换一骑,一骑比一人貴多了……

骑兵强在机动力……高速行进的汽车可以让一个石头顶翻……

玄幻骑士小说看多了吧?重骑士把城墙冲个洞?骑兵撞翻一个人或两个人,失去速度后,就该挨捅了

拿骑兵去撞步兵方阵……,宋江打法?

2010-2-1 06:00 無當飛軍
這是個疑點 或許 兀朮在睡吧 個人覺得 普通士兵當不了拐子馬
背蒐當的住就不錯了 居然以一黨十 有完岳傳都知道 劇情有說
兀朮帶200萬殺到中原來 12萬當住200萬 以一黨十七

2010-2-1 12:26 robinyaogo
回复 #4 宇文 的帖子

蒙古的骑兵正是因为不硬冲才可以打遍欧洲无敌的。
骑兵最强大的正是其机动性。

2010-2-1 13:45 关毛
楼上有提赤壁王八阵的,呵呵

王八阵的原型其实就是岳飞同时代活跃在川陕的吴家军经常使用的叠阵法,实用不实用,看看吴家军的战绩就知道了

2010-2-1 13:47 关毛
步兵骑兵哪个厉害,这样的讨论本来就没有意义。古代人打仗又不是玩帝国时代,况且就是玩帝国时代你都得步骑配合,哪有搞清一色游行队伍的。

2010-2-1 19:26 XM8
叠阵法主要靠强弓劲弩,并不怎么依赖盾牌,吴璘在介绍它时,甚至都没有提到盾牌。我在看来叠阵应该归于偃月阵一类。

2010-2-10 12:57 Chaos36
蒙古骑兵很灵活,善于骑射!!!!!!

2010-4-18 12:56 user805
蒙古骑兵不是在后来有一种武器叫索马绳嘛
专门拿来套重装骑兵的马脚的
套下来一个骑士掉到地上基本上就半残了~

2010-4-30 14:07 飒露紫
一个骑兵对一个步兵,谁赢的几率大呢

2010-4-30 14:24 KYOKO
回复 #15 飒露紫 的帖子

枪兵克骑兵

2010-4-30 20:37 叡德
拐子馬應該是輕騎兵吧,是用來包抄側翼的
正面衝擊的應該是鉄浮屠吧

2010-4-30 20:42 yllly
骑兵的最大 优势不就是 机动性么..

2011-5-6 22:50 159951123
个人认为,骑兵战术的长处不在于冲锋,在于侧击和长途奔袭

2011-5-6 22:51 159951123
回复 #17 叡德 的帖子

拐子马是重甲骑兵

2011-5-7 02:17 苍穹葬月
我很赞同那个骑兵硬冲有素质的步兵阵是找死的说法

但是实际上呢,前提条件是步兵阵要有素质,并且骑兵队的人都是傻子。

2011-5-9 07:32 小兵1234
[quote]原帖由 [i]苍穹葬月[/i] 于 2011-5-7 02:17 发表
我很赞同那个骑兵硬冲有素质的步兵阵是找死的说法

但是实际上呢,前提条件是步兵阵要有素质,并且骑兵队的人都是傻子。 [/quote]
那如果是西方的重騎兵耶?
你看他們用的騎士槍。

步兵陣強悍在於人多,如果雙方人數差不多時,步兵陣怎麼可能在平地上剋制騎兵。
回到主題,因為背嵬军是重騎兵與步兵的結合。

拐子馬是重騎沒錯(但看要跟誰比裝備,如果是跟漢武帝時期的漢人騎兵,那就算輕騎;如果是跟西方騎士比,就更不用說了,康熙皇帝曾言女真人沒有穿重甲上陣的習慣),鉄浮屠才是正面衝擊的主力。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小兵1234 于 2011-5-9 07:39 编辑 [/i]][/color]

2011-5-9 07:35 小兵1234
[quote]原帖由 [i]無當飛軍[/i] 于 2010-2-1 06:00 发表
這是個疑點 或許 兀朮在睡吧 個人覺得 普通士兵當不了拐子馬
背蒐當的住就不錯了 居然以一黨十 有完岳傳都知道 劇情有說
兀朮帶200萬殺到中原來 12萬當住200萬 以一黨十七 [/quote]
200萬兵力,金國怎麼可能有?
灌水的太離譜了。

2011-5-9 10:35 XM8
[quote]原帖由 [i]小兵1234[/i] 于 2011-5-9 07:32 发表

那如果是西方的重騎兵耶?
你看他們用的騎士槍。

步兵陣強悍在於人多,如果雙方人數差不多時,步兵陣怎麼可能在平地上剋制騎兵。
回到主題,因為背嵬军是重騎兵與步兵的結合。

拐子馬是重騎沒錯(但看要 ... [/quote]
了解一下宋金交战史自然就知道该怎么打了。

汉武帝时具装就算有,也只是刚刚出现,跟后世没法比。至于拐子马、铁浮屠,金国没有这些兵种。都是宋人自己起的。

2011-5-11 19:57 小兵1234
[quote]原帖由 [i]XM8[/i] 于 2011-5-9 10:35 发表

了解一下宋金交战史自然就知道该怎么打了。

汉武帝时具装就算有,也只是刚刚出现,跟后世没法比。至于拐子马、铁浮屠,金国没有这些兵种。都是宋人自己起的。 [/quote]
是宋人起的沒錯。
另外我想就算是铁浮屠也不太可能是重甲騎兵吧?

2011-5-11 20:25 马岱
纯步兵对骑兵的劣势是机动力相差大,战与退皆在骑兵,纯步兵只能被动防御,而战果的取得很大程度是在追击过程中,所以一定要配备骑兵追击。

2011-5-11 22:37 XM8
[quote]原帖由 [i]小兵1234[/i] 于 2011-5-11 19:57 发表

是宋人起的沒錯。
另外我想就算是铁浮屠也不太可能是重甲騎兵吧? [/quote]
我一直认为顺昌大捷中的铁浮屠是重步兵。

2011-5-11 22:40 KYOKO
还是不清楚冷兵器时代野战是咋样的,就两队人手持长矛冲上去一顿砍杀??

2011-5-11 22:42 wwwind
步兵能克制骑兵,关键是火力。冷兵器需要、强弓强弩。火器时代么,看到肩扛发射的穿甲弹把坦克搞玩完了。

2011-5-11 22:51 XM8
[quote]原帖由 [i]KYOKO[/i] 于 2011-5-11 22:40 发表
还是不清楚冷兵器时代野战是咋样的,就两队人手持长矛冲上去一顿砍杀?? [/quote]
可以去看李靖、戚继光写的书,他们的书和中国历史上主流兵书偏哲学方法论不同,他们偏具体战术。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XM8 于 2011-5-11 22:52 编辑 [/i]][/color]

2011-5-12 09:03 小兵1234
[quote]原帖由 [i]XM8[/i] 于 2011-5-11 22:51 发表

可以去看李靖、戚继光写的书,他们的书和中国历史上主流兵书偏哲学方法论不同,他们偏具体战术。 [/quote]
戚家军部份,因为主要对手是倭寇(别被名字误导了,其实汉人反而占多数),但他们主要武器是来自日本的武士刀,敌人单兵作战杀伤力很强,所以才以具体战阵克制。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小兵1234 于 2011-5-12 09:15 编辑 [/i]][/color]

2011-5-12 09:06 小兵1234
[quote]原帖由 [i]XM8[/i] 于 2011-5-11 22:37 发表

我一直认为顺昌大捷中的铁浮屠是重步兵。 [/quote]
很新颖特别的想法,而且仔细思量也不无可能。
不过还是蛮好奇X大的想法线索是什么?:hz1046:

2011-5-12 09:09 小兵1234
[quote]原帖由 [i]马岱[/i] 于 2011-5-11 20:25 发表
纯步兵对骑兵的劣势是机动力相差大,战与退皆在骑兵,纯步兵只能被动防御,而战果的取得很大程度是在追击过程中,所以一定要配备骑兵追击。 [/quote]
所以步兵适合占领、攻城跟防守。
野战时,骑兵力量有相当优势。

2011-5-12 09:15 小兵1234
[quote]原帖由 [i]wwwind[/i] 于 2011-5-11 22:42 发表
步兵能克制骑兵,关键是火力。冷兵器需要、强弓强弩。火器时代么,看到肩扛发射的穿甲弹把坦克搞玩完了。 [/quote]
没错,明成祖清君侧(其实是造反)时,北军于战争中后期最大的阻力,不正是火器跟弓弩构成的严密阵势吗。
骑兵面对拥有火力支援的步兵方阵,正面冲突是真的送死。
不过话又说回头,打不过逃的了啊。

2011-5-12 10:06 XM8
[quote]原帖由 [i]小兵1234[/i] 于 2011-5-12 09:03 发表

戚家军部份,因为主要对手是倭寇(别被名字误导了,其实汉人反而占多数),但他们主要武器是来自日本的武士刀,敌人单兵作战杀伤力很强,所以才以具体战阵克制。 [/quote]
阵法是非常关键的,先不谈克制问题,军队作为一个树状结构组织,必然要分成一块一块配合作战。

铁浮屠的问题,顺昌有两篇第一手资料
杨汝翼说:四太子披白袍,甲马,往来指呼,以渠自将牙兵三千策应,皆重铠全装。虏号铁浮图,又号扢叉千户。其精锐特甚。自用兵以来,所向无前,至是,亦为官军杀伤。先以枪揭去其兜牟,即用刀斧斫臂,至有以手捽扯者。

汪若海说:其所将攻城士卒号铁浮屠,又曰铁塔兵,被两重铁兜牟,周匝皆缀长檐,其下乃有毡枕。三人为伍,以皮索相连。后用拒子马,人进一步,移马子一 步,示不反顾。

根据杨汝翼的说法,可知所谓的“铁浮屠”的原型是一支近卫重骑兵部队,但是要注意杨没有提他们的战法。

根据汪若海提供的金兵战法是一种典型的重步兵战术。

根据之前金兵在川陕进行山地作战时曾经用过重骑兵下马作战,用索具相互连接后攻坚的记录。

综合三者,很容易就能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为了攻城,金军重骑兵下马作战,现在人们概念里的铁浮屠兵种是重骑兵下马改装后的重步兵。

2011-5-12 14:10 34370421
蒙古人最擅长的不是刀枪,而是弓箭,攻击开始前在射箭,攻击期间在射箭,战后追击或者撤退还是在射箭,欧洲人就是这样被玩死的,不然以欧洲士兵强壮的体魄和重骑兵的传统,硬拼不会输给蒙古人的

2011-5-12 14:29 XM8
蒙古人擅长骑射是不错了,不过中世纪的欧洲人身板也不怎么样,蒙古西征时他们的重骑兵还不是那种铁皮罐头。

2011-5-13 15:45 小兵1234
[quote]原帖由 [i]XM8[/i] 于 2011-5-12 14:29 发表
蒙古人擅长骑射是不错了,不过中世纪的欧洲人身板也不怎么样,蒙古西征时他们的重骑兵还不是那种铁皮罐头。 [/quote]
不過高加索人種體魄多少勝過我們黃種人些吧。
縱然不是騎士重甲,但習慣以輕騎作戰的蒙古人,要是硬碰硬,勝負還是未知。

2011-5-13 15:49 小兵1234
[quote]原帖由 [i]XM8[/i] 于 2011-5-12 10:06 发表

阵法是非常关键的,先不谈克制问题,军队作为一个树状结构组织,必然要分成一块一块配合作战。

铁浮屠的问题,顺昌有两篇第一手资料
杨汝翼说:四太子披白袍,甲马,往来指呼,以渠自将牙兵三千策应,皆重 ... [/quote]
有理。
不過由此說來,鐵浮屠人數應該有限。
如果女真族真的自古無重甲上陣的傳統,那麼重裝騎兵有可能是相當於完顏一族自的羽林軍或親衛隊的精銳或禁軍。

2011-5-13 16:03 XM8
[quote]原帖由 [i]小兵1234[/i] 于 2011-5-13 15:45 发表

不過高加索人種體魄多少勝過我們黃種人些吧。
縱然不是騎士重甲,但習慣以輕騎作戰的蒙古人,要是硬碰硬,勝負還是未知。 [/quote]
硬碰硬本来就是胜负难测的

2011-5-13 16:04 zidaneluo
[quote]原帖由 [i]KYOKO[/i] 于 2011-5-11 22:40 发表
还是不清楚冷兵器时代野战是咋样的,就两队人手持长矛冲上去一顿砍杀?? [/quote]
转个通俗易懂的科普贴
[quote]古人是怎样打仗的
  
  大家过年好!有位网友问到古代是怎么打仗的?我觉得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不解决就不能正确解读古代战争,所以我今天专门用这个帖子来说一说。
  
  在很多电视、小说、评书、戏曲中,大家看到的战争场面,都是两军整齐地列队,大将出来单挑独斗,一旦失败就全军溃散,这种戏剧化的过程当然是不对的。而不分青红皂白,将领与士兵混在一起乱哄哄地打成一片,同样也是不对的。
  
  在冷兵器主宰战场的古代,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有三个:帅、兵、将。
  
  “帅”是决定胜负的关键。我这里所说的“帅”,并不仅是“元帅”,对大战而言,“帅”可能是皇帝,对小战而言,“帅”可能是校尉,当然,也可能是谋臣,就是诸葛亮那一类人物,总之,一个正确的指挥者是每个战役都必不可少的。他针对敌我双方的兵力、作战能力、补给状况、天时地理等等,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并最终决定这一仗该怎么打。就拿大唐的统一战争来说,李世民就采用过许多不同的战略,比如刚讲过的柏壁战役,采用的是敌疲我打,后发制人的战略,而下面将讲到的洛阳—虎牢战役,则采取围城打援的战略,其后的五陇坂战役,又采用了反间计,等等。在冷兵器时代,战场的指挥没有现在这样方便,战略方针一旦确立,中途更改的可能性极小,一旦失误,往往就满盘皆输,所以“帅”是最重要的。在前面的一些战役中,我们可以看出,徐茂公的武艺远远不敌秦叔宝,但他的军功却比秦叔宝大,在凌烟阁功臣的排名也高于秦,就是因为他是属于“帅”的将领,精于谋略。
  
  战略方针一旦确立,就需要“兵”和“将”来一刀一枪地把它变为现实。其中,“兵”是战场作战的主力。我们常常会听评书中说到“阵”,其实,“阵”就是“兵”在作战中采取的作战方法,它并不神奇,却简单有效,可以把单个的“兵”变成强大的作战能力。举个例子: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军人拼刺刀的能力很强,近战肉搏时八路军伤亡很大,后来八路军总结经验,创造出了三角阵,就是把班细划为战斗小组,每组三人,肉搏时,三人为一个攻击集团,背靠背拼杀,结果不仅提高了战斗力,还大大降低了伤亡率——一个最简单的“阵”,作用竟如此之大。
  
  正因为如此,“阵”就成为古代作战的主要方式。在古代,不仅单兵与单兵之间有许多不同的作战配合模式,小队与小队、营与营、射手与盾牌手、马队与步兵之间,也有许多作战模式,这些模式都是前人在长期作战中积累下来的、行之有效的经验,在各种版本的兵书中,主要内容就是“阵法”,这些模式告诉人们在不同的环境下、面对不同的对手、执行不同的作战任务时,如何交替掩护进行进攻,如何井然有序地撤退,等等,士兵们在平时的训练中,除了练习武功外,很多时间都是在演练各种阵形的变化,一支训练有素、能熟练运用各种阵形的军队的确是可以以一当十,以一当百的。
  
  [b]所以,古代打仗,并不是大家“排排坐”,等着大将们单挑,也不是像电视中那样,呐喊着蜂拥而上,而是整齐地,有秩序地向前发动集团冲锋,弓箭、盾牌、骑兵、步兵……交替出阵,互相掩护,如果是大规模阵地战的话,进攻往往是波浪形的:第一批大将率领军队,以一定的阵式向敌方发动冲锋,其他战将则整齐地列阵于其后。战场拼杀时体力消耗很大,所以,当攻击到一段时间以后,第一批将领会带兵后撤休整,第一个作战回合就结束了,第二批将领率部队再发起下一轮攻击,如此循环往复,直到敌人被大量消耗,不能组织有效的抵抗时,全军就将发动总攻击,一举歼灭敌人。[/b]  
  由于“阵”是“兵”在战场上作战的主要形式,所以在大家熟知的成语中,与“阵”有关的比比皆是:战前谋划叫“排兵布阵”,打仗叫“冲锋陷阵”,抵抗不住时就“阵脚大乱”,失败了就是“败下阵来”……
  
  搞清楚了古代“兵”的作战方式,那么“将”的作用就很容易理解了。“将”就是在平时指挥“兵”进行有效训练,在战场上灵活使用不同阵形指挥“兵”打击敌人的人。所以,一个将领必须熟读兵书,熟知各种阵法的变化,还要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对“阵”在战场的运用效果有切实的体会。评判将领好坏,主要指标也是两个:一是治军有方,这里主要是指训练必须有成效,而不仅仅是纪律严明,多做好事等等,军队是用来打仗的,所以训练成绩是最主要的;二是战场上沉着冷静灵活多变的指挥才能,这种才能在战场上的表现就是四个字:“布阵”、“破阵”。
  
  “布阵”我不多说,大家一想就明白,“破阵”的意思则是要想办法瓦解敌军将领对部队的有效指挥,使敌方不能形成有效的阵形。古代战场上没有现代化的通讯工具,往来的传令兵也往往会被击杀,在嘈杂纷乱的环境下,指挥阵形变化的工具主要就是鼓、锣、旗帜,所以从帅到很小的军官,都有各自不同的旗帜,指挥全军的旗帜总是很多,很鲜明,并围绕在主将的身边(京剧里直接背在背上了),如果能一直杀入敌阵的中心,夺取军旗,甚至斩杀主将,就可以完全瓦解敌军“阵”的作用,使敌人成为单兵作战的散沙,直至完全溃败。
  
  “破阵”几乎是猛将们专有的特权。在战场上,猛将的作用并不是比别人多杀几个敌兵,而是在最骁勇的亲兵和卫队的掩护下,直接向敌人的主将发起攻击,他们体力过人,武艺超群,一般敌兵和将校都无法匹敌,因此最有可能撕开层层的保护屏障,杀入敌人的心脏,直接挑战敌方主将,这个任务非常危险,不过一旦得手,就为最后的胜利铺平了道路。根据史料记载,唐军中最擅长这一手的,就是我们都喜欢的秦叔宝将军,面对敌军的骁将,他“跃马负枪而进,必刺之万众之中,人马辟易"。在虎牢战役中,唐军与窦建德军打成胶着状态,秦叔宝就从正面一直杀到敌军的背后,然后展开携带的唐军军旗,掉过头又杀回来,敌人以为被包围了,立刻阵脚大乱,唐军趁势进攻,取得了最后的胜利,秦叔宝也因此立下卓越的战功。
  
  所以,帅才、猛将、训练有素的军队,就是战争胜利的基本要素,“对阵”是基本的作战方式,对李世民来讲,既有包括他在内的徐茂功、屈突通、殷开山等“帅”将,又有尉迟敬德、秦叔宝、罗士信、程咬金、翟长孙、秦武通等骁勇无比的猛将,再加上久经战阵的军队,完成统一全国的伟业应该是理所当然的事情。[/quote]

2011-5-13 16:08 XM8
[quote]原帖由 [i]小兵1234[/i] 于 2011-5-13 15:49 发表

有理。
不過由此說來,鐵浮屠人數應該有限。
如果女真族真的自古無重甲上陣的傳統,那麼重裝騎兵有可能是相當於完顏一族自的羽林軍或親衛隊的精銳或禁軍。 [/quote]
“女真族自古無重甲上陣的傳統”
这段话是怎么来的啊?

当然铁浮屠确实数量很少。

2011-5-13 17:37 小兵1234
回复 #42 XM8 的帖子

我記得好像是清朝時康熙帝説的,反駁當時對岳飛戰果的誇張,出處還要找一下(抱歉,應該先找到原文再回)。

2011-5-13 18:45 XM8
我知道乾隆评价过,但是康熙还不太清楚。

2011-5-13 20:01 zidaneluo
为配合前面的科普贴,就以唐燕河阳之战为例来说明(这场战役史书写得相当精彩,索性多写点):

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九月,史思明占领洛阳后,驻军于河阳南面,与退守河阳的李光弼军相持。河阳有三城,南城、北城筑于黄河南北岸边,中洋城筑于河中沙洲上,三城以河阳浮桥相连。

[b]一、试探阶段[/b]
[color=blue](一)单挑战[/color]
十月,史思明率军攻河阳,派骁将刘龙仙至城下挑战。李光弼坐镇南城指挥,命裨将白孝德出战。白孝德挟二矛,策马横渡,击斩刘龙仙,余众大骇不敢进。
[color=blue](二)攻心战[/color]
史思明有良马千余匹,每天放至黄河南水岸边洗浴,循环不休,以显示马匹之多,企图吓唬唐军。李光弼下令挑选牝马(母马)500匹,将其马驹留在城内,待燕军马匹放至南岸水边,就将黄河北岸牝马全部赶出,牝马留恋在城里的小马驹,嘶叫不已,史军战马都是牡马(公马),听见嘶叫,全部渡过黄河跑到北岸,为唐军所获。

[b]二、侧面交锋[/b]
[color=blue](三)水上攻防[/color]
史思明一计不成又生二计,纠集战船数百艘,置火船于前,欲乘流烧毁河阳桥,隔断三城之间的联系。李光弼以数百艘绑有铁叉的长竿叉船迎战,船不得近,又在桥上发炮石,使史军船只自焚或被击沉。
[color=blue](四)粮道之谋与斩首行动[/color]
史思明又想断绝唐军粮道,派兵至河清(河阳西),李光弼亲自率军至野水渡防御。史思明断粮不成,认为李光弼只长于守城,不善野战,便派骁将李日越率骑兵500于夜间前去劫营擒李光弼,企图实施斩首行动。而李光弼神机妙算,天黑以后,只留部将雍希颢率兵千人守栅,自己则悄然返回河阳,并且对他说:“燕将高庭晖,李日越、喻文景三个是万人敌,史思明一定会派其中一人带兵劫我,他们来了你不要出战;如果他们投降就带来见我。”诸将不信,暗自发笑。李日越至野水渡,得知李光弼早已离去,不敢回去见史思明,未战便投降唐军。雍希颢带其见李光弼,光弼厚加款待,收为心腹。史军骁将高庭晖闻之,也投降了李光弼。一切借入李光弼所料。燕军计划再次破产,可谓赔了骁将又折马。

[b]三、正面决战[/b]
[color=blue](一)城池攻防[/color]
史思明接连受挫,便率主力进攻河阳。李光弼以郑陈节度使李抱玉守河阳南城,自己率兵屯于中洋城。史军先攻南城,被李抱玉击退,史将周挚遂舍南城而全力进攻中洋城。史军恃其众,填堑开栅,直逼中掸。镇西节度使荔非元礼率敢死士两次出栅奋击,击退史军。
[color=blue](二)阵地决战[/color]——其实本来只需要写这一段的,哈哈:hz1026:
周挚又收兵攻北城。李光弼急率军入北城,登城观察敌阵后,分遣骁将郝廷玉、论惟贞、仆固怀恩等率军出击。光弼亲自执旗督战,诸将拼命奋击,终将史军击溃,歼其千余人,溺死千余人,俘其大将徐璜玉、李秦授以下500余人,周挚仅领数骑逃走。史思明正率兵攻南城,闻北城败,只好下令退兵。此战过程,史书写的非常详细精彩:

[size=3]光弼敛军入,……问:“贼阵何所最坚?”曰:“西北隅。”召郝廷玉曰:“为我以麾下破之。”对曰:“廷玉所将步卒,请骑五百。”与之三百。复问其次,对曰:“东南隅。”召论惟贞,辞曰:“蕃将也,不知步战,请铁骑三百。”与之二百。乃出赐马四十,分给廷玉等。光弼执大旗曰:“望吾旗,麾若缓,可观便宜。若三麾至地,诸军毕入,生死以之,退者斩!”既而望廷玉军不能前,令左右取其首来。廷玉曰:“马中矢,非却也。”乃命易马。有裨将援矛刺贼,洞马腹,中数人,又有迎贼不战而却者,光弼召援矛者赐绢五百匹,不战者斩。光弼麾旗三,诸军争奋,贼众奔败,斩首万馀级,俘八千馀人,马二千,军资器械以亿计,禽周挚、徐璜玉、李秦授,惟太清挺身走。[/size]

2011-5-16 17:23 小兵1234
[quote]原帖由 [i]zidaneluo[/i] 于 2011-5-13 16:04 发表

转个通俗易懂的科普贴
[/quote]
我蠻認同z兄轉載科普贴的內容。
猛將作用也不可能僅是個人武藝能敵幾人。

確實是在親兵掩護,對敵人陣勢造成混亂跟傷亡甚至是斬首行動。
不過不可否認,猛將本身若沒一定程度超越常人武力,也無法達到造成敵方陣勢混亂及我方士氣提昇的效果。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小兵1234 于 2011-5-16 17:26 编辑 [/i]][/color]

2011-5-17 13:50 zidaneluo
回复 #46 小兵1234 的帖子

战场上,猛将的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物理伤害,二是精神打击,后者建立在前者基础之上,但是作用远远大于前者。记得小时候看评书,常遇春的兵,在有他没他两种情况下表现截然不同,当时以为是说书者言,看着好玩,当不得真,后来才慢慢觉得其中自有一番道理。对于猛将的这种特殊作用,套用当前一句流行语来概括,那就是“气场”。
翻开史书,我们看到很多例子:猛将可以实施斩首行动,或遏止对方的斩首行动;当战斗处于优势时,猛将可以加速胜势,减小代价;处于胶着时,打破均势,赢得优势;处于败势时,力挽狂澜,掩护撤退,有时甚至反败为胜……靠的,就是“万人敌”带来的“气场”。
猛将之所以能够产生这样的“气场”有三个原因:首先,人具有“动物精神”,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其次,人是“社会人”,羊群效应不可避免;最后,在冷兵器时代,士兵近距离感受死亡,直面血腥屠戮的场面。
本来想把猛将比作热兵器时代的“新式杀伤武器”,但仔细想想有一点不同:后者的物理伤害大于猛将,而精神打击则相对次之。

2011-5-18 22:34 luke19821001
硬碰硬骑兵绝对不是步兵对手,所以一个正常的将领绝对不会用骑兵来硬碰步兵的。你自己骑上马就知道了,灵活性大大下降,而且由于马奔跑的直线型,你的行动路线敌人可以很容易的判断,他们只需要将长枪放到你奔跑的路线上,你自己就会撞上去。何况步兵不只是有长枪,步兵还能利用拒马等障碍阻挡骑兵,李陵破匈奴就是这样干的。马是一种生物,不是机器,如果遇到跳不过,绕不开的障碍,它也不会自己去撞死的,它会停的。


骑兵打步兵,要么是冲散阵型,拉开口子。要么是机动迂回,利用机动力创造局部优势一口一口咬掉步兵(通常在少数地方利用局部优势干掉部分敌军后,其它敌军会因为混乱、恐惧等因素自己出现问题,导致战局越发不利),要么是利用机动优势冲击敌军指挥首脑,造成指挥瘫痪。要么是利用机动优势奔袭敌军后方、防守薄弱之处,以便在战略上达到目的。并且骑兵打步兵,一旦出现不利局面,可以进退自如,步兵胜难以追击,败难以撤退,所以悲剧。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luke19821001 于 2011-5-18 22:38 编辑 [/i]][/color]

2011-5-19 03:48 sharpest
硬碰硬骑兵不如步兵?想想一个骑马的人对着一个步行的人冲过来是什么概念,骑兵在古代就相当于坦克,只是成本过高,一般作战不可能用纯骑兵的,都是配合步兵作战的,硬碰硬不如步兵只能说是轻骑对步兵方阵,重甲骑兵本来就是冲锋用的,机动性可能还不如步兵,要是硬碰硬不如步兵,花那大本钱干嘛

2011-5-19 08:23 XM8
一个骑马的人对着一个步行的人冲过来是什么概念?充其量就是骑兵恐惧症的概念。

重骑兵的攻击和防御哪点强过重步兵?

女真人搞重骑兵需要很大本钱吗?

2011-5-19 13:56 luke19821001
[quote]原帖由 [i]sharpest[/i] 于 2011-5-19 03:48 发表
硬碰硬骑兵不如步兵?想想一个骑马的人对着一个步行的人冲过来是什么概念,骑兵在古代就相当于坦克,只是成本过高,一般作战不可能用纯骑兵的,都是配合步兵作战的,硬碰硬不如步兵只能说是轻骑对步兵方阵,重甲 ... [/quote]

无语,你冲过来我不会躲呀。我手上没有武器吗?你有钱去买马买重甲,难道我就没有钱去买拒马,买长枪,买火油什么的吗?

2011-5-20 23:20 hysxk
宋军是中国军队的耻辱

2011-5-30 18:03 晕船水手
关于步骑对抗问题,可以看看一下阿彻琼斯的《西方战争艺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就是论证四种武器系统(重步兵、重骑兵、轻步兵、轻骑兵)之间的克制和合成效果

一般来说,马上比起地面来,是不稳定的作战平台,因此作战效果不如地面,也只能使用比步兵较弱的武器(马上使用的弓弩、火器、长矛通常都是步战武器的削弱版本),如果重型步兵坚定有力,能够组成密集队形来正面对抗骑兵冲锋,大多数情况下是可以成功的

骑兵的费用通常在步兵的5倍以上,这种情况下步兵当然更容易取得战术优势,比如法萨鲁会战中凯撒用侧翼支队对庞贝骑兵的打击,十字军东征时的步兵化趋向,百年战争中的多次遭遇战,瑞士方阵和西班牙方阵的崛起经历。在近代普鲁士操典和苏沃洛夫条令中,都有要求步兵上刺刀主动冲击骑兵的内容

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也认为步兵是最完美的兵种,但他的说法是建立在战术防御优势论之上的,步兵是唯一同时拥有火力-冲击-防御三种功能的兵种,而骑兵则不具备防御功能,在战术上以攻对守当然居于弱势

一般来说,轻骑兵完成侦查、追击、袭扰、劫掠等军事勤务,重骑兵通常用于冲击动摇的阵线,或者迂回到敌方的侧翼和背后进行冲击。另外从圣殿骑士团、波兰翼骑兵和拿破仑时期法国骑兵的训练与作战来看,很多人想象中的骑兵用高速冲击以动能冲垮对方的做法并非必要,采用保持队形的慢跑步冲击“推”开对方效果更好,约米尼的《战争艺术概论》曾详细论证过这个问题,恩格斯在给百科全书写骑兵条目时也有所提及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晕船水手 于 2011-5-31 14:57 编辑 [/i]][/color]

2011-5-30 18:14 晕船水手
关于琼斯的兵种克制结论,转引一下以前newavatar以前在小隐的帖子

——————————————————————

Archer Jones兵种战术理论体系

如上所述,这种假想问题科学的研究方法最好应该先形成理论并验证后,再应用于预测虚拟的情况。显然,本人没有能力完成这种工作,就算自己总结个理论出来估计别人也不信。比较可行的办法是使用已经有的成熟的并且是实用的理论。再一次,中国历史学研究在这个领域几乎是空白,只能求助于西方的研究成果。这里选用 的是Archer Jones, The Art of War in Western World(西方战争艺术)中的理论体系。

The Art of War in Western World是伊利诺斯大学历史系教授,著名的军事历史学家Archer Jones在其35年军事历史研究经验基础上的著作。作者总结了数千年军事史的大小战例,归纳出一套被证明是颇为可 行的理论体系。在这里这套包含战略战术方方面面的东西不可能被全部阐述,经过本人归纳,仅仅列举其中关于各兵种的战术分析部分如下[1]

首先,Archer Jones将冷兵器时代兵种划分为4类:
1。重骑兵,定义是采用冲击方式(shock)作战的骑兵
2。重步兵,定义是采用冲击方式(shock)作战的步兵
3。轻骑兵,定义是使用投射武器(missile)作战的骑兵
4。轻步兵,定义是使用投射武器(missile)作战的步兵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与一般的观念不同。这里“轻重”的标准并非铠甲重量,而是作战方式。凡是肉搏的一律为heavy部队,凡是射击的一律为light部队。显然,这种划分标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阐述兵种特点 ,毕竟使用的作战方式决定了兵种的特点。不过由此带来的问题也需要注意。比如一名轻骑兵放下弓箭抽出战刀,或者一名轻步兵丢下弩拔剑,他们就自动变成了重骑兵和重步兵。当然,通常情况下他们都是不合格的客串者。

多数误解会来源于这里没有仔细阅读。这里特别强调。本文的兵种划分方法与通常不同,请务必仔细理解,避免误会。谢谢


接下来,在理想条件下,4类兵种的强弱点可以归纳如下:

原则1:重步兵在正面防御时对于重骑兵占优。这个原则要求重步兵训练有素,使用长兵器。中世纪的民兵不算。拔刀的弓箭手不算。

原则2:重骑兵对于重步兵战斗队形的侧翼和后方有毁灭性优势。这点之所以能跟原则1同时存在,是因为古代战争中重步兵战斗队形在交战中转身对付另一个方向的威胁,是完全不可能的,几乎没有任何成功的例子。当然这个问题并非无法解决,下面会谈到。

原则3:轻步兵对于重步兵具有天然优势。这个原则的前提是轻步兵必须使用hit and run策略,随着而来的就是受到地形和指挥官的限制很大。如果由于某种原因,战斗变成近战,那么轻步兵自动转化为不合格的重步兵,必然导致失败。

对于这个原则,笔者认为有必要做进一步说明。在原著中,Archer Jones用于证明该原则的战例较为薄弱。大部分都是非正规军的轻步兵对正规重步兵的胜利。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正规步兵的作战往往意味着纪律和阵型。而轻步兵使用hit and run战术的时候,却通常要求采用分散队形并且不断的后退。这对于多数古代正规军来说都是难以想象的。不过在许多情况下,重步兵由于某种原因(如对方重骑兵的侧翼威胁)无法有效前进,则该原则对正规军有效。具体战例如黑斯严斯和福科克[1][3]

原则4:轻骑兵对于重骑兵具有天然优势。这个原则跟原则3非常类似,前提同样是轻骑兵必须使用hit and run策略,随着而来的就是受到地形和指挥官的限制很大。如果由于某种原因,战斗变成近战,轻骑兵自动转化为不合格的重骑兵,同样导致失败。

原则5:轻骑兵对于重步兵具有天然优势。这个原则跟上面的3,4不同,由于速度差别,hit and run的战斗很容易实行,所以优势很大。

原则6:重骑兵对于轻步兵具有绝对优势,不论轻步兵是否试图转变成不合格的重步兵

原则7:在射击对抗中轻步兵对于轻骑兵具有优势。原因是地面平台保证更高的射速和准确性。不过需要注意,轻骑兵这时候通常会拔刀变成重骑兵,尽管是不合格的重骑兵,借助马匹的冲击力通常还是足以通过冲锋击溃轻步兵。

原则8:相同兵种对抗防御一方具有天然优势。这点对于重步兵非常明显,对于重骑兵则完全不符合。

原则9:以上原则是在双方水平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有效。此条为笔者根据个人理解添加。

原则10:以上原则仅仅反映各兵种的内在优缺点,不能确保战斗的最终结果。战斗结果还取决于指挥官能否正确的扬长避短以及其他不可预知的因素。此条一样为笔者根据个人理解添加。

需要指出的是,本人认为这套理论稍微有些aggressive and bold,未必能涵盖一切情况,有些地方的结论显得匆忙。不过仍然不失为如今最好的实用性理论,以下将完全以此为基础进行分析讨论。如果对这套理论不同意,下面就可以略过不看。如果想反驳这套理论,请去弄一本原著作阅读,因为在原著中几乎每个原则都用了很多的战例加以说明。如果还是想反驳,建议去找Archer Jones.

2011-5-31 06:56 晕船水手
再看一下戚继光的说法:

————————————————————————————————

法云:“射人先射马,马仆贼自败。”往时只因爱他马,要得活获,故难取胜。你们看贼马头有三尺,人在马头高又五尺,我步兵冲在马头,尚有马头、马前足相隔,贼刀三尺,岂能到我身上,我只将众军联作墙般一堵,密密一字向前,用我长刀大棒,砍打马头马腿,马伤跌倒,此时贼被跌落,身方未转,就用大棍劈头打下,无有不死者。你杀得贼败,首级每颗赏银五十两,盔甲衣杖,那件不是便宜,何必要马,况一贼有数马,我欲杀者,贼身下所骑一马也,大势一败,以后马匹,那个不是你的,若临阵不先砍贼马,与牵取贼马者,俱斩首。

————————————————————————————————————

敌马远来,五十步内外,不过弓箭射我;我今有鸟铳、快枪、火箭、虎蹲炮、佛狼机皆远过木箭,狠过木箭,中人多过木箭,以此五种当他箭,诸君思之,孰胜孰败?敌马近身惟有短刀,长不过三尺;我今有钯、棍、长枪、钩枪、大棒、皆七八尺长。兵法‘短不接长,一寸长,一寸强。’是亦得五件当他刀,诸君思之,孰胜孰败?敌以数万之众,势如山崩河决,径突我军;我有军营,车有火器,终日打放不乏,不用挑壕而壕之险在我,不用依城而城已在营。要行则行,欲止则止,诸君思之,孰胜孰败?敌众人自为战,万人齐力,我以节制刑名,使万人齐力,使人不得不战,就中又伺其隙,攻其惰,就便益他许多了,诸君思之,孰胜孰败?又敌马方来,百余里外,节节险要云云。”

——————————————————————————————————

   有请者曰:“蒙谕短不接长,诸将鄙愚,思绎不得其旨,乞再示。”

    兵主即于公堂,命一官骑马执刀,自仪门驰道面前,兵主自持军士枪迎之,马高三尺,人在马上亦三尺,腰刀仅三尺,马颈且长三尺,果不及兵主身,而兵主枪锋已及马腹人喉矣。每一杀器,如此试之,诸将士欢哗踊跃,以为贼必可杀。

——————————————————————————————————

这几段说的很明了了

当然骑兵未必只使用马刀,但所用的武器比步兵弱一个层次却是通常状况,马上长枪一般没有步战长枪长,马弓一般没有步弓硬,骑兵用手枪和卡宾枪一般不如步枪,骑兵攻击步兵隔了马前身,而步兵可以直接攻击马匹(三浦权利《西洋甲胄武器事典》写过步兵对付骑兵的攻击姿势,火枪一般打马头,长矛一般刺马胸)。另外,骑兵作为攻击目标比步兵大,马上很不稳定,骑兵还要分心控马,都是不利的因素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晕船水手 于 2011-5-31 07:19 编辑 [/i]][/color]

2011-6-8 00:40 小兵1234
回复 #54 晕船水手 的帖子

重騎兵似乎是輕步兵天生的剋星。
那麼金人真的天生就是只有神臂弓強勁的宋軍官兵的惡夢。
蒙古人亦是,輕騎兵在跟輕步兵對射上討不了好,最自傲的騎射不太能發揮(以輕騎兵為主的他們,似乎是靠騎射打垮歐洲人跟金人的重騎兵的),卻能在白刃戰利用衝鋒毀掉宋軍輕步兵陣勢。
我想宋軍正規部隊若有重步兵編制,也不致那麼容易淪為游牧民族眼中的大肥大。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小兵1234 于 2011-6-8 00:47 编辑 [/i]][/color]

2011-6-12 19:36 小兵1234
[quote]原帖由 [i]小兵1234[/i] 于 2011-6-8 00:40 发表
重騎兵似乎是輕步兵天生的剋星。
那麼金人真的天生就是只有神臂弓強勁的宋軍官兵的惡夢。
蒙古人亦是,輕騎兵在跟輕步兵對射上討不了好,最自傲的騎射不太能發揮(以輕騎兵為主的他們,似乎是靠騎射打垮歐洲人 ... [/quote]
不過我不明白。
擁有重步兵─宿衛所、精稅輕步兵及嚴密步兵陣勢─戚家君、重騎兵(兼具騎鐵性質)─遼東鐵騎、重裝甲─劉綎的車軍的大明,又為何不是清軍對手。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小兵1234 于 2011-7-1 21:19 编辑 [/i]][/color]

2011-6-22 20:21 dddhmbnd
长枪阵。这是必须的。一排练一排,纪律严明的话虽然会有牺牲,但会打破骑兵的“势”,之后失去冲击力的骑兵只能混战了。
      还有,各国,包括欧洲都有骑兵,但为什么铁木真就能横扫呢?个人觉得,战术与战略,比如“远交近攻”,“骑射”之法,都是蒙古骑兵胜利的因素。

2011-7-1 18:03 小兵1234
[quote]原帖由 [i]小兵1234[/i] 于 2011-6-12 19:36 发表

不過我不明白。
擁有重步兵─宿衛所、精稅親步兵及步兵陣勢─戚家君、重騎兵兼騎鐵─遼東鐵騎、重裝甲─劉綎車的大明,又為何不是清軍對手。 [/quote]
有大大可以回答一下我的問題嗎?

2011-7-1 18:11 西歪
[quote]原帖由 [i]小兵1234[/i] 于 2011-7-1 18:03 发表

有大大可以回答一下我的問題嗎? [/quote]
明边军弊端太多,考评机制有问题,戚继光就提到过,普遍情况是家丁强士卒弱,打不了大仗。所以满洲人一旦坐大"满万不可敌",明军就是一群待宰的羔羊。

页: [1] 2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