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炎黄春秋 » 李自成为什么没有成为朱元璋


2010-1-28 11:52 碧血千秋
李自成为什么没有成为朱元璋

以成败论英雄,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李自成的失败,说明它有许多不足的地

方。近代的论历史者,一般不把朱元璋、刘邦归入农民起义范畴,起码不是纯粹

的农民起义,有的甚至认为他们是农民起义的叛变者。但是,所谓农民起义是近

代红色历史学者引入的概念,非农民的或建立了封建政权的,即否认之,所以这

一概念有其时代背景。我以为,所谓的“农民起义”都是一些自发的、没有公益

思想的反抗,他们基本上附庸于盗贼等各种“黑社会”组织。因而,他们一旦组

织起来后,其目的全是私性的,所谓满足食色,快意恩仇,不顾社会各阶层的利

益,故而难以被社会各阶层所接受。其次,他们没有建立政权的想法,流寇作战

,得过且过,不能给人以希望。因而,人才匮乏。在于政府的作战中,他们往往

处于下风,没有成熟的战略,犀利的战术,部队人数往往很多,战斗力却很弱。

原因就是他们不能吸引政治、经济、军事等各种人才,既不能有稳固的后方,也

练不出百战百胜的军队。李自成与吴三桂之战,就很说明问题。总兵力大于吴及

清的总和,但战斗力偏弱,对吴军作战虽然人数占优,对阵中却无绝对优势;对

清军入关作战,估计不足,清军乘其疲敝,进行夹攻,几十万大军瞬时溃散,此

后屡战屡败,既不能守城,又不能野战,等死而已。历史上,以流寇作战最出名

的,就是黄巢和李自成。过去的历史学者评论,所谓治国不足,糜烂有余。
    观乎刘邦、朱元璋则完全不同。刘邦一入长安,即于民约法三章,大收民心

。朱元璋自主之后,即以戡乱,救黎庶为己任,严申军律,故人才云集。而他们

的作为,我认为才是真正的起义。朱元璋更是厉害,初期为郭子兴手下将,上马

能战,号为勇将;伯温未加入前,与张士诚、陈友谅争城夺地,即有声有色,其

人政治、经济、军事才能,岂是自成辈能比的。
    近代有政权思想,非流寇可比的有太平天国。但他们一方面以宗教愚民,不

为有识者所齿,又贪图享乐,内部斗争,争权夺利。没有一个绝对的领袖,这是

起义者的大忌。
    李自成没能成为朱元璋,是其自身素质造成的,也就是封建士大夫认为的“

王气”。

2010-1-28 12:25 吃饭猛喷罗大傻
李自成未得天下,先杀功臣,这点就不能跟朱元璋比了

2010-1-28 12:57 XM8
我建议作者先认真搞清楚了山海关大战的情况再来讨论这个问题比较好,几十万农民军?不知道是出自哪本书?

2010-1-28 13:55 霜染白狐头
:hz1026:文章里说“几十万大军瞬时溃散”,没说是山海关一战吧……感觉是就清军入关后整个战局而言

2010-1-28 18:58 XM8
李自成与吴三桂之战,就很说明问题。总兵力大于吴及清的总和

吴清兵力总和近20万,没几十万,能大于20万吗?

2010-2-1 11:02 cocohwang
王气, 这个说道真是一言以蔽之啊

2010-2-9 18:14 麒麟子
朱元璋用人很多都是从朝廷招降收编的,哪怕是朝廷的小官小吏,对后来治理国政也很有帮助。这些小吏由于长期供奉朝廷,较有实际治理经验,是治天下的好手。

而李自成的主要部下,多是农民出身,像宋献策那样的只会胡算八算,根本不会做官,更不会治天下。

2010-2-11 09:21 华夏小卒
[quote]原帖由 [i]霜染白狐头[/i] 于 2010-1-28 13:55 发表
:hz1026:文章里说“几十万大军瞬时溃散”,没说是山海关一战吧……感觉是就清军入关后整个战局而言 [/quote]

[color=Red]清军乘其疲敝,进行夹攻,几十万大军瞬时溃散,此

后屡战屡败[/color],既不能守城,又不能野战,等死而已。

2010-2-17 22:18 上校团长
李自成其实就是土包子
还不如与朱元璋同时的张士诚等

2010-2-17 22:25 KYOKO
腐化啊腐化,李自成没有腐化成为地主阶级的代言人,在封建时代当然不能成为改朝换代的工具了

2010-2-17 22:48 轮回
朱元璋注重根据地建设,李自成和黄巢一样,就是流寇。

2010-2-17 22:50 KYOKO
[quote]原帖由 [i]轮回[/i] 于 2010-2-17 22:48 发表
朱元璋注重根据地建设,李自成和黄巢一样,就是流寇。 [/quote]
李自成如果知道这一点,也建设一个根据地,能实现吗?

2010-2-17 23:08 风云天下
很简单,就是识字和不识字的区别,

所以说读书很重要。不读书,就没有很大的抱负,时机来时眼光不长远,李自成张献忠起事时也可能根本想不到能统一全国当皇帝,而到了这一步,想的不是怎么治理国家,巩固皇权,而是怎么享乐。读了书就不一样,就算是个书生,没有吞天下的野心,也有治天下的理想,读了历史,也就会知道天下不那么好治,行事就不会莽撞,懂得人才的重要性,真的遇到机会能坐上皇位,先考虑的肯定是历史上的成败。比如毛,进京时就想到了历史上的李自成,知道这有个教训,就不会轻易犯错误。

所以中国的问题,就是怎么教育农民的问题。

2010-2-17 23:53 zeloti
其中很重要一点:朱元璋搞的起义有民族解放性质,能用华夷之争笼络更多汉人;李自成则不然。

2010-2-18 14:26 刘过字改之
李自成实在不能和朱元璋相比,
没有清兵骚扰,天灾连连,李自成也永远不会是---李自晟
杨阁老的十面包抄,何其凶猛!

2010-2-18 15:03 KYOKO
好吧,再高瞻远瞩一点,假设李自成进北京,崇祯自缢后,满洲没有进关,而是安于东北。那李自成能彻底击败明朝,统一中原吗?

ps:崇祯死后明朝还是有很大地盘,很大实力,很大官员,很大百姓的。事实上也存在了很长时间,咋就被认为就此寿终正寝了呢?

2010-2-18 17:37 XM8
当朱元璋没有独当一面时,元朝对南方义军没有发动过几次得力的围剿,为数不多的几次,还被张士诚等人挡住了,当他独立后,各方的势力长时间处于相对平衡的局面,他暂时没有能力大规模的扩充地盘,同时也有了足够的时间打好基础。

李自成面对的情况则几乎完全相反,他当小弟的时候明朝围剿的厉害,高死后留给他的也是一个一盘散沙的烂摊子,但是时局到了12年时发生了巨大的逆转,他的势力得到急剧膨胀,他之前当流寇,那是不得已,当他有了地盘后,在16年前后建立了一套还算过得去的政治、军事、经济制度,他也想巩固自己的地盘,不过明朝太过不堪,他只用了1年就打下关中、山西,然后就是北京,泡沫膨胀的太厉害了,他那套班子跟不上节奏。

满清不入关,他已经统一中原了,剩下南方,明朝是还有很多人,很大地盘,可是15年那会明朝的人不是更多,地盘不是更大吗?

至于明朝完蛋的时间如何计算,那应该是一个传统习惯问题。

2010-2-23 16:28 hahaku719
朱元璋对付的敌人是异族(不要说什么全是中华民族的废话,朱元璋那会儿还没有这个概念,蒙古就是异族),能激起全汉族的斗志。李自成那会儿,地区发展差异极大,贫富差距极大,虽然以东林者不尊朝廷号令,他们针对的只是明朝过时的制度。而对那些造反者的一致看法是:这是一群自己没能力吃饭的流氓,属于下层人物。社会全体官僚缙坤等上层人物全都看不起的社会下三烂在造反。李的阻力要比朱那会儿大的多。
社会基础的不同,使李的起义军很难得到社会上层人物的认同。上层人物,即使降清也不会降李。
假设没有清,李如果要成功的话也只有一条路---兑变,从抢粮食的饥民领袖变成掌握社会财富和拥有社会地位的缙坤势力代言人。


李不管怎么起义,都没惊动到生产力及其发达,极其富裕的江南地带,打来打去都没怎么抢到钱,后勤资本不够。为何不去那里?难道不往有钱的地方跑吗?
而朱起家的地方就是江南富裕地区。朱可以高筑墙,广积粮,积了没几年,几十万军队的粮食就不成问题了。李行吗?全天下灾情严重,跑到哪里都没粮食,只能不停的跑。
明后期开放海禁后,原先的江南产粮区,大都改成了棉、丝、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而本地区的粮食很大程度上需要湖广以及北方各省的调配,李自成起义为了什么?没饭吃,后期手下部队那么多,耗粮巨大,当然不会去江南。

2010-2-23 20:53 麒麟子
朱元璋的起义最初未露锋芒,而陈友谅等实力较强的反王遮挡了朱元璋的队伍,另外朱元璋遵循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尽量避免与元军主力正面作战,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军事实力的壮大。

而李自成不同,盲目贡献北京,自己没有固定的发展策略,有点随波逐流的感觉,在把握事态的能力稍欠火候。另外明亡之后,南方的明军残存实力尚存,在北方有清军,南方有明军的状态下,属于腹背受敌。

2010-2-24 15:27 冷风吹
虽然朱元璋与李自成品质差不多,但李自成少了点内涵,太急功用事,没成功便讲享受,故败之!

2010-3-5 10:32 shicanhui
一句话:综合素质差太远!没什么好说的。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