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炎黄春秋 » 唐太宗篡改国史 贬低父亲抬高自己[转帖]


2010-1-26 08:33 战神项羽
唐太宗篡改国史 贬低父亲抬高自己[转帖]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皇帝,正是他开创了大唐盛世的局面,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繁荣的顶峰,由于他的文治武功,历朝历代都视之为圣明君主的代表。然而对于他取得皇位的过程,却有着各种各样的传说。在野史和民间传说中,李世民是通过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长兄李建成,逼迫父亲唐太祖李渊退位,才登上了皇位的,可谓心狠手辣、残忍暴虐。但在正史记载中,李世民在开创大唐的过程中劳苦功高,是推翻隋朝的主要策划和组织者,奠基登位是水到渠成的事情。那么正史中的记载是否属实?李世民继位后有没有为维护自身地位而篡改国史呢?这就要从大唐的创立过程说起。
据史料记载,李渊共有四个儿子:长子建成,次子世民,三子元霸(早死),四子元吉。李渊家世显赫,威望颇高,隋炀帝对他十分猜忌,而李渊自然也明白,所以他韬光养晦、深藏不露,虽然早有异心,却一直按兵不动。此间由于朝廷横征暴敛,连年战乱,使得百姓民不聊生,到处都是农民起义,李渊趁机在乱世中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开始觊觎天下,但他性格老成持重,一直深藏不露。即便如此,隋炀帝还是派留守王威和高君雅暗中监视李渊,在朝廷耳目众多的情况下,李渊急需一个可靠的助手来帮助他。
温大雅所撰《大唐创业起居注》是关于李氏父子建立大唐的最早记载,而且他亲自参与了起兵反隋的晋阳起兵,其记载具有较高的真实性。据此书所述,当时李渊身边可以信任的只有二子世民,因为其他几个儿子都不在身边,所以他就将自己真实的内心想法告诉了李世民,李世民正值年轻勇武、血气方刚,自然是李渊最为得力的助手。
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底,李渊受命南下镇压起义军,北方突厥趁机攻取了太原留守管辖下的马邑(今山西朔县),隋炀帝大怒,派人囚禁了李渊。李渊非常恼火,便想起兵,但由于身边只有李世民一人,李建成和李元吉还在河东,力量分散,不是起兵的绝佳时机,因此只得忍住。然而由于突厥的猖狂,隋炀帝下令赦免李渊,让他留守太原,力阻突厥。一旦有了机会,李渊便不会轻易放过,他马上通知建成、元吉,让他们立即准备起兵,于是李建成在河东召集英杰之士,李世民在晋阳拉拢强兵能将,下大力气招揽人才,不久,建成、元吉和李渊的女婿柴绍陆续到达太原。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初,李渊在晋阳命令刘文静伪作了一份隋炀帝的敕书,在太原、雁门、马邑等郡征兵。二月,李渊又趁叛隋而起兵的刘武周南下汾阳宫(今山西宁武南)之机,以防备刘武周为名,下令募兵。与此同时,李渊向突厥始毕可汗称臣,取得了突厥的支持,亦解除了受突厥攻击的后顾之忧。在做好这种种准备之后,李渊终于起兵反隋。由于他准备充分,谋划精密,加上兵多将广,又个个骁勇善战,所以一路上势如破竹、威不可挡。他们很快攻破了西河城,进城后秋毫无犯,慰抚民众,恢复旧业,取得了老百姓的支持和信任。七月份,李渊以李元吉为镇北将军、太原留守,负责太原的一切事宜。李渊亲领三万人,誓师动兵,改易旗帜,开向关中,不到半年的时间便推翻了隋朝的统治。
由此可见,太原起兵的全过程,包括此前数年的苦心经营,都是李渊一手操办的,他为大唐的建立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唐王朝创立的主要功劳应该在他身上。而一直以来“阴结豪杰”、勇而有为的李世民,是李渊得力的助手,是积极的配角。然而在《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正史中,事实却发生了歪曲。
《旧唐书》记载,隋炀帝南巡江淮的时候,瓦岗寨农民起义正如火如荼,严重威胁到了隋朝的统治,李世民见有机可乘,便与刘文静密谋起兵,并做好一切策划和安排,待欲起事时才告诉父亲李渊。李渊闻之大惊,只是迫于当时紧急的形势,已经没有商量的余地,于是不得不勉强听从了李世民的安排,走上了起兵反叛的道路。《新唐书》、《资治通鉴》都沿用了这种说法,把太原起兵的首要功劳划到李世民身上,李渊则成了消极被动的角色,从而使李世民成为起兵反隋、开创大唐的首要人物。
之所以发生这样的矛盾,与李世民夺取帝位后重修史书有关。李世民通过玄武门政变,以次子的身份登上了皇位,而且杀死了亲生哥哥李建成,这无论如何是不合乎道统和伦理的。为掩盖这种残暴的行为,为自己的登基确立合法性,李世民决定设置史官,撰修国史,于是下令创立了宰相监修国史的制度,这就使史官很难做到秉笔直书,只能按统治者的意图撰写历史。李世民在位期间一再违例要求亲看国史和起居注,并为自己辩白道:“今欲自看国史者,盖有善事,固不须论,若有不善,亦欲以为鉴诫,使得自修改耳。” 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在李世民一再要求下,“玄龄等遂删略国史为编年体,撰高祖、太宗实录各二十卷,表上之。”在李世民授意下,史官们把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动因写成“安社稷,利万民”的大义行为,从而严重歪曲了历史事实。
按照李世民的意图,贞观史臣在撰写《高祖实录》和《太宗实录》时,费尽笔墨铺陈李世民在武德年间的功劳,竭力抹杀太子建成的成绩,降低高祖李渊的作用,而且把太原起兵的密谋描绘为太宗的精心策划,而高祖则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这样,李世民便是开创李唐王业的首功之人,皇位本来就应该是他的,李渊退位后也就理应由他继承皇位,因此,李世民登上皇位便显得水到渠成了。
还有一种解释,认为李世民之所以要修改国史,抬高自己在太原起兵中的地位,贬低李渊的功劳,乃是出于当时的政治需要。他要求贞观史臣把太原起兵中李渊由主动起兵变为被动起兵,目的是为了把李渊描绘成一个忠臣的形象,从而符合儒家的道德要求:李渊是在隋炀帝要下令逮捕他,李世民、刘文静等又设下圈套逼得他走投无路的时候才不得不反的,而且在起兵时李渊还曾号称“欲大举义兵,远迎主上”,这样一来,李渊就成了大忠臣了。很明显,这种刻画有利于李世民维护统治。
而李世民之所以将起兵反叛事迹加到自己身上,乃是为了强化自己真命天子的形象,这与他要求史官们在撰写《太宗实录》时,极力渲染他出生时“二龙戏于馆门之外,前后三日才离去”的异象是一致的。他也要求史官们在记述太原起兵的过程中,竭力描写他的谋略过人和勇武善战,更进一步印证他是克明克哲、秉承天命的一代君主。
这种说法多基于心理和逻辑上的推测,没有太多的史实依据,权且可以当作一种另类的解读。由此可见,李世民继位后修改创业国史是没有疑问的事实,而他之所以要修改国史,首要目的就是掩盖“玄武门之变”的恶劣行径,让自己的继位显得光明正大,水到渠成,取得道统上的合法性。至于他还有没有其他目的,我们今天已经很难判断了。

2010-1-26 10:12 江城子
太宗皇帝开创干涉史官记录的恶行,有意抬高自己,这是历史的定论,有什么好讨论的。

2010-1-26 10:23 hilda
:hz1022:没有王室血统弑君上位的人都能被承认为正统,弑兄上位的真不算啥。如果认真追求起来的话,秦2世之后全是僭主。

2010-1-26 11:07 上校团长
这个问题我早就想说了。
此外李建成,李元吉更是被贬低的一塌糊涂

2010-1-26 16:14 宇文骁
:hz1016::hz1016:后来少了太史公那种秉笔直书的,所以看上去后面的皇帝很多都很完美.难怪不奇怪么?

2010-1-26 17:46 冒险王
为什么欧阳修、司马光,旧唐书作者记不得了,会愿意相信《太宗实录》而不是《起居注》呢?
他们毕竟不为李世民打工,而且李世民有明确的污点。

2010-1-26 18:41 superzz_0
李二2大过,杀兄逼父其一,干涉修史其二。

2010-1-26 19:19 XM8
太宗谓房玄龄曰:“朕每观前代史书,彰善瘅恶,足为将来规诫。

不知自古当代国史,何因不令帝王亲见之?”对曰:“国史既善恶必书,庶几人主

不为非法。止应畏有忤旨,故不得见也。”太宗曰:“朕意殊不同古人。今欲自看

国史者,盖有善事,固不须论;若有不善,亦欲以为鉴诫,使得自修改耳。卿可撰

录进来。”玄龄等遂删略国史为编年体,撰高祖、太宗实录各二十卷,表上之。太

宗见六月四日事,语多微文,乃谓玄龄曰:“昔周公诛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鸩叔

牙而鲁国宁。朕之所为,义同此类,盖所以安社稷,利万民耳。史官执笔,何烦有

隐?宜即改削浮词,直书其事。”侍中魏征奏曰:“臣闻人主位居尊极,无所忌惮。

惟有国史,用为惩恶劝善,书不以实,后嗣何观?陛下今遣史官正其辞,雅合至公

之道。”

2010-1-26 21:05 zeloti
这点早就是老生常谈了

大家都知道,唐太宗与隋炀帝的经历惊人相像,唐太宗做坏了就是隋炀帝,隋炀帝做好了就是唐太宗

要是只说恶行,唐太宗的恶行种类甚至比他表叔多,不过程度上就差很远

2010-2-2 19:18 我意天下
漫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其实,按照楼主所言,说不定唐太宗的表叔没历史上写的那样昏庸。李二连自己的父亲都贬低,更何况表叔:hz1022:

2010-2-3 07:06 小小小杰
每个皇帝也是迢样这

2010-2-3 10:40 宇文骁
更早的时候的史官不怕死什么都敢记载
比如董狐等人
就算太史公也把汉高的那些事记载得清清楚楚.基本上从李二开始,之后的皇帝在官方史书上总是特别完美,至于这是不是李二的功劳就不知道了:hz1031:

2010-2-3 12:52 XM8
基本上从李二开始,之后的皇帝在官方史书上总是特别完美

麻烦LS提供论证过程。

2010-2-3 19:42 无限-110
你们都在贬太宗吧,看来是一伙的啊.看热闹的可别上当,没有太宗,那来的大唐盛世.要是也要杀那两个不成气候的东西,一个自己没有能力,对人家的成绩妒忌的要命就整天在大哥那里扇风点火,做大哥的自己没本事,有分不清楚忠奸,要杀自己的弟弟,换了也一样,先下手手为强____杀

2010-2-3 19:50 intermlbai
谁否认李二的成就了?就事论事,干涉国史是他的不对,而且史界早已定论。按LS某些论调的话,没有秦始皇,就没有中国的统一,焚书坑儒算什么,就是要杀那些只会JJWW的东西

2010-2-3 20:18 三种不同的红色
李二改国史,这本来是公认的事实,也没什么可遮掩的。

至于他杀两个兄弟,完完全全是作乱,这也没有什么可否认的。他父亲叫他兄弟第二天来宫中对质,结果大清早他就在宫门截杀,要说他李二心中坦坦荡荡,恐怕鬼都不信。

他的两个兄弟,李四虽然不成器,可李大没本事?谁说的?说李大“分不清忠奸,要杀他弟弟”,这话也真不怕别人笑掉大牙。

李二当了皇帝,弄出了个大唐盛世,好,不错,值得赞扬。

但李大当了皇帝,就一定会坏事?我看也未必。就两人才干而言,我并不以为李二就比李大高出很多。两人所差者仅仅是军功而已。但李大军功不如李二,仅仅是因为李大是太子,上前线的机会不多罢了。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10-2-3 20:26 编辑 [/i]][/color]

2010-2-3 21:50 8895565
李2娃本来早就有心夺取帝位的。 他长子取名承乾,难道还不能说明他的心思吗? 跟刘备差不多,刘备也是要扶汉,结果自己当了皇帝了,2个儿子一个刘封一个刘禅,封禅?不想当皇帝,在那个封建君主专制的时代,会这么取名?

2010-2-3 23:25 superzz_0
[quote]原帖由 [i]无限-110[/i] 于 2010-2-3 19:42 发表
你们都在贬太宗吧,看来是一伙的啊.看热闹的可别上当,没有太宗,那来的大唐盛世.要是也要杀那两个不成气候的东西,一个自己没有能力,对人家的成绩妒忌的要命就整天在大哥那里扇风点火,做大哥的自己没本事,有分不清 ... [/quote]
您的ID貌似还少了一个字吧.
你说不成气候不就成气候拉,你说他们使坏就使坏拉,难道是您的祖先帮李二编的史书

2010-2-4 16:35 逐日而行
贬低李渊的作用是为了帮助市民自己在发动玄武门之变,寻找更多的同情理由,相对提高自己的正义性和舆论倾向

2010-2-19 09:50 亚哈
[quote]原帖由 [i]三种不同的红色[/i] 于 2010-2-3 20:18 发表
李二改国史,这本来是公认的事实,也没什么可遮掩的。

至于他杀两个兄弟,完完全全是作乱,这也没有什么可否认的。他父亲叫他兄弟第二天来宫中对质,结果大清早他就在宫门截杀,要说他李二心中坦坦荡荡,恐怕 ... [/quote]

其他东西好说,但我不同意你认为李大只是比李二差点这种观点,你说法的根据是你的感觉。
没错,李大也能当个好皇帝。但我认为李大比李二差了很多。
一战擒二酋,这种事情在中国历史上有几个人能做出来,这是军功,但更多的是反应出一种人的气魄,
人以类聚,物以群分,李大的幕府比起李二还是差了很多。

2010-2-22 20:40 waltfgg
李二比李大不止差一点,贞观之治该叫建成之治,貌似魏征是前太子洗马(就是秘书)。武勋也不差,李二死了罗士信也没打服的刘黑达就是李大灭滴。秦琼,王君敦,尉迟恭,罗士信,程知节等都是先投朝廷,李大派给李二的。

2010-2-27 08:55 吴下小蒙
杨广其实不是昏庸,是好大喜功,妄想成就秦王汉武的大业,所以起运河,三征高丽。
李世民与杨广的不同是李世民懂得顾及民生,而杨广不理百姓死活。
其实杀兄没有错,杨广大哥即位的话肯定不会放过领40W大军灭南陈的弟弟,建成也不会放过在军队有巨大影响力的世民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吴下小蒙 于 2010-2-27 08:58 编辑 [/i]][/color]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