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炎黄春秋 » 突然想到一个问题,虽然似乎并没在历史上发生


2010-1-11 22:01 dreambe
突然想到一个问题,虽然似乎并没在历史上发生

皇帝或者是被形势所迫,或者完全出于自愿,传位给儿子,自己做了太上皇,这很正常。
但是如果这太上皇很能活,硬是把当皇帝的儿子都给靠死了,自己还健在,接下来该怎么办?
一般来说,应该是现任太子继承皇位,那么新皇帝该尊爷爷太上皇叫什么?
如果皇帝没有太子,甚至连儿子都没有,那么皇位该如何传承,是不是该太上皇出来说了算?

2010-1-11 22:26 凝望云涛
理论上太上皇是很厉害的,实际上谁掌握权力谁说了算。

2010-1-11 23:44 岳光寒
1、皇帝的爷爷如果已故,自然会有庙号谥号;如果在世,礼官自然会给上尊号的,没有在世的就没有必要设这么个名号了。
2、皇帝死后若没有儿子,也没有指定继承人,一般来说是宰相等大臣与大行皇帝的皇后或皇太后商议即位人选,如果太上皇在世的话,他的意见肯定会更有分量,由他说了算也无不可,当然这是在礼法上讲,如果这个太上皇只是个傀儡就不好说了,实际情况当然是谁有实权谁说话。

PS:皇帝的奶奶叫太皇太后,皇帝的爷爷可以叫太皇太后婿 :hz1047: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岳光寒 于 2010-1-11 23:46 编辑 [/i]][/color]

2010-1-12 00:06 风精之羽
[quote]原帖由 [i]岳光寒[/i] 于 2010-1-11 23:44 发表
PS:皇帝的奶奶叫太皇太后,皇帝的爷爷可以叫太皇太后婿[/quote]

皇帝的母亲叫太后,父亲叫太上皇==》皇帝的奶奶叫太皇太后,那皇帝的爷爷就应该叫太皇太上皇

2010-1-12 00:18 zeloti
[quote]原帖由 [i]凝望云涛[/i] 于 2010-1-11 22:26 发表
理论上太上皇是很厉害的,实际上谁掌握权力谁说了算。 [/quote]
正相反吧,太上皇多数没有什么权力
李隆基他爸就被李隆基架空,李隆基儿子李亨又把他爸架空当做太上皇,实际是唐肃宗掌握权力
李世民架空他爸,也一样是李世民最终获得最高权力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zeloti 于 2010-1-12 00:19 编辑 [/i]][/color]

2010-1-12 00:41 岳光寒
突然想起历史上有一个皇帝的爷爷,也被尊为太上皇——隋炀帝杨广。杨广的孙子杨侑被李渊立为傀儡,遥尊杨广为太上皇,而不是4楼所说的“太皇太上皇”。

太上皇不一定是皇帝的父亲,比如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所俘,他的弟弟景帝朱祁钰即位,尊英宗为太上皇。

还有一个人两次被尊为太上皇,那就是宋高宗赵构,一次是因为苗刘兵变,一次是孝宗赵眘即位,而赵眘是赵构的养子,非亲子,虽然本来也算有亲戚,但这个亲戚不是一般的远,早就出五服了:hz1026:。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岳光寒 于 2010-1-12 00:45 编辑 [/i]][/color]

2010-1-12 01:33 小贩
不管性别因素和名义因素.有类似的案例.比如,清末的皇帝的几代皇帝,还不是老佛爷说了算.太后,太皇太后,其实也是类似了.

谁掌权谁说了算.
反正,兄终弟及,长承贤继.侄,孙跳继,连朝代都可以换,还有什么不可能的.

2010-1-12 05:16 当阳侯杜元凯
没太子的皇帝可不是一两个,臣下们拥立一个也不罕见。就算是名正言顺地继承皇位,汉武帝那么强势的君主也挡不住霍光废昌邑王。这种事情根本不用操心。

2010-1-12 09:16 tiger1970
1、如果皇帝崩殂,则必然皇太子即位。
2、皇太子即位为皇帝,上大行皇帝庙号、谥号,加太上皇帝新尊号。
3、皇帝执政或者原太上皇帝训政。

新尊号一般是另起一名,从字义上要高于“太上”两字。
皇位如无继承人,从仪式上,应该由群臣会奏,请太上皇帝择定嗣皇帝。礼仪上必须群臣先会奏,太上皇帝才能择定。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tiger1970 于 2010-1-12 09:17 编辑 [/i]][/color]

2010-1-12 09:47 romadream
LZ的最后一个问题肯定不是太上皇说了就算,应该是内阁大臣们讨论,找出来人选,然后再让太上皇过目一下,也就是过目一下,然后就可以宣布了

2010-1-12 09:52 马后炮
父如果无子,可以选择兄终弟及的继承顺序。

清朝则同治皇帝驾崩,膝下无子,慈禧就采取让光绪即位,光绪也不是慈禧的儿子

2010-1-12 10:48 阿巽
晋简文帝司马昱好像是他前任晋废帝司马奕的叔祖

2010-1-12 11:58 tiger1970
[quote]原帖由 [i]马后炮[/i] 于 2010-1-12 09:52 发表
父如果无子,可以选择兄终弟及的继承顺序。

清朝则同治皇帝驾崩,膝下无子,慈禧就采取让光绪即位,光绪也不是慈禧的儿子 [/quote]

光绪继承帝位不是兄终弟及。
光绪是以自己入嗣咸丰,并以未来的儿子为同治长子身份继位的。
也就是说,光绪的长子过继给同治,以同治长子身份为嗣皇帝。
而光绪则因此功被承认为皇帝。
光绪严格意义上来说,不是纯粹的合法皇帝,而是具备摄政意味的皇帝。
因此,首先,光绪必须有儿子,否则他就没有当皇帝的资格。这就是慈禧经常干预光绪房帏之事,并在光绪末期试图废黜光绪的一个原因。
其次,光绪不能认醇王为父亲。

以上内容在诏书中写得很明白。

事实的发展是:光绪崩殂以后,宣统则以同治长子身份继位,并兼祧大行皇帝(光绪)----光绪的子孙没有当皇帝的资格,他的皇帝是及身而止的,是一种特殊的皇帝。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tiger1970 于 2010-1-12 12:02 编辑 [/i]][/color]

2010-1-12 16:54 dreambe
回复 #13 tiger1970 的帖子

多谢,我感觉你在#9和#13说得很有道理。
杨广虽然当过孙子的太上皇,但孙子是直接继位,中间没有经过儿子的传递,所以这个不能算。
同样,如果皇帝直接传位给孙子,孙子尊他爷爷为太上皇也是正常的。
但是如果太上皇经历了皇帝儿子的驾崩,孙子继位后就应该给他再上尊号。君不见多少皇太后因为儿子死了而变成太皇太后?只不过这个尊号不知道该怎么上,所以向见多识广的朋友们请教一下。
我认为,哪怕太上皇是毫无实权的傀儡,但皇帝儿子死后的皇位传承也必须要由他出面拍板定案,哪怕仅仅是搞一下形式也好。否则的话,这个朝代恐怕也快亡了。

2010-1-12 18:13 岳光寒
[quote]原帖由 [i]dreambe[/i] 于 2010-1-12 16:54 发表
但是如果太上皇经历了皇帝儿子的驾崩,孙子继位后就应该给他再上尊号。君不见多少皇太后因为儿子死了而变成太皇太后?只不过这个尊号不知道该怎么上,所以向见多识广的朋友们请教一下。[/quote]

我倒是觉得如果是皇帝死了,皇太子即位,当然可以给太上皇加更高的尊号,但也可以不加,还叫太上皇,因为这个皇帝是死了的,死了的皇帝直接加庙号谥号就行了,不会去跟老爹抢太上皇这个尊号。而如果是皇帝没死,也跟太上皇一样,活着就退位,让太子即位,这样就会出现两个太上皇,那老太上皇就势必要加个不一样的尊号了。

历史上确实没有皇祖父和皇父都在世而即位的皇帝,但是却有一个最接近的例子可以给楼主参考,北齐后主高纬在即将亡国的时候内禅给自己的儿子幼主高恒,自己做太上皇,高恒又禅位给任城王高湝(高湝为宗室,非高纬高恒直系,辈分上比高纬还大,是高欢的儿子,与北齐第一个皇帝文宣帝高洋同辈),太上皇高纬又被尊为无上皇。
北齐书:[b]其日,幼主禅位于大丞相、任城王湝,令侍中斛律孝卿送禅文及玺绂于瀛州,孝卿乃以之归周。又为任城王诏,尊太上皇为无上皇,幼主为守国天王。[/b]

可以看出,太上皇之上是“无上皇” :hz1027:

不过最终这个禅位最终没有成功,高湝连禅位诏书都没接到,北齐就灭亡了……杯具了……

所以这个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无上皇”尊号相当于还没真正加上就自动消失了。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岳光寒 于 2010-1-12 20:35 编辑 [/i]][/color]

2010-1-13 09:34 dreambe
回复 #15 岳光寒 的帖子

楼上强人,高纬的事迹我知道,他干出这事我倒真没印象。
但是这毕竟是特殊情况,禅位的幼主也没当太上皇,而是一个什么守国天王,“无上皇”没有和太上皇同时存在,说服力不够。
竟然疏漏了这种情况,就是太上皇尚在,皇帝就传位给太子,那就真让新君为难了。自己当着皇帝,偏偏老爹和爷爷都活着。另外,如果开国皇帝也是父、祖俱全,也同样是个难题。
太太上皇?

2010-1-13 09:55 鬼手书生
可以叫太祖上皇:hz1022:

2010-1-13 11:31 阿巽
刘太公是什么时候死的?

2010-1-13 11:51 三种不同的红色
[quote]原帖由 [i]阿巽[/i] 于 2010-1-13 11:31 发表
刘太公是什么时候死的? [/quote]

汉十年七月

2010-1-13 12:15 阿巽
[quote]原帖由 [i]三种不同的红色[/i] 于 2010-1-13 11:51 发表


汉十年七月 [/quote]
第一位太上皇还没熬到太皇上皇

大理国那些避位为僧的呢

2010-1-13 17:38 dreambe
回复 #20 阿巽 的帖子

既然都避位出家了,还要什么尊号?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