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7-1 03:01
弓骑步
[原创]不看金鹧鸪,独哭苍翠容
[font=楷体_GB2312][b][size=5]动机和态度[/size][/b][/font]
[size=4][font=楷体_GB2312]简单地说,就是为什么要写这篇文字,以及怎样写。
有情郁结于心,于是发之笔端,催生这篇文章的第一原动力自然便是我对于飞卿的偏爱。但我是怎么喜欢上这个躺在书上、懒散地描绘着[b]“[/b]画屏金鹧鸪[b]”[/b]的诗人的呢?不单其他人,连自个儿心里也暗暗觉得奇怪。其前前后后,如果说是一件很草率的事情,或许也不为过。那是两年前,在南京读书时,偶然选了他作论文的题目,便窝在图书馆翻了一礼拜的资料,然后,像是突患感冒一样,对于这个世人口中[b]“[/b]轻薄无行[b]”[/b]的诗人深深恋慕起来,几乎不可自拔。
一直称他诗人,因为原本就是喜欢他的诗。词,从来只是飞卿用来欺瞒世人的面具,诗,才是他华贵面具下那略带血色的苍白的脸孔。要亲近飞卿的灵魂,就必须读他的诗。他的诗中,有他一生的抱负,有他一生的潦倒,有他一生的愤愤不平。
但是这次并非交给教授的论文,再用不着艰深考据,在飞卿的生卒年上纠缠不休了,于是将夏承焘、顾学颉这些学者的研究全然抛开,只是随便谈谈飞卿这个人,他的一生。[/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b][SIZE=5]所谓诽谤[/b]
[size=4][font=楷体_GB2312]在我十八岁之前,温庭筠还是一个穷极无聊的文人。关于他的这种印象,多半来自课本之中的艳词。但是稍微读过几本书的有理智的人就应该知道,所谓课本,实在是世间一个很不可靠的骗子。他不像市井间低劣的表演者那样满嘴谎言,只在大段大段的真理之中插入几句似乎无意的恶言,这种诽谤却比铺天盖地的攻击更具威力。
所幸历代总有不轻信的人存在,他们善于从纸与纸的夹缝之中找寻出真相来。我只是跟随这些智者的脚步,重履温庭筠一生的悲剧足迹。
[b][SIZE=5]奕世参周禄,承家学鲁儒[/b]
[size=4][font=楷体_GB2312]温庭筠,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人。生于德宗贞元十七年,即公元801年。祖上是贞观初年名相温彦博,也算得上功臣之后。然而时入晚唐,昔年权贵早已没落,平日里一家生活寒苦,穷得唯剩书而已。族人倒有一二殷富之辈,却是鄙俗小人,温家有没有和这些阔亲戚借贷过,不得而知,没有从那里捞着什么好处,当无可疑,所谓[b]“[/b]浪言辉棣萼,无所托葭莩,乔木能求友,危巢莫吓雏[b]”[/b],不是空口白骂的。
家境寒苦,便容易催生奋发之士,更何况还有先人伟业光照于前,因此温庭筠自小便志向高远,[b]“[/b]颇有飞翔之志[b]”[/b],立誓要在科场中凭着一身才学轻取富贵。奈何家道早就不济,空有大志,乏人提拔。切莫看轻了这[b]“[/b]提拔[b]”[/b]二字,唐时科举,极重推荐,毕竟出身寒门而占鳌头者只是少数。所以文人游学天下,求一大名以得贵人推荐的事情历朝不绝,大诗人王维、李白也是走过这条路的。风气之败坏,至温庭筠时尤盛。《旧唐书[b]·[/b]武宗纪》提到:[b]“[/b]谏议大夫权知礼部贡举陈商选士三十七人中等,物论以为请托,令翰林学士白敏中复试,落张渎、李玗、薛忱、张觌、崔凛、王谌、刘伯刍等七人[b]”[/b],其中张渎还是原定的状元。淘汰率如此之惊人,其中水份可见一斑。
虽然寄望于贵人提拔,这个贫家公子却并非锦绣草包。于家贫之外,温庭筠还有一桩痛史。他名虽恂雅,貌极丑陋,有些庸人百般嘲弄,呼其为[b]“[/b]温钟馗[b]”[/b]。想着一朝金榜得中,煞煞这等无知小儿的气焰,他自小便苦心砚席,于诸子百家、诗词歌赋无不涉猎,加之天分极高,十余年间便学有所成。于是年才弱冠,温庭筠已辞亲远行,客游于江淮之间,然后北上,先于东都洛阳居停了一段时间,接着便西入长安,求取功名。奈何此后二十年,竟一无所获,宁不悲哉!
[b][SIZE=5]适与群英集,将期善价沽[/b]
[size=4][font=楷体_GB2312]初到京师,温庭筠便名声大噪,乐于和如此才子结交的文人权贵数不胜数。无知学子陶醉于包围着自己的显赫和尊荣,一时得意洋洋起来。他广交天下学子,请益文章时事,以待异日之功名。他干谒豪门显宦,希冀得人推荐,从此能一步登天。他与女冠相酬赠,和胡姬谈风月,流连于平康巷陌。他在这种既清醒又昏乱的生活中且歌且醉,做着白衣卿相的美梦。
在政治上极端幼稚的温庭筠并不知道,这些只是表面文章罢了,将来功名事业的依靠,不在江湖,而在乎庙堂。他毕竟只是个文人,和李白一样,空有吞吐乾坤的壮志,却无经纬天地的才华。中国史上,这种文人不在少数,他们做得出花团锦簇的文章,可是嗅不出朝廷空气的味道。之后的日子里,这种书呆子禀性一次又一次断送了温庭筠的政治生命。
可能是上天捉弄,温庭筠第一次参加科举便半途而废,见于史书的理由是[b]“[/b]抱疾不赴乡荐试有司[b]”[/b],病了。直至两年后,文宗开成四年,即公元839年,已近四十岁的温庭筠由京兆荐名,才首次真正参加了科举考试,结果在京兆府试以榜副得贡,但是他连省试也未能参加,一切努力,付诸流水。
如今仔细想想,这片杏林坠叶应该是受了宫中风云变幻之害,难上枝头。开成三年十月,即公元838年10月,温庭筠旧交庄恪太子李永不明不白地死去。之前由于杨贤妃谗害,其左右数十人或被杀,或被逐,羽翼早失。诗人曾从庄恪太子宴游,从开成三年所作《庄恪太子挽歌词二首》之深挚可见两人关系非浅,自然被卷入其中。这种深宫隐事历代不绝,自来推倒一棵树,便要砸死满地猢狲。温庭筠能够远祸已经是天幸了,哪里还敢指望进士及第。
遭了这次池鱼之殃后,温庭筠在户县郊外住了两年,自言[b]“[/b]抱疾郊野[b]”[/b]。是真的病了,还是畏庄恪太子之祸藏在家里,只有他自己清楚。
[b][SIZE=5]赋分知前定,寒心畏厚诬[/b]
[size=4][font=楷体_GB2312]于家中韬光养晦八年之后,温庭筠才敢再试科场。但是,八年之中,世事变迁,又岂是一介文人可以预料得到的。
时已当宣宗朝。这个骄傲之极的皇帝自视为宪宗的正统继承人,于是诬郭太后(宪宗正妃)、穆宗母子与宦官合谋弑宪宗。这样一来,承穆宗基业的三子敬宗、文宗、武宗便都地位不清不楚起来,武宗极其信重的宰相李德裕自然也就成了从逆之臣。宣宗将这种简单标准用来判别臣下的忠奸,于是李德裕的信徒纷纷倒了霉,被李德裕打压得抬不起头来的牛党中人重新当道,主宰天下。
既然有志于垂名青史,温庭筠面临如此党争,势必择一而从。虽然为了个人的飞黄腾达,他混身于那些识时务的俊杰之中,不厌其烦地向牛党显宦令狐绹卑辞求荐,甚至陪伴宰相公子令狐滈终日吃喝玩乐,希望这位纨绔在他老爹跟前替自己多多美言几句,但是,他不是媚时的小人。向着下台的大人物喝倒彩,扔石块,这种行径温庭筠无论如何也做不出来。当皇帝一纸诏书,李德裕贬窜崖州的时候,当看客们都山呼[b]“[/b]李德裕该死[b]”[/b]的时候,温庭筠却高唱着[b]“[/b]丰沛曾为社稷臣,赐书名画墨犹新。几人同保山河誓,独自栖栖九陌尘[b]”[/b]这种陈腔滥调,在宣宗和令狐绹的白眼之中蹒跚而行。其实,李德裕从来没有照拂过温庭筠,于他无恩,只是所谓是非公道,不敢忘记于心罢了。
于是,温庭筠几度蹉跌。长安十年,青丝徒换了白发,却依旧寥落一身。
大中十三年,即公元859年,五十九岁的温庭筠最后一次试进士,不第,从此绝了这门心事。皇帝也很合作,栽了他一个[b]“[/b]以文为货[b]”[/b]的罪名,远远发配山南了账。
[b][SIZE=5]积毁方销骨,微瑕惧掩瑜[/b]
[size=4][font=楷体_GB2312]在山南当了没多久的九品县尉,温庭筠时来运转。长安故人徐商镇抚襄阳,给昔日的酒肉朋友开了个后门,请他去做了巡官、检校员外郎,摇身一变为从六品上的小官。在襄阳,他过了一年颇悠游的日子,整天价和段成式、周繇这些文友吟风弄月。可是好景不长,咸通二年,即公元861年,徐商诏征赴阙,温庭筠没了靠山,于是解去幕职,暂寓江陵。在江陵,他贫病交加,堕入生平最凄凉窘迫的境遇之中。没奈何,只好低声下气地写了一封《上令狐相公启》,求令狐绹帮帮自己。令狐绹此人进士出身不大光彩,温庭筠在长安时为前途计,不敢得罪当朝宰相,可是背地里着实很看不起他,说了不少坏话。令狐绹很小气,这次便没搭理他,不免做得有些欠妥当。其人不但没有宰相才具,也实在没有宰相气度。
还好温庭筠挺过来了,没有病死江陵。不久,他游至江东,这时已经是一个六十三岁的老翁了。巧得很,老冤家令狐绹恰好也当了淮南节度使。此人往日误尽温庭筠前程,加上江陵之恨,温庭筠怀忿之下便故意不去节度使衙门拜谒。令狐绹以牙还牙,趁一次温庭筠酒醉犯夜,叫虞候打得诗人败面折齿,还将温庭筠在扬州的种种[b]“[/b]狭邪丑迹[b]”[/b]夸大,差人在长安官场之中大肆传播。一个六十三岁的老翁,被人打得半死,反倒声名狼藉。温庭筠于是亲返京师,致书公卿以雪其冤。他说:[b]“[/b]既而羁齿侯门,旅游淮上。投书自达,怀刺求知。岂期杜挚相倾,臧仓见嫉。守土者以忘情积恶,当权者以承意中伤。直视孤危,横相陵阻。绝飞驰之路,塞顾啄之途。射血有冤,叫天无路![b]”[/b]言辞倒很痛切,也不无道理。但是昨日宰相、今朝节度相较闲散下僚,原本就没有公平可言。
终究还是那个徐商愿意照拂老朋友。温庭筠受其推荐,出任国子助教。谁也没想到,一介老翁,尽其余年,在任上作出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来。
[b][SIZE=5]瞻风无限泪,回首更踟蹰[/b]
[size=4][font=楷体_GB2312]咸通七年十月六日,即公元866年10月6日,温庭筠以国子助教主国子监试。以往屡遭不平的潦倒才子,登时一改旧习,严格以文判等,杜绝因人取士,而且大书榜文曰:[b]“[/b]右前件进士所纳诗篇等,识略精进,堪裨教化。声调激切,曲备风谣。标题命篇,时所难著。灯烛之下,雄辞卓然。诚宜榜示众人,不敢独专华藻。并仰榜出,以明无私。[b]”[/b]将与试诗文之中的佳作公布于众,大有增加科场透明度的味道,为一时佳话。
但是温庭筠这套做法坏了不少人的好处,引得权贵不满。更不得了的是,榜出诗文之中有邵谒、唐彦谦、李涛、卫丹、张郃等人指斥时政腐败之作,温庭筠却交口赞誉,言其[b]“[/b]声调激切,曲备风谣[b]”[/b],未免让宰相杨收下不来台。杨收一怒之下,温庭筠再贬山南。
其实有唐一代,科举纪律乱得一塌糊涂,权贵包庇、集体作弊,往往堂皇而行,未见朝廷严查,反而是正儿八经当考官的温庭筠成了千夫所指的罪人,想来实在好笑。
长安文人无不知道温庭筠冤枉,离京之时,纷纷前来为诗人送行,赋诗甚多。进士纪唐夫的一首送行诗很能表明时人对此案的看法,谨摘录于下:[b]“[/b]何事明时泣玉频,长安不见杏园春。凤凰诏下虽霑命,鹦鹉才高却累身。且饮绿醑销积恨,莫辞黄绶拂行尘。方城若比长沙远,犹隔千山与万津。[b]”[/b]将温庭筠比作是《鹦鹉赋》的作者、裸衣骂曹的祢衡,虽有责其过于狂放之意,却也甚敬其正直之心。著名诗人张祜更是打抱不平:[b]“[/b]方城新尉晓衙参,却是旁人意不甘。尽夜与君思贾谊,潇湘犹隔洞庭南。[b]”[/b]径以温庭筠为才高而无辜落魄的长沙王太傅,该是很高的赞誉了。
但是几年之中,禁受连番打击,年近古稀的温庭筠支持不住,是年冬郁郁而终。《唐才子传》说:[b]“[/b]竟流落而死[b]”[/b],那是连葬身何处也不知道了。
[b][SIZE=5]余波[/b]
[size=4][font=楷体_GB2312]温庭筠死后,其子温宪还因为父亲的缘故,屡遭排斥,半生淹蹇。激愤之下,他在崇庆寺壁上题了一首诗,[b]“[/b]十口沟湟待一身,半年千里绝音尘。鬓毛如雪心如死,犹作长安下第人。[b]”[/b]诗做得着实哀苦,可见遭忌之深。温宪也是著名诗人,乃[b]“[/b]芳林十哲[b]”[/b]之一,若非考官存心刁难,想来不至于如此惨淡。如果真的只是不屑温庭筠为人,何至于祸延子孙?和故事记载一处的还有这句话,[b]“[/b]文多刺时,复傲毁朝士[b]”[/b],算是稍微透露了一些事实。温宪的诗后来偶然被贵人看见了,一时可怜这个下第人,才给了一个进士出身。然而,两《唐书》中,温庭筠却是盖棺论定了,和历代登徒子同列而已。
但是无论掌握权力者如何打压,温庭筠的名字和诗作也没有在史书上消失不见。所以我才能够在这里发自己的一番牢骚,替古人落眼泪。这是我的大幸,也是温庭筠的大幸。
[b][SIZE=4]参考文献[/b]:
1、《花间集校》,(五代)赵崇祚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2、《唐摭言》,(五代)王定保撰,中华书局,1959年版
3、《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撰,中华书局,1975年版
4、《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撰,中华书局,1975年版
5、《文苑英华》,(宋)李昉等编,中华书局,1982年版
6、《唐诗纪事》,(宋)计有功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7、《唐才子传校笺》,(元)辛文房著,中华书局,1990年版
8、《唐宋词人年谱》(修订本),夏承焘著,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版
9、《温飞卿诗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10、《顾学颉文学论集》,顾学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11、《古典文学研究丛稿》,王达津著,巴蜀书社,1987年版
12、《万首唐人绝句校注集评》,霍松林主编,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3、《迦陵论词丛稿》(修订本),叶嘉莹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4、《全唐文新编》,周绍良主编,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版
15、《花间词研究》,高锋著,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16、《温庭筠词新释集评》,叶嘉莹、张红编,中国书店,2003年版
[/font]
[[i] 本帖最后由 弓骑步 于 2006-3-22 09:27 编辑 [/i]]
2004-7-1 07:57
蒹葭苍苍
好啊,你写你的散文。我的另一篇有关唐诗的文章也快要出炉了。
2004-7-1 09:41
灵儿@
轩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2004-7-1 12:27
财务成本管理
您老还是随便一些好,下里巴人是没心情看太过于学术的文章的
2004-7-1 13:44
雪国
花拳好打,棒喝难为。
从已发文字看来,有“棒喝”,很不错!
2004-7-2 01:11
吴元叹
鼓下掌,谐的不够,再挑脱些更好
2004-7-2 02:29
气流
此文随便一些好,因为大家没有什么争议。
下一篇专业一点儿好,因为。。。
2004-7-2 09:19
吴元叹
吴文英成见太深,要改变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2004-7-5 00:52
弓骑步
[b][size=4]飞卿诗选[/size][/b]
[b][size=3]七绝[/size][/b]
赠少年
江海相逢客恨多,秋风叶下洞庭波。
酒酣夜别淮阴市,月照高楼一曲歌。
瑶瑟怨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b][size=3]五律[/size][/b]
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送人东游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相见,樽酒慰离颜?
题卢处士山居
西溪问樵客,遥识楚人家。
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
日暮飞鸦集,满山荞麦花。
江岸即事
水容侵古岸,峰影度青蘋。
庙竹唯闻鸟,江帆不见人。
雀声花外暝,客思柳边春。
别恨转难尽,行行汀草新。
咏山鸡
万壑动晴景,山禽凌翠微。
绣翎翻草去,红觜啄花归。
巢暖碧云色,影孤清镜辉。
不知春树伴,何处又分飞。
清旦题采药翁草堂
幽人寻药径,来自晓云边。
衣湿术花雨,语成松岭烟。
解藤开涧户,踏石过溪泉。
林外晨光动,山昏鸟满天。
[b][size=3]七律[/size][/b]
利洲南渡
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
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
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苏武庙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郊居秋日有怀一二知己
稻田凫雁满晴沙,钓渚归来一径斜。
门带果林招邑吏,井分蔬圃属邻家。
皋原寂历垂禾穗,桑竹参差映豆花。
自笑谩怀经济策,不将心事许烟霞。
过陈琳墓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溪上行
绿塘漾漾烟蒙蒙,张翰此来情不穷。
雪羽褵褷立倒影,金鳞拨剌跳晴空。
风翻荷叶一向白,雨湿蓼花千穗红。
心羡夕阳波上客,片时归梦钓船中。
2004-7-5 00:56
蒹葭苍苍
不是吧,就写了这么几句你也好意思发。
2004-7-5 01:58
财务成本管理
弓公公这么灌水大家可有意见了。。。
2004-7-5 02:00
弓骑步
靠,两只苍蝇,还在改啊[b]……[/b]
2004-7-5 13:21
弓骑步
终于完成! 看了看,还是很粗糙,很多重要的地方不及提起了,毕竟只是温庭筠的生平,间杂一些牢骚,并非某家对于他的考据、分析,于是感性多于理性,碎乱不堪。其中很多东西是直接摘自原来那篇论文的,似乎不很恰当,也很无奈。至于最后的参考文献,纯粹是用来吓唬人的。
2004-7-5 14:33
财务成本管理
真能装,16本参考文献,要真都看了还这么没感受?算了,谁高抬归手赏他一他想要的吧
2004-7-5 14:50
弓骑步
[quote]原帖由[i]悲风鸷[/i]于2004-07-05, 14:33:15发表
真能装,16本参考文献,要真都看了还这么没感受?算了,谁高抬归手赏他一他想要的吧 [/quote]
Faint,说了参考文献是当年写论文时候采用的,又不是这篇。写这种也要搬十来本书,某家累都累死了。再说《全唐文》、《文苑英华》这种能看吗?起码16本,某家当年有8本还是看完了的,半数和全数不也差不多嘛。
2004-7-6 00:31
蒹葭苍苍
整体不错。缺憾是弓某人自己的观点,或者说是想抒发的情怀少了点。
2004-7-6 00:33
蒹葭苍苍
最爱“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2004-7-6 07:35
install123
晕 看的我眼花~~~~
2004-7-8 10:40
灵儿@
楼主引经据典、博古论今。。知识渊博。令我等汗颜。。
2004-7-13 23:39
气流
[quote]原帖由[i]灵儿@[/i]于2004-07-08, 10:40:17发表
楼主引经据典、博古论今。。知识渊博。令我等汗颜。。 [/quote]
不错不错,灵儿最近的吹捧水平又有所提高。继续努力啊!
2004-7-13 23:40
气流
弓公公怎么漏掉了鱼姑娘这么重要的一部分?
2006-4-19 18:59
小坐轩
这也是你当年的论文吧?有点新意
2006-4-19 19:01
小坐轩
不过好像别人的观点还是多一点
2006-4-21 22:35
弓骑步
[quote]原帖由 [i]小坐轩[/i] 于 2006-4-19 18:59 发表
这也是你当年的论文吧?有点新意 [/quote]
不是当年的论文,是当年的论文资料剩余的边角料。:lol: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