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8 14:31
三国赤壁周郎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究竟符不符合皇法?
古时某些将领,因为某些时候不从君令,从而埋下最终被君主所杀的伏笔。通常情况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从而打胜仗,但也不能避免他们受君主猜疑或者杀害的命运;亦有违犯君令而打败仗的,那就没法讲了;当然也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打胜仗,君主大加赞赏,没有秋后算账,世人于是就称颂这个不秋后算账的皇帝大气、胸襟广阔,是个明君。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符合兵法所言,但它明显就是违反君令的,究竟它符不符合皇法呢?
例子:韩信违犯刘邦停止攻齐,连下齐地七十余城,一举灭齐,最后被刘邦秋后算账!
李世民命令李靖停止进攻突厥,派唐俭去和突厥议和,李靖不从,突袭突厥,获得阴山大捷,最后得到李世民大加赞赏!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三国赤壁周郎 于 2010-1-8 14:36 编辑 [/i]][/color]
2010-1-8 14:40
闭眼往事重演
肯定是不符合的。但是有一定的道理嘚。不知道楼主明不明白我的意思、。
2010-1-8 14:43
奔波儿灞
[quote]原帖由 [i]三国赤壁周郎[/i] 于 2010-1-8 14:31 发表
例子:韩信违犯刘邦停止攻齐,连下齐地七十余城,一举灭齐,最后被刘邦秋后算账!
李世民命令李靖停止进攻突厥,派唐俭去和突厥议和,李靖不从,突袭突厥,获得阴山大捷,最后得到李世民大加赞赏![/quote]
这个杀不杀和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没有因果关系吧?
2010-1-8 15:55
tiger1970
汉高祖禽楚王信、废楚王为淮阴侯,吕太后杀淮阴侯,公开罪名和下齐地70城无关吧?
我本人很讨厌韩信这次攻击。因为齐已经准备降服,郦生奉汉王命也在那里。不过那理由也有道理----汉未止信。
正常的情况是一边进军,一边和齐、汉王联络。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tiger1970 于 2010-1-8 16:01 编辑 [/i]][/color]
2010-1-8 18:56
岳光寒
:hz1025: 啥叫皇法?
2010-1-8 20:53
上校团长
个人认为这和将领在君主心中的信任度
和君主个人的度量有关
2010-1-8 22:34
当阳侯杜元凯
韩信后来的事情和这个没有直接关系。真要是说什么,打算自立为齐王才真的令刘邦不快吧。当时的刘邦也不过就是个汉王,摆明了要平起平坐。
2010-1-9 09:52
阿巽
中国是法制社会吗,遵守了皇法又怎么样
比如十二道金牌,最后不还是落个莫须有
2010-1-9 13:51
石敢当
符合不符合皇法 就得看是哪個皇帝所代表的皇法了
2010-1-9 15:19
loner2010
[quote]原帖由 [i]岳光寒[/i] 于 2010-1-8 18:56 发表
:hz1025: 啥叫皇法? [/quote]
同问
2010-1-9 15:20
loner2010
楼主的问题,跨越性太强,不好回答,呵。
2010-1-10 14:14
关毛
俺的理解是,合皇法。
既然已经为“将”,就有将一军的权力,也就是像后世的什么什么总督什么什么钦差之类的特权。中国的东西总是在变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这句话里的将,应该按当时的年代来分析,这个“将”可跟后来用烂了的将军、大将之类的不同,而是代理君主暂理军务的最高职位。
2010-1-10 14:29
y344236660
还是昏君多呀 岳飞要有这觉悟就猛了
2010-1-11 08:13
shicanhui
在朝中君主有什么命令大臣还可以上奏争一争的,不是君主说什么就一定什么。“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是指君主不一定了解当时的情况,将军可以自己决断后再详细禀明。其实重要的原因是你要判断君主为什么下这个命令,目的何在。如果真是不了解当时的情况还行,如果君主另有目的你不明白,坏了君主的事那就埋下祸根了。
2010-1-13 03:34
温柔的一刀
这一点战国结束就不符合历史了,君臣关系变了,双向选择变成了单向选择~~~在下感觉严格说起来,从乐毅开始就被淘汰了。
2010-1-14 08:19
马后炮
谋事的人不受君命,谋身的人当然要受君命
2010-1-16 20:46
lic721
自然是不合乎皇法,皇法就是为皇权而成立的,谁不把皇上说的当回事,肯定相当滴不好...
2010-1-26 11:44
cocohwang
这个提的不尴不尬的,什么叫皇法,显然体现皇家的意志,皇家意志允许“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吗”,简直扯谈了。
2010-2-1 06:14
無當飛軍
被殺的可憐阿
2010-2-9 20:33
麒麟子
感觉韩信和李靖同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两者之间还有很大区别的。
韩信一举攻下七十余城,结果韩信险些构成三足鼎立的局面,韩信占据齐国要求封假齐王,韩信的倾向决定整个楚汉战争的结局,所以最终成为刘邦的心腹大患,况且齐王田广已经愿意归降,与留个后患韩信,不如留下胆小的田广。
李靖就不同了帅兵远赴突厥,不管李靖如何胜利,获得多少战利品,他的将士终究难舍故土,即便李靖手握雄兵也无法在塞北立足,更没有重要的战争资源人口,所以李靖无论怎样都要回归强大的唐朝,根本没有另立山头的资本。
2010-2-9 23:01
yd2010
20楼正解。
外将不听话,君主心里都会有疙瘩。要是个昏君算他倒霉 ,皇帝聪明点的,还要看后续表现。
2010-2-9 23:03
romadream
回复 #20 麒麟子 的帖子
有理,其实两者之间差距还是很大的。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个做法都会有一定的疙瘩,要看后续表现了。不过更要看君主的态度,韩信后来夹着尾巴做人,也是被贬为侯....
2010-2-10 09:35
三种不同的红色
[quote]原帖由 [i]麒麟子[/i] 于 2010-2-9 20:33 发表
感觉韩信和李靖同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两者之间还有很大区别的。
韩信一举攻下七十余城,结果韩信险些构成三足鼎立的局面,韩信占据齐国要求封假齐王,韩信的倾向决定整个楚汉战争的结局,所以最终成为刘邦的心腹大患,况且齐王田广已经愿意归降,与留个后患韩信,不如留下胆小的田广。
李靖就不同了帅兵远赴突厥,不管李靖如何胜利,获得多少战利品,他的将士终究难舍故土,即便李靖手握雄兵也无法在塞北立足,更没有重要的战争资源人口,所以李靖无论怎样都要回归强大的唐朝,根本没有另立山头的资本。[/quote]
韩信和李靖唯一的区别,就是他们所处的社会背景不同,制度不同,思想不同。
楚汉之时,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是封建制,所以当时大将据地封建称王,那是极其正常的。如武臣为陈涉部将,自立为赵王,韩广为武臣部将,自立为燕王。所以韩信请求立为假齐王,明显还是对刘邦有香火之情的。
刘邦要建立集权的帝国,则必须要消除封建制,表现在政治上,则是消除异姓诸侯。所以韩信、彭越、英布等人的覆灭,实则与刘邦的个人恩怨没有多大关系,也和听话不听话没有关系。是因为他们的存在阻碍了汉帝国集权制度的形成。
至于李靖,就算再给他十个胆子,他也没有本事对唐帝国的根本制度造成一丝一毫的动摇。
所以,从地位上而言,韩信和刘邦是对等的,而李靖仅仅是唐太宗的一个家奴而已。这就是造成他们不同命运的根本原因。
2010-2-10 20:25
ach
啥叫皇法?古代皇帝说的话就是皇法,他说有罪就有罪,他说没罪就没罪,看皇帝本人的态度
2010-2-11 20:46
hahaku719
中国历来就没有法治的基础,“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合法但不合中国的道,不合中国的理,更违背中国的统治基础。
孙子兵法“道、天、地、将、法”的排序很正确,法排在“道”和“人(将)”的后面,在最后一位。
2010-2-11 20:58
三种不同的红色
[quote]原帖由 [i]hahaku719[/i] 于 2010-2-11 20:46 发表
中国历来就没有法治的基础,“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合法但不合中国的道,不合中国的理,更违背中国的统治基础。
孙子兵法“道、天、地、将、法”的排序很正确,法排在“道”和“人(将)”的后面,在最后一位。 [/quote]
真是岂有此理。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谁说不合中国的道?不合中国的理?违背中国的统治基础?
那是中国先人智慧结晶,到头来不合中国的道了?孙子泉下有知,恐怕会被笑得再死一次。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那是封建时代的道理,在孙子所处时代,当然合理合法。至于到专制时代如何,对不起,孙子是军事家,不是算命先生,他不知道500年之后的时期。
此外,“道天地将法”之“法”,谁告诉您是法律之“法”的?:titter:
孙子解释的明白:[color=Red]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color]。如果这个还不明白,那曹操注应该很清楚了:“[b]曲制者,部曲、旗帜、金鼓之制也。官者,五官之分也。道者,粮路也。主用者,主军费用也[/b]”,一言以蔽之,“道天地将法”之“法”,就是部队编制和后勤。您把它当成法律,岂不是贻笑大方。
2010-2-21 13:15
jie_xin
我也觉得没有因果关系。
可君主的胸襟有关系
2010-2-24 00:33
zidaneluo
回复 #23 三种不同的红色 的帖子
又与三红的观点不谋而合:hz1026:
同时请教:为什么刘邦复辟帝制会成功?
官方的解释我们都知道,所谓封建制违背了历史潮流;当然,也有不同看法。
封建制真的被当时有识之士所抛弃么?我其实很怀疑,但如果说是刘邦以“温水煮青蛙”的手法欺骗了天下,似乎难以求证。
不知三红是如何看这个问题的?
2010-2-24 00:42
zidaneluo
补充
还有一种普遍观点,就是唯实力论。即实力决定一切,就算封建制更适合,但坚持这种制度的集团败了,那也是没有法子的,杯具了。
2010-2-24 01:39
tomhcf
按先秦兵家「为將」的條件是兼通政治和军事,他们的智慧比「君」更高,又掌握第一手资迅,故可以不受君令,中外合资格的大約是凱撒、曹操、李世民、拿破崙还有演义中的孔明(历史上的诸葛差了一点点)等了了数人(可是皇帝、元老院忌惮上面几个更甚于外敌),但更多的是拿着这话拥兵自重者
2010-2-28 22:52
付昭霄
肯定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不然不会出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样的一句话。
2010-3-1 04:29
shuogao
我是否受中学历史课本荼毒太深呢?看到楼上几位所说的“封建制”,咋就这么别扭呢……
2010-3-9 20:51
occur
这个分几种情况吧
首先是将领的私自行事符不符合皇帝的战略意图
如果不符合的话不论胜败肯定是要被算账的
如果符合的话打胜仗的话就要看这个皇帝怎么样了
败了肯定就玩完了
另外个人认为这个肯定是不符合黄法的
没有一个皇帝喜欢一个领兵在外,又不听话的将军的
尤其是那个将军还有点能力
2010-3-10 14:42
dreambe
君为何要对将下命令?
战争是为政治服务的,英明的君主往往政治老道,但却未必精于军事。如果君主对一场战争需要达到的目的已经做好了计划,而将领的指挥却偏离了这一方向,或者战局的变化和预计偏差很大,将领却没有按照君主的意思来应变,君主就会向将领下达调整战略的命令。
这样的君命,将不可不受。
但如果是另外一种情况,君主得到的战报有误,因而向将领下达错误的指令,或者将领在复杂的战局中突然发现了转瞬即逝的获胜良机,那么就完全可以违反君命而获得更好的战绩。当然,前提是这场战争原则性非常鲜明,不存在分寸的掌握问题,而且将领也要为自己的决策承担失败的风险。
最可怕的就是岳飞的北伐,看似有完全无争议的大原则,但偏偏高宗皇帝心中另有打算。这和李靖奇袭突厥是两回事,唐太宗绝对不会认为重创突厥是坏事。
总之,只要将领和君主能够在战略意图上达成一致,那就什么都好说。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dreambe 于 2010-3-10 14:44 编辑 [/i]][/color]
2010-3-14 21:32
吃饭猛喷罗大傻
君主杀功臣,多是大臣某些能力过强之故,像李世民这类本身就是个军事天才,当然能有效控制手下大将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