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17 20:05
鸡蛋
五代宋初的时候为什么那么多人的名字里有彦字
最近在看《如果这是宋史》,发现五代宋初的时候很多的人的名字里都有彦字,比如王彦超,慕容彦超,符彦卿,史彦超,罗彦环,王彦升,刘彦贞等等等等,都是X彦X的。不知道是不是当时有什么习惯啊,都这样起名字:doubt:望赐教。
2009-12-17 20:29
岳光寒
“彦”有贤才美士之意,应该是当时取名的常用字吧。
其实“继”、“延”这样的字,因为能表达继承延续之意,历来都是取名常用字,且一般用作排行。
2009-12-17 20:31
三种不同的红色
:titter:话说,清末还有白彦虎。
2009-12-18 11:42
zuofei5721
这个我个人认为就像现在的流行音乐差不多————:titter:
2009-12-18 11:53
火狐天下
流行吧,两晋南北朝就喜欢带个“之”字
2009-12-18 11:58
三种不同的红色
[quote]原帖由 [i]火狐天下[/i] 于 2009-12-18 11:53 发表
流行吧,两晋南北朝就喜欢带个“之”字 [/quote]
魏晋南北朝的人名里的那个“之”字,是五斗米道的教名。信五斗米道的,名字里就有个“之”。
2009-12-18 13:06
tiger1970
[quote]原帖由 [i]三种不同的红色[/i] 于 2009-12-17 20:31 发表
:titter:话说,清末还有白彦虎。 [/quote]
民国还有李彦青。
2009-12-18 21:38
z2768787
:mellow:估计跟建国时很多人叫“建国”“建华”“国强”这类的原因差不多
2009-12-19 23:54
阿巽
[quote]原帖由 [i]三种不同的红色[/i] 于 2009-12-18 11:58 发表
魏晋南北朝的人名里的那个“之”字,是五斗米道的教名。信五斗米道的,名字里就有个“之”。 [/quote]
关于这个问题,迄今为止有两种解释。
第一种从语词意义方面解释,认为“之”是语助,第二字作名,所重在上一字。作为这种解释的延伸,胡适认为:“东晋人往往把单名拉长一字,其法以加‘之’字最为普遍。不管‘之’字前的字是否动词,是否可有‘之’字作‘止词’。‘羲之’只是‘羲的’,等于‘阿羲’。故我现在假定东晋刘宋时人的‘之’字双名,并无特殊意义,只是三百年单名的习惯的余波,只是从单名变到双名的一个最便利的、最普遍的方法。”
第二种解释即认为此现象与当时人们信奉的天师道有关。
陈寅恪先生在《崔浩与寇谦之》中论道:“盖六朝天师道信徒之以‘之’为名者颇多,‘之’在其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昙’、‘法’为名相类。东汉及六朝人依公羊春秋讥二名之义、习用单名。故‘之’字非特专之真名,可以不避讳,亦可省略。六朝礼法,士族最重家讳、如琅邪王羲之、献之父子同以‘之’为名,而不以为嫌犯、是其显著之例证也。”又云:“六朝人最重家讳,而‘之’、‘道’等字则在不避之列,所以然之故虽不能详知,要是与宗教信仰有关。”
陈寅恪独具史学家慧眼,敏锐地察觉到此一现象可能与宗教有关,乃作此推论。但必须看到,到目前为止毕竟尚未见到可资证实此说的直接史料,正如陈先生自己所说的“所以然之故”尚“不能详知”(同陈文),就是说陈先生之说尚处于推测阶段,与定论还有距离。
2009-12-20 00:01
悼红狐
陈寅恪《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也有相关论述,“六朝人最重家讳,而‘之’、‘道’等字则在不避之列,所以然之故,虽不能详知,要是与宗教信仰有关。王鸣盛因齐、梁世系‘道’、‘之’等字之名,而疑《梁书》、《南史》所载梁室世系倒误,殊不知此类代表宗教信仰之字,父子兄弟皆可取以命名,而不能据以定世次也。”
此义陈先生在另外一文中再一次申论,“祖父孙可同用‘之’字为名,兄弟同辈,其名亦得皆用‘之’字,但‘之’字亦可省略。此等例证,见于六朝载籍者甚多。”
2010-1-13 05:19
温柔的一刀
偶合吧~~~在下还奇怪北宋中前期丞相王姓的怎么那么多呢,明代姓杨的怎么那么多呢,呵呵~~:hz1022:
2010-1-13 08:40
岳光寒
回复 #11 温柔的一刀 的帖子
王是大姓,不奇怪。除了大姓之外,两宋高官姓吕的最多。
2010-1-13 17:14
江小糊
:mellow:疑似哥哥....你不是故意的吧......也许...你是有意的?
2010-1-13 21:37
温柔的一刀
回复 #12 岳光寒 的帖子
但是你可能看别的王朝,有那么多王姓的执政吗?
2010-1-13 21:38
岳光寒
回复 #14 温柔的一刀 的帖子
岂不闻“王与马,共天下”,“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岳光寒 于 2010-1-13 21:43 编辑 [/i]][/color]
2010-1-14 11:52
因苏阿
[quote]原帖由 [i]三种不同的红色[/i] 于 2009-12-18 11:58 发表
魏晋南北朝的人名里的那个“之”字,是五斗米道的教名。信五斗米道的,名字里就有个“之”。 [/quote]
那啥郭攸之也信教吗?我记得在《风起陇西》里描述过,蜀汉政府是坚决打击五斗米道的,郭攸之难道没因此而挨整?
2010-1-14 12:03
温柔的一刀
回复 #15 岳光寒 的帖子
兄弟,我说的是执政~~~东晋王姓的执政有几个?最明显的是,那时是世族强盛的时期,这些姓王的都是一家子,和北宋根本没有可比性。
2010-1-14 17:36
岳光寒
[quote]原帖由 [i]温柔的一刀[/i] 于 2010-1-14 12:03 发表
兄弟,我说的是执政~~~东晋王姓的执政有几个?最明显的是,那时是世族强盛的时期,这些姓王的都是一家子,和北宋根本没有可比性。 [/quote]
若要比绝对数字,当然没有可比性。北宋同一时期宰相和执政加起来人数可以达到六七个,再说北宋高层人事变换特别频繁,以王这么个大姓,多出现几个,也是正常范围内的,没什么好奇怪的。
2010-1-15 14:38
Jaguar
宋初叫光义的也不只太宗一个
2010-1-15 18:30
岳光寒
回复 #19 Jaguar 的帖子
还有一个武将刘光义,后避讳改名廷让。
民间故事中还有个赵匡胤的军师苗光义,名训,字光义,被塑造成一个出山辅佐明君的隐逸道士形象,其原型不过是个懂天文的军校苗训,未记载其字“光义”。
PS:还有一个很有名的叫光义的,是虚构人物,日本人,面如包子,腰大十围,外号老爹、白发佛,知道我说的是谁了吧。:hz1026:
2010-1-21 03:33
温柔的一刀
回复 #18 岳光寒 的帖子
第一,在下想问问,北宋什么时候的执政可以达到那么多?宋同平章事不过1--2人,加上副相参知政事1--3人,这个数字和唐明相比并不为多。
第二,北宋高层何来变动特别频繁?相位是天下至重之位,不轻予不轻夺,否则很容易引起动乱。神宗前,拜相后任职短则3年,长则10几年,这和别的朝代相比根本不算短。在下对唐还有所了解,比较一下,阁下可以看看唐的四大贤相在位时间是几年。像汉代,像明代,恐怕丞相的任职期还没宋长。任何朝代的君王都不会允许一个人长时间的占据相位,那个位子的权势太重了。
王姓确实是个大姓,但历史上显赫者并不多。就算在宋,拜相者也基本全集中在神宗之前。
2010-1-21 13:19
岳光寒
回复 #21 温柔的一刀 的帖子
第一,请问你知道什么是宰相什么是执政么?
北宋宰相开始时定员3人,都带同平章事,并分别加馆职头衔,以昭文馆大学士为首相、监修国史为次、集贤殿大学士再次,后来有时1人,多数时是2人。
而执政不但包括参知政事,还包括枢密使(或知枢密院事)、枢密副使(或同知枢密院事)、签书枢密院事。参知政事至少2人,常是3人,多至4人;枢密使一般是1人;枢密副使开始时是1人,后来多是2人,签书枢密院事时设时不设,设的时候一般是2人。
如此算下来,同一时期宰相执政加起来在8人左右浮动,最高时可达10人,我说6-7人还保守了。
第二,北宋高层变动频繁是一段时期的事,并不是所有时期都频繁。但你说“神宗前,拜相后任职短则3年,长则10几年”,就显然是扯了。
太祖朝算是比较稳定的,不提了。
先看看太宗朝,赵普、宋琪、李昉、吕蒙正都是几上几下换来换去,哪一次也没超过3年。
再看真宗朝,除了李沆、王旦、向敏中还算坚挺,其余如张齐贤、毕士安、寇准、王钦若、李迪、丁谓,又有哪个一次任职3年的?
仁宗在位40多年,有王曾、吕夷简、章得象、文彦博、富弼、韩琦等把持相位时间长些的,更有如张士逊、李迪、晏殊、杜衍、庞籍、梁适、刘沆等不到3年就走人的。
英宗朝时间太短,还比较稳定,一直是韩琦、曾公亮两人在相位。
这就是神宗之前的宰相,要是再说说执政我就得去查宋史宰辅表了,你要是有条件可以自己去看看这个表,变动有多频繁。
相比于李、刘、赵等长时间作为国姓的姓,王、张两个大姓确实有些逊色(王建立过新莽和前蜀政权,张建立过前凉政权,其余干到最大的估计也就是张角、张献忠这类流寇了),但是要说显赫人物,区别还真不算大。王姓不说别的,单太原王氏这一支就出了多少人物?王翦、王贲、王离在秦三世为将,东晋与司马共天下的王氏也出自这一支,王安石、王士祯、王阳明啥的也都是这一支的。
最有说服力的是,王姓还是历史上出皇后最多的姓氏,共出过36个皇后,几乎历朝历代都有(你觉得宋朝王氏吃香,其实宋朝偏偏最少,只有2个),应该知道,皇后一般都是高官显贵之女,由此可见王氏一直以来在政坛上地位都不低。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岳光寒 于 2010-1-21 23:23 编辑 [/i]][/color]
2010-1-26 22:06
Jaguar
[quote]原帖由 [i]岳光寒[/i] 于 2010-1-15 18:30 发表
还有一个武将刘光义,后避讳改名廷让。
民间故事中还有个赵匡胤的军师苗光义,名训,字光义,被塑造成一个出山辅佐明君的隐逸道士形象,其原型不过是个懂天文的军校苗训,未记载其字“光义”。
PS:还有一 ... [/quote]
义社十兄弟就有一个叫杨光义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