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炎黄春秋 » 西汉为什么外戚能专权


2009-12-15 14:00 天下奇才
西汉为什么外戚能专权

一直觉得西汉蛮奇怪的,外戚专权一直贯穿始终,吕家,窦家,霍家,田家,王家等等,你方唱罢我登场,最后西汉终于亡于外戚之手,其他朝代也有,但没有像西汉那么严重,最后问一句"后宫不得干政"是谁最先提出来的,是唐太宗吗?

2009-12-15 14:36 三种不同的红色
西汉的外戚说起来,其实专权的也不多。没有东汉严重。

吕氏就不用说了,那是特例。

其余窦、田都不能算专权。特别是窦氏,其实窦太后对自己的家族是比较压制的。窦婴从来都谈不上专权。田蚡曾经比较专权,不过那是因为他当丞相的缘故,汉初的丞相位尊权重,本来就和皇权分庭抗礼的。

到武帝时期,那些外戚更不要说专权了,战战兢兢都唯恐祸从天上来。卫青那么大的军功,还不是整天惶恐。

至于霍氏,那是先有武帝托孤,之后才有霍光专权,才有椒房之宠。也就是说,霍氏不是因为外戚身份而专权,而是因为专权而获得外戚身份,这有点象曹操。你总不能说曹操是外戚专权吧,——虽然曹操也是外戚。

西汉以外戚而专权的,算起来,也就王氏而已。

至于说到不许后宫干政,应该是周勃等人灭吕氏后,鉴于吕氏之祸而提出的。

2009-12-28 22:16 当阳侯杜元凯
外戚专权,东汉比西汉严重得多。LZ有时间去看看东汉除了最初的三个皇帝以外,其他皇帝登基的时候有多大就知道了,我记得最小的不过一百多天。这种情况下他想不让外戚专权都办不到。后宫不得干政,至少曹丕时就明文规定过。

2009-12-28 23:55 岳光寒
后宫不得干政倒好说,外戚干政不那么容易避免。本来嘛,皇帝的老婆多数就是大臣家的千金,你能让大臣不参政么?
制度上要相应有一些办法来防止这种局面,不过光凭制度是不够的。
其实在这个问题上,皇帝这个角色很关键,只要皇帝强势,再有点手腕,国家决策权就不会旁落。一般只要立国以长君,确保每个继位的新君都能压住台面,后宫、外戚、宦官干政的机会就大大减少。而主少国疑之时,正是后宫、外戚、宦官、宗室、权臣、武人等皇帝身边的几派势力浑水摸鱼的时候。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岳光寒 于 2009-12-28 23:57 编辑 [/i]][/color]

2009-12-29 06:39 romadream
回复 #4 岳光寒 的帖子

后戚干政本来就是没有什么不对的,确实不可能让后戚远离政权,但是同时也不能让他们把握政权,这个tradeoff要掌握好,否则就会出现东汉末年的事情.其实如果皇帝再明智些,可以用后戚的权利中和一部分相权,然后维护皇权,这却是是条路子

2009-12-29 10:00 阿巽
[quote]原帖由 [i]romadream[/i] 于 2009-12-29 06:39 发表
后戚干政本来就是没有什么不对的,确实不可能让后戚远离政权,但是同时也不能让他们把握政权,这个tradeoff要掌握好,否则就会出现东汉末年的事情.其实如果皇帝再明智些,可以用后戚的权利中和一部分相权,然后维护皇 ... [/quote]
明朝基本上没有后戚干政——结果中后期整个就是皇权与相权的拉锯战

2009-12-29 11:25 三种不同的红色
[quote]原帖由 [i]阿巽[/i] 于 2009-12-29 10:00 发表

明朝基本上没有后戚干政——结果中后期整个就是皇权与相权的拉锯战 [/quote]

君权和相权的斗争,贯穿了整个历史。与外戚无关。

2009-12-29 17:52 romadream
回复 #7 三种不同的红色 的帖子

偶的意思是,外戚其实可以充当皇权和相权之间的中和剂,但是很少有几个皇帝可以做到这一点.

2009-12-29 19:34 三种不同的红色
[quote]原帖由 [i]romadream[/i] 于 2009-12-29 06:39 发表
后戚干政本来就是没有什么不对的,确实不可能让后戚远离政权,但是同时也不能让他们把握政权,这个tradeoff要掌握好,否则就会出现东汉末年的事情.其实如果皇帝再明智些,可以用后戚的权利中和一部分相权,然后维护皇权,这却是是条路子
[/quote]

这根本不是路子。

外戚是个毒瘤,这是被无数历史事实所证实了的。所以凡英明之主(汉武帝除外,因为他之前还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外戚之祸),对此莫不悚然惕然。

外戚之为祸,最严重的就是他与后宫其实是一体,一方面挟持朝廷,一方面控制后宫,所谓庙堂之尊与椒房之宠集于一身,外戚专权往往和后宫干政是一体两面的事情。而一旦老皇帝龙驭宾天,继位皇帝则往往为其外孙或外甥,于是新皇帝内迫于太后,外迫于舅氏,这时别说维护皇权了,新皇帝能做个安乐公就已经是祖宗烧高香了。一个弄不好,就是汉平帝、周静帝的下场。

罗马说到相权,其实相权虽然一直在和皇权进行着斗争,但他们并不是敌我矛盾,这个是要搞清楚的。皇帝即位,不可能自己总揽天下所有事情,所以必须要有人为他承担行政事务,而行使行政的权力,就是相权。所以说,相权其实是对皇权的支持和补充,根本不是你死我活的斗争。

所以,相权和皇权的斗争,其实是在国家体制内部的一种权力的自我平衡,正是这种平衡,导致了中国古代对皇权的一种督查,避免了极端集权的产生。

2009-12-29 20:41 伟君子
我想,最简单的原因是汉代没有科举,大家都是通过举荐来当官的,本来就是关系户,可是谁是最大的关系户,当然是外戚了。
像宋明清,大家都是考试进的官场,有人靠关系进来了,大家一起鄙视他!

2009-12-29 21:13 三种不同的红色
[quote]原帖由 [i]伟君子[/i] 于 2009-12-29 20:41 发表
我想,最简单的原因是汉代没有科举,大家都是通过举荐来当官的,本来就是关系户,可是谁是最大的关系户,当然是外戚了。
像宋明清,大家都是考试进的官场,有人靠关系进来了,大家一起鄙视他! [/quote]
东汉世族的形成,和这种推举制度有直接关系。但外戚未必。

归根结底一句话,外戚为什么会专权?第一个原因,是因为他是皇帝的亲戚,是皇帝的老丈人小舅子之类的,是“自己人”。所以皇帝自然而然认为,自己人嘛,当然是最信得过的。譬如卫青、李广利(当然,武帝太过强势,卫青、李广利终不能为祸,但如果换一个庸主,那情况恐怕就不好说了)。第二个情况,往往是太后强势的时候。太后强势,所以想方设法也要给娘家人争利益,于是往往太后娘家一门尊贵,权倾朝野。于是就形成了外戚专权,这个情况,王莽的家族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东汉为什么外戚之祸最烈?那是因为东汉皇帝大多数都是幼年登基,既然是幼年登基,自然而然就会有太后垂帘这个事情。既然是太后主持国事了,那重用娘家人岂不是理所当然不可不戒的事情?

所以,外戚专权往往和后宫干政是一体两面的事情。

当然,后来两汉外戚之祸实在太烈,所以后世皇帝也都吸取了经验教训,知道这种自己人是靠不住的,所以对外戚有意识的加以限制,这才是唐之后基本没有外戚之祸的原因。

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的。宋仁宗想给老丈人弄一个宣徽使当当,结果包拯不同意,反复抗辩,唾沫星子都溅到皇帝脸上,包黑子还假装没看见,皇帝只好自己用袖子擦。最后皇帝实在没脾气了,就说:要不就弄个节度使好了,“节度使粗官耳。”结果包黑子还是不依不饶,说“节度使,太祖太宗皆曾为之,恐非粗官。”这里皇帝想给老丈人弄个有名无实的闲官都不成,这说明宋朝时,不使外戚掌权不但是皇帝有意识为之,而且是社会共识,有制度保证。在这种情况下,当然就不可能有外戚专权的情况了,这倒并非科举之功。要说科举,唐朝也有科举,可武后娘家人象武三思之流,还不是跋扈得很。

2009-12-30 14:57 changboboT_T
[quote]原帖由 [i]三种不同的红色[/i] 于 2009-12-29 19:34 发表


这根本不是路子。

外戚是个毒瘤,这是被无数历史事实所证实了的。所以凡英明之主(汉武帝除外,因为他之前还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外戚之祸),对此莫不悚然惕然。

外戚之为祸,最严重的就是他与后宫其实 ... [/quote]
可是总体来看,相权确实是在不断衰落,君权是在不断加强的,至明清到达顶峰。

宦官之所以能专权,原因就一个:离专制权力近。

中国历史上专制权力独裁,法理上自秦以后就从未有大规模间断过。他可以表现为皇权,但并非一定是皇权。当某种原因皇权衰落的时候,就会旁落,就会有宦官来抢,就会有外戚来夺,甚至权臣来“胁天子以令诸侯”。尽管表现形式不同,但归根到底都是专制权,都是凌驾于法律的绝对权力,正是这种权力的存在,使得宦官专权有了空间。
其次,宦官一直在皇宫内,明清更有宦官不准出宫的禁令。因为常在宫内,所以能和皇帝混熟。如果皇帝不管事,那宦官就有从众渔利的可能,最后引发宦官专权。
试想如果宦官连皇帝面都见不着,如何专权?如果皇帝手握的专制权力不能凌驾于法律,或者更进一步,其自身的权力亦要受到法律约束,那宦官还怎么个“专权”法?

具体到汉代的宦官专权,我是同意你的看法的。

2009-12-30 15:06 superzz_0
东汉实在是倒霉,皇帝能活过40就算长寿了。这种情况下,太后权力一大,外戚自然也地位高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西汉为什么外戚能专权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