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15 12:44
六朝宗庙尽隳颓
中国历史上的军事活动和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研究
[align=center]中国历史上的军事活动和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研究[/align]
闲来无事,展卷读史,发现正如先贤圣哲所言,一部二十四史都是些打来杀去,你争我夺,不是尸积成山,便是血流成河!而这里面最多的是无数的用兵家的才智,一将成功万古枯,确实是一句不争的事实。于是想到写一篇专门论述历史上军事活动的文章,可是这类文章汗牛充栋,我想写的题材基本上都有先贤涉及,但是还没有一篇文章是描述中国历史上的军事活动和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的,可能是我读书太少吧,所以未读过这方面的贤达之作,所以想写一篇。原来想把它写成论文的,但是考虑到我已经脱离了教育体系,所以还是想到哪写到哪,随心所欲,自娱自乐吧!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地理有“三级台阶”和“南北两部分”的分法。三级台阶是指:第一级台阶即西部台阶的青藏高原和西域的南北疆;第二级台阶即中部台阶的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以及云贵高原;第三级台阶即东部台阶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珠江三角洲。而南北两部分主要是以秦岭淮河一线划分为南方和北方这两部分。
而历史上的军事活动则有很多种,我们只考察那些较大规模的可以和地理概念配合的军事活动,也就是说都是战略上的大的战役,而不是小的局部战争。
其实我们可以把中国的历史上的这类军事活动划分为四种,那就是:东征、西讨、北伐、南征。
先说说东征,这恐怕是比较早的战争形式,武王伐纣是典型的东征,诸侯西周在潼关以西,即今天的陕西及其以西地区。而殷纣所在的商朝是在今天的河南地区。这两个地区分别处于第二和第三台阶上,西周处于黄土高原上,而殷商囊括了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部分土地。还有就是秦朝统一六国的统一战争,秦国和六国的地理位置也是一东一西,以崤山和潼关为界,分别被称为山东和山西或者关东和关西。
另外我们应该先分析一下农业社会的战争机器的情况,农业社会的战争机器主要是靠种地的农民来养活的,也就是说一个农民要生产出一个军人的粮食和自己的粮食,也就是说一个农民至少要生产出两人份的粮食,才可以供应战争需要。但是事情好像不是这样的简单了事,因为打造武器的手工业者,交换商品和情报的商人,以及穷奢极欲的皇室,这些人都要靠种地的农民来养活。也就是说农民在供应军队的同时还要供应很多人的需求。那么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哪个王朝控制的种地的农民多,哪个王朝的军队就多,所以控制耕地和人口就成为了战争的第一目标,控制耕地和人口越多,战争机器就越强大。这也就是为什么,几乎所有农业社会的王朝都渴望有更广阔的领土,也就是为了有更多的耕地和人口养活更多的军队。这也是农业社会军事需求的一种异化表现,本来军队是用来防御对于生产的破坏的,可是它一旦产生却变成了争夺生产资源的强盗和破坏生产的元凶。而农业生产却反而成为军事活动的附庸,受它控制,为其服务了。所以说异化是一种普遍的哲学现象,不是到了工业资本主义社会才有的。
人口是一种可以活用的资源,农忙时下地干活,农闲时可以打造兵器和进行军事训练。但是农民除了兵役外,还要承担很多其它的劳役地租,而像秦始皇和隋炀帝那样滥用民力、征发无度的暴君,不但会使农业生产废弛,而且从长期看来必然带来兵源的枯竭,这也就是为什么秦朝和隋朝短命而亡的本质原因。而曹操发明的屯田制度就是想解决这样的问题,平时是农,战时是兵,但是这样的军队必然不够专业化,所以不可能解决根本问题。这个根本问题就是军事活动和农业生产争夺人口的问题。用于军事活动的人口多了,用于农业生产的人口必然减少,这也是农业社会无法解决的根本矛盾,就像资本主义制度无法解决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和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是同样的道理。
所以分析完战争机器的情况,我们可以转入对于生态环境的分析了。为什么古代早期社会可以出现西部王朝战胜东部王朝的例子,而到了越接近现代的时期这种例子倒是少之又少了呢?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早期古代社会时中国西部的自然环境优良,良田和沃野遍地,再加上统治者鼓励农业生产,爱惜民力,没有横征暴敛,所以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和粮食;而到了越接近现代的时期那里的自然条件越来越恶劣,甚至发展到了现在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步,不要说聚集大量人口了,就是养活现有的人口都成问题,所以对于支持东征的战争机器已是力不从心了,这就是为何到了越接近现代的时代,西部王朝灭掉东部王朝的情况就很少出现了。所以生态环境是决定军事运动的胜败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据现今考古学界推算,秦朝在当时发动了超过一百万的军队攻灭了关东的六国。而武王伐纣虽然没有可靠资料可以推算出军队具体的人数,但可以相信的是一定比殷朝的军队数量要庞大得多!毕竟军队的人数在冷兵器时代是制胜的重要因素。
姬昌的时代,西岐已经开始整饬农业生产,以及扩充军备。历经了两代人积蓄力量,可以想见其实力是殷商不可同日而语的了。而在西周两代人励精图治的时候,纣王却修鹿台、设酒池肉林,征发无度,滥用民力,结果造成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败坏,军队数量下降,所以导致失败。
秦王朝还是秦国时,已经早就采用了商鞅的改革政策,开发农业,又修了郑国渠这样的水利灌溉工程,使得关陇地区成为粮仓。所以组织起一百万的军队不足为奇。可见当时的粮食生产规模是多么大了。可是秦始皇修建阿房宫,滥砍滥伐,又征发无度,不但破坏了当地的地表植被,而且将农业劳动力大量抽调,势必造成农业生产的破坏。所以就出现了“攻守之势异也”的情况!被山东诸国又打回姥姥家了,这回连老巢都丢了。
同样的,项羽的火烧阿房宫这招也太狠了,据说是大火三个月都没有熄灭,可以想见如果单纯是烧宫室不可能烧了这么长时间。应该是把关西地区的原始森林也给点着了,所以引起了森林大火,才是大火三个月都烧不绝的真正原因吧!这把火一烧,再加上阿房宫修建时已经滥砍滥伐了,可以想见是着实的改变了关陇地区的生态环境,使得那里由“塞上江南”变成了不毛之地,所以在后来的汉朝时代,咸阳已经变得不是那么重要了,原因就是那里的生态环境恐怕是到现在都没有再恢复到项王一把火之前的水平吧!
所以在秦朝以后很少有西部的王朝能够组织起像样的东征了,大概就是因为以上分析的原因吧。到了最后干脆连都城都向东移动了。中国古代的政治中心在西部,而后来发生了逐渐向东部转移的过程,我想除了经济越来越朝向海洋发展的原因之外,也是因为西部的自然生态环境已经不适宜人类居住了吧。再加上环境恶化导致了丝绸之路的断绝,以及西域诸国的灭亡,更使得要远离西部而朝向海洋发展了。
当然,也正是由于这一原因,西部的环境恶化,也成功阻止了阿拉伯势力的入侵,因为阿拉伯帝国也无法在东方组织强大的圣战军队,要靠什么来攻击凭借着在中国内地第三级阶梯的广大农田来提供粮食支持战争机器的李唐王朝呢?所以阿拉伯帝国的扩张到了东方就止步于西域地区了。他们的西征也无法成行,否则安拉之剑很有可能折戟沉沙铁未销了。其实后来黑衣大食还是和高仙芝打了一仗,这即是有名的怛罗斯河之役,虽然高仙芝大败,而且让人家把造纸和火药工匠都抄到了西欧去,但是还是大漠阻止了先知后裔们前进的脚步。
所以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东征的脚步已经彻底的停止了。
那么,在来说说西讨吧。
西讨的用兵家,要说其中最著名的例子,那就是汉朝的班超了。这个家伙投笔从戎,对当时还不是汉家国土的西域进行了几十年的战争和“经营”,彻底改变了这块土地的人口和民族文化构成,使得这块土地从此成为我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
另外还有努尔哈赤对于蒙古诸部的统合,努尔哈赤采用了成吉思汗的战略,先联合住在帐篷里的人,再打击住在房子里的人。他彻底折服了昔日不可一世的蒙古铁骑,甚至把他们的社会组织都彻底的改造,编程为“蒙八旗”。这不能不说是继他们的祖先女真人控制大漠民族之后的又一个壮举!而且比起女真人最后的失败结局,努尔哈赤则成功的统合了两个强悍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而且建立起中国现代的版图,不能不说是英雄中的大英雄。
在这里我要对阎崇年先生表示敬意,那些反对蒙元满清的汉民族主义者,就不想想难道他们的祖宗真的是古代的汉人吗?现在的汉族人和历史上的汉人根本就是两个概念,不可对等的,还有不知所谓的家伙掌掴阎崇年先生,简直是白痴!努尔哈赤确实是个大英雄,不管他是否是后来腐败清政府的先祖,但是我相信如果他活到那时,清王朝绝不会像咸丰、同治和光绪时代那么窝囊,一定会重现康熙时代雅克萨的光荣!历史上汉人建立的朝廷不也是黄鼠狼下耗子吗,为什么要特别责怪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呢?即使是李自成当时没有被打败,建立了汉人的朝廷,我想如果闭关锁国的政策持续的话,中国一样会落后。就算如果没有海禁的话,也很有可能踏上像日本一样的军国主义道路。到时候被原子弹轰的就不是我们的东邻了。
扯远了,接着西讨。西讨的战役绝大部分都获得了成功,原因在东征时候已经有所叙述,因为西讨的王朝大部分是处于农业发达的第三级阶梯,有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良田千顷,沃野千里。这些自然条件养育了世界上最多的人口,提供了农业社会中最多的劳动力来源和兵源,足够支撑起强大战争机器。如果放在西部的自然环境被像项王那样的一个个疯子破坏之前,西部和东部还可以一较高下。但是经过了,秦末的战争破坏,南北朝时的农牧改易,以及安史之乱的破坏之后,我国西部特别是西北部地区的自然条件已经再也不能支撑起强大的王朝了。
所以这也可能是为什么文明越早的地区现在却都变成不毛之地了,战争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不得不说是有很大的关系。
古巴比伦的伊拉克在海湾战争前就是一片沙漠了,现在更是变成了沙漠的天下,连首都巴格达都日日沙尘暴。埃及的尼罗河流域也是沙漠广布,现在在巴基斯坦境内的印度河两岸也是沙漠为主,这就是军事活动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性反作用。
巴比伦所在的两河流域在亚述人、希腊人、波斯人、埃及人、罗马人、阿拉伯人、蒙古人等战争民族的征战下,已经变成了世界上的风沙来源地,整个阿拉伯半岛有百分之八十的土地变成了沙漠。
而印度河两岸的沙漠化现象也很严重,达罗皮图人与雅利安人的战争,以及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锡克教徒的战争以及印度教徒之间的战争,致使这个曾经肥沃的地区只能出产适合沙地生长的长绒棉,而以前的作物却无法栽种了。
埃及曾经是罗马帝国的粮仓,而后来经过多次的战争也变成了需要治理土地严重沙漠化的国家。喜克索斯人作为北方游牧民族灭亡法老的王朝时就进行过农牧改易的运动,严重破坏了土地和水利设施。虽然到了托勒密王朝时代和罗马时代有所恢复,但是在之后阿拉伯人征服中又被严重破坏。
欧洲史学家有这样的说法,就是蒙古人入侵导致了中东的水利设施大面积毁坏,以至于现在的中东还没有恢复到蒙古人入侵以前的农业生产水平。这些例子都可以说明军事活动对于自然环境和与之相关的农业生产造成的反作用,大多是破坏性的。
而中国历史上的几次农牧改易也都发生在原本土地肥沃的黄土高原地区,这就造成了当地环境的极度破坏,植被几乎清零,水土流失严重。因此以后的西部王朝,像西周和秦国的似的威势再也维持不下去了,而东部王朝的西讨则很容易成功。因为粮食的生产除了依赖于耕作技术之外,在古代主要还是依赖于自然生态环境的,这就是所谓的“靠天吃饭”吧!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北伐和南征,之所以要把它们放在一起讨论,就是因为这两种军事活动是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具有某种对合的性质。在古代中国被分成东西两半的时间是少之又少,而被分为南北两半的时候却是多了很多。全国性的东西分野大概就是西岐与殷商,以及秦朝和六国了。而全国性的南北分野在历史上却有很多次,如魏晋南北朝时代,五代十国时代,辽、夏、金、蒙与宋对峙的时代,明亡清兴的时代等等。
南北分野造成了历史上多次出现了南征和北伐,北方的王朝要大举南侵,南方的王朝要收复北方的失地。北方一般是游牧民族建立的王朝,而南方一般是农耕民族建立的王朝,农牧的分水岭就是长城一线。这道农耕民族修建的旷世堡垒,虽然几经风雨屹立不倒,但是从来没有挡住北方游牧民族南侵的铁蹄。无论秦汉还是魏晋,抑或是唐宋明。所以就如一位作家所说,再坚固的的堡垒也不能防止战争的失败,反而堡垒一旦铸成,往往是从内部被攻破的。
在中国历史上往往是北方南征成功的居多,而南方北伐失败的居多。究其原因也和自然生态环境分不开。北方的游牧民族往往全民皆兵,而南方的农耕民族则如前所述是兵农分离的,即使是屯田制度下的兵农合一,也无法在全国的范围内实现。究竟为何会有这种军事组织的差异呢?那就和南北农牧的经营方式分不开。下面结合起来做一分析。
南方的农耕文明,无论是水田稻作还是旱作,都需要大量人口的精耕细作才能有稳定和良好的收成,所以必须有专业化的农民进行这项生产,这是一种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兵农分离是必然趋势。因为要使得军事专业化和农业专业化,就必须有职业的士兵和职业的农民。而精耕细作的农业又可以养活大量的职业化士兵,这样这种制度在没有异质化的外敌威胁的时候应该是可以运行良好的。因为农耕民族之间的战争就如前所述是粮食产量的战争,而粮食产量的战争本质又是耕地面积和劳动力数量的战争,因此国力强弱主要在于幅员。
但是中国北方有一个与农耕文明完全不同的游牧文明,实际上中国历史是这两支文明分别展开的。可是由于游牧活动的不固定性,所以游牧民族很难像农耕文明一样发展出一个稳定的文明和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因此农耕文明总是先入为主的认为自己是正统,而游牧文明则成了胡,成了虏,成了奴,像胡人、胡虏、匈奴之类的带有贬义的字眼就总是伴随着这些中国文明的另一半子民。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优势,那就是游牧生产是一种粗放经营方式,并不需要很多的人口就可以放牧相当数量的牲畜。而由于放牧的方式多是骑马、砍杀和射箭,所以民风彪悍的传统更甚于南方的农耕文明。而由于游牧文明的动物蛋白质为主的食物在营养学上要优于植物蛋白为主的农耕文明,因此从生物个体的体能上看,游牧文明生物个体的体质应该普遍高于农耕文明。但是由于北方的自然环境恶劣,所以游牧民族在很长一个时期内也没能突破人口的瓶颈。但是一旦放牧技术成熟,并且由于丝绸之路的开通,他们广泛的结合了东西方文明的科技成果,所以在军事科技上又有一定的优势。特别是南方民族不善骑射,而北方民族经过自小的游牧生活的锻炼,所以他们天生就是骑射能手。骑兵在古代就相当于现代的坦克,是古代的摩托化兵种,威力当然是农耕文明所无法企及的。
我曾经看到展览会上展示的努尔哈赤的弓箭,那柄弓简直不是弓嘛,是一颗树干还差不多!而当时明朝人的扎枪细的和炸油条差不多,差距太大了,难怪要失败。看来长期吃米饭的中国球员和长期吃牛肉的西方球员的体力有差别是理所应当的!这就犹如北方的游牧民和南方的农民的差别。
综上所述,北伐的南方王朝显然只有“有一个稳定的社会文化”的优势,而大多数南方王朝又都是腐朽不堪的末世王朝,并不能善用这种优势,这就是所谓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啊!虽然文化发达,但是都是过眼云烟罢了。
因此当南北两个文明相遇并且冲突之时,优势和劣势就各有千秋了。
如北方全民皆兵,整个民族就是一支大军队,所以在军事力量上拥有无与伦比的动员力和行动力。但是毕竟北方的自然生态环境很差,游牧粗放经营的收获有限,所以即使是整个民族就是一支大军队,这支军队的数量也很有限。
而南方虽然是兵农分离,但是由于精耕细作的粮食产量高,所以可以支持的军队数量就相当庞大,再加上稳定的定居点便于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所以科技比较发达。
但是在科技这一点上,一直以来我们都有误区,认为南方农耕文明的科技比北方游牧文明的要高。其实不然,我们所知道的事实其实应该使用另一种方式去叙述。中原的农耕文明直到汉代才打通通往西方世界的丝绸之路,而北方的游牧民族在此之前就控制着东西方的交通路线,并且不断吸收着东西方的科技文明,特别是军事科技。罗马的军团的方阵作战法,到了中国就变成了西凉的方圆大阵,苻坚的后人还用这种阵法逐鹿中原过。成吉思汗也利用畏兀儿商人镇海的谍报网广泛搜集丝绸之路两端的情报和科技信息。这才有了后来的蒙古帝国,所以才有人说蒙古帝国实际就是畏兀儿帝国。
但是即使有军事科技的优势和军队的动员力和行动力的优势,还不足以打败农耕文明的铜墙铁壁。只有在堡垒的内部崩塌的情况下,他们才可能入主中原。那就是像汉末、魏晋、五代十国、宋末、明末这样的农耕文明四分五裂的时代,无法组织起足够规模的抵抗力量的时代,他们才可能入主中原。但是还是成功的少失败的多。成功的建立起正统王朝的只有蒙元满清,而更多的游牧文明则是选择了一种更文明的方式入主中原,那就是“汉化”。
其中最为著名的例子就是魏孝文帝改革,使得鲜卑这个游牧民族彻底和汉人农耕民族融合,而鲜卑人和汉人的后裔则建立了李唐王朝,可以说有魏孝文帝迁都,才有后来的大唐盛世。而完全保持游牧民族本源文化而统治农耕民族的试验都以失败告终,元朝从忽必烈建元,到蒙古撤出中原建立北元,也只不过在中原待了五十几年的时间。而游牧民族要想长期统治农耕民族要么选择完全融合,犹如鲜卑人;要么是和而不同,犹如满洲人、辽人。否则抱残守缺只能像五胡十六国的众多小国一样弹指间就灰飞烟灭了。
而南方农耕民族北伐成功的例子较之北方游牧民族南征成功的例子则更少。而且都是在南方农耕民族最强大的时候发生的,比如汉武帝北伐灭亡了南匈奴,驱赶了北匈奴,但是在那次成功的北伐之后,汉朝已是十室九空,田园荒芜,最后导致西汉走向衰落。唐朝多次对突厥用兵,导致东突厥汉化,西突厥西迁,但是为了打击突厥而肥大化的地方武装藩镇势力,最终导致了李唐王朝的灭亡。而随之而来的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直到蒙元立国才告结束。当然有人说是到宋代就已经结束,但是种看法是不正确的,因为宋代并没有恢复唐朝的疆土,却是不断的被北方王朝蚕食,根本只能算是一个较大的地方割据势力罢了,之所以把它作为正统,恐怕也是农耕文明的自大症在作怪罢了。
当然有一些小型的的战役也导致了军事上一度的优势,但是只是昙花一现罢了。比如南北朝时祖逖的北伐、桓玄的北伐、刘裕的北伐、陈庆之的北伐,辽宋夏金对峙时的岳飞的北伐,以及元末明初朱元璋的北伐等等,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不是不能持久,就是最后失败。可见越到接近现代的时代,农耕文明北伐成功的次数就越稀少。这也并不是偶然,因为那些时代北方的王朝已经不止有游牧的优势了,他们还占领了很多以前是农耕文明的领土,这样兼具两种文明的优势,与只有农耕文明优势的南方王朝对比,胜负立判。而南方由于水土流失和大面积的毁林开荒造成了长江中下游平原已经没有原始森林,只有次生林,农业生产已经不像原来那样有丰富的土地可以利用了,而工商业、渔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也抢夺了农业的劳动力,使得南方王朝再也无法靠农业组织起可以对抗北方王朝的规模足够的军队了。
这时中国的历史已经进入了新的时代,骑马和砍杀的冷兵器时代已经过去,新的火药时代已经到来。军事活动和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也变得日趋复杂,而不简单的是农牧分野和粮食战争的时代了。
都快写了八千多字了,其实这一个问题我觉得还是没说得很明白。但是我也累了,该到了收尾的时候了。要怎么收尾呢?
我和一个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讨论过我有写这种文章的想法,但是他说这种文章对于现代的参考意义不大,我觉得也是这样。但是虽说不大,也还是有一定的参考意义的。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战争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恢复的,四大文明古国的发源地现在都被沙漠化困扰,就说明战争对于人类生存环境破坏很有可能是持续的,甚至是永久的。冷兵器时代尚且如此,热核兵器时代的战争恐怕就如爱因斯坦的玩笑:“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人类要使用什么武器,但是我肯定第四次世界大战人类只能使用石头和木棍了。”但是他至少还认为当时还有木棍可以使用,这说明自然生态环境还存在。但是我们从历史的经验只能得到更悲观的推论,那就是若再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恐怕就不会再有第四次了!
其次,我们可以从军事活动和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异化的学说,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产生之后使得人成为资本的奴隶,而不是资本为人类服务,创造物反过来驾驭了主人,这就是所谓的异化。而这种现象不光出现在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在属于农业社会的封建社会和奴隶社会也存在,那就是为了保护生产顺利进行而产生的军队结果变成了社会生产成果的最终归宿。而本来在和平的情况下,这些生产成果是应该可以更大的改善人们的生存条件的。这样就不用为了互相抢夺生产成果而互相厮杀了。也就是说,本来应该省下的社会发展成本被浪费和挥霍了。
再次,如果真如爱因斯坦的玩笑所言,人类在战后又退回原始社会的话,我希望人类的后裔能够听说过我的理论,并且应用于军事斗争的实践,这样他们再次自我毁灭的时间就可以提前了。那么我们这一季文明就是存活最久的人类文明了,这不是保持了一个吉尼斯世界纪录吗?[font=Times New Roman]O([/font][font=宋体]∩[/font][font=Times New Roman]_[/font][font=宋体]∩[/font][font=Times New Roman])O[/font][font=宋体]哈哈[/font][font=Times New Roman]~[/font][font=宋体],当然这也要吉尼斯世界纪录这种东西能够永垂不朽才行,不过看来是不太可能了。所以说,这种意义可能是那个最没边儿的意义了。[/font]
唉,伸个懒腰吧,写了八千多字,这真是一篇长文呀,看来写字儿真是一种消磨时间的好方法。
另外,如果有人要转载本文,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2009-12-15 13:14
韦孝宽
有个实例,墨子说:“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但后来中国没犀牛了,估计都被做成皮甲了。
2009-12-15 13:35
figozhu
lz想说神态环境是假。
核心是想夸女真吧。
[quote]
那么,在来说说西讨吧。
西讨的用兵家,要说其中最著名的例子,那就是汉朝的班超了。这个家伙投笔从戎,对当时还不是汉家国土的西域进行了几十年的战争和“经营”,彻底改变了这块土地的人口和民族文化构成,使得这块土地从此成为我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
另外还有努尔哈赤对于蒙古诸部的统合,努尔哈赤采用了成吉思汗的战略,先联合住在帐篷里的人,再打击住在房子里的人。他彻底折服了昔日不可一世的蒙古铁骑,甚至把他们的社会组织都彻底的改造,编程为“蒙八旗”。这不能不说是继他们的祖先女真人控制大漠民族之后的又一个壮举!而且比起女真人最后的失败结局,努尔哈赤则成功的统合了两个强悍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而且建立起中国现代的版图,不能不说是英雄中的大英雄。
在这里我要对阎崇年先生表示敬意,那些反对蒙元满清的汉民族主义者,就不想想难道他们的祖宗真的是古代的汉人吗?现在的汉族人和历史上的汉人根本就是两个概念,不可对等的,还有不知所谓的家伙掌掴阎崇年先生,简直是白痴!努尔哈赤确实是个大英雄,不管他是否是后来腐败清政府的先祖,但是我相信如果他活到那时,清王朝绝不会像咸丰、同治和光绪时代那么窝囊,一定会重现康熙时代雅克萨的光荣!历史上汉人建立的朝廷不也是黄鼠狼下耗子吗,为什么要特别责怪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呢?即使是李自成当时没有被打败,建立了汉人的朝廷,我想如果闭关锁国的政策持续的话,中国一样会落后。就算如果没有海禁的话,也很有可能踏上像日本一样的军国主义道路。到时候被原子弹轰的就不是我们的东邻了。
[/quote]
这话写得,太恶心了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figozhu 于 2009-12-15 13:41 编辑 [/i]][/color]
2009-12-15 13:38
figozhu
[quote]
我曾经看到展览会上展示的努尔哈赤的弓箭,那柄弓简直不是弓嘛,是一颗树干还差不多!而当时明朝人的扎枪细的和炸油条差不多,差距太大了,难怪要失败。看来长期吃米饭的中国球员和长期吃牛肉的西方球员的体力有差别是理所应当的!这就犹如北方的游牧民和南方的农民的差别。
综上所述,北伐的南方王朝显然只有“有一个稳定的社会文化”的优势,而大多数南方王朝又都是腐朽不堪的末世王朝,并不能善用这种优势,这就是所谓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啊!虽然文化发达,但是都是过眼云烟罢了。
[/quote]
阿谀之词~~~,lz哪里考据来的明朝人的抢细得和炸油条差不多?
2009-12-15 13:39
figozhu
[quote]
而南方农耕民族北伐成功的例子较之北方游牧民族南征成功的例子则更少。而且都是在南方农耕民族最强大的时候发生的,比如汉武帝北伐灭亡了南匈奴,驱赶了北匈奴,但是在那次成功的北伐之后,汉朝已是十室九空,田园荒芜,最后导致西汉走向衰落。唐朝多次对突厥用兵,导致东突厥汉化,西突厥西迁,但是为了打击突厥而肥大化的地方武装藩镇势力,最终导致了李唐王朝的灭亡。而随之而来的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直到蒙元立国才告结束。当然有人说是到宋代就已经结束,但是种看法是不正确的,因为宋代并没有恢复唐朝的疆土,却是不断的被北方王朝蚕食,根本只能算是一个较大的地方割据势力罢了,之所以把它作为正统,恐怕也是农耕文明的自大症在作怪罢了。
[/quote]
那按lz的意思,唐之后,是蒙元,再之后可以直接是你的“大清”了吧。
2009-12-15 13:41
figozhu
[quote]
当然有一些小型的的战役也导致了军事上一度的优势,但是只是昙花一现罢了。比如南北朝时祖逖的北伐、桓玄的北伐、刘裕的北伐、陈庆之的北伐,辽宋夏金对峙时的岳飞的北伐,以及元末明初朱元璋的北伐等等,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不是不能持久,就是最后失败。可见越到接近现代的时代,农耕文明北伐成功的次数就越稀少。
[/quote]
把蒙古人赶回老家了,都叫失败的北伐。
lz你的逻辑真神奇啊。
2010-1-6 08:30
大树将军
阿房宫都没有建成,何来烧毁?
秦汉以后,中原王朝开始了对长江以南地区的军事和政治控制,大量的汉族移民开始迁往南方,今天,南北汉族在Y染色体上差异很小,90%的相似性,也就是南北方汉族父系都是同源的。南北汉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mtDNA上,也就是母系来源上。
简单的说,南方汉族基本可以表示为=父系(北方汉族Y染色体)+母系(北方汉族线粒体mtDNA+溶入的南方很多的民族的线粒体mtDNA),南方汉族不但和北方汉族在mtDNA上有差异,其实他们之间也不同,湖南的汉族和福建的汉族mtDNA就不同,甚至同是广东人,广府人和客家人在mtDNA上也不同。
2010-1-6 10:32
马岱
战争不一定会破坏生态环境,战争消耗了大量人口,反而使土地得到休生养息。
这篇文章单从学术角度看,真是很一般,只看到树木没看到森林。
2010-1-6 11:40
wwwind
LZ应该计算下一次世界大战和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环境的破坏程度。
这也是西方一直避免讨论的环境问题。
2010-1-6 13:28
马后炮
时间跨度太大,太宏观了。环境变化和水土流失主要是根据人口的迁移而变化的,人口变迁可能是为战争服务,但战争不是主要因素,更何况是在冷兵器时代,左右环境的因素不多。
2010-1-6 14:10
luke19821001
我就不明白了,楼主提起战争就一副悲天悯人的样子,眼泪都快掉下来了,但是却无私的歌颂战犯和屠夫,你笔下的那些农民被屠夫杀了,原来的良田被战犯弄成了荒地,战犯却成功了。楼主满怀反战主义却极端痛苦而亢奋的颂扬战犯,还提出了屠杀的是英雄,被屠杀的是白痴,屠夫虽然茹毛饮血,但是是先进的,被屠杀的虽然文化发达,但是是落后的,屠夫杀人是英雄中的英雄,被屠杀的即使不被杀,今后也很可能变成军国主义。楼主这样奇特的思维恕我辈无法理解。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luke19821001 于 2010-1-6 14:12 编辑 [/i]][/color]
2010-1-13 09:53
鬼手书生
整篇文章,除去对刽子手的溢美之词外,剩下的不外乎五个字:战争破坏植被
生态坏境就等于植被么?虽然在古代,对生态的破坏,最主要是对植被的破坏,但是不能代表全部。
而且,对植被破坏最大的,不仅仅是战争,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对木材的需求量大增,人口活动的加剧,人在环境中生态位的改变,都是对植被减少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