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古典小说 » 葭萌张马大战前后解析(罗本)


2009-11-27 02:25 我不是英雄
葭萌张马大战前后解析(罗本)

[size=4][/size][size=4][indent]  在葭萌关张飞大战马超的前后过程中,透露出的武评信息十分丰富,几乎涉及到刘蜀集团所有顶尖将领,因此具有较高的武评价值。葭萌关一战,杀得天昏地暗的张飞和马超无疑是聚光灯下当之无愧的明星,但背后其实还有两位隐形主角——赵云和关羽。黄忠和魏延在此处也有戏份,起到了超级绿叶的作用。
  言归正传。
  忽流星马急报,东川张鲁遣马超引兵攻打葭萌关甚急。刘备大惊,孔明曰:“须是张、赵二将,方可与敌。”
  孔明此话,等于是给几位将领的武力做了定位。他认为张、赵、马同一级别,而黄忠、魏延不在考虑范围之内。这也意味着黄、魏武力低于张、赵和马。诸葛半仙的眼光一向很毒,战长沙,他对黄忠的评价就相当精准。有万夫不当之勇、能和关羽大战一百合的黄忠这回居然不入孔明法眼了。孔明刚刚目睹了老将黄忠大战蜀中名将李严,他对黄忠的武力更加了然于心。黄忠与李严战四五十合不分胜败,孔明鸣金收军,忠问其故,孔明曰:“吾已见李严武艺,不可力取。”诸葛亮肯定了李严的武艺高强,不可力取,说明他对黄忠战胜李严并没有太大把握,亦可推断李严其时还没露出败相。假如黄忠能在接下来的短时间内解决问题,想必孔明也就无需大费周章地让黄忠第二天诈败来逼降李严了。不过,黄忠本人对擒住李严倒是信心十足。张飞和马超对战胜对方也信心十足,彼此叫嚣“我捉你不得誓不上关”、“我胜你不得誓不回寨”,最后的结果却是,二将各自回阵,该干啥干啥去。可见说归说,料事如神的孔明做为旁观者看得更加清楚。相较于曹操对许褚战徐晃五十余合不分胜败的“不忍”以力拼之,“不可”力取显示黄忠单条李严的优势(如果有的话)不如许褚对徐晃般明显。黄忠连李严都搞不定,马超就更不用说了。反正黄忠当时听了孔明的话不吭声,魏延也是。不过魏延心里似乎有些想法,因为他后来想夺张飞头功。 孔明说这话并没提到关羽。关羽远在荆州,不提也在情理之中,但这不代表关羽没引起孔明重视。
  于是张飞兴高采烈地前来请战。张三自小沛与吕布单条以后,还没遇到过强劲对手。让张飞意外的是,孔明故意小觑他。孔明说:“今马超侵犯关隘,无人可敌”,这话真够伤人自尊,尤其是伤三爷的自尊。孔明似乎嫌力度不够,末了又加上一句“除非往荆州取关云长来,方可与敌”。这意味着,张飞既不如马超,而且也不如关羽。这等于是“双重”否定张飞。以张飞永不服输的个性,一激果然就灵,立马拍胸脯写军令状。诸位,在孔明的激将说词里,也只是认为关羽可敌马超,而张飞的回答是他能够战胜马超!这表示张飞自认强于关羽,也就间接否定了孔明所意指的关羽比他强的说法。张飞并没有当场反驳孔明所讲的关羽“未必可胜”马超,参照当年关羽向曹操夸赞张飞的话,张飞也可以这么说:吾兄云长在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区区马超何足道哉,吾愿前往擒之云云。这样既可为二哥挣面子,同时又能表达自己必胜马超的信心。他没说,可见孔明的激将法产生了效果。要知道张飞可是连吕布都不服气的主,他怎么会承认别人(包括关羽)比他强呢?
  而且,孔明不是和刘备交了底么,能敌马超者,惟张飞和赵云耳。赵云就在眼前,而关羽远在荆州,孔明为何舍近求远?抛开其他因素,单纯从武力角度讲,不管赵云是略高于还是略低于张飞,都可以拿来做为激将的参照物。之所以不提赵云,显见孔明是有意的。笔者认为,孔明从人情世故和官场伦理考虑,为了不制造矛盾,维护将领之间团结,有意不用赵云来剌激张飞。孔明深谙管理之艺术。打个比方,假如诸葛总参谋长对张军长说:你本事不如赵师长。诸位认为张军长听后会做咋想?从攻打桂阳张赵之争可窥一斑:以张飞个性,假设孔明说他不如赵云,必定会勃然大怒,估计他会先找赵云磕出个高低来!参照关羽要VS马超,黄忠要VS魏延,如果真出现张飞VS赵云,刘备肯定要抓狂!睿智的孔明不可能让这种无端的内斗局面发生。但是,如果诸葛总参谋长说:张军长,你本事不如关司令。张军长即便心里不服气,他也不会找关司令叫板,因为关司令职位既比他高,而且也是他兄长。这正是官场的微妙之处。孔明食髓知味,后来葭萌关迎战张郃时,又如法炮制,拿张飞来激老黄忠。
  张飞既然拍胸脯立了军令状,他和马超的火拚也就不可避免了。眼看这出大戏就要开锣,作者却卖个关子,先端出正餐前的小吃来开开胃。后来的汉中太守,现在的哨马头目魏延,领着一票人马,干起了突前打探情报的活儿。不过魏将军向来不守本份,经常捞过界。魏延有一个特点是贪功,且屡教不改。之前刚和黄忠争功栽了个大跟斗,这回又不长记性,要跑去和马超叫板,夺张飞头功。结局又是如出一辙,功没夺成,险些又被提前终结。其实这样成了烈士倒还好了,从此以后也就无需再背着那脑后反骨的恶名。马岱,魏延生命中的克星,这个时候出现了,两人由此结下不解之缘。不过通过马岱这个参照物,也可看出魏延的实力不容小瞧,当初他敢于向黄忠叫板,还是有资本的。魏延与岱战不十合,岱败走。换成张飞,同样不过如此:马岱直取张飞,战不十合,岱败走。魏延和张飞都是不十合击败马岱。也许有人会说,魏延那例,马岱有诈败嫌疑。可书上明明写的是岱“败走”,而非岱“诈败”。在真正败走的战例里,败方暗算对手也不是没有过。例如陈应败走,回身以飞叉掷赶来的赵云。如果非要说马岱是诈败,那么紧接着发生的张飞那例,别人同样也可以提出质疑。所以我的看法是一视同仁,既然书上没有诈败字眼,最好还是做正常理解,两个都是有效战例。这样问题也来了,既然魏延和张飞对上马岱的战绩是一样的,魏延能否与张飞等量齐观?笔者认为单一的间接比较尚欠说服力。张飞的亮点战绩很多,充够证明其超一流的地位,而魏延可就相形见绌了,他与超一流和一流武将单挑的有效战绩太少,不足以让其挤身超一流行列,自然也就没法和张飞比肩。
  接下来的第二天,张飞就和马超耗上了。从场面看,真是难分难解呵。先从当时两人的心态着手分析。这一战,张飞总共被马超“气”了三次:一次是马超关下搦战,关上的张飞恨不得平吞了马超,三五番皆被玄德当住;一次是单挑之前两人答话,张飞被马超讥为无名村夫而大怒;还有一次是马超跑来叫板夜战,张飞气起,换骑刘备的战马和马超开打。张飞此战显得比较急躁。原因之一是他被激将,因此立了军令状。相比之下,马超心态较为正常。马超见张飞军到,把枪望后一招,约退军有一箭之地。这个动作很男人,很绅士。相较于因性起而裸衣的许褚,裸头的张飞,不管单挑过程如何激烈,锦马超从来都是以整齐装束示人。从战前两人知己知彼的情况来看,马超一到关下,便指名道姓地单搦张飞,可知马岱回去已把和张飞单条的第一手情况向马超做了报告,马超对张飞的实力已有大致了解。张飞对马超也不陌生,他已从诸葛亮或其他渠道得知马超,但似乎这并没有引起张飞足够的重视。不过张飞也有几个有利因素:1、他受孔明激将,立了军令状,求战欲望非常强烈,比较容易出状态;2、张飞不是主帅,他有刘备在背后撑腰,当形势不利时,刘备随时可以技术性喊停;3、张飞是在马超阵上人马皆倦时才下关单挑,在生理及精神状态上占了点便宜。
  大战第一阶段:两马齐出,二枪并举,约战百余合,不分胜败。玄德观之,叹曰:“真丈夫也!”恐张飞有失,急鸣金收军。
  按常规,双方在单条一、二百合后,一般都要来个中场休息。刘备这么心急火撩的鸣金,理由又是恐飞有失,显见张飞当时的局面不太乐观。喜欢蓝球的朋友都知道,当赛场上出现对己方不利的局面时,教练往往会要求暂停,以延阻对方的攻势。笔者认为,这一阶段虽然不分胜败,但张飞稍微处于下风。这个判断从张飞略歇马片时又出战,刘备恐有失,亲自披挂下关督战可以得到佐证。刘备对张飞是如此的提心吊胆,随时做好保护张飞的准备,反证了马超对张飞所构成的威胁极大。马超阵营方面似乎显得从容多了,鸣金收军几乎都是由着刘备说了算。下面继续看次战。
  大战第二阶段:张飞与马超又斗百余合,两个精神倍加。玄德教鸣金收军。二将分开,各回本阵。
  短暂的歇息给张飞提供了调整心态的好机会。这一阶段的较量张马两人平分秋色,刘备这时心也不慌了,从容地教鸣金收军。若非天色已晚,估计还会继续单条下去,因为两个人都精神倍加,体力没有问题。张飞次战的表现要比首战好,原因何在?笔者认为,张飞刚开始对马超这个强劲对手的实力估计不足,加上情绪有些急躁,恨不得一口吃掉马超,从而导致首战发挥不够理想。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何况马超是枚硬刺儿,谁吃掉谁还很难说。张飞调整了心态,做好了持久战的准备,甚至连夜战都想到了。
  大战第三阶段(夜战):到二十余合,马超拨回马便走。原来马超见赢不得张飞,心生一计:诈败佯输,赚张飞赶来,暗掣铜挝在手,扭回身觑着张飞便打来。张飞见马超走,心中也提防,见打过来,一闪,从耳边躲过去。张飞便勒回马走时,马超却又赶来。张飞带住马,拈弓搭箭,回射马超,超却闪过。二将各自回阵。
  关键词是见赢不得。有人因此得出马超逊于或等于张飞的结论。这夜战才刚打了二十余合,马超这么快便失去赢的信心么?笔者不这么认为。这应是马超因久战不下而产生的自然心理反应。也许有人会问:为何张飞没有见赢不得?道理很简单,因为马超觉得再这么打下去结果还是和前两次一样,所以想改变打法以求制胜。假如马超是在第一阶段(初战)的二十余合后便荫生见赢不得的念头,则基本上可以研判马超实力不如张飞。但这是经过二、三百合后产生的想法,就比较正常。私下推测,如果夜战继续进行下去,恐怕还是分不出胜负,因为两个人的实力太过接近。马超的求变,类似关羽战黄忠,第一天一百合不分胜负,关羽心里就琢磨着第二天要用拖刀计。从字面上理解,马超的见赢不得,有两种可能:一是马超和张飞水平相当,没法分出胜负;二是马超不如张飞。笔者认为第二种可能性不大,因为夜战的二十余合时间太短,不足以让马超产生料敌不过的念头。之后马超的铜挝落空,张飞勒回马走,马超却又赶来,说明马超见暗器不灵,又想重新回到常规单条了。再到后来,张鲁连接三次差人教马超罢兵,马超却言尚未成功不可退兵。如果马超真觉得技不如飞,则张鲁要求退兵的命令正好可以给他台阶下呵。马超屡次抗命,就是不退。这难道不是他自信的表现?
  所以,第三阶段的夜战基本上也是旗鼓相当的,甚至连双方使用暗器、暗箭进行攻防都没分出高下来。
  不过综合而言,马超此战稍占优势。这主要体现在第一阶段的首战上:刘备两次恐飞有失(其中一次在次战之前,显见受了首战影响),一次急鸣金。原因上面已分析,是因为张飞性子急躁、欺敌造成。加上张飞受了孔明的激将,如果我们承认激将效果比不激将更明显,则张飞在斗志上占了点便宜。假设两人调换一下位置,被激将的人是马超而非张飞,结果又会如何呢?呵呵。另外,马超在单条前生理和精神状态方面稍微吃了点亏。如果排除人为干扰因素,评估的结果对马超较为有利。
  张马大战结束了,但事儿还没完。此处明着写的是张飞、马超,暗地里却还牵扯到另一位顶尖人物,赵云。尽管赵云完全有能力叫板马超,但这一次与争夺桂阳不同,作者把机会让给了张飞。不过,作者特意通过一些描写,烘托出赵云非同小可的实力。首先,孔明的话给赵云的武力做了大致定位,然后分兵时孔明又讲到,他守绵竹,待子龙来,再作商议。为什么非要等带兵在外的赵云回来再作决定呢?后来原文有两处提到赵云和黄忠同守绵竹:“故令子龙、汉升守住绵竹,星夜而来”、“玄德复命霍峻、孟达守关,便撤兵来取成都。子龙、黄忠接入绵竹。”另外还有:“忽报子龙有书,荐西川一人来降。”此时赵云俨然成了守绵竹之主将,老黄忠居于相对次要位置。赵云举荐的李恢凭三寸不烂之舌便让马超来降,接下来诸位也都知道,刘备在绵竹城上管待马超吃酒,未曾安席,赵云斩刘晙、马汉二人之头献于筵前。马超亦惊,倍加敬重。赵云的“见面礼”是给马超一个下马威。那马超出身名门,并非被张飞击败而降,牛气着呐。“倍加敬重”,似乎表明马超之前听闻过赵云的一些事迹,如长阪血战什么的,因此初次见面时估计马超发自内心地说了些久仰之类的话,但百闻不如一见,待到两个人肉馒头出现在筵前,敬重的百分比也就随之飚升了。也有人说,马超倍加敬重的是刘备。先姑且算是吧,但让马超倍加敬重刘备的理由,难道不是因为赵云的出色表现?马超心里可能也做了一番惦量:要是咱出马,能这么快便搞定不。想不到没根没据的刘玄德,手下高人不少呢。
  下马威的事,还不止一桩。荆州的关羽,大老远也想跑来插一腿。他派关平来见刘备,说他知道马超武艺过人,要入川来与之比试高低。马超降了刘备,就是自家人了,而且他又没和关羽争功什么的,凭白无故比什么武?马超武艺过人,过谁呢?呵呵,这话有点名堂。张飞不是刚和马超干过一架么。关羽一向高傲,如果他认为张飞的表现强于马超,估计他不屑于主动提出和马超比试。赵云也武艺过人,关羽乍不找赵云比划呢。因为在关羽眼里,赵云是兄弟。关羽觉得张飞胜不了马超,于是想入川杀杀马超的锐气。这也表明,关羽自认他比张飞强。若他自认不如张飞,他提出与张飞都搞不定的马超比武岂不是自取其辱?这是比武的表层含义。深层含义是,出身名门的马超加盟刘蜀集团,威胁到了关羽的军头地位,所以关羽要出面压制马超。诸葛亮写给关羽的信中说道:“以亮度之,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士,黥布、彭越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美髯公之绝伦逸群也”,诸葛亮是对马超做全面评价,并不只单指武力。诸葛亮充分肯定了关羽绝伦逸群的地位,意思是说,安啦,你关羽还是军中老大。所以关羽笑着说:孔明知我心也。关羽是心满意足了,马超知道了会不会服气?不服又能怎样。[/indent][/size]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我不是英雄 于 2009-11-30 03:23 编辑 [/i]][/color]

2009-11-27 05:08 burrjiang
虽潜水已久,但是他乡遇故知还是要打个招呼的,更何况是高手的文章。
虽偶尔一两处有些分歧,但罗版中关、马大于张是偶和英雄兄的共识,张、魏败马岱都是有效战例也是共识,讨论就不参合了,顶一个。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burrjiang 于 2009-11-27 05:14 编辑 [/i]][/color]

2009-11-27 09:39 如棋人生
关张二人都不是科班出身,所以标准武将所要求的弓马娴熟他们都达不到,从没有用弓箭伤敌的记录,关老二还经常被弓箭所伤(推测他可能是近视眼).
所以两个人都选择了奇门兵器:三国第一重刀(82斤),三国第一长矛(丈八长矛,标准长枪是丈二或一丈).
从这两件兵器上可以分析出两个人的战法:
1.关羽是个力量型,他的第一刀尤其沉重,准备不足或力量不足无论如何也抗不住但能扛住,斩华雄时他是无名小卒,华雄没把他放眼里,颜良想劝降他(有刘备书信),文丑打败了曹军十几个大将,不会有多少体力,所以都抗不助他一刀.
但只要抗住他第一下就基本不会败(如:纪灵,黄忠,徐晃,庞德......)
2,张飞兵器比别人长,就占据先手攻击的优势,可以打乱别人的节奏,但对敏捷型的没有好办法(如张合,马超).
结论:关张的武力很大一部分借助武器优势,比不上赵云\马超等科班\将门武将.

2009-11-27 10:02 emony007
回复 #1 我不是英雄 的帖子

英雄兄,有这么称呼的吗:孔总参谋长?

2009-11-27 10:24 我不是英雄
[quote]原帖由 [i]emony007[/i] 于 2009-11-27 10:02 发表
英雄兄,有这么称呼的吗:孔总参谋长? [/quote]

007兄,我只是用现代说法来打个比方而已。兄是对姓别称呼有疑问,还是对职务有疑问?

2009-11-27 10:46 马岱
虽然罗本不是我讨论的重点方向,但还是提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败走与诈败的关系。书中在交战中提示诈败当然是毫无疑问的诈败,或者在交战中没有提,但在之前的交待中提到了诈败,也算是诈败。但没有提到诈败就一定不是诈败吗?我认为不是,除了这个例子外,还有其他一些例子,比如:
1)关公大怒,纵马向前,王忠挺枪来迎。两马相交,关公拔马刺斜便走。王忠赶来。转过山坡,关公拔马便回,大叫一声,舞刀直取,王忠拦截不住,拔回马走。
--关羽是“拔马刺斜便走",王忠是“拔回马走”,表面意思差不多,但实际意义完全不同。
2)封大怒,拍马轮刀,直奔孟达。战不三合,达大败而走,封乘势追杀二十余里。忽然一声喊处,伏兵尽起,左边一军冲出,为首大将乃夏侯尚;右边一军冲出,为首大将乃徐晃也。
--这里也没有提到诈败一词,但孟达诈败的可能性依然很大。
3)关公骂曰:“吾今日匹夫须决胜负!不可收军!”言讫,二将交锋。斗至五十余合,庞德拨回马,拖刀而走。
--这里庞德实际也是诈败。

我认为败走并不表示就排除了诈败的可能性,还要分析周边条件。具体到本战例,马岱对魏延和张飞都有诈败的可能性,也都有真败的可能。一旦认可了马岱对魏延就是真败,那么对整个武力体系会有颠覆性影响。

二、本文举例说篮球比赛常因本方不利暂停,却忘了另一条件,即篮球的暂停是要在死球状态(国际篮联规则)和本方控球状态(NBA规则)下才可以叫。篮球比赛没有说可以在对方正攻得起劲时叫暂停,否则对方不干啊,因为暂停并未干扰对方的进攻,所以可行。但鸣金呢,如果对方正占据上风,攻得正起劲,岂肯轻易放过?比如夏侯渊就被黄忠追杀了一阵,但恐有失的战例中无一出现对方不放而追杀的情况。暂停属于强制措施,双方必须执行,鸣金只是一方的要约,需要对方的配合才可行,恐有失战例中,对方都同意了要约,实际也代表着自己也同意鸣金。就象国际象棋,一方提出和棋,另一方同意才可以是和棋,并不表示提出方就是局面下风。

我们评价一个战例某一方优势实际暗含这么一个意思,就是继续打下去,优势会逐步转化为胜势,比如关张战吕布不倒,马超对曹洪等等。但本战例显然不是这样,假如第一个100回合马超有所谓的优势,那么在此后的战斗中,这个优势也完全不见了,也就是说,这个所谓的优势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它与胜负之间并没有转换关系。

2009-11-27 11:12 马腾
[quote]原帖由 [i]我不是英雄[/i] 于 2009-11-27 02:25 发表
黄忠连李严都搞不定,马超就更不用说了。 ... [/quote]

这是什么话,李严只有这一个单挑战绩,黄忠拿不下李严只能证明李严强,而不能证明黄忠弱。

2009-11-27 11:14 dddzz
[quote]原帖由 [i]我不是英雄[/i] 于 2009-11-27 10:24 发表
007兄,我只是用现代说法来打个比方而已。兄是对姓别称呼有疑问,还是对职务有疑问? [/quote]
呵呵,好啊,重磅的文啊,要慢慢看。

ps:我估计em兄的意思是诸葛总参谋长 :lol:

2009-11-27 11:25 我不是英雄
[quote]原帖由 [i]马岱[/i] 于 2009-11-27 10:46 发表
虽然罗本不是我讨论的重点方向,但还是提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败走与诈败的关系。书中在交战中提示诈败当然是毫无疑问的诈败,或者在交战中没有提,但在之前的交待中提到了诈败,也算是诈败。但没有提到诈败 ... [/quote]

马岱兄好。

一、在兄提到的败走与诈败的关系中,所举的三个例子,与吾所说的并非一回事。吾说的是,除非明文交待是诈败,或者败方有明显的诈败动作,否则败走只能视为真正的敌不过。魏延败走马岱那例,虽然马岱回身箭射魏延,但没有其它相应的描写来证明这个动作是事先设计好的,在真败的逃走过程中使暗箭也是完全可能的。你所举的三个例子,没有败走和诈败的字眼,明显不是我所指的范畴,讨论的不是一回事。

二、蓝球确实是在死球状态或者本方控球状态才暂停,但单条同样也可以在两马相交后的暂时分开空隙鸣金收军。张飞曾两次单条吕布,马岱兄认为张飞虎牢的枪法渐渐散乱,和小沛一百余合未见胜负相比,是否有所不同?个人认为,马超在第一百合占有优势,如果不是刘备鸣金中止了的话,马超有可能化优势为胜势。

2009-11-27 11:31 我不是英雄
[quote]原帖由 [i]马腾[/i] 于 2009-11-27 11:12 发表


这是什么话,李严只有这一个单挑战绩,黄忠拿不下李严只能证明李严强,而不能证明黄忠弱。 [/quote]

兄认为马超和李严谁强?

2009-11-27 11:36 马腾
回复 #10 我不是英雄 的帖子

马超可能强一点,但也不排除李严更强的可能

2009-11-27 11:46 马岱
[quote]原帖由 [i]我不是英雄[/i] 于 2009-11-27 11:25 发表


马岱兄好。

一、在兄提到的败走与诈败的关系中,所举的三个例子,与吾所说的并非一回事。吾说的是,除非明文交待是诈败,或者败方有明显的诈败动作,否则败走只能视为真正的敌不过。魏延败走马岱那例,虽 ... [/quote]
1、我说的就是你这种把败走排除诈败的方式过于直接。

2、你认为鸣金都是看着双方分开之后才实施的吗?我认为做不到,没法拿捏这么好的,什么时候鸣金是听上级命令的,命令一下就实施,要不然怎么叫急鸣金。
张飞对吕布两次交战当然不同,状态不同,回合数也不同。
呵呵,个人认为,按照趋势分析,两人一直打下去,占上风的将是张飞,最终张飞取胜,这种分析没有什么意义。

2009-11-27 12:09 我不是英雄
[quote]原帖由 [i]马岱[/i] 于 2009-11-27 11:46 发表

1、我说的就是你这种把败走排除诈败的方式过于直接。

2、你认为鸣金都是看着双方分开之后才实施的吗?我认为做不到,没法拿捏这么好的,什么时候鸣金是听上级命令的,命令一下就实施,要不然怎么叫急鸣金。 ... [/quote]

呵呵,岱兄,

既然书上都明明白白写的是“败走”了,如果没有其他明显的诈败描写,化繁为简有何不可?兄能排除真败也回头一箭的可能性吗?陈应飞叉掷赵云,难道也是诈败吗?

我举蓝球比赛的例子,只是做个大致类比而已,即便细节上略有出入,也不影响我所要表达的“技术性暂停”的实质。如果张飞不是处于下风,刘备为何又“恐”又“急”呢?

2009-11-27 12:09 emony007
回复 #8 dddzz 的帖子

多谢兄台帮我解释!

2009-11-27 12:16 我不是英雄
[quote]原帖由 [i]马腾[/i] 于 2009-11-27 11:36 发表
马超可能强一点,但也不排除李严更强的可能 [/quote]

马超比李严强是可以肯定的,基本上可以排除李严更强的可能。是强是弱,要靠战绩说话。兄不也说了,李严只有一个战绩,他能强过有无数亮点战绩的马超?

2009-11-27 12:24 马腾
回复 #15 我不是英雄 的帖子

马超战绩虽多却没有直接能证明他比李严强的战绩,如果说战绩多就证明武力高,那许褚武力岂不是应该高于吕布?

2009-11-27 12:27 我不是英雄
[quote]原帖由 [i]emony007[/i] 于 2009-11-27 12:09 发表
多谢兄台帮我解释! [/quote]
呵呵,多谢兄台指教。

2009-11-27 12:39 我不是英雄
[quote]原帖由 [i]马腾[/i] 于 2009-11-27 12:24 发表
马超战绩虽多却没有直接能证明他比李严强的战绩,如果说战绩多就证明武力高,那许褚武力岂不是应该高于吕布? [/quote]

也请兄台直接证明吕布比赵云强的战绩。

我可没说战绩多就证明武力高。我的原话是马超[size=4][b]亮点[/b][/size]战绩多过李严。马超VS张飞、马超VS许褚,这些哪个比李严VS黄忠逊色?马超还不三合败张合,八九合败于禁,杀将N多。请问李严可有类似的[b]亮点[/b]战绩否?

2009-11-27 14:20 马岱
[quote]原帖由 [i]我不是英雄[/i] 于 2009-11-27 12:09 发表


呵呵,岱兄,

既然书上都明明白白写的是“败走”了,如果没有其他明显的诈败描写,化繁为简有何不可?兄能排除真败也回头一箭的可能性吗?陈应飞叉掷赵云,难道也是诈败吗?

我举蓝球比赛的例子,只是 ... [/quote]
判定与一定是有区别的。

比如说黄忠与李严,判定黄忠水平高于李严是可以的,判定李严高于黄忠也不是不可以,当然前者会得到更多地认同,但要说黄忠一定高于李严则是证据不足。

但说到马超与张合,则可以达到一定的程度,马超一定高于张合,如果有人说马超低于张合的,我敬而远之。

楼主要判定马岱对魏延是真败,包括马岱对张飞也是如此,我早已说了,我不否认有这个可能性存在,但如果这样判断,对武力体系会有颠覆性影响。张飞与魏延的关系怎么个摆法?

关于恐有失与下风的关系,我与甲乙丙争辩多日,说了半天甲乙丙也并未进行过系统论证,证明恐有失为何就代表着下风。如果楼主愿意做这项工作,我拭目以待。
[url]http://www.xycq.net/forum/thread-198101-1-2.html[/url]

2009-11-27 17:53 马腾
[quote]原帖由 [i]我不是英雄[/i] 于 2009-11-27 12:39 发表


也请兄台直接证明吕布比赵云强的战绩。

我可没说战绩多就证明武力高。我的原话是马超亮点战绩多过李严。马超VS张飞、马超VS许褚,这些哪个比李严VS黄忠逊色?马超还不三合败张合,八九合败于禁,杀将N多 ... [/quote]

老夫没说过吕布比赵云强,所以无须证明。

马超亮点战绩多过李严不等于李严就不强,黄忠拿不下李严更不能证明黄忠差。我兄认为黄忠拿不下李严是黄忠污点,这显然是先主观认定李严不强。

2009-11-27 17:56 马腾
[quote]原帖由 [i]马岱[/i] 于 2009-11-27 14:20 发表

判定与一定是有区别的。

比如说黄忠与李严,判定黄忠水平高于李严是可以的,判定李严高于黄忠也不是不可以,当然前者会得到更多地认同,但要说黄忠一定高于李严则是证据不足。

但说到马超与张合,则可以 ... [/quote]

老夫也是这个意思,如果李严高于黄忠,也一样有高于马超的可能,当然这种可能性不是很大。

2009-11-27 20:28 萧峰
搞笑,有人比孔明还牛,孔明都说了军中须是张、赵二将,方可与敌马超,什么黄忠、魏延、李严统统地不能敌马超,竟然还有人认为李严可能高于马超。


李严慌下马,卸甲投降。军士不曾伤害一人。引见玄德,玄德待李严甚厚。严曰:“费观虽是刘益州亲,某与甚密,当往说之。”玄德即命行。严入绵竹城,对费观赞玄德如此仁德,今若不降,必有大祸。观从其言,开门投降。玄德遂入绵竹,商议分兵取成都。忽流星马急报,言:“孟达、霍峻守葭萌关,今被东川张鲁遣马超引兵攻打甚急,救迟则关隘休矣。”玄德大惊。孔明曰:“须是张、赵二将,方可与敌。”

2009-11-27 21:03 我不是英雄
[quote]原帖由 [i]马岱[/i] 于 2009-11-27 14:20 发表

判定与一定是有区别的。

比如说黄忠与李严,判定黄忠水平高于李严是可以的,判定李严高于黄忠也不是不可以,当然前者会得到更多地认同,但要说黄忠一定高于李严则是证据不足。

但说到马超与张合,则可以 ... [/quote]

马岱兄,

我认为你的说法自相矛盾。兄认为马超一定高于张合,想必你的理由是因为书上写明张不三合败。既然如此,书上也已经写明马岱不十合败走,我不明白为什么就不能得出魏延一定高于马岱的结论??这难道不是双重标准?如果你非要说马岱诈败,那么我也可以通过比较张合和于禁的实力,说明张合战马超没尽全力,有放水嫌疑。

我还不明白的是,为何承认马岱真败,便对武评体系会有颠覆性影响?张飞和魏延通过马岱来进行比较,只是间接的,如果两人在演义中只有这个单一战例可供比较,要说张魏一个档次也是可以的。但实际上,张飞和魏延还有其他例子,比如说,孔明认为只有张飞和赵云可敌马超,这等于表示他认为魏延不如张飞。而张飞还有很多例子证明他是超一流,魏延却没有,因此不能光凭马岱这个参照物便得出张魏武力一个级别的结论。

恐有失。其实从字面上并不难理解,是因为某某的单条表现让己方的人感到担心,而这个担心,难道不是来源于场上不太乐观的局面么?如果己方占优,或者局面四平八稳,那还有啥好担心的。恐有失,是对己方的表现信心不足的心理反应。
你和甲兄的辩论,我就不参与了。我记得煮酒是赞成恐有失与下风有关联,我也持这个观点。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我不是英雄 于 2009-11-27 21:09 编辑 [/i]][/color]

2009-11-27 22:16 马岱
[quote]原帖由 [i]我不是英雄[/i] 于 2009-11-27 21:03 发表


马岱兄,

我认为你的说法自相矛盾。兄认为马超一定高于张合,想必你的理由是因为书上写明张不三合败。既然如此,书上也已经写明马岱不十合败走,我不明白为什么就不能得出魏延一定高于马岱的结论??这难 ... [/quote]
张合未尽全力最多也是提前败走罢了,比如能坚持到二十回合,结果三回合就败走了,并不能改变自身实力不如马超的现实。

我们讨论的可不是魏延是不是比马岱强,事实上我也认为魏延比马岱强,但魏延是不是真的10回合击败了马岱,两者不是一个概念。

两个不一样级别的武将面对第三武将能打出一样的战绩,那么我们怎么反推?比如A武将也是10回合击败了马岱,那么A是魏延水平还是张飞水平,我是无法继续进行下去了,如果战例的表现差异能达到这个程度,我看不出继续讨论武评还有什么意义。

对于恐有失,因为不乐观所以恐有失并不是理所当然的。
我在那个帖子的第11贴和第134贴系统地表达了我的观点,这个话题毕竟也是炒了很多遍了。当然,如果兄台能够写一篇系统地论证过程,我还是乐于继续讨论的。

2009-11-27 22:42 马腾
[quote]原帖由 [i]萧峰[/i] 于 2009-11-27 20:28 发表
搞笑,有人比孔明还牛,孔明都说了军中须是张、赵二将,方可与敌马超,什么黄忠、魏延、李严统统地不能敌马超,竟然还有人认为李严可能高于马超。


李严慌下马,卸甲投降。军士不曾伤害一人。引见玄德,玄德 ... [/quote]

可笑,孔明的看法就绝对正确?孔明还认为马谡能守住街亭呢,结果怎么样?:titter:

2009-11-28 02:51 我不是英雄
[quote]原帖由 [i]马岱[/i] 于 2009-11-27 22:16 发表

张合未尽全力最多也是提前败走罢了,比如能坚持到二十回合,结果三回合就败走了,并不能改变自身实力不如马超的现实。

我们讨论的可不是魏延是不是比马岱强,事实上我也认为魏延比马岱强,但魏延是不是真的 ... [/quote]

如果允许轻易揣测,那么很多战例都是有问题,都不是完全有效的。听说马岱兄对张郃的定位是一流,曹洪二流,我请问:曹洪能撑马超四、五十合不倒,为何反而比不三合败走的张郃低一档?兄难道真的是凭马超这个参照物来划分档次吗?李严和黄忠四、五十合不分胜负,兄又是根据什么把黄忠定为超一流,李严定为二流?如果魏延真败马岱便是对武评体系有颠覆性影响,照此标准,兄对张郃李严等人的定位,难道就不具有颠覆性?在演义里,本来就存在一些不按正常逻辑出牌的战例,比如说关羽一合斩华雄,但对纪灵、管亥等人,却没有办法用相同的逻辑来解释。因此,在对张飞和魏延进行武力定位时,他俩对马岱的战绩不应当成为惟一的、最主要的评判依据。其他武将也如是。所以不存在所谓的颠覆性问题。

关于恐有失和下风之间的关联,我并不想用长篇大论来进行论证。我只是参照现实生活经验,对这些文字描写做个人理解。如果兄能证明恐有失、急鸣金这些举动属于正常情况,则我也能接受你的观点。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我不是英雄 于 2009-11-28 04:25 编辑 [/i]][/color]

2009-11-28 08:27 马岱
我的分档是以毛本为基础的,对嘉靖本并未进行分档。

至于说,张合与曹洪的关系,我在分档的时候是综合考虑了他们的所有战例,然后得出了自己的结论,结论再与战例验证,验证通过方可行。

曹洪、张合与马超的战例与两人的定位并不矛盾,张合败走时并未出现枪法散乱、气力不加等现象,如果张合勉力支持,很可能在更多的回合数之后才出现这样的现象,如此与张合高于曹洪是吻合的。而曹洪此时以掩护曹操撤退为第一目的,不敢轻易言退,所以死撑着。

我也不以有效无效来区分战例,在我看来,所有战例均有效,不同的是结论和说服力有差别。

我在分档一文起始说明中就提到了,由于很多武将战例很少,不可避免要用到一些主观设定,李严二流就是这么来的,李严一流也可以,开始我是想把李严列为一流的,但反对意见较大,所以列下去。

我对恐有失的立论已经在那里了,如果有不同意见,尽可去驳斥。

2009-11-28 10:00 我不是英雄
[quote]原帖由 [i]马岱[/i] 于 2009-11-28 08:27 发表
我的分档是以毛本为基础的,对嘉靖本并未进行分档。

至于说,张合与曹洪的关系,我在分档的时候是综合考虑了他们的所有战例,然后得出了自己的结论,结论再与战例验证,验证通过方可行。

曹洪、张合与马超 ... [/quote]
既然在给张郃、曹洪定位时不只参照马超,而是综合考虑他们的所有战例,为什么给魏延、张飞定位时就不能综合考虑他们的所有战例呢?

2009-11-28 10:24 马岱
[quote]原帖由 [i]我不是英雄[/i] 于 2009-11-28 10:00 发表

既然在给张郃、曹洪定位时不只参照马超,而是综合考虑他们的所有战例,为什么给魏延、张飞定位时就不能综合考虑他们的所有战例呢? [/quote]
我给魏延、张飞定位的时候当然是参考所有战例,但最后怎么验证呢,得解释为什么魏延和张飞对马岱能打出一样的战绩,我找不到理由来解释这个现象,验证通不过。

比如说我将张飞定位在马超之上,特意对张飞VS张合与马超VS张合进行了验证,验证可以通过才说明结论可行,如果验证通不过,就说明张飞定位在马超之上的结论是有问题的。

2009-11-28 10:36 我不是英雄
[quote]原帖由 [i]马岱[/i] 于 2009-11-28 10:24 发表

我给魏延、张飞定位的时候当然是参考所有战例,但最后怎么验证呢,得解释为什么魏延和张飞对马岱能打出一样的战绩,我找不到理由来解释这个现象,验证通不过。

比如说我将张飞定位在马超之上,特意对张飞V ... [/quote]

所以说,在给魏延的武力定位时,不能只绑在马岱这颗树上。我前面也说过,在演义里,有些战例不能用正常逻辑来解释,最典型的便是关羽一合折华雄。如果按着这个逻辑来推,则纪灵、管亥的水平都在华雄之上,甚至孟坦都不逊于华雄。

2009-11-28 10:41 马岱
[quote]原帖由 [i]我不是英雄[/i] 于 2009-11-28 10:36 发表


所以说,在给魏延的武力定位时,不能只绑在马岱这颗树上。我前面也说过,在演义里,有些战例不能用正常逻辑来解释,最典型的便是关羽一合折华雄。如果按着这个逻辑来推,则纪灵、管亥的水平都在华雄之上,甚 ... [/quote]
所以我只对毛本三国演义做整体性评价,嘉靖本的前后逻辑性我是搞不清楚的。

按毛本就没什么问题了,华雄就是在纪灵之下。

2009-11-28 12:30 马腾
回复 #30 我不是英雄 的帖子

孟坦本来就不逊于华雄,只是某些人把华雄排的太高了,其实华雄就是个二流货

2009-11-28 17:58 孙敬熊
回复 #32 马腾 的帖子

如果按照LZ嘉靖本的标准,华雄曾十余合战胜孙坚,表现是相当的抢眼。在嘉靖本中,明确说明关羽是一合就斩了华雄。阁下不是推崇关羽么?那不应该看低华雄的武力呀。华雄越厉害,不是衬托出关羽更厉害么。

2009-11-28 20:44 马腾
回复 #33 孙敬熊 的帖子

孙坚本来就缺乏表现,华雄打败饿着肚子的孙坚只能证明他不是垃圾。老夫向来客观,关羽斩将多了,总不能说只要和关羽交过手的就是一流猛将吧:victory:

2009-11-28 22:51 杨平春
[quote]原帖由 [i]如棋人生[/i] 于 2009-11-27 09:39 发表
关张二人都不是科班出身,所以标准武将所要求的弓马娴熟他们都达不到,从没有用弓箭伤敌的记录,关老二还经常被弓箭所伤(推测他可能是近视眼).
所以两个人都选择了奇门兵器:三国第一重刀(82斤),三国第一长矛(丈八 ... [/quote]
请问演义唯一一例二十回合以上斩将是谁干的?

2009-11-29 11:32 我不是英雄
[quote]原帖由 [i]马岱[/i] 于 2009-11-27 22:16 发表

对于恐有失,因为不乐观所以恐有失并不是理所当然的。
我在那个帖子的第11贴和第134贴系统地表达了我的观点,这个话题毕竟也是炒了很多遍了。当然,如果兄台能够写一篇系统地论证过程,我还是乐于继续讨论的。 [/quote]

粗略看了马岱兄在那个主题贴里第11楼关于恐有失与下风的意见,吾针对马岱兄的4点意见谈谈吾的看法。

[b]恐有失表示下风需要解释的问题。
1、张飞对吕布和马超都是100回合后刘备恐有失,要么就认为张飞的武力下降了,要么就认为此时马超与此时的吕布相当。
2、马超对张飞100回合刘备恐有失,对许褚100回合,曹操并未恐有失。要么就认为马超的武力增长了,要么就认为此时的许褚比此时的张飞强。
3、马超对张飞100回合刘备恐有失,再打100回合,刘备不恐有失了。要么认为场面的形势是随时变化的,一会甲优势,一会又是均势,要么认为场面是可以逆转的,张飞正在逆转。
4、庞德战关羽,双方皆恐有失急鸣金,这该如何解释呢,关平和魏军到底看到什么样的场面?[/b]

1、在我的主题贴里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即首战的一百合,张飞因为急躁,发挥不够稳定,略处于下风。
2、此时马超对许褚100回合,曹操并未恐有失,和次战张飞对马超100合一样,刘备并没有恐有失,属于正常发挥。不过有一点需要指出,不能简单地根据回合数给武将划等号。都是一百合平,不代表张飞=马超=许褚。这道理跟魏延不十合败马岱,张飞也不十合败马岱,不代表魏延=张飞。
3、我认为场上的局面不是恒定的,随时都会发生变化,否则张飞和马超也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单条,非要决出胜负来不可。若真这样,只需要单条一次100合就行了,赢就赢,赢不了就永远都赢不了,何需重复劳动?次战张飞属于正常发挥,所以刘备也不着急了。
4、在罗本里,庞德战关羽,双方皆恐有失,但急鸣金的是魏军,关平是亦鸣金。理由书上已经写得很清楚了,魏军担心的是武力因素,关平担心的是关羽年纪大了。假如关羽当时是在壮年,关平自然不用担心。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没有不分胜负的描写,根据魏军的反应(包括战后反应),可推断出庞德此战落了下风,即:魏军恐庞有失而急鸣金,跟庞处于下风有关联。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我不是英雄 于 2009-11-29 11:40 编辑 [/i]][/color]

2009-11-29 12:10 马腾
[quote]原帖由 [i]我不是英雄[/i] 于 2009-11-29 11:32 发表


1、在我的主题贴里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即首战的一百合,张飞因为急躁,发挥不够稳定,略处于下风。
2、此时马超对许褚100回合,曹操并未恐有失,和次战张飞对马超100合一样,刘备并没有恐有失,属于正常发挥。不过有一点需要指出,不能简单地根据回合数给武将划等号。都是一百合平,不代表张飞=马超=许褚。这道理跟魏延不十合败马岱,张飞也不十合败马岱,不代表魏延=张飞。
3、我认为场上的局面不是恒定的,随时都会发生变化,否则张飞和马超也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单条,非要决出胜负来不可。若真这样,只需要单条一次100合就行了,赢就赢,赢不了就永远都赢不了,何需重复劳动?次战张飞属于正常发挥,所以刘备也不着急了。
4、在罗本里,庞德战关羽,双方皆恐有失,但急鸣金的是魏军,关平是亦鸣金。理由书上已经写得很清楚了,魏军担心的是武力因素,关平担心的是关羽年纪大了。假如关羽当时是在壮年,关平自然不用担心。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没有不分胜负的描写,根据魏军的反应(包括战后反应),可推断出庞德此战落了下风,即:魏军恐庞有失而急鸣金,跟庞处于下风有关联。 ... [/quote]

老夫也是这个观点,张飞一合秒杀许褚,马超230合打败许褚,不代表张飞>马超.

2009-11-29 12:20 马岱
[quote]原帖由 [i]我不是英雄[/i] 于 2009-11-29 11:32 发表


粗略看了马岱兄在那个主题贴里第11楼关于恐有失与下风的意见,吾针对马岱兄的4点意见谈谈吾的看法。

恐有失表示下风需要解释的问题。
1、张飞对吕布和马超都是100回合后刘备恐有失,要么就认为张飞的武 ... [/quote]
我也认为场面的局势是变化的,但这种变化应该是呈规律性,比如一方渐渐优势,那么这个优势只会越来越大,如果是一方出现一些优势,过一会优势就没了,甚至一会就处于劣势,那如何判断?就没法根据场面当中的形势来判断了,失去意义。

既然首战张飞的100回合是因为急躁而暂时下风,那么这个下风对于辨别张飞与马超的关系有什么意义呢,我认为没什么意义,说不定下次是马超急躁,马超就下风了。

年纪大是本因,场上的表现才是结果,理解不能这么直白,否则的话,关羽出战之前,关平就恐有失了,很明显,关平的恐有失是随着场上形势而发生的,关羽年纪大了这个条件是一直存在的。

2009-11-29 12:29 我不是英雄
继续就134楼谈谈我的看法。

1、一些战例显示,第三者在未知道结果的情况下就恐有失,或未战之前就恐有失了,如孙权恐凌统有失,孙权并不在战场,诸葛亮恐关羽有失,此时关羽还未出战。

看法:前面所举的例子,虽然都不是单挑正在进行的情况下,但还是有借鉴之处。兄所举的例子,正好反映了真的出现“有失”的情况,同样的例子还有刘备恐黄忠有失,派关兴、张苞助阵,但黄忠不许,结果黄忠真就有失了;诸葛亮恐老赵云有失,派关兴、张苞助阵,结果赵云真的在凤鸣山被包围,得靠关张才能突围。这里有“不幸而猜中”的意思。在单条进行中出现“恐有失”的情况,由于恐有失方及时中止了单条(鸣金收军),使得局势暂时不再朝着不利的方向发展,因此我们无法知道,如果不恐有失,最后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

2、双方皆恐有失,比如关羽对庞德的战例,总不能说双方都看清楚了,都看到自己方趋势不利。
看法:双方恐有失的理由不是一样的,一方是恐技不如人,一方是恐老爹年纪大了。

3、真正出现清晰可见一方处于下风的战例中均没有出现恐有失,如关张战吕布不倒,吕布一方并未出现恐有失。
看法:那只能说明吕布军是二百五,临场应变能力欠佳。

4、恐有失战例均未出现下风的直接描写。
看法:这是不分胜负中的略微下风,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写出来就和“不分胜负”的描写有些冲突了。

一般来说,下风之后接着最大可能就是败走,那么这个时候有没有必要“恐”?我认为是没必要的,既然上了战场,胜败乃兵家常事,很少有武将败不得,败了就败了,为什么要恐?在正常的击败战例中,败方通常都无激烈反应,败了再想其它措施,没有必要“恐”。

看法:以张飞的性格,就算处于下风也是打死不退的,君不见虎牢枪法渐渐散乱之时,他还在性起地顽强拚命呢。有些人就算处于下风也不肯败走,结果便是被杀了。那些被杀的武将,不太可能是在不分胜负的瞬间被杀的吧,想必也是在下风之中顽强抵挡,但最终因技不如人而丧命。在下风之中,有人选择败走,有人选择继续抵抗,这很正常。做为下风一方的旁观者,他当然要为自己人考虑,所以“恐有失”便是采取应变措拖的理由。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我不是英雄 于 2009-11-29 12:32 编辑 [/i]][/color]

2009-11-29 12:31 马岱
嘉靖本我没做过详细统计,但以毛本为例,恐有失表示下风的论点缺乏关键性的例证,相反,却有不少例证说明此论点并不成立。

1、一方恐有失,后来真的发生有失了。例证只有两个,韩玄对黄忠恐有失,结果第二天黄忠马失前蹄。关平对关羽恐有失,关羽中箭了。这两个例子都与下风无关。
2、出现了双方皆恐有失,对论点不利。
3、恐有失后出现接应的例子只有一个,孙权派凌统支援,可惜孙权不在现场。
4、没有一个恐有失的战例出现上下风的直接描写,相反不少出现不分胜负的交待,在部分胜负的情况下,是不是还有上下风的可能,也没有例子可说明。
5、恐有失鸣金后,对方没有一个追击的,而后还有再战的。

从纯理论上来说,恐有失表示下风是可以成立的,但问题是作者没有通过战例来强调这一点,一个有利的战例都没有,不得不怀疑作者是不是有通过恐有失表示一方下风的意思。

2009-11-29 12:37 马岱
[quote]原帖由 [i]我不是英雄[/i] 于 2009-11-29 12:29 发表
继续就134楼谈谈我的看法。

1、一些战例显示,第三者在未知道结果的情况下就恐有失,或未战之前就恐有失了,如孙权恐凌统有失,孙权并不在战场,诸葛亮恐关羽有失,此时关羽还未出战。

看法:前面所举的例 ... [/quote]
1、我说过,恐有两个意思,一是对未来的担心,二是一种不确定。下风则不同,下风后对局势是可预期的,恐则是不可预期的,诸葛亮并不认为赵云一定有失,而是可能有失。所以我认为恐有失的时候,实际表示还看不清楚,看清楚了好恐什么,直接助战或换将就完了。

3、这就是恐有失表示下风最不利的证据,真正下风时没有恐有失。

4、恐有失之后均无助战(除孙权不在场的战例外)也是反驳此论点的证据,明知道己方不行了,还不去帮忙?所以关羽直接就冲上去了,还恐有失干什么。

2009-11-29 12:55 我不是英雄
[quote]原帖由 [i]马岱[/i] 于 2009-11-29 12:20 发表

我也认为场面的局势是变化的,但这种变化应该是呈规律性,比如一方渐渐优势,那么这个优势只会越来越大,如果是一方出现一些优势,过一会优势就没了,甚至一会就处于劣势,那如何判断?就没法根据场面当中的形 ... [/quote]

马岱兄,
葭荫关张飞和马超这场单挑,虽然没分出胜负来,但不代表他们两个永远分不出胜负,否则孔明也不会说:“闻孟起世之虎将,若与益德死战,必有一伤”。因为这场单挑没分出胜负,所以我们只能立足于讨论哪一方的表现更好一些。我认为自始至终,马超基本上没有出现过劣势,首战占优,次战和夜战持平。

我们是在针对某一次单挑进行分析。在不分胜负的前提下,谁表现得更好,谁就排名靠前。因此马超的某些优势,有助于他和张飞之间的排名。

对于一般武将,关羽的年纪不是问题,他同样可以斩将。其实战前关平就已经再三劝阻关羽了,但关羽不听,所以关平也没有办法。总不能说,关平从战前就一直担心关羽技不如庞德吧?

2009-11-29 13:04 我不是英雄
[quote]原帖由 [i]马岱[/i] 于 2009-11-29 12:37 发表

1、我说过,恐有两个意思,一是对未来的担心,二是一种不确定。下风则不同,下风后对局势是可预期的,恐则是不可预期的,诸葛亮并不认为赵云一定有失,而是可能有失。所以我认为恐有失的时候,实际表示还看不 ... [/quote]

既然你都说了,恐有失有两种情况,那么就不应该混为一谈。准确地说,一种是事先对未来的某种担心,一种是对正在进行当中的事情做出不利于己的判断。我认为后一种做为现场旁观者对未来即将发生的结局的判断,准确性更高。

我之所以看高马超一线,是因为张飞后来的“扳平”,是在外力的帮助下实现的,不完全是靠他自己。这个外力,便是刘备的急鸣金。

纪灵和关羽二十合不分胜负,场上并没有任何纪灵处于下风的描写,兄是根据什么来认为纪灵此战处于下风呢?难道不是“少歇”?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我不是英雄 于 2009-11-29 13:41 编辑 [/i]][/color]

2009-11-29 14:00 emony007
回复 #43 我不是英雄 的帖子

[size=3]英雄兄,我支持马岱兄的观点!
在两位辩论中提到的‘恐有失’一般来说叫‘恐有疏失’,也就是不小心就会出意外,并不一定是处下风才会出意外,主要是战场风险太大了!
其实两位说道恐有失等不等于下风的理论都是一种推论,据我所知,即使是扩大到所有古典小说都没有实际的例子支持英雄兄的推论!但是我却能找出例子来支持马岱兄的理论,比说我曾进提过的《锋剑春秋》中孙膑的侄子[font=宋体]孙燕大战王翦的时候,孙燕这方的主要指挥者恐有失鸣金收兵,结果孙燕拒不听令,反而奋勇打败王翦!其他的例子一定还有,有机会我可以找出来,三国演义里没有明确提到就不能证明英雄兄的理论一定正确,但我从外围找到佐证至少证明两位争论的正确性已经偏向马岱兄![/font][/size]
[font=宋体][size=3][/size][/font]
[font=宋体][size=3]另外关羽和纪灵交手嘉靖版可没有不分胜负的字眼:[/size][/font]
[font=宋体][size=3]【关公大喝曰:“有吾在此!”骤马与纪灵大战二十合。纪灵少歇,关公回阵立马久等。】[/size][/font]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emony007 于 2009-11-29 14:04 编辑 [/i]][/color]

2009-11-29 19:41 马岱
[quote]原帖由 [i]我不是英雄[/i] 于 2009-11-29 12:55 发表


马岱兄,
葭荫关张飞和马超这场单挑,虽然没分出胜负来,但不代表他们两个永远分不出胜负,否则孔明也不会说:“闻孟起世之虎将,若与益德死战,必有一伤”。因为这场单挑没分出胜负,所以我们只能立足于讨 ... [/quote]
要依据我的观点,并不认为一方恐有失就表示下风,张飞与马超的交锋是明明白白的平手。

即使按照马超第一百回合占优的观点,张飞是扳回局势,气势属于上升阶段,再打第三个、第四个一百回合,分出胜负也会是张飞获胜。就象拳击比赛,一方在开始阶段占优,另一方逐渐扳平,一般更看好扳平的一方会最终获胜。

关羽的武力关平很清楚,关羽的年龄及状态关平也很清楚,庞德的实力关平也有一定了解,这些都是确定的,不确定的是交战场面的变化,打着打着,关平突然担心起关羽年老来,没法解释。

2009-11-29 19:46 马岱
[quote]原帖由 [i]我不是英雄[/i] 于 2009-11-29 13:04 发表


既然你都说了,恐有失有两种情况,那么就不应该混为一谈。准确地说,一种是事先对未来的某种担心,一种是对正在进行当中的事情做出不利于己的判断。我认为后一种做为现场旁观者对未来即将发生的结局的判断, ... [/quote]
我说的是恐有失有两个意思,不是两种情况。

“外力”之说根本无法成立,张飞战吕布的时候怎么不用“外力”而是助战?马超为什么肯放过?这种解释即使在支持“恐有失表示下风”的网友中也是少见的。

我什么时候说过纪灵战关羽是下风?

2009-11-29 20:26 天宫公主
庞德都能杀退魏延,很难想象魏延能十合击败马岱。

2009-11-29 20:48 常山虎將
[quote]原帖由 [i]馬騰[/i] 於 2009-11-28 12:30 發表
孟坦本來就不遜於華雄,只是某些人把華雄排的太高了,其實華雄就是個二流貨 [/quote]


這才是正解!

華雄被很多人排得太高了,什麼一流,準超一流甚至超一流也有人排,

實際上強二流已經是見頂了。

2009-11-29 20:51 马腾
[quote]原帖由 [i]天宫公主[/i] 于 2009-11-29 20:26 发表
庞德都能杀退魏延,很难想象魏延能十合击败马岱。 [/quote]

马忠都能射死黄忠,很难想象黄忠能百合战平关羽:()

2009-11-29 20:54 马腾
回复 #48 常山虎將 的帖子

华雄和吕旷是同一个级别的,他们都有轻松斩垃圾武将的亮点,也都有被超一流秒杀的污点

2009-11-29 22:02 emony007
回复 #50 马腾 的帖子

[size=3]马腾兄,其实华雄的实力是个谜,说他超一流也行,说他二三流也可以!
其实他的实力对照人物全部是无法确定武力的,就算是孙坚,虽然有勇名,但是也是没有确定实力的战例![/size]
[size=3]所以他的实力确定只能靠关羽,如果一合就被关羽斩了,那么好象他顶多就是孟坦之流的水平![/size]
[size=3]但是关键在三国演义里,关羽秒杀现象就不好说对手实力强弱了,比如说文丑,如果没有其他战例支持,那么和华雄的下场是一样的![/size]

2009-11-29 22:46 马腾
回复 #51 emony007 的帖子

如果说华雄武力无法确定,可高可低,吕旷也一样。
文丑即使没有其他战例支持也一样是超一流,因为他和颜良齐名,在袁军武将的排名中高于张合高览,想否定文丑除非颜良张合高览等武将都没有表现

2009-11-30 00:15 我不是英雄
[quote]原帖由 [i]天宫公主[/i] 于 2009-11-29 20:26 发表
庞德都能杀退魏延,很难想象魏延能十合击败马岱。 [/quote]

公主,庞德可是奋力向前救主,另外战退与战败还是有点区别,“战退”,似乎表明魏延眼见杀曹无望,不得不提前放弃了和庞德的缠斗。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我不是英雄 于 2009-11-30 01:22 编辑 [/i]][/color]

2009-11-30 00:41 我不是英雄
[quote]原帖由 [i]马岱[/i] 于 2009-11-29 19:41 发表

要依据我的观点,并不认为一方恐有失就表示下风,张飞与马超的交锋是明明白白的平手。

即使按照马超第一百回合占优的观点,张飞是扳回局势,气势属于上升阶段,再打第三个、第四个一百回合,分出胜负也会是 ... [/quote]

平手是结局,但在此过程中两人的表现未必就完全一致。

张飞能扳回局面,是因为他的心态从急躁回归到比较正常而已,并非马超表现不好造成的。对于马超来说,他的状态一直都比较稳定。从孔明“必有一伤”的话来研判,我认为他其实是恐张飞有失。

关于兄的张飞先处劣势,后扳平,如果继续下去会是张飞取胜的观点,即便是在现实生活中,也不是绝对的。在比赛过程中,你来我往地拉锯,谁胜出很难讲,先领先后被扳平,又重新领先胜出的例子,多的是。

关于关平鸣金,并非突然,而是在对手魏军先急鸣金的情况下,关平为了避免关羽乘势追击涉险,顺势也就鸣金了。关平一直就反对关羽出战庞德。从关羽父子的对话中,已经看出来,关平认为关羽身为主帅,重于泰山,不能轻易涉险。后来庞德诈败,关羽追击,关平恐有失而赶上去,也印证了这一点。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我不是英雄 于 2009-11-30 05:50 编辑 [/i]][/color]

2009-11-30 00:57 我不是英雄
[quote]原帖由 [i]马岱[/i] 于 2009-11-29 19:46 发表

我说的是恐有失有两个意思,不是两种情况。

“外力”之说根本无法成立,张飞战吕布的时候怎么不用“外力”而是助战?马超为什么肯放过?这种解释即使在支持“恐有失表示下风”的网友中也是少见的。

我什 ... [/quote]

刘备急鸣金中止了单条,这怎么不算是外力介入呢?

张飞战吕布,你指的是虎牢那次?第一,以刘备当时的身份,他还没有资格发出鸣金的命令。第二,当时是袁绍令八路诸侯围攻吕布,所以并非处于传统意义上的单条决战状态,就算盟军方面鸣金,吕布方未必买帐。

关于刘备鸣金,为什么马超肯放过的问题。这也许来源于马超的自信吧。好比关羽战纪灵,纪灵提出少歇,关羽也同意一样。

关羽纪灵一战,难道兄认为纪灵没有处于下风?
请问兄是否认同演义里有“虽不分胜负、但高下已分”的情形?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我不是英雄 于 2009-11-30 03:18 编辑 [/i]][/color]

2009-11-30 01:17 我不是英雄
[quote]原帖由 [i]emony007[/i] 于 2009-11-29 14:00 发表
英雄兄,我支持马岱兄的观点!
在两位辩论中提到的‘恐有失’一般来说叫‘恐有疏失’,也就是不小心就会出意外,并不一定是处下风才会出意外,主要是战场风险太大了!
其实两位说道恐有失等不等于下风的理论都 ... [/quote]

呵呵,007兄细致博学,吾表钦佩。

兄从外围材料找到支撑马岱兄的证据,我认为说服力还是不够,毕竟不同的作者,逻辑思维有很大不同。比如说,武侠小说里,在对决中经常出现某高手先处于劣势,后来又奇迹般地反败为胜的情况。但是在三国演义里,这种情况基本上是不存在的。

关于关纪之战,确实是我记忆有误,毛本有不分胜负的描写,但罗本没有。谢谢兄的指正。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我不是英雄 于 2009-11-30 02:07 编辑 [/i]][/color]

2009-11-30 02:02 我不是英雄
关于华雄的武力定位

华雄败孙坚,斩祖茂、鲍忠、俞涉、潘凤,当袁绍惊问十八路诸侯“汝众诸侯许多将士,只无一人可追华雄?”之时,众官默然。如果华雄只是二、三流武将,试问演义里有哪一个二、三流武将能如此威风八面?难道那些诸侯手下皆酒囊饭袋之辈?
除了曹操,这些诸侯可是包括袁绍、袁术、马腾、孙坚等这些雄霸一方的人物在内,他们手下并不泛好手,诸位也都能数得出来。若说十八路诸侯手下尽是些连二、三流都不如的货色,我是不相信的。拥有程普、黄盖、韩当、祖茂这等阵容的孙坚,居然被华雄杀了个四零八落,呜呼哀哉。

有人说,孙坚是因为饿肚子才败阵。未必。军中缺粮,不等于一点粮都没有。再饿也不一定就能饿到主将。看看孙坚当时的情况:坚败,雄赶来,坚连放两箭,皆被华雄躲过,尽力气放第三箭,力大拽折了鹊画弓,弃弓纵马穿林而走。
力气大到能拽断弓箭,可见孙坚败走不是因为饿肚子气力不加,而是技不如人。
综上,窃以为华雄应是一流武将。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我不是英雄 于 2009-11-30 02:20 编辑 [/i]][/color]

2009-11-30 04:11 烈烈三分将
同意楼上英雄兄的意见,华雄是个bug,从下往上排会得出关羽武力演义第一并远远超越其它超一流武将,从上往下排会得出孙坚三流甚至都不如,和程普,黄盖,韩当这些准一流和强二流并列的祖茂接近四流的水平。

其实从逻辑性讲,华雄斩诸多"骁将","上将",败孙坚,斩祖茂的描写疑点很少,可信度很高。而和关羽一战却和他之前的战绩反差很大,自然会让人怀疑此战的有效程度了。

不同于吕旷,吕旷一共就两战,斩岑璧和被赵云数合杀,两者描写程度相当,要么都可信,要么都不可信。都可信的话说明三国里面能斩将的武将并不都是超一流,一流,二流武将也有实力,但同时有些能斩将的二流武将也可能被超一流斩。

2009-11-30 08:33 马岱
回复 #54 我不是英雄 的帖子

张飞能扳回局面,是因为他的心态从急躁回归到比较正常而已,并非马超表现不好造成的。对于马超来说,他的状态一直都比较稳定。从孔明“必有一伤”的话来研判,我认为他其实是恐张飞有失。
--此言差矣,诸葛亮宁愿冒险单枪匹马去说服马超,爱才而已。

关于兄的张飞先处劣势,后扳平,如果继续下去会是张飞取胜的观点,即便是在现实生活中,也不是绝对的。在比赛过程中,你来我往地拉锯,谁胜出很难讲,先领先后被扳平,又重新领先胜出的例子,多的是。
--如果真是这样,在一场平手战例中,优劣是随时转换的,那么一方的暂时优势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呢,什么都说明不了。

关于关平鸣金,并非突然,而是在对手魏军先急鸣金的情况下,关平为了避免关羽乘势追击涉险,顺势也就鸣金了。关平一直就反对关羽出战庞德。从关羽父子的对话中,已经看出来,关平认为关羽身为主帅,重于泰山,不能轻易涉险。后来庞德诈败,关羽追击,关平恐有失而赶上去,也印证了这一点。
--关羽不是优势吗,优势情况也恐有失,说明了下风并不是恐有失的必要条件。

2009-11-30 08:37 马岱
回复 #55 我不是英雄 的帖子

刘备急鸣金中止了单条,这怎么不算是外力介入呢?
--我说的是,较少有人认为张飞能扳回局势是因为暂时中断喘了一口气,反正我还是第一次听说。

张飞战吕布,你指的是虎牢那次?第一,以刘备当时的身份,他还没有资格发出鸣金的命令。第二,当时是袁绍令八路诸侯围攻吕布,所以并非处于传统意义上的单条决战状态,就算盟军方面鸣金,吕布方未必买帐。
--刘备没资格,总有人有资格吧。

关于刘备鸣金,为什么马超肯放过的问题。这也许来源于马超的自信吧。好比关羽战纪灵,纪灵提出少歇,关羽也同意一样。
--问题是,所有恐有失战例中,恐有失一方鸣金后,对方一律没有追击。

关羽纪灵一战,难道兄认为纪灵没有处于下风?
请问兄是否认同演义里有“虽不分胜负、但高下已分”的情形?
--请问“虽不分胜负、但高下已分”是谁提出来的理论,具体涵义是什么?关羽战纪灵,书中并没有写场面上纪灵处于下风。

页: [1] 2 3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