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18 09:37
happybear
舌战群儒中隐藏的管理智慧
[size=5][color=#5e4830][size=4][color=black]孔明来到东吴,孙权并没有直接安排孔明与自己见面,而是让孔明首先见见手下的谋臣们,这样做,孙权有他自己更深的目地。[/color][/size]
[size=4][color=black] [/color][/size]
[size=4][color=black]对于孙权来说,现在要考虑的是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他不可能只听诸葛亮的一面之词就决定是打,还是投降。而且他也知道,诸葛亮来多半是主张与曹操开战的,但是怎么打,有几成把握,都说不清。所以,他想让江东的谋士们考验甚至是挑战一下诸葛亮,看看刘备到底还有多少实力,都做好了哪些准备,是不是有和刘备联合作战的必要。这些问题,在和诸葛亮谈之前,都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孙权才能准确地决定自己的立场和行动。如果在辩论中,诸葛亮根本没有办法说服,或者说战胜东吴的谋士,那么见诸葛亮的意义也不大,到那时诸葛亮多半自己也就知难而退;如果在讨论中诸葛亮能够说服大家的话,那么见面的时候,很多事情就可以决定了。[/color][/size]
[size=4][color=black] [/color][/size]
[size=4][color=black]还有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孙权希望通过孔明来说服手下的众大臣们。孙权知道刘备被打得那么惨还坚持对抗曹操,孔明肯定是主战的,而自己手下的谋士们却多数坚持投降,孙权也想借孔明的口告诉他们,只有与曹操决战才是正确的选择,投降是可耻的。孙权虽然是主张开战的,但自己心里也没有胜利的信心,也没有一个成熟的足以说服自己和手下人的决战方案,所以他也不知道如何让这些谋士们能够鼓起勇气,同心协力对抗曹操。现在诸葛亮来了,可以帮助孙权说服手下的主要大臣,让他们不再提什么反对意见,更重要的是大家能够全力投入战争准备,而不是瞻前顾后,贻误战机。[/color][/size]
[size=4][color=black] [/color][/size]
[size=4][color=black]听到这个安排,诸葛亮很明白孙权的用心,他知道,如果自己说服不了或者说折服不了这帮谋士的话,那么要想说服孙权肯定是难上加难。[/color][/size]
[size=4][color=black] [/color][/size]
[size=4][color=black]第二天的辩论会上,诸葛亮风度翩翩,谈笑间就把东吴的众谋士说得哑口无言,取得了这个回合的胜利。[/color][/size]
[size=4][color=black] [/color][/size]
[size=4][color=black]节选自战略三国系列《三足鼎立》[/color][/size]
[/color][/size]
2009-11-18 09:56
马岱
如果孙权直接安排诸葛亮来面对自己,那么就是把焦点集中在自己一人,自己分别应付主战派和主降派,无疑增加了工作压力,后来周瑜就有如此经历。孙权让双方直接对话,自己就变成了旁观者,可以从容听取双方观点的优劣,自己只要作决策就行了。
这种方式对决策是有利的,可以从繁琐的争执中解脱出来。
当然也有缺点,就是减弱了自己的权威,由于孙权自己确实犹豫不决,所以这顾不上了,如果孙权决心早已决定,就没必要这么做。
2009-11-20 01:26
黑传说
[quote]原帖由 [i]马岱[/i] 于 2009-11-18 09:56 发表
如果孙权直接安排诸葛亮来面对自己,那么就是把焦点集中在自己一人,自己分别应付主战派和主降派,无疑增加了工作压力,后来周瑜就有如此经历。孙权让双方直接对话,自己就变成了旁观者,可以从容听取双方观点的 ... [/quote]
作决策的好像都没这么简单,因为事情是要手下去做的,所以事前的统一思想是非常关键的事情。强势的领导,一般是洗脑式;稍弱点的领导就是充分让对方发表意见,最后自己决断;而更懦弱的就是手下发表意见,然后投票决定。
2009-11-20 08:25
马岱
[quote]原帖由 [i]黑传说[/i] 于 2009-11-20 01:26 发表
作决策的好像都没这么简单,因为事情是要手下去做的,所以事前的统一思想是非常关键的事情。强势的领导,一般是洗脑式;稍弱点的领导就是充分让对方发表意见,最后自己决断;而更懦弱的就是手下发表意见,然后 ... [/quote]
洗脑式的基础是自己已经有了决定,但此时不适合。
2009-11-21 14:18
gt187
:doubt:开头是不是还没说完啊?怎么感觉写了一半没写完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