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0-16 17:53
麒麟子
从泾渭分明看历史沧桑的几度变迁
从泾渭分明看历史沧桑的几度变迁
关于“泾渭清浊”有一个耳熟能详的成语“泾渭分明”,这个成语源自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在《秋雨叹》中有“浊泾清渭何当分”的诗句,人们普遍认为这便是“泾渭分明”的最早起源。渭水是黄河最大的支流,发源于甘肃,经陕西而入黄河;泾水又是渭河的支流,发源于宁夏,两条河流在西安市高陵县相汇。两条河流记载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变迁,但在历史长河中却难以分辨泾、渭两条河流究竟孰清孰浊?
泾水和渭水原本皆是清澈的河流,算是“泾水不犯渭水”,而从《诗•谷风》中描述了“泾以渭浊,湜湜其沚” 的景象开始,泾、渭两条河流便跟随中国历史的发展一起承受着沧桑变迁。最早的变迁,我坚持是秦国第一次内迁的观点。约公元前771年,周幽王为博媬姒一笑,几度“烽火戏诸侯”之后,造成北方异族犬戎叛乱。犬戎入侵骊山,幽王被害。第二年,周平王姬宜臼从都城镐京迁都于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建立东周王朝。由于秦襄公在护送周平王东迁时护驾有功,被封为诸侯,使得位于陇山以西,且默默无闻的秦国得以东迁,封地选在渭河以北的周原。秦国为了谋求发展,把渭北原本茂密的森林被开辟成农场,土壤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渭水受地表径流侵蚀而变浑,形成了“泾清渭浊”的景象。
秦始皇一统六国完成大一统的帝业之后,抗击匈奴入侵成为国家最为棘手的要务之一。从蒙恬率军修建万里长城到修建秦直道,再到汉武帝出兵反击匈奴,为了保证军事上快速动员,统治者决定在地势平坦的泾河草原兴农屯军,这应该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建设兵团吧。秦汉两个朝廷先后向泾河流域大举迁徙移民,以类似今天预备役亦兵亦民的模式发展泾河。泾河流域受人口增多、农耕扩大的影响,河水的流沙量开始增大。《汉书》记载“泾水一石,其泥数斗”。这段时间的迁徙,反而使渭河流域原有的林地得到保护,人口增长减慢,近数百年间一直是“泾浊渭清”。
西晋末年爆发的“八王之乱”,给北方游牧民族大规模内迁提供了有利时机。在“五胡”入侵之初,泾河流域的居民为躲避战乱,早早迁徙离散。少数民族的统治者看中的是中原繁华的都市和富饶的耕地,而不是泾河的草原。加之泾河流域战略位置对中原影响不大,也逐渐被征服者看淡,泾河流域一时恢复到草原时代,水质变清。但是中原土地肥沃,气候适宜,一度成为十六国交替争战的沙场。而渭水流域东临中原,西接汉中,战略位置及其重要,成为立国安邦的首选地域,几经军阀的朝代更替,历史又将两条河的水质变回“泾清渭浊”。
南北朝末年,高欢父子建立的北齐王朝和宇文泰父子开国的北周帝国在中原大地东西割据,连年征战不休。为了扩军备战,两个王朝在分别在远离战乱多年的泾河流域广设州郡,垦荒种地,供给军需,从此泾水与渭水一起浑浊了一段时间。到了唐玄宗时期安史之乱爆发,潼关以西大规模征募军士,守卫西部的军队纷纷东调,关西地区守备空虚,使得吐蕃王朝有了可趁之机。在安史之乱的的七个年头,吐蕃屡次进犯,占领了陕西凤翔以西、邻州以北的十几个州,甚至后来攻陷长安。而位于渭河流域的居民饱受吐蕃袭扰,青壮年又征发向东平乱,人口明显锐减,耕地缩小,使渭河流域的森林植被得到保护,渭河终于转清,又形成了“泾浊渭清”。
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战乱开始。了解五代十国历史的朋友都知道西歧(今凤翔和陇右)、东川(四川盆地中部)这两个地方不断有小军阀林立,前蜀、后蜀两个王朝先后占据着西川(四川西部的一部分),从五代历朝君王到宋太祖赵匡胤先后多次西征,l力图收复西川,但也都面临着蜀道艰难,国力贫瘠的现实。作为冷兵器时代的辎重,当数位于渭水的大片森林成,它们是当时最好的战争物资。从政治地缘学角度说渭水又邻近汉中,通过砍伐渭水林木,即可满足战争的需要,也可缩短物资运输路程,由此渭河流域便遭遇灭顶之灾,大片森林砍伐殆尽,木材充作军用,水土流失严重,水质变浑。而泾河流域的发源地六盘山,兴起了一个党项族王朝——西夏。公元982年至公元1127年,西夏为立国拓疆,频频举兵攻宋;宋为遏制西夏扩张,屡次兴兵出击,双方断断续续展开了近百年的战争。使得泾河流域人口为躲避战争,纷纷内迁,当地的自然环境才免于人为破坏,泾河又靠战乱纷争而躲过一劫,水质变清,时代又回到“泾清渭浊”。
1977年4月经过国家有关部门对泾河的测绘,根据有关资料显示,该河年平均含沙量141千克/立方米,最大含沙量1430千克/立方米,从数字上看,泾河含沙量比渭河含沙量高的多,历史再次定位在“泾浊渭清”;但是由于渭河流经地区土壤所含矿物成份高于泾河,每逢夏季暴雨频繁,便会加大渭河流域的水土流失。当渭河含沙量达到每立方米10公斤时,水色便呈赤黄色,与泾河对比一目了然,分明是“泾清渭浊”。直到今天,泾河、渭河依然是随波逐流,无法分明的“泾渭分明”已经成为传承华夏文明的一道风景线,究竟孰清孰浊,重温这段历史便是最好的答案。(注,本文曾在济南时报投稿)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麒麟子 于 2009-10-16 18:11 编辑 [/i]][/color]
2009-10-16 21:33
烈烈三分将
看过中国国家地理,作者亲自去过而且研究过史料,得出了很可信的结论
《泾渭何曾分明过》原文:
泾河是一条下切的河,也叫山区河,由于泾河从黄土高原流下来,比降大,流速快,因此在很早很早以前泾河就下切到基岩里了,河底是石头的,不能通过河床自己供给自己泥沙,所以泾河平时是没有泥沙的,是清的。泥沙只集中在雨季和汛期,那时通过侵蚀黄土高原,泾河获得大量的泥沙。据张家山水文站测得泾河含沙量, 在12月和 1月仅0.37和0.23公斤/立方米,这就是清水;而7月和 8月为332和308公斤/立方米,相差千倍之多。而渭河就不同了,渭河是一条冲积河流,流淌在冲积平原上,它既冲刷,又淤积,它的河床是自己堆积制造的,而且总在变动中,它可以通过河床淤积的泥沙自己给自己供沙。而且河水只要流动,有一定的水量,总要满足它的携沙能力,这样渭河平时应是浊的。
至于历史上说法的变迁,其实是在于当权者到底求不求甚解的问题。
《泾渭何曾分明过》原文:
其实泾渭两河谁清谁浊的争论由来已久。
《诗经》中有“泾以渭浊”一句诗。由此有人认为在春秋时代,是“泾清渭浊”。
到了唐代,却是一片“渭清泾浊”的声音。有人统计在唐诗中,有十几位诗人提到“渭河是清的”。著名诗人杜甫有“浊泾清渭何当分”,“旅泊穷清渭,长吟望浊泾”等诗句。他的诗中7次提到“清渭”,4次说到“浊泾”。
宋代和唐代一样,见到的记载都说“清渭浊泾”,陆游的诗和朱熹的文可以佐证。
而到了清代,“清渭”的说法遭到挑战,挑战者是乾隆皇帝。据说乾隆读《诗经》时,不满意其中对“泾以渭浊”的解释。特派陕西巡抚秦承恩对泾渭谁清谁浑进行过实地考察。秦承恩在考察报告中写道:“泾水四时常清,只是每年十几天的汛期内河身浑浊,”而渭水“水挟沙行,四时常浊,从未见有清澈之日。” “至合流处,则泾水在北,渭水在南,泾清渭浊,一望可辨。合流以后,全河虽俱浑浊。然近北岸数丈许尚见清,过此七八里外,清浊始混而为一。”于是乾隆帝宣布了“实‘泾清渭浊’”的考察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