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9-12 09:10
赵辉
《中国史百将传》doc整理版
[b][size=4][color=#ff00ff][/color][/size][/b][size=3][color=#000000][font=宋体]在下有幸接觸韋孝寬兄的大作,是源于一位同學兼好友的引介。當時他問我是否了解陳慶之這個人,我答說:不知,只知道有位北大教授叫朱慶之的。他當即向我講述了陳將軍率[/font][font=Calibri]7000[/font][font=宋体]人馬隨元颢北伐,大小[/font][font=Calibri]47[/font][font=宋体]戰,攻城[/font][font=Calibri]32[/font][font=宋体]座,所向皆克的傳奇事跡。我聽罷不禁熱血沸騰,但又有些不敢置信,便問他是那裡看的,他說是本叫《中國史百將傳》的電子書。我回家忙上迅雷搜索,下到后挑燈夜讀,如痴如醉,對筆名為韋孝寬的作者萬分欽佩。雖然所有的名將事跡都是從二十四史、《資治通鑒》等史料中篩選、提煉、整理出來的,但這樣的工作需要怎樣的能力和心血,也可想而知。[/font][/color][/size]
[size=3][color=#000000][/color][/size]
[size=3][color=#000000][font=宋体]當時我還不知有軒轅春秋論壇,當然就更不知韋孝寬兄乃是軒轅的牛人之一,而本作也是以連載帖的形式發在軒轅上的。只覺迅雷上鏈接的[/font][font=Calibri]exe[/font][font=宋体]版本文字性錯誤不少,實為遺憾,而且閱讀頗為不便,便動了自己作下排版修訂的念頭。后來突然覺得光排版修訂不過癮,便想干脆自己續寫一些現代的名將事跡,打出來自娛自樂,或與少數朋友分享下,雖然狗尾續貂,倒也無妨。于是,便有了《〈中國史百將傳〉趙輝增補修訂版》這一文檔。[/font][/color][/size]
[size=3][color=#000000][/color][/size]
[size=3][color=#000000][font=宋体]今年[/font][font=Calibri]9[/font][font=宋体]月在軒轅浮出水面,但只活動于工作室區,消息閉塞,仍不知韋兄也身在軒轅。一時興起,便把《趙修版》發在了炎黃區,特別注明了韋兄享有全部原作權,心想只是與壇友分享自己的一點工作,應該不會被論壇判侵權,何況韋兄不知身在何方,也不一定看得到。過了幾日,忽然看見韋兄出現在炎黃區,不由大吃一驚,趕忙發[/font][font=Calibri]PM[/font][font=宋体]詢問我的這番增補整理他是否反對,得到的答複是:無妨,原作權本來就是屬于二十四史和《通鑒》這些史籍的。我對韋兄的分享精神深為感佩,其實一直感覺《中國史百將傳》如果出版,一定很受歡迎的,但韋兄還是選擇了讓網友們自由獲取。既然原作者在壇上,我再班門弄斧下去可就……于是,我決定讓《趙修版》發布帖自生自滅吧。[/font][/color][/size]
[size=3][color=#000000][/color][/size]
[size=3][color=#000000][font=宋体]前日忽然發現發布帖又被一位網友挖了出來,並作出了指正。驚詫之余,不禁想,不如干脆把我增補的部分分割出去,另成一作,讓這《中國史百將傳》恢複它的原貌。喜歡韋兄作品又不習慣長時間論壇看帖、不滿于之前電子書錯漏的,仍可選擇我整理的版本來閱讀。而我自己寫的那些陋文,也方便大家踩踏批評,搞不好軒轅的同事們看在我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增補的現代部分也有近[/font][font=Calibri]4[/font][font=宋体]萬字呢,而且是一個字一個字敲上去的~),還能給個推荐精華之類,這豈不是對大家都有裨益?[/font][/color][/size]
[size=3][color=#000000][/color][/size]
[size=3][color=#000000][font=宋体]決心既定,便開始動手,將增補的現代名將單分出成《中國現代名將傳》,而本文重新命名為《〈中國史百將傳〉doc整理版》,除韋兄原文外,僅保留我添加的封面、目錄、按語,增選的第[/font][font=Calibri]100[/font][font=宋体]人秦良玉,以及這段《寫在前面》。對我樹上開花做法不滿的各位,可以把按語、秦良玉傳和這段廢話刪掉,再把標題的“doc整理版”幾[/font][font=宋体]字一去,那便是真正原汁原味的《中國史百將傳》了。[/font][/color][/size]
[size=3][color=#000000][/color][/size]
[b][color=#000000][size=5][font=宋体]在此聲明,本文原作權帰軒轅[/font]ID[font=宋体]為“韋孝寬”的網友所有。本文檔僅限個人閱讀,嚴禁用于不正當目的。[/font][/size][/color][/b]
[size=5][color=blue][b]文档下载链接:[/b][/color][/size]
[b][size=4][color=black]请到我的永硕网盘空间:[/color][/size][url=http://e.ys168.com/?gloryofzhao][size=4][color=black]http://e.ys168.com/?gloryofzhao[/color][/size][/url][/b]
[b][size=4][color=black]在“作品”目录中。[/color][/size][/b]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赵辉 于 2009-12-8 10:11 编辑 [/i]][/color]
2009-9-12 10:04
romadream
你自己处理的?不错啊,支持一个
2009-9-12 10:14
feiyue1206
甚善。以前大略读过孝宽大作,现在认真读一遍
2009-9-12 20:32
skyrainz
收到了一份,感觉很不错!
还有类似曹操传的各项评分,頂一下!
2009-9-13 14:07
zidaneluo
一直都有同样的想法,不过想续的是《猛将传》:lol:
2009-9-13 15:00
宇文骁
:doubt::doubt:看过这部东西,但是有些地方还值得商榷
2009-9-14 00:53
赵辉
回复 #6 宇文骁 的帖子
那你可以在这里提出来大家讨论啊。
2009-12-6 23:24
feiyue1206
赵兄学识渊博,在下佩服佩服,得空定要再读一遍。
对于民国之后的,在下觉得实在难以评比,不评是明智的,评的话貌似难以像古代的将领计算。比如陈庚与刘帅同入,很是别扭,当然更麻烦的是还涉及到一些政治因素,不提。蔡锷更多的好像是感情分,军事上实在没有什么突出的,尤其是当时对阵的北洋军内部也闹分裂了。虽然在下很喜欢蔡将军,但是百将评比,他还真的算不上,呵呵。
另,[quote]由于是使用Word2007编辑,在2003或更低版本中可能出现目录部分的对齐问题,还请见谅。[/quote]
07也可以保存为03格式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feiyue1206 于 2009-12-6 23:26 编辑 [/i]][/color]
2009-12-7 00:18
赵辉
回复 #8 feiyue1206 的帖子
这个帖子怎么给重新顶起来了:ph34r:
现在想想,当时的评分确实不甚合理,飞跃你说的蔡锷情感分高是其一,而且感觉对当时近现代将领们的评价普遍偏高,尤其是对GCD方面的。
前一段读了王树增先生厚厚的两卷《解放战争》,对GCD在这场内战中胜利的原因有了新的认识。感觉虽然开国将领们能力出众是重要的因素之一,但其它几点因素同样重要,甚至可以说更为重要。
1.GCD得民心(特别是因为土地政策,深得广大农民支持),每次作战、尤其在解放区内作战,都能得到人民全力配合,参与支前甚至直接参加战斗的人员数字,往往超乎许多人的想象。
仅举我印象最深的一例,1947年2月的莱芜战役中,国军总指挥李仙洲决定率所部2个军,从莱芜城出发,突出华东野战军的包围,他知道华野主力会在途中等他,但他认为自己数万人的兵力并不比华野差多少,装备又较华野先进,华野是没有能力吃掉他们的。
接下来,我引用书中的原话:
“李仙洲不知道的是,企图把他全部消灭的,除了华东野战军的官兵之外,还有跟随共产党军队作战的无数贫苦农民。如果李仙洲知道此刻支持着陈粟大军的农民的确切数量,不知他还有没有勇气走出莱芜城”
“战后根据有关方面的粗略统计,莱芜战役中,鲁中地区参加各种战勤的农民已达到五百万之多,而直接在战场为华东野战军提供作战服务的就有五十多万”
虽然我对GCD发动群众的能力早就有认识,但看到上述两个数字,我还是吓了一大跳。
GMD军进入解放区后,要吃喝没吃喝(群众坚壁清野),要情报没情报(群众不但不说实话,而且还协助解放军抓捕GMD军的探子),焉能不败?
2.GCD军队思想教育工作好,军队战斗意志旺盛,GMD军除一部分王牌精锐外,无法与其相提并论。
3.俘虏转化工作极具成效。我感觉许多战斗打下来,双方的伤亡数字都差不多,但GMD军往往有数倍于伤亡人数的人成为解放军的俘虏,而其中相当一部分很快就成为解放军新的战斗力,而GMD军多是靠拉壮丁补充。俘虏老兵和新征壮丁的素质肯定是有差距的,所以可以说解放军在兵源这一点上也占了便宜。
我在书中看到,有的国军士兵第一天被“解放”,第二天就成了解放军的战斗英雄。转变速度当真恐怖。
另一例,1947年1月的鲁南战役中,GMD的第一快速纵队(机械化部队)几乎被解放军完整的俘获,对其官兵进行简单思想教育后,即全部开往临沂。很快,解放军的第一支机械化部队,华东野战军“特种兵纵队”就诞生了。这真是充分体现体现了《孙子兵法》里“全军为上,破军次之”的论述。
4.GMD当时内部腐败、勾心斗角,许多将领贪生怕死,保存实力,互不支援,再加上蒋委员长等经常胡乱指挥,这些大家早有认识的,就不细说了。
5.情报工作感觉GCD也更胜一筹,不说别人,单是熊向晖、郭汝瑰二位同志,就不知起了多大作用。另外就是策反工作,高树勋、张克侠、廖运周这些人的起义,感觉都对当时的战役起了决定性作用。
这以上5点,都可以算是GCD方面集体力量的结果,而难以单归功到某位将领身上。所以我现在才感觉,开国将领们的个人能力,对战争的胜负的影响并不像古代名将们那样重大。解放战争是场极其特殊的战争(GCD军队参与的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朝鲜战争,也都是有很强特殊性的)。
所以我现在很想对我狗尾续貂的那部分作下修订,对候选人作下重新的评分,或者向飞跃你说的那样,去掉评分。
另外说我学识渊博真是太折杀我了,我跟韦孝宽兄差得太远了。真的非常感谢他没有反对我在他作品基础上做的这些工作。其实现在有点后悔,这东西自己闲来看看也还罢了,一时冲动发上来,当真贻笑大方了:lol:
不过既然已经发了,还是要负责到底,我这两天抽空作下修改吧,目录问题现在也知道如何解决了。
也非常感谢飞跃你不但有耐心看了我狗尾续貂的部分,还提出这些意见。其实我一直想把我对解放战争的新认识(感觉在对解放战争真正有研究的各位眼里,我那些认识早就是陈糠烂菜了吧:shy:)发上来和大家讨论讨论。正好借此机会说了,大家尽管:cai:吧。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赵辉 于 2009-12-7 00:27 编辑 [/i]][/color]
2009-12-9 13:20
韦孝宽
[quote]我對韋兄的分享精神深為感佩,其實一直感覺《中國史百將傳》如果出版,一定很受歡迎的,但韋兄還是選擇了讓網友們自由獲取。[/quote]
这个嘛...其实不是不想出版,而是当初没精力没时间进行所必需的修改,现在即使想搞,可能已经错过出版的最佳时机了。
其实这个东东是以前搞的,如果现在让我做,那形式和内容可能会完全不一样。
2009-12-9 13:34
赵辉
[quote]原帖由 [i]韦孝宽[/i] 于 2009-12-9 13:20 发表
这个嘛...其实不是不想出版,而是当初没精力没时间进行所必需的修改,现在即使想搞,可能已经错过出版的最佳时机了。
其实这个东东是以前搞的,如果现在让我做,那形式和内容可能会完全不一样。 [/quote]
还是建议韦兄抽空整理出版了吧,如果把内容形式翻新按你现在的想法翻新一下,应该会更好。
相信全轩辕都会鼎力支持的,我第一个买书,要签名的啊:lol:
2009-12-9 20:04
岳光寒
陈庆之是田中芳树先给捧出来的吧
2009-12-9 23:09
赵辉
回复 #12 岳光寒 的帖子
ms是的吧,但如果不看《中国史百将传》,我也无从了解《奔流》的。:)
2009-12-10 10:29
outmoon
辛苦了
2010-4-14 16:02
xuanyuansgy
朋友,佩服啊,太感谢了,可是现在下载不了了,什么时候重新整理一下,让更多的人来分享啊,
2010-5-9 23:55
无限-110
可以下载,我今天就下了
2010-5-15 15:59
冷自泉
下载看了一下,定的标准还可以,的确比田中的更恰当一些。但是文笔不是很好,过于注重人物评价而没有前后衔接,想出版还是很有难度的啊,O(∩_∩)O哈哈~
2010-5-17 14:06
龙虎玄坛
实体书要考虑销量的问题,不可取
不过最好能做成电子书的样子,最好每个人1-2页,注上1,史书,2,画像
这样效果也许会好一些
虽名百人,但是未必要刚好100个,上下浮动也可
所以如果能看到王镇恶(与檀道济齐名),张巡(民间影响力甚大)之流就更好了
AAAAA量化这个东西未必好用,总让人感觉是游戏化的东西
再能兼顾民间影响就更好了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龙虎玄坛 于 2010-5-17 14:15 编辑 [/i]][/color]
2010-5-17 16:50
gknife
为什么没有冉闵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