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9-27 16:38
倦了追逐
[原创]印度哲人奥修
最早知道奥修,是几年前一位朋友很郑重介绍的。这位朋友对宗教有着极大的痴迷。她读过佛教、基督教的一些典籍,虽有所感,但内心仍是一片迷濛,但当她读到奥修的文字之后,就告诉我自己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因为奥修既不属于释,又不属于基督,他是真正能溶汇这两家思想精髓的智者。
近几日当我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真正捧读到奥修文字的时候,心里突然升起了一种莫名的震憾,这种震憾已经远远超乎自己的预想,读他的书,最初就象面对高山大海,我们才为自己看到一处美丽的景色由衷赞叹时,忽又在不经意间发现若干洞天福地,在目不暇给,彷徨无所驻足之余,我们开始醒悟,所有的景物都是奥修所设的陷阱,一个善意的陷阱。当我们正想迷途知返的时候,才会听到奥修在一旁声若尘埃落地,但力道却若雷霆迅起的心言——“静心,狂喜的艺术”。到了这时,我们才能真正领悟到奥修深遂的意图,并不得不为他高明的接引后学的方法所折服,因为处处都有意想不到的风景,当我们为之迷失自己的时候,奥修才是领着我们找回自身的人。
奥修哲学上的修为,足以使他与同一时代,甚至他以前的任何时代的哲人平等对话。奥修向来喜欢说佛陀、说基督,在所有宗教派系中,这两个人所代表的思想无疑是最为宽宏而又仁慈。而佛教中人参禅时又是最为自由和不受拘束的,可以是缄默,可以是棒喝,甚至可以是任何一种形式。这一切到了奥修的手中已被剥茧抽丝,得见它的本来面目,“所有伟大的先知——佛陀、基督、摩诃毗罗——都出于慈悲而创造了伟大的谎言,那就是为了要把你推出屋外。如果能通过某种手段能把你推出头脑之外,那就是需要做的全部的内容。你的头脑是牢笼,你的头脑会要你的命,它是一种奴役。”(《静心:狂喜的艺术》)奥修以自身的慈悲,开启了后世学者以宗教修身的绝大法门。最为难得的是,奥修并未被宗教束缚住,他从未对谁——哪怕是佛陀与基督顶礼膜拜过,宗教在他手中,只不过是开启智慧之门的工具,他最终的目的并不是想成佛或者是上天国,而是想通过宗教这种手段对生命、对生活得以进一步的思考和反省。
意外的是,他对中国的玄学也有着很深的了解,曾经在《当鞋合脚时》一书中,将中国道家与在西方始盛的佛家与基督教做了极为精彩的比较,“庄子是最难得的开悟者之一,甚至比佛陀或耶稣更加难得。因为佛陀与耶稣主张有为,而庄子强调的是无为,(中略)无论你通过意志做成什么,总是会成为一种负担,一种冲突,一种内在的紧张,你随时都有可能失去它,它必须被持续地保持着,保持它需要能量,保持它最终会把你消耗掉。只有通过无为得到的才永远不会成为你的负担,只有不成为负担的东西才能成为永恒。”诸如此类的话,奥修阐述的很多,如果在他生活的时代,庄子还活着的话。如果二位哲人可以面对面的交谈,谁敢保证这两位超一流的哲学巨匠不会成为朋友,不会成为知己呢?
奥修无疑是伟大的,但他从书中流露出的气质却很随和,随和的就象邻家的长者,总是在看似不经意间对我们进行思想上的潜移默化。他永远不会以一个说教者的身份出现,他说“不存在半个真理,真理是整体的,你不可能零碎地把握它,你不可能部分地把握它:近似真理是一种欺骗,但是逻辑只能引向这种欺骗。”他永远象个局外人,安静的思考着一切,但一切对他来说又是那么多余。
2003/9/2于回风堂
[[i] 本帖最后由 水镜门生 于 2008-6-4 01:29 编辑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