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炎黄春秋 » 血色浪漫——刺客是怎样炼成的


2009-7-29 14:40 777
血色浪漫——刺客是怎样炼成的

第一次挖坑,心里还真有点不踏实.....
本来想多码些字再发上来的,不过是在心里实在没底
万一连零回复都消灭不掉,那可就囧大了....
先贴两章节,看看哪位好心人可以帮我消灭下零回复,谢过....

(一)死了比活着还成功:荆轲

我身在江湖,但江湖却没有关于我的传说

  在这个世界上,历史总是风云际会的。
  比如,在那个被称作战国的血色江湖中,一个个有为青年在为这片江湖留下了无数关于自己的传说后便名声鹊起。而作为一位叫荆轲的卫国年轻人,同样是在听到这样和那样的传说后随即决定克隆这样和那样的人生,等待着下一个风云际会的时刻来临。
  其实,在一个大浪淘沙的时代,很多人也都在等待关于自己的传说。
  孜孜不倦的等待。
  望穿秋水的等待。
  等待某种激动人心的大事发生,抑或是某个出人头地机遇的出现来结束自己乏味至极、空空如也的人生。
  而那时的荆轲正是如此。

  事实上,在很多年以后,年轻的荆轲的确经历了某件激动人心的大事。
  那是一个足以改变荆轲未来人生轨迹的大事。
  然而,就当那个拐点即将成型时,有一个人却不答应了。
  卫国的国君。
  卫元君。
  确切的说,是卫元君赋予了荆轲这个出人头地的机遇,同时,也是他亲手捏碎了荆轲的那颗蠢蠢欲动的心。
  当其时,就在“好读书击剑”的荆轲口若悬河般的“以术说卫元君”后,作为卫国掌舵人卫元君的眼里依旧没有闪过任何异样的精光。
  他对一脸赤诚之情的荆轲置若罔闻了,甚至连一丁点微不足道的余光也不愿施舍给荆轲。
  卫元君:他就是那位庆卿吗?
  他会是名刺客吗?
  他的剑术精湛吗?
  他杀过多少人?
  他能为我做些什么?
  ……
  在经过对上述一系列疑似伪命题的拷问后,卫元君最终决定放弃这无关紧要的答案。
  至关重要的是,他决定放弃眼前的荆轲。
  卫元君以为,作为一名真正剑术高超的刺客,他的一生注定是无数人头落地的人生。在他的身上,无疑是充满着令人不寒而栗的杀气,而其处事风格更是要追求某种瞬间的刺激和快感——
  手起刀落。
  但眼前这个叫荆轲的男人,看上去却很不男人。
  他的五官既没有很好的配合职业那样长的很黄很暴力,而且身上也没有刺客那种令人不寒而栗的杀气。更甚者,作为一名所谓的刺客,他的双手竟没有任何的沧桑和血腥感,反而是出奇的白净。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卫元君实在不知道该如何将一个年年月月日日与鲜血打交道的嗜血者与眼前这个略带书生气质的男人等同起来,那完全是本质上的格格不入。

  荆轲其实也不知道。
  荆轲不知道为什么自己已经身在江湖,但江湖却依旧没有关于自己的传说。
  尽管他的确没有刺客所应有的那种手起刀落,他对剑术的技巧仅仅是停留在“好剑”,并非“善剑”。但有的却是,相同的侠骨豪情和忠肝义胆。
  荆轲还不知道。
  一个人要从默默无闻变成赫赫有名到底要经过多少千山万水。
  我的未来在哪里?
  我的未来究竟是不是梦?
  是。
  不是
  是。
  不是。
  ……
  荆轲知道的只是一点。
  自己将继续在这华丽的时代中沉默的等待死亡,抑或是——
  爆发。

  公元前二三九年,这是历史长河中极为平凡的一年。
  但对于卫国的掌舵人卫元君来说,却又是极其不平凡的一年。
  因为秦国虎狼之师的到来。
  那一年,秦国的大军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攻占了卫国仅存的栖息之地——濮阳,并随即宣布“徒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
  这无疑是一种致命的速度,更是一种足以让江山易色的速度。
  尽管秦王嬴政在攻陷濮阳后并没有立刻将濒危的卫国换上鲜明的大秦帝国旗号,甚至在若干年后他完成了统一六国的伟业依旧没有这样做。但是——
  谁拥有着国家最高的统治权?
  谁才是国家一言九鼎的力量?
  谁又是国家真正的掌舵人?
  这些问题,注定是经不起拷问的。
  同样,也注定了卫元君在位二十三年却无所作为的人生。

  荆轲不想让自己的人生无所作为。
  不但是不想无所作为,而是有所做为,甚至是大有所为。
  自遭到卫元君义正言辞的拒绝后,荆轲这位有为青年继续着在卫国的怀才不遇。但时隔数年之后,荆轲决定换一个国家去延续自己的怀才不遇。
  荆轲在亲眼见证卫国的江山易色和卫元君那极其落魄的神情后,他突然感悟到人生真的不过是一场游戏一场梦——
  眼一睁一闭,一天过去了。
  眼一闭不睁,一辈子过去了。
  荆轲以为,做人,是绝对不能做卫元君这样的人。
  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的人生,才叫有意义、好好活的人生。而这样的人生,才配的上自己的花样年华。
  的确,人生的很多时候,所谓的前途正如地上的路——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重要的是,继续往前走。
  便出发。
  为了自己的怀才不遇出发。
  为了自己新的人生和草根梦想出发。

  有一个地方注定是要名垂青史的。
  榆次。
  因为荆轲这位日后名垂青史人物的姗姗而来。
  尽管此时的荆轲依旧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但他的人生终究是为成为大人物四处奔波的,而荆轲此行的目的便是去参拜一个大人物。
  一个或许会成为荆轲人生拐点的大人物。
  盖聂。
  在中国的历史上,盖聂这个所谓大人物的知名度其实与日后的荆轲是根本无法相提并论的。但在当时,盖聂这个极为陌生的名字之所以能够迅速捕获江湖名声以及荆轲的注意力,仅仅是由于一点——
  他的剑术。
  出神入化的剑术。
  当世无人可出其右的剑术。
  一名刺客毕生所梦寐以求的剑术。

  荆轲以为,从某种意义上划分,世间种种形形色色的人物无非只有两种。
  大人物,和小人物。
  而默默无闻的小人物要成为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同样有两种途径——
  依靠自己的奋斗,抑或是大人物的提携。
  而荆轲正是看到了后者的所带来快捷效果。
  荆轲需要的是,盖聂的对自己的一句评价或承认。
  便相见。
  盖聂:你是来干什么的?
  荆轲:其实……我是个刺客……
  盖聂:!!???
  荆轲:我真是个货真价实的刺客,我的剑术很精湛。有一次……@#¥%&*!?
  盖聂:……!?@#¥%&*

  证据表明,荆轲和盖聂二人确实经过类似上述对剑术短暂的交流。
  但作为一名想获得江湖名声的刺客与一位剑术集大成者之间的交流,这样的结果显然是无足轻重的。
  举足轻重的是,切磋——
  正所谓,君子动口不动手,剑客动手不动口!!
  但终究没有动手。
  因为,荆轲跑了。
  如丧家之犬惶惶而跑。
  没有人知道荆轲为什么会在这剑拔弩张的时刻却去争当做一位“范跑跑”。
  或许是由于荆轲确实担心他那槽糕的剑术反而只会破坏自己仅存的一点江湖名声;也或许荆轲以为成大事者在于用人谋,而非匹夫之勇;更或许是,荆轲以为,只有夹着尾巴做人,那才叫是“侠”。
  总之,在历史的现场,荆轲对剑术的夸夸其谈在遭受到“盖聂怒而目之”后,他选择了一种疑似很心虚和胆怯的告别方式。
  不辞而别。
  以至于在事后有人劝盖聂将荆轲找回时,这种告别方式真的被盖聂理解为心虚和胆怯并随即留下如下两句评价——
  “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
  “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777 于 2009-7-30 16:15 编辑 [/i]][/color]

2009-7-29 14:56 777
拿什么来拯救你,我的国家

  燕国。
  一个战国时期并不算幅员辽阔的国家。
  但对于荆轲来说,却是诺大的。
  因为,遍地都是机遇。
  出人头地的机遇。
  尽管此前荆轲在自己的流浪人生中遇到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插曲——
  一个叫鲁句践的男人在邯郸这个地方与荆轲因争执博局的路数便“怒而叱之”,可这终究没有阻碍荆轲在其漫漫人生路中寻寻觅觅到了燕国这片土地。
  不为别的,只为那些难能可贵的机遇。

  然而,自荆轲怀揣着美好的憧憬来到燕国后,他每天的生活除了漫无目的游走在燕国的大街小巷中并期待着天上会掉馅饼以外,其余的时间便只能以蹲在大树旁数无数的蚂蚁和星星这种娱乐方式作为消遣。
  至于那些所谓的机遇,却依旧是遥不可及的。
  荆轲天真的以为,总有一天,蚂蚁会数完的,星星同样也会数完的。
  那时,自己的春天还会远吗?
  终究是不远了。
  就当荆轲游在历过燕国的第N条街道以及数完第N+1个星星和蚂蚁后,荆轲无意中碰到了自己未来人生中重要的两位人物——
  以宰狗为业的屠户。
  善击筑者高渐离。
  虽然从职业的角度划分,上述三者有着本质上的格格不入,但在经过燕国的某条街道上短暂的结识后,以上三个男人出人意料的大有相见恨晚之意。很快,他们便很男人的坐在同一个酒桌上兴致勃勃的推杯换盏了。
  在这个世界上,如果三个男人能坐在同一个酒桌上并兴致勃勃的推杯换盏。无疑,这足以说明这个小群体的关系是和谐的。为了纪念这和谐以及难已忘却的一幕,荆轲在酒精的作用和高渐离击筑的节拍下,更是做出了如下曾让无数燕国人同样难以忘却的举动——
  “荆轲和而歌於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作为一名怀才不遇的有志青年,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沈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不久,依靠着自己在燕国混出来的江湖名声,荆轲幸运的得到了燕国隐士田光赏识。
  那一刻,荆轲如痴如醉的以为自己的沐浴在春光之下。
  但是,就在与此同时,有一个人却没能在同样的燕国天空下搭上开往春天的地铁,而他的身份则是——
  燕国的太子,丹。
  一般情况下,以上这个不合乎逻辑的论题无疑是个伪命题。
  可在历史的长河中,燕国的太子丹除了太子这个声名赫赫的名分外,他还拥有一个更为重要的身份。
  人质。
  赵国的人质。
  秦国的人质。
  一个时代最著名的人质。
  在中国历史的名人录上,燕国太子丹之所以可以占有一席之地,很重要的原因便是他这绝无仅有的龌龊人生。
  就当荆轲沐浴在燕国的春光下之时,燕国的太子丹却以一种极其狼狈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在赵、秦两国的人质生涯。
  他是从秦国逃回来的,如抱头鼠窜般逃回来的。

  事实上,太子丹本应在秦国拥有着美好的人生和前途。
  毕竟在很多年以前,当出生在赵国的嬴政还是一个穿着开裆裤满大街上蹿下跳的小屁孩时,太子丹曾以人质的身份在赵国与其有过一段不错的忘年之交。
  但时过境迁,就当嬴政这个昔日的小屁孩顺利的龙袍加身后,太子丹却依旧无法结束自己的人质生涯。
  他竟成为了昔日友人的人质,一个拜倒在血色政权下的高干子弟。
  此时的秦王嬴政早已遗忘了与太子丹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留下的,只有一副“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绝决之情。
  愤怒的太子丹始终不明白,究竟是什么力量可以让秦王嬴政的前后行径差异如此之大。
  是时间?是金钱?还是权利?
  而就当太子丹依旧在朦朦胧胧浑浑噩噩中寻找真相时,秦王嬴政却以自己的身体力行还了太子丹一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楚、三晋,稍蚕食诸侯,且至於燕,燕君臣皆恐祸之至。”
  这次,秦国的虎狼之师伴随着秦王嬴政的宝剑出鞘即将奔向燕国土地,秦王嬴政试图以战争的方式来告诉太子丹以及世人:
  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最锋利的武器并不是人手中的刀,却是——人心中的欲望。
  而当人心中欲望和昔日友情相交时,残留下的,也便再不是什么情,只是——血。
  太子丹的血。
  太子丹不愿意自己流血,同样也不愿意让广大的燕国人民流血。
  相反,如果有机会,他倒是希望秦王嬴政可以流血。
  他太恨嬴政了,恨嬴政那高高在上的冷漠,恨他那“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绝决。
  但以上这种设想对太子丹来说,终究只能成为一种意淫。
  毕竟,无论从任何一个角度来看,燕国和秦国之间的战争无异于螳臂挡车、以卵击石、不自量力、蚂蚁撼大树……受伤的,只会是太子丹那颗伤痕累累的心以及他那仅有的燕国之地。
  太子丹现在需要的是,某种比秦国还要强大的力量,或是某种足以扭转乾坤的智慧,
  于是,他决定先去参见一位可能具有上述力量的人物。
  他的老师。
  鞠武。

  从某种意义上讲,鞠武这个人物确实可能具有上述的力量。
  因为在他那看似羽扇纶巾的身份下,隐藏的不但有满腹经纶的学问,更重要的是有——
  一个谋士的功力。
  而这,便是太子丹所倚重并迫切需要的。
  太子丹坚信,自己的眼睛无疑是雪亮的,而自己的老师更无疑是万能的。
  在不久的将来,在以鞠武同志为核心的领导班子下,嬴政和他那貌似强大的数万纸老虎很快便会在谈笑中灰飞湮灭了。
  历史证明,某种事物的确很快便在在鞠武的谈笑中灰飞湮灭了。
  然而,终究不是嬴政和他的秦国的大军。
  却是,太子丹的人生。
  当其时,就在太子丹向自己的老师详细陈述了自己的现有的打算和未来的宏图大志后,鞠武同志很快的便极其精确的计算出了燕秦两国的现有的敌我差距——
  “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北有甘泉、谷口之固,南有泾、渭之沃,擅巴、汉之饶,右陇、蜀之山,左关、殽之险,民众而士厉,兵革有馀。意有所出,则长城之南,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柰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
  太子丹被自己老师的闪烁其词折磨的心神不宁了,于是,他急切的将疑问进行到底。
  太子丹:“然则何由?”
  鞠武:“请入图之。”
  太子丹:“……”

  不错,是“请入图之”。
  以上这句带有缓兵之意的文言文从鞠武嘴里说出时的确很委婉,也很镇静。但从本质上讲,当太子丹听到“请入图之”这言简意赅的四个大字时,一道晴天霹雳顿时划破了他本已无所作为的人生。
  鞠武说的没错,现在形势已不再是群雄并起的天下,而是唯秦国一家独大的天下,即便是任何一个诸侯国也不可逆秦国之势而上。在秦王的眼中,为了完成大一统的伟业,他是可以人挡杀人,佛挡弑佛的。至于燕国这种小角色,若能在这大鱼吃小虾的游戏中幸存下来,便已是祖坟上烧高香了。
  攻打秦国??那算什么,那是他奶奶的白日做梦、痴人说梦话、自寻死路!
  想到这里,太子丹突然感觉自己仿佛跌入了世间的万劫不复之地。
  不仅是自己的人生,同时也是整个燕国的未来。
  太子丹昂起头仰望天空,感悟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真叫一个风云变幻、神鬼莫测。
  他决定等待,也唯有等待。
  等待一个奇迹发生,抑或是一个可以能拯救自己国家的人物出现。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777 于 2009-7-29 16:14 编辑 [/i]][/color]

2009-7-29 15:34 天下奇痒
张爱玲版的 刺客列传 么。。

文字淡雅,觉得不大适合用来写刺客这种题材,少了些凌厉味道。

本人文字水平极差,LZ不要介意:shy: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天下奇痒 于 2009-7-29 15:37 编辑 [/i]][/color]

2009-7-29 16:08 777
这么快就消灭零回复了:victory:
谢谢楼上意见 受教:handshake:

2009-7-30 15:05 777
谁是下一个救世主

  有一个人恰逢其时的出现在太子丹的面前。
  樊于期。
  通常情况下,上述两个人是不可能面对面站在一起的。
  因为樊于期是秦王嬴政的手下,而太子丹是秦国的下一个猎物,所以,他们俩注定只能拿刀剑说话,也注定是要有一个人倒下的。
  然而这次会面,非但没有人倒下,却是在亲密的交谈。
  樊于期之所以可以这样稳如泰山般的站在太子丹面前,在于他执着的相信,在他和太子丹的漫漫人生路中,他们俩均经历过某种惨痛的人生。
  被嬴政遗忘和抛弃的人生。
  于是,在三分一炷香的时间后,这两个身份极为矛盾的男人却为这相同的不幸而一脸庄重的勾肩搭背了。那一刻,太子丹为自己得到樊将军这样的大手笔而喝彩。

  鞠武也为太子丹的大手笔喝彩。
  但却是——
  倒彩。
  在鞠武一双炯炯有神的慧眼中,樊于期这个人物不仅出现的很不恰逢其时,甚至是不逢其时。
  鞠武以为,樊将军确实是个赫赫有名的战将,而他对燕国的俯首称臣也本应被称作是弃暗投明、珠联璧合、如虎添翼……但是,他千对万对却错在不该去得罪一个人。
  秦王,嬴政。
  其实,在这样一个时代,任何一个响当当的大人物你樊将军都是有权利去得罪的,可唯独嬴政这个人始终是不行的。
  嬴政那是个什么人物?
  那是一个心怀狼子野心的人。
  那又是一个言必行、行必果的真男人。
  更重要的是,那将会是一个会为你樊将军而迁怒于燕国的嗜血者!
  收留樊将军这样一个英雄末路的战将不仅无法迅速提高燕国军队的战斗力,反倒只会加速燕国这本已岌岌可危的形势。而这样愚蠢的行为也不会被称做是普度众生、以仁治国,却只会是妇人之仁、慢性自杀,更或是——
  “委肉当饿虎之蹊”!!
  所以,当下之计,应该“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并“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购于单于”,其后缓缓图之。
  在这电光火石的一刻,鞠武为自己如此精辟独到的分析而拍案叫绝。

  太子丹没有为鞠武精辟独到的分析而拍案叫绝,反而是有了拍案而起的冲动。
  事实上,就在鞠武滔滔不绝般的向太子丹灌输自己天衣无缝的计划时,过于专注的他始终没有察觉,自己学生的眉宇之间明显有藏着一丝不悦,或者说是怒意。
  那一刹那,太子丹很搞不明白,樊将军到底得罪的是嬴政还是鞠武,以至于自己的老师会想出如此龌龊的一个计划。
  的确,借匈奴人之手除掉樊将军或许真的会暂时缓解燕国当前的燃眉之急,但是——
  若是这样的计划意外落空呢?
  若是此后嬴政仍欲以天下为己任呢?
  那时,燕国的天空与现在的情况会有本质性的区别吗?
  太子丹不知道燕国未来的天空究竟会是什么样子。
  他只知道,与其拿樊于期这样一个与自己有着相同苦衷的朋友去交换燕国未知的苟延残喘,倒不如继续收留他去脚踏实地的换取一个不错的江湖名声。
  太子丹为自己的拥有如此的宽广的胸襟而热血沸腾了。
  于是,他斩钉截铁般的对自己的老师说了这样一句冠冕堂皇的话——
  “置之匈奴,是固丹命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

  慷慨激昂的鞠武不再说话了。
  同样也无计可施了。
  他被太子丹对樊于期的不抛弃、不放弃所雷倒了。
  更被太子丹为收留樊于期而置燕国于不顾的勇气所震撼了。
  无奈的鞠武看着眼前一脸魔鬼附体般执着的太子丹,突然感悟现在的世界实在是  太疯狂,以至于老鼠竟会给猫当起了伴娘。
  对于太子丹如此自以为是的大手笔,鞠武只能在怅然若失中作出最后结案陈词的同时,向太子丹举荐了一个人,一个他认为或许可以拯救燕国的人。
  鞠武:“……燕有田光先生,其为人智深而勇沈,可与谋。”
  太子丹也不再说话了。
  耐人寻味的不再说话了。
  在上述两人激烈的交流中,之所以会出人意料的接连出现这样维持数秒的静默, 其实并不在太子丹对鞠武的长篇大论无语了,只在于——
  田光的出现。
  当太子丹听到田光这个名字从鞠武的嘴里脱口而出时,他的眼里随即出现某种异样的精光。太子丹坚信,这个叫田光的人绝不是一般的凡人,他或许是下一个可以为自己带来春天的男人。

  田光刚刚的站了出来。
  如太子丹所期待般的站在了自己未知的人生路上。
  在太子丹的府上,为了迎接这位燕国救世主的来临,太子丹不但为田光以倒行之姿引路,更是为其“跪而蔽席”。
  这次,太子丹没有再选择沉默了,也不能再沉默了。
  他急切需要的是,田光对现在形势的审时视度,以及那一针见血的解答。
  很快,太子丹便将自己棘手的人生托付给了田光——
  太子丹:“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
  从某种意义上说,就在太子丹说出上述问题之前,受宠若惊的田光本以为此行将  会是自己人生中最为激情澎湃的时刻。
  但在数秒之后,田光无奈的放弃了这种一厢情愿的热血沸腾。
  田光很清楚,“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这是个什么样的问题。
  这是一个关系到太子丹人生的问题。
  这还是一个具有国家份量的问题。
  更为紧要的是,这绝对是一个他生命难以承受之重的问题!
  田光以为,此时的他早已不再是十年前或是二十年前那个“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的翩翩少年了。现在的他只是一个“有心杀敌,却无力回天”的糟老头,虽然有着不错的江湖名声,但这样的江湖名声却往往是最不实惠的。
  机会,还是要多留给那些与时俱进的年轻人吧。
  正所谓——
  “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老,驽马先之。”
  在历史的现场,没有人知道田光究竟是为自己找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借口或者真的如其所言,总之,他以一种极其委婉的方式拒绝了壮志酬酬的太子丹。

  壮志酬酬果然成为了壮志未酬。
  当太子丹听到上述措辞时,他困惑了,困惑眼前的田光在拒绝一个国家的使命时竟可以如此的干脆和坦荡。
  令他更为困惑的是——
  难道自己的人生格局真的不可改变吗?
  难道如今的燕国真的成为了烫伤的山芋吗?
  难道就没有一个人可以力挽狂澜于既倒吗?
  难道……
  当历史进程到了这里时,在这世上很多的人看来,秦军的破城无疑是不可阻挡了,而整个燕国的未来,也即将在太子丹身上转一个死弯儿。
  但是,一个人的意外出现却注定要打破这种局面。
  或者说,为这看似已盖棺定论的局面中增添无限变数。
  荆轲。
  田光:“……虽然,光不敢以图国事,所善荆卿可使也。”
  太子丹:“原因先生得结交於荆卿,可乎?”
  田光:“敬诺。”
  那一刻,默默无闻的荆轲成为了太子丹迷茫的人生中所仅存的最后一缕阳光。

2009-8-1 10:05 romadream
原创肯定要顶一顶了

2009-8-1 14:40 777
一个脑袋的份量
  
   荆轲终于在万众期待般粉墨登场了。
   犹如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般走向了那个华丽时代的政治前台。
   但是,对于燕国的其它人而言,荆轲这人生的一大步并非像想象中仅仅是迈出一条大腿那样简单。
   因为,这是在一个充满爱恨情仇泪的江湖,而江湖永远比想象的深。
   在这样一个江湖中,如果一个人可以堂而皇之的站出来,那么,在他的背后必定会伴随着有许许多多人黯然的倒下去的。而这样颠覆不破的真理,就像是阳光总在风雨后、欢笑总是伴着泪水那样浅显。
   很快,真理被验证了,一个人因为荆轲的横空出世的而停止呼吸了。
   田光。
  
   田光不是被他杀的,而是自杀的。
   他死的时候很安静,甚至可以说是悄然无息的——
   整个燕国上下没有一个人知道他是在何时、何地、为何要用自刎这种方式来结束自己鲜活的生命。
   除了荆轲以外。
   作为田光生前的密友及死后继任者,荆轲清楚的知道田光此举的用意是什么。
   “吾闻之,长者为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告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原先生勿泄’,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而使人疑之,非节侠也。”
   为了表达自己不会泄露太子丹所讲述一切的决心,忠诚的田光决定用鲜血来诠释国家对自己的信任;同样为了激励荆轲去帮助太子丹完成心中击败秦国的夙愿,执着的田光也唯有用鲜血来向世人诠释什么叫“士为知己者死”。
  
   太子丹哭了。
   如一个孩童般嚎啕大哭。
   当荆轲带着田光的噩耗出现在了太子丹的面前时,作为一个国家继承者的太子丹却在痛哭流涕中出人意料的“扑通”一声跪倒在了厅堂之上。
   这一跪,是太子丹对田光的敬意之跪。
   这一跪,更是太子丹对荆轲的恳请之跪。
   太子丹动情的对荆轲说:田先生之死自己是要负全责的。
   当初之所以告诫田先生不要泄露机密,无非是“欲以成大事之谋也”。而如今田先生却用死来表明对国家的忠诚,这样的结果绝不是自己的初衷。但是、然而、不过、幸好……田先生知道我非成大器之才,在临终之前向我举荐大人您。这无疑是上天对燕国的一种哀怜,更是一种对我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
   现秦王贪得无厌,不使诸国国君拜倒在他的脚下,他的狼子野心是不会满足的。如今,韩国的土地已经被秦国和谐了,接下来将是南面的楚国、北面的赵国,而再接下来,就一定会轮到燕国的土地了!燕国是个软柿子,即便是举国之兵也不能够抵挡秦军,而其它诸侯国畏惧秦国的势力,因此设法联合诸侯抗秦的想法无异于纸上谈兵。
   所以,当下之际应派遣一名勇士前往秦国,以重利诱惑秦王并效仿曹沫之事,对秦王进行劫持!更或是——
  刺杀!
   在这电光火石的一刻,太子丹这位无所作为的国家继承人眼中闪现出了一种从为有过的杀气腾腾。
  
   荆轲也被太子丹雷到了。
   确切的说,被太子丹这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绝雷到了。
   曾几何,荆轲执着的坚信,跪倒在眼前的这个被誉为战国江湖中最著名人质的太子无疑是个软骨头,更是个难成大气扶不起的阿斗。但从这一刻开始,他决定彻头彻尾的改变这种偏见。
   荆轲以为,见过玩命的,没见过这样玩命的。如今杀红眼的太子丹正是应了传说中那句老话:狗急了跳墙,人急了——撞墙!
  太子丹的这种孤注一掷的做法,无非是在用整个燕国江山的未来去博秦王嬴政的项上人头。可一旦这样的豪赌失败了,丢掉的不但是刺客的性命,更重要的是会为燕国上下带来灭顶之灾,而作为第一策划者的太子丹,也绝不会再有苟活性命的机会了。
   震撼之余,此时的荆轲终于明白了,什么才叫一个国家的份量,什么又叫生命难以承受之重。他害怕了,害怕接受这种来自于生命和国家责任的抉择,但是,就在三分之一柱香的时间过后,无奈的他却又不得不接受太子丹行刺的请求。
   因为,太子丹的心。
   一颗执着的心。
   一颗伤痕累累却又异常坚定的心。
   一颗像极了永不回头的过河小卒——刺客的心!
   当时是,就在荆轲以“此国之大事也,臣驽下,恐不足任使”这句掷地有声的措辞拒绝太子丹请求不到一秒中的时间内,更为掷地有声的一幕发生了——
   太子丹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的速度冲向了荆轲的脚下,并随即用自己脑袋与地面上演了一初“亲密接触”。
   那一刻,厅堂之上是死寂的,留下的,唯有太子丹那“咣咣”的叩首声以及撕心裂肺的哀求。
   也是从那一刻起,荆轲不能选择了,也没有选择了。
   他从眼前这个跪在地上且泪眼汪汪男人的眼神中读到了一种信仰——
   如果一个人不想办法抓住机会,那么,他就会被机会活活捏死!
  
       荆轲在意料之中的被太子丹奉为了上卿。
   自此以后,荆轲彻底结束了蹲在大树旁数星星和蚂蚁的日子,随之而来的是数不尽的车马美女以及珍奇异宝。对于太子丹这种早问安晚汇报的工作方式,荆轲无异是感到十分惬意,以至于有时候连他自己都常常搞不清,他和太子丹之间究竟谁才是这个国家真正的太子。
   然而,就当荆轲依旧在为搞清楚燕国未来的所有权这种幸福的烦恼而百思不得其解时,他却在意外之中搞清楚了另外一个问题——
  谁才是真正最有可能成为燕国的下一个主人。
   依旧是那个熟悉的人物,秦王嬴政。
   在继韩国之后,又一个国家在秦军的强大的武装力量下被和谐了。
   赵国。
   更甚者,此时秦军的力量已经延伸到了燕国的南部边界。而这样的不利战局,自然使得太子丹从感到夜不能寐了。于是,本着以确保自己睡眠质量为借口的前提下,太子丹急忙找到了作为最高决策者的荆轲,并且用一种极其委婉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事态的恐慌——
   太子丹:“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荆轲沉默了。
   若有所思的沉默了。
   一般情况下,如果一个人开始沉默是金,要么代表着无计可施,要么就是意味着胸有成竹。很幸运,荆轲显然不属于前者。
   荆轲是个明白人,他很清楚太子丹的“则虽欲长侍足下”这句话背后的真正意图是什么。
   如今秦国的虎狼之师马上就要兵临城下了,当下的局势不再是大火烧到额头上——迫在眉睫了,而是他奶奶的眉毛都快被烧完了!即便今天太子您不向我提及此事,我也将要行动了。但是、然而、不过、可惜……我现在心中虽有了小九九,却仍然欠缺一件至关重要的东西。这是一种能让我接近嬴政并博取信任的东西!
   太子丹:??……敢问大人这究竟是何物?
   荆轲:一颗被嬴政悬赏黄金千斤、封邑万户的血淋淋的人头!!
   太子丹:难道、莫非……是他!?
   荆轲:不错,正是此人。樊…于…期!!!
  
   太子丹为荆轲的要求而感到大为困惑了。
   其实,这种困惑也正是太子丹之前一直都没搞明白的那个困惑——
   为什么每个人都想要得到樊将军的项上人头?先是自己的老师鞠武,而后又是现在的荆轲。
   难道这颗人头的份量真的就这么大吗?
   难道这颗人头真的可以换回燕国的江山吗?
   太子丹以为,做人,一定要做个厚道的人。
   既然樊将军在穷途末路时投靠了他,并且当初也并没有听信鞠武 的建议将其杀掉,那么现在无论如何也不能因为要保住自己的明天而出卖了樊将军的明天。这样做法无疑是出尔反尔、言而无信、朝秦暮楚……那可是会毁掉自己的江湖名声的啊!
   于是,太子丹决定将厚道进行到底,他斩钉截铁的拒绝了荆轲的要求。
  
   荆轲又沉默了。
   怅然若失的沉默了。
   相对于之前的沉默,荆轲的这次的沉默很显然是种无计可施的沉默。
   但是,就当太子丹刚刚给荆轲留下一个潇洒的转身之际,荆轲的无计可施终究变成了计上心来。因为,他想起了这样一句至理名言:。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那一刻,在荆轲的眼中,樊于期的脖子上已不再是一颗鲜活的人头,而是承载着——
   整个燕国江山的未来……

2009-8-1 15:51 风&放飞心情
荆轲是条汉子,就是手艺潮点儿:handshake:

2009-8-1 20:23 smallpal
这种平淡的写法也很好,刺客就属于厚积薄发的职业.

一直不明白荆轲为什么放弃掉格杀秦王的最好机会,胁迫.劫持明显不靠谱嘛.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