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7-17 09:02
三种不同的红色
春秋史纲 ——《左传》读书笔记
[align=center]写在前面的话[/align]
中国5000年历史,春秋战国恰好在其中点,春秋是前2500年的最后250年,战国是后2500年的最先250年。而在这500年中,中国的政治、文化、社会、经济也恰好经历着石破天惊、沧海桑田地巨变。清人论近世之变革,曰“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而春秋战国又何尝不是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原先以封建为代表的政治制度、以礼乐为代表的文化制度、以宗法为代表的社会制度、以井田为代表的经济制度接连崩溃,然后经过数百年痛苦的孕育,终于产生了秦汉以来、一直延续到公元20世纪的中国传统社会制度。由此而言,则春秋战国实为中国政治、文化、社会、经济等所有一切的分水岭,
春秋是一个大崩溃的时代。在这250年中,旧有的文化、政治、经济制度犹如秋风扫落叶一般被无情地卷去,王纲坠,四维绝,三代时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至此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而后又变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乃至于最后礼乐征伐自家臣出。战争频仍,诸侯竞相争霸,强凌弱,下克上,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国家和社会都陷入了莫可名状的混乱之中。
春秋又是一个大创造的时代,从秦汉一直沿用至今的郡县制,就是这个时期出现,汉族也是在这个时期开始形成,而以老子、孔子为代表的思想家的出现,更是标志着我们民族开始进入了哲学时代。
所以,要了解中国历史,不可不了解春秋。而要了解春秋,则不可不读《左传》。
春秋战国时代,各国自有其国史,孟子所谓“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是也。可惜秦始皇一把火,烧尽天下之书,列国的那些史书,我们后人是无缘得见了。唯有《春秋》一书,因为是儒家经典,“多藏人家”,这才得以保全。而伴随着《春秋》的流传,专门解释《春秋》史实的《左传》一书,也因此而逃过一劫,这才使我们对于春秋时代的历史,有了较为明晰的了解。
但是,《左传》一书为编年体,自隐公元年至哀公十四年共242年历史,逐年加以解说,如此,便经常使得一事被割裂,往往其起因肇于数年之前,而余波犹漾于数年之后,更加以其间列国纷杂,本叙晋国之事,忽转为楚国之事,又忽转为齐国之事,如此一来,令读者深感芜杂。
我也曾读过《左传》,正是由于上面说的原因,往往读了后面忘了前面。这几天打算重新捧起《左传》,想起前人说过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于是就打算在这里写一个读书笔记,把《左传》每年的大事加以记录整理,理顺其事件之间的关系,这样做没有别的目的,唯一的作用就是帮助我这个笨人加强记忆。至于标题“春秋史纲”啥的,主要是为了好听,附庸风雅,纯属挂羊头卖狗肉,诸君明鉴,万万不可上当。
是为记。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09-7-21 14:32 编辑 [/i]][/color]
2009-7-17 09:13
三种不同的红色
[align=center][b][size=5]隐公元年[/size][/b][/align]
[color=blue]公元前722年,周平王49年。
据说《春秋》的“始隐”问题,一直是经学中一大公案,即为什么《春秋》要从隐公开始写作?历朝历代的经学家们给出的答案五花八门、乱七八糟,至今貌似也没有一个权威的答案。但造成的事实便是自平王东迁至《春秋》起笔这48年之间,成为了历史的空白,我们对这将近50年的时间所知甚少。[/color]
[size=4]鲁惠公薨,公子息姑摄位,是为隐公,而立弟允为太子。[/size]
[color=blue]隐公为惠公继室声子所生,非嫡出。而允为惠公夫人仲子所生,为嫡出,故隐公立允为太子。又因其年少,故暂摄位。[/color]
[size=4]郑伯克段于鄢。
[/size]
[color=blue]郑国于周厉王时始封于郑,故地在今陕西华县附近。幽王时,迁至虢、郐之间,遂灭虢、郐,因而都之。是为新郑(今河南新郑)。此虢,即东虢。郑伯,即郑庄公。段,即太叔段,因其失败后奔共,故此又称共叔段。共原为国家,此时为卫国城邑。
当犬戎之乱时,郑桓公勤王,为犬戎所杀。而平王东迁,郑国尤为王室依凭,所谓“周之东迁,晋郑依焉”,郑武公、庄公一直为周之卿士,执掌周室朝政。而自齐桓称霸之前,郑国俨然天下霸主,其小霸事业,当自克段始。
然而,郑国强虽强矣,却非大国。郑庄公克段,仅以兵车二百乘,就算叔段兵力与之相当,则郑国可投入战场的总兵力,不过四百乘。而当时齐鲁皆称千乘之国,可见郑国国力仍是力有未逮,庄公死,而其小霸事业亦烟消云散,沦为二流国家。
[/color]
[size=4]郑卫相攻。[/size]
[color=blue]叔段既为郑庄公所灭,而其子公孙滑逃到卫国,卫国为之伐郑,取郑廪延。郑以王师、虢师攻卫。时郑庄公为周之卿士,而虢公亦仕与王室,故郑庄公能以王师、虢师伐卫。
虢国,即西虢。武王灭商后,封文王二弟虢叔、虢仲于虢国。一位于王畿之西,在今陕西宝鸡附近,称西虢,一位于王畿之东,在今河南荥阳附近,称东虢。西周末年,郑国迁徙至东虢附近,以厚币赂东虢公,遂灭之。周室东迁,西虢也随之而东,迁至今河南三门峡、山西平陆一代,跨黄河而居。河北为下阳(平陆),称为北虢,河南为上阳(三门峡),称为南虢。无论南虢北虢,实际上是一个国家,都是西虢。因为此时东虢已灭,故此《左传》叙事,只称“虢”而不分东西。西虢迁徙留在原地的支脉,称为小虢,为秦所灭。
[/color]
[b][size=5][align=center]隐公二年[/align][/size][/b]
[color=blue]公元前721年,周平王50年。[/color]
[size=4]郑伐卫[/size]
以[color=blue]公孙滑之故,郑再次攻卫。[/color]
[size=5][b][align=center]隐公三年[/align][/b][/size]
[color=blue]公元前720年,周平王51年。[/color]
[size=4]周平王崩。[/size]
[color=blue]平王崩于三月壬戌(二十四日),而《春秋》云庚戌(十二日),这是因为周室讣告上说是庚戌,故《春秋》依讣告,为什么不依照史实而写呢?杜预注曰:“周人赴不以实,孔子从伪而书者,……不书其实而从其伪,言人知其伪则过足章矣,故即传其伪以惩创臣子之过。”这就是所谓的春秋笔法。不过,这种春秋笔法虽寓褒贬,但以历史而言,倘如《春秋》无《左传》,真不知道史实错讹多少。一笑~~
至于周室讣告把日期提前的原因,杜预注曰:“周人欲令诸侯速至,故远其崩日以赴也”,按周礼,天子崩,七月而葬,时间宽裕得很,何必欲令诸侯速至?估计是周室财政不允许他们大办丧事了吧。果然,本年秋,周大夫武氏之子来鲁国求赙,即求办丧事的钱。王室财政真的居然连天子的丧事都无法承担了。周室东迁至此不过50年,而一颓至此,为之一叹。[/color]
[size=4]郑周交质。[/size]
[color=blue]郑武公、庄公皆为周之卿士,执掌周室权柄。估计这父子二人也就是曹操之流,天子自然不能忍受,乃畀政于虢公,欲分郑伯之权。郑伯怨之,于是平王赌咒,曰“无之”,——活脱脱的曹操和汉献帝的样子。于是郑周之间交换质子。
周本王室,平王为天子,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西周严密的礼制之下,各级诸侯、卿大夫都无法与王室天子相抗衡。可郑国作为一个诸侯,居然与王室进行平等意义上的交质,可见天子的威信已然扫地,维系西周社会的礼制,已经开始崩溃。郑周交质的本质,就是周王室基本上已经丧失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而降为一普通诸侯。而此后200余年间,周王室之所以还能保持名义上的共主地位,实赖于此后齐桓晋文之“尊王”事业。
郑周交质,其事情当发生在几年以前,因为本年三月,平王崩,那么平王自然不大可能在他临死前几个月还要和郑伯斗法。而平王死后,周人终于无法忍受郑庄公,于是将政权交给了虢公。为了报复,郑大夫祭足在四月(平王刚死,尸骨未寒)取温地之麦,秋天又取成周之禾。郑周交恶。
此时距周室东迁,仅仅50年,周室虽然实力大减,已经无法对诸侯进行有效的统治,但应该是余威犹存。其后齐桓晋文以齐晋之强,犹自打着尊王的旗帜,而郑庄公以区区郑国,竟然如此明目张胆地和周室为敌,这恐怕也是其霸业不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吧。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有时候一个大义名份是很重要的。[/color]
[size=4]宋穆公薨,宋殇公即位[/size]
[color=blue]宋,即是商。武王克商后,立纣王之子武庚,以继商祀。武王死后,周公摄政,武庚与文王二子管叔、蔡叔联合作乱,为周公镇压,诛武庚。周公又封微子于宋,以奉商祀。
宋宣公本有太子与夷,但其死时却传位于弟弟和,和即位,为宋穆公。宋穆公临死,欲将君位传回给宣公之子与夷,而群臣皆欲立穆公之子冯,于是宋穆公让儿子冯出居于郑,终立宣公之子与夷,是为宋殇公。为日后宋国内乱买下了祸根。[/color]
[size=4]卫庄公薨,桓公即位,州吁将作乱。[/size]
[color=blue]卫国为文王少子康叔封国,武王死后,武庚与管叔、蔡叔反,周公平之,杀武庚、管叔,放蔡叔。以武庚殷商余民封康叔于卫,居于殷墟故地。此时卫国都朝歌。
桓公名完,庄公之子。州吁为庄公庶子,勇而好兵,庄公弗能禁,大夫石碏谏之,庄公不纳。桓公即位,州吁意图作乱。[/color]
[b][size=5][align=center]隐公四年[/align][/size][/b]
[color=blue]公元前719年,周桓王元年。[/color]
[size=4]卫州吁之乱。[/size]
[size=4]州吁杀桓公自立。[/size]
[size=4]宋、卫伐郑,东门之役。[/size]
[color=blue]州吁为了讨好诸侯,又接连宋、陈、蔡等国以伐郑,围郑东门,五日而还,是谓“东门之役”。
这次战争主力自然是卫、宋。卫国早因叔段之子公孙滑一事而与郑国结怨,双方此前就多次交战,另据《史记·卫世家》云,叔段于鄢战败后,逃奔卫国,与州吁为好友。而《左传》隐公元年叙述郑伯克段于鄢时,说段出奔共。按:共本为国名,而此时已为卫国城邑。如此,则《史记》所言叔段与州吁为好友之事,当不虚,——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是也。而宋国则因为宋殇公的竞争对手、宋穆公之子公子冯居于郑国。因此州吁积极鼓动宋殇公伐郑,正是为了讨好宋国。[/color]
[size=4]卫平州吁之乱,立宣公。[/size]
[color=blue]州吁不能平定国内,请教于大夫石碏,石碏教其通过陈桓公的门路,去觐见天子。州吁从之,如陈。石碏密使陈候执州吁。卫人使右宰丑杀之。石碏之子石厚与州吁为友,石碏亦杀之,是谓“大义灭亲”。
州吁欲在国内建立威信,而石碏教其朝王,可见此时周天子威仪尚存,正俗语所言“老虎死了架子还在”,普天之下对于周天子,依然是有敬畏之心。由此再看郑庄公与王室公然作对,就年知道郑国霸业必然不成。
卫人杀州吁,立宣公。宣公,名晋,据《史记·卫世家》云,为桓公之弟。此时出居邢国,或为避州吁之乱耶?[/color]
2009-7-17 09:22
三种不同的红色
[b][align=center][size=5]隐公五年[/size][/align][/b]
[color=Blue]公元前718年,周桓王2年。[/color]
[size=4]曲沃庄伯以郑人、邢人伐翼,翼候奔随。[/size]
[color=Blue]此晋国始见于《左传》也。晋为武王少子唐叔虞封国,相传成王以桐叶封之,即所谓“桐叶封弟”。时周公灭唐国,因此封叔虞于唐,故称唐叔虞。叔虞死后,其子燮父迁徙到晋水,故更名为“晋”,燮父始称晋候。至西周末年,犬戎为乱,攻破镐京,杀幽王,晋文候勤王,助平王东迁,故曰“周室东迁,郑、晋依焉”。
晋文侯卒,其子昭候立,封文侯弟成师于曲沃,称曲沃桓叔。桓叔实力渐强,昭候七年,晋大夫潘父杀昭候,而欲迎桓叔,为晋所败,晋人立昭候之子孝候。从此晋国正式分裂为曲沃和翼。
翼,即晋之都城所在,又称绛。后晋景公时迁都新田(今山西侯马),称新田为新绛,而称翼为故绛。自孝候以下,晋候皆被称为翼候。
曲沃桓叔死后,子鳝立,称为曲沃庄伯。孝候十五年,曲沃庄伯攻翼,杀孝候,翼人又立孝候弟,是为鄂候。此时翼候即为鄂候。
曲沃这次攻翼,有天子撑腰,周桓王使尹氏、武氏助之。[/color]
[size=4]郑卫相攻。[/size]
[color=Blue]为报复东门之役,郑人攻卫。卫以燕师伐郑。郑大败之。
燕国有二,一为北燕,即后来战国七雄之一,召公之后,姬姓。一为南燕,在今河南延津附近,姞姓。此处与卫国攻郑的为南燕。[/color]
[size=4]桓王使虢公攻曲沃,立哀候于翼。[/size]
[color=Blue]数月之前,周桓王尚与曲沃庄伯勾勾搭搭,此时即反目成仇矣。按理来说,曲沃庄伯乃晋之逆臣,天子当讨之,而桓王非但不能相讨,反而结之。结连不过数月,此时又复讨之。如此首鼠两端,周室之颓势,亦可见矣。
数月之前,曲沃庄伯攻翼,翼候奔随,此时虢公伐曲沃,遂立哀候。哀候,鄂候之子。[/color]
[size=4]郑宋相攻[/size]
[color=Blue]宋人取邾人田,邾人遂结连郑人,意欲报复。而郑国为报东门之役,于是引王师伐宋,入其郛(即郭、外城),是谓入郛之役。宋人求救于鲁,鲁隐公以使者言辞不实,怒而不救。十二月,宋为报入郛之役,伐郑,围长葛。
邾,又称邹,当是东夷之国。
郑、周虽然交恶,但郑庄公仍为周之卿士,故仍能调动王师。[/color]
[align=center][b][size=5]隐公六年[/size][/b][/align]
[color=Blue]公元前717年,周桓王3年。[/color]
[size=4]郑鲁修好,齐鲁结盟。[/size]
[color=Blue]春秋初年的国际形势,基本上就是郑宋相争的局面,而此前鲁常助宋,是以鲁、郑亦为敌国。此时郑国基本上是以一国之力敌列国,在国际上颇为孤单。去年郑攻宋,入宋之郛,而鲁国竟不救宋,故郑国以此为契机,意图与鲁修好,结连强援是也。而齐国和鲁国也长期不和,此时则结盟修好。[/color]
[size=4]晋人迎鄂候。[/size]
[color=Blue]去年,曲沃庄伯把鄂候赶到随国,此时晋人从随国迎回,安置于鄂,故曰鄂候。之所以不入翼,是因为此时晋国已经立了哀候,故鄂候不得复入翼。[/color]
[size=4]郑侵陈,大获。[/size]
[color=Blue]几年前(当是郑周交恶之后),郑国曾想和陈国修好,陈侯自恃有宋卫撑腰,认为宋卫二国足以令郑国疲于奔命,郑无法威胁到自己,拒绝郑国的提议,于是今年郑国侵陈。
陈侯的国际战略眼光虽然令人不敢恭维,不过由此我们也可看到,当时郑、宋、卫是同一水平线的国家,郑国强则强矣,但也仅仅是第二世界而已,还远未达到超级大国的地位。[/color]
[size=4]宋取郑长葛。[/size]
[color=Blue]去年冬,宋就曾包围长葛,欲报入郛之役,但貌似没有攻克。于是今年秋天,宋人取长葛。
郑伯始朝王,桓王不礼。
自周桓王即位,已逾二年,而郑庄公作为王室卿士,到如今才去朝王,其无礼之甚。由此可见郑周交恶之深。而面对这种情况,桓王亦无法解除郑庄公的卿士职务,由此亦可见王室力量之衰微。就在郑伯朝王的同时,京师告饥,向鲁国求籴,这时王室已经到了饿肚子的地步了。一叹~~~
面对郑国的强大和周室的衰弱,桓王居然还敢不礼,则桓王的政治水平,亦可知矣。此前,他就在曲沃和翼之间首鼠两端,此时又无礼于朝觐之诸侯,周王室之衰微,也不全是客观因素造成的。[/color]
[b][size=5][align=center]隐公七年[/align][/size][/b]
[color=Blue]公元前716年,周桓王四年。[/color]
[size=4]齐与鲁盟,宋与郑平,陈与郑平,鲁伐邾。[/size]
[color=Blue]杜预曰:和而不盟曰平。也就是停战了。这年基本上世界大和平了。唯一一点小小的不和谐,就是鲁国为讨好宋国而伐邾。
前年时,邾国结连郑国伐宋,宋向鲁求援,而为隐公拒绝。去年,鲁又与宋国的敌国郑修好。谁知今年国际形势风云突变,宋郑两个冤家对头居然停战了,鲁国担心宋国在停止和郑国纠缠后,找自己翻老账,所以赶紧巴结宋国,主动去攻打邾国,因为前年时,就是邾国勾结郑国攻打宋国,直至入郛。而宋国自己攻取长葛,已经报复了郑国,还剩下了邾国,于是鲁国就代劳了。[/color]
[size=4]桓王使凡伯来聘,凡伯归途中,在楚丘为戎所劫。[/size]
[color=Blue]聘,杜预注曰:“诸聘皆使卿执玉帛以相存问。”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派使者带着礼物相互进行国事访问。聘是春秋各国间交往的重要形式,到战国时,这种形式已经荡然无存了,这也标志着周礼的彻底终结。
凡伯,凡是国名,伯是爵位。此凡伯当是仕于周室,而食邑于凡。楚丘,地名,在曹、宋之间,杨伯峻《春秋左传注》认为是是戎人所据之邑。
我们平常多说“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给人的感觉好像蛮夷戎狄皆在域外,其实这种认识是不恰当的。春秋之时,各国疆域不大,列国之间,多有区脱,而这些地方,常为戎狄所据。因此中原之中,亦多见戎狄。如伊、洛二水之间,有扬拒泉皋伊洛之戎,而此地实已逼近王畿。陆浑之戎起初在瓜洲(今秦岭太白山一代),后迁至伊水流域。再如蛮氏之戎位于汝水,茅戎在今山西平陆一代,都是在中原腹地。
戎狄和华夏的区别,并不在血缘上,而在文化上。若论起血缘,戎族中陆浑之戎有姜姓,姜戎也是姜姓,其必然和齐人同祖。而骊戎、大戎是姬姓,其必然和周人同祖。只是后来发展中,有的分支文化发展了,就是华夏,有的没有发展,就成了戎狄。这也正是孔子所谓“入夏则夏,入夷则夷”是也。[/color]
2009-7-17 09:40
水镜门生
照例来鄙视三红把左传复原成春秋这种很傻很天真的读书方式
2009-7-17 09:42
三种不同的红色
回复 #4 水镜门生 的帖子
照例来反BS生小煎
2009-7-17 13:00
悼红狐
支持三红一口气写到完:sleep:
2009-7-17 14:11
蒹葭苍苍
先等着,看一会,收拾三红的机会终于来了
2009-7-17 14:48
三种不同的红色
:-_-:尽管来挑刺
2009-7-19 21:25
hahaku719
左传和东周列国志一起看就比较清楚了。
2009-7-19 21:35
三种不同的红色
[align=center][b][size=5]隐公八年[/size][/b][/align]
[color=blue]公元前751年,周桓王5年。[/color]
[size=4]齐侯调解宋、卫、郑三国。[/size]
[color=blue]齐侯,即齐僖公。《国语》称齐僖公为“小霸”,此事当为齐僖小霸事业之一。郑、齐早在隐公3年便已结盟,故此次齐侯斡旋三国,专意于宋卫二国。本年春,宋公、卫侯在犬丘进行过一番非正式磋商,应当便是就停战事宜协调各自立场,七月,齐国斡旋终于成功,齐、宋、卫三国在瓦屋盟誓,放弃东门之役的旧怨。[/color]
[size=4]郑、鲁互换祊、许二田。[/size]
[color=blue]而周成王曾想迁都于洛邑,故把洛邑附近的许地赐给周公,作为鲁候朝觐天子时休息的地方。周厉王封郑桓公时,将泰山附近的祊地赐之,作为天子祭祀泰山时助祭、汤沐之所。因此祊、许分别是郑、鲁两国的一块飞地。如今王室衰微,天子祭祀泰山的礼仪废弃已久,祊地作为助祭之所,无所用之,因此郑国想将它和鲁国的许地互换。又担心鲁以失去许则无以祭周公为理由推脱,就称自己打算改祭周公。于是双方就达成了协议。
三月,郑国派人来交付祊田。
[/color]
[size=4]虢公忌父始为周室卿士。
[/size]
[color=blue]周室卿士自平王东迁以来,就一直为郑国把持。由于郑伯专权,因此周室一直想分散其权柄。早在平王之时,王室便想分权于虢公,由此而引出郑周交质。平王崩后,桓王亦欲畀政虢公,由此又造成郑周交恶。而直到此时,王室方才如愿以偿,以虢公为卿士。周室的这番政府变更,可真是不容易得很。[/color]
[size=4]郑公子忽娶于陈。
[/size]
[color=blue]郑公子忽为郑庄公长子,郑周交质时作为人质居于京师,为陈桓公看中(陈桓公极得桓王宠幸,估计也经常往京师跑,因此得以见到郑忽),愿以女妻之,郑伯应允。这是去年的事情。
今年,郑公子忽终于得以完婚。按礼制,婚礼中,除天子外,其他人都要到女方家亲自迎娶。故此公子忽去陈国迎娶。依礼,将新娘迎娶回国后,当先祭祖庙,向祖宗报告已经迎娶回来之事,然后才可同居。但这个公子忽貌似有点性急,未曾告庙,两人就先同居了,看得陈国送亲的老夫子痛心疾首:“非礼也,何以能育。”
按:周人的婚礼制度,是想当严格的。一般而言,有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采,亦称下达,即男方到女方家求婚。问名,即女家许亲之后,男方家向女方家询问姑娘名字。纳吉,即在问名之后,男家到庙里占卜,得到吉卜,再派人报告女家。纳征,又称纳币 ,即在纳吉之后,男方家向女方家赠送彩礼,彩礼一般是五匹纁色的帛和两张鹿皮。纳币之后,双方婚事就算基本确定了,因此《春秋》三传所记录的婚约,都是在纳币之后。纳币后,男方家就选择吉日,然后通知女家,这就是请期。到了吉日,新郎亲自上女家迎娶,这就是亲迎。这些制度,虽然距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但在今天的中国农村依然保留着这些古礼的痕迹。
[/color]
[size=4]鲁大夫无骇死,隐公命其族曰展氏。[/size]
[color=blue]无骇,鲁国司空,隐公二年,曾率军灭极国。他有个儿子大大有名,就是著名的柳下惠。
上古之时,姓氏不同。所谓“因生而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简而言之,即姓因生而来,表示血缘。氏因分封而来,代表族群。社会上,男称氏而女称姓,譬如,郑公子忽,公子就是氏,而忽为名。而女人如郑庄公的母亲武姜,武是其丈夫的谥号,姜则是她的姓。(女人的名字有些复杂,以后有机会再详细说说)
由于姓代表血缘,所以很少发生变化,但氏则经常在变动。一般而言,诸侯以国名为氏,这是天子所赐。大夫以最早受封的始祖的字为氏,或者以官名为氏,又或以采邑名为氏,这是诸侯所赐的。以字为氏的,大多是公族,一般定例是这样的:诸侯的儿子称公子,公子的儿子称公孙,公孙的儿子有的以祖父的字为氏,有的以伯仲叔季为氏。而以官名或采邑名为氏的,一般而言都是异姓大夫。当然,不排除其中也有一些公族大夫。
氏又被称为“族”,因为氏的作用就是代表族群,族为氏的实体,而氏为族的标志。故《左传》本节云“无骇卒,羽父请谥与族”。
无骇被赐氏曰“展氏”,这就是以其祖父的字为氏,无骇祖父叫做公子展,故以“展”为氏。无骇的儿子便叫做“展禽”,这就是鼎鼎大名的柳下惠。展禽之所以又称柳下惠,是因为他食邑在柳下,而惠为其谥号,——这又是以食邑为氏的例子了。[/color]
[align=center][b][size=5]隐公九年[/size][/b][/align]
[color=blue]公元前714年,周桓王6年。[/color]
[size=4]郑宋相攻[/size]
[color=blue]前年,郑、宋修好停战,去年齐国斡旋,两国盟誓,宣布丢弃东门之役的旧怨。但瓦屋之盟墨迹未干,两国就再次开战了。这次战争的借口,是郑国说宋公不朝觐天子,自己奉王命讨之。说实话,这个借口有点牵强,郑周交恶,那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情,就算周天子不满意宋公,估计也只会派虢公而不会把任务派到郑伯身上。何况郑伯自己也是在桓王即位两年后,才去京师朝觐。此时却又以不朝王责宋公,颇有点“五十步笑百步”的喜剧效果。
郑伯伐宋,宋人怨恨入郛之战(在隐公5年)时鲁国坐视不救,因此没有把战况通报给鲁国,鲁隐公一怒之下,与宋绝交。于是郑国趁此机会,结连鲁国和齐国,图谋再次伐宋。
这次郑伯挟天子而令诸侯,是以自己王室左卿士的身份。去年,虢公始为周室卿士,而此前周卿士被郑伯一人把持,如今得知郑伯为左卿士,则虢公自然为右卿士。
[/color]
[size=4]郑破北戎。[/size]
[color=blue]北戎侵郑,郑伯御之,这是《左传》中第一次戎夏交战。
北戎虽然名称中带一个“北”字,但却并不在塞外,而是居于齐、晋、郑、邢诸国之间,在中原腹地。
交战之前,郑庄公曾有担心,说:“彼徒我车,惧其侵轶我也。”也就是说怕戎兵从后面突然绕到郑军前面进行攻击。由此可见,战车在面对步兵时,实在有些笨拙。[/color]
2009-7-20 02:12
泼皮
[quote]原帖由 [i]三种不同的红色[/i] 于 2009-7-17 09:02 发表
写在前面的话
中国5000年历史,春秋战国恰好在其中点,春秋是前2500年的最后250年,战国是后2500年的最先250年。而在这500年中,中国的政治、文化、社会、经济也恰好经历着石破天惊、沧海桑田地巨变。清人论 ... [/quote]
5000年之说,最好不要出现在史纲一类的前言里。能断代的连4000年都不到。秦朝做为中间点差不多,正好是封建王国和中央帝国的分界。
春秋战国的确是中国最可爱的历史之一,除三红所提理由外,从世界历史角度看,春秋也是中华文明第一次赶超两河流域铁器农耕文明的关键过渡期。在此之前,中国还不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地区。
读书笔记,也应该交代一下《左传》的一些背景资料,比如来源,作者,成书年代,与《春秋》的关系等等争议性问题。
恭贺轩辕重开:D
2009-7-21 11:14
三种不同的红色
[b][align=center][size=5]隐公十年[/size][/align][/b]
[color=Blue]公元前713年,周桓王7年。[/color]
[size=4]郑宋相攻[/size]
[color=Blue]去年,郑伯伐宋,并以王命遍告诸侯,鲁候、齐候两国曾在防地会晤,协商伐宋事宜。今年正月,齐候、郑伯又在中丘会晤,商议伐宋。夏,郑、鲁、齐三国联军正式对宋发动攻击,鲁师败宋于菅,郑师占领郜、防二地,皆送于鲁。
按:防地有二,一为东防,一为西防,去年,齐鲁两国会晤之地,便是东防,属于鲁国。今年,郑师所占领的宋国领土,是西防。自此之后,二防皆入于鲁。
郑师占领郜、防二地后撤军,刚入自己本国之郊,宋、卫联军乘虚攻入郑国,并且以伐戴为理由,召蔡国伐戴。戴国在郑国边上,估计是郑国附庸。宋、卫、蔡三国入戴之后,郑庄公率军包围戴,大败三国。
九月,郑庄公再次率军攻入宋国,以报复三国攻郑。
去年,郑国以王命遍告诸侯,倡议伐宋,唯有蔡、卫、郕三国不响应,蔡卫二国在入郑之役中已经被击败,因此齐、郑两国又于冬天攻郕,以为惩罚。[/color]
[b][align=center][size=5]隐公11年[/size][/align][/b]
[color=Blue]公元前712年,周桓王8年。[/color]
[size=4]郑、鲁伐许。[/size]
[color=Blue]许国,姜姓,男爵(也是唯一有详细记载的男爵国家),周武王封文叔于许。位于今河南许昌附近。按:隐公八年,郑、鲁互换祊、许二地,那个许与许国之许不同,郑鲁交换的许地在洛阳附近。
伐许之前,郑庄公在祖庙授兵,公孙阏与颍考叔争车。
按:古代兵器藏于国家,有兵事则颁发,事毕缴还。《周礼·夏官·司兵》所谓“掌五兵、五盾,各辨其物与其等,以待军事。及授兵,従司马之法以颁之,及其受兵输,亦如之。及其用兵,亦如之。”
公孙阏,字子都,也是古代有名的美男子,和潘安齐名的。《诗经·郑风·山有扶苏》曰“不见子都,乃见狂且”,《孟子·告子上》曰:“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颍考叔,郑大夫,隐公元年郑伯克段后,曾出主意让庄公与母亲重归于好,《左传》评论说“颍考叔,纯臣也。”[/color]
[size=4]秋七月,郑、鲁、齐三国伐许。[/size]
[color=Blue]伐许时,颍考叔执庄公之旗,率先登上许国城墙,子都因争车之怨,从背后射杀颍考叔。壬午日(初三),郑庄公入许。许庄公逃奔卫国。
克许之后,齐僖公欲将许送于鲁国,为隐公所辞,于是就送给了郑国。郑庄公派大夫百里立许叔,居于许城东部。许叔,杜预注认为是许庄公之弟,名郑,即许桓公。
战后,郑庄公以猪、犬、鸡诅咒射杀颍考叔之人。《左传》评论曰:“君子谓郑庄公失政刑矣”。认为进行诅咒,这是极不恰当的无益之事。子都貌美,估计是郑庄公的男宠,因此不欲加以刑罚,而以这种办法来平息众怒。[/color]
[size=4]周郑易田[/size]
[color=Blue]周桓王取走郑国邬、刘、蒍、邘四地,而用温、原、絺、樊等十二处地方来交换,而温、原等十二处地方,都是苏忿生的土地。
苏忿生为周武王司寇,温、原等地,应该是苏忿生受封时的采邑。此时这些地方还都掌握在苏氏手中。苏氏这时已经背叛了王室,不再听从他的命令,所以这些土地虽在王畿之内,桓王却不能拥有。桓王用自己不能拥有的土地,去交换郑国的土地,那就等于是赤裸裸的诈骗。故《左传》评论曰:“君子是以知桓王之失郑也。己不能有,而以与人,人之不至,不亦宜乎?”[/color]
[size=4]郑伯以虢师伐宋[/size]
[color=Blue]冬十月,郑伯发动虢师伐宋,大败宋师。此时郑伯为左卿士,虢公为右卿士,两人同仕于周,共掌周之朝政,故郑伯能调动虢师参与伐郑。[/color]
[size=4]鲁国内乱,桓公弑隐公[/size]
[color=Blue]隐公为鲁惠公庶子,故惠公死后,隐公立惠公嫡子允为太子,因允年少,故自己暂行摄政。鲁大夫羽父揣摩隐公心思,认为隐公一定很想让太子允去死(正所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为了能当上太宰,于是自告奋勇对隐公说,愿意去杀死太子允。隐公严词拒之,并正告等到太子年长之后,自己就会还位于太子。羽父恐惧,于是挑唆太子杀死隐公。于是趁着隐公祭祀钟巫的机会,派人杀害了隐公。
羽父,即公子翚,羽父是其字,鲁大夫。此人为鲁重臣,此前经、传之中多次出现。而此时竟然弑君,其目的仅为求一太宰,则太宰之贵之重可知。
杨伯峻认为,鲁国并无太宰一官职,此处羽父欲求太宰者,实则是欲求为执政之卿。[/color]
2009-7-23 21:59
三种不同的红色
[b][align=center][size=5]桓公元年[/size][/align][/b]
[color=Blue]公元前711年,周桓王9年。[/color]
[size=4]桓公即位。[/size]
[color=Blue]桓公名允,惠公少子,隐公之弟。弑隐公而自立。[/color]
[size=4]郑以璧易鲁祊田。[/size]
[color=Blue]隐公八年,郑请以许田易鲁祊田,并于当年将许田移交给鲁国,但鲁国却一直没有移交祊田。究其原因,当是许田面积较祊田为小,两者价值不等。故此时郑国又加以玉璧,终于得以移交。[/color]
[b][align=center][size=5]桓公二年[/size][/align][/b]
[color=Blue]公元前710年,周桓王10年。[/color]
[size=4]宋国华督之乱。[/size]
[color=Blue]话说去年年底的某天,宋太宰华父督在路上看到了大司马孔父嘉之妻,盯着她走过来,又盯着她走过去,感慨曰:“美而艳”。于是今年正月,华督发兵攻打孔氏,杀死孔父而娶其妻(丑妻是福,善哉,善哉)。宋殇公怒,华督惧,遂杀弑殇公,迎立了出居郑国的公子冯。
华父督,宋戴公之孙,好父说之子,名督,字华父。古人名字连称时,字在名前,故称华父督,又简称为华督,其后代以华为氏。孔父嘉,名嘉,字孔父,正考父之子。宋穆公临死时,以其为顾命大臣,辅佐宋殇公。后代以孔为氏,后来迫于华氏威逼,遂移居鲁国。200年后出现了个开天辟地的人物,就是孔子。
自殇公即位以来,十年间十一战,民不堪命。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宋公子冯在郑国。宋殇公本是宋穆公的侄子,宋穆公临死时,不传位于儿子而传位于他,并且让自己儿子公子冯出居郑国。穆公死后,郑国欲送公子冯回国,扶持亲郑政权,于是宋殇公便与卫国结盟,屡次攻郑,意图消除威胁自己君位的隐患。因此,此时华督杀宋殇公,而迎立公子冯,自是郑国所极为乐见的。
华督弑君,迎立公子冯,怕受到国际干预,因此以重宝遍赂列国,给鲁国送来了郜鼎,桓公置之于太庙。齐、陈、郑等国家也皆有赂,因此各国纷纷支持华督。此后华氏在宋国成为显族,执掌宋国朝政200余年。
按:郜本国名,后为宋所灭,成为宋国一邑。郜鼎本为郜国所铸之鼎,宋灭郜时,此鼎入宋。隐公十年,郑、鲁、齐三国攻宋,郜地入于鲁。因此如今华督以郜鼎赂鲁。[/color]
[size=4]蔡、郑会于邓,始惧楚也。[/size]
[color=Blue]此为楚始见于《左传》也。楚,又名荆,芈姓,南蛮之国,立国极早,殷商之时就已经存在,据《史记》所说,周文、武之时,楚依附于周,被成王授以子男之田,——也就是被分封为子爵。不过对这一说法,本人是一直持怀疑态度的。这个“子”爵,我猜想是周天子专门用于蛮夷之国的一种爵位,遍读《左传》,没有华夏之国被称为“子”的,如此一来,也就无所谓封不封了,反正封了也是子,不封也是子。
由于楚国立国时间极长,因此其国力自然不容小觑。周昭王南征,其目的就是楚国,可见昭王之时,楚国已经是周室产生了威胁。后来齐桓公伐楚,理由之一就是“昭王南征不返”,要楚人就这个历史公案做出解释。周夷王时,楚君曰熊渠(熊为楚王室的氏),兴兵北伐,直至于鄂,并封了三个儿子为王,可见当时楚国力之强。但此后周室肯定对楚国进行了反击,因此楚国国势大损,《左传》宣公十二年,栾武子述说楚国历史,说“若敖、蚡冒,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若敖、蚡冒都是周平王时期人物,距此日不远,而他们尚如此艰难,可知此前楚国受到周朝逼迫极重,甚至可能有过迁徙,否则不会出现“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事情。
但到如今,楚国国力又有所恢复,楚国国君再次称王,是为楚武王,今年即楚武王31年。楚武王,蚡冒之弟也。
在汉水北面,有一系列姬姓封国,包括息、随、申等国,史称汉阳诸姬,他们是预防楚国北侵的第一道防线,——周室在汉阳一代密集地分封这么多姬姓诸侯,未必就不是对楚国的一种牵制。而蔡国虽然不在第一线,但也距楚不远,因此必然感到了楚的威胁,因此才要同当时的中原小霸郑国协商。《左传》云:“始惧楚也”。[/color]
[b][size=5][align=center]桓公三年[/align][/size][/b]
[color=Blue]公元前709年,周桓王11年。[/color]
[size=4]曲沃伐翼。[/size]
[color=Blue]隐公五年,曲沃庄伯伐翼,翼侯奔随,晋人立哀侯。其后周桓王使虢公于随国迎归翼侯,居于鄂,故称鄂侯。哀侯者,鄂侯之子也。
时至今日,曲沃庄伯已死,其子曲沃武公即位,而就在此时,哀侯侵占了翼南鄙陉庭的田地,所以陉庭的百姓引导曲沃武公攻翼,战于汾水,哀侯败走,为曲沃武公所俘。据《国语》记载,曲沃武公伐翼,杀哀侯。[/color]
[size=4]鲁桓公娶文姜。[/size]
[color=Blue]鲁惠公死时,桓公因年少而不能即位,想来那时顶多也就只有几岁。如今过去十三年了,桓公总算长大了,该娶媳妇了,可惜他命不好,娶了文姜。文姜,齐僖公之女,她与哥哥诸儿(也就是后来的齐襄公)一直乱伦私通。俗话说“妻贤夫祸少”,桓公摊上了个乱伦的老婆,最终搭上了自己的性命。
文姜出嫁之时,齐僖公亲自送亲,直至于讙地,讙,鲁地也。齐僖公嫁女儿,送亲一直送出了国境,《左传》评曰:“非礼也。”
礼制:国君的姐妹嫁到同等国家,由上卿送亲;国君的女儿,由下卿送亲。如果嫁给大国,都由上卿送亲。如果嫁给天子,所有的卿全部送亲。如果嫁给小国,则由上大夫送亲。但无论哪种情况,国君都不可以送。
如今齐僖公不但亲自送,而且居然送出国境之外,故君子讥之。[/color]
2009-7-24 00:00
伟君子
最后专门写了一个关于文姜的贴子,因为我看仙剑3上的龙葵,古姜国的公主,喜欢自己的哥哥龙阳,这不就是暗指齐国的襄公与文姜么:qP+:lol:
再说一句,翼侯应该在山西吧,逃难逃到了随,从山西一路逃到湖北,看来古代人的交通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呀。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伟君子 于 2009-7-24 09:21 编辑 [/i]][/color]
2009-8-10 11:42
三种不同的红色
[align=center][b][size=5]桓公四年[/size][/b][/align]
[color=Blue]公元前708年,周桓王12年[/color]
[size=4]秦伐芮、魏。[/size]
[color=Blue]此秦始见于《左传》。
秦,嬴姓,本为东夷(嬴为东夷大姓,如江、黄、徐、钟离皆为嬴姓,而舒、巢、蓼、桐皆为偃姓,古偃、嬴两字相通,偃即嬴也。),后来迁到西北。周成王时,周公东征,俘熊、盈之族九邑,迁之九毕(一说九里)。九毕(或九里)究竟在什么地方,如今众说不一,但周公东征时,将熊、盈两姓大量西迁,却是事实,盈、嬴两字通假,盈即嬴也。也许秦人就是那时迁徙到西北的。
秦人到西北后,逐渐定居在甘肃天水一代,至今天水被当作伏羲故乡,称为羲皇故里,伏羲后世又被称做少昊氏,而少昊则是完完全全是东夷之神。由此也可证明,秦人的确是东夷。
秦人善畜牧,故为天子放马,于是周孝王封其于秦,为周室附庸。厉王时,西戎为乱,秦庄公大破西戎,遂兼有犬丘之地。犬戎破镐京,庄公之子襄公率军勤王,平王东迁时,又派兵护送,平王遂命其为诸侯,直到此时,秦国才算建立。——在春秋列国中,它是建国最晚的。平王分封时,赐以岐山以西之地,当时这些皆为犬戎所占领,数年之后,秦尽逐诸戎,遂占有岐山一代。自此,秦国渐强。
此时,秦国君为秦宁公,今年为宁公八年。
秦国东边,有两个国家,芮国与魏国。芮伯有许多宠姬,为此惹恼了他母亲,老太太一生气,就把芮伯赶走了,芮伯只好逃奔魏国(好强悍的老太太)。——这是去年的事情。
到了今年,秦国人看芮国没了国君,于是就兴兵攻之,却打了个败仗,原因是他们轻敌了,——《左传》曰:“小之也。”
本来想拣个软柿子捏捏,没想到却踢到了铁板,真是太丢人了。于是为了捞回面子,秦国人就跑去包围魏国,俘虏了躲在这里的芮伯。
这两场如同儿戏一般的战争,实在是上不了台面的,只是因为这是秦国的出场,所以不得不加以描述,毕竟是《左传》中秦国第一战。不过这个出场也太不华丽了,由此也可以看出,这时的秦国,力量还是非常的弱。[/color]
[b][size=5][align=center]桓公五年[/align][/size][/b]
[color=Blue]公元前707年,周桓王13年。[/color]
[size=4]周郑繻葛之战。[/size]
[color=Blue]郑周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相当险恶,但无论如何,双方总还保持着面子上的敷衍:郑伯偶尔也去朝觐,虽然得不到天子的礼遇;而天子也没有完全剥夺郑伯在周室中的权力。但在这年,桓王下定了决心,免除了郑庄公卿士的职务,郑伯怒,不再朝王,于是桓王率领蔡、卫、陈等诸侯讨伐郑国,战于繻葛,王师大败,郑大夫祝聃射中桓王肩。
繻葛之战,具有极大的象征意义。平王东迁之后,王室衰微,这是大家都有目共睹的。但纵然如此,“天子”在世人心目中,依然有着非同一般的崇高意义,譬如十二年前卫州吁作乱,而石碏教其朝王,则天子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
但是,所有一切崇高而威严的幻象,今天都被郑伯的这一箭撕裂,显示出那层威严面纱下的虚弱本质,正所谓“褫其华衮,示其本相”。
这一战之后,周天子的威信一落千丈,原来尚能维持的“王命”已经失去作用,天下共主的实际地位还不如一个诸侯了。[/color]
2009-8-15 08:32
to2madeira
都是些狗肉帐
2009-8-15 14:41
关毛
天水人宣传天水捏……秦人故里是陇南礼县,古墓可以为证。羲皇故里这个东西,全国争这个海了去了……
2009-8-15 16:43
三种不同的红色
[quote]原帖由 [i]关毛[/i] 于 2009-8-15 14:41 发表
天水人宣传天水捏……秦人故里是陇南礼县,古墓可以为证。羲皇故里这个东西,全国争这个海了去了…… [/quote]
陇南人宣传陇南捏:titter:
天水为秦发祥之地,亦有古墓为证,放马滩秦墓,天下知名。
《史记·秦本纪》云:“[color=Red]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养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马于汧渭之间[/color]。”
所谓汧渭之间,即汧水、渭水之间。渭水即今天渭河,而汧水则是今天之千河。渭水自天水流过,而千河发源于天水张川县,于宝鸡汇入渭河,如此,“汧渭之间”非天水而何?
《史记·秦本纪》又云:[color=Red]於是孝王曰:“……朕其分土为附庸。”邑之秦。[/color]
这里明确提出了“秦”这个地名,《集解》注曰[color=Red]:“今天水陇西县秦亭也。”[/color]《正义》引《括地志》云:“[color=Red]秦州清水县本名秦,嬴姓邑。十三州志云秦亭,秦谷是也[/color]。“
《集解》所言“秦亭”,其故址即在今天水市清水县秦亭乡(亦有说在天水市张川县的),而《正义》言秦邑在“秦州清水县”,正与此相合。而清水恰恰处于千河、渭河之间。
所以,秦人最早畜牧定居,并且受封之地,是天水无疑。至于礼县,也许是秦人在天水壮大后,其影响辐射所至,或者是秦人先迁至礼县一代,随后东迁至天水,然后在天水崛起。但无论如何,算秦人发祥地,只能是天水。
至于伏羲云云,偶不过以此来论证秦人确属东夷而已。伏羲本传说人物,不必真有其人,现在各地政府争夺所谓“羲皇故里”,实属无谓。徐旭生先生认为伏羲其实是南蛮之神,既和华夏无涉,亦和东夷无关。不过少昊氏的的确确是东夷部族,东夷有太昊,亦有少昊。可后人却把这南蛮、东夷两个本来风马牛不相及的神合为一体,变成了华夏的文明之祖,伏羲一身,正是完美的体现了上古的民族融和。
少昊伏羲氏之圣地,全国有两处,一为天水,传为羲皇故里,一为淮阳,传为羲皇古都,又为伏羲陵墓所在。我猜想淮阳之少昊伏羲氏,是南蛮之伏羲,其身上“伏羲”的成分大些。而天水是伏羲,则是东夷之少昊,“少昊”的成分大些。
2009-8-21 16:36
[3]Alonely
兰州人说了:两位老乡别争了,都是咱甘肃人的
2009-8-21 17:50
romadream
要是这读书笔记能写完了也是大工程了,不过希望可以坚持到底,然后我直接copy过来,哈哈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