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5-26 12:38
KYOKO
最近看王立群说《秦始皇》
感觉王教授讲得教简单,许多都没深入下去(至于怎么深入。。。我也不知道,不然我也是教授了)。
商鞅变法是成功的,但最后为秦惠文王所杀,新法却保留了下来。那是否就可以说秦惠文王只是由于种种原因”厌恶”商鞅本人,对新法却是支持的?
还有,秦国变法取得了重大成功。山东六国为何不能效法秦国?秦国的旧贵族,顽固势力都被一一克服了,六国就一定克服不了?
2009-5-26 13:56
天下奇才
六国克服了,秦就统一不了了
2009-5-26 14:12
蓝云
六国中要有一个像秦穆公这样的主君,商鞅苏秦之辈也不会来秦国了。
2009-5-26 14:51
江城子
惠文王不因人废法,其实相当英明。比起后来北宋司马牛之流要强太多了。
变法各个国家都在做,秦国的成功并不是完全因为变法。战略阿,人才吸纳,乃至地理位置都是秦国成功的因素。
2009-5-26 15:01
三种不同的红色
[quote]原帖由 [i]蓝云[/i] 于 2009-5-26 14:12 发表
六国中要有一个像秦穆公这样的主君,商鞅苏秦之辈也不会来秦国了。 [/quote]
秦穆公和商鞅有啥关系?话说秦穆公时,山东之英主如晋文、晋襄等人,哪个比他差?
苏秦倒是来过秦国,可不照样被秦国赶跑了?他和秦国又有啥关系?
回楼主: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主要是这样的:
第一,也是最主要的,就是秦国自身没什么文化,基本上属于文化沙漠地带,在一片白地上建房总是容易,而要推倒重建却总是阻力重重。当时山东之国,如三晋、齐鲁、荆楚等国都是文化极度发达的地区,其本来的文化传统根深蒂固,要进行改革相比较秦国是很困难的。
第二,六国不是没有改革,比如魏国的李悝变法,比如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以及公孙仲的改革,此外韩国有申不害的改革、楚国有吴起的改革、齐国有邹忌的改革。从春秋到战国是中国历史之大变局,各国不可能没有变革。
2009-5-26 15:09
江城子
回复 #5 三种不同的红色 的帖子
说起来可能是因为秦国自身文化差的缘故,所以是个外国人就当作宝贝人才给吸纳进来,结果居然形成了秦国人才鼎盛的样子:lol:
六国人才太盛,反而谁都不显了:rolleyes:
2009-5-26 15:19
关毛
王立群直接就是在背诵白话版的史记,听他讲还不如看小人书
2009-5-26 15:19
绛橙子
看起来王立群的影响力还真是不小阿。其实史记本身史学价值小于其文学价值,加之王立群教授本身是中文学出身,不是专业的史学教授,所以他讲解的《史记》我们更多应该从普及角度来看待,而不能把它当作历史的正解。
2009-5-26 15:28
蓝云
回复 #5 三种不同的红色 的帖子
手快,打错了。是孝公。
2009-5-26 19:45
水镜门生
其实秦能统一,民风彪悍和马匹优良,关系还是很大的,当然“人民渴望统一”这种标准答案就算了。:titter:
2009-5-26 23:27
关内侯
秦国基本属于蛮族的一支,搞改革比六国要容易些
2009-5-27 18:47
伟君子
百家讲坛属于普及性的东东。
个人觉得法家的思想是用制度来代替明君,不需要明君国家照样的运转。
印象中,其它国家的改革虽然也强调要因功授爵,不能因血缘关系而授爵,但是没有一套完整的鼓励平民建功立业的制度,不知道是我们没看到还是怎么滴。
2009-5-27 21:10
天宫公主
我一直认为秦的强盛和本土贵族的努力也是有关系的,至少本土贵族的功劳不比商鞅、张仪这种外来士族的小。秦其实一直处于本土贵族势力和外来士族势力的争斗之间。。。一直到秦朝襄王时期,魏冉那伙人还在不停的把外来士族往外撵呢。。。范雎想见秦王居然在咸阳蹲了一年之久。可以说,张仪和范雎之间,秦国的路完全是靠秦人走的,而且还走的相当的成功。
2009-5-27 21:59
Tiktaalik
秦地缘上不是一般的有利,五国攻秦也不过就撞在函谷关下,司马错伐蜀之后,战略优势已经不可动摇。
2009-5-27 22:07
轮回
不如看看我未完成的《从诸侯国到帝国》
秦始皇的功业,更多的是因人成事。秦国始大于秦穆公,帝业起于秦孝公,秦惠公绝对高手,昭襄王是成就帝业,秦始皇基本上是做了个结尾而已。
至于商鞅变法,主导是秦孝公,商鞅被赢渠梁当成了枪头,秦惠公是把这个工具给收拾了,避免权臣的产生。所谓太子犯法就是一个套子,可怜的公子虔和公孙贾,都是被利用了。因为最初变法的法令,太子所能违反的大约仅仅是私斗一条,可是从赢驷即位后的所作所为来看,丫根本就没有好勇斗狠的基因,相反是个很阴沉的角色。阴沉到低调,不信看看他和苏秦的对话就知道了。估计就是导演秦孝公让他干的,干完之后,让商鞅收拾太子的师傅立威。可怜啊!赢驷干掉商鞅时候,一不废商鞅的法,二不褒奖一直坚持和商鞅做斗争公子虔和公孙贾,就足以见得打什么主意了。而且公孙鞅这样狡猾的家伙也只能在商地造反,咸阳连个内应都没有,只能说明人事权一直在秦孝公手里,他就是个橡皮图章。
另外,公主搞错了,魏冉是楚国人,靠的是裙带关系,驱逐诸侯客是为了独霸朝纲。而且,秦昭襄王的上台,恰恰是平定季君之乱,干掉了任庶长的公子壮等一大批根正苗红的秦国本土贵族上台的。(*^__^*)...嘻嘻,所以说魏冉等四贵排斥的并不是什么外来人口,而是能够与自己争权的人。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轮回 于 2009-5-27 22:23 编辑 [/i]][/color]
2009-5-28 08:45
天宫公主
[quote]原帖由 [i]轮回[/i] 于 2009-5-27 22:07 发表
另外,公主搞错了,魏冉是楚国人,靠的是裙带关系,驱逐诸侯客是为了独霸朝纲。而且,秦昭襄王的上台,恰恰是平定季君之乱,干掉了任庶长的公子壮等一大批根正苗红的秦国本土贵族上台的。(*^__^*)...嘻嘻,所以说魏冉等四贵排斥的并不是什么外来人口,而是能够与自己争权的人。 [/quote]
魏冉虽然是楚国人,但自宣太后执政以来,他代表的却是本土贵族势力。魏冉前期重用华阳君、泾阳君和高陵君,后期重用白起。这四个人里面,除了华阳君是楚国人(其实也是宣太后的外戚)以外,剩下的都是秦国本土人。至于说魏冉是排斥外来人口,还是只排斥能和他们政权的人,范雎说得很清楚:“吾闻穰侯专秦权,恶内诸侯客。。。”《范雎传》后面还说了,“当是时,昭王已立三十六年。。。厌天下辩士,无所信。”秦国贵族对外来游说之士,打击面之广,不用我继续说了吧?但这段时间秦国很不好么?也不见得:南拔楚之鄢郢,楚怀王幽死於秦。秦东破齐。湣王尝称帝,後去之。数困三晋。。。其实秦国对其余六国的优势转胜势,正是秦国人自己排斥外来人口的时期完成的。
2009-5-28 09:29
lqi1
[quote]原帖由 [i]天宫公主[/i] 于 2009-5-28 08:45 发表
魏冉虽然是楚国人,但自宣太后执政以来,他代表的却是本土贵族势力。魏冉前期重用华阳君、泾阳君和高陵君,后期重用白起。这四个人里面,除了华阳君是楚国人(其实也是宣太后的外戚)以外,剩下的都是秦国本土 ... [/quote]
胡阳是魏冉重用的,也是秦人?蒙骜也是魏冉执政的时候来到秦国的,怎么没见魏冉排斥蒙骜的记载,非要说魏冉代表本土贵族势力,这两位是怎么回事?范睢攻击魏冉的话到底有多少可信度?而范睢重用的王稽,郑安平到都不是秦国人,可哪个不是跟范睢有私旧,最后表现又是什么,除此之外范睢还重用了哪几个外国人?白起之前跟魏冉可没什么关系,伊阙果断提拔他担任主帅,有了最后的胜利,瑕疵必报的范睢在秦国干了些什么,论任人唯贤,嫉贤妒能的范睢有什么资格跟被他称作排斥外人的魏冉比,他要真能出于秦国利益用人,也不会因为任用私人不当连坐而最后被处死了。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lqi1 于 2009-5-28 09:35 编辑 [/i]][/color]
2009-5-28 10:22
天宫公主
回复 #17 lqi1 的帖子
胡阳是客卿,但何以见得受魏冉重用?就因为他和魏冉、白起一起打过一仗么?
蒙骜是昭襄王时期来到的秦国,而且坐到了上卿。。。但拜托昭襄王 36 年魏冉就挂了,好不好?你怎么知道蒙骜一定是魏冉执政的时候来到秦国的?退一步讲,即便是他那个时候来到的秦国,但也更有可能是在魏冉下台之后才混上去的。
白起是地地道道的秦国人。
至于说范雎,秦国后期的“远交近攻”战略就是他提出的。。。长平之战廉颇也是他撤掉的。。。而且范雎最后主动让相给蔡泽的,何来“连坐处死”之说?
2009-5-28 11:05
lqi1
伊阙之战后秦军的主帅一直是白起,可华阳之战之后胡阳作为魏冉和白起的副将立功,到公元前270年魏冉更让其作为主帅指挥阏与之战,后被赵奢击败,这不叫重用,你还让魏冉如何重用他?魏冉应该是把他作为白起的继承者培养的。蒙骜在秦昭襄王从齐国来做到上卿的位置,根据记载早在284年他就领过兵攻打齐国,取九城,当时总还是魏冉执政吧?现在没有魏冉排斥蒙骜的记载,到有范睢和蒙骜不睦的记载,范睢与秦国军方高层将领好像从来就有很深的矛盾,白起算了,怎么蒙骜不是秦人,他与蒙骜也有冲突,他所用的郑安平又是什么作为?至于范睢的死,《史记》没有记载,可根据出土的云梦简大事纪的记载,在王稽被处死的当年,范睢也死了,而且两者的死是连在一起说的,可见范睢辞去丞相职务后,秦昭襄王并没有放过他,而是被株连处死了。
2009-5-28 11:42
KYOKO
越看越觉得老王讲得过于简单,基本上知道了的他都讲,不知道的他都不讲。浅尝辄止,有点失望
2009-5-28 11:58
轮回
[quote]原帖由 [i]KYOKO[/i] 于 2009-5-28 11:42 发表
越看越觉得老王讲得过于简单,基本上知道了的他都讲,不知道的他都不讲。浅尝辄止,有点失望 [/quote]
央视的百家讲坛也就是个白话历史的水平,而且白话还白话得错误百出
2009-5-28 12:54
天宫公主
回复 #19 lqi1 的帖子
胡阳貌似就在华阳之战出现过一次,至于说阏与之战,也许是我看书不仔细,但真不知道哪里记载过秦军主将是胡阳,还望指教。
至于你说公元前 284 伐齐之事,莫非是指"(秦昭王)二十二年,蒙武伐齐"之事?。。。只不过秦昭王二十二年是公元前 285 年?如果是的话,我个人认为是误记,或者不是误记的话,此蒙武也绝对不是蒙骜的儿子,而是另有他人。原因有三:
1。年龄不符。按在《蒙恬列传》中记载,蒙骜第一次领兵是庄襄王元年(前 250 年),儿子比老子早带兵 35 年,比较难理解。
2。这么风光的事情,为什么《蒙恬列传》里只字不提?
3。唯一提及此事的记载,《秦本纪》称蒙武为“秦将”,按理说应该称“客卿”才对(例,华阳之战时,胡阳的称号就是“客卿”)。
哪里有写范雎和蒙骜不和?请指出。
《云梦简大事纪》,我也没见过此书,可否给个链接,我也好拜读一下?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天宫公主 于 2009-5-28 12:55 编辑 [/i]][/color]
2009-5-28 13:45
lqi1
胡阳指挥阏与之战见《史记秦本纪》
三十八年,中更胡阳攻赵阏与,不能取。
蒙武指挥伐齐那里武应为骜之误。
蒙骜和范睢不和,可见于《战国策》。
应侯失韩之汝南
应侯失韩之汝南,秦昭王谓应侯曰:“君亡国,其忧乎?”应侯曰:“臣不
忧。”王曰:“何也?”曰:“梁人有东门吴者,其子死而不忧。其相室曰:
‘公之爱子也,天下无有,今子死不忧,何也?’东门吴曰:‘吾尝无子,无子
之时不忧,今子死,乃即与无子时同也。臣奚忧焉!’臣亦尝为子,为子时不忧,
今亡汝南,乃与即为梁馀子用也。臣何为忧?”
秦王以为不然,以告蒙傲曰:“今也,寡人一城围,食不甘味,卧不便席。
今应侯亡地而言不忧,此其情也?”蒙傲曰:“臣请得其情。”
蒙傲乃往见应侯,曰:“傲欲死。”应侯曰。”何谓也?”曰:“秦王师君,
天下莫不闻,而况于秦国乎?今傲势得秦为王将,将兵。臣以韩之细也,显逆诛,
夺君地。傲尚奚生?不若死。”应侯拜蒙傲曰:“愿委之卿。”蒙傲以报于昭王。
1975年,湖北云梦出土了大批秦简,其中有53枚竹简是编年体史书,记述秦昭王元年(西元前三○六年)到秦始皇卅年(西元前二一七年)九十年间,有关秦统一六国战争过程中的大事,在秦昭襄王52年记载这一年”王稽、张禄死。”其中张禄就是范睢,而王稽是被处死的,范睢离他不久就死了,这说明很有可能就是受了王稽的牵连。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lqi1 于 2009-5-28 14:05 编辑 [/i]][/color]
2009-5-28 14:53
飒露紫
没看过。很不幸地看了王立群讲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段子,就再也不想听他讲任何东西了
2009-5-28 15:27
天宫公主
[quote]原帖由 [i]lqi1[/i] 于 2009-5-28 13:45 发表
胡阳指挥阏与之战见《史记秦本纪》
三十八年,中更胡阳攻赵阏与,不能取。
蒙武指挥伐齐那里武应为骜之误。
蒙骜和范睢不和,可见于《战国策》。
应侯失韩之汝南
应侯失韩之汝南,秦昭王谓应侯曰:“君亡国 ... [/quote]
受教。
2009-5-29 13:20
KYOKO
昨天看秦始皇生父是谁,王立群得出是异人,我也觉得是。有人提出一个观点就是进行DNA检测,把始皇陵(当然,现在认为始皇陵是完好的)中秦始皇的尸骨进行DNA检测,再和他“父亲”异人的DNA进行比对。不过问题是,现在有异人的尸骨(DNA样本)吗?如果没有,只有秦始皇可能的祖父,曾祖父,甚至高祖父,太祖父。。的DNA,现代基因技术能确认他们有无血缘关系吗???
2009-5-29 16:30
大多数人
回复 #23 lqi1 的帖子
这批简牍一般称为睡虎地秦简编年纪,《大事记》多是指吕祖谦所作的那部。
至于范睢是被处死还是自然死,还缺乏有力证据。
2009-5-29 21:56
轮回
[quote]原帖由 [i]KYOKO[/i] 于 2009-5-29 13:20 发表
昨天看秦始皇生父是谁,王立群得出是异人,我也觉得是。有人提出一个观点就是进行DNA检测,把始皇陵(当然,现在认为始皇陵是完好的)中秦始皇的尸骨进行DNA检测,再和他“父亲”异人的DNA进行比对。不过问题是 ... [/quote]
谎言是有重复性的
春申君之子继承楚王位就是一个重复。
最为搞笑的是,无论是楚考烈王,还是秦庄襄王除了被怀疑的儿子外,就有都有自己的儿子。楚王还有两个,一个楚幽王的哥哥,一个是弟弟。呵呵,搞笑得很!凭什么人家负刍算庶出?
还有一个是悖论,既然吕不韦都知道赵姬有子了,异人凭什么不知道?而且,按照《史记》记载,赵姬家里非但不穷而且是豪家。
最搞笑额度是年纪都对不上,整出个嬴政是怀孕十二个月才出生的。
就是一政治谣言。而且很低劣的那种。
还有,范雎这样的重臣被宰了,肯定是诸侯攻击秦国兔死狗烹的证据,而且秦国从来不以杀大臣为耻,不会不记载的。
范雎应该是得到善终的。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轮回 于 2009-5-29 21:58 编辑 [/i]][/color]
2009-5-29 22:17
lqi1
楼上,能不能先把前面提到的东西看完,提到范睢和王稽几乎是一起死的是在楚地挖出的秦简编年纪,这是高度可信的历史材料,根据其他记载王稽就是犯罪被诛的,而范睢也因此连累辞去丞相职务的,而范睢恰好王稽被诛的当年也死了,并且两人的死云梦简是连在一起说的,所以不少历史学家才认为范睢就是因王稽而牵连而死的,至于你说的《史记》没记,秦始皇焚书之后,先秦史料奇缺也是常识了吧,太史公因资料受限未记有什么可奇怪的,更何况《史记》战国史部分本就有众多错误,这早已被证实,苏秦的记载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